必修一 教学案:集合单元

合集下载

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6个课时)

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6个课时)

1.1 集合(6课时)第一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理解集合概念,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集合有关概念的教学:考察几组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质数;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 ③所有的锐角三角形; ④x 2, 3x+2, 5y 3-x, x 2+y 2; ⑤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 ⑥方程230x x +=的所有实数根;⑦ 隆成日用品厂2005年8月生产的所有童车; ⑧2005年1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A.提问: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数、点、形、式、体、解、物、人)B.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简称集).C.讨论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分析“好心的人”与“1,2,1”是否构成集合?→结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即集合元素三特征.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D.分析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 不等式x-3>0的解; 3的倍数;方程x2-2x+1=0的解;a,b,e,x,y,z;最小的整数;周长为10cm的三角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地球上的四大洋;地球的小河流E.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2.集合的字母表示: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②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记作:a∉A.③练习:设B={1,2,3,4,5},则5 B,0.5 B, 3 B, -1 B.3.最常见的数集:①分别写出全体自然数、全体整数、全体有理数、全体实数的集合.②这些数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我们用符号表示:N、Z、Q、R.③正整数集的表示,在N右上角加上“*”号或右下角加上“+”号.④练习:填∈或∉:0 N,0 R,3.7 N,3.7 Z,4.小结:①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②集合中元素三特征;③常见数集.三、巩固练习:1.口答:P2 思考;P5 1题.2.思考:x∈R,则{3,x,x2-2x}中元素x所应满足的条件?(变:-2是该集合元素)3.探究:A={1,2},B={{1},{2},{1,2}},则A与B有何关系?试试举同样的例子4.作业: P11 1、2题第二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教学目标: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集合概念?什么叫元素?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征?集合与元素有何关系?2.集合A={x 2+2x +1}的元素是 ,若1∈A ,则x= .3.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 1. 列举法的教学:① 比较:方程210x -=的根构成的集合、{1,1}-、2{|10}x R x ∈-=②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P4 例1 ③ 练习:分别表示方程x(x 2-1)=0的解的集合、15以内质数的集合.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 与{a}不同. 2. 描述法的教学:①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x A P ∈,其中x 代表元素,p 是确定条件. →P4 例2② 练习: A.“不等式x-3>0的解”与“抛物线y =x 2-1上的点的坐标”用描述法表示 B. 用描述法表示方程x(x 2-1)=0的解的集合、方程组⎩⎨⎧=+=+2732223y x y x 解集.C.用描述法表示:所有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方程x 2+1=0的解集.③ 简写原则:从上下文关系来看,x R ∈、x Z ∈明确时可省略,如{|32,}x x k k Z =+∈,{|0}x x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 2+3x+2}与 {y|y= x 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④练习: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方程x 3-8x=0的解集.3.小结: 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关键是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三、巩固练习:1. P4、P5 思考;P5 2题.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3.集合A ={x|43x -∈Z ,x ∈N},则它的元素是 . 4.已知集合A ={x|-3<x<3,x ∈Z},B ={(x,y)|y =x 2+1,x ∈A},则集合B 用列举法表示是 .5.已知集合A ={x|x =2n ,且n ∈N},B ={x|x 2-6x +5=0},用∈或∉填空: 4 A ,4 B ,5 A ,5 B6.设A ={x|x =2n ,n ∈N ,且n<10},B ={3的倍数},求属A 且属B 的元素集合.7.若集合{1,3}A =-,集合2{|0}B x x ax b =++=,且A B =,则a= , b= . 8.课堂作业:书P12: 3,4题.第三课时: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3.导入: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1.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①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3,6,9}A =与*{|3,333}B x x k k N k ==∈≤且;{}C =东升高中学生与{}D =东升高中高一学生; {|(1)(2)0}E x x x x =--=与{0,1,2}F =②定义: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Ø ③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A B B A ⊇⊆或④集合相等定义:A B B A ⊆⊆且,则A 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 B =. ⑤真子集定义: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⑥练习:举例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探讨2{|30}x x +=.⑦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⑧填空:1 N ,{1} N. → 比较:a A ∈与{}a A ⊆. ⑨讨论:A 与A 有和关系? A B B C ⊆⊆,,则由什么结论? 2.教学例题:(1)写出集合{,,}a b c 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已知集合{|32}A x x =->, {|5}B x x =≥,并表示A 、B 的关系.出示例题 → 师生共练 → 推广:n 个元素的子集个数 3. 练习: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 用适当符号填空:A B ,A C ,{2} C, 2 C 4.小结: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 Venn 图图示;一些结论.注意包含与属于 三、巩固练习:1. 练习: 书P7 2、3题.2. 探究:已知集合{|5}A x a x =<<,{|2}B x x =≥,且满足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 设集合{},{},{}A B C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D =正方形,试用Venn 图表示关系.4. 课堂作业:书P12 5、6题.第四课时: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交集、并集教学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已知A={1,2,3}, S={1,2,3,4,5},则A S , {x|x ∈S 且x ∉A}= .2.用适当符号填空:0 {0} 0 Φ Φ {x|x 2+1=0,X ∈R}{0} {x|x<3且x>5} {x|x>6} {x|x<-2或x>5} {x|x>-3} {x>2} 二、讲授新课:1.教学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① 探讨:设{4,5,6,8}A =,{3,5,7,8}B =,试用Venn 图表示集合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并部分(并).② 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③ 定义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A ∩B ={x|x ∈A 且x ∈B}. ④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 A ∩A = A ∩Φ= ⑤ 图示五种交集的情况:…⑥ 练习(口答):A ={x|x>2},B ={x|x<8},则A ∩B =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⑦定义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un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并B.用描述法表示是:… ⑧分析:与交集比较,注意“所有”与“或”条件;“x ∈A 或x ∈B ”的三种情况. ⑨讨论:A ∪B 与集合A 、B 的关系?→ A ∪A = A ∪Ф= A ∪B 与B ∪A ⑩练习(口答):A ={3,5,6,8},B ={4,5,7,8},则A ∪B = ;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A ={x|x>3},B ={x|x<6},则A ∪B = ,A ∩B = . 2.教学例题:1.出示例1:设A ={x|-1<x<8},B ={x|x>4或x<-5},求A ∩B 、A ∪B.格式 → 结果分析 → 数轴分析 → 比较:解方程组 → 变:A ={x|-5≤x ≤8} 2. 指导看书P8 例5、P9 例6、例7.3.练习: 设A ={(x,y)|4x +y =6},B ={(x,y)|3x +2y =7},求A ∩B. 格式 → 几何意义 → 注意结果 → 变题:B :4x +y =3 或 B:8x +2y =124.小结: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图示、性质;熟练求交集、并集(数轴、图示). 三、巩固练习:1.若{-2,2x,1} {0,x 2,1}={1,4},则x 的值.A2.已知x ∈R ,集合A={-3,x 2,x +1},B={x -3,2x -1,x 2+1},如果A ∩B={-3},求A ∪B.(解法:先由A ∩B={-3}确定x )3.已知集合A ={x|a-1<x ≤a},B ={x|0<x<3},且A ∩B =Ф,求a 的取值范围.4.若A ={(x,y)|y =6x},B ={(x,y)|y =x +1},则A B = ; 5.课堂作业:书P12 7、8题.第五课时: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二) 全集与补集教学目标: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U C A ”的涵义,并正确应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3. 讨论:已知A ={x|x +3>0},B ={x|x ≤-3},则A 、B 、R 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1.教学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 ① 预备题: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②结论:集合B 是集合U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 画图分析 ③定义全集(universe set ):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④定义补集(complementary set ):已知集合U, 集合A ⊆U ,由U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 相对于U 的补集,记作:U C A ,读作:“A在U 中补集”,即{|,}U C A x x U x A =∈∉且.补集的Venn 图表示如右:(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练:U={2,3,4},A={4,3},B=φ,则U C A= ,U C B = ; → 图形分析 ⑤ 讨论:A.在解不等式时,把什么作为全集?在研究图形集合时,把什么作为全集?B. Q 的补集如何表示?意为什么? ⑥ 练习(口答):设U ={x|x<8,且x ∈N},A ={x|(x-2)(x-4)(x-5)=0},则U C A = ; 设U ={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则U C A = .2.教学例题:例:U ={x|x<13,且x ∈N},A ={8的正约数},B ={12的正约数},求U C A 、U C B .出示 → 学生试逐个求 → 再试用图示求 3.练习:设U=R ,A ={x|-1<x<2},B ={x|1<x<3},求A ∩B 、A ∪B 、U C A 、U C B . 独立练习 → 方法小结:如何数轴分析4.探究:结合图示分析,下面的一些集合运算基本结论. A ∩B =B ∩A, A ∩B ⊆A, A ∩B ⊆B, A ∩φ=φ; A ∪B=B ∪A, A ∪B ⊇A, A ∪B ⊇B, A ∪φ=A;A∩CU A=φ, A∪CUA=S, CU(CUA)=A5.小结: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图).三、巩固练习:1.已知U={x∈N|x≦10},A={小于10的正奇数},B={小于11的质数},则C U A= 、C U B= .2.已知集合A={0,2,4,6}, C U A={-1,-3,1,3},C U B={-1,0,2},则B= .(解法:Venn图法)3.定义A—B={x|x∈A,且x∉B},若M={1,2,3,4,5},N={2,4,8},则N—M= .4.课堂作业:书P12 9,10题.第六课时:集合习题课(2节课)教学目标: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性质,运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2.交、并、补有何综合性质?3.集合问题的解答方法:V 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二、讲授新课:1.交集、并集、补集的基本运算:①出示例1:设U=R,A={x|-5<x<5},B={x|0≦x<7},求A∩B、A∪B、CUA 、C U B、(C U A)∩(CUB)、(C U A)∪(C U B)、C U(A∪B)、C U(A∩B).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小结: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②出示例2:全集U={x|x<10,x∈N+},A⊆U,B⊆U,(C U B)∩A={1,9},A∩B={3},C U A)∩(C U B)={4,6,7},求A、B.学生分析方法→填写图中各块的元素→小结: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图示法、观察法.2.交集、并集、补集、子集、空集的性质运用:①出示例3:A={x|x2+4x=0},B={x|x2+2(a+1)x+a2-1=0},若A∪B=A,求实数a的值.分析提问:两个集合有何特点?B有哪些可能?→师生共练变题:B⊆A,……?B是A的真子集,……?小结:注意B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注意判别式.②出示例4:已知集合A={x|x>6或x<-3},B={x|a<x<a+3},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提问:B与A有何关系?数轴如何表示?→对端点的要求是怎样的?小结:数轴分析法→变为:A⊆B三、巩固练习:1.已知A={x|-2<x<-1或x>1},A∪B={x|x+2>0},A∩B={x|1<x≦3},求集合B.解法:数轴上表示各集合后,分析得出结果.2. P={0,1},M={x|x⊆P},则P与M的关系是.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人.4.满足关系{1,2}⊆A⊆{1,2,3,4,5}的集合A共有个.5.已知集合A∪B={x|x<8,x∈N},A={1,3,5,6},A∩B={1,5,6},则B的子集的集合一共有多少个元素?(解法:先用Venn图求B,再求集合B的子集个数2n).6.已知A={1,2,a},B={1,a2},A∪B={1,2,a},求所有可能的a值.7.设A={x|x2-ax+6=0},B={x|x2-x+c=0},A∩B={2},求A∪B.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B={-2,0,1},求p、q.9. A={2,3,a2+4a+2},B={0,7,a2+4a-2,2-a},且A B ={3,7},求B.10.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 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1.课堂作业:书P12 B组题. 课外作业:阅读P14~16 材料。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导语】青春是⼀场远⾏,回不去了。

青春是⼀场相逢,忘不掉了。

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情。

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声简短的问候、⼀句轻轻的谅解、⼀份淡淡的惦记,就⾜矣。

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

这篇《⾼⼀数学第⼀章“集合”教案》是⾼⼀频道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篇⼀】 ⼀、⽬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使学⽣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

2.在⼩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步应⽤集合的语⾔表述⼀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何中⽤到的有点集。

⾄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基本的逻辑知识在⽇常⽣活、学习、⼯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数学语⾔的基础。

例如,下⼀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2.1.1节⾸先从初中代数与⼏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表⽰⽅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集合的例⼦。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是引发学⽣的学习兴趣,使学⽣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何中,点、直线、平⾯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第一章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第一章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第一章集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集合及其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算等基本内容,建立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及其基本概念的理解。

2.集合的比较、运算等基本内容的掌握。

3.基本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1.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解。

2.集合的定义和各种运算的具体表达及其理解。

四、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注重以图形表示为主,试图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例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 集合与元素
•集合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
1。

高中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2. 掌握集合的常见表示方法,能够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3. 熟练运用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2. 集合的常见表示方法。

3. 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针对不同情况使用集合的运算方法进行解题。

2. 理解集合运算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

教学内容:一、集合的概念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子集。

3.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差集。

4. 集合的运算律和运算规则。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表示集合。

2. 描述法表示集合。

3. 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三、集合的运算1. 集合的交集运算。

2. 集合的并集运算。

3. 集合的差集运算。

4. 集合的补集运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集合的概念,并探讨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

二、讲解与示范1. 介绍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3. 示范几个例题,让学生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1. 学生个别练习。

2.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巩固所学内容。

四、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做一个小结。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点评: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高一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式及常用符号;3. 理解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4. 能够应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集合的表示方式和常用符号;3. 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1. 集合运算的问题解决策略;2. 集合运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引入1. 导入: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不同的图形和颜色的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球能够组成一个集合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 引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每组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归类,如有红色的球、有蓝色的球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式和常用符号。

(二)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讲解1. 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向学生阐述集合的定义,即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的总体。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基本性质: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等。

(三)集合的表示方式和常用符号1. 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的集合表示方式,如列表法、描述法、示意图等。

2. 解释和示范常用的集合符号,如元素属于集合的关系符号“∈”和“∉”。

(四)集合的运算1. 并集:解释并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并集运算的方法。

2. 交集:解释交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交集运算的方法。

3. 差集:解释差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差集运算的方法。

4. 补集:解释补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补集运算的方法。

5. 综合练习:设计一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问题。

(五)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1.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使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解决问题,如根据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游活动的方案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运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深他们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五、教学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2. 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在数学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总结复习笔记,加强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第一章集合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第一章集合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第一章集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在本章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集合的定义及其表示法;2.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交、差;3.集合的关系及其性质;4.应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集合的基本运算。

三、教学难点1.集合的性质及其证明;2.集合关系的理解及其应用。

四、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法学习目标:1.掌握集合的定义及其表示方式;2.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集合。

学习过程:1.引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引导同学思考:“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群人、一组数、一箱书?”2.概念解释:教师介绍集合的概念,并用简单例子引导同学理解。

3.符号表示:教师介绍用花括号和列举元素的方式表示集合,并用示例进行讲解。

4.练习: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同学用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表示图片中的物品。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学习目标:1.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能进行口算;2.能够应用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1.引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引导同学思考:“如果A同学喜欢的水果有苹果和香蕉,B同学喜欢的水果有香蕉和梨子,那么他们俩都喜欢的水果有哪些?”2.基本概念:教师介绍集合的基本运算,并用示例讲解。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目,让同学从中学习并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集合的关系及其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其定义;2.掌握集合关系的性质。

学习过程:1.引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引导同学思考:“有两个集合A和B,A中的元素都属于B,我们该怎么表示?”2.概念解释:教师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其定义,并用示例讲解。

3.性质讲解:教师介绍集合关系的性质及其证明。

4.练习:教师出题目,让同学从中学习并应用集合的关系及其性质。

4. 应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目标:1.能够应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学习过程:1.引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引导同学思考:“有40名学生,其中20名学生同时参加了足球和篮球比赛,10名学生仅参加了足球比赛,那么有多少人参加了篮球比赛?”2.讲解思路:教师导引同学学习如何应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

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

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能够熟练区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能用符号表示。

掌握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感受集合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经历集合表示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对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的理解。

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集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的班级、图书馆的书籍、超市的商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对象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讲解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集体。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例如,“所有小于 10 的自然数”就构成一个集合,其中 0、1、2、3、4、5、6、7、8、9 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强调集合是一个整体,而元素是构成集合的个体。

3、讲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

例如,“身高较高的同学”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较高”没有明确的标准,无法确定一个同学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2)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例如,集合{1, 2, 2}是不正确的,应该写成{1, 2}。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顺序是无关紧要的。

例如,集合{1, 2, 3}和{3, 2, 1}表示的是同一个集合。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特性。

4、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及表示方法(1)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属于: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 A,记作 a ∈ A。

不属于: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 A,记作 a ∉ A。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2.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法: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比如,将课堂中的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两个集合,让学生分析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的特点,并形成集合的概念。

2. 提问:集合的定义是什么?集合有哪些特点?第二步: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30分钟)1. 定义并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2.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并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示集合的运算过程。

3. 练习: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一些集合的运算问题,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答案。

第三步:拓展运用(30分钟)1.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进行总结。

2. 提问:学会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之后,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1. 定义:集合是由一些个体组成的整体。

2. 特点:没有重复元素,没有次序。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全章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全章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_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 A o5.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 N内排除0的集.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6.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女口:“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 2=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⑶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⑶非负奇数;⑷某校2011级新生;⑸ 血压很高的人;7.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 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 4老A,等等。

高中必修一数学集合的教案

高中必修一数学集合的教案

高中必修一数学集合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能够应用集合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空集、子集、相等集合;
2. 集合的表示法:枚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
4. 集合的运算法则;
5. 集合的应用:Venn图、韦恩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引出集合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集合的认识和兴趣;
2. 授课: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讲解集合的运算法则;
3. 练习:带领学生做一些集合的运算练习,加深他们对概念和运算的理解;
4.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应用题目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工具:
1. 教材:高中必修一数学教科书;
2. 黑板和彩色粉笔;
3. PPT课件。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针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进行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2. 提问和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高中数学生活的开始。

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的时候有基本的数学功底,对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但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这节课同学们要掌握许多新的名词,以及之前没后见过的数学符号,本节课要提高同学们对高中数学生活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掌握集合的概念,感知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2.能够清楚的知道集合中常用的表示符号。

3.了解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准确的表示方法。

五、学法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创设情境,揭示所学教师引入问题: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接碰到过一些集合,大家能够说一说吗?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引入新知同学们,我们班所有同学站起来。

同学们做动作。

老师提问:老师口令的对象是谁,是全班的同学还是某些同学?老师总结:这些是一个集合,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个概念:集合。

多媒体出示课件:1)20以内的所有的偶数;2)我国都有哪些省份;3)所有的三角形;同学们讨论,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概括这些例子的共同特征: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老师强调全体我们称为集合,整体中的部分就是集合的元素。

老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发现,让同学们对集合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知道正确的区分集合和元素两个概念。

)(三)根据资料,探索集合中元素的特点(1)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注意个别同学的指导,解答学生疑难.让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5小于18的偶数;(2)我国的直辖市。

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教案第一篇:高中数学必修1 集合教案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集合(第1课时)一、知识目标:①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征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②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③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④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①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②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Ⅰ)情景设置: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

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Ⅱ)探求与研究:①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② 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 }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为……(板书)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母a、b、c……(或x1、x2、x3……)表示同学口答课本P5练习中的第1大题③ 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④ 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集合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教案】

《集合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描述法、列表法)刻画集合,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关系,观察、发现、形成集合间关系的概念,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大单元整体设计
本单元的学习,通过分析实例,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抽象出集合的相关知识,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另外,集合作为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数学对象,它的整个研究过程,给学生展示了研究一个新的数学对象的过程:如何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对象——引入新的数学对象之后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如何研究,以及获得研究思路的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不仅获得了集合的相关知识,而且经历了类比熟悉的研究对象获得研究一个新数学对象思路的方法,也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如概括、类比、联想等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数学研究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单元分为4个课时:
第一课时,集合的概念;
第二课时,Leabharlann 合间的基本关系;第三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第四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第四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第四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单元所属主题
预备知识
本单元属于预备知识主题,本主题在高中阶段共有18课时,本单元占4课时。
本单元,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使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的表述数学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数学抽象经验。
本单元,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使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的表述数学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数学抽象经验。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教学目标:(1) 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

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

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

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B版)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元素和符号表示方法。

2.能够根据集合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集合的概念、元素和符号表示方法。

2.集合的包含关系和运算规则。

三、教学内容1. 集合的引入教师用故事引入集合的概念,如小明家有3个苹果,4个橘子和2个葡萄,这些水果可以构成一个集合,集合的元素就是这些水果。

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集合可以用花括号{}表示,如集合{苹果,橘子,葡萄}。

2. 集合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集合的概念,如一所学校所有学生构成一个集合,或者全国所有男生和女生分别构成两个集合。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定义:将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其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例如,{1,2,3,4}是一个集合,1,2,3,4是集合的元素。

3. 集合的符号表示法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集合的符号表示法,如集合A={1,2,3},集合B={x|x是小于5的偶数}。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符号表示法的意义和用途。

4. 集合的包含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包含关系,如一个集合A包含另一个集合B,当且仅当A中所有的元素都属于B。

例如,{1,2,3}包含{1,2}和{},但不包含{1,2,3,4}。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

5. 集合的运算规则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运算规则,包括集合的并、交、差和补等。

然后教师提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用故事、图示等形式演示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3.对话法: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4.问题导向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术语;2. 掌握集合运算的方法和性质;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集合是由一些特定元素组成的整体,如{1, 2, 3}就是一个集合,其中的元素为1、2、3。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集合的表示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罗列法、描述法和集合图示法。

b.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定义,以及相应的符号表示和运算法则。

c. 集合的性质: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等价关系和互斥关系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说明。

3. 讲解案例(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到两个关于集合的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包括集合的运算步骤和解答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应用。

4. 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从教材中选择一个集合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汇报。

5. 深化练习(15分钟)给学生分发一些集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在场辅导解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集合运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回顾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运算及性质有清晰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必修一》相关章节;2. 小组活动所需的讨论材料;3. 练习题相关资料。

教学评估:1. 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和解题过程,评估其在集合运算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批改,并给予必要的反馈和建议,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为了延伸学生对集合的应用认识,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调研活动。

学生可以调查某个群体(如学校的学生、家庭的人数等)的情况,然后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并运用集合运算来解决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调研结果汇报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讨论。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会用运算符号表示集合的交、并、补、差等。

3.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掌握证明方法。

4.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

教学难点:集合的证明方法、集合的运算和运算符号。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空集、全集、子集等概念。

2.集合的表示方法:文氏图、列举法、描述法等。

3.集合的运算:交、并、补、差等运算及其记号。

4.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包含关系、真子集、幂集等定理。

5.集合的证明方法:包含证明、反证法等。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练习-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集合的元素和特征的含义。

之后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重点讲解真子集和幂集的概念和性质,并给出证明示例作为练习。

最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综合演练习题,温故知新。

针对难点,采用举例讲解和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带领学生进行试验,一步一步掌握证明方法。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在上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目的和基本内容,预习必修一中的集合部分,对基本概念进行认识。

2. 讲授1、引入通过类比生活中的集合来引导学生对概念和特征的整体认识。

2、概念讲授介绍集合、元素、空集、全集、子集等概念,并通过实例分别掌握其含义。

3、表示方法介绍文氏图、列举法、描述法等表示方法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4、集合运算介绍集合的交、并、补、差等运算及其运算符号,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介绍集合的包含关系、真子集、幂集等概念和性质,并给出证明示例进行练习。

带领学生理解集合的学习目的和实际应用。

6、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总结入手,形成正确的集合概念,打下学习的基础。

必修一集合教案

必修一集合教案

必修一集合教案【篇一: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必修一第一章预习教案(第1次)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二、建构数学: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集合b??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

如a、b、c、p、q??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2)二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4)young 中的字母;(5)大于100的整数;(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1)如果a 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n={0,1,2,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n*或n+ n*={1,2,3, }(4)有理数集q ,}q={整数与分数(5)实数集r 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n*或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三)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韦恩图(Venn)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2009年高考的命题情况,我们可以预测2010年集合部分在选择、填空和解答题中都有涉及,高考命题热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集合的运算、集合的有关述语和符号、集合的简单应用等作基础性的考查,题型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以函数、方程、三角、不等式等知识为载体,以集合的语言和符号为表现形式,结合简易逻辑知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题型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1.集合是一个不能定义的原始概念,描述性定义为:某些指定的对象 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 .2.集合中的元素属性具有:(1) 确定性; (2) ; (3) .3.集合的表示法常用的有 、 和韦恩图法三种,有限集常用 ,无限集常用 ,图示法常用于表示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4.元素与集合是属于和 的从属关系,若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 ,若a 不是集合B 的元素,记作 .但是要注意元素与集合是相对而言的.三、集合与集合的关系5.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符号 表示.6.子集:若集合A 中 都是集合B 的元素,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 .7.相等:若集合A 中 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中 都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 .8.真子集:如果 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 .9.若集合A 含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真子集有 个.10.空集∅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集合,它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集合的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 ,解题时不可忽视∅.例1. 已知集合8|6A x N N x ⎧⎫=∈∈⎨⎬-⎩⎭,试求集合A 的所有子集.解:由题意可知6x -是8的正约数,所以 6x -可以是1,2,4,8;相应的x 为2,4,5,即{}2,4,5A =.∴A 的所有子集为,{2},{4},{5},{2,4},{2,5},{4,5}{2,4,5}φ.变式训练1.若a,b ∈R,集合{}1,,0,,,b a b a b a⎧⎫+=⎨⎬⎩⎭求b-a 的值.解:由{}1,,0,,b a b a b a⎧⎫+=⎨⎬⎩⎭可知a ≠0,则只能a+b=0,则有以下对应关系:1a b ba ab +=⎧⎪⎪=⎨⎪=⎪⎩ ①或 01a b b a b a⎧⎪+=⎪=⎨⎪⎪=⎩ ②由①得1,1a b =-⎧⎨=⎩符合题意;②无解.所以b-a=2.例2. 设集合2{2,3,23}U a a =+-,{|21|,2}A a =-,{5}U C A =,求实数a 的值.解:此时只可能2235a a +-=,易得2a =或4-。

当2a =时,{2,3}A =符合题意。

当4a =-时,{9,3}A =不符合题意,舍去。

故2a =。

变式训练2:(1)P ={x|x2-2x -3=0},S ={x|ax +2=0},S ⊆P ,求a 取值?(2)A ={-2≤x ≤5},B ={x|m +1≤x ≤2m -1},B ⊆A,求m 。

解:(1)a =0,S =∅,∅⊆P 成立 a ≠0,S ≠∅,由S ⊆P ,P ={3,-1}得3a +2=0,a =-23或-a +2=0,a =2; ∴a 值为0或-23或2.(2)B =∅,即m +1>2m -1,m<2 ∴∅A 成立.B≠∅,由题意得12121521m m m m +≤-⎧⎪-≤+⎨⎪≥-⎩得2≤m≤3∴m<2或2≤m≤3 即m ≤3为取值范围.注:(1)特殊集合∅作用,常易漏掉例3. 已知集合A={x|mx2-2x+3=0,m ∈R}.(1)若A 是空集,求m(2)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m(3)若A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m 的取值范围.解: 集合A 是方程mx2-2x+3=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集.(1)∵A 是空集,∴方程mx2-2x+3=0无解.∴Δ=4-12m<0,即m>13.(2)∵A∴方程mx2-2x+3=0只有一个解.若m=0,方程为-2x+3=0,只有一解x=32;若m ≠0,则Δ=0,即4-12m=0,m=13.∴m=0或m=13.(3)A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包含A 中只有一个元素和A 是空集两种含义,根据(1)、(2)的结果,得m=0或m ≥13.变式训练3.(1)已知A={a+2,(a+1)2,a2+3a+3}且1∈A ,求实数a (2)已知M={2,a ,b},N={2a ,2,b2}且M=N ,求a ,b 的值.解:(1a+2=1或(a+1)2=1或a2+3a+3=1∴a=-1或-2或0,根据元素的互异性排除-1,-2,a=0即为所求.(2)由题意知,22a a b b =⎧⎨=⎩或2012a a b b b a =⎧=⎧⇒⎨⎨==⎩⎩或00a b =⎧⎨=⎩或14,12a b ⎧=⎪⎪⎨⎪=⎪⎩根据元素的互异性得01a b =⎧⎨=⎩或1412a b ⎧=⎪⎪⎨⎪=⎪⎩即为所求.例4. 若集合A ={2,4,3227a a a --+},B ={1,a +1,222a a -+,21(38)2a a ---、3237a a a +++ },且A ∩B ={2,5},试求实数a 的值.解:∵А∩В={2,5},∴2∈A 且5∈A ,则3227a a a --+=5⇒(a -2)(a -1)(a +1)=0,∴a =-1或a =1或a =2.当a =-1时,B ={1,0,5,2,4},与A ∩B ={2,5}矛盾,∴a ≠-1.当a =1时,B ={1,2,1,5,12},与集合中元素互异性矛盾,∴a ≠1.当a =2时,B ={1,3,2,5,25},满足A ∩B ={2,5}.故所求a 的值为2.变式训练4.已知集合A ={a ,a +d ,a +2d},B ={a ,aq ,2aq },其中a ≠0,若A =B ,求q 的值解:∵A =B∴(Ⅰ)⎪⎩⎪⎨⎧=+=+22aq d a aq d a 或 (Ⅱ) ⎪⎩⎪⎨⎧=+=+aq d a aqd a 22由(Ⅰ)得q =1,由(Ⅱ)得q =1或q =-21.当q =1时,B 中的元素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q =-211.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对集合的认识,关键在于化简给定的集合,确定集合的元素,并真正认识集合中元素的属性,特别要注意代表元素的形式,不要将点集和数集混淆.2.利用相等集合的定义解题时,特别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计算的结果要加以检验.3.注意空集φ的特殊性,在解题时,若未指明集合非空,则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 4.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如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第2课时 集合的运算1.交集:由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记作A∩B,即A∩B = .2.并集:由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B,即A∪B = .3.补集:集合A 是集合S 的子集,由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记作S C A ,即S C A = .二、集合的常用运算性质1.A ∩A = ,A ∩∅= ,A ∩B= ,B ∩A ,A ∪A = , A ∪∅= ,A ∪B =B ∪A2.U A C A ⋂= ,U A C A ⋃= ,()U C C A = . 3.()U C A B ⋃= ,()U C A B ⋂= ,4.A∪B=A ⇔ A ∩B =A ⇔ 例1. 设全集U R =,{|M m =方程210mx x --=有实数根},{|N n =方程20x x n -+=有实数根},求()U C M N ⋂.解:当0m =时,1x =-,即0M ∈; 当0m ≠时,140,m ∆=+≥即14m ≥-,且0m ≠ ∴14m ≥-, ∴1|4U C M m m ⎧⎫=<-⎨⎬⎩⎭而对于N ,140,n ∆=-≥即14n ≤,∴1|4N n n ⎧⎫=≤⎨⎬⎩⎭.∴1()|4U C M N x x ⎧⎫=<-⎨⎬⎩⎭变式训练1.已知集合A=6|1,R ,1x x x ⎧⎫≥∈⎨⎬+⎩⎭B={}2|20,x x x m --< (1)当m=3时,求()R A C B ⋂;(2)若A B {}|14x x =-<<,求实数m 的值.解: 由61,1x ≥+得50.1x x -≤+∴-1<x ≤5,∴A={}|15x x -<≤.(1)当m=3时,B={}|13x x -<<,则R C B ={}|13x x x ≤-≥或, ∴()R A C B ⋂={}|35x x ≤≤.(2)∵A={}{}|15,|14,x x AB x x -<≤=-<<∴有42-2×4-m=0,解得m=8.此时B={}|24x x -<<,符合题意,故实数m 的值为8. 例2. 已知{|3}A x a x a =≤≤+,{|1B x x =<-或5}x >.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2) 若A B B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1)A B =∅, ∴135a a ≥-⎧⎨+≤⎩,解之得12a -≤≤.(2) A B B =, ∴A B ⊆. ∴31a +<-或5a >, 4a <-或5a > ∴若A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1,2]-;若A B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4)(5,)-∞-⋃+∞.变式训练2:设集合A={}2|320,x x x -+=B {}22|2(1)(5)0.x x a x a =+++-=(1)若A B {}2,=求实数a 的值; (2)若A B=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若U=R ,A (U C B )=A.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由x2-3x+2=0得x=1或x=2,故集合A={}1,2. (1)∵A B {}2,=∴2∈B ,代入B 中的方程, 得a 2+4a+3=0,∴a=-1或a=-3;当a=-1时,B={}{}2|402,2,x x -==-满足条件; 当a=-3时,B={}{}2|4402,x x x -+==满足条件; 综上,a 的值为-1或-3. (2)对于集合B ,∆=4(a+1)2-4(a 2-5)=8(a+3). ∵A B=A ,∴B ⊆A,①当∆<0,即a <-3时,B=∅,满足条件; ②当∆=0,即a=-3时,B {}2,=,满足条件;③当∆>0,即a >-3时,B=A={}1,2.才能满足条件,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122(1)125a a +=-+⎧⎨⨯=-⎩即25,27a a ⎧=-⎪⎨⎪=⎩矛盾; 综上,a 的取值范围是a ≤-3.(3)∵A (U C B )=A ,∴A ⊆U C B ,∴A ;B =∅ ①若B=∅,则∆<03-<⇒a 适合;②若B ≠∅,则a=-3时,B={}2,A B={}2,不合题意;a >-3,此时需1∉B 且2∉B ,将2代入B 的方程得a=-1或a=-3(舍去); 将1代入B 的方程得a 2+2a-2=01a ⇒=- ∴a ≠-1且a ≠-3且a ≠-1综上,a 的取值范围是a <-3或-3<a <a <-1或-1<a <a >例3. 已知集合A={}2|(2)10,R ,x x a x x +++=∈B {}R |0x x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A B ?∅= 若存在,求出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方法一 假设存在实数a 满足条件A B=∅则有(1)当A ≠∅时,由A B=∅,B {}R |0x x =∈>,知集合A 中的元素为非正数, 设方程x 2+(2+a)x+1=0的两根为x 1,x 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01;0,0)2(04)2(21212x x a a x x a 解得(2)当A=∅时,则有∆=(2+a)2-4<0,解得-4<a <0.综上(1)、(2),知存在满足条件A B=∅的实数a,其取值范围是(-4,+∞).方法二 假设存在实数a 满足条件A B ≠∅,则方程x 2+(2+a)x+1=0的两实数根x 1,x 2至少有一个为正,因为x 1·x 2=1>0,所以两根x 1,x 2均为正数.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12(2)40,(2)0a x x a ⎧∆=+-≥⎨+=-+>⎩解得04, 4.2a a a a ≥≤-⎧≤-⎨<-⎩或即 又∵集合{}|4a a ≤-的补集为{}|4,a a >-∴存在满足条件A B=∅的实数a,其取值范围是(-4,+∞).变式训练3.设集合A={(x,y )|y=2x-1,x ∈N*},B={(x,y)|y=ax2-ax+a,x ∈N*},问是否存在非零整数a,使A ∩B ≠∅?若存在,请求出a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假设A ∩B ≠∅221y x y ax ax a=-⎧⎨=-+⎩有正整数解,消去y,得ax2-(a+2)x+a+1=0. 由Δ≥0,有(a+2)2-4a(a+1)≥0,解得a ≤因a 为非零整数,∴a=±1当a=-1时,代入(*x=0或x=-1, 而x ∈N*.故a ≠-1.当a=1时,代入(*),解得x=1或x=2,符合题意.故存在a=1,使得A ∩B ≠∅, 此时A ∩B={(1,1),(2,3)}.例4. 已知A ={x |x2-2ax +(4a -3)=0,x ∈R},又B ={x |x2-+a2+a +2=0,x ∈R},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A B =∅?若存在,求出实数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a<2即实数∈a (1,2)时,B A =∅.变式训练4.设集合A 为函数2ln(28)y x x =--+的定义域,集合B 为函数11y x x =++的值域,集合C 为不等式1()(4)0ax x a-+≤的解集.(1)求A B ;(2)若R C C A ⊆,求a的取值范围.解:(1)解得A=(-4,2), B=(][),3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