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十九 氮、磷
氮磷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氮、磷两种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2. 分析氮、磷元素在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吸收与利用情况;3. 探讨氮、磷元素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2. 实验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5%的农田土壤;3. 实验试剂:氮、磷标准溶液,土壤过筛、pH值测定等试剂;4. 实验仪器:土壤分析仪器、植物样品分析仪器、温室、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培养:将植物种子播种于温室内的土壤中,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培养至一定生长阶段;2. 土壤处理:将土壤过筛,调节pH值,添加不同浓度的氮、磷标准溶液,混合均匀;3. 植物采样:在培养过程中,分别于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采集地上、地下部分样品;4. 植物样品分析:采用植物样品分析仪器测定植物样品中的氮、磷含量;5. 土壤样品分析:采用土壤分析仪器测定土壤中的氮、磷含量;6.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磷元素在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吸收与利用情况(1)水稻: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氮、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在苗期,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较少,随着生长阶段的推移,吸收量逐渐增加。
在成熟期,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达到峰值。
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
(2)小麦: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规律与水稻相似。
在苗期,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较少,随着生长阶段的推移,吸收量逐渐增加。
在成熟期,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达到峰值。
小麦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
(3)玉米: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规律与水稻、小麦相似。
在苗期,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较少,随着生长阶段的推移,吸收量逐渐增加。
在成熟期,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吸收量达到峰值。
玉米对氮、磷元素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
化学教案-氮和磷
化学教案-氮和磷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氮和磷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
2.教学难点:氮和磷的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的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氮和磷的发现历史。
2.氮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氮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氮气的颜色、状态等。
3.氮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氮气与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反应。
4.氮的化合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氮的化合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介绍氮的氧化物、氨、硝酸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5.磷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磷的颜色、状态等。
6.磷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磷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
7.磷的化合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磷的化合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介绍磷的氧化物、磷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8.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9.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述所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3.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
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补充:1.氮的化学性质教师演示氮气与金属镁的反应:“同学们,你们看,镁条在氮气中燃烧,产生了什么?一种新的化合物——氮化镁。
氮和磷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氮和磷实验报告篇一:植物营养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实验学时:3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过磷酸钙与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所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不仅是水溶性的速效磷,也有一部分为不溶于水但能被柠檬酸提取的磷。
测定其有效磷的含量对评定肥料品质、合理施用磷肥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变化的因素。
二、实验内容(1)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制备待测液。
(2)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并计算出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其中包括ca(h2po4)2·cahpo4和游离h3po4),浸出液中的正磷酸盐利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本实验采用集中授课形式;2人为1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五、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振荡机、电子天(:氮和磷实验报告)平、容量瓶、小漏斗、三角瓶、滤纸等。
试剂:(1)50mg/Lp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烘干的磷酸二氢钾Kh2po4(AR)0.2195g溶于约400ml蒸馏水中,加入25ml3mol/Lh2so4,定容至1L,即为50mg/L的标准溶液,可长期保存使用。
(2)2%柠檬酸溶液:称取20g结晶柠檬酸(h3c6h5o7·h2o,AR)溶于水中,定容至1L即可。
(3)3mol/Lh2so4:量取浓硫酸166.7ml,用蒸馏水稀释至1L。
(4)钒钼酸铵显色剂:称取12.5g(nh4)6mo7o24·4h2o(钼酸铵)溶于约200ml水中。
另将0.625gnh4Vo3(偏钒酸铵)溶于150ml沸水中,冷却后加入125ml浓硝酸,再冷至室温。
然后将钼酸铵溶液缓缓倒入偏钒酸铵的硝酸溶液中,随倒随搅拌,最后用水稀释至500ml。
化学教案-氮和磷
化学教案-氮和磷化学教案-氮和磷1-1-1 氮和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
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
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氮磷砷锑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NH3 PH3 AsH3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第一节氮和磷氮气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一)氮的存在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氮磷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磷的化学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 掌握实验室中氮、磷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3.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氮和磷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生长、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观察和鉴定氮、磷的存在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氮肥(如尿素、硝酸铵)- 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 食盐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硫酸铜等- 植物样品(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2. 实验仪器:- 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滴定管、pH计、分光光度计等四、实验步骤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将氮肥样品溶解于稀盐酸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氮的存在。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将磷肥样品溶解于水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磷的存在。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将植物样品研磨成粉末,溶解于稀酸中。
-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将氮肥和磷肥混合,观察它们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 定期取样,分析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氯化钡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氮。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硫酸铜溶液后,观察到红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磷。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植物样品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发生变化,表明氮、磷在土壤中发生了转化。
六、实验讨论1. 氮、磷在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中的重要作用。
2. 氮、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和鉴定了氮、磷的存在形式。
氮、磷及其化合物的反应和性质
实验3. 氮、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硝酸、亚硝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
2.了解磷酸盐的主要性质。
3.掌握CO32-,NH4+,NO2-,NO3-,PO43-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记录
1
2
三、注意事项
1.做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时,若反应不明显,则需要加热。
2.做棕色环实验时,倾倒浓硫酸的速度要缓慢。
3.注意奈斯勒试剂的英文名称:Nessler试剂。
4.NO2有毒,用纸片盖住试管口观察现象,保持实验室通风。
5.没有用完的铜片要回收。
四、思考题
1.鉴定NH4+时,为什么将奈斯勒试剂滴在滤纸上检验逸出的NH3,而不是将奈斯勒试剂直接加到含NH4+的溶液中?
2.硝酸与金属反应的主要还原产物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实验体会和建议
3。
无机化学《氮、磷、砷》教案
无机化学《氮、磷、砷 》教案[ 教学要求 ]1. 掌握氮分子的结构、氮气的制备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2. 掌握氨的合成、性质。
3. 掌握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4. 掌握氮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5. 掌握磷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类 的性质和用途。
[ 教学重点 ]氮 和 磷 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氮 和 磷 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 氮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 氮和氮的基本化合物3. 磷及其化合物16-1 氮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氮族元素包括氮( N )、磷( P )、砷( As )、锑( Sb )、铋( Bi )五种元素。
其中氮、磷是非金属元素,砷是准金属,锑和铋是金属。
本章重点介绍氮和磷。
一、氮、磷、砷的基本性质氮、磷、砷的基本性质性 质 氮 磷 砷原子序数原子量价电子构型常见氧化态共价半径 /pm第一电离能 /(kJ/mol) 第一电子亲合能 /(kJ/mol) 电负性 (Pauling 标度 ) 单键键能 /(kJ/mol)7 14.01 2s22p3-3,-2,-1,+1 → +570140273.04-16715 30.97 3s23p3-3,0,+1,+3,+51101012-722.1920123 74.92 4s24p3-2,0,+2,+4,+61521947.1782.18146三键键能 /(kJ/mol) 942 481 380二、氮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N 原子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结构基础 杂化态 σ键 π键 孤电子对 分子形态 例子共 价 键 三个单键 sp3 431正四面体三角锥NH4+NH3一单一双 sp2 32111三角形角形NO3-ClNO一个三键 sp 1 2 1 直线形 N2 、 HCN离子键 离子型氮化物: L i3N 、 Ca3N2 、 Mg3N2 等配位键 配位化合物:氨合物、铵合物、过渡金属氮分子配位化合物等三、氮族元素的电极电势氮的电势图:0.934 0.983 1.591 1.768 0.27φ A θ / V NO 3 - ——— HNO2 ——— NO ——— N2O ——— N 2 ——— NH4+0.01 -0.46 0.76 0.94φ B θ / V NO 3 - ——— NO2- ——— NO ——— N2O ——— N2磷的电势图:-0.276 -0.499 -0.508 -0.063φ A θ / V H 3 PO 4 ——— H 3 PO 3 ——— H 3 PO 2 ——— P ——— PH3-1.05 -1.65 -2.05 -0.89φ B θ / V PO43- ——— HPO32- ——— H2PO2- ——— P ——— PH316-2 氮和氮的化合物一、单质氮氮在地壳中的质量百分含量是 0. 46% ,绝大部分氮是以单质分子 N 2 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氧、硫、氮、磷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或反应式
Na3PO4+浓HNO3+钼酸铵,水浴
PO43-+ 12MoO42-+3NH4++ 24H+=(NH4)3[P(Mo12O40)]•6H2O ↓+ 6H2O
Na3PO4+HNO3+AgNO3
3Ag++PO43-=Ag3PO4↓
沉淀+浓HNO3
3CdS+2NO3-+8H+=3Cd2++3S↓+2NO↑+4H2O
CuS溶解性
CuSO4+TAA
Cu2++S2-=CuS↓
沉淀+浓HCl
沉淀+浓HNO3
3CuS+2NO3-+8H+=3Cu2++3S↓+2NO↑+4H2O
HgS溶解性
Hg(NO3)2+TAA
Hg2++S2-=HgS↓
NO3-的鉴定
固体FeSO+NaNO2+浓H2SO4
3 Fe2++ NO3–+ 4H+→ 3Fe3++ NO + 2H2O
[Fe (H2O)6]2++NO→[Fe(NO)(H2O)5]2++H2O
8、磷酸盐的性质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或反应式
水解性
用pH试纸检验Na3PO4、Na2HPO4、NaH2PO4的pH值
氧、硫、氮、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氮磷氧硫
试验名称:氮、磷、氧、硫一、实验目的(1)掌握亚硝酸、硝酸及其相应的盐的主要性质;(2)了解磷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3)掌握NH4+,NO3-,NO2-PO43-等离子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氮、磷、氧、硫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性质相对比较活泼。
三、实验用品仪器:水浴锅,表面皿2个,冰块,红色石蕊试纸,PH试纸,三极管,胶头滴管,玻璃棒,火柴,酒精灯,离心机试剂:HNO3(2.0mol/L) ,H2SO4(0.2mol/L,1.0mol/L,6.0mol/L),HAc(2.0mol/L),NaOH(2.0mol/L),NH4C L(0.1mol/L),BaCl2(0.5mol/L),NaNO2(0.1mol/L,1.0mol/L),KI(0.02mol/L) , KMnO4 (0.01mol/L) , KNO3 (0.1mol/L) , Na3PO4(0.1 mol/L) , Na2HPO4 (0.1 mol/L) , NaH2PO4 (0.1mol/L) , CaCl2(0.1mol/L) , CuSO4(0.1mol/L) , Na4P2O7(0.5mol/L) , Na2CO3(0.1mol/L) ,Na5P3O10(0.1mol/L) , AgNO3(0.1mol/L) , BaCl2(0.5mol/L),碘水,氨水,双氧水,Pb(NO3)2(0.2mol/L) , CuSO4(2.0mol/L),HCl(2.0mol/L) ,浓盐酸,Na2SO3(0.5mol/L),MnSO4(0.2mol/L) .固体:琉粉,锌粉,KNO3, FeSO4*7H2O ,CO(NH2)2 ,Na3PO4*12H2O ,K2S2O8其它:Nessler试剂,淀粉试液,钼酸铵试剂四、实验步骤1.硝酸和硝酸盐的性质①干燥试管KNO3(s) 加热熔融带火星火柴投入复燃4KNO3 = 4NO2↑+ O2↑+ 2H2O 产生的氧气使其复燃②试管琉粉HNO3(浓)煮沸冷却BaCl2(0.5mol/L)白色沉淀。
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案 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的探究
实验名称9: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氮肥、磷肥、钾肥的区别方法
实验器材:
烧杯、研钵、NH4HCO3、NH4Cl、磷矿粉、K2SO4、KCl
实验步骤:
1、比较NH4HCO3等5种化肥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2、在研钵中分别倒入少量的NH4Cl、K2SO4、KCl分别加入少量的熟石灰,混合,研磨,嗅气味。
实验现象:
化肥种类
氮肥
钾肥
磷肥
NH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O3
NH4Cl
K2SO4
KCl
磷矿粉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末
气味
有强烈的氨味
无明显异味
加水
全都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加熟石灰
产生氨气
不产生氨气
分析及结论:
区别氮、磷、钾肥的方法
1、首先从外观、气味上区别。
2、然后从溶解性方面区别。
3、最后可通过化学方法如加碱的方法区别。
氮和磷 实验报告
氮和磷实验报告引言氮和磷是人和动物生命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氮元素在构成细胞组成和合成蛋白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磷元素则参与能量转换和DNA/RNA合成等生物化学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给植物提供不同浓度的氮和磷肥料,研究其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材料- 植物:选择一种快速生长、易于培养的植物,如小麦苗。
- 氮肥和磷肥:分别准备不同浓度的氮肥和磷肥,如0.1%、0.5%和1.0%。
- 培养基:配置含有适量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中不能含有氮和磷。
- 培养皿: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皿,应保持干净。
方法1. 准备不同浓度的氮和磷肥溶液,浓度范围包括0.1%、0.5%和1.0%。
2. 在培养皿中均匀地倒入基础培养基。
3. 将小麦苗移植到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置一株。
4. 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和磷肥溶液到培养皿中,确保每个培养皿仅添加一种肥料。
5. 将培养皿放在恒温恒湿的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6.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量和叶片颜色等。
7. 重复以上步骤,以获得重复的数据。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植物的生长受到氮和磷元素的影响。
较高浓度的氮肥有助于促进植物的株高和叶片数量的增加。
然而,当氮肥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植物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
2. 磷肥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
较高浓度的磷肥对植物的株高和叶片数量的增加没有明显影响。
3. 植物对氮和磷肥的吸收量也与其浓度有关。
随着氮肥浓度的增加,植物对氮元素的吸收量也增加。
磷肥的浓度对植物的吸收量影响较小。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氮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较高浓度的氮肥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的氮肥可能对植物造成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磷元素在植物的生长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氮和磷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氮和磷的实验报告
氮和磷的实验报告
《氮和磷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氮和磷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氮化合物、磷化合物、植物样本、土壤样本、实验器材等。
实验步骤:
1. 提取植物样本中的氮和磷化合物:将植物样本进行研磨并提取其中的氮和磷
化合物,得到氮和磷的含量。
2. 分析土壤样本中的氮和磷含量:收集不同土壤样本,分析其中的氮和磷含量,比较不同土壤中氮和磷的含量差异。
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和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探讨氮和
磷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实验结论:氮和磷是生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它们在植物的养分吸收、
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
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壤中的氮和磷资源,对于维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氮和磷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氮和磷资源,为人类和地球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氮组元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2. 掌握氮组元素在实验中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氮组元素主要包括氮(N)、磷(P)、砷(As)、硒(Se)、碲(Te)等元素。
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丰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价值。
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对氮组元素的分离和提纯。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锥形瓶、滴定管、移液管、酒精灯、加热装置等。
2. 试剂:硫酸、氢氧化钠、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硫酸锌、高锰酸钾、氯化钡等。
四、实验步骤1. 氮的分离与提纯(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溶解。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为8~10,使氮转化为氨气。
(3)将氨气通过导管导入装有浓硫酸的吸收瓶中,收集氨气。
(4)将收集到的氨气通入装有氯化钡溶液的吸收瓶中,生成氯化铵沉淀。
(5)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氮。
2. 磷的分离与提纯(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溶解。
(2)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磷。
3. 砷的分离与提纯(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溶解。
(2)加入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砷。
(3)加入硫酸锌溶液,使砷沉淀。
(4)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砷。
4. 硒的分离与提纯(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溶解。
(2)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硒。
5. 碲的分离与提纯(1)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溶解。
(2)加入硫酸铜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实验过程中,氨气被成功收集,并通过氯化钡溶液生成氯化铵沉淀,说明氮已成功分离和提纯。
2. 磷:实验过程中,硝酸银溶液与待测样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磷已成功分离和提纯。
《氮和磷的提取及应用》教案
《氮和磷的提取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氮和磷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 氮的提取:空气液化法、哈柏-博施法。
3. 磷的提取:鸟粪磷提取、磷矿石提取。
4. 氮和磷的应用:肥料、炸药、材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氮和磷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氮和磷的提取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及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氮和磷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氮和磷的提取实验,增强实践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氮和磷提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原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空气液化装置、哈柏-博施装置、鸟粪磷提取装置、磷矿石提取装置等。
2. 教学课件: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氮和磷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的图片和视频。
3. 教学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教材、参考书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氮和磷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包括空气液化法、哈柏-博施法、鸟粪磷提取和磷矿石提取。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氮和磷的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取过程,增强实践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氮和磷提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氮和磷提取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氮和磷提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原理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元素提取方法:除了氮和磷,还可以介绍其他元素的提取方法,如氧、氢、钾等。
氮和磷物理教案范文
氮和磷物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氮和磷的概述氮和磷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2. 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溶解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3. 氮和磷的化合物常见氮化物、磷酸盐的性质和用途氮和磷的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4. 氮和磷的应用氮肥、磷肥的制备和使用氮和磷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5. 实验操作与观察氮和磷的密度、熔点、沸点的测定氮和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挥发性的实验观察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氮和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作用。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氮和磷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温度计、密度计等。
2. 实验试剂:氮气、磷粉、氮化物、磷酸盐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评价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和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4. 期终考试:设置有关氮和磷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该领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氮和磷的作用。
2. 讲解氮和磷的概述:介绍氮和磷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3. 演示实验:测定氮和磷的密度、熔点、沸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
4. 讲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详细讲解氮和磷的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5. 讲解氮和磷的化合物:介绍常见氮化物、磷酸盐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氮和磷的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6. 应用实例:讲解氮和磷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化学氮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氮磷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化学氮磷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会利用化学方法测定水样中的氮、磷含量。
二、实验原理化学氮磷实验主要利用过硫酸钾(K2S2O8)对水样中的氮、磷进行氧化,然后分别测定氧化后的氮、磷含量。
实验原理如下:1. 氮的测定:过硫酸钾将水样中的氨氮(NH3-N)氧化成亚硝酸盐(NO2-N),再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NO3-N)。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推算出氨氮的含量。
2. 磷的测定:过硫酸钾将水样中的有机磷氧化成无机磷,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水样中磷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样、过硫酸钾、硫酸、氨水、硝酸、亚硝酸钠、硝酸银、钼酸铵、抗坏血酸、硫酸锑、硫酸铁、硫酸铝、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2.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比色皿、烧杯、锥形瓶、滴定管等。
四、实验步骤1. 氮的测定(1)配制试剂:按照实验要求配制硝酸银溶液、硝酸溶液、亚硝酸钠溶液等。
(2)水样预处理:取一定体积的水样,加入适量的过硫酸钾,混匀,置于沸水中加热15分钟,使氨氮氧化成硝酸盐。
(3)测定硝酸盐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样,加入硝酸银溶液,充分混匀,静置30分钟。
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硝酸盐含量。
2. 磷的测定(1)配制试剂:按照实验要求配制钼酸铵溶液、抗坏血酸溶液、硫酸锑溶液、硫酸铁溶液、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2)水样预处理:取一定体积的水样,加入适量的过硫酸钾,混匀,置于沸水中加热15分钟,使有机磷氧化成无机磷。
(3)测定磷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样,加入钼酸铵溶液、抗坏血酸溶液、硫酸锑溶液、硫酸铁溶液、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等,混匀,静置10分钟。
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磷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的测定结果:根据实验测得的硝酸盐含量,结合标准曲线,计算出氨氮含量。
氮、磷及其化合物
氮、磷及其化合物一、教学目的1、掌握铵盐、硝酸盐、亚硝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2、了解磷酸盐的主要性质;3、学会NH 4+,NO 3-,NO 2-,磷酸盐、偏磷酸盐和焦磷酸盐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提要N 的常见氧化值为-3,0,+3,+4,+5。
氨是氮的主要氢化物,加酸生成铵盐,加强碱生成NH 3。
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铵盐是NH 3与酸所生成的化合物。
在热稳定性方面,由于NH 3的挥发性和还原性,与其它金属离子盐相比要不稳定得多,根据对应酸的行为,分解产物不同。
若对应酸无氧化性则分解放出 NH 3,如 NH 4Cl 、 (NH 4)2SO 4、(NH 4)2HPO 4、(NH 4)2MoO 4等;若对应酸有氧化性,则分解氧化,一般放出 N 2、N 2O ,如 NH 4NO 2、NH 4NO 3、(NH 4)2Cr 2O 7、NH 4ClO 4等。
铵盐的溶解行为与钾盐类似,除少数如酸式酒石酸盐、高氯酸盐外,基本上都易溶于水。
由于 NH 3是弱碱,故铵盐的水溶液由于水解一般呈酸性。
NH 4+ 的鉴定:方法一,加碱,若产生气体使红色石蕊试纸变兰,说明有NH 4+。
方法二,使奈氏试剂变成红棕色,说明有NH 4+。
HNO 2的水溶液是弱酸,K a =5.0×10-4,比醋酸的酸性略强,它可以由NaNO 2与强酸反应制得。
HNO 2是极不稳定的酸,仅在低温时存在于水溶液。
当温度高于4℃时,HNO 2就按下式分解:2HNO 2H 2O+ N 2O 3 (浅蓝色) H 2O+NO+NO 2 加热冷却 加热冷却热的条件下向右进行,冷条件下向左进行。
中间产物N 2O 3在水溶液中呈浅蓝色,N 2O 3不稳定进一步分解为棕色NO 2和无色的NO 气体。
利用该性质可以鉴定NO 2-或HNO 2。
亚硝酸和亚硝酸盐在酸性溶液中,它们的标准电极电势如下:HNO 2+H ++e===NO+H 2O E=0.99VNO 3-+3H ++2e===HNO 2+H 2O E=0.94V可见,HNO 2及其盐在酸性介质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氮磷锑铋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磷、锑、铋的物理化学性质。
2. 掌握氮、磷、锑、铋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3. 熟悉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氮、磷、锑、铋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重要的非金属和金属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本实验通过化学方法,对氮、磷、锑、铋进行分离和提纯,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氮气(N2)- 磷(P)- 锑(Sb)- 铋(Bi)- 盐酸(HCl)- 硝酸(HNO3)- 氢氧化钠(NaOH)- 碳酸钠(Na2CO3)- 硫酸(H2SO4)- 氯化钡(BaCl2)- 碘化钾(KI)- 氢氧化铵(NH4OH)2. 实验仪器:- 烧杯- 试管- 蒸发皿- 玻璃棒- 滤纸- 粗细滤器- 烧瓶- 滴定管- 移液管- 电子天平-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氮气的制备与性质:- 将磷和锑混合,加入适量硝酸,加热反应,生成氮气。
- 收集氮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观察氮气的溶解性。
2. 磷的分离与提纯:- 将氮气吸收后的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磷。
3. 锑的分离与提纯:- 将磷溶液加入碘化钾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锑。
4. 铋的分离与提纯:- 将锑溶液加入氢氧化铵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铋。
5.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对氮、磷、锑、铋进行元素分析,测定其含量。
- 利用显微镜观察氮、磷、锑、铋的晶体结构。
- 分析氮、磷、锑、铋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气的制备与性质:- 氮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度较小,证实了氮气的性质。
2. 磷的分离与提纯:- 磷的纯度达到98%以上,符合实验要求。
3. 锑的分离与提纯:- 锑的纯度达到95%以上,符合实验要求。
4. 铋的分离与提纯:- 铋的纯度达到90%以上,符合实验要求。
无机化学实验十九 氮、磷
实验十九氮、磷[实验目的]1、试验并掌握不同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
[实验用品]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酒精灯固体药品:氯化铵、硫酸铵、重铬酸铵、硝酸钠、硝酸铜、硝酸银液体药品:H2SO4(3 mo1·L-1,浓)、NaNO2(0.5mo1·L-1,饱和)、KI(0.1mo1·L-1)、KMnO4(0.1mo1·L-1)、HNO3(1.5mo1·L-1、浓)、NH4Cl(0.5mol·L-1)、HCl(浓6 mo1·L-1、2mo1·L-1)、FeSO4(0.5mo1·L-1)、NaNO3(0.5mol·L-1);H3PO4(0.1mo1·L-1)、Na3PO4(0.1mo1·L-1)、Na2HPO4(0.1mo1·L-1)、NaH2PO4(0.1mo1·L-1)、AgNO3(0.1mo1·L-1)、CaCl2(0.5mo1·L-1)、Na2CO3(0.5mo1·L-1)、Na4P2O7(0.1mo1·L-1)、HAC(2mo1.L-1)、无水乙醇、氨水(2mo1·L-1)、蛋白水溶液(1%)材料:pH试纸、冰、木条、铂丝(或镍铬丝)、红石蕊试纸[实验内容]一、铵盐的热分解在一支短粗且干燥的试管中,放入1g氯化铵。
将试管垂直固定、加热,并用湿润的pH试纸横放在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继续加热,pH试纸又有何变化?同时观察试管壁上部有何现象发生?试证明它仍然是氯化铵。
解释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分别用硫酸铵和重铬酸铵代替氯化铵重复以上的实验,观察比较它们的热分解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铵盐热分解产物与阴离子的关系。
现象和解释NH4Cl == NH3↑+ HCl↑湿润的pH试纸先变蓝,后变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九氮、磷
[实验目的]
1、试验并掌握不同氧化态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
[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酒精灯
固体药品:氯化铵、硫酸铵、重铬酸铵、硝酸钠、硝酸铜、硝酸银
液体药品:H2SO4(3 mo1·L-1,浓)、NaNO2(0.5mo1·L-1,饱和)、KI(0.1mo1·L-1)、KMnO4(0.1mo1·L-1)、HNO3(1.5mo1·L-1、浓)、NH4Cl(0.5mol·L-1)、HCl(浓6 mo1·L-1、2mo1·L-1)、
FeSO4(0.5mo1·L-1)、NaNO3(0.5mol·L-1);H3PO4(0.1mo1·L-1)、Na3PO4(0.1mo1·L-1)、
Na2HPO4(0.1mo1·L-1)、NaH2PO4(0.1mo1·L-1)、AgNO3(0.1mo1·L-1)、CaCl2(0.5mo1·L-1)、
Na2CO3(0.5mo1·L-1)、Na4P2O7(0.1mo1·L-1)、HAC(2mo1.L-1)、无水乙醇、氨水
(2mo1·L-1)、蛋白水溶液(1%)
材料:pH试纸、冰、木条、铂丝(或镍铬丝)、红石蕊试纸
[实验内容]
一、铵盐的热分解
在一支短粗且干燥的试管中,放入1g氯化铵。
将试管垂直固定、加热,并用湿润的pH试纸横放在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继续加热,pH试纸又有何变化?同时观察试管壁上部有何现象发生?试证明它仍然是氯化铵。
解释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分别用硫酸铵和重铬酸铵代替氯化铵重复以上的实验,观察比较它们的热分解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铵盐热分解产物与阴离子的关系。
现象和解释
NH4Cl == NH3↑+ HCl↑
湿润的pH试纸先变蓝,后变红。
因为NH3比HCl轻。
试管壁上部有NH4Cl生成。
铵盐易溶、受热易分解。
(NH4)2SO4== NH3↑+ NH4HSO4
(NH4)2Cr2O7== N2↑+ Cr2O3+ 4H2O
二、亚硝酸和亚硝酸盐
1.亚硝酸的生成和分解
将1ml浓度为3mo1.L-1的硫酸溶液注入在冰水中冷却的1ml饱和亚硝酸钠溶液中,观察反应情
况和产物的颜色。
将试管从冰水中取出,放置片刻,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解释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H+ + NO2- = HNO2生成蓝色溶液。
2HNO2= NO↑+ NO2↑+ H2O有棕色气体
2.亚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试管中滴入1~2滴0.1mo1.L-1的碘化钾溶液,用3mo1.L-1硫酸酸化,再滴加0.5mo1.L-1亚硝酸钠溶液,观察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2NO2- + 2I- + 4H+ == 2NO↑+ I2+ 2H2O
开始无变化,加酸生成棕色溶液。
加淀粉后溶液变蓝。
用0.1mo1.L-l高锰酸钾溶液代替KI溶液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溶液的颜色有无变化,写出反应方程式。
总结亚硝酸盐的性质。
现象和解释
5NO2- + 2MnO4- + 6H+ == 2Mn2+ + 5NO3- + 3H2O
开始无变化,加酸后溶液紫色褪去。
三、硝酸和硝酸盐
1.硝酸的氧化性
(1)浓硝酸与非金属反应
往少量硫黄粉(黄豆大)中,注入lml浓硝酸,水浴加热。
观察有何气体产生。
冷却,检验反应产物。
现象和解释
S+6HNO3= 6NO2↑+ H2SO4+ 2H2O有棕色气体
Ba2+ + SO42- = BaSO4↓(白) (不溶于稀盐酸)
(2)浓硝酸与金属反应
分别往两支各盛少量锌片的试管中注入lm1浓硝酸和lm10.5mo1.L-1硝酸溶液,观察两者反应速率和反应产物有何不同。
将两滴锌与稀硝酸反应的溶液滴到一只表面皿上,再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贴于另一只表面皿凹处,将装有溶液的表面皿中加入一滴40%浓碱,迅速将贴有试纸的表面皿倒扣其上并且放在水浴上加热。
观察红色石蕊试纸是否变为蓝色。
此法称为气室法检验NH4+。
现象和解释
4Zn +10HNO3(稀) = 4Zn(NO3)2+ NH4NO3+ 3H2O
NH4+ + OH- == NH3↑+ H2O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Zn +4HNO3(浓) = 2NO2↑+ Zn(NO3)2+ 2H2O
2.硝酸盐的热分解
在三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固体硝酸钠、硝酸铜、硝酸银,加热,观察反应的情况和产物的颜色,如何检验气体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总结硝酸盐热分解与阳离子的关系。
现象和解释
2NaNO3 ===2NaNO2 + O2↑
2Cu(NO3)2 === 2CuO + 4NO2↑+ O2↑
2AgNO3 === Ag2O + O2↑+2NO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棕色气体生成。
四、磷酸盐的性质。
1.酸碱性
1)、用pH试纸测定0.1mol.LNa3PO4、Na2HPO4、NaH2PO4溶液的pH值。
2)、分别往三支试管中注入0.5m10.1mol.L-1Na3PO4、Na2HPO4、NaH2PO4溶液,再各滴加0.1mol.L-1的AgNO3溶液,是否有沉淀产生?试验溶液的酸碱性有无变化?为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3Ag+ + HPO42- = Ag3PO4↓+ H+黄色沉淀pH变小(8→7)
3Ag+ + H2PO4- = Ag3PO4↓+ 2H+黄色沉淀pH变小(5→3)
3Ag+ + PO43- = Ag3PO4↓黄色沉淀pH变小(4→)
2.溶解性
分别在三支试管中注入浓度都是lm1 0.1mol.L-1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溶液,再滴人0.5mol.L-1氯化钙溶液,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pH试纸试验它们的pH值(为什么?)滴入几滴2mol.L-1氨水,有何变化?再滴人2mol.L-1盐酸,又有何变化?
比较磷酸钙、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的溶解性,说明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写出反应方程式。
现象和解释
3Ca2+ + 2PO43- === Ca3(PO4)2↓
Ca2+ + HPO42- === CaHPO4 加氨水后沉淀转变为Ca3(PO4)2
Ca2+ + H2PO4-→没有沉淀,加氨水后有沉淀
加盐酸后沉淀全都溶解.
3、配位性
取0.5ml0.2mol.L-1的CuSO4溶液,逐滴加入0.1mol.L-1焦磷酸钠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
继续滴加焦磷酸钠溶液,沉淀是否溶解?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实验习题]
1.设计三种区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方案。
2.欲用酸溶解磷酸银沉淀,在盐酸、硫酸和硝酸中,选用哪一种最适宜?为什么?
答:应选用硝酸。
因为磷酸银沉淀难溶。
3.通过实验可以用几种方法将无标签的试剂磷酸钠、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一一鉴别出来。
4.现有一瓶白色粉末状固体,它可能是碳酸钠、硝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溴化钠、磷酸钠中的任意一种。
试设计鉴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