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读后感600字

合集下载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1年10月18日编者按:鲁迅先生曾以小说、杂文暴露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而学术上的探讨则是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1937年出版的《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志》一书,他从‚不求准确‛、‚耐性太好‛,以及勤劳、知足常乐、有私无公、无恻隐之心、言而无信、爱脸皮、婉转、客气等15个方面大胆直陈中国人的特性。

兵法讲‚知已知彼‛。

抗日战争中我们的敌人侵华日军又是怎样分析判断中国人的国民性呢?这是战争史研究极少涉及的问题,国防生教授沈克尼从当年日军‚绝密‛的兵要地志中撷取并分析其中部分观点。

日军师团作战指挥的依据《作战要务令》谍报中,将敌对国的国民性列为第一项的调查内容,足见其对国民性的重视。

在此从侵华日军‚绝密‛的兵要地志中摘取其对我国国民性的观点以飨诸位参考。

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日军兵要地志中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记载沈克尼作为制定作战计划基础的兵要地志除战场地形、交通、水文、气象之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假想敌国的‚国民性‛也是关注的内容,而且是战略层面考虑的问题。

美国海军从1944——1945年曾对日本历史做过调查。

当时海军上校埃耳斯〃札卡里亚斯领导海军情报局的一个科对日本进行心理战,意图让日本最高统帅部投降。

从当时日本人作战的顽强性来看,其军队经过严格的武士道教育训练。

如果认为日本会集体放下武器投降,似乎是极为荒谬的想法。

美国情报专家拉〃法拉戈在《斗智》一书中指出,二战末期美国很需要关于日本人战败以后的行为的材料,美国专家找到了这样的史料,就是日本被打败的氏族,从来不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相反地,他们总是投降,还叙述了投降的仪式。

这份史料被收入札卡里亚斯的作战计划并被采用。

美国这类研究,著名的要属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和她的《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此书是受美国战略情报局之托而写成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当年日本对中国国民性的调查日本军队对占领地域或预设战场有所谓‚统治资料‛的调查内容,是日本兵要地志关注的要项。

日本孩子眼里的中国学生_成长故事

日本孩子眼里的中国学生_成长故事

日本孩子眼里的中国学生一大早的,就看到萨那口子小魔女在梳妆台前搔首弄姿。

反常即妖,忍不住喝问一声,才知道魔女今天上午要去听汇报,参加汇报的层次都不低,当然要打扮一番喽。

从没听说还有人要向她汇报,难道升官了?一问,才知道是列席而已。

原来,我在日本所住的小城,和广东佛山是友好城市,今年,双方搞了一个中学生互访的活动,日本方面派出十六名学生到当地学校学习,并于日前返回。

回来的日本中学生,需要在市政府向市长和当地教育界人士作一次汇报(看来搞汇报不是中国的专利,至于是不是从日本引进的则待查)。

魔女在市里挂了个国际交流的职务,事情多少算沾边,就把她也拉去听汇报了。

听到这里,萨来了兴趣。

记得几年以前,曾经看过一篇对比中日孩子的文章,说的是中日学生同组夏令营,结果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

比如,生病的时候,日本孩子会顽强地坚持下去,而中国孩子往往急于要求被送回去;吃饭的时候,如果不好吃,日本孩子也会坚决地吃下去,而中国孩子则因为口味不好而放弃。

总之,整个夏令营期间,“小皇帝”,“小公主”们颇为狼狈。

这篇文章,让很多中国教育界人士发出了改革现有应试教育弊端,提高素质教育的呼吁。

到日本以后,看过日本小学生冬天穿着短裤跑来跑去,感到培养自理和吃苦能力等方面,日本的教育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再想起这篇文章,我的心中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对多年以后这一代中国孩子成长起来以后的竞争力不禁深感忧虑。

然而,在日本呆得久了,也不时听到一些相反的说法。

比如,我认识的日本教育界人士中,有一位浜崎先生(2005年日本国一等教育勋章获得者)就干脆地称下一代日本孩子为“巴嘎”。

他的看法是传统的日本教育以严格著称,强调教师的权威。

但是近年来,日本大力引进美国的教育模式,按照美国的自由教育方式,教师既不能要求孩子们去争取第一,也不能轻易地管教孩子,因为那样会影响孩子的自信,使日本的教师无所适从。

于是,现在的日本孩子,吃苦耐劳精神大不如前了。

言下之意,对中国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倒是颇为羡慕。

再读《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人》

再读《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人》

再读《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人》记得在很久以前,拜读过《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人》,文章笔下的中国人仿佛成了“崇洋媚外、不思进取、胆小、懦弱、恭顺、虚伪、道德沦丧、见利忘义、勾心斗角、好大喜功、贪大求洋、舍本逐末、南辕北辙”之类的代名词,当时的感受除了愤怒还是愤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经意中这种态度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实事求是地讲,这篇文章也并非完全是信口雌黄,字里行间通过对国人性格特征的剖析,社会制度优劣的比较,改革成果的评价,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阴暗面”,讲了一些国人不愿讲,甚至不能讲的大实话。

但语言是刻薄了些,也缺少歌功颂德的内容,自然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中国人在假借日本人说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甄别作者的真伪和文章的虚实,因为这一点已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众多,多火山、多台风,多地震的弹丸岛国(比中国云南省还要小)。

国土面积377,835 平方千米,世界第60名(中国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3名);人口1.2777亿人,世界第10位(中国约13.2847亿人,世界第1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7人,世界第30名(中国每平方千米138人,世界第77位)。

显然,日本在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不具备多少优势。

半个多世纪来,同样受到战争创伤的日本,凭借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从一片废墟上脱颖而出,从容跨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这是不容置疑的。

以下几组数据足以印证日本的富裕和强大:从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总量的GDP来看,到2008年日本GDP达4.844万亿美元,世界第2位,(中国GDP4.3万亿美元,世界第三位);从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联合国2007年公布)来看,日本基尼系数为0.249,(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大于“贫富差距警戒线”数值0.40,属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从尖端科技水平来看,1949年至2008年,日本先后有9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三大科技奖(同期中国大陆获奖人数为零)。

外国人眼中的中 国字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中 国字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字作文《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字》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字就像是神秘的密码,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困惑。

我有个外国朋友叫杰克,他初次接触中国字的时候,那表情简直比看到外星人还夸张。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逛书店,他在中文书籍区域驻足,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那一本本密密麻麻写满中国字的书,嘴里不停地念叨:“这简直就是一幅一幅的画嘛,怎么可能是字!”他拿起一本儿童识字画册,指着上面的“日”字问我:“这个字为什么长得像个太阳?”我笑着给他解释:“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字,这个‘日’字就是根据太阳的样子简化而来的。

”杰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翻到了“月”字,皱着眉头说:“这个字看起来有点弯弯的,难道是因为月亮有时候是弯的?”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告诉他:“没错,你很聪明!”接下来,杰克看到了“山”字,他惊呼道:“哇,这个字就像一座真正的山,有山峰有山谷!”然后他指着“水”字,一脸疑惑:“这个字怎么看起来波浪起伏的,难道是水在流动?”我耐心地给他讲解:“对呀,咱们老祖宗就是这么有智慧,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创造了这些形象的字。

”杰克越看越起劲,又发现了“人”字,他说:“这个字简简单单的,两条腿站着,还真像个人的样子。

”可当他看到“大”字的时候,就有点迷糊了:“这个人怎么张开了手脚,是要拥抱什么吗?”我告诉他:“‘大’表示一个人伸开四肢,有大、重要的意思。

”随着对这些简单汉字的了解,杰克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

他决定要学习写中国字,我给他准备了纸和笔。

他握着笔,那姿势别提多别扭了,就像在握一根巨大的棍子。

他先写了个“一”字,然后得意地看着我:“这个简单,就是一条横线嘛!”接着写“二”字,可这“二”字在他笔下,两条横歪歪扭扭,像两条在打架的毛毛虫。

写“三”字的时候,他可就犯愁了,怎么都写不整齐,嘴里嘟囔着:“这三个横怎么这么不听话,总是对不齐。

”好不容易把“三”字写得能看了,他又挑战“四”字,结果那封闭的框被他画得像个破了洞的口袋。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日本人看待中国的观点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改变了日本对中国的认识。

首先,战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他们涉猎到更多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整理和
探索,使日本的中国观更加清晰。

其次,战后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也有了巨大的转变。

日本不再自我封锁,开始尝试更多的对外关系,包括与中国的友好交往。

日本人开始
接受、探索中国文化甚至多元文化的思想。

他们在试着去了解、尊重
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在努力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最后,战后日本认可了中国的独立性。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并有着具有振兴东亚的力量。

日本人也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的各种发展事业,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做出贡献,削弱传统的冲突。

总之,战后日本人对中国观的变化是巨大的,他们更多地去了解和接
纳中国,以及有关地区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增进了各自之间的互相理
解与尊重,在改善彼此关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读后感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读后感

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

”然而,历史只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而产生的具象的体现,只有了解了一段历史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才能算得上是读懂了一段历史。

对于我们而言,距离最近又最不容忘却的,莫过于日本侵华的那一段历史了。

因此,我阅读了曾于日本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刘嘉鑫教授所著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一段历史。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一书以后藤朝太郎和长野朗为例,介绍了日本浪人的历史成因,理清了中国通的来龙去脉,力图将中国通、尤其是文人型的中国通从日本浪人之中分离出来。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通人物思想的研究剖析,客观总结了日本近代中国通的复杂性格与思想特征,给予中国通知识分子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并通过中国通来阐述近代日本对华态度的历史成因及转变。

此书首先以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为引子,指出了目前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缺憾。

作者认为,抗日战争前和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站在中间派的立场上,发表了自己的中国观,谈论了中日关系问题,他们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留下的大量的论著,有待我们去发掘和观察。

日本德川幕府末年,在有识之士之间酝酿变法图强。

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由一个封建主义弱国一跃成为近代封建资本主义强国。

在经过四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后,日本达到了近代化的目标。

然而,其后的日本,开始实施所谓的“大陆政策”,其目的是侵略亚洲,独霸中国。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政府野心勃勃,右翼少壮派法西斯军人疯狂至极。

这些战争狂人不但肆意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还与英美等西方列强国家相对抗,偷袭珍珠港,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多行不义必自毙。

日本侵略者最终在1945年战败投降,成为国际社会的阶下囚。

战争年代,日本妄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由于战败投降,那些自欺欺人的政治理想和口号自然烟消云散。

同时,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兴亚论”思想和“中日合作联盟论”等观点,也被战后的历史进程所尘封。

关于辱华日本动漫电影的观后感

关于辱华日本动漫电影的观后感

关于辱华日本动漫电影的观后感我刚刚观看了一部引起了辱华争议的日本动漫电影,心情非常沉重。

这部电影以其极端的表现手法引起了大量争议和抗议,尽管我尊重艺术自由和言论自由,但我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制作和支持这样一部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辱骂。

首先,这部电影中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描述被夸大和曲解。

电影中的中国人民被描绘成蓄意恶毒、险恶并具有残忍性。

这种刻板印象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和尊严。

同样,对于中国文化的扭曲和误解更加让我感到愤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被世界各地的人民所尊重和借鉴。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中国文化被描绘成荒唐可笑和低级俗气的。

这种歧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也是对人类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否定。

其次,这部电影的剧情和表达过于极端和情绪化。

导演似乎故意通过激烈的画面和情节来获取观众的注意力和反应。

然而,这种过分夸张的手法并没有给观众带来思考和共鸣的机会,只是引起了更多争议和恶意炒作。

艺术应该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而不应该成为制造争端和伤害他人的工具。

最后,对于这部电影的辱华行为,我感到非常不满和失望。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不愿意被卷入任何形式的争议和冲突中,而是希望通过观看电影来获取娱乐和思考的乐趣。

然而,这部电影却违背了我的期望,给我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矛盾。

在我看来,创作者和制片方应该对他们的作品负责任。

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不能随意辱骂和伤害他人。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而不是制造仇恨和敌意。

我希望这样的电影不再出现,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友好和平等的世界。

《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

《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抗日战争胜利是苏美两国的功劳,和中国丝毫没有关系。

没有中国抗战,美苏一样会把日本打败,而没有美苏对日作战,中国人全部都是亡国奴,很有可能现在我们还是被日本统治呢!!!这是因为国力决定的。

中国之所以抗日战争胜利,完全是因为站对了队,搭上了美苏的顺风车而已,中国一战、二战都是战胜国,但是象这种不是靠实力,而是靠站对了队当上的战胜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

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

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

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在抗日战争以前,也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日本,如果抗战的话,将会同阿比西尼亚一样地灭亡,这种亡国论的观点在被后来的事实击得粉碎。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呢?战争性质?日本人自述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

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

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根本不需要那段历史过去以后才能作出判断。

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战争进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员是怎么说的。

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宫崇仁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幕僚,在中国战地广泛考察以后,有感于需要对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佐、尉级军官进行教育所写的题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说:“明治维新以来,伴随欧美文化的输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权主义的侵略压榨思想,并与欧美诸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此等行径,如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作者: 罗卫东
作者机构: 杭州大学科研二处
出版物刊名: 观察与思考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日本人;中国形象;日本国民;好望角;日本朝野;中国问题专家;留学生;女性解放;中国经济;外国人
摘要: 身在海外,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也是'好望角'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点。

青年学者罗卫东副教授旅日访学期间,曾以书简形式在本刊发表了《日本文化与经济模式》等文,读者反应良好,《报刊文摘》和《经济日报》上亦曾予以转载。

本文是他回国后不久写的,相信同样能引起众多有心人的关注。

本栏目欢迎此类有关'中国形象'、有助于国人认识自我的稿件。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和观感是多种多样的。

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是深深地依赖于日本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

在日
本文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它的历史文化是深刻影响着日本文化的。

在这些日本文人中,一些较早接触中国文化的学者如东洋文化研究家北村透谈到,中
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极致,它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他认为中国文化深受经典文化的影响,
充满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美学的追求,这些都是日本文化中所没有的。

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和著名的汉学家则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的实际现状,他们一般更
多关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对中国民族文化也有相当的兴趣。

这些人对中国的艺术、
文学、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了解,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多元而复杂的,是世界文
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自认为是“汉学”的支持者,也是文化纽带的建设者。

不过,也有一些日本文人的观点则较为激进。

他们强调中国的落后和不足,并对中国
的政治和社会现状非常不满。

这些人主要关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中国政权的腐败、贪污、
冷酷无情等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
成了阻碍和麻烦。

总之,在20世纪初的日本文人中,对中国的观察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范畴。

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现状有着相应的看法和评价。

这些观点、看法和评价,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中立的,还有一些则是激进的。

不过,无论是何种观点,都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认识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读后感800字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读后感800字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读后感800字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颇为关注的话题,中日关系纷繁复杂,与世界局势发展也有着莫大的联系。

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关注很多来自于媒体报道和史实资料,当然,对中日关系的研究著作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这本书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是却也发表其值得肯定的观点与看法,对历史做出了客观真实的解读。

在我们的中学时代,教科书就向几乎每个学生梳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战争大致的历史过程,对中日关系也有了一定了解。

对于中日关系,作为被侵略的一方,我们自然对日本有着一丝偏见甚至是憎恨。

但是我们少有人会想到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的看法是怎样。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着倍数于日本的疆域与资源。

对于日本,中国曾经是其学习与崇拜的对象,这在日本的服饰与茶道文化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

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古代日本、幕末时期、明治初年、甲午与日俄战争、20世纪初期以及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

列举了日本独享霸权的“亚洲一体论”思想,“同文同种”幌子下的侵略,“大东亚共荣圈”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策略。

对日本思想的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历史或是想要了解中日历史的人们,帮助大家探索日本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

了解和学习历史的最大作用还在于以史为鉴,以史为示,警醒人们面对真实的历史,对即将来临的新时期做出正确的行为。

由于利益和文化的不同,中国与日本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但是我们希望二战后实行民主化改革的日本能够真正的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良好的发展关系还是有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

虽然在钓鱼岛问题,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很多问题上还是火药味十足,但是,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普通的读者,还是希望紧张的中日关系能够得到缓和,二者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发展。

对2战中日本对中国态度的心得体会

对2战中日本对中国态度的心得体会

对2战中日本对中国态度的心得体会首先,从民族利益出发:满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不可饶恕的战争罪犯。

对于战争罪犯来说中国人没有好脸色给他们看;第二个就是从主观意识角度去分析了:由于当时日本已经成为美国的马前卒和受控制的工具了,所以它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得征求美国的同意才行,而这样子只会让自己更加难堪,如果当时日本一开始就打算跟我们死磕到底那倒也罢了,但后面却慢慢演变成一种“和平共处”的态势,虽然一开始确实达到了这种目的,毕竟能拖多久拖多久嘛!最后我还想谈点从心理方面来思考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刚取得成功,又遇上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喜讯。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起来的今天,把中华儿女组织在一起创造未来的重任便落在了我们肩上,此时最需要团结一致的时候就应该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地干下去!从近几年看抗日剧《亮剑》的播放,大部分中国人都觉得日军太笨、太傻,特别是里边的大部分军官个个身经百战却整天呆头呆脑,根本没什么策略可言,反正老板叫你往东你绝不敢往西,虽然你很聪明,很懂礼貌,嘴巴比蜜蜂都甜,就因为老板比较赏识你而滥竽充数地占着高位….种种作风及性格表现,再配合上主角李云龙独有的气质——简直就像中国解放前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英法联军、拿破仑,美国的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等西洋武器。

试问:中国现在哪支队伍会如此豪迈?除非是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综上所述:一切皆因***眼不够大,怕我们抢走它的亚洲小霸王的宝座。

若按常规思路来分析就是日本一些资深学者和知名人士分析出的必然原因:日本知道自己输不起这场战役;对手将有可能进攻北京或东北,使中国遭到毁灭性灾难,他们认为战争不符合日本国家的长远利益;一旦发动侵略战争,必然招至其他国家的报复与反对;而且许多参战国的民间抵抗运动仍在继续;并且蒋介石正准备趁中国空虚之际以入侵陕甘宁解决西安事变;迫使中国投降。

这种谬论纯粹是歪曲历史事实,否则国内许多网友不仅向媒体记者提问题,连领导都向新闻界公开挑衅了。

日本眼里的中国史

日本眼里的中国史

日本眼里的中国史文学无国界,文化却是有国别的。

日本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有着刻骨铭心的崇拜。

陈舜臣《长安之梦》对此也略有阐述,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甚至说:“长安就是一颗历史的种子,早已种在了日本人的文化基因里。

可以说,每个日本人都有一个长安梦。

”但虎生九子,子子不同,同源同根文化衍生的两种文化,结下的不是一般的仇恨,而是世仇。

以笔者这一代人为例,学课文《王二小放牛》《董存瑞炸碉堡》,看抗日电影《地道战》、《小兵张嘎》长大,以后又年复一年跟随影视作品“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对日本,无论如何也好感不起来,由钓鱼岛之争引发的中国民间反日情绪之激烈,更可见“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年前,在小城旧书店淘得日人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和英人屈勒味林所著《英国史》。

原本只打算买《英国史》,于《日本史》则踌躇再三,及至翻到《近代》卷之《侵略战争》,见作者持论公允,深自痛忏本国的侵略罪行,心中大快,速速解囊买回。

可见笔者是一个很有阿Q精神的人。

坂本太郎是日本昭和时代的历史学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历时四年的太平洋战争,和由满洲事变算起,长达十四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终于以惨败而结束。

它不仅使日本从一个世界大国跌落为一个远东小国,而且对世界的人类、文化还犯下了累累罪行,必须永远接受世界历史的审判。

”仅凭这两句话,就可知他是一个有“史德”的史家。

唐代史家刘知几说,史家当有史才、史学、史识;清代史家章学诚又补充了一条,史家要有“史德”,补得极好。

在日本,像坂本太郎这样公允持平的史家却是不多的。

而日本人的军国野心,更是如坡上野草,过些时日就会疯长一回的。

枪炮可以消灭肉体,但是文化,尤其是文化中的劣根,却是难以铲除的。

和西方一样,日本人是不承认中国有夏朝的,中国历史都是从商朝开始讲起。

关于春秋战国,不得不承认,日本教科书绘制的比中国教材要更详细。

秦朝,除了不承认西南在中国版图里,疆域演变展示的比较具体。

从《游清五录》看近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游清五录》看近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游清五录》看近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作者:薛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1862年5月7日,由日本德川幕府向中国上海派遣的官船“千岁丸”从长崎出发,这成为了日本人形成近代中国印象的起点。

曾是这艘船上的人员之一的高杉晋作将这次上海之行写在了《游清五录》中,它记录下了当时上海的繁荣,也记录下了当时的混乱与肮脏,同时也记录下了当时日本藩士们的中国观。

可以说此次上海之行,以高杉晋作为代表的一行人形成了新的中国观,这对日本近代化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游清五录;高杉晋作;中国观作者简介:薛晨,女,1991年出生,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3中日两国自古以来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来往频繁,日本人为了亲眼感受中国文化,前往中国的访问者络绎不绝。

奈良时期,平安时期的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便是最好的证明。

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空海等遣唐留学生,游学僧都长居长安,与唐代文人雅士交流密切,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体验和深刻研究。

但自17世纪七十年代江户幕府禁海之后,基本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中终止了日本人的中国之行。

直到1862年“千岁丸”上海之行成为了近世日本人了解中国的开端。

一.近世日本人的中国观自幕府实行锁国政策至对外开放的1854年,在这期间,除了朝鲜以外,日本只于中国和荷兰进行贸易。

并且这两国能进入的港口也只有长崎一地。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因海上风暴而漂流至中国的日本人是有相当的数量的。

另一方面,乘坐贸易船来到长崎的中国商人也是有的,但他们一般都仅限于祭礼和参拜寺院等为数不多的机会和日本人接触,到日本国内自由旅行等都是不允许的。

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交流机会可谓是少之又少。

自古以来,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日本人都不断地从中国汲取了很多东西。

可以说近代以前,日本人对中国普遍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报忧不报喜的民族——“一看日本 二思中国”系列报告之一

报忧不报喜的民族——“一看日本 二思中国”系列报告之一
报 忧 不 报 喜 的 民族


一看 日本
二 思 中 国 ” 系列 报 告 之一
朱建荣



日本 《 朝 日新 闻》

` 尸
一一
一 一 一一
,

社 论 部 副 主 编 田所 竹 彦 二患 日本 》

音 准确 且 配 有贴 切 的 手 势

先生去 年推 出一 本 新 著 《 一 看中国 社 会政 治 后撰 写 的 十 余 篇评 论 文章
。 、

政 治 结构得 以
文 官确 是

中立
,
于 两党 之 间 的
,
.
从高级文官在政 府 中所 起 的 作 用
所 发 挥的 效
( 题 图:
杨超 )
25


日本学生都象没 听 见铃声似地伏在桌 上用 功


我感
崩演 》 《 美国将置 日 于死地 》 之 类的书 不仅 日本 人 自己 这 么写
为 畅销
正 式 公 开 的 时间将

资源危机
,

报告 属于 政 府 机 密
,
易危 机 之说 据说 6 0 年代 初 导人 说 水平

, :
这 次 是从 美国 政府 的 电脑 信息库里抢素
一 些 外 国政 治 家 曾 对 日本领 孰 料 日本 领导 人 这 样 回答

?
如 年代后期的 提法 是
民 族虚脱危机 0 年代则提 出 8
新书

《 新的

日本 人 论》
序言中称
,
:
这 份 研究 报
的 年 代至 6 0 年 代 叫朝 战 0 年 代 有所 谓 7

一位日本女人眼里的中国

一位日本女人眼里的中国

很早就知道阿部澄子,知道她是日本人,年轻时嫁给了中国丈夫。

她爱她的丈夫,热爱他丈夫的祖国,把她当成她的第二故乡,晚年选择了风景优美的黄山定居。

6月的一天,我们应约来到屯溪区老虎山她的居所,一座中式风格的小楼。

一进门,我们就把鞋脱在门厅,只听阿部用日语和陪同的查丽平女士说着什么,接着,我就看见我们的鞋被查女士掉了个头,鞋头朝了门外,意思是方便出门穿鞋。

门厅的左侧是定居在上海的黄山籍画家方仲华为阿部澄子写的匾额《椿山庄》,椿字取用了阿部澄子的已故丈夫陈荣椿的一个字;右侧是当时的屯溪区政府在1995年初夏小楼落成时送的贺匾,原屯溪漆器工艺厂做的镶玉石的八骏图。

83岁的阿部微笑着带我们进了客厅,客厅的空调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打开等待,茶水和茶点也在茶几上等候,这是位细腻而严谨的老人。

一1926年,阿部澄子出生在日本福冈。

阿部上有哥哥姐姐,下有两个妹妹,阿部的父母非常爱他们。

从阿部的父辈开始,他们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阿部的父母到了中国天津开日本料理店,就把阿部托咐给学校的女老师,一年后老师结婚,阿部在朋友家生活了一段时间。

她想去东京大学读书,因为战争,父亲没有同意,中断了她的学费。

暑假里,15岁的阿部只身一人到了中国天津寻找父亲。

她跑完了天津的大小码头,她喜欢上了天津,喜欢地域辽阔的中国,喜欢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喜欢中国文化。

阿部也开始在天津铁路局做事,随后还在太原铁路局人事科工作过,她工作的地方,里面很多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年少阿部欣赏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作品,读过他的《敦煌》,还读过描写成吉思汗的《青与蓝》,也特别喜爱场面宏大的京剧和它变化无常的脸谱及武打动作。

阿部的丈夫陈荣椿是浙江绍兴人,1923年出生名门。

“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的革命党人徐锡麟是他母亲的爷爷。

直到今天,阿部每次去或路过杭州,一定要给徐锡麟墓献花,她非常仰仗丈夫的这位先人。

他豪迈的革命气概也留在许多日本人的著作里。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日本人与中国人》一书由陈舜臣所著,日本人和中 __差异在哪?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日本的绝对服从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这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

如题,本书作者为日本的华人陈舜臣先生,全书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陈先生的随笔录,如科普文章,文笔轻松,可读性很强。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较容易就日中文化进行比较,在书中,作者也是对日中文化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日中文化有了更细致的认识。

具体而言,读后的感悟如下:首先,作者想要消除两国人民的一个误解,即大家自以为对彼此有很多了解。

大家认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进行学习,所以两种文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大家彼此之间是很了解对方的。

但作者认为,日中文化有大同但更有小异,因为未认清小异,双方会把自己的成见强加给另一方,所以才会有甲午、侵华等战争。

作者认为,虽然日本学习了中国文化,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毕竟不同,我们应该认清日中文化的小异,认识对方,才有可能消除彼此间的误解。

第二,中日两国有无大河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作者认为,中国有黄河,远古时代黄河水患,先民治水,战胜水患,所以中国文化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即先民相信人力,相信人定胜天,所以在人之上,没有超越的神的存在。

先生的此点论述极为精彩,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认为人性善而西方认为人性恶。

而日本没有大河,无法体现人力,所以日本文化讲究“物哀”或者喜欢抹去“生活”的痕迹,我的理解,更崇尚道家式的自然吧,不喜欢人为斧凿的痕迹。

第三,中国重文明而日本重血缘。

作者认为,中国人不会因为对方没有中华血统而认为其不是中国人,或者说,只要对方是文明开化的,即属于了中华民族,中国先民对自己的礼仪文明似有极大的自信心,他们认为没有文明开化,即便是自己民族的后裔,也是蛮夷,而有了文明开化,即便从蛮夷之地而来,也已是中华民族之一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读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读后感600字:
读《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其中有作者天儿慧对中国政制的解读。

他认为自从邓小平抛弃了“革命国家”的理念以来,已经不能简单的以意识形态主导行动的模式来判断中国。

中国现在的政制是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权威主义专政。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共产党虽然仍在使用“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样的言辞,但实质核心则是“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实质上,“三个代表”代表的是近年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私有经济企业家,外企经营人员,高科技、信息部门的专家,以及接受欧美日高等教育却回国效力的年轻人。

简言之,“三个代表”等于将中国各类人才一网打尽,入我彀中,使得中共能更积极有力的合理整合各种因素,各类人才为我所用。

另外,十六大反复强调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共定位为实现目标的先锋队。

因此,党虽然依旧高举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旗帜,但核心内容却已经由阶级政党蜕变为国民政党与民族主义政党了。

未来中国正在推进的政治体制是:民主主义的权威主义体制。


整体上保持着一党执政的权威主义的同时,在领导层内部推行民主主义,在非领导层中推行疑似民主主义。

这些名词看上去费解。

所谓领导层内部推行民主主义,就是已经推进很多年的党内民主。

而所谓在非领导层中推行疑似民主主义是什么鬼?说白了就是只具有民主的形式而不具有民主的实质。

作者:胡为乎来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