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

合集下载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_徐冬梅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_徐冬梅

文章编号:1004-1656(2002)05-0501-06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徐冬梅,张可达,王 平,朱秀林(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介绍了W /O 型微乳液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制备的技术关键,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最新进展。

引用文献37篇。

关键词:W /O 型微乳液;纳米粒子;形成机理;制备中图分类号:O648.23 文献标识码:A 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它的特点是使不相混溶的油、水两相在表面活性剂(有时还要有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可以形成稳定均匀的混合物。

因而在医药、农药、化妆品、洗涤剂、燃料等[1~5]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乳可将类型广泛的物质增溶在一相中的能力已被作为反应介质用于无机、有机各类反应。

当在微乳中聚合时,可得到纳米级(20~50nm )的热力学稳定的胶乳,微乳质点的纳米级范围使得能够利用微乳技术制备所要求的大小和形状的超细粒子。

微乳液制备超细颗粒的特点在于:粒子表面包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分子,使粒子间不易聚结;通过选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可对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并控制微粒的大小。

实验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对W /O 微乳液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制备的技术关键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1 W /O (油包水)微乳液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往往是W /O 型体系,该体系的水核是一个“微型反应器”,或叫纳米反应器,水核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有三种情况:(1)将两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的微乳液混合,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相互交换或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

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

于是在其中生成的粒子尺寸也就得到了控制。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
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法
目录
• 引言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原理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实验方法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表征技术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性能评价 • 微乳法制备纳米催化剂应用前景与挑战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纳米催化剂的重要性
纳米催化剂在化学、能源、环境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其高效、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 的特性使得反应过程更加高效、经济。
通过测量催化剂表面吸附气体量来评价其活性,如H2或CO的化
学吸附。
转化率法
02
在特定反应条件下,测量反应物的转化率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
产物选择性法
03
通过分析产物中目标产物的含量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选择性评价指标
选择性系数
目标产物摩尔数与所有产物摩尔数之 和的比值,反映催化剂对目标产物的 选择能力。
传统制备方法的局限性
微乳法的优势
微乳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 ,具有粒径可控、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等优 点,为高性能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 思路。
传统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如浸渍法、共沉淀法 等存在粒径分布宽、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催化剂性能需求。
微乳法简介
01
微乳定义
微乳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等组分 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稳定的分 散体系,其中分散相质点大小在10-100nm之间。
02 03
微乳法原理
微乳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形成的单分子层作为 模板,通过控制微乳液的组成和条件,实现纳米粒子的可 控合成。在微乳体系中,纳米粒子的形成受到表面活性剂 种类、浓度、油相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第四章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在微乳液界面强度较大时,反应产物的生长将受到限制。如微乳颗粒大小 控制在几十个埃,则反应产物以纳米微粒的形式分散在不同的微乳液“水 池”中。
W/O型微乳夜中超细颗粒形成的机理
(1)
两种微乳液混合
两微乳液A、B混合碰撞聚结形成AB沉淀
反应物A 液滴间碰撞传质 发生化学反应
混合两个微乳液
反应物B
形成沉淀
1 粉体的制备
先配制微乳液A和B, A的水相为Fe3 +和Sn4 + 、Au3 +的混合溶液, B的水相为 氨水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含量为32. 8% (质量分数, 下同) 、 油相环己烷含量为43. 8%、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含量为16. 4%、水相含量为 7%). 剧烈搅拌下将B慢慢加入A中, 继续搅拌2h后, 用高速离心机分离(10 000 r/min, 20 min) , 沉淀物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 再用去离子水洗涤, 直至无Cl- 检 出干燥, 得氧化铁前驱体, 经400 ℃下灼烧1 h后得到氧化铁粉体
乳液法概述
乳液法: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下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这样可使成核、 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局限在一个微小的球形液滴内,从 而可形成球形颗粒,避免了颗粒之间进一步团聚。
方法的关键:使每个含有前驱体的水溶液滴被一连续油 相包围,前驱体不溶于该油相型乳液中,也就是要形成油包 水(w/O) 型乳液。 特点:非均相的液相合成法,具有粒度分布较窄并且容 易控制
Reducing agent
metal

3~5
c反应温度和时间

温度低 温度高 反应时间 反应可能不会发生 产物可能聚集,使粒径变大 直接影响产物的形貌 pH值,还原剂和 沉淀剂的性质等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纳米材料——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微乳液法的概述: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从而制备出一定粒径的纳米粉体。

但相对于细乳液和普通乳液而言的,微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0~lOOnm,细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O0~400nm,普通乳液颗粒直径一般在几百纳米到上千纳米。

一般情况下,将两种互补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项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l~lOOnm 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

相应的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为微乳化技术(MET)。

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肼或者氢气还原在w/0型微乳液水合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分散的Pt、Pd、Ru、Ir 金属颗粒(3~40nm)。

从此以后,微乳液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微乳液应用研究更快,在许多领域如3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微乳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类。

:(1)金属,如Pt、Pd、Rh、Ir、Au、Ag、Cu等;(2)硫化物CdS、PbS、CuS等;(3)Ni、Co、Fe等与B的化合物;(4)氯化物AgC1、AuC1 等;(5)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O3、BaCO3、Sr—CO3;(6)氧化物Eu2O 、Fe2O。

、Bi2O 及氢氧化物如Al(0H)3 等。

1 微乳反应器原理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都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

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为A0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金纳米粒子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在生物医药、催化、传感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方法。

一、合成方法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化学还原法、溶剂热法、微乳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该方法中,通常使用还原剂如氢气、NaBH4等将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形成金纳米粒子。

此外,溶剂热法则是将溶剂中的金离子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成金纳米粒子。

微乳法则是在水油两相微乳中还原金离子,形成均匀分散的金纳米粒子。

二、表征方法合成得到金纳米粒子后,需要对其进行表征以确定其形貌、尺寸、结构、表面性质等。

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等。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观察金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重要工具,通过高分辨率的TEM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到金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

扫描电子显微镜则可以用于观察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

X射线衍射可以确定金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而红外光谱则可用于表征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化学成分。

三、金纳米粒子的应用金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化学性能,在生物医药、催化、传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医药领域,金纳米粒子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药物输送、生物探针等方面。

在催化领域,金纳米粒子可作为高效的催化剂,用于燃料电池、有机合成等反应中。

在传感领域,金纳米粒子可应用于光学传感、电化学传感等领域,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综上所述,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是研究金纳米材料的重要环节,通过合适的合成方法和表征手段,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金纳米粒子,为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Gold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research in this area.One of the common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gold nanoparticles is chemical reduction. In this method, a reducing agent such as hydrogen or NaBH4 is used to reduce gold ions to gold atoms, forming gold nanoparticles. Another method, solvent thermal synthesis, involves reducing gold ions in a solvent at high temperatures to produce gold nanoparticles. Microemulsion synthesis, on the other hand, involves reducing gold ions in a water-oil microemulsion to obtain uniformly dispersed gold nanoparticles.After synthesizing gold nanoparticles, it is necessary to characterize them to determine their morphology, size, structur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Common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TEM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observing the morphology and size of gold nanoparticles, while SEM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gold nanoparticles. XRD can identify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IR spectroscopy can 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Gold nanoparticles possess excellent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ine, catalysis, sensing, and other fields. In biomedicine, gold nanoparticles are used in tumor therapy, drug delivery, and bioimaging. In catalysis, gold nanoparticles serve as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 organic synthesis, and other reactions. In sensing applications, gold nanoparticles are used in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due to their high sensitivity and fast response time.In conclusion,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nanomaterials. By employing appropriate synthesis methods an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researchers can obtain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excellent propert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fields.。

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材料

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材料

实验技术3 2000-07-10收到初稿,2000-09-08修回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材料3麦振洪 赵永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0)摘 要 微乳液是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单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点为纳米量级,它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理想的模板和微环境.介绍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超导体、半导体及磁性等材料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微乳液,纳米材料PREPARATION OF NAN OMATERIALS FR OM MICR OEMU LSIONSMA I Zhen 2Hong ZHAO Y ong 2Nan(Instit 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A microemulsion is defined as a mono 2dispersed system of water ,oil and surfactant ,which is a single phase ,isotropic and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liquid solution.It provides a superior template and microenvironment for preparing nanomaterials.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aterials are discussed and the syn 2thesis of catalysts ,semiconductors ,superconductors and magnetic nanomaterials with microemulsions is described.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nanomaterial1 引言纳米粒子是指粒度在1—100nm 之间的微小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既无长程序又无短程序.纳米晶自组装超晶格是指以纳米晶为基元,在包覆的有机物的作用下通过胶体化学自组装形成的一维、二维和三维的团簇超晶格结构,它既保持了纳米晶原有的特性,还由于规则排列的晶粒间的耦合作用而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而且这些性质可以通过改变有机物分子的链长来调制,因此纳米晶超晶格具有非常特殊的光、电、磁学性质.目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物理法和化学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粉碎法、机械合金化法和蒸发冷凝法等,前两种方法所得产品质量低,粒度均匀性差,而后者对技术要求很高.化学法可分为均相体系反应法和多相体系反应法,前者包括沉淀法和溶剂蒸发法;后者有溶胶-凝胶法、气溶胶法和微乳液法.其中微乳液法(W/O 反胶束法)制备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具有实验装置简单,易于操作,粒度可控等优点,正引起人们的重视.2 微乳液纳米体系的化学反应2.1 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是由性质截然不同的疏水和亲水部分构成的两亲性分子.表面活性剂通过亲/疏水作用可自组装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在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形成的是乳状液,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 )时,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成胶束,当浓度进一步增大时,即可形成微乳液,当分散相浓度达到40%—50%时,则由微乳液的球形胶束转变为棒状或圆柱状胶束进而形成层状或六方等液晶相(图1)[1].2.2 微乳液合成纳米颗粒的影响因素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的、透明的水滴在油中(W/O )或油滴在水中(W/O )形成的单分散体系(分散质点直径为~5—100nm ),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图1 表面活性剂的不同聚集态油/水界面形成的有序组合体[2].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聚集体以亲水基相互靠拢,而亲油基朝向溶剂,构型与水相中的胶束正好相反,所以称作反胶束(reversed micelle).其结构特点是它们的质点大小或聚集分子层的厚度均接近纳米量级,从而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有效的模板或作为制备纳米材料的微反应器.其优点是:(1)软化学法,不需要极端的温度和压力;(2)通过调变乳液的组成可以控制颗粒的大小.1982年,Boutonnet等[3]首先报道了用肼或氢气还原微乳液水核中的金属盐制备单分散的金属Pt、Pd、Rh和Ir纳米颗粒(3—5nm).此后,利用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报道不断出现.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的过程中,反应依靠胶束间由碰撞引起的物质交换得以进行,大致过程为:布朗运动使胶束发生碰撞,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层打开并发生聚结,胶束间发生物质交换使反应进行,聚结体分裂重新形成单分散的胶束.利用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有三种途径(图2):(1)单一乳液型,即向溶有反应物的微乳液中加入气态或液态的还原剂或沉淀剂,这种方式所得产物的粒径通常比胶束的尺度大很多;(2)双或多乳液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有不同反应物的微乳液混合,通过胶束碰撞过程的物质交换使反应进行而形成固体颗粒,这种方法所图2 微乳液合成纳米材料的三种途径得颗粒的粒径一般比胶束的原始尺寸小.利用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材料,首先要选定一个适当的体系,即体系对有关试剂有尽可能高的增溶能力,而且该体系与反应物不发生反应.在选定体系后,就要研究影响生成超细颗粒的因素,包括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相对量,试剂的浓度以及微乳液中水核的界面膜的性质.其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相对比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水核的半径,而水核的半径直接决定了纳米粒子的尺寸.21211 水量和溶剂对制备纳米材料的影响微乳液中水核的大小与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密切相关,而水核的大小限制了纳米颗粒的生长,因此纳米颗粒的粒径可以通过调节水量来控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AO T为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大量研究表明,该体系中水核的半径与水对AO T 的摩尔比(w)具有线性关系,D(nm)=013w,随着w的增大,粒径增大.通过对CdS、Cd y Zn1-y S、ZnS、Cd y Mn1-y S、PbS、(Ag0)n、(Cu0)n、Co2B等纳米颗粒制备的研究表明,随着水量的增加,颗粒尺度的变化与所制备的材料密切相关,对于半导体而言,粒径增大幅度为1—4nm,而Ag为1—7nm,Cu则为1—12nm.多数情况下,在低水量时,粒径随水量增加而增大,到w=[H2O]/[AO T]=10-15时,出现平台,这时的多分散性也非常小(<10%).随着水量的进一步增加,平均粒径不再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多分散度变大[4].水量增加导致的粒径增大可认为是由于胶团中水的结构发生变化.当水量低时,水与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的作用很强,可看作是结合水,随着水量的增加,胶团中出现“自由”的水分子,胶束中体相溶液的范围是w=10—15.在制备Cu纳米颗粒的过程中还发现,当w>10—15时,形成的是(Cu2O)n,这表明“自由”水分子在氧化纳米颗粒上具有相当的活性,而且在颗粒的成核与生长过程中,界面的性质(还原势、离子强度等)具有重要的作用.F TIR、SAXS及脉冲辐射实验都证实了胶团中水的物理性质随w的变化.Mitsuhiro Hirai等[5]对不同溶剂中水量变化对AO T反胶束结构的影响作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溶剂,增加水量的过程中都出现三种相(图3).随着溶剂碳链长度的增大,中间相的范围变宽,对于不同溶剂,如正己烷,w0为8—12;正庚烷和异辛烷,w0为8—16;正辛烷,w0为8—20.此时水量与粒径的线性关系依然存在,但是这种线性关系的斜率随溶剂碳链的变化而系统的变化.这种结果表明,溶剂分子进入了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层,进而抑制了水溶液的进入,对胶束的尺寸起到了限制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减弱溶剂间的相互作用,使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增强而导致胶束半径变小.图3 AO T反胶束结构三种相S.Mann在制备BaCrO4和BaSO4中发现[6,7],调节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对产物的形貌具有显著的影响.在AO T体系制备BaCrO4,当Ba2+浓度为217∶1≤[Ba2+]∶[CrO2-4]≤515∶1时,产物为长50μm、直径为20—500nm的纤维.图4为BaCrO4的形貌.2.2.2 胶束间的物质交换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其粒径不但与胶束的尺寸有关,而且还与胶束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密切相关.用液-球模型描述表面活性剂,由碰撞时的接触图4 BaCrO4纳米颗粒及纤维的TEM图点向外运动,因此造成一些通道,水和极性增溶物通过这些通道从一个胶束扩散到另一个胶束中.由于布朗运动,胶束间不断发生碰撞,从而使一些胶束发生团聚形成二聚体.一旦形成二聚体,由于热力学不稳定,这些二聚体趋向分裂重新形成单体胶束.这样,在胶束不断的团聚、分裂地过程中,胶束中的反应物得以交换,使反应得以进行.在反胶束中,胶束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1)两个胶束碰撞形成二聚体;(2)二聚体水相中的物质交换.前者与胶束间的吸引及碰撞频率有关,胶团的碰撞频率取决于胶束的大小、浓度以及微乳液的粘度和胶束间的作用势.后者主要取决于溶液的性质以及两个胶束间的分离作用,与界面的刚性以及水-表面活性剂-油的界面有关,对应于界面的弯曲弹性模量.控制这两个因素可以调变胶束间的交换速率从而控制颗粒的粒径.R.P.Bagwe等[8]在AO T体系制备纳米Ag颗粒,考察了不同溶剂对交换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束间的物质交换速率随溶剂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水-AO T-异辛烷体系中,如果用环己烷代替异辛烷,则胶束间的交换速率降低一个数量级.增加胶束的数量也同样导致交换速率的降低.这是由于长烷基链发生卷曲,难以穿过表面活性剂层,使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大于与溶剂分子的作用,导致胶束间的交换速度增大.而短链的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较强,在胶束外形成了一层阻挡层,抑制了胶束间的接触,使交换速率降低.在体系中加入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对交换速率也有影响.如果在AO T中加入少量的D TAB、SDS或N P25表面活性剂,由于D TAB和SDS的碳氢链都是12个碳原子,而AO T为6个碳原子, D TAB/SDS位于胶束的外层形成了位阻层而抑制了聚结体的形成,使交换速率降低,得到的颗粒较大且多分散度大.而N P-5有5个乙氧基,它们表现为助表面活性剂使胶束界面的柔性增加,交换速率增大,成核数增多,利于小颗粒的形成.Sharad G.Dixit[9]用Triton X-100、N P-30、SDS、CTAB为表面活性剂研究了Cu2S和CuS纳米晶的制备,并对W/O反胶束微乳液与O/W乳液进行了对照.Cu2S在W/O反胶束微乳液中形成,而在O/W乳液中得到的是CuS.这是由于反胶束限制了沉淀剂与胶束Cu离子的充分接触,使形成CuS的反应不能进行完全所致.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反应速率低于胶束间物质交换速率的体系中,胶束间的交换速率决定最终的产物.3 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研究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微乳液技术已经被尝试用来制备催化剂、半导体、超导体和磁性材料等,而且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3.1 催化剂利用W/O微乳液体系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已有很多报道.K ishida等[10]在N P-5/环己烷/氯化铑水溶液中,用肼还原及加入载体的前驱体制备了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催化加氢实验表明,微乳液法制备的催化剂比传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可能和不同方法制得的催化剂上铑的形态及分散的均匀程度不同有关.最近,Jackie Y.Y ing等[11]用反胶束微乳液法得到CeO2-BHA(BHA=六铝酸钡)载体催化剂的纳米颗粒,具有大的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CeO2具有非常高的分散度,在甲烷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312 半导体半导体量子点不但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而且有望成为微电子工业的重要材料.当半导体的颗粒很小时,其电子结构将发生变化,这时的电学性质更像分子,使它们的光学、电学及催化性能发生巨大变化,这就需要寻找有效控制颗粒尺寸的制备方法.微乳液技术在控制颗粒尺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而且操作简便,因而利用微乳液制备半导体纳米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M.P.Pileni研究组在AO T/异辛烷/水溶液微乳液体系中,使Cd2+和Na2Te反应,制备尺度为216—316nm的颗粒均匀的Cd Te量子点[12].光谱测试表明,随着粒径增大,PL光谱发生红移.在对Cd y Zn1-y S的研究中[13],吸收光谱同样随粒径增大而发生红移.当组成固定时,由于载流子的强限域作用,相对荧光量子产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313 超导体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性能取决于样品的微观结构,因而控制颗粒大小和分布、前驱体的形态以及热处理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利用微乳液作为纳米反应器,可以得到均匀性较好及较小颗粒度的前体材料.在CTBA/正丁醇/辛烷/Y、Ba、Cu的溶液形成的微乳体系,用草酸铵为沉淀剂制得的Y Ba2Cu3O7-x超导体,与体相共沉淀法产物对比表明(表1),应用微乳液技术得到的产物具有更好的性能[14].表1 微乳液技术与体相共沉淀法合成的Y Ba2Cu3O7-x物理性质比较性质微乳技术体相共沉淀Y-Ba-Cu-O前驱体的ESD4714nm38016nmY-Ba-Cu-O粉末的ESD27418nm62616nm焙烧条件820℃,2h860℃,2h烧结片的晶粒大小15—50μm012—210μm烧结条件925℃,12h925℃,12h烧结片的理论密度百分数98%(大3)90%(大)理想Meissner(-1/4π)分数9015%1414%超导变换温度T c93K91K P.Barnickel等[15]利用类似的方法,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环己烷微乳体系制备了Bi-Pb-Sr-Ca-Cu-O(2223)超导体,其超导转变温度为112K.3.4 磁性材料磁性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信息存储、磁流液、彩色成像、生物技术以及磁共振成像等.这就需要制备出粒径和形状均匀的磁性纳米颗粒.V.Pillai等[16]在用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溶液形成的微乳体系中,采用双乳液法合成了Ba(Fe12O19)纳米粉.在同样的体系中还制备了Co Fe2O4纳米材料[17].实验表明它具有很高的矫顽磁性.在类似的体系中,用亚硝酸钠为氧化剂,可以得到尺度为22—25nm的γ-Fe2O3纳米粉.该粉体材料的室温磁化曲线表明无磁滞现象和抗磁性,说明为室温下的超顺磁材料.M.P.Pileni等用Co(AO T)2功能化的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合成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Co2B纳米颗粒.他们还研究了小于10nm的铁氧体磁性颗粒的制备和性能[18].这些结果表明利用微乳液制备磁性纳米材料的优越性,从而被广泛应用到如Cu2L2O5(L=Ho, Er),Fe3O4,Co等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中.3.5 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图5 Ag2Se纳米颗粒自组装TEM图纳米晶的胶体自组装需要硬球斥力、一定的粒径分布和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这种胶体颗粒的自组装为制备纳米超晶格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可以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尽管可选择的结构类型极其有限,但是避免了微加工和光刻技术的复杂性.在Ag2Se纳米晶微乳液中加入硫醇将纳米颗粒包覆起来并从乳液中分离,重新分散到庚烷中,通过萃取降低多分散度,然后将稀溶液滴到基片上,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单层的六方列阵(见图5).若将基片浸入含有包覆粒子的浓溶液中,则可以得到三维的面心立方或六方密堆积的超晶格结构.利用类似的方法,Ag,Cu,CoO,Ag2S,Co等材料的超晶格结构相继被开发出来.Pileni利用扫描隧道光谱对自组装的二维Co 纳米超晶格的研究表明,在Pt/Ir针尖-纳米颗粒-金基片形成双层隧道结,可以观测到单电子隧道效应.而且由于纳米粒子间的量子耦合作用,超晶格的T b由粉体的58K增大到63K[19].4 小结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均匀、可通过调变微乳液组成调节粒径等优点.目前人们用功能化的表面活性剂,在O/W微乳液体系中制备纳米材料,不但使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产率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反相体系为模板,一维纳米线及二维的纳米网络结构相继被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扩展了表面活性剂自组装体系制备纳米材料的领域.参考文献[1]Fendler J H.Chem.Rev.,1987,87:877[2]崔正刚,殷福珊.微乳液技术及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5[CU I Zheng2G ang,YIN Fu2Shan.Technique andApplications of Microemulsion.Beijing:Chinese Light IndustryPress,1999,75(in Chinese)][3]Boutonnet J H,K izling J,Stenius P et al.Colloids Surf.,1982,5:209[4]Pileni M ngmuir,1997,13:3266[5]Hirai M,K awai2Hirai R,Sanada M et al.J.Phys.Chem.B,103:9658[6]Hopwood J D,Mann S.Chem.Mater.,1997,9:1819[7]Li M,Schnablegger H,Mann S.Nature,1999,402:393[8]Bagwe R P,Khilar K ngmuir,2000,16:905[9]Dixit S G,Mahadeshwar A R,Haram S K.Coloids Surf.A,1998,133:69[10]K ishida M,J.Chem.S oc.Chem Commun.,1995(7):763[11]Zarur A J,Y ing J Y.Nature,2000,403:65[12]Ingert D,Feltin N,Levy L.Adv.Mater.,1999,11:220[13]Cieron J,Pileni M P.J.Phys.Chem.B,1997,101:8887[14]Ayyub P,Maitra A N,Shah D O.Physica C,1990,168:571[15]Barnickel P,Wokaun A.Mol.Phys.,1990,69:1[16]Pillai V,Kumar P,Shah D O.J.Magn.Magn.Mater.,1992,116:L229[17]Pillai V,Shah D O.J.Magn.Magn.Mater.,1996,163:243[18]Moumen N,Bonville P,Pileni M P.J.Phys.Chem.,1996,100:14410[19]Pitet P,Taleb A,Pileni M P.Adv.Mater.,1998,10:259。

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29731(2001)0620580203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Ξ尹荔松1,沈 辉2(1.中南大学铁道校区,湖南长沙410075;2.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广东广州510070)摘 要: 综述了微乳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并对微乳液的配备和实验中影响纳米微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微乳技术;纳米微粒;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TQ036;TQ610.494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自从本世纪40年代初舒尔曼发现微乳以来,微乳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材料制备、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治理、化学分析等多个领域。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一相以微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相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

它是由表面活性剂、水、油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分散体系,分散相直径约为1~200nm ,其微粒尺寸大小介于溶胶和悬浮液之间,一般由水和烃类液体组成,界面之间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分子膜,具有高的界面面积、稳定的热力学性质及各向同性的光学性质。

根据表面活性剂、化学组成和连续相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水包油(O/W )和油包水(W/O )两种不同的分散状态。

微乳具有原料便宜、制备方便、反应条件温和的特点,近60年来,利用微乳技术进行各类化学反应取得了很大发展。

特别是60年代以后,微乳在三次采油中的成功应用以及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

纳米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化学、原子物理、配位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表面、界面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纷纷投身于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中来[2,3]。

纳米微粒是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1~100nm )的超细微粒,因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表面能和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大而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常规固体的新奇特性,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4~6]。

微乳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

微乳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

微乳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第25卷第1期2006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Journalof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V01.25No1Mar.2oO6文章编号:1009—4881(2006)O1—0065—03微乳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柴波(武汉工业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23)摘要:首先对油包水(W/O)型微乳液进行了制备研究,利用拟三元相图探明了一定条件下的W/O型微乳液中的最佳体系.进而利用此W/O型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制备FeO纳米粒子.采用TEM,XRD和IR对所制备的Fe3O纳米粒子进行了分析表征.关键词:微乳液;乳化剂;拟三元相图;Fe3O4纳米粒子中图分类号:O611.62;TM277文献标识码:A0引言FeO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磁性和表面活性,在磁记录材料,生物技术以及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J.近年来,随着磁性微球药物以及磁流体的进一步开发应用,Fe,O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利用微乳液来制备纳米材料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由于制备的纳米粒子表面包裹一层乳化剂分子,使粒子间不易聚结,同时反应在"水核"内进行,从而有效地控制微粒的大小,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J.本文通过对拟三元相图的比较分析,找到了以油相为煤油时,形成最佳W/O型微乳体系的条件,并借助此最佳微乳体系制备Fe0纳米粒子.1实验部分1.1试剂和仪器试剂:FeC13?6H2O:AR;FeC12?4H2O:AR;NaOH:AR;Span80:CR;石油磺酸盐:CR;异丙醇:AR; 正丁醇:AR;正己醇:AR;丙酮:AR;煤油(工业级).仪器:JB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S:Q一50型超声波清洗器;高速离心机;JEM一100CXII透射电子显微镜;X—ray衍射仪(日本Rigaku理学);EQUIX55 收稿日期:2005—1O一19作者简介:柴波(1978一),男,湖北省十堰市人,助教. 型红外光谱仪(德国Brucker).1.2最佳W/O型微乳液体系的制备本实验选用价格廉价的煤油为油相,通过选择不同的乳化剂,助表面活性剂,以及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不同比例,利用拟三元相图来寻找形成W/O型微乳液体系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乳液即为最佳微乳反应器.所选体系的油相为煤油,其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为6,为了形成W/O型微乳液,乳化剂的HLB值应与其大致相符J.因而选择油溶性的乳化剂Span80(HLB值为4.3)作为主乳化剂,再复配阴离子乳化剂石油磺酸盐(HLB值为11.7),使两者复配后的HLB值大约为6.根据复合乳化剂HLB值的计算方法:HLB=HLB】×W+HLB2×W2(其中:HLB.,HLB2为各组分的HLB值;W,W2为各组分在混合物中的质量百分数),可知Span80和石油磺酸盐按质量百分比4:1复配.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通过拟三元相图来分析,且此时皆选用异丙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图1为乳化剂与异丙醇不同比例所作的相图.当W/O型微乳液体系达到最佳状态,油相和水相组成大致相等,即所谓的双连续结构,此时增溶水量达到最大.由图1可知,W/O型微乳区内所使用的乳化剂和醇的用量都比较大,且图中虚线上各点煤油和纯水的组成相等.在W/O微乳区内,只武汉工业学院2006在有a,b,c三点处,增溶水量达到最大.进一步比较a,b,c三点的增溶水量,c点最大,a点最小,但b,c两点相差并不大.从尽量少用乳化剂,又要保证较大的增溶水量两方面考虑,最终选择b点,即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确定为1:1.W/O微乳液煤油w/o~t乳液00煤油图1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不同比例的拟三元相图同样,再利用拟三元相图找出最适合的助表面的最大增溶水量明显大于正丁醇和正己醇.根据微活性剂,所选用的醇有正丁醇,异丙醇和正己醇,乳乳液形成的几何排列理论,这主要是由于带有支链化剂与醇的比例皆为1:1.由图2不难看出,在的异丙醇不仅可以增加界面的的柔性,使界面易于77/0型微乳区内,只有d,e,f三点处煤油和纯水组弯曲,而且支链能够增大烷基链的横截面积,从而显成大致相等,比较d,e,f三点的增溶水量,e点最大,着大于极性头的横截面积,界面发生凸向油相的优即异丙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W/O型微乳液先弯曲,导致形成W/O型微乳液.0煤油0.0煤油图2乳化剂与不同助表面活性剂的拟三元相图可见,当油相为煤油时,选用乳化剂为Span80很好.反应后得到超细粒子料液,经离心,洗涤,干一石油磺酸盐(4:1)复配,助表面活性剂为异丙醇燥后得到FeO纳米粒子.反应式为: 且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例为1:1时,可形成最Fe+2Fe+8OH--+Fe3O4+4HO 佳的77/0型微乳体系.1.3FeO纳米粒子的制备制备77/0型微乳液的目的是利用其中的水核(又称为"水池")制备无机纳米粒子,30℃下将2M的NaOH水溶液代替纯水增溶在上述最佳77/0型微乳体系中呈透明状,滴加摩尔浓度均为2M的Fe",Fe¨(其摩尔比为2:3)离子的混合水溶液,至反应系统pH值等于11,搅拌3h.两种阳离子进入到微乳液"水池"中与NaOH反应,产物粒径受"水池"大小制约,为纳米级.同时水核界面膜又限制了粒子的成长,并且粒子之间不能聚结,所以稳定性2结果与表征Fe,O纳米粒子经透射电镜检测,图3中所示结果表明:磁性微粒呈球形,平均粒径在50nm,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图中阴影部分为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由此可见,制备的Fe,O纳米粒子被乳化剂紧紧包裹着,因而能稳定地存在.Fe,O纳米粒子经X—ray衍射仪分析,如图4所示,FeO颗粒有较完整的尖晶石结构,特征峰很明显,但与标准JCPDF卡相比,谱峰略显宽缓,主要为纳米级的原因.颗粒的平均粒径可以根据Debye。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反胶束微乳液作为制备纳米材料 的微反应器已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点, 。 不仅制备过程简单 ,操作容易,反应条 件温和,而且可以实现对粒子尺寸和形 貌的控制。另外,可以把微乳液法和水 热法或溶胶凝胶法相结合,使各制备方 法形成互补,合成出理想结构的纳米材 料。
• 参考文献
(1).宋平方. 朱启安. 王树峰. 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纳米钛酸钡球 形颗粒. 无机化学学报.2006 ,22 (2) :355 – 358 (2).姚渊. 李冬梅. 桑文斌等. 微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包覆 ZnS :Mn / CdS 纳米晶. 人工晶体学报.2006 ,35 (2) : 400 403 (3).公瑞煜.官文超.微乳液及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法.华中科技 大学化学系 (4).周德璧,屠赛琦,任志伟,陈云兰 .微乳液法合成 Fe-Co-Ni 合金纳米微粒.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4期.2007 年8 月
微乳液是指 两种 相 对 不互溶的液 体在表面活性 剂 作用下形成的 热力 学稳定、各向同或半透明的粒 径大 小在10~100nm 的分散体。根据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不同,微乳液可分 为 “油包水 (W/ O) ”和“水包油 (O/ W) ”两种类型,和普通乳状液不同, 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能量。
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影响粒子尺寸的因素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由于反胶束微乳液好的化学反应环境而且液滴大小和形状可以人为控制从而控产品粒子的粒径粒径分布和形状
49—应化—张健
/u/1951030530 汨罗江Di老黄牛
• 1.微乳液法简介
• 2.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影响粒子尺寸的因素 • 3.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在同样的微乳液体系中, 周海成等[25 ] 制得了 CaSO4纳米棒(线) 。结果 表明,改变W0 值可以改变 所得纳米棒的长度,当W0 = 10 时所得纳米棒最长。同 时当W0 及其它条件不变时, 改变反应物浓度可明显影 响CaSO4 纳米棒(线) 的尺 寸大小与结晶度。

微乳液及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法.

微乳液及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法.

微乳液及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法。

摘要本文综述了微乳液的相图研究、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和微乳液中纳米粒子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乳液纳米微粒相图。

众所周知,大多数胶体分散体系包括乳状液由于其相界面很大,根据热力学的观点是不稳定的,而微乳状液是热力学的稳定体系。

Shchukin和Rehbinderf_1.20等多年以前曾指出,在界面张力很低时,如果与分散体系的熵有关的自由能的降低超过了由于一相在另一相中的分散引起的界面能的增加,则胶体分散体系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

Ruckenstein[3 J认为这一效应对微乳液是很重要的,提出了定量描述它的合适分析方法,指出伴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从体相中的吸附而引起的自由能的降低有利于大界面面积的存在,从而对稳定微乳液起较大的作用。

鉴于微乳状液作为反应介质的特殊性,各国学者随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有别于常规乳液体系的特征。

纳米微粒的粒径较小(小于100 m)而比表面积极大,因而表现出新的光、电、磁性质和化学性质。

目前,由纳米微粒组成的新型材料在催化、发光材料、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陶瓷材料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因而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种好的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纳米微粒应是粒径小而分布均匀,所需设备也应尽可能的简单易行。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

而W/O微乳液(以下简称微乳液)制备法是近年来刚开始被研究和应用的化学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制备法比,具有明显的优势【4】。

而且,微乳液也为研究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及性质特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介质。

本文将介绍微乳液的相图研究、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微乳液中纳米粒子的鉴定。

1微乳状液的相图研究迄今关于微乳状液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寻找指定对象的形成微乳状液的条件,可通过制作相图得到。

微乳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四元体系,另一类是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而不用助表面活性剂的三元系,它们的相图各有特点。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纳米材料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微乳液法的概述: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从而制备出一定粒径的纳米粉体。

但相对于细乳液和普通乳液而言的,微乳液颗粒直径约为10〜100nm细乳液颗粒直径约为I00~400nm,普通乳液颗粒直径一般在几百纳米到上千纳米。

一般情况下,将两种互补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项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I 〜I00nm 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

相应的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为微乳化技术(MET)。

982年Bout 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肼或者氢气还原在w/0型微乳液水合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分散的Pt、Pd、Ru Ir金属颗粒(3~40nm) 。

从此以后, 微乳液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乳液应用研究更快,在许多领域如3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微乳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类。

:(1) 金属, 如Pt、Pd、Rh Ir、Au、Ag、Cu等; (2)硫化物CdS PbS CuS等; (3)Ni、Co、Fe 等与B 的化合物;(4) 氯化物AgC1、AuC1 等;(5) 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0、3 BaC03、Sr—C03;(6) 氧化物Eu20 、Fe20。

、Bi20 及氢氧化物如AI(0H)3 等。

1 微乳反应器原理在微乳体系中, 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都是W/ 0型体系, 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

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为A0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 聚氧乙烯醚类)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士蓝类立方形纳米粒子

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士蓝类立方形纳米粒子

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蓝类⽴⽅形纳⽶粒⼦反相微乳法制备普鲁⼠蓝类⽴⽅形纳⽶粒⼦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的要求1、了解反相微乳法制备纳⽶粒⼦的原理,熟练掌握反相微乳法制备纳⽶粒⼦的步骤、可对条件优化来控制纳⽶粒⼦形状;2、了解纳⽶粒⼦的表征⽅法,⽤红外、TEM等进⾏表征;3、熟悉并了解⽣物传感器的制备⽅法和双氧⽔的测定⽅法;4、了解电化学⼯作站的使⽤⽅法⼆、实验原理“微乳液”是由⽔、油、表⾯活性剂和助表⾯活性剂组成的澄清透明、各向同性的热⼒学稳定体系。

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把微乳液分成3种类型: O/W (⽔包油)型微乳液、W/O (油包⽔)型微乳液和双连续型微乳液。

在微乳体系中,⽤来制备纳⽶粒⼦的⼀般都是W/O型微乳液。

W/O微乳液中的⽔核被表⾯活性剂和助表⾯活性剂所组成的单分⼦界⾯层所包围,分散在油相中,其⼤⼩约为⼏nm到数10个nm。

这些⽔核增溶⼀定浓度的反应物,并且由于其具有很⼤的界⾯⾯积⽽使物质交换以很⼤的通量进⾏,因此可以作为合成纳⽶粒⼦的“微型反应器”。

.W/O 型微乳液制备纳⽶材料的⽅法⼀般有以下两种:(1)配置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种含有⾦属粒⼦前驱体(多为⾦属盐),另外⼀种含有⽤来还原⾦属粒⼦前驱体的沉淀剂。

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融合、分离、重组等过程,发⽣了⽔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包括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解反应等),且产物在⽔核内成核⽣长。

当⽔核内的粒⼦长到最后尺⼨,表⾯活性剂就会附在粒⼦的表⾯,使粒⼦稳定并防⽌其进⼀步长⼤。

由于⽔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核内的晶核或粒⼦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核内粒⼦尺⼨得到了控制。

(2)将⼀种反应物增溶在微乳液的⽔核内,另⼀种反应物以⽔溶液形式滴加到前者中,⽔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的界⾯膜进⼊⽔核内与另⼀反应物作⽤产⽣晶核并⽣长,产物粒⼦的最终粒径是由⽔核尺⼨决定的。

普鲁⼠蓝类配合物是⼀种蓝⾊染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同时稳定性好,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因⽽可以应⽤于化学修饰电极、电显⾊、⼆次电池等⽅⾯。

微乳液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颗粒上的应用

微乳液技术及其在制备纳米颗粒上的应用

河南科技上工业技术INDUSTRY TECHNOLOGY一种好的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纳米微粒应是粒径小而且分布均匀,所需设备也应尽可能的简单易行。

与传统的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具有实验装置相对简单、操作容易、粒子尺寸可控、粒径分布窄、易于实现连续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本文,笔者对微乳液的组成、结构及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颗粒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并着重介绍了反相微乳液在制备纳米颗粒上的具体应用。

一、微乳液的简介1943年Ho ar 和S chulman 用油、水和乳化剂以及醇共同配制得到一透明均一体系,当时他们并未称之为微乳液,直到1959年他们才将该体系命名为微乳液,此后微乳体系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迅速发展。

微乳液(micr oemulsion )通常是由油(通常为碳氢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常为醇类)、水(或电解质水溶液)四个组分在合适的比例下自发形成的均一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如双折射性质、电解性质)、外观透明或者近乎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

其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液滴构成。

微乳体系的分散相质点为球形,半径通常在10~100nm 范围,由于分散相尺寸远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微乳液一般为透明或半透明的。

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因而稳定性很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分层破乳,甚至用离心机离心也不会使之分层。

微乳液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结构的可变性大。

对于微乳液的结构,人们普遍认可的是Winsor 相态模型。

根据体系油水比例及其微观结构,可将微乳液分为四种,即正相(O/W )微乳液与过量的油共存(Winsor Ⅰ)、反相(W /O )微乳液与过量的水共存(Winso r Ⅱ)、中间态的双连续相微乳液与过量油、水共存(Winsor Ⅲ)以及均一单分散的微乳液(W insor Ⅳ)。

根据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成分,均一单分散的微乳液又可分为水包油(O /W )即正相微乳液和油包水(W/O )即反相微乳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8
润湿剂 O/W乳化剂 洗涤剂
增溶剂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 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根据经验,将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40,非离子型 的HLB值在0~20。 混合加和性: HLB=(HLBa Wa+HLBb/Wb) / (Wa+Wb) 理论计算: HLB=∑(亲水基团HLB值)+∑(亲油基团HLB)-7 在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理论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始终是解释微乳液行为的钥 匙。

1.
Marangoni 效应的起源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是水化的,因此它将 带着连续相液体一起移动,从而使得变薄的 液膜得以恢复。类似地,压缩的液膜将自动 扩张。这表明,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液 膜将具有自动修复功能,即膜具有弹性。这 一效应称为Gibbs-Marangoni 效应。必须指 出,只有当表面活性剂溶于连续相时,才会 产生此种效应。

另一类具有类似结构的物质,如低分子的醇、 酸、胺等也具有双亲性质,也是双亲物质。 但由于亲水基的亲水性太弱;它们不能与水 完全混溶,因而也不能作为主表面活性剂使 用,通常它们(主要是低分子量的醇)是与表 面活性剂混合组成表面活性剂体系,因而被 称为助表面活性剂。在为乳状液中通常需要 加入这类助表面活性剂。

The Marangoni effect /the Gibbs-Marangoni effect,即 Marangoni效应。Marangoni 效应根据其起源不同可 以分为热M arangoni 效应(EMT) 和溶质Marangoni 效应 (EMS)。
EMT 是由于界面区域的热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 状态既可以是由体系中某组分的蒸发、溶解释放出潜 热引起的, 也可以是由外部的温度梯度引起的。EMS 是由界面吸附的不平衡造成的。它可以是由表面活性 剂的相间转移造成的, 也可以是由体系中某组分的溶 解或化学反应引起的。

3.亲水-亲油平衡(HLB)理论

在油-水-表面活性剂的的体系当中,当表面活性 剂的亲水性远大于亲油性时,表面活性剂表现为水 溶性,反之表现为油溶性,当亲水性与亲油性相当 时,则称为亲水与亲油达到了平衡。于是产生了亲 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的概念,简 称HLB。这样,表面活性剂在水/油两相中的分布取 决于HLB。表面活性剂的HLB在乳状液、增溶、微 乳液以及其它许多应用领域中至关重要。

Ostwald陈化
自 由 能 形 成
Ⅰ 絮凝
沉 降 Ⅳ
Ⅱ 沉降 聚结 Ⅵ
Ⅲ 沉降 Ⅴ 聚结
小质点比大质点将具有更大 的溶解度,于是小质点将不 断溶解而大质点将不断变化 。这一过程称为Ostwald陈化
乳状液的各种不稳定过程

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水、油的体积比和水油的粘 度差异就不再是决定乳液类型的决定因素。乳液的类 型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即著名的Bancroft 规则:表面活性剂溶解度较大的一相将成为连续相。 从本质上讲,表面活性剂与油和水两种溶剂相互作用 的相对强弱决定了界面吸附膜的优先弯曲。当表面活 性剂溶于连续相时,其与连续相的强相互作用促使吸 附膜弯曲时凹面朝向分散相,凸面朝向连续相。 此外,只有当表面活性剂溶于连续相时,才能产生 Gibbs-Marangoni效应。
1.1表面效应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 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纳米粒子尺寸小,表 面能高,表面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 下表表列出纳米粒子尺寸与表面原子数的关系,可以看出随 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这是由于粒径小,表面 积急剧变大所致。这样高的比表面,使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 来越多,同时表面能迅速增加。Cu纳米粒子粒径从100nm→ 10nm→1nm,其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加了2个数量级。

普通乳状液的液珠大小是0.1~10μm,对可见光的反 射比较显著,因此具有不透明、乳白色的外观。而微 乳液的液珠在10nm数量级,外观为透明或半透明。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易发生沉降或聚析;凝絮;聚结 转相 如果分散质点大小一致,此种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 反之则称为多分散体系。 影响乳液类型的因素: ⑴两相(水、油)的体积比 ⑵两相(水、油)的粘度差异 ⑶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浓度 ⑷温度
☆信息领域
☆环保领域
������ 光纤、 发光器件
☆结构 陶瓷 ������ 增强、 增韧、助 烧结 ☆能源领域 能源高效转化 太阳能的利用 储能材料
������ 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 解决空气污染的问 题
☆机械 ������ 纳米结构单 元和纳米机械
纳米的应用
☆功能性涂料、薄膜 ������ 防静电涂料 ������ 特殊视觉涂料 ������ 紫外线吸收涂层 ������ 耐磨、防腐、耐 高温 耐冲刷涂层
纳米粒子尺寸与表面原子数的关系. 纳米粒子尺寸d(nm) 10 4 2 1 包含总原子数(个) 30000 4000 250 30 表面原子所占比例(%) 20 40 80 99



表面效应公式:Etotal= e1V + γA;
e1:单位体积内能;γ单位面积表面能; V:体积;A:面积 铁纳米颗粒•3 nm:50%原子在表面•10 nm:20%原子在表面 •30 nm:5%原子在表面。 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 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 面能,使这些表面原子 具有高的活性,很容易 与其他原子结合而稳定 下来。例如金属纳米粒 子在空气中会燃烧,无 机纳米粒子暴露在空气 中会吸附气体,并与气 体进行反应。
无论是对乳状液的制备还是对乳液的稳定,表面活 性剂都起着重要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有: ⑴降低界面张力; ⑵决定乳状液的类型; ⑶产生界面张力梯度和Gibbs-Marangoni效应; ⑷导致静电和位阻排斥效应; ⑸增加界面粘度; ⑹形成液晶相; ⑺缔合成刚性界面膜; ⑻混合比表面活性剂的自稠化作用。
1.3.量子尺寸效应

微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 级由准连续能级变为分立能级,吸收光谱阙值向短 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Kubo理论:金属纳米粒子的能级间距

δ=4Ef /3N

Ef为费米能级,N为纳米粒子的原子数。
1.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即当微观 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 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 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 磁通量及电荷也具有隧道效应,他们可以穿 越宏观系统的势阱而产生变化,故称之为宏 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电子
������ 纳米电子器件 纳米线、纳及相关介绍
1.微乳的发展


1.自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 -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 1959年定义为微乳液以来,微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微乳成为界面化学的一个 重要并且是十分活跃的分支。 2.在发生石油危机的70年代,微乳体系因在三次采 油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而迎来了其发展的三次高潮。 3.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微乳的应用研究又向 三次采油以外的其他多个领域急剧扩展,目前微乳 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 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成为当 今国际上热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

我们把以液珠存在的相称为分散相或内相, 而把另一相称为连续相或外相。于是乳状液 至少有两种类型,eg:牛奶:一种是油分散 在水中,称为水包油(O/W)型, eg:牛奶原 有乳状液;另一种是水分子分散在油中,成 为油包水型(W/O)型,eg:原油乳状液。



制备乳状液的方法
根据热力学理论,乳状液不能自发形成,因 此要使一个油/水体系变成乳状液,必须由外 界提供能量。 制备乳状液的主要方法即通过搅拌、超声波 作用或其他机械分散作用使两种流体充分混 合,最终使得一相反散在另一相中。
头基 链尾 直链或支链 正、负离子或极性非离 子
碳氢键或碳氟键



由于双亲性质,这类物质趋向于富集在水/空气 界面或油/水界面从而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 水界面张力,因而具有“表面活性”;在溶液 中,当浓度足够大时,这类双亲分子则趋向于 形成聚集体,即“胶团”或“胶束”。过程一 被称为吸附,过程二被称为胶团化的过程。 表面活性剂又被称为“双亲物质”或“胶体电 解质”等。因其广泛用于乳化、润湿、洗涤等 过程又常常被称为“乳化剂”、“润湿剂”、 “洗涤剂”。 表面活性剂因其上述特殊性质又被称为“工业 味精”。

4.微乳液、胶团溶液、乳状液的总述



普通乳状液,简称乳状液(emulsion),是一种液体 在另一种与之不互溶的液体(通常是油和水)中的分 散体系。由于分散相质点较大,乳状液易发生沉降、 絮凝、聚结,最终分成油和水两相。因此,乳状液 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只能靠所谓的乳状剂维持相 对稳定。 胶团溶液则是另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液/液分散体系, 其中油或水作为分散相分别憎溶于表面活性剂胶团 和反胶团(reverse micelle)中。 乳状液也是两种不互溶的分散体系,但分散相质点 非常小(10~100nm),以致布郎运动使其趋向于保 持在悬浮状态,因此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
张丽
201021021856
指导老师:柳松
讲课内容
第一部分:有关纳米粒子的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微乳法的相关内容
第三部分:微乳法制备纳米粒子的举例
1.纳米材料
四 大 特 点 四 大 效 应
尺寸小 比表面积大 表面能高 表面原子比例大 小尺寸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表面效应

4.2. 胶团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