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蛋白质功能与进化

合集下载

第6章蛋白质功能与进化

第6章蛋白质功能与进化

第6章蛋白质功能与进化教学目的:掌握Mb和Hb的结构与功能;了解Hb分子病教学重点:Hb和Mb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Hb的功能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内容:一、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1. 催化作用2. 调节作用4、贮存蛋白5. 运动功能6. 结构成分7、防御功能8、支架作用(接头作用)9. 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机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运输氧的蛋白质,肌红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贮存和分送氧的蛋白质。

两种蛋白质都含有血红素辅基,去辅基的蛋白质叫脱辅基蛋白,也叫珠蛋白。

脱辅基蛋白+辅基=全蛋白。

两种蛋白质在与氧结合的机制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一)血红素——含铁的原卟啉IX化合物(二)珠蛋白的三级结构1、肌红蛋白(Mb)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的,含153个氨基酸残基,去辅基的蛋白质叫珠蛋白。

2、肌红蛋白中约80%的多肽链形成α-螺旋区,整个分子共折叠成8段,分别用A、B、C、D、E、F、G、H命名。

8个螺旋段大体折叠成两层,肌红蛋白中的非螺旋区段用NA(N-末端)、AB、BC、、、HC(C-末端)3、段间拐角处有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无规则卷曲;在C-末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松散肽链;4、Mb中4个脯氨酸残基和难形成α-螺旋的氨基酸残基如异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位于拐角处。

5、整个分子很致密,呈扁平的棱形。

分子内部有一个空穴,空穴内衬有一层疏水氨基酸残基,血红素就靠非共价键结合在这个空穴中。

血红素卟啉环上的两个丙酸基伸出分子空穴外。

6、血红素结合部位除内衬一层疏水残基外,还有两个组氨酸残基,这两个组氨酸残基在Mb与氧结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Mb与O2结合的机制1、肌红蛋白中载氧的部位是血红素中的铁,在脱氧Mb中铁原子呈亚铁(Fe2+)状态,结合氧时,亚铁(Fe2+)的电子输送给氧,使亚铁变为高铁(Fe3+)状态。

含亚铁的血红素为叫亚铁血红素,含高铁的血红素叫高铁血红素,相应的肌红蛋白叫亚铁肌红蛋白和高铁肌红蛋白。

6 王镜岩生化第三版 第6章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6 王镜岩生化第三版  第6章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第六章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一.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 三.血红蛋白的功能:转运氧 四.血红蛋白分子病 五.免疫球蛋白 六.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学功能
一.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一.催化
二.调节
三.转运 四.储存 五.运动 六.结构成分 七.支架作用 八.防御与进攻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的氧解离曲线
* 协同效应(cooperativity) 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 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
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 (positive cooperativity) 如果是抑制作用则称为负协同效应 (negative cooperativity)
分子基础:在血红蛋白分子的四条肽的574个氨基酸残
基中,只有两条β链 中的两个谷氨酸残基分别被两个缬氨 酸残基所代替,即能引起严重的病态。
HbA H2N Val-His-Leu-Thr-Pro-Glu-Glu-Lys
HbS H2N Val-His-Leu-Thr-Pro-Val-Glu-Lys
β链 1 2 3 4 5 6 7 8
HbA β 肽 链 N-val · his · leu · thr · pro · glu · glu · · · · ·C(146)
HbS β 肽链 N-val · his · leu · thr · pro · val · glu · · · · ·C(146)
这种由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 称为“分子病”。
变构效应
• 当血红蛋白的一个α 亚基与氧分子结合 以后,可引起其他亚基的构象发生改变, 对氧的亲和力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分子 的氧结合力迅速增高,使血红蛋白的氧 饱和曲线呈“S”形。这种由于蛋白质分 子构象改变而导致蛋白质分子功能发生 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构效应。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域是球状蛋白质的折叠单位,是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 进一步绕曲折叠有独特构象和部分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对 于较小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结构域和三级结构是一个意 思,即这些蛋白质是单结构域的;对于较大的蛋白质分子 或亚基,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结构 域缔合成三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二)氨基酸的分类
1.按R基的化学结构分为脂肪族、芳香族、杂环、杂环亚氨基酸四类 。
2.按R基的极性和在中性溶液的解离状态分为非极性氨基酸、极性不 带电荷、极性带负电荷或带正电荷的四类。 带有非极性R(烃基、甲硫基、吲哚环等,共9种):甘(Gly)、丙 (Ala)、缬(Val)、亮(Leu)、异亮(Ile)、苯丙(Phe)、甲硫 (Met)、脯(Pro)、色(Trp) 带有不可解离的极性R(羟基、巯基、酰胺基等,共6种):丝(Ser) 、苏(Thr)、天胺(Asn)、谷胺(Gln)、酪(Tyr)、半(Cys) 带有可解离的极性R基(共5种):天(Asp)、谷(Glu)、赖(Lys )、精(Arg)、组(His),前两个为酸性氨基酸,后三个是碱性氨 基酸。
(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有共同的结构特点 :
1.氨基连接在α- C上,属于α-氨基酸(脯氨 酸为α-亚氨基酸)。
2.R是側链,除甘氨酸外都含手性C,有D型和L-型两种立体异构体。天然蛋白质中的 氨基酸都是L-型。
注意:构型是指分子中各原子的特定空间排布,其变化要 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旋光性是异构体的光学活性 ,是使偏振光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的性质,(-)表示左 旋,(+)表示右旋。构型与旋光性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20世纪30年代末,L.Panling 和R.B.Corey应用X射线衍射分 析测定了一些氨基酸和寡肽的晶体结构,获得了一组标准 键长和键角,提出了肽单元(peptide unit)的概念, 还提出 了两种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的分子模型(α-螺旋)和 (β-折叠)。

生物化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

生物化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

第三章氨基酸提要α-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件分子,当用酸、碱或蛋白酶水解蛋白质时可获得它们。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

但碱水解得到的氨基酸是D型和L型的消旋混合物。

参与蛋白质组成的基本氨基酸只有20种。

此外还有若干种氨基酸在某些蛋白质中存在,但它们都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由相应是基本氨基酸(残基)经化学修饰而成。

除参与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外,还有很多种其他氨基酸存在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有的是β-、γ-或δ-氨基酸,有些是D型氨基酸。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

当pH接近1时,氨基酸的可解离基团全部质子化,当pH在13左右时,则全部去质子化。

在这中间的某一pH(因不同氨基酸而异),氨基酸以等电的兼性离子(H3N+CHRCOO-)状态存在。

某一氨基酸处于净电荷为零的兼性离子状态时的介质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用pI表示。

所有的α-氨基酸都能与茚三酮发生颜色反应。

α-NH2与2,4-二硝基氟苯(DNFB)作用产生相应的DNP-氨基酸(Sanger反应);α-NH2与苯乙硫氰酸酯(PITC)作用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苯胺基硫甲酰衍生物(Edman反应)。

胱氨酸中的二硫键可用氧化剂(如过甲酸)或还原剂(如巯基乙醇)断裂。

半胱氨酸的SH基在空气中氧化则成二硫键。

这几个反应在氨基酸荷蛋白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甘氨酸外α-氨基酸的α-碳是一个手性碳原子,因此α-氨基酸具有光学活性。

比旋是α-氨基酸的物理常数之一,它是鉴别各种氨基酸的一种根据。

参与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中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紫外区有光吸收,这是紫外吸收法定量蛋白质的依据。

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表征方面起重要作用。

氨基酸分析分离方法主要是基于氨基酸的酸碱性质和极性大小。

常用方法有离子交换柱层析、高效液相层析(HPLC)等。

习题1.写出下列氨基酸的单字母和三字母的缩写符号: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氨、谷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

[见表3-1]表3-1 氨基酸的简写符号名称三字母符号单字母符号名称三字母符号单字母符号丙氨酸(alanine) Ala A亮氨酸(leucine) Leu L精氨酸(arginine) Arg R 赖氨酸(lysine) Lys K天冬酰氨(asparagines) Asn N 甲硫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 Met M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 D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Phe FAsn和/或Asp Asx B半胱氨酸(cysteine) Cys C 脯氨酸(praline) Pro P谷氨酰氨(glutamine) Gln Q 丝氨酸(serine) Ser S谷氨酸(glutamic acid) Glu E 苏氨酸(threonine) Thr TGln和/或Glu Gls Z甘氨酸(glycine) Gly G 色氨酸(tryptophan) Trp W组氨酸(histidine) His H 酪氨酸(tyrosine) Tyr Y异亮氨酸(isoleucine) Ile I 缬氨酸(valine) V al V2、计算赖氨酸的εα-NH3+20%被解离时的溶液PH。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章)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章)

1.9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P252,第六章从厌氧生物转化为好氧生物是生物进化中的一大进步。

脊椎动物中血红蛋白在血液中起到载氧和输氧的作用,肌红蛋白在肌肉中起贮氧和氧在肌肉中分配的作用。

一一一肌红蛋白(Mb)的结构与功能一1一三维结构: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相对分子量1670 0,含153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中多肽链由8段α-螺旋组成,分子结构致密结实,带亲水基团侧链的氨基酸分布在分子外表面,疏水氨基酸侧链几乎全埋在分子内部,见P253 图6-1。

一2一辅基血红素:由二价铁和原卟啉Ⅸ组成,原卟啉Ⅸ由4个吡咯环组成,见P254 图6-2。

铁原子只有亚铁态的蛋白质才能结合氧。

蛋白质提供疏水洞穴,固定血红素基,保护血红素铁免遭氧化,为氧提供一个结合部位。

结合氧只发生暂时电子重排。

一一一血红蛋白(Hb)的结构与功能一1一血红蛋白由4个多肽链(亚基)组成,如α2β2(成人血红蛋白HbA),每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基和一个氧结合部位,α-链有141个残基,β-链有146个残基,且α链、β链和Mb的三级结构都非常相似(P259 图6-9)。

实际上对于人的这三种多肽链分析发现只有27个的残基是共有的,这表明蛋白质高级结构的保守性。

只要功能相同(都与氧结合),高级结构就相似,有时甚至是唯一的。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结构上最大不同在于血红蛋白有四级结构,是四聚体,,而肌红蛋白只有三级结构。

因此血红蛋白运载氧能力增强,还能运载H+和CO2,在氧分压变化不大范围内完成载氧和卸氧工作。

且Hb为变构蛋白,可受环境中其他分子,如H+,CO2和2,3-二磷酸甘油酸(BPG)的调节。

一2一氧结合引起血红蛋白构象变化,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在四级结构上有显著不同,发生构象变化。

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是协同进行的,具有正协同性同促效应,即一个氧分子与Hb结合,使同一Hb分子中其余空的氧结合部位对氧亲和力增加,再结合第二、三、四个氧分子则比较容易。

第六章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第六章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这种由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异所导致的 疾病,称为“分子病"。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分子病
2、一级结构并非影响空间结构的唯一因素 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s,分子伴侣):在 蛋白质加工、折叠形成特定空间构象及穿膜进入 细胞器的转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与未折叠的肽段(疏水部分)进行可逆的结合, 辅助二硫键的正确形成; •引导肽链的正确折叠并集合多条肽链成为较大的 结构; •可以解聚错误聚合的肽段,防止错误发生。
正常动物PrPc
未知蛋白
致病蛋白PrPsc
(一级结构相同,但二级结 构全为β折叠,抗蛋白酶、 水溶性差、蛋白聚集成淀粉 样沉淀)
(二级结构多为α螺旋、 (二级结构及 其它变化) 对蛋白酶敏感、水溶性)
肌红蛋白分子和血红蛋白的β-亚基
只 有 个 位 置 上 的 残 基 三 链 共 有
27
血 红 蛋 白 的 四 级 结 构
血红蛋白的两种构象状态: T态(紧张态)和 R态(松弛态)
血红蛋白存在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要构象, 称 T 态和 R 态。 T 态是去氧血红蛋白的主要存在 形式,通过许多盐桥被稳定, 无氧结合时达到最稳 定。氧的结合促进 T 态转变为 R 态。 T 态和 R 态 之间的变化是由亚基 -亚基相互作用所介导的,它 导致血红蛋白出现别构现象。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空间结构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空间结构中的特定区域体现生物活性 1、空间结构体现生物特异性 2、空间结构体现生物活性 3、空间结构的灵活性,体现了生物活性的可调 节性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空间结构--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b)
血红蛋白的氧合曲线

蛋白质分子的定向进化

蛋白质分子的定向进化

自由能
氨基酸序列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源于美 国生物化学家安芬森(C.Anfinsen)。 1961年,他研究了核糖核酸酶的去折叠和重折叠 过程,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去折叠的蛋白质都会 恢复到原来的空间结构,认为蛋白质链会以自由 能最低的方式形成三维结构,由此推测蛋白质的 折叠密码隐藏在氨基酸排序中,即所谓的安芬森 原则:蛋白质一级排序决定三维结构。 因为“对控制蛋白质链折叠原理的研究”,安芬 森获得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交错延伸PCR
交错延伸(stagger extension process, StEP)PCR是在PCR 反应中把常规的退火 和延伸合并为一步, 缩短其反应时间,从 而只能合成出非常短 的新生链,经变性的 新生链再作为引物与 体系内同时存在的不 同模板退火而继续延 伸。此过程反复进行, 直到产生完整的基因 长度。
E(Glu)G(Gly)
Carlsberg型 S(Ser)
A(Ala)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原理: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多肽或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或目 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 在阅读框正确且不影响其他外壳蛋白正常功能的情况下, 使外源多肽或蛋白与外壳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随子代 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被展示的多肽或 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以利于靶 分子的识别和结合。肽库与固相上的靶蛋白分子经过一定 时间孵育后,洗去未结合的游离噬菌体,然后以竞争受体 或酸洗脱下与靶分子结合吸附的噬菌体,洗脱的噬菌体感 染宿主细胞后经繁殖扩增,进行下一轮洗脱,经过3轮~5 轮的“吸附-洗脱-扩增”后,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噬菌体 得到高度富集。所得的噬菌体制剂可用来做进一步富集有 期望结合特性的目标噬菌体。

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细胞质膜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细胞骨架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 核糖体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细胞信号转导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与干细胞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五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程序性死亡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绪论1.1 复习笔记【本章概述】本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现状、细胞学发展简史、原核细胞、古核细胞、真核细胞等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考点较细,需要理解掌握。

【重点难点归纳】一、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生物科学3个阶段以及细胞的发现(1)三个阶段:形态描述阶段、实验室生物阶段、现代生物学阶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A.拉马克
B.达尔文
()
C.孟德尔
D.摩尔根
解析: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
学家。
答案:A
3.(2019·天津期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自然选择
B.用进废退
C.人工选择
D.过度繁殖
解析:自然选择是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用进废
退是拉马克的观点;人工选择是选择的手段;过度繁殖是自
(3)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 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 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 的变异。
2.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 争。
新知探究二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在探究中学通]
1.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 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 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穴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 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
(1)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食蚁兽舌头细长及鼹鼠耳眼退化 的原因。
提示:拉马克认为,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如食蚁兽的舌 头之所以细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器官废而不用,就 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如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 化。
(2)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 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
(5)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

06_蛋白质序列比对与分子进化分析_2014-2

06_蛋白质序列比对与分子进化分析_2014-2
a) Gap Penalty —— 缺口扣分值; b) K-Tuple Size —— 设定精确配对的片 段大小。对于较长的片段,应加大数值 以提高比对速度;
c) Top Diagonals —— 设定评分矩阵中每
一斜列上计算K-Tuple匹配的数目; d) Window Size —— 设定围绕各最佳斜 列的其他斜列的数目。
② 运行ClustalX程序。
(2) 比对模式的选择
ClustalX程序提供“Multiple Alignment Mode” 和“Profile Alignment Mode”两种比对模式。
Multiple Alignment Mode只提供一个数据输入区, 主要用于一套序列数据的多重比对。 Profile Alignment Mode提供两个数据输入区,
出格式选项):
Output Files —— 选择输出文件格式; GDE output case —— GDE输出格式中 序列的大、小写; CLUSTALW sequence numbers —— 序 列数目; Output order —— 设定输出文件中序列的 排列方式,“Aligned”或“Input”; Parameters output —— 参数输出开关。
的置换绝大部分是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并随
机固定的结果。
6.3.2 分子进化树
根据蛋白质的序列或结构 差异关系,可构建分子进 化树或种系发生树。
进化树通常用分支层次或
拓扑图形表示,可反映各
物种或蛋白质分子的分歧
时间或进化距离。
构建进化树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 通过多重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的序列进化树; ② 通过结构叠合或特征结构比对获得的结构进
Chapter 6

生物化学教程

生物化学教程

生物化学教程第1篇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第1章生物分子导论一、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一) 生命元素(二) 生物分子二、物分子的三维结构(一) 生物分子的大小(二) 立体异构与构型(三)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立体专一性(四) 构象与三维结构(五) 三维结构的分子模型三、生物结构中的非共价力(一) 静电相互作用(二) 氢键(三) 范德华力(四) 疏水相互作用熵效应四、水和生命(一) 水的结构和性质(二) 水是生命的介质五、细胞的分子组织层次六、生物分子的起源与进化(一) 化学进化的理论(二) 实验室中化学进化的演示(三) 原始生物分子第2章蛋白质的构件——氨基酸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分类二、蛋白质的水解三、a-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四、氨基酸的分类(一) 常见的蛋白质氨基酸(二) 不常见的蛋白质氨基酸(三) 非蛋白质氨基酸五、氨基酸的酸碱性质(一) 氨基酸的解离(二) 氨基酸的等电点六、氨基酸的化学反应(一) a-羧基反应(二) a-氨基反应(三) 茚三酮反应(四) 侧链官能团的特异反应七、氨基酸的旋光性和光谱性质(一) 氨基酸的旋光性和立体化学(二) 氨基酸的光谱性质八、氨基酸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一) 分配层析(二) 离子交换层析第3章蛋白质的通性、纯化和表征一、蛋白质的酸碱性质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与蛋白质的沉淀(一) 蛋白质胶体性质(二) 蛋白质沉淀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四、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一) 透析和超过滤(二) 凝胶过滤(三) 盐溶和盐析(四)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五) 凝胶电泳和等电聚焦(六) 离子交换层析(七) 亲和层析(八) 高效液相层析五、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一) 凝胶过滤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二)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三) 沉降速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二) 蛋白质纯度鉴定第4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一、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二、蛋白质结构的组织层次三、肽(一) 肽和肽键的结构(二) 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三)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四、蛋白质测序的策略五、蛋白质测序的一些常用方法(一) 末端分析(二) 二硫键的断裂(三) 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四) 多肽链的部分裂解(五) 肽段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六) 肽段在原多肽链中的次序的确定(氨基酸全序列的重建)(七) 二硫键位置的确定六、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七、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举例八、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九、肽与蛋白质的化学合成:固相肽的合成第5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一、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二、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力三、多肽主链折叠的空间限制(一) 肽平面与a-碳的二面角(φ和ψ)(二) 可允许的妒和砂值:拉氏图四、二级结构:多肽主链的局部规则构象(一) a螺旋(二) 卢片或卢折叠(三) 口转角五、纤维状蛋白质(一) a-角蛋白(二) 磷脂的生物合成六、类二十烷酸的生物合成七、胆固醇的代谢(一) 胆固醇代谢的特点(二)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八、脂蛋白的代谢第6章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一、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二、血红蛋白的结构(一) 血红素(二) 珠蛋白的三级结构(三) 与O2结合的机制(四)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三、血红蛋白的功能:转运氧(一) 肌红蛋白是氧的贮库(二) 血红蛋白氧合的协同性和别构效应(三) 血红蛋白的两种构象状态:R态和T态(四) 血红蛋白协同性氧结合的定量分析(五) BPG调节Hb对O2的亲和力(六) H+和CO2调节Hb对O2的亲和力:Bohr效应四、血红蛋白分子病(一) 镰状细胞贫血病(二) a-和β-地中海贫血五、免疫球蛋白(一) 免疫系统(二)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类别(三) 基于抗体一抗原相互作用的生化分析方法六、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学功能(一) 同源蛋白质的物种差异与生物进化(二) 同源蛋白质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第7章糖类和糖生物学一、引言(一) 糖类的生物学作用(二) 糖类的化学本质(三) 糖类的命名和分类二、单糖的结构和性质(一) 单糖的链状结构(二) 单糖的环状结构(三) 单糖的构象(四) 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三、重要的单糖和单糖衍生物(一) 单糖(二) 糖醇(三) 糖酸(四) 脱氧糖(五) 氨基糖四、寡糖(一) 寡糖的结构(二) 常见的二糖(三) 其他简单寡糖(四) 环糊精五、多糖(一) 贮存同多糖(二) 结构同多糖(三) 结构杂多糖六、糖缀合物(一) 糖蛋白(二) 寡糖链的生物学功能(三) 蛋白聚糖(四) 脂多糖七、寡糖结构的分析(一) 寡糖结构分析的策略(二) 用于寡糖结构分析的一些方法第8章脂质与生物膜一、三酰甘油和蜡(一) 脂肪酸(二) 酰基甘油(三) 蜡二、磷脂和鞘脂(一) 甘油磷脂的结构(二) 甘油磷脂的一般性质(三) 几种常见的甘油磷脂(四) 醚甘油磷脂(五) 鞘脂三、萜和类固醇(一) 萜(二) 类固醇(三) 胆固醇和其他固醇(四) 固醇衍生物四、血浆脂蛋白(一)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二) 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五、膜的分子组成和超分子结构(一) 生物膜的分子组成(二) 脂双层的自装配(三) 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四) 生物膜的流动性(五)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六、脂质的提取与分析(一) 脂质的有机溶剂提取(二) 脂质的吸附层析分离(三) 混合脂肪酸的气液色谱分析(四) 脂质结构的测定第9章酶引论一、酶研究的简史二、酶是生物催化剂(一) 反应速率理论与活化能(二) 酶通过降低活化自由能提高反应速率(三) 酶还是偶联反应的介体(四)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三、酶的化学本质(一) 酶的化学组成(二) 酶的四级缔合四、酶的命名和分类(一) 酶的命名(二) 酶的分类和编号五、酶的专一性(一) 酶对底物的专一性(二) 关于酶专一性的假说六、酶活力的测定(一) 酶活力、活力单位和比活力(二) 反应速率、初速率和酶活力测定七、非蛋白质生物催化剂——核酶(一) 核酶的发现(二) L19RNA是核酶(三) RNaseP的RNA组分是核酶(四) 锤头核酶八、酶分子工程(一) 固定化酶(二) 化学修饰酶(三) 抗体酶——人工模拟酶(四) 酶的蛋白质工程第10章酶动力学一、有关的化学动力学概念(一) 基元反应和化学计量方程(二)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一(三)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四) 一级、二级和零级反应的特征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一)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公式-米-曼氏方程(二) 米一曼氏方程所确定的图形是一直角双曲线(三) 米一曼氏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四) 米一曼氏方程的线性化作图求Km和Vmax值三、多底物的酶促反应四、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一)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二)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三)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五、酶的抑制作用(一) 抑制作用的概念(二) 抑制作用的类型(三) 可逆抑制的动力学(四) 酶抑制剂应用举例第11章酶作用机制和酶活性调节一、酶的活性部位及其确定方法二、酶促反应机制(一) 基元催化的分子机制(二) 酶具有高催化能力的原因三、酶促反应机制的举例(一) 丝氨酸蛋白酶(二) 烯醇化酶四、酶活性的别构调节(一) 酶的别构效应和别构酶(二) 别构酶的动力学特点(三) 协同性配体结合的模型(四) 别构酶的举例五、酶活性的共价调节(一) 酶的可逆共价修饰(二) 酶原激活——不可逆共价调节六、同工酶第12章维生素与辅酶一、引言(一) 维生素的概念(二) 维生素的发现(三) 维生素-辅酶的关系二、水溶性维生素(一) 维生素B1(硫胺素) 和辅酶硫胺素焦磷酸(TPP)(二) 维生素B2(核黄素) 和黄素辅酶(FMN和FAD)(三) 维生素PP(烟酸和烟酰胺) 和烟酰胺辅酶(NAD和NADP)(四) 泛酸和辅酶A(五) 维生素B6和辅酶磷酸吡哆醛(六) 生物素和辅酶生物胞素(七) 叶酸和辅酶F(四氢叶酸)(八) 维生素B12(氰钴氨素) 和辅酶5-脱氧腺苷钴胺素(十) 维生素C(抗坏血酸)三、脂溶性维生素(一) 维生素A(视黄醇)(二) 维生素D(钙化醇)(三) 维生素E(生育酚)(四) 维生素K(萘醌)第13章核酸通论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一) 核酸的发现(二) 核酸的早期研究(三)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四) 生物技术的兴起(五) 人类基因组计划开辟了生命科学新纪元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一) 脱氧核糖核酸(DNA)(二) 核糖核酸(RNA)三、核酸的生物功能(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 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三) RNA功能的多样性第14章核酸的结构一、核苷酸(一) 碱基(二) 核苷二、核酸的共价结构(一) 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二) DNA的一级结构(三) RNA的一级结构三、DNA的高级结构(一) DNA的双螺旋结构(二) DNA的三股螺旋和四股螺旋(三) DNA的超螺旋(四) DNA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四、RNA的高级结构(一) tRNA的高级结构(二) rRNA的高级结构(三) 其他RNA的高级结构第2篇新陈代谢第15章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研究方法一、核酸的水解(一) 酸水解(二) 碱水解(三) 酶水解二、核酸的酸碱性质三、核酸的紫外吸收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一) 变性(二) 复性(三) 核酸分子杂交五、核酸的分离和纯化(一) 核酸的超速离心(二) 核酸的凝胶电泳(三) 核酸的柱层析(四) DNA的提取和纯化(五) RNA的提取和纯化六、核酸序列的测定(一) DNA的酶法测序(二) DNA的化学法测序(三) RNA的测序(四) DNA序列分析的自动化七、核酸的化学合成八、DNA微阵技术(一) DNA芯片的类型(二) DNA芯片的制作(三) 核酸杂交的检测(四) DNA芯片的应用第16章激素一、引言(一) 激素的定义(二) 激素的分类(三) 人和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四) 激素和其他化学信号的区别(五) 激素分泌的等级控制和反馈调节二、激素作用的机制(一) 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二) 肽激素和肾上腺儿茶酚胺激素的作用机制三、人和脊椎动物激素举例(一) 胺(氨基酸衍生物) 激素(二) 肽和蛋白质激素(三) 类固醇(甾类) 激素(四) 类二十烷酸或类前列腺酸(脂肪酸衍生物)四、昆虫激素(一) 脑激素(二) 保幼激素(三) 蜕皮激素(四) 性信息素五、植物激素(一) 生长素(二) 细胞分裂素(三) 赤霉素(四) 脱落酸(五) 乙烯第17章新陈代谢总论一、新陈代谢概述二、新陈代谢中常见的有机反应机制(一) 基团转移反应(二)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三) 消除、异构化及重排反应(四) 碳一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三、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第18章生物能学一、有关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一) 体系的概念、性质和状态(二) 能的两种形式——热与功(三) 内能和焓的概念(四) 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和熵的概念(五) 自由能的概念二、自由能变化、标准自由能变化及其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一) 化学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及其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二) 能量学用于生物化学反应中一些规定的概括(三) 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可加性(四) △Gθ,△G和平衡常数计算的举例三、高能磷酸化合物(一) 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二) ATP以基团转移形式提供能量四、其他高能化合物第19章六碳糖的分解和糖酵解作用一、糖酵解作用二、糖酵解第一阶段的5步反应(一) 葡萄糖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二) 葡萄糖-6-磷酸异构化形成果糖-6-磷酸(三) 果糖-6-磷酸形成果糖-1,6-二磷酸(四)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五)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三、糖酵解第二阶段的5步反应(一) 甘油醛-3-磷酸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二) 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磷酸基团形成ATP(三)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一磷酸甘油酸(四) 2-磷酸甘油酸脱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五)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并产生一个ATP分子四、由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丙酮酸的能量估算五、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的去路(一) 生成乳酸(二) 生成乙醇六、糖酵解作用的调节(一) 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酶(二) 果糖-2,6-二磷酸对糖酵解的调节作用(三) 已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酸对糖酵解的调节作用七、其他六碳糖的分解途径(一) 六碳糖进入细胞(二) 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分解第20章柠檬酸循环一、丙酮酸进入柠檬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乙酰-SCoA)(一) 丙酮酸脱羧反应(二) 乙酰基转移到CoA-SH分子上形成乙酰-CoA的反应(三) 还原型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氧化,形成氧化型的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四) 还原型E3的再氧化二、柠檬酸循环的全貌三、柠檬酸循环的各个反应步骤(一) 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形成柠檬酸(二) 柠檬酸异构化形成异柠檬酸(三) 异柠檬酸氧化形成a-酮戊二酸(四) 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酰-CoA(五) 琥珀酰-CoA转化为琥珀酸并使GDP磷酸化形成高能GTP(哺乳类) 或使ADP成为ATP(植物或细菌)(六) 琥珀酸脱氢形成延胡索酸(七) 延胡索酸水合形成L-苹果酸(八) 苹果酸氧化形成草酰乙酸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五、柠檬酸循环的调节六、柠檬酸循环的双重作用七、乙醛酸途径第21章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作用一、氧化磷酸化作用(一) 和电子传递相关的氧化还原电势(二) 用标准还原势计算自由能变化(三) 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四)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五)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六) 质子动力为主动转运提供能量(七)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中的P/O比(八) 细胞溶胶内NADH的再氧化(九)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调节二、光合磷酸化作用(photophosphorylation)(一)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二) 叶绿体的结构(三) 叶绿体中捕获光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四) 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五) 光合磷酸化作用(六) CO2的固定(暗反应)(七) 由Rubisco酶的加氧活性引起的光(合) 呼吸第22章戊糖磷酸途径一、戊糖磷酸途径的发现二、戊糖磷酸途径的主要反应三、戊糖磷酸途径反应速率的调控四、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物学意义第23章葡糖异生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一、葡糖异生作用(一) 葡糖异生作用的途径(二) 葡糖异生途径总览(三) 由丙酮酸形成葡萄糖的能量消耗及意义(四) 葡糖异生作用的调节(五) 乳酸的再利用和可立氏循环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三、葡萄糖出入动物细胞的特殊运载机构四、糖蛋白的生物合成五、糖蛋白糖链的分解代谢第24章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一、糖原的分解代谢二、糖原的生物合成三、糖原代谢的调控(一) 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因素(二) 糖原合酶的调节因素(三) 激素对糖原代谢的调节四、糖原累积症第25章脂质的代谢一、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一) 三酰甘油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二)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一) 乙酰-CoA从线粒体到细胞溶胶的转运(二) 脂肪酸的合成步骤三、脂肪酸代谢的调节四、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五、磷脂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一) 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第26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蛋白质的降解(一) 蛋白质降解的特性(二) 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三) 机体对外源蛋白质的需要及其消化作用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 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二)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将氨运入肝脏(三)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四) 氨的命运三、尿素的形成——尿素循环(一) 尿素循环过程(二) 尿素循环的调节四、氨基酸碳骨架的分解代谢(一) 经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二) 部分碳骨架形成乙酰-CoA或乙酰乙酰-CoA(三) 形成a-酮戊二酸(四) 形成琥珀酰-CoA(五) 形成草酰乙酸的途径(六) 分支氨基酸脱氨基和脱羧基的特殊性(七) 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八) 氨基酸与一碳单位(九) 氨基酸与生物活性物质(十) 氨基酸代谢缺陷症第27章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生物固氮一、生物固氮二、氨的同化作用——氨通过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掺人生物分子三、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一) 由a-酮戊二酸形成的氨基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二) 由草酰乙酸形成的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细菌、植物) 、异亮氨酸(三) 由丙酮酸形成的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四) 由甘油酸-3-磷酸形成的氨基酸——丝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五) 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赤藓糖-4-磷酸为前体形成的氨基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酸(六) 组氨酸的生物合成四、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五、由氨基酸合成的其他特殊生物分子(一) 卟啉的生物合成(二) 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三) 肌酸的生物合成(四) 氧化氮的生物合成第28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一、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一) 核酸的解聚作用(二) 核苷酸的降解(三) 嘌呤碱的分解(四) 嘧啶碱的分解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 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二) 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三)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三、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 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二) 黄素核苷酸的合成(三) 辅酶A的合成第3篇遗传信息第29章遗传信息概论一、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分子(一) 细胞含有恒定量的DNA(二) DNA是细菌的转化因子(三) 病毒是游离的遗传因子(四) 基因是DNA的一段序列(五) DNA重组技术为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手段二、RNA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一) 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二) RNA进行信息加工(三) RNA干扰(四) RNA的表型效应(五) RNA对基因的解读三、遗传密码的破译四、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一) 密码的基本单位(二) 密码的简并性(三) 密码的变偶性(四) 密码的通用性(五) 密码的防错系统五、遗传物质的进化(一) 生物进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二)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三) 生物的进化:驱动力、多样性和适应性第30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一、DNA的复制(一) DNA的半保留复制(二) DNA的复制起点和复制方式(三) DNA聚合反应和有关的酶(四)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五) DNA复制的拓扑性质(六) DNA的复制过程与复制体变化(七)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二、DNA的损伤修复(一) 错配修复(二) 直接修复(三) 切除修复(四) 重组修复(五) 应急反应(SOS) 和易错修复三、DNA的突变(一) 突变的类型(二) 诱变剂的作用(三) 诱变剂和致癌剂的检测第31章DNA的重组一、同源重组(一) Holliday模型(二)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三) 重组有关的酶二、特异位点重组三、转座重组(一) 细菌的转座因子(二)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第32章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一、DNA指导下RNA的合成(一)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二) 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三) 终止子和终止因子(四) 转录的调节控制(五) RN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二、RNA的转录后加工(一) 原核生物中RNA的加工(二) 真核生物中RNA的一般加工(三) RNA的剪接、编辑和再编码(四) RNA生物功能的多样性(五) RNA的降解三、在RNA指导下RNA和DNA的合成(一) RNA的复制(二) RNA的逆转录(三) 逆转座子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第33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RNA和有关装置(一) 核糖体(二) 转移RNA和氨酰-tRNA合成酶(三) 信使RNA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步骤(一) 氨酰-tRNA的合成(二) 多肽链合成的起始(三) 多肽链合成的延伸(四) 多肽链合成的终止(五) 多肽链的折叠与加工三、蛋白质合成的忠实性(一) 蛋白质合成的忠实性需要消耗能量(二) 合成酶的校对功能提高了忠实性(三) 核糖体对忠实性的影响四、蛋白质的运输和定位(一) 蛋白质的信号肽与跨膜运输(二) 糖基化在蛋白质定位中的重要作用(三) 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定位(四) 核的运输和定位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物第34章细胞代谢与基因表达调控一、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一) 代谢途径交叉形成网络(二)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单向性(三) 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四) NADPH以还原力形式携带能量(五) 代谢的基本要略在于形成ATP、还原力和构造单元以用于生物合成二、酶活性的调节(一) 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二) 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三) 酶活性的特异激活剂和抑制剂(四) 蛋白酶解对酶活性的影响(五) 酶的共价修饰与连续激活三、细胞对代谢途径的分隔与控制(一) 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二) 细胞膜结构对代谢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四、细胞信号传递系统(一) 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导系统(二) 细胞增殖的调节(三) 门控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的传导五、基因表达的调节(一)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二)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第35章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一、DNA克隆的基本原理(一) DNA限制酶与片段连接(二) 分子克隆的载体与宿主(三) 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二、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一) 基因文库的构建(二) cDNA文库的构建(三) 克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四) 聚合酶链(式) 反应扩增基因(五) DNA的化学合成(六) 基因定位诱变(七) DNA序列的测定三、克隆基因的表达(一)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二)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和鉴定(三) 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四、蛋白质工程(一) 蛋白质的分子设计和改造(二) 蛋白质的实验进化(三) 蛋白质工程的进展五、基因工程的应用与展望(一) 基因工程开辟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二) 基因工程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三) 基因工程研究的展望(二) 丝心蛋白(三) 胶原蛋白六、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一) 超二级结构(二) 结构域七、球状蛋白质与三级结构(一) 球状蛋白质及其亚基的分类(二) 球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特征八、亚基缔合与四级结构(一) 有关四级结构的一些概念(二) 四级缔合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优越性九、蛋白质的变性与折叠(一) 蛋白质变性与功能丢失-(二) 氨基酸序列规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三) 多肽链是分步快速折叠的。

6章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教学用

6章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教学用

(四)血红蛋白(Hb)的四级结构
➢ 去血红素的α亚基和β亚基也属于珠蛋白家族,α-珠蛋白(141个 残基)和β珠强白(146个残基)。
➢ Hb含4个血红素,能结合4个O2。Hb中作为氧结合部位的空穴 与Mb中的极相似, 它们都有两个关键的His残基(E7和F8)和两个 疏水残基(Phe CDl和Leu F4)。
➢ 故Hill图的斜率用nH 表 示,即Hill系数,是协
同程度的量度。
(四)血红蛋白协同性氧结合的定量分析
lg Y 1Y
n lg
p(O2) lg K
➢ 若 n =1, 配体结合非协同, 如肌红蛋白。
➢ 若nH>1,正协同, 血红蛋白。
➢ 若nH = n,即nH达到理论极限, 配体结合完全协同。但实测
三、血红蛋白的功能:转运氧
(一) 肌红蛋白是氧的贮库 (二) 血红蛋白氧合的协同性和别构效应 (三) 血红蛋白的两种构象状态:R态和T态 (四) 血红蛋白协同性氧结合的定量分析 (五) BPG调节Hb对O2的亲和力 (六) H+和CO2调节Hb对O2的亲和力:Bohr效应
(一) 肌红蛋白是氧的贮库
(四)血红蛋白(Hb)的四级结构
➢ 和Mb一样,Hb上的氧结合部位也能可逆地与O2结合而不 使Fe(Ⅱ)氧化,并且也降低了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
➢ Hb的四级结构带来Mb没有的两个结构特点:
特点一:
α2
β1
亚基缔合出现一个中央空
穴,为 BPG 结合部位。
β2
α1
特点二:
滑动接触: 黄色部分
装配接触: 蓝色部分

Y pn (O2 ) 1Y K
两边取负对数:lg Y 1Y
n lg
p(O2 ) lg K

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生

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生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和功能观阐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特征。

2.科学思维:通过相关证据概括与归纳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3.社会责任:基于生物学事实,宣传无神论的观点。

一、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二、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化石的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化石的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化石证据证实的问题(1)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大量化石证据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1.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那么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 )2.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结构上没有差异。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6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6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远侧His
近侧His
铁氧 离合 子肌 的红 蛋 个白 配中 体血 红 素
6
CO的毒性作用
第6个配位位置的空间位阻很重要。游离在溶 液中的铁卟啉结合 CO 的能力比结合 O2 强 25000 倍, 但在肌红蛋白中,血红素对CO的亲和力仅比对O2
的亲和力大250倍。肌红蛋白(还有血红蛋白)降
低对CO的亲和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代谢过程中产
铁血 原红 子蛋 的白蛋白有两种主要构象态,一种是T态即紧张 态(tense state),另一种是R态即松弛态(relaxed state)。O2对R态的亲和力明显地高于对T态的亲和
力,并且O2的结合更稳定了R态。缺氧时T态更加稳
定,因此T态是去氧血红蛋白的主要构象,R态是氧
p (O2 ) Y p (O2 ) K
…………⑥
肌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
实验中 p (O2) 可以测得,氧分压常用Torr为 单位。 Y 值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因为肌红蛋白 结合了O2 时会引起吸收光谱的改变。Y 对 p (O2) 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氧结合曲线。 1 Torr = 133 Pa = 1 mmHg
• 第6章 蛋白质结构与 功能的关系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teins)
一、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三、血红蛋白分子病 四、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五、肌球蛋白丝、肌动蛋白丝与肌肉收缩 六、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进化
根据henry定律,溶于液体的任一种气体的浓度 与液体上面的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即 [O2]= A p (O2) …………⑤
式中A 为比例系数,p (O2)为氧气的分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段间拐角处有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螺旋区段;在 、段间拐角处有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螺旋区段;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螺旋区段 C-末端有 个氨基酸残基的松散肽链。 末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松散肽链 末端有 个氨基酸残基的松散肽链。 4、整个分子很致密,呈扁平的棱形。分子内部有一个空 、整个分子很致密,呈扁平的棱形。 空穴内衬有一层疏水氨基酸残基, 穴,空穴内衬有一层疏水氨基酸残基,血红素就靠非共 价键结合在这个空穴中。 价键结合在这个空穴中。 5、血红素结合部位除内衬一层疏水氨基酸残基外,还有 、血红素结合部位除内衬一层疏水氨基酸残基外, 两个组氨酸残基,这两个组氨酸残基在Mb与氧结合方 两个组氨酸残基,这两个组氨酸残基在 与氧结合方 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组氨酸残基是His F8,叫近端组氨酸,该组氨酸咪 第一个组氨酸残基是 ,叫近端组氨酸, 唑基的N与血红素的 与血红素的Fe(II)的第 个配位键相连。第二个 的第5个配位键相连 唑基的 与血红素的 的第 个配位键相连。 组氨酸残基是His E7,叫远端组氨酸,它位于血红素与 组氨酸残基是 ,叫远端组氨酸, 氧结合的一侧,离血红素稍远,不与Fe(II)成键,在E7 成键, 氧结合的一侧,离血红素稍远,不与 成键 His与铁原子之间有一细小的空间,是氧结合部位,O2 与铁原子之间有一细小的空间, 与铁原子之间有一细小的空间 是氧结合部位, 与血红素Fe(II)的第 个配位键相连。 的第6个配位键相连 与血红素 的第 个配位键相连。
这样E7 与氧分子紧密接触 这样 His与氧分子紧密接触,形成空间位阻,使氧轴 与氧分子紧密接触,形成空间位阻, 不能垂直于环平面,而与Fe-O键轴约有 o倾斜。所以 键轴约有60 不能垂直于环平面,而与 键轴约有 倾斜。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部位是位于一个具有空间位阻区域 内。 如果水占据了这个细小的空间,氧就不能与铁结合, 如果水占据了这个细小的空间,氧就不能与铁结合,而 实际上血红素结合在肌红蛋白的一个疏水空穴中, 实际上血红素结合在肌红蛋白的一个疏水空穴中,不用 考虑水占据此空间
★HbA H2N-Val-His-Leu-Thr-Pro-Glu-Glu-Lys-COOH HbS H2N-Val-His-Leu-Thr-Pro-Val-Glu-Lys-COOH
位氨基酸位于Hb分子表面 含疏水侧链, ★第6位氨基酸位于 分子表面,Val含疏水侧链,Glu 位氨基酸位于 分子表面, 含疏水侧链 含亲水侧链, 取代Glu后,去氧血红蛋白的溶解 含亲水侧链,当Val取代 取代 后 度降低,对氧合Hb无影响 有人设想, 无影响, 度降低,对氧合 无影响,有人设想,Val侧链形成 侧链形成 一个突起的,在脱氧的HbS上有一个与突起互补的凹 一个突起的,在脱氧的 上有一个与突起互补的凹 这样一个HbS的突起与另一 的突起与另一HbS的凹陷作用形成 陷,这样一个 的突起与另一 的凹陷作用形成 细长的聚合体。即纤维状沉淀。 细长的聚合体。即纤维状沉淀。
2)镰刀状红细胞的纯合子患者(50%的红细胞为 )镰刀状红细胞的纯合子患者( 的红细胞为 镰刀状)有的在童年就死去,杂合子患者( 镰刀状)有的在童年就死去,杂合子患者(1% 的红细胞镰刀状)的寿命虽也不长, 的红细胞镰刀状)的寿命虽也不长,但他能抵抗 流行于当地的一种疾病——疟疾,疟疾也是一种 疟疾, 流行于当地的一种疾病 疟疾 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正常人(血红蛋白纯合子) 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正常人(血红蛋白纯合子) 感染疟疾的几率很高, 感染疟疾的几率很高,而血红蛋白杂合子对疟疾 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原因是当疟原虫感染红细 胞时,杂合子患者能加速红细胞的破裂, 胞时,杂合子患者能加速红细胞的破裂,中断疟 原虫的生活周期。 原虫的生活周期。
4、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相比具有两个特点: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相比具有两个特点: 个亚基之间凹凸互补, (1)血红蛋白是寡聚蛋白,4个亚基之间凹凸互补,形成 )血红蛋白是寡聚蛋白, 个亚基之间凹凸互补 一个长、 高分别为6.4nm、5.5nm、5.0nm的对称四 一个长、宽、高分别为 、 、 的对称四 面体。 面体。 亚基与亚基之间有两个重要的接触面: 亚基与亚基之间有两个重要的接触面: 一是在 半分子 半分子( 的接触, 一是在Hb半分子(α1β1和α2β2)中α和β的接触,叫装配接 和 的接触 此接触面大,包含34个氨基酸残基 个氨基酸残基, 触,此接触面大,包含 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稳定的二 聚体,此接触面,不受血红素与氧结合的影响。 聚体,此接触面,不受血红素与氧结合的影响。 二是在半分子 在半分子间 的接触, 二是在半分子间的α和β的接触,此接触面小,包含 个氨 和 的接触 此接触面小,包含19个氨 基酸残基,把二聚体连成四聚体,这个接触面不太牢固, 基酸残基,把二聚体连成四聚体,这个接触面不太牢固, 容易受到氧与血红素结合的影响, 容易受到氧与血红素结合的影响,当氧与血红素结合时 引起构象发生变化时,两个Hb半分子将以自身为单位 引起构象发生变化时,两个 半分子将以自身为单位 彼此旋转和滑移 所以此面叫滑动接触。 旋转和滑移, 彼此旋转和滑移,所以此面叫滑动接触。 (2)一是由于亚基的缔合出现了一个中央空穴,这个空 )一是由于亚基的缔合出现了一个中央空穴, 穴是2, 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穴是 ,3-二磷酸甘油酸(BPG)的结合部位。 )的结合部位。
含氧-HbA 含氧HbS Val 取代Glu
O2
脱氧HbS
O2 疏水位点 粘性疏水斑点
血红蛋白分子凝集
(四)血红蛋白(Hb)的结构 四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 1、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在红细胞的成熟过程中,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在红细胞的成熟过程中, 细胞核、细胞器消失,产生大量的血红蛋白( 细胞核、细胞器消失,产生大量的血红蛋白(每个红细 胞约含3亿个Hb分子)。 Hb分子 胞约含3亿个Hb分子)。 亚基, 2、脊椎动物的Hb由4个亚基组成,分别为α2β2亚基,每 脊椎动物的Hb由 个亚基组成,分别为α Hb 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每个血红素含一个O 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每个血红素含一个O2结合部位
吡咯环
(二)珠蛋白的三级结构 1、肌红蛋白(Mb)由一条多肽链 、肌红蛋白( ) 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的,去 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的, 辅基的蛋白质叫珠蛋白, 辅基的蛋白质叫珠蛋白,含153 个氨基酸残基。 个氨基酸残基。 2、珠蛋白中约80%的多肽链形成 、珠蛋白中约 的多肽链形成 α-螺旋区 整个分子共折叠成 段, 螺旋区,整个分子共折叠成 螺旋区 整个分子共折叠成8段 分别用A、 、 、 、 、 、 、 分别用 、B、C、D、E、F、G、 H命名。8个螺旋段大体折叠成 命名。 个螺旋段大体折叠成 命名 两层, 两层,肌红蛋白中的非螺旋区 段即拐弯用NA(N-末端)、 、 末端)、 段即拐弯用 末端)、AB、 BC、CD、DE、EF、、 、、HC 、 、 、 、、 末端) (C-末端) 末端
四、血红蛋白分子病 1、分子病:是指某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氨基酸排列顺 、分子病: 序与正常有所不同的遗传病,如镰刀型贫血病。 序与正常有所不同的遗传病,如镰刀型贫血病。在非洲 发病较多。 发病较多。 2、镰刀状贫血病的临床症状: 、镰刀状贫血病的临床症状: 1)患者Hb的含量仅为正常人(15~16g/100ml)的一半, )患者 的含量仅为正常人 的含量仅为正常人( )的一半, 红细胞数目也是正常人[( 红细胞数目也是正常人 (4.6~6.2)×106个/ml)的一半 ) ) 左右,红细胞的形态也不正常,未成熟的红细胞很多, 左右,红细胞的形态也不正常,未成熟的红细胞很多, 还有很多细胞在缺氧时变成新月状或镰刀状, 还有很多细胞在缺氧时变成新月状或镰刀状,红细胞病 变的原因是,所含的Hb结构不正常导致的 病变Hb用 结构不正常导致的。 变的原因是,所含的 结构不正常导致的。病变 用 表示, “HbS”表示,正常的 用“HbA”表示 表示 正常的Hb用 表示
BPG结合部位 BPG结合部位
三、血红蛋白的功能——转运氧 血红蛋白的功能 转运氧 红蛋白(Mb)的氧结合曲线 (一)肌 红蛋白 的氧结合曲线 (二)血红蛋白氧合的协同性和别构效应 二 血红蛋白氧合的协同性和别构效应 (三)Hb的协同性氧结合的定量分析 的协同性氧结合的定量分析 二磷酸甘油酸调节Hb对氧的亲和力 (四)2,3-二磷酸甘油酸调节 对氧的亲和力 二磷酸甘油酸调节 (五) H+和CO2的影响 五
3、脱去辅基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称为α-珠 脱去辅基的α 亚基和β 亚基分别称为α 蛋白(141个氨基酸残基 个氨基酸残基) 珠蛋白(146个 蛋白(141个氨基酸残基)和β-珠蛋白(146个 氨基酸残基),这两个亚基彼此很相似, ),这两个亚基彼此很相似 氨基酸残基),这两个亚基彼此很相似,并且与 肌红蛋白也十分相似O2结合的机制 Mb与
1、肌红蛋白中载氧的部位是血红素中的铁,在脱氧Mb中 、肌红蛋白中载氧的部位是血红素中的铁,在脱氧 中 铁原子呈亚铁( 状态, 铁原子呈亚铁(Fe2+)状态,结合氧时亚铁变为高铁 (Fe3+)状态。当亚铁氧化成高铁时,不能与氧结合。 状态。当亚铁氧化成高铁时,不能与氧结合。 2、第6配位键还可以与 、NO和H2S某些小分子结合 其 配位键还可以与CO、 和 某些小分子结合,其 、 配位键还可以与 某些小分子结合 亲合力比氧大。 亲合力比氧大。 3、肌红蛋白与氧结合时会引起肌红蛋白构象发生微小的 、 变化:去氧血红蛋白中Fe 位于卟啉环平面上方( 变化:去氧血红蛋白中 2+位于卟啉环平面上方(His F8一侧)0.06nm处,因此铁卟啉呈圆顶状或凸形,当 一侧) 一侧 处 因此铁卟啉呈圆顶状或凸形, 结合时, 离子被拉回到卟啉环平面, 与O2结合时,Fe2+离子被拉回到卟啉环平面,此时离卟 啉环平面只有0.02nm,铁卟啉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 啉环平面只有 ,铁卟啉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
第6章蛋白质功能与进化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血红蛋白的结构 血红蛋白的功能 血红蛋白分子病 免疫球蛋白 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学 同源蛋白质具有共同的进行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