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关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合集下载

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第一章:引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未来发展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教育模式,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

它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是将学生的身心、智慧、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换言之,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还要使学生具备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价值取向,实现整体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目标。

第三章:素质教育的实践1. 设计全面素质培养计划。

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设计全面素质培养计划,这需要全面详实的学生素质测评,从而比较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所需改进的方面。

2. 实施多元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评价是非常关键的。

实施多元评价制度可以使教育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扩大优势,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强化实践和实习。

实践和实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和社会企业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认识,提高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贡献度。

第四章:素质教育的特点1. 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不仅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层面,还囊括了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两个重要层面,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2.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观念和自主能力。

素质教育采用探究式、主体性、体验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3. 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与理念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协调的实践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与能力。

作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辩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探讨。

2. 定义与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多元发展。

3.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原则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与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可行的目标。

此外,素质教育的原则包括个性化教学、注重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和学生自主发展。

4. 实施素质教育的路线图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需要制定一条清晰的路线图。

首先,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其次,我们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最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措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发现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6. 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参与其中。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扮演积极的学习者角色,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索。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特长。

7. 家庭教育与社会参与素质教育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社会可以为学校提供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8. 素质教育的挑战和困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评价体系需要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加强,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

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

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

与传统的以分数和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举止,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秉持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提供各种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者,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被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将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素质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其在社会中立足。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增强社交能力,并且了解社会的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社会的挑战。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素质教育的实践离不开教育者的付出和尝试。

教师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探讨与反思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探讨与反思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探讨与反思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

它不仅强调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践中探讨这个问题,并反思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育人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态、良好习惯和人际关系的人。

素质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学生应该学会为他人着想,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此外,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表现力。

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

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审美品味和艺术表现力的人。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态、良好习惯和人际关系的人。

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从心理上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他人。

素质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教育。

教育者应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责任,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宝贝,用爱心去滋润学生,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

学生的习惯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五育并重,即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不断受到关注,一直以来,教育者们也在不断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1、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素质教育术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对教育领域的兴趣。

70年代末,素质教育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其关注的焦点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演变,不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近50年的历程,可谓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2、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素质教育主要的特点为追求全面协调的发展,以学生成长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终极目标。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理论特点是五育并重,即全面培养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这种理念除了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外,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3、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的对象不同。

知识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使其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而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性特长、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1、素质教育的实施难度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育资源短缺、教师素质不足和整体教育体制的限制。

教育资源的短缺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教师和体制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解决。

2、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与知识教育有所不同。

在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与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需要制定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央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是为了推动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素质、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旨在全面解析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素质教育理念1.培养有道德、智慧、体魄和美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素质教育是指以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体魄和美感,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民族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素质教育强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类型,不光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同时也包括音乐、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其他智能类型。

素质教育理念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智力,培养多元智能,以更好地发掘潜力,有效处理和解决问题。

3.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创新教育模式,倡导实践教育。

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体验文化、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美好,《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各类“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领和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4.关爱学生健康,营造和谐校园素质教育强调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倡导适度竞争,缓解学习压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绿色校园,让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素质教育实践1.创新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学校应该掌握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和方法。

学校应该倡导以探究学习为主、综合学习为辅,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通过实际体验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价值和实际应用,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和知识储备。

2.艺术、体育教育艺术、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体魄、智慧和美感。

学校应该重视艺术、体育教育,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活动,积极弘扬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运动。

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实践

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实践

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实践引言: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追求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成绩的高低。

本文将阐述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实践。

第一节:重视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以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只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第二节: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和竞赛,学生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节:关注学生的兴趣素质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并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和愉悦的过程。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发展潜能。

第四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推崇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节:构建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校应创造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和共享。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和领导能力。

第六节:推行跨学科融合教育素质教育倡导跨学科融合教育,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衔接,推动跨学科项目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尝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七节:建立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实践也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可以引入学科竞赛、实践报告、创新项目等综合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第八节:推动家校合作家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1 引 言 .
5 大 学 各 层次 教 育 之 间 的关 系 .
大学 的教 育 层 次 主 要 有 本 科 教 育 和 研究 生 教 育 。 本科 教育 是 研 究 前 沿 动 向 。 积极 开 展面 向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第 一 线 的 科 技 服 务 活 动 , 论 理 联 系 实 际 。 此 基 础 上 , 提 炼 出正 确 的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 学生 在 以后 生教 育 的基 础 。研 究 生 教 育 是本 科 教育 的提 高 和 延 伸 。本科 教 育 是 培 在 要 使 养 学 生成 为 高层 次 的应 用 型 人 才 。 究 生 教 育 是 培 养 学 生成 为本 专 业 研 的工 作 中 具 有 拓 宽 专业 面 和 知 识 不 断 更 新 的 能 力 。 领 域 的研 究 型人 才 。 样 的 目标 一 定 要 明确 , 不 可 动 摇 。 有 扎 实 掌 这 且 没 3课 堂 教 育环 节 的 实践 . 就 课 堂 教 育环 节 是 实 现 素 质 教 育 的过 程 。 教师 在 课 堂 教 育 环 节 中起 握 现 有 本 专 业 知 识 且 能 够 熟 练 应 用 的本 科 生 , 不 可 能 有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的研 究 生 。不 能 因为 要 追 求 大 学 层 次 的 提 高 , 办 教 学 研 究 型 大 学 要 着 主 导作 用 。 为课 堂 教 育 对 象 的 主 体是 大 学 生 。 相 对 于 中小 学 生 来 作 而 讲 , 学 生具 有 一 定 的 学 习 自觉性 和 主 动性 。鉴 于 自觉 性 不 同 程 度 的 甚 至 研 究 型 大 学 , 把 本 科 教 育 置 于 次要 地 位 甚 至 取 而 代 之 。 如 若 这 大
科技信息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渐起变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呼唤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

本文将就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理念篇1.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与传统的注重知识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情感素质等综合素养。

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所作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需求,更需要具备创新、沟通、协作等能力的人才。

3.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原则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学科与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原则包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培养创新等。

二、实践篇1. 课堂教学的变革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除了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和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学生可以参加音乐、舞蹈、体育等艺术和运动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眼界,培养社会责任感。

3. 评价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要求改革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评价,包括学业评价和素质评价。

学业评价不仅仅是依靠考试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

素质评价则注重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素质表现。

4. 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素质教育还强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情况,通过家访、家庭作业等方式增加与家长的互动。

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面临的种种挑战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次反思。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

从理论上讲,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从实践层面看,诸多学校开始尝试开展多样化的课程与活动,如艺术课、体育活动、科技小组、社会实践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部分地区和学校,由于受到设施、资金和师资力量的限制,所谓的素质课程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少家长和学生仍旧将分数看作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推广的困难。

此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素质教育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然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一需求的转变,使得素质教育在执行上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调整。

首要任务是均衡教育资源,确保每所学校都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环境。

同时,要逐步改变社会对于教育的固有认知,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普及至每一个家庭,让家长们意识到,成绩虽重要,但孩子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同样不容忽视。

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能力,也是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前进的关键。

只有当教育者本身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素质教育的实践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关乎每个学生的未来,也关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尽管当前存在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持续进行反思与改进,勇于实践,相信素质教育终将开花结果,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素质教育的理论反思及实践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论反思及实践探究

第 一 , 应 明 确 素 质 教 育 的 针 对 性 , 这 是 素 质 教 育 必 须 明 确 的 第 个理 论 问题 。 这就 是 克服 “ 试 ”教 育 ,使 中 国教 育走 上 正 轨 。 应 所 谓 “ 试 ” 教 育 ,它 并 不 是 中 国 教 育 的 一 个 特 定 阶 段 , 也 不 是 中 应 国 教育 的主流 ,而 是指 中国 教育 ,特别 是 基础 教育 中的存 在 的一种 追 求 考 试 分 数 而 从 事 教 育 教 学 的倾 向性 ,我 们 知 道 分 数 是 教 育 教 学 评估 与检测 中用 以衡 量学 生知识 掌握 程度 的抽象 符号 ,这种 “ 符号 ” 本 身 只 是 一 种 外 在 表 征 ,并 不 等 于 被 表 征 的 主 体 本 身 ,人 的 素 质 具
2 0 0 9 1 1
西部 人 开发 ・巾句
W EST a I A EV ELO P M EN T C N D
教育 论 坛
素质教育 的理论反 思及实践探究
王 虎 生
( 鸡 市 渭 滨 区教 师 进 修 学 校 , 宝 陕西 宝鸡 71 0) 2 1 0
摘 要 : “ 应试 教 育” 已使我 国的基 础教 育偏 离了正确 的运 行轨 道 ,在许 多方面违 背 了党 的教 育方针 ,违 背 了教 育规律 与人 的 身心 发 展规律 。造成 教 育效率 低 下 ,教 育 资源浪 费 ,人 才质量 远远 不 能适 应社会 的需要 。改 革教 育体 制 ,改革人 才培 养 模式 ,实现 由 “ 应试 教育 ”
向 全 面 素 质 教 育 的 真 正 转 变 ,是 中 国 教 育 史 上 最 大 的 革 命 性 变 革 。 反 思 十 多年 来 素 质 教 育 的 开 展 情 况 ,从 理 论 与 实 践 两 方 面 进 素 质 教 育 ; 理 论 反 思 ; 实践 回 顾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感悟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感悟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感悟听了这堂报告,我认为,要实现从“就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除了在行动中已经作出的决定外,还要在教育思想上提高一个台阶。

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教育的实践,要变这种状况,有待全社会作出艰巨的努力。

如果缺乏坚定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很容易知难而退,使这个转变无法实现。

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但以往我们一提素质教育,总爱拿劳动技能、科技实验,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说事儿,仿佛只有它们才能最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实,即便在语文、政治、历史等传统意义上只需“死记硬背”或“坐而论道”的学科的教学中,同样也能够着重培养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能力。

报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念初中,历史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每个学生回家制作一份自己家的家谱,结果这个中国孩子动员了包括远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等一大群人,终于完成了一份令美国老师称赞不已的家谱。

同样,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场境来亲身体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蕴;政治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当前媒体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讨论。

关键是教学本身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当具有帮助学生创造“动手环境”、客观评价学生的“动手成绩”(对学生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要比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标准化试卷判分困难得多)的能力。

素质教育事实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动手教育”,事实上是要求教师用自己富于创造的双手,引领着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才。

从人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并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动手教育”方面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对此值得充分肯定。

解释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解释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解释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从学生的学术技能到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使他们成为有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和良好品德的公民。

在我看来,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教育理念。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知识和品德的培养并重。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把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课程设置、教师的榜样力量和学校文化的塑造,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艺术教育、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基础,还具备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另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实践层面,我亲身经历了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实施。

我所在的学校引入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例如项目制学习、社区实践、跨学科教学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真实的社会体验,不仅在学术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发现老师们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醒我们主动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让我们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应用知识,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于素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中学生带着美丽的梦想,跨入了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活。

如何让他们的翅膀更坚实有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构想的首要任务。

作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创造水平、促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协助。

具体做法如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动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能够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能够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水平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

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能够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能够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的探讨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的探讨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的探讨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的教育理念。

它的内涵在于,通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的教育形式。

素质教育实践的关键在于,通过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道路。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情感、思维、交往和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素质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和休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素质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智力和特长,素质教育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意味着,学生应该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素质教育强调要倡导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应该关注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以及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这种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人类的存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内涵丰富、实践广泛的教育理念。

它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完美体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第四章心得体会(3篇)

素质教育第四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深入学习了素质教育第四章的相关内容后,我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实施策略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章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我对第四章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指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放性: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3)实践性:素质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终身性: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素质、高雅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劳动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 改革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强调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的并重。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首先,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情感、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中都能获得发展。

有人将全人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探索。

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推动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学生在多种智能领域的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将智力定义为学术表现,而忽视了音乐、运动、社交等其它重要领域的潜力。

素质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不同智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和社会交互来主动构建知识。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层面,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素质教育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验。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芬兰强调个性化学习,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课程。

在课堂内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得知识。

此外,芬兰的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技能的培养,力求在学业成绩与人格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随着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与需求。

读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心得体会

读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心得体会
最后,我应当遣词造句准确、简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这里我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尽可能避免语言中的语病和错别字,这既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语文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我们需要避免冗长和繁琐的书面表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为了让读者的理解更加通畅和易懂。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我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德育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教育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此,教育才能真正迈向现代化,让学生不仅具有超前的知识,更关注其素质的提升。
读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心得体会
读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心得体会
素质教育理论还是比较新颖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区别。通过阅读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我体验到了教育也是具备时代性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将我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包括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心思想、重点突出、思辨,以及遣词造句准确、简练和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首先,我应该表达我的真实感受。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曾经经历过传统的教育,我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教育的缺陷和毒瘤,比如单一的学科知识、书本教育、考试制度等等。与此相比,素质教育则诞生于21世纪,尤其重视学生发展、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在阅读学术论文、实践研究、实际案例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其次,我应当表达中心思想。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人是教育的核心,而不是知识本身。全面发展则是指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等方面,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而终身学习则是指一生都应当学习、进步、提高、改进。这三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教育真正达到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应该突出重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重点。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素质、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质等等,才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因此,要精准评价、激励学生,在这些方面给予他们科学的认知、有效的指导、系统的培养。这些方面都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 与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拥
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文 化程度的由615人上升为1422人,具有高中文化 程度的由6779人上升为80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 度的由17892人上升为233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 度的由35237人上升为37057人。 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 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0060人。同一九 八二年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文盲、半文盲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由22.81%下降为15.88%。
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大报告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1、对与素质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探讨阶段
(1978年~1985年) • 2、对素质的直接探讨阶段(1985年~1987 年) • 3、“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探讨阶段(1987 年~1996) • 4、“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阶段(1997~ 现在)
念,树立正确教育人才观(“不求人人升 学,务求个个成才”);建立和完善素质 教育的运行机制;按素质教育要求,深化 教学改革;大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 改善办学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4、全面实施阶段(1997-现在) • 1997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全国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狼孩: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约1000千米的
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 的一岁半。他们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 到人类世界后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 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 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 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 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 有亲近感,其次是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 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 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 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批准了教育 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 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 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 据“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各

种文化程度人口 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 1612467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 911315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64648676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20106604人(以上各种文 化程度的人分别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 和在校生)。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 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 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关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若干思考
孙士杰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2013年8月
关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若干思考
•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 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创新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二)教育
• • • •
1、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外延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 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 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时时有教育,处处是学校”,如监狱、军队、工厂、农 村 (2)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 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 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影响的 社会活动。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三)素质教育
• 1、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 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 本素质为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 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国家教委《关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 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 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 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2)典型示范阶段(1994-1996) • 1996年2月,《人民教育》、《湖南教育》 • 联合推出“汨罗经验”。更新汨罗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 • •
(一)素质 1、狭义指“遗传素质”。 2、中义指“发展潜力、发展潜能”。 3、广义指“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影响,通过个体自身 的认识与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 广义素质具体包括:(1)体质;(2)智力、能力、技能; (3)知识; (4)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性格、道 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其既有预成性,又有生成性(可塑性);如狼孩。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1、对与素质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探讨阶段(1978
• • • •
年~1985年) 红 →又红又专 红→政治、思想、品德; 专→“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 智力→认知(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 思维力)、非认知(兴趣、理想、信念、意志、 性格)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十八大报告教育改革发展的关注点又有了新的一些变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 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 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 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 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 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 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与此同时,理论界也经常提出:民族素质、
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 “升学教育”一 词开始出现,并提出“转轨”。但还没有 “素质教育”一词。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3、“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探讨阶段(1987
年~1996) • (1)酝酿尝试阶段(1987-1994) • “应试教育”一词广泛使用。 • 1987年,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一文中首先使用“素质教育”一词。 • 1991年,江苏省召开“素质教育研讨会”。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 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 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 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①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素质;②重
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目 标——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三个 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 “四个统一”(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实现自身价 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 苦奋斗统一)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 (一)教育的战略地位 •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
• •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材的质量和数 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 迫切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大 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 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 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 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 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 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