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
艺术源于生活的唯美句子:
1.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
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
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
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啊,我爱夏夜的星空,因为它是那么绚丽多彩,那么美丽动人,那么富有神秘感。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你怎么看待艺术?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艺术。
懂艺术的人能够看懂艺术,但是毕竟真正懂艺术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说艺术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他们对于艺术的看法都是我认可的,那如何解释他们的观点呢?
回答一:艺术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东西,就拿一幅画来说,同样的一个场景几个不同的人表达出来就是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生活不一样看到的内容肯定有差别,然而艺术更多的是侵入个人的情感表达,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所以表达出来的画面和艺术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艺术往往比你所直观看到的内容要丰富的多!同一艺术品有人喜欢有人看着没感觉,这也说明欣赏者的认识也是来源生活的认识的深浅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真正的艺术肯定来源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回答二:艺术源于生活我个人是认可的。
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或是基于生活中的某些原型的,就算是画家画那种十分富有想象力的画,画里面的主体也还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
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是认可的。
艺术高于生活,我不太同意,我觉得艺术与生活他们两个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没有地位之分,可能我这样会比较俗气吧。
我也是个搞艺术的,但我始终认为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无地位高低之分。
艺术就是这样的,不论多么美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家的演绎,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爱好并学习艺术的人,你们需要感受生活中美,并且将它们进行演绎。
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 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人群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
真实天安门的廊柱
19
画中天安门的廊柱
《开国大典》油画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突出主角人群透视线 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 减少了近处廊柱,拾高了灯笼的位置。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 值金秋丰收季节。
23
种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也都是生活的精髓所在。这也正 是艺术又高于生活的原因。
美术作品创作形式
真实 再现型
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 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 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 24 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 识、情感和思想。
表现型 抽象
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 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 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 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 术世界。
16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右图摄影《开国大典》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有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由于它的 纪实性,在这里我们将其作为1949年开国大典的“生活原型”,与油画《开国 大典》相对照。
17
想一想:
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 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 2.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与真实的天安门城楼有什么不同?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 席形象的?
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
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文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的来画的。
——毕加索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如着名画家齐白石的虾,正是因为齐白石经常接触虾、关注虾,所以他笔下的虾才栩栩如生。
生活中的虾子看上去四只无力,可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虾,却又比真实的虾有精神。
又比如画家毕加索的《和平鸽》,这幅画也有它的由来。
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
当时比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
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
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
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
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
年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当时智利的着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如果没有这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画家毕加索也不会画出这么具有影响力的《和平鸽》。
由此可见,绘画与生活的联系密切。
如果没有生活中的启示。
画家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山东东营胜利第七中学时鲁洋。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
开国大典(油画)1952-1953 董希文
画面主体: 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 天安门城楼上 前排从左至右:朱德、刘少奇、宋 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六位 副主席) 朱德后面:周恩来(政务院总理) 周恩来后面:林伯渠(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秘书长) 宋庆龄后面:沈钧儒(最高人民法 院院长) 李济深后面:郭沫若(政务院文化 教育委员会主任)
宽4.05米,高2.3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
开国大典(摄影)1949 侯波
想一想: 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各组手中的资料与问题,分别从构图、 色彩、人物形象、细节描绘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艺术是如 何高于生活的。
一组从构图的角度进行分析: (1) 油画《开国大典》采用的是何种构图? (3) 思考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构图形式? (2) 对比摄影作品其构图有何特殊之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董希文(1914年-1973年1月8日), 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 西画系就读,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国家文物 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 师之一。
主要作品:《开国大典》、《春到 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 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 画。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幅毛泽东油画像 便出自他及其学生之手。
透视线引向毛主席 人物形象主观处理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广场开阔,红旗如海
二组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画面总体的色调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2) 画家运用了哪些色彩?这些彩色有什么特点? (3) 当天的天气是阴雨绵绵,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色彩关系?
三组从细节刻画分析:
(完整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
人类生活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丰富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
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
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
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
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
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然后通过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提升生活的质量。
同时,艺术也可以扮演着反思和启发的角色,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艺术成为了文化和人类经验的重要一部分。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源于生活”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艺术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来创作作品。
通过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启发思考,并为文化和人类经验做出独特的贡献。
这种与生活的互动使得艺术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领域。
(一)观察和感受:艺术家是敏感的观察者和感知者。
他们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微小的细节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都可能成为他们作品的灵感之源。
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景象和事件都可以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二)情感和经历:艺术常常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情感载体。
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观众能够共情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三)反映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常常通过作品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印记,还可以引发观众的反思和讨论。
(四)探索自我和身份:生活中的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动力。
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身份探索等融入作品中,以表达自我和传达独特的视角。
(五)自然界的美: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动植物等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素材。
自然的美丽和复杂性常常在绘画、摄影和雕塑等领域中得以表现。
(六)日常物品的赋予:艺术家常常通过将日常物品和材料重新赋予意义,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这种做法被称为"现成物"艺术,它将普通物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引发观众对物品和生活的重新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艺术不仅仅
存在于画廊和舞台上,它更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街头涂鸦到家居设计,从音乐会到街头艺术表演,艺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艺术源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们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一朵花、一片树叶、一杯咖啡,都可能成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释和赞美。
然而,艺术并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它更是高于生活的。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
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琐碎和平凡升华为艺术品,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场舞蹈,更是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和传达。
艺术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存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思考,让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和意义。
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观看一场舞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我们都在与艺术亲密接触。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
释和赞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存在。
让我们珍惜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艺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和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 出画家,书阿芝、借山吟馆主 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 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 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齐白石画虾可说是 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 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 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 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 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 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 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 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 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 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 妙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 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 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 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
现美的眼睛。"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七年级
含义: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 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 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 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 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 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 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梵高:荷兰的 印象派画家。 1853—1890。 代表作《星月 夜》《向日葵》 《咖啡馆夜市》 《邮递员鲁兰》 等。
《捣练图》唐代作品, 37厘米 145.3厘米 ,是一幅工笔重设 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是我国古代仕女 画的重要代表作。 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 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是情感、思想、体验的表达。
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情感转化为作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
生活中的美好和痛苦、喜怒哀乐都是艺术的灵感来源。
一幅画作、一首歌曲、一部电影,都可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时代的反映和批判。
它们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超越。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了许多美妙的作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
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它们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正是因为这种力量,艺术作品才能超越生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艺术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艺术作品的存在让人们得以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启迪,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寄托和慰藉。
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因为艺术作品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希望和梦想。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义;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事物,并体会其中的艺术元素;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2.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并提取其中的艺术元素。
教学难点:1.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例如艺术品、建筑物等;2.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艺术特色的图片或实物,例如名画、雕塑、建筑物等。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事物与生活的关系,并引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义。
生活是艺术的创作基础,艺术家从生活中观察、思考、表达,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艺术超越了生活的局限,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性的提升,使事物超出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和庸俗,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意义。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例如花朵、彩虹、建筑物等),请学生分析其中的艺术元素。
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思考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境。
Step 4:艺术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或者对象,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形状、颜色、材质等的选择和搭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引导其他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艺术元素,并写一篇关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们无论从视觉、听觉、味觉上都会感受到自然生活中艺术的存在:广饶大地,青山绿水;鸟儿争鸣、城市喧哗;花儿清香、酸甜苦辣。
生活是千姿百态,自然是变化无穷,从这些生活中我们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中也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
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
艺术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不全都是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摄影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摄影艺术是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
作为摄影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
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自然是无限的,生活是有限的。
我们掌握艺术就具备了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
熟练、精湛摄影技术,就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用作品述说自然、用艺术感化心灵。
所以,我们要用生活资源来丰富摄影艺术,用艺术意境来表现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东西,用摄影艺术创造更好的生活享受。
二、艺术创造作品意境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
一幅摄影作品,没有意境便没有摄影艺术,摄影艺术决定了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
具体地说,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艺术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2.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3. 艺术的表现手法4. 艺术作品欣赏5. 创作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元素转化为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等理论知识。
2. 示范法:展示艺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论知识、艺术作品欣赏等。
2. 教学素材:包括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3. 创作工具:如画纸、画笔、彩泥等。
4. 展示平台:如黑板、展示柜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组生活中的照片或绘画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生活中的艺术元素,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法等理论知识。
3. 示范:展示一系列艺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是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4.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将生活中的元素转化为艺术作品。
5.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艺术表现手法。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或物品,尝试用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2.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3. 艺术的表现手法4. 创新与实践5.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并将创新精神应用于艺术实践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元素的表现手法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欣赏评价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 讲解:讲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分析艺术元素的表现手法。
3. 实践:分组进行艺术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作品参观,如美术馆、博物馆等,丰富他们的艺术视野。
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3. 开展艺术主题活动,如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艺术作品,从创意、技巧、表现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的影子。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星空璀璨,无一不是艺术的表现。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生活的灵魂。
然而,艺术并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它更是生活的升华,高于生活。
在日常的琐碎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身边的美好。
然而,当我们用心去观察,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艺术的意义。
一朵盛开的花朵,一片飘落的树叶,一段悠扬的音乐,都是艺术的体现。
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点滴所凝结出的美好。
而艺术也能够超越生活,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在压力与焦虑的生活中,艺术给人以慰藉和力量。
一幅美丽的画作,一首动人的诗歌,都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艺术的力量超越了生活的琐碎,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艺术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
从古至今,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艺术,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艺术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是文明的瑰宝。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是生活的写照,又能够超越生活,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艺术的美好永远伴随着我们。
《欧美电影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欧美电影文化》见面课及答案见面课:论坛回应与问题重释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A.对B.错正确答案:错2、成长教育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关于A.异国情调B.宗教和政治C.青春、成长和幻灭等问题D.历史人物正确答案:青春、成长和幻灭等问题3、里尔克《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中写道,“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
可是彼此的相似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如春日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黯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的春。
”请选出符合这段话意思的多个选项()A.青春既像春天那样美好,又充满了不安、蜕变和痛苦B.里尔克强调了青春是一个成长过程和过渡阶段C.里尔克只是随意的比喻D.里尔克认为人们的比喻是对的,但是里尔克换了一个视角来分析和理解这个比喻正确答案:青春既像春天那样美好,又充满了不安、蜕变和痛苦;里尔克强调了青春是一个成长过程和过渡阶段;里尔克认为人们的比喻是对的,但是里尔克换了一个视角来分析和理解这个比喻4、成长总是自我否定。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四百击》在法语中是人们用来形容A.打了四百下B.青春期的强烈反叛C.打架D.不知道什么意思正确答案:青春期的强烈反叛见面课:课程总结与温故知新1、人们为什么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是真实的,是因为A.只是冲动B.因为我们想要或者需要它们这样C.这是迷信D.个人选择而已正确答案:因为我们想要或者需要它们这样2、“我完全拒斥故事。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除了带来谎言外别无所有。
而最大的谎言就是故事总是表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有头有尾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段话的作者是()A.费里尼B.特吕弗C.库斯图里卡D.维姆-文德斯正确答案:维姆-文德斯3、我们理解现实,理解我们的生存境遇,一定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础上的A.对B.错正确答案:对4、电影《罗生门》中强调多襄丸、妻子真砂、武士、樵夫都撒谎了,谎言背后的根本原因A.禁忌B.社会地位C.利益D.权力正确答案:禁忌5、《朗读者》中男主人公麦克没有发现了汉娜是文盲的秘密A.对B.错正确答案:错见面课:难点释疑与错误纠正1、古典叙事模式是()A.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开放式的结尾,作者中立的虚伪B.只是简单的再现事物C.开头,中间,高潮,结尾D.纪录片正确答案:开头,中间,高潮,结尾2、现实是A.现实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B.客观存在的事物C.现实不等于事件,而是包含了对事件的判断和确认D.现实就是没有钱正确答案:现实不等于事件,而是包含了对事件的判断和确认3、现实主义叙事模式是A.开头,中间,高潮,结尾B.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开放式的结尾,作者中立的虚伪C.就是现实D.革命题材正确答案: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开放式的结尾,作者中立的虚伪4、任何种类的艺术都是一种认识形式,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也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熟悉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通过对人们熟知的生活的再创造,提炼出深刻的教育意义。
或者是给人以启迪;或者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或者是表达人们惩恶向善的心理等等,用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首先,艺术在生活中诞生。
对于艺术的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对于一些事物下了定义,但是始终都离不开人。
人又必须是生活,所以艺术的创造很多都是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去发掘人们眼中的艺术。
而且对于艺术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
艺术是在生活中所诞生的,人们只有在生活当中才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去接触到不同的事物。
正式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艺术的灵感以及创造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都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艺术的创造离不开人的活动,人又必须在自然界中生活,艺术与生活这两者的关系自然成为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艺术又高于生活。
艺术是在生活中诞生的,但是能够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是对于生活的提炼以及精髓的所在。
不能说所有的生活都是艺术,但可以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是生活过程中的再加工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也都是生活的精髓所在。
这也正是艺术又高于生活的原因。
最后,艺术与生活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体现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缺一不可。
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了艺术,艺术又是生活的精髓再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才能够在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的艺术,而且这些艺术又反作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陶冶人们的情操不断发掘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谁说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谁说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毛泽东说的。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思考和探讨。
究竟是生活影响了艺术,还是艺术超越了生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首先,我们来看看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
比如,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就是他在自家花园中所见所感所悟的产物。
艺术家们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因此可以说,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
然而,艺术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了生活本身。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虽然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冲突,但他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这些情感和冲突变得更加深刻和丰富,从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局限。
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超越了生活本身,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感受。
最后,我们不妨再次思考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许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去选择其中的一种,而是要我们去理解和尊重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使得艺术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论当代中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柏拉图认为艺术模仿生活,所以他轻视艺术。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理型世界,高于生活。
一般现在人都赞成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日常生活和艺术之间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渊源。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考虑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一些有灵感和创造热情的创作者出于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品的过程满足了人们的主观情感的需要并达到了娱乐目的文化现象——艺术便产生了,它和人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体验有关,它在人类的生活当中不可稀缺。
艺术起源于劳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艺术的起源阶段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中经新石器时代到野蛮其高级阶段(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长达几万年的时间。
早欧洲一些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里发现早期人留下的生活用具,用燧石做成的石刀石斧等用具表明了文化发展的低级阶段,到了晚期甚至有的工具上已经出现精细的加工——刻绘生动的动物画,甚至还有兽角上的原始雕刻,这大概算是人类最早的艺术遗迹了。
在生活物资极端匮乏、生存条件异常恶劣的状态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依然包含着艺术创作以及审美趣味,表明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层面,是人生活状态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人在生存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情感与体验通过艺术创作来传达,而艺术的创造过程和对艺术品的欣赏又构成了具有审美意味的生活元素。
艺术与生活原本就密切联系、水乳交融。
当代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与生活呈现出与以往有别的特征——审美泛化。
审美泛化的两个维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
由于民众的自我观念增强,个人的审美需求、文化认同得到很大限度地关注、张扬,大众文化以其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倡扬而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对立,通俗艺术挤占了纯艺术、审美进入日常生活。
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美学”和“超越性美学”这两种对于大众文化大行其道持不同态度的主张的论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单位:海城市马风中学
姓名:蒋佩忠
教材:美术(第十四册)
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在我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看一段动画片怎么样?不过同学们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几个问题。
1、问题:(课件展示)
请欣赏动画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它是由谁创作的?是依据什么来创作的?它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有什么不同?
生:影视欣赏:动画片《米老鼠》片段
2、思考比较:学生讨论回答问题,重点分析动画片中的米老鼠形象与生活中的老鼠的异同。
3、师:(归纳总结)
米老鼠是迪斯尼依据生活中的老鼠创作的,而且比生活中的老鼠可爱。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米老鼠是一个艺术形象,老鼠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呢?(学生回答:是)好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回答: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4、本课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板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美术作品赏析。
(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认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是否有道理呢?艺术家又是怎样进行艺术创作的呢?我们就通过欣赏下面的作品来解答这些问题。
1、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生:欣赏教材P4《虾》、课件中的《虾》(课件展示)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师:齐白石画的虾源于哪里呢?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虾)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哪
些不同呢?他又做了哪些艺术处理呢?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观看真虾的图片(课件展示)
生:分组讨论、回答(眼睛、腿等处不同)
师:归纳总结
齐白石所画的虾,来源于他对生活中真虾的细致观察。
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充满生命力,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课件展示)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展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课件展示)
师:以上我们欣赏的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果以开国大典为题材创作一幅油画作品,我们就按照视频或照片的原样画下来行吗?如果不行那该怎样画?接下来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课件展示)
教师多画面内容做简单的介绍: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画面的背景为蓝天白云和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和城楼,预示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人民开始了新生活。
(2)学生分组讨论视频与油画的差别。
(3)小组组长发表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4)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课件展示)
师:通过以上两幅作品的欣赏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从生活中去汲取素材和营养,然后在运用加工提炼、取舍等艺术处理手法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比生活更具有美感、更具有艺术性。
3、学生欣赏作品
油画《父亲》、《格尔尼卡》(课件展示)
教师简单介绍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回忆上学期学习两幅作品的相关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并回答问题
问题: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思考它们是否也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吗?试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重在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师总结:
《父亲》是罗中立在四川美院就读时的毕业创作,他曾经三次到大巴山区体验生活,密切的和农民接处,可以说是深入生活。
才创作出这幅具有极强震撼力的作品,画面通过对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农民的描绘,充分的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农民、我们的父辈们的勤劳淳朴、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根据德国法西斯的飞机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这一历史事
件创作的,画面的人物虽然是扭曲的、变形的,和我们常见的油画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画面的内容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如举灯的女人是毕加索的母亲、牛头下的妇女是人类受苦受难的典型代表。
抽象的画面重在表现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揭露,唤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战斗意识。
(三)其他艺术形式赏析,文学艺术、音乐、舞蹈艺术是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展示)
学生欣赏音乐《伏尔加河船夫曲》、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四)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总结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五)结束语:(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1、“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2、宣布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