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第0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社会治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第0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社会治理-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命题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州的作用和演变
(2022浙江新高考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 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2020
【Ⅲ】25·东汉屯田制
2021
【乙】汉代经济发展 【甲】汉代监察制度
2022
【乙】《后汉书》与吏治(主)
2023
全国甲卷25.两汉人口流动与江南开发 全国卷新课标26.两汉地方监察
地方卷
浙江·汉代“刺史” 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 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
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 山东·重农抑商政策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 刘邦)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汉书·食货志》
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
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途经地
西北、中亚 咸海
里海北
缅甸、印度 东海、南海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优秀课件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优秀课件

材料1 至汉武帝初七十余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早则民人
给家足, 都鄙廪庾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
材料2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 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 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
③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具体措施: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
• 休息→休养生息 • 休养(节流):轻徭薄赋,安定社会 • 生息(开源):充实人口,发展经济
减少财政支出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明显恢复、
社会稳定
材料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法律建设
依《秦律》制《汉律》 并加以删减完善
05
军队建设
中央有由卫尉和中尉率
领的守卫皇宫和京师的
04
常备军,地方有经过训
练的预备军
中央官制
02
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制度
03
郡国并行制(继
承郡县制,但同
时实行分封制)
郡国并行制 (统一战争中分封异姓诸侯王;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
★问题探究: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
制之得,亦以明矣。 —— 柳宗元《封建论》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42张)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42张)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概况:184年, 张角 发动起义,后被官兵各个击破,最终失败。
(3)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
军阀割据 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图片“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 史认识? 提示 画像砖描绘的集市中,有各种贩卖生意,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东 汉时期商业繁荣景象,这与东汉王朝对商人和商业活动采取放任甚至保护 政策有关。 历史概念 判一判
经 济
③推行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重农抑商政策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 ①措施:接受 董仲舒 的建议,尊崇儒术 想 ②影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对外: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1)措施 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 霍去病 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 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 西域 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 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 “ 丝绸之路 ”。 ④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 的军政机构。 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2)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熟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稳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冲突和农夫起义,熟识两汉衰亡的缘由。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从单元角度看,西汉与东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时期,上承秦制下又开启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所以是第一单元和其次单元的承上启下之课。从本课具体内容来看,包括四个子目,以历史开展的挨次呈现两汉充分稳固大一统国家开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亡的过程。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其次子目是西汉的强盛,第三子目是东汉的兴衰,第四子目是两汉的文化。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开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冲突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最终消失了东汉末期的分裂动乱和割据局面,以致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同学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稳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熟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使同学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同学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历史解释:引导同学运用文献资料所供应的有效信息,熟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熟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开展进步,培育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新石器时代 晚期
夏商西周
历史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雏形 早期国家 奴隶制国家
春秋战国
从奴隶制国家向封 建国家的转型时期
秦朝 两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建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巩固
特点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万邦林立;炎黄华夏始祖的传说 管理松散,神权色彩,血缘因素 国家管理方式的升级: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开始产生 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独尊儒术(吸收法、道思想)以 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 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四)对外关系:
特点: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 ②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③以内朝架空外朝,抑制相权。
(2)其他措施:频繁换相、任用布衣为相。
(一)政治:
3、选官制度:察举制
时期
名称
标准
①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先秦
世卿世禄制
血缘
的制度(乡举里选)
秦朝
军功授爵制
军功
②标准:孝、廉、才能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一、单选题

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

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

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

【答案】D

【解析】

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由此可知郡国并行

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

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

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

【答案】C

【解析】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高中教育历史必修中外历史《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课件

高中教育历史必修中外历史《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课件

政治
经济 思想
加强皇权,增强__尚_书_台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 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后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②概况:“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___党_人____”,遭到严 厉镇压。 (4)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_太_平_道____”在多个地方同 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历史解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 分设刺史,监察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 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和徭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 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1.【学术情境】 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
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答案)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

1.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三教合归于儒

D.现实统治需要

2.下面是汉代中央官制示意图,这一制度()

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推动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C.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D.形成了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3.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4.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

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威胁了中央集权

C.维护了小农经济

D.导致了“党锢之祸”

5.据研究,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多数为非儒家;汉武帝广求贤才,有不少出身低微的贫士,只要他们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代治国理念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六、西汉衰弱
1.原因 ①政治黑暗 ②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③政策:赋税徭役沉重 ④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结果 ①公元9年外戚王莽代汉建新 ②绿林、赤眉农民起义,23年推翻王莽政权
七、西汉灭亡原因
1.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的农民破产,百姓生活陷于绝 境,起义不断 2.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使权贵、官吏、地主们如脱缰野 马,对百姓敲骨吸髓的压榨,日益加深,宽驰的吏治,使百姓所受灾祸变本加 厉,削弱了国家权力 3.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作为篡权的理论依据,如王莽篡 汉
03、稳定国家:分封同姓王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 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 王。 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 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 所以刘邦想要依靠刘姓宗 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 翼。
白马之盟
郡国并行制
三、七国之乱
刘邦虽然企图以血缘关系维系统 治,但这些诸侯王过于独立与强大, 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 百官同制京师”,形成了一股强大 的离心力,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 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在位时,采纳晁错建议, 企图削藩,却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但叛乱始终不得人心,三月后即 被平定。

一、政治方面
1.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 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上)

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特别说明】“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即为创新。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概念阐释】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客观看待“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只有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即“郡国并行制”。

材料情境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思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何特点?又有哪些影响?

师生互动

(1)汉初对地方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体现了汉代统治者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治国策略。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导致了王国问题。

材料情境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文景之治”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学习

(1)背景:西汉初立,社会残破,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政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问题情境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汉武帝时期西汉如何一步步走向强盛的?

自主学习

1、条件: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2、措施:

(1)对内: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对外:

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退匈奴。汉在河西走廊设4郡。汉宣帝时,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

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区,控制比以前更加稳定。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汉武帝。

材料情境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