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CHAPTER ONE·
民心所向: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 1.对比秦汉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汉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异同。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地方行政制度 统治思想 法律
— —《风俗通义》 【注释】❶向: 刘向。
1.结合史料,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史书关于汉文帝的评价?
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
1.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西汉 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任用酷吏
改革货币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等 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❶谊: 同 “义”。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何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能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 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 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编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 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 处矣。
— —《盐铁论·水旱》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 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4)统一两越,开通灵渠;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 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灵渠修建沟通了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道路修建利于与巴蜀人民交流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基础梳理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1)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司马迁
班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目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 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东汉的兴衰
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 繁荣景象。
选贤 任能
四、两汉的文化:
类别
成就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 史学 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科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
思想 文化
罢黜百家
设立
独尊儒术 五经博士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新儒学”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
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 刘邦先后分封异姓、同姓诸侯王→
诸侯王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削藩), 引发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叛乱
二、 西汉的强盛
二、西汉的强盛
终于轮到孤上场了! 不是孤不低调,
王莽改革
光武中兴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演变
公 孙 度
袁绍
马腾
曹操 刘备
蜀
张鲁
刘璋
袁术
刘表
孙策
魏 吴
四、 两汉的文化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 《史记》
《汉书》
作者: (西汉)司马迁 形式: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叙史范围: 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 体裁、地位: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作者 (东汉)班固 体裁、地位: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定都:长安
(今陕西西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 “文景之治”
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政策:采取“与民休息” 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 政支出。 成效: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 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全国 各地
平准: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中央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汉武帝出台告缗令
算缗令
百姓们你们好!
你
只要举报隐瞒财产的人,
跨
就可以得到他的一半财产
越 远 古
有多少钱就 交多少税
而
来
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古
而
来
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具
体如何实施呢?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如何实施无为而治?
避免战争、回归田亩、稳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你 跨 越 远 古 而 来
以和亲换取暂时的和平
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无为而治效果如何?(积极+消极)
你 跨
木有钱了怎么 办?好焦虑
越
远
古
我唯一的爱
而
好就是捐钱
来
给朝廷
买卖官爵
30万,买不了吃亏。 30万,买不了上当。
号召富豪向朝廷捐钱
《关于学习卜式同志优良作风的重要通知》
卜式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你
跨
越
远
古
秦半两
而
来
汉五铢
铸币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解决频繁对外征战的军费开支问题
──《汉书·食货志》
思考点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 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相权威胁皇权 ——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史记·匈奴列传》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
4、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 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加强。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位卑权重。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地方形成州、 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 弱枝强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政治:影响地方政权
——《续汉书》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东汉后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 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的文化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分类
史学
文学
医学 科
数学 技
其他
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1、地方:削弱王国势力 核心措施:推恩令
皇帝
内朝 尚 侍常 书 中侍 令
决策机构
外朝
御 史 大
丞 相
太 尉
夫
九卿
决策 机构
执行 机构
2、中央官制: (1)中外朝制度:
特点: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 ②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③以内朝架空外朝,抑制相权。
(2)削弱相权的其他措施:频繁换相、 任用布衣为相。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 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与民休息,缓 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 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 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20
(三)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思考1.东汉中后期皇小
皇帝 即位年龄 去世年龄
殇帝 1 2
安帝 13 32
前少帝
? ?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史称“文景之治”。
3
3、郡国并行制产生的王国问题及初步解决:
(1)汉高祖
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 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因功封王
1 因亲封王
①分封异姓诸侯王: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 诸侯王逐渐剪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武帝(前156-前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 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
(1)政治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 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
(1)西汉的衰亡
王莽篡汉(9-23A.D.)
王
东黄
东
莽
汉巾
汉
改
建军
灭
制
立
起 义
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 帝、元帝、成帝、哀帝、 平帝,或为幼主,或为 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 大。西汉后期,政治日 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 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 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王莽(汉元帝 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改国号为“新”,西汉 灭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结果: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秦朝形势图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 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二、西汉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 固(汉武帝)
3.结果:绿林和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 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东汉的兴衰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
东汉 “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2.“光武中兴”
政策调整
影响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政治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节省开
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文化联系;中国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 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
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③管理:西域公都元护前府6的0年设立,,西标汉志在着乌今垒新疆城地设区置开西始域隶都属于中 央政护府府管,辖作,为成为管我理国西不域可的分军割的政一机部构分;!
【董仲舒新儒学】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 儒家思想(外儒内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 系,其内容包括:“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 君权的需要);施“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 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③结果:引发严重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给汉 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七国
之乱; (3)七国之乱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 下。
一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
根据材料指出: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刘邦对个别同姓诸侯王还是心存顾虑的,如在封刘濞为吴王时, 曾轻拍其背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 慎无反!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载《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概括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正统思想。 2、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3、加强了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贾谊提出了什么对策?
材料六:(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 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一一(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晁错提出的建议。 材料七:(吴王刘濞被杀后,景帝想以他的侄子刘通“续吴”。景帝的主张 遭到窦太后的反对,她说)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今乃首率七国, 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
——张玉书、杨晓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载《管子学刊》2001年第3期)
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 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 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 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儒家最能代表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整 个华夏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常态,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 理所当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时 间:两汉时期 标 准: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门第
影 响: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促成了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东汉后期 为豪强地主所垄断,助长了其势力
04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均输平准政策实行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史记》卷三〇《平淮书》
三、思想上的大一统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建立太学,设立五经博士
董仲舒
1
汉朝对匈奴三次反击战
四、开拓疆域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路丝绸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的治理
4.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 十三州 部,作为 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 进行监察,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部郡 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 监察。
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巡察是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很大。
5.专制统治:酷吏政治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 法行为。
张汤在惩治“陈皇后”案和“淮南王谋反”案中表现令武帝 满意,后又帮助武帝推行盐铁政策、打击富商豪强,先后升任太 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02、汉承秦制:重建国家机器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1、权力核心: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继承郡县制,但同时实行分封制) 4、军队建设:中央有由卫尉和中尉率领的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地方有经 过训练的预备军 5、法律建设:依《秦律》制《汉律》,并加以删减完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汉高祖刘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含义: 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保养民力,
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休养生息的原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3、“休养生息”带来的三大社会问题
(1)王国问题
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 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
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 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
2、盐铁官营
煮盐业:招募民众煮盐,由官府提供煮盐的铁锅—“牢盆”,煮成之盐由官府 收购,进行专卖。
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扩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任免权由中央掌握, 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 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政治方面
4、划州部,设刺史
史刺
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
一人,代表朝廷巡视监察地方官吏、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2)商贾膨胀、土地兼并问题 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势力垄断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尤其东部一些封国拥有煮盐、
铸币等生财之道,社会上弃农从商者甚多,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 (3)思想文化方面 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思想流行,没有形成主流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
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现实需要。
人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郁郁陌上桑
郁郁陌上桑,盈盈道旁女。 送君上河梁,拭泪不能语。 郁郁陌上桑,遥遥山下蹊。 君去戍万里,妾来守空闺。 郁郁陌上桑,皎皎云间月。 非无巧笑姿,皓齿为谁发? 郁郁陌上桑,袅袅机头丝。 君行亦宜返,今夕是何时。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 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 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造纸术:蔡伦(东汉)
2.拓展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位于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
班固(32—92)
《汉书》是我国第 一部断代史,其内容自 刘邦起兵,终于王莽覆 灭,反映了前后共220 年的历史。《汉书》虽 然是在《史记》的基础 上写成的,增补了不少 史料,但却抛弃了《史 记》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 容。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借口, 削夺106个列侯统一
领域
措施
金融 改革币制
手工业 盐铁官营
商业 政策
均输平准 抑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 设立太学
1.措施
领域 北击匈奴措;施设郡管辖 开辟丝路,连通西域
军政 加强百越地区的治理 管理
2.民族关系 拓展:两汉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哪些方式
(3)影响:封国有分裂隐患,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汉初在地方
上实行郡国并行
的制度。刘邦分
封同姓王,以为
依仗刘氏天下一
家的格局,就能
巩固皇权,稳定
天下,他分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土
地面积甚至超过
汉 高
了中央直辖的土
祖
地面积。结果他
刘 邦
死后不过18年,
诸侯王就发动了
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 1.措施
领加域强中央 集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经济: 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推行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业者;
2.措施: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
①反击匈奴;②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设置西域都护府 管理西域;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对外: 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中西交流。
2.意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增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的概况: 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
2.汉初的统治:
施政方针: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指导思想:黄老无为思想(道家)
原因: 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②统治者出身下层; ③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的现 实需求;
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酎
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
金
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
夺
郡守统辖。(主父偃)
爵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
酎金夺爵、左官律与附益法
酎金律:所谓酎金,是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此法 本来是汉文帝所订,没有特别的含义。武帝时候,为了收回权力,本着欲加之 罪何患无词的精神,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忽然宣布检查贡金的成色,"不如 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结果一连免了一百多个倒霉的侯爵,此法遂成 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不 过估计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法律,最多只能施行一次。
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1)改革币制: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全国钱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后世所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自主学习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自主学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只有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即“郡国并行制”。
材料情境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思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何特点?又有哪些影响?师生互动(1)汉初对地方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体现了汉代统治者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治国策略。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
这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导致了王国问题。
材料情境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文景之治”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1)背景:西汉初立,社会残破,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政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问题情境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汉武帝时期西汉如何一步步走向强盛的?自主学习1、条件: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2、措施:(1)对内: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
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
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对外: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退匈奴。
汉在河西走廊设4郡。
汉宣帝时,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
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区,控制比以前更加稳定。
视频情境播放视频——汉武帝。
材料情境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作用?合作探究(1)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君权神授”神化了君权统治的合法性;“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给君主统治一种限制,希望天子奉承天的意志统治人民。
(2)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规范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又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材料情境卫青与霍去病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
汉武帝时,在反击匈奴袭扰的战争中,涌现了两位杰出的青年将领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出身低微,在十余年与匈奴作战的戎马生涯中,七战七捷,战功卓著,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东汉的兴衰问题情境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西汉是如何灭亡的?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问题情境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王莽改革是否挽救了社会危机?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
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问题情境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概括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的史实。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即汉光武帝。
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光武中兴”:汉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①政治上:东汉初年,刘秀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节省政府开支,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他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③思想上:他提倡文教,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问题情境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东汉是如何衰亡的?(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
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概括两汉的文化成就有哪些?1、史学(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1)汉赋: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与五言诗: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医学(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4、数学:《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5、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其他重要科技成就:两汉科技成就众多。
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被誉为“制作侔造化”。
他还撰写了天文学专著《灵宪》。
在农学上先后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图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蔡伦改进造纸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