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附答案解析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课件:1.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古代 中国 政治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2014·全国卷Ⅱ,T24 2013·全国卷Ⅰ,T24
命题角度
考查难度 考频
运用周代“雅言”考查分封 ★★
制、礼乐制的影响 5年
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战国 5考
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墓葬等 ★★★ 级差异
考法一 从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 1.(2017·高考全国卷Ⅰ,T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 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图解历史】
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微点提醒】 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
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 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 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 关联。
【教材补遗】 “家国同构”特点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
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
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4.影响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
(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
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
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1 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
必杀题型一通史专题练
专练01 中国古代史90题-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考点1 先秦、秦汉时期
1.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具有浓厚血缘色彩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D.阶级矛盾变尖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具有浓厚血缘色彩。故答案为A项;小康取代大同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项;开始出现分封制是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
【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2.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这反映了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A.君权神授B.商代政治受到神权的影响
C.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D.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答案】C
【解析】材料“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反映了商朝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君权源自神灵,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而不仅仅是受到神权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商朝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这在当时有助于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先秦时期——教师用(试题带答
高考历史复习之(附参考答案)
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策略】
1. 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09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09天津)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09辽宁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2. 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 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及练习(附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
【时代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
【考点整合】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周分封制
⑴实行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难以直接管理广大地区;贵族力量强大。
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⑶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⑷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等义务。
⑸影响:通过分封扩大疆域,巩固周王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独立性,实力不断增强,造成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
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⑵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之间权力、财产分配与继承关系。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1)
[纵向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2018·济南一模)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C[题干论述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晋文公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还需要把周襄王召去,说明晋文公并不能直接控制诸侯,故B项错误;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周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权威的,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
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名师经典课件】专题一 先秦时期-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备课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 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这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存在着“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即人死后应该继续
链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
接 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 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
点
上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的实 确立,分封制随之瓦解,礼乐制 行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 度崩溃,思想上出现了“百家
化心理认同
争鸣”的局面
高考第24题十年题型分布特图征概览示(依 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
—宗法制、分封制,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带有浓 厚的宗族色彩,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
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
影响;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 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类史料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反映作者对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阅读此类史料时, 要理解 作者在这段史料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
——夏、商、西周时期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复习建议
高考对夏、商、西周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将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考试一般是出具一段文字材料,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考查本项内容。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分封,②宗法,③家国一体,④井田,⑤集体,⑥甲骨文,⑦青铜,⑧殷历。
考点聚焦
考点一、原始社会概况
(一)政治:禅让制
(二)经济:原始农业
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南稻和北粟(世界最早)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制
(三)文化:
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
【典型例题】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道组合式选择题。从稻谷、粟的遗存地址多可知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从长江流域发现稻谷遗存,山东河北发现粟壳遗存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即南稻北粟。从黄河流域发现水稻遗存,浙江发现粟壳可知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材料并不能反映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予以排除。其实南稻北粟基本处于同时,都距今六七千年。本题正确选项①②③。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
——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
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
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
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2020年高考历史全套知识点复习 第一讲 先秦时期 知识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全套知识点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一讲先秦时期(~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І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
一原始社会
1.农业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南方)和粟(北方)的国家。(3)耕作方法:
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用石刀、石斧刀耕火种。
②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家畜: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
(5)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创制农具耒耜。
2.手工业
(1)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附答案)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一:先秦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据此回答1-3题。
1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因子的是()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尚贤”
D.“存天理,灭人欲”
2 下列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提出了“仁”的学说。对“仁”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贵贱有“序”
②“仁者,爱人”
③“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④“民贵君轻”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制于命而用之”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西周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使西周走向鼎盛,据此回答4-5题。
4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5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重大变化,据此回答6-15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
、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选修融会]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
1.背景
(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
(1)政治
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
面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经济方
面
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
思想文化
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2019某某单
井田制
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
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
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
济制度。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
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
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
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
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__先秦学案含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课标全国卷关于此时期的命题一直不吝笔墨,尤其是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史记》中文献的历史解释,《墨子》中记载的科技成就体现家国情怀等等,均在2018年课标全国卷中体现。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这一趋势在高考中将会延续。复习本单元要重视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分封制、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学成就的认识,深刻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真题典例】
【破考点】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即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
【考点集训】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2.(2018河南八市二测,1)从迁移的路线来看,西周时姬姓与姜姓封国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
或南方的地方,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分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
D.推动了西周政权的建立
答案 C
3.(2018河北“名校联盟”一测,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器物等,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实行□
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
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
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
05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
(1)积极:加强了对□
06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猜押练一 考点一 先秦及秦汉时期(含解析)
猜押练一致胜高考必须掌握的12个必考点练
考点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
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
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3.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薄
4.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春秋会盟的礼仪主要有会而定盟、除地为坛、起草盟书、歃血为盟、昭告神灵、宣读盟书、藏书盟府、飨宴等。盟主通过会盟来制定新的等级礼,诸侯国的排列次序由盟主确定。这反映出 ( )
A.礼仪规范成为争霸工具
B.宗法血缘观念荡然无存
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
D.周王共主地位得到维护
5.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
——夏、商、西周时期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复习建议
高考对夏、商、西周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将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考试一般是出具一段文字材料,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考查本项内容。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分封,②宗法,③家国一体,④井田,⑤集体,⑥甲骨文,⑦青铜,⑧殷历。
考点聚焦
考点一、原始社会概况
(一)政治:禅让制
(二)经济:原始农业
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南稻和北粟(世界最早)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制
(三)文化:
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
【典型例题】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道组合式选择题。从稻谷、粟的遗存地址多可知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从长江流域发现稻谷遗存,山东河北发现粟壳遗存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即南稻北粟。从黄河流域发现水稻遗存,浙江发现粟壳可知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材料并不能反映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予以排除。其实南稻北粟基本处于同时,都距今六七千年。本题正确选项①②③。
答案:B。
考点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一)早期国家制度
1、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使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商王对各方国的控制力有限,除对商承担纳贡和征伐的义务外,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注:“封建之制”与封建社会的区别。
“封建之制”常见于我国古籍,其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或“封蕃建卫”的简称,也就是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并被后世许多朝代采用(如西汉、明朝等)。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指的是一种介于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
(三)礼乐制度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实行各种礼乐制度。所谓的礼乐制度,就是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族、商族、周族)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
4.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5.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6.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特别注意这一点)
【典型例题】
【例题1】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解析:中国古代以秦为界,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秦以后为郡县政治,“郡县政治”对应的是中央集权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答案:A。
【例题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题意相符,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C、D错误。
答案:A
【例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要求回答在官员的任免方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第一段材料的主题是:夏商西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根据出身决定任职情况,并且“世卿世禄”。第二段材料的主题是: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在新占领的地方设郡、县,郡县长官不是世袭而是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这就是与夏商西周的本质区别。本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任职,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体现了选贤任能。
考点三、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
生产方式:集体耕作
注: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受封者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生产方式上讲,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