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本课目标

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难点: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比较,并认识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名师点睛

【释疑解难】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出现了差异。长江流域水量充足,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故以种植耐旱的粟为主。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结构适应北方的气候,防寒保暖,而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南方的气候,可通风防潮,防止水淹。

【易错警示】

元谋人、北京人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处在新石器时代。

课前感新知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概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____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为 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2.发展:随着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____种植、____ 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____ 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3.距今年代:约 ____年。

4.生活地域: ____流域。

5.居住情况:房屋主要是 ____建筑。

6.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是____ ,农业工具以 ____最为典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7.距今年代:约 ____年。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程标准】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重、难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自主学习】

1.原始农耕居民的基本情况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 工具的发展。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

图一:河姆渡出土的稻谷 图二:半坡出土的纺轮 图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问题一:材料一中三件文物分别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3分)

问题二:从史料的类型分型,以上都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对研究原始居民生活的历史来说,属于第几手资料?(2分)

问题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2

分)

探究二:

问题一:造成上图中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原始居民开始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标志有哪些?

【强化训练】

1.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北京地区

2.不久前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在该专题中,不该出现的画面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

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

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

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

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通过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达到对祖国历史悠久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考古推论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我国早期人类生活的图片。学生思考回答:我国早期人类主要以什么为生?想一想,这种生活会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

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3.完成表格

探究新知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栗和黍、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图片。根据这些考古发现你能得出什么推论?对此你有何感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的国家。

2.用心观察教材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1)在图中标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主要代表。

(2)说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

(3)结合所学思考哪些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标志)?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

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

特点。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

结论的思维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

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

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

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XXX

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部编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导学案

部编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 ,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 ,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

【学习重点】

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开展.

【学习难点】

对原始农业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为 "半坡居民的生活〞. 第二局部为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第三局部为 "原始农业的开展〞.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 ,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 (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

2. 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今天的学习 ,请思考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 ,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 (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

2.阅读教材 ,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生活

区域

劳开工

农作

房屋

样式

农业工具家畜乐器纺织工具其他技术

半坡

居民

河姆

渡居

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1973年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 ,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部编版七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部编版七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二课导学案 原始农耕生活

一、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

1、识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归纳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学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一史实,了解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距今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遗址:

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 村;位于 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 水井;

3、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

(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河姆渡人种植 ;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三)半坡遗址:

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点: 村;位于 流域。

2、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1)生产工具:使用 石器等(新石器时代)

(2)主要种植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生活用具主要是 ,

最具特色的是 ,还制造骨器、角器等;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

2.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知识结构梳理】

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合作探究】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3.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

【夯实基础】

1.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建筑是力与美的结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下列先民在干栏式建筑内居住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4.假期到了,你想邀请朋友一起去参观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遗址,你们应选择的省份是( )

A.云南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浙江省

5.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农作物的栽培

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

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

先民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

1.【展示图片】

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

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提示:

(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七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1.2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中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

大约20000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始社会

的农耕生活。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原始农耕社会的兴起、农业生产的逐渐发展、以及原始社会的社会和文化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和

细节还不够熟悉。学生可能对农耕工具、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等方面产生兴趣,同时也可能对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感到好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名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特点,掌握

原始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

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苦和简朴,认识到农耕对社

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农业生产工具的特点,原始

社会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2.难点: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一些概念和名词的理

解。

五. 教学方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

提取和分析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练习题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农耕生活。

2.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PPT、黑板、彩色粉笔。

2.教学材料:《历史(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P15-P20,教师自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类原始农耕生活。”老师说完引入话

题,问同学们对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多少?学过什么内容?

2.呈现新课(15分钟)

(1)播放PPT,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1)自然环境条件:人们选择了生活在适宜生活和种植的环境中。2)气候和土地

条件:人们亦会根据气候和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业范围。3)种

植农作物:人类会根据种植的农作物与环境杂和发展农业技术。(2)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人类安居乐业,人口增长。

2)社会出现贫富差距,部落之间的冲突增加。

3.讲解文化背景和知识点(20分钟)

1)什么是部落?

2)史前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3)中国最古老的村庄——仰韶文化。

4)古代中国先民的农业技术和发明。

4.讲解后测试(20分钟)

(1)老师设计常见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本课内容。

1)农耕生活为什么可以让人类安居乐业?

2)种植哪些农作物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有利?

3)原始农耕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设计问题,通过合作学习间接检测学生对本课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任务:根据本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设计两个问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特征。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及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学习难点:导致农耕生活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

完成旁边的表格

三、合作交流: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四、点拨感悟:

1、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完成日期课型新授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

生活

主备人使用日期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

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知识链接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回顾旧知(课件出示复习问题,学生记忆互查,5分钟):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三种人?

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多少年?掌握哪些生活技能?

3、右图是哪种人?遗址位于哪里?距今约多少年?

掌握哪些生活技能?学会用火的意义?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是?

5、右图是哪种人?遗址位于哪里?距今

约多少年?掌握哪些生活技能?

第二步: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3分钟):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他们都是靠采集、狩猎为生,但是这种获取食物的方法,会导致食物来源不充足,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那么如何才能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呢,我们的祖先找到了答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认识其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