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西汉加强皇权的措施5则

西汉加强皇权的措施5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西汉加强皇权的措施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秦皇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范文一》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一、政治上,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四、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进行“焚书坑儒”。
五、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灵渠。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一、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弱诸侯国的势力。
二、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三、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四、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列表、北宋元朝十七十范文二》P56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P58 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何变化,并且分析原因。
2. 为什么元代会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这种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⑴原因:①元代帝国的统一,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②交通发达,为中外交通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③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④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以上因素造成元代中外关系的极盛。
⑵表现: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各洲;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个时期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③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又迎来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2018考点16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唐太宗
宋太祖
x
统一中国,建 善于用人,虚 解除朝中大将 颁布“推恩令” 立中央集权的官 的兵权,禁军 心纳谏、完善 加强监察制度 僚制度 轮流驻防京师 三省六部制
x
经济
统一货币、度 货币铸造、食 量衡、统一车 盐与铁器生产 轨、修建驰道 收归中央
解除朝中 善于用人, 大将的兵 虚心纳谏、 权,禁军 完善三省 轮流驻防 重视农业生 六部制 京师 产,减免农民 赋税负担
x
x
x
x
秦始皇
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历史上称 之为“贞观之治”。
汉武帝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大帝国
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后来“积贫”“积 弱”局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 中、思想文化趋于统一的大一统格 局,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两者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焚书坑儒摧残了古 代文化,罢黜百家限制了其他各家学术思想,两者 都不利于学术发展。
6
3.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1)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 ,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 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 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加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关系 观念,对少数民族—视同仁, 团结。 各族人民拥戴他为“天可汗”。
4、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1)建立北宋: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
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 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初 的统治者牢记了这个教训。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制度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
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
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
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
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
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
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
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
复习课《加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复习课《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措施及影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2-4-6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回顾所学,能在表格中罗列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说出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能运用相关史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进行适当评价,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表格整理、合作探究、评析历史人物、练习巩固等过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讨论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并能进一步掌握辨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创新,知道古代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形成辩证、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复习整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所带来的影响;2、难点:能结合史实材料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练习法五、教学流程1、设疑激趣展示:历史典故唐太宗询问左右大臣:“开创新朝和稳固江山哪个更难?”提问:如果你是大臣,你会如何回答?学生:打天下比较难,因为要四处征战……守江山难,因为要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统治……展示:历史典故续面对大臣的辩论,唐太宗说:“开创新朝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眼下巩固天下的困难,才是我和各位大臣必须谨慎对待的!”叙述:古代中国,经历多少朝代更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央集权的强化专题复习学案(含答案)

七下强化中央集权专题复习知识点梳理及巩固练习和答案1、唐太宗: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政治: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经济: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结果: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补充: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皇帝从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都收归中央。
※3、行省制度在中央:①设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设枢密院负责军事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地方:①山东、山西、河北(腹里)直属于中书省②设10个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除吐蕃、畏兀儿外)③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4、朱元璋强化皇权(1)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为分散兵权(目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2)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3)为监视官民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4)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危害:禁锢了思想,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秦朝西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政治中央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①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②设枢密院负责军事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地方秦朝在地方推行_郡县制1、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2、建立刺史制度①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①山东、山西、河北(腹里)直属于中书省②设10个行省(除吐蕃、畏兀儿外)③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四课中央集权的加强命制:丁启清审核:魏超【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1.秦:郡县制2.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唐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4.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5.元:行省制6.明: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知识梳理】一.秦朝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政权的统一。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1)郡国并行(2)王国问题2、措施:(1)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收回权力★(2)汉武帝①颁布“推恩令”②酎金夺爵③设刺史,监察地方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1)唐末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2)陈桥兵变★2、措施:(1)收精兵:统兵权归;发兵权归作用:(2)削实权:①削弱和剥夺了②州郡③设通判④派文臣(3)制钱谷:内容:政府规定:作用:消除了维护了3、特点: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4、影响:①改变了②造成了五、元代的行省制度1、背景:元代地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政治和军事的控制,设立行省,代表中央对地方行使权力。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
3、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六、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明朝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其中: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监察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事。
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意义1.引言概述部分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明扼要地介绍和概括。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而短暂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秦始皇通过一系列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确立了他的威望和权力并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
本文将着重探讨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通过对主要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朝统治的核心机制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的主题。
同时,我们还会简要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介绍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具体要点。
其中,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主要措施一、主要措施二和主要措施三。
在每个部分中,我们将列举出各个措施的要点,并详细解释其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会回顾和概括主要措施,强调它们对于巩固秦朝统治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会探讨这些措施的意义,包括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逻辑,并对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解释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明确说明为什么要探讨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目的部分: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通过对秦朝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秦朝的统治方式和治理策略,进而认识到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首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帝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了解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后来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汉明帝半封其子,抑制封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明帝半封其子,抑制封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子弟为藩王,以此成为皇室的屏障。
在藩王分封之时至亲子弟往往被分于险阻要地,扼守天下之吼,这是汉王朝在分封子弟时的基准。
汉王朝统治者希望通过至亲血缘关系来维系藩王与中央之间的关系,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汉王朝对全国有效的控制,确保汉王朝国祚的长久。
但是由于藩王自身的骄纵与野心往往促成了藩国与中央的矛盾,藩王在其国内是最高统治者,但相对于中央其只是臣,这种权利形式上的落差,以及对权力再分配上的造成的利益不均,使得藩王借于藩国的势力力图实现权利的再分配,这种权利的再分配往往是倾向于自身的,故在历代王朝中藩王与中央的矛盾不能被根除。
但是藩王的叛乱必定是少数,藩国在王朝的巩固上确实起到着积极作用,正是分封的存在使得统治集团实现了利益均沾,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的矛盾,因此历代王朝都奉行分封制度。
但在分封上往往是遵守至亲子弟王于善地的原则,而汉明帝时期却出现了与潮流不同的分封趋势,其对自己子嗣的分封则是以光武帝分封为依据的半封其子。
汉明帝为何半封其子《后汉书·后纪》记载: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
后见而言曰:“诸子裁食数县,千制不已俭乎?”帝曰:“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
”汉书上记载汉明帝此处半封其子是因为对于先帝的尊重,自己的皇子不能与先帝的相比,其目的是说汉明帝是为孝帝,并且是为仁兄弟。
首先,根据这段记载汉明帝不让自己的皇子与先帝皇子等同,使自己的皇子降格为先帝皇子的一半,这是对先帝的尊崇,认为先帝的功德自己是无法比拟的。
光武帝作为中兴之主,恢复了汉室江山,其功德可以与高祖皇帝相比拟,这是后汉任何皇帝所不能比拟的,从这点出发汉明帝裁抑诸子,使得诸子不能与先帝诸子相比较是对先帝的尊崇。
其次,先帝的诸子对于自己来说是为兄弟,自己裁抑诸子而尊崇自己的兄弟是为亲亲之举,这就是对自己诸兄弟的无形的恩宠,这就显示了汉明帝对于诸位兄弟的恩情。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废分封,立郡县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职: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
(3)地方机构:废除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建立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作用: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问题1】谈一谈,郡县制和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探究: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郡县制盛行于秦汉时期,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问题2】如何评价秦始皇?探究:(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5)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C.世袭制 D.禅让制2.在秦朝行政机构中,协助皇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郡守 B.御史大夫C.太尉 D.丞相3.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可以说是秦始皇修建的驰道。
为了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秦始皇下令,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为()。
A.四尺 B.五尺 C.六尺 D.八尺4.据说,秦朝的传国玉玺是用蓝田玉雕琢而成的,上刻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八个字应属于哪种字体()。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5.(2011·江苏扬州)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们致力解决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历代君主都希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君主各有其侧重,君主会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同的政策。
有的侧重专制主义,即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的侧重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
一直以来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始终存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就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也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首次提出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商鞅提到要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正式建立这一制度是在秦朝,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利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秦朝权利的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体现为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称为“皇帝”。
秦始皇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和军事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这就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得以确立。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的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西汉是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的时期,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诸侯王。
后来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后,实行“推恩令”,重在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问题。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朝代
政治
思想文化
秦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洁的隶书
西汉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学校
元朝
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明朝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
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必须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
加了国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政治: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 域会出现一股活跃的进步思潮?
1.经济上:
(根源)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政治上: 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文 化上: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思 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听命于君主形式上对君主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权力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管理国家事务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组成方式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由选举产生性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影响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
(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 展巩固; 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 侮侵略等。 消极:A、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B、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 C、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不可偏废
5.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秦西汉元明清) 科举制发展及关键人物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览大权,地方设立郡县,为郡县制西汉:初年为郡国制度,也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行,中央沿袭秦朝制度,后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设立内廷,外廷制,任用自己信任的侍卫等分割宰相权利,地方实行推恩令,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元:地方设行省制度,中央为行中书省,宰相权利较大但也被制约明:胡惟庸案明太祖后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陪同皇帝处理政务但不作为正式机构,后来内阁制度逐渐形成,但权利取决于皇帝,仍为非正式机构,地方为府州制度清:大部分沿袭明朝,初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很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后来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共有三点)西汉:(共两点)元:(共三点)明:(共五点)清:(共两点)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为隶书,统一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较小的侯国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收稿日期:2009-06-17作者简介:库晓慧(1984-),女,河南许昌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21卷第6期2009年12月沈阳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21,No.6Dec.2009文章编号:100829225(2009)0620083203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库晓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介绍了汉初诸帝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等事件;说明了汉代中央集权逐步加强的过程;总结了中国历代分封、削藩对地方政区制度的影响。
关 键 词:汉初;郡县制;中央集权中图分类号:K 234 文献标识码:A汉代的多种政治制度都略加改动地沿袭秦朝,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最显著者当为汉代承袭的秦代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不同的是,秦实行单一郡县制,而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存在。
封国的存在对中央权威始终存在威胁和挑战,所以自高祖,经文景,到汉武,汉初各帝对分封政策进行调整,对封国进行不同处理,使封国不断郡县化,而汉代中央集权也得到逐步加强。
一、高祖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争取同盟军,拉拢有实力的将领共同击灭项羽,不得不分封一些异姓功臣为王。
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正式定封爵、序二等,大者王,小者侯,实行分封制。
其中封侯者百余人,封王者在刘邦统治时代共八人,即楚王韩信(先为齐王)、赵王张耳、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
在行分封的同时,刘邦还在各地实行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样就形成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
但此时的诸侯王占据大片土地,且诸侯国也拥有极大的独立性,最关键的是,它们是“异姓”封国,诸侯国的存在对中央权威始终存在挑战和威胁。
简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简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政治方面
①皇帝制度。
创“皇帝”称号,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③废分封、置郡县。
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余郡,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④制定法律,强化治安。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王朝的国家机器充分反映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⑤扩大军队,建立中央常备军。
秦王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影响深远。
(2) 经济方面:
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权;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迁富豪,收兵器;
毁城防,修驰道。
为加强全国的统治,又修建驰道,形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3) 文化方面: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4)对外政策:
北征匈奴。
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并在战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临逃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南服夷越。
在“百越”之地,先后设置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了国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学校
元朝
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明朝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
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必须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历
秦朝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洁的隶书
西汉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