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论第一二章习题课

合集下载

集合论-第二章

集合论-第二章
且 (m1+m2+…+mn)/n>r-1 , 则 m1,m2,…,mn 中 至 少 有 一 个大于或等于r。 2.3 例题
例1 一个人步行了十小时,共走45公里,已知他第一 个小时走了6公里,而最后一小时只走了3公里,证明 一定存在连续的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之内至少走 了9公里。
例2 一个园环等分36段,将36个数字1,2,…,36任 意地写在每一段上,使每一段上恰有一个数字,证明: 一定存在连续的三段,在这三段上的数字之和至少为 56。
(2)定理中A,B为有限集合是必要条件,若A, B不是有限集合,则结论不成立(习题例2)。
§2 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n+1个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一定存在某 一抽屉里面至少有两个物体。 例1(1)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 (2)一年365天,今有366个人,则至少有两个人生 日相同。 (3)抽屉里有10双手套,从中取11只出来,则其中 至少有两只是完整配对的。 (4) 某次会议有n位代表参加,每一位代表至少认 识其余n-1位中的一位,则在这n位代表中,至少有两 位认识的人数相等。 例2 在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内(包括边界),任意地 画七个点,则其中必有三个点,以它们为顶点所组成 的三角形面积小于等于1/6。
Biblioteka Baidu
为书写简单:f({1})=>f(1), f-1({b})=>f-1(b)。

高一数学第一章(第1课时)集合概念(1)

高一数学第一章(第1课时)集合概念(1)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

第一章 集合

第一章 集合

第一章 集合 (总授课时数 8学时)

由德国数学家Cantor 所创立的集合论,是现代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按其本性 而言,集合论是整个现代数学的逻辑基础;而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则与近代分析(包括 实变函数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实变函数通常是第一门大量运用集合论知识的大学数学 课程.因此,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对集合论知识的较系统的介绍,通常构成实变函数教 材的第一章.不过,对于实变函数论来说,集合论毕竟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本章 仅介绍那些必不可少的集论知识.

§1、集合及其运算

教学目的 引入集的概念与集的运算, 使学生掌握集和集的基本运算规律.

本节重点 De Morgan 公式是常用的公式. 证明两个集相等和包含关系是经常要遇到的论

证, 通过例子使学生掌握其基本方法.集列的极限是一种新型的运算, 学生应理解其概念.

本节难点 对集列极限的理解. 授课时数 2学时

——————————————————————————————

一、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

集合也称作集,是数学中所谓原始概念之一,即不能用别的概念加以定义,它像几 何学中的“点”、“直线”那样,只能用一组公理去刻画.就目前来说,我们只要求掌握 以下朴素的说法:

“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事物的全体,当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时,我们把这个整体称 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个个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彼此互异,而且哪些事物是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明确.以集合 作为元素的集合,也常称为集族或集类. 以后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X Y Z

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第一章集合论基础

§ 1.1基本要求

1.掌握集合、子集、超集、空集、幕集、集合族的概念。懂得两个集合间相等和包含关系的

泄义和性质,能够利用泄义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熟悉常用的集合表示方法。

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余、差、直乘积、对称差的左义以及集合运算满足的基本

算律,能够利用它们来证明更复杂的集合等式。

3.掌握关系、二元关系、空关系、全域关系、相等关系、逆关系的概念以及关系的性质:自

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会做关系的乘积。了解关系的闭包运算: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

4.掌握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的概念,了解等价关系和划分的在联系。

5.掌握部分序关系、部分序集、全序关系、全序集的概念以及部分序集中的特殊元素:最大

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上确界、小确界的左义。能画岀有限部分序集的Hasse 图,并根据图讨论部分序集的某些性质。

6.掌握映射、映像、1-1映射等概念,会做映射的乘枳。了解可数集合的槪念,掌握可数集

合的判定方法。

7.了解关系在数据库中的应用(数据的增、删、改)以及划分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 1.2主要解题方法

1.2.1证明集合的包含关系

方法一.用泄义来证明集合的包含关系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要证明ACB,首先任取xeA,再演绎地证出xeB成立。由于我们选择的元素x是属于A的任何一个,而非特指的一个,故知给出的演绎证明对A中含有的每一个元素都成立。当A是无限集时,因为我们不能对xwA,逐一地证明xeB成立,所以证明时的假设“x是任取的” 就特别重要。

例121设A, B, C, D是任意四个非空集合,若ACC, BCD,则AxBcCxDo

高等数学 第一章1

高等数学 第一章1

描述法: M { x | x具有性质 P } 如: B { x | x 2 1 0}
关于集合的几点注意: 集合的元素是确切定义的,不能含糊不清。 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当只研究一个集合时,则可不考虑其结构,视
集合 中的 元素一律平等。
(3)常用的集合记号
N={全体自然数},Z={全体整数}, Q={全体有理数},R={全体实数}.
AB 称 A 与 B 互斥
A 与 B 的差: A-B A \ B { x | x A 且 x B }
A A B
B
AB A B
AA B
B
A B A (A B )
B A时,A B=BC A
( 称为 B 对 A 的余 )
一般说来,
(A B) B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A,B,S,T 等表示. 元素: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a,b,x,y等表示.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a∈M:若a是集合的元素;
a M: 若a不是集合的元素. 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2)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N {1,2,3, }
A {a, b, c, d }
2. 绝对值、距离
任一实数 a 的绝对值 | a | 定义为:
a, |a| a, a 0, a 0。

集合论-第三章1

集合论-第三章1

有R:A×B→{0,1},于是R是A×B子集的特征函数。 Ch(A×B)2A×B⇒R就是A×B的子集。 定义2 设A,B是两个集合,A×B的任意子集R称为从A 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若A=B,则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 说明: (1) 由定义2可知,A×B的任一子集R都称为A到B的二 元关系。 (2) Φ、A×B⊆A×B,称A×B为A到B的全关系,空集 φ为A到B的空关系。 恒等关系是一个重要关系。 定义3 集合{(a,a)|a∈A}称为A上的恒等关系,或相 等关系。记为IA,即IA={(a,a)|a∈A}。
说明:1.一般说来,dom(R) A,ran(R) B。 但在映射中,一定有dom(R)= A 。 2.例:A={a,b,c},B={b,c,d},A到B的关系R为: R={(a,b),(b,c),(a,c)},则 dom(R)={a,b},ran(R)={b,c}。 R的定义域是R的所有序对的第一个分量构成的集合。 R的值域就是R的所有序对的第二个分量构成的集合。 1.3 逆关系 定义7 设R是X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则R的逆关系R-1为: R-1={(y,x)│(x,y)∈R}
2.4关系的运算(性质) 定理1 设R1,R2 ,R是X上的三个自反关系,则 R1∪R2,R1∩R2,R-1也是自反的。 定理2 设R1,R2 ,R是X上的三个反自反关系,则 R1∪R2, R1∩R2, R1\R2, R-1 也是反自反的。 定理3 设R1,R2,R是X上的三个对称的关系,则 R1∪R2,R1∩R2,R1\R2,R-1 也是对称的。 定理4 设R1,R2,R是X上的三个反对称的关系,则 R1∩R2,R1\R2,R-1也是X上的反对称的关系。 定理5 设R1,R2,R是X上的三个传递关系,则 R1∩R2,R-1 也是X上的传递关系。 注: R1∪R2,R1\R2不传递。

集合的含义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集合的含义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4)与0接近的全体实数;
×
(5)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 √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
正整数
合 (自然数集)



N
N*或N+
整数集
有理数

实数集
Z
Q
R
常用数集的表示方法:
正整数集:N+或N﹡
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四、概念深化
1.集合的分类:
按所含元素的个数分为: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第1课时 集合的含义
康托尔是德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者。
1845年3月3日生于圣彼得堡,1918年1月6日病
逝于哈雷。11岁时移居德国,在德国读中学。
1862年入瑞士苏黎世大学,翌年入柏林大学,
1866年曾去格丁根学习一学期。1867年以数论
方面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869年在哈雷大学通
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
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4.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
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
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集合论习题

集合论习题

课程作业——集合论部分

•填空题

1、集合有两种表示方法,分别为法和法。

2、“使有意义的所有的集合。”可表示

为:。

“大于3而小于或等于7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3、写出A={a,b,c,d}}的全部子集,真子集为。

4、设A,B是两个集合,A={1,2,3,4},B={2,3,5},则A-B= ,r(B)-r(A)= ,r(A)的元素个数为。

5、设,则A-B= ,

B-A= ,~A= ,~B= 。

6、全集E={a,b,c,d,e},A={a,d},B={a,b,e},C={b,d},求(AÇB)È~C= ,r(A)Çr(B)= 。

7、集合运算的基本定律:

1)AÇA=A,满足律;

2)AÇE=A,满足律;

3)~(AÈB)=~AÇ~B,满足律。

8、A和B是任意两个集合,若有序对的第一个元素是A的一个元素,第二个元素是B的一个元素,则所有这样的有序对集合称为集合A和B 的,

记作A´B,即A´B= 。

9、设A、B是两个集合,其中A={1,2},B={a,b,c},则A×B= ,B×A= ,所以笛卡尔积不满足律。

10、设A、B为两个有限集合,则根据包含排斥定理知:|A∪B|= 。

11、有序对(a,b)=(x,y)的充分条件是。

•单项选择题

1、由集合运算定义,下列各式正确的有()。

•XÍXÈY B.XÊXÈY C.XÍXÇY D.YÍXÇY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fÇ{f}=f B.fÈ{f}=f C.{a}Î{a,b,c} D.fÎ{a,b,c}

3、设集合,则()。

4、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有()。

实变函数(程其襄版)第一至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实变函数(程其襄版)第一至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例14 设 ,则对任意 除有限个 外, ,即除有限个n外 因此 ,由 的任意性
,再由极限的唯一性,
上下极限还有用交集与并集来表示。
定理3
⑴ ; ⑵
证明我们利用
来证明⑴式.记 , .设 ,则对任意取定的 ,总有 ,使 ,即对任何 ,总有 ,故 .反之,设 ,则对任意的 ,总有 ,即总存在 ,有 ,所以 ,因此 ,即 .
1.集合的表示
一个具体集合A可以通过例举其元素 来定义,可记
也可以通过该集合中的各个元素必须且只需满足的条件p来定义,并记为
A={x:x满足条件p}
如例1可以表示为{4,7,8,3}例3可以表示为
设A是一个集合,x是A的元素,我们称x属于A,记作 ,x不是A的元素,记作 。
为方便表达起见, 表示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例如
实变函数论建立在实数理论和集合论的基础上,对于实数的性质,我们假定读者已经学过,所以本书只是介绍集合论方面的基本知识。
§1 集合的表示
集合是数学中所谓原始概念之一,不能用别的概念加以定义,就目前来说,我们只要求掌握一下朴素的说法:
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事物的全体,当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时,我们把这个整体称作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个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第一章 集合
早在中学里我们就已经接触过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并、交、补的运算,因此这章的前两节具有复习性质,不过,无限多个集合的并和交,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它是本书中常常要用到,是学习实变函数论时的一项基本功。

实变函数(程其襄版)第一至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实变函数(程其襄版)第一至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例14 设 ,则对任意 除有限个 外, ,即除有限个n外 因此 ,由 的任意性
,再由极限的唯一性,
上下极限还有用交集与并集来表示。
定理3
⑴ ; ⑵
证明我们利用
来证明⑴式.记 , .设 ,则对任意取定的 ,总有 ,使 ,即对任何 ,总有 ,故 .反之,设 ,则对任意的 ,总有 ,即总存在 ,有 ,所以 ,因此 ,即 .
{ : >1}=
习惯上,N表示自然数集,(本书中的自然数集不包含0),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设 是定义在E上的函数,记 ={ : ∈E},称之为f的值域。若D是R中的集合,则 ={ : ∈E ,},称之为D的原像,在不至混淆时,{ : ∈E, 满足条件p}可简写成{ : 满足条件 }.
对于任一固定的y,称适合关系 的 的全体的元素在 在 之下的原像.集合A称为映射 的定义域,记作 ,设C是A的子集,C中所有元素的像的全体,记作: ,称它是集C在 之下的像, 称为映射 的值域,记作: .
记忆方法:
映射 函数 函数有反函数
定义2
设A和B是非空集合,若存在从集合A 到B上的一一映射 ,即满足:
例1设 和 是定义在E上的函ຫໍສະໝຸດ Baidu,则对任意
例2.
例3若记
例4 若 是一族开区间,而 ,则存在
使得 (有限覆盖定理)
例5若 是定义在E上的函数,则

集合论完整

集合论完整





证 ①②
显然 BAB,下面证明 ABB.
任取 x,
xAB xAxB xBxB xB
因此有 ABB. 综合上述②得证.
②③
A=A(AB) A=AB (由②知 AB=B,将 AB 用 B 代入)
③④ 假设 AB, 即xAB,那么知道 xA 且 xB. 而
xB xAB 从而与 AB=A 矛盾. ④① 假设 AB 不成立,那么
第二部分 集合论
一、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集合代数----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关系----二元关系的表示、运算、性质、特殊的关系 函数----函数定义、性质、运算
二、本部分的基本要求 掌握集合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集合以及关系、函数的基本运算 了解和使用基本的证明方法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主要内容 集合的基本概念----属于、包含、幂集、空集、 文氏图等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补、差等 集合恒等式----集合运算的算律、恒等式的证明 方法
二、有穷集合元素的计数 1.计数方法 (1)文氏图法 (2)公式法——包含排斥原理 设集合 S 上定义了 n 条性质,其中具有第 i 条性质的元素构成子 集 Ai, 那么集合中不具有任何性质的元素数为
| A1 A2 ... An || S | | Ai | | Ai Aj |
1in
1i jn

集合论-第三四章习题

集合论-第三四章习题
第二章 习题课(1)
例1 设X={a,b,c},给出X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使其同 时不满足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和传递 性的二元关系,并画出R的关系图。 例2 设A是集合,R,S⊆X×X且R,S都是传递的,则 (1) R∪S是否传递的? (2) R∪S是否是不传递的? [不一定是传递的; 不一定不是传递的(有可能传递)] 例3 设有集合X,|X|=3,求X上具有反自反且反对称性的 二元关系的数目,并写出计算过程。
§3
基数及其比较
在抽象地研究集合时,最根本的是考虑集合的 “大小”,而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是可以不加考虑的。 对给定的集合A和B,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哪 一个集合元素“较多”? 对于有限集合来说,集合的“大小”就是集合中 元素的个数,称为集合的基数。基数越大的集合所含 元素的个数越多,也就是说这个集合越大。
例5 设 A={1,2,3},R是A的幂集2A上的二元关系且 R={(a,b)|a∩b≠¢},则R不满足下列哪些性质? 为什么?[aRb a∩b≠¢] (1) 自反性 (2) 反自反性 (3) 对称性 (4) 反对称性 (5) 传递性 例6 设R是复数集合C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且满足 xRyx-y=a+bi,a,b为非负整数,试确定R的性质。 例7 设R为X上的二元关系,显然若R=¢,则R是反自 反的、对称和传递的;但若R≠¢ 且R是反自反的和对 称的,则R不是传递的。 此题可变形为:但若R≠ ¢且R是反自反的和传递的, 则R是反对称的。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设计(1)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设计(1)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2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本节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第二课时的内容。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在这里它是作为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间的基本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利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Venn图理解抽象概念,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1.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2.教学难点: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多媒体

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二 集合相等 1.观察下列两个集合,并指出它们元素间的关系 (1)A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B ={x |x 是等腰三角形}. (1)中集合A 中的元素和集合B 中的元素相同.

2.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A ⊆B A =B ⇔B ⊆A

牛刀小试3:

()(){}{}12012A x x x B A B =++==--,,。集合与什么关系? 【答案】A=B 。 探究三 真子集 1.观察以下几组集合,并指出它们元素间的关系:

Ch 1.2 集合概念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Ch 1.2   集合概念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A是n元集⇔ |A|=n。 有限集: |A|是有限数, |A|<∞,也叫有穷集。
第一编 集合论
27
幂集(Power Set)
定义1.6 幂集: A的全体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 集, 记作P(A). P(A)={x | x⊆A} 此处 x为A的子集
注意: x∈P(A) ⇔ x⊆A 例: A={a,b},
全集是相对的, 视情况而定, 因此不唯一. 例如, 讨论(a,b)区间里的实数性质时, 可以选 E=(a,b), E=[a,b), E=[a,b], E=(a,+∞), E=(-∞,+∞)等.
第一编 集合论
26
n元集(n-Set)
n元集: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称为n元集。 0元集: 。 1元集(或单元集),如{a}, {b}, {}, {{}},…。 |A|: 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
无序性 C={2, 1}={1, 2}
互异性 (多重集除外) C={2, 1, 1, 2}={2, 1}
第一编 集合论
12
多重集(Multiple Set)
多重集: 允许元素多次重复出现的集合 元素的重复度: 元素的出现次数(≥0). 例如: 设A={a, a, b, b, c}是多重集
⇔∀x(x∈A↔x∈B) (等价等值式)
第一编 集合论
20
包含(⊆)的性质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课后练习和习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课后练习和习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课后练习和习题汇总

(附答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

小结

复习参考题1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的概念

练习

1.判断下列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与定点A,B等距离的点;

【答案解析】:是集合,因为这些点有确定性.

(2)高中学生中的游泳能手.

【答案解析】:不是,因为是否能手没有客观性,不好确定.

2.用符号“∈”或“∉”填空:

0___ N; -3___ N; 0.5__Z; √2__z; ⅓__Q; π__R.

【答案解析】:根据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定义即可判断.

0是自然数,则0∈N ;-3不是自然数,则-3∉N ; 0.5,√2 不是整数,则0.5∉Z,√2∉Z;⅓是有理数,则⅓∈Q ;π 是无理数,则π∈R

故答案为:(1)∈;(2)∉ ;(3)∉ ;(4)∉ ;(5)∈ ;(6)∈

3.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x²-9=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答案解析】:{-3, 3}.

(2)一次函数y=x+3与y=-2x+6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答案解析】: {(1, 4)}.

(3)不等式4x- 5<3的解集.

【答案解析】:{x | x<2}.

习题1.1

一、复习巩固

1.用符号“∈”或“∉”填空:

(1)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

中国____ A,美国____A,印度____A,英国____ A;

集合论-第二章

集合论-第二章
(2) f ( X ) I m ( f ) { f ( x) x X } Y ; (3) f : X Y , 若f 是满射,则f ( X ) Y ; (4)若A B X ,则f (A) f ( B )。
定义2 设f:XY,BY,则由f和B可以唯一确定X上的 一个子集记为:f-1(B),即 f-1(B)={xf(x)B,xX} 称f-1(B)为f在B下的原象。 例:设f:XY,X={1,2,3,4},y={a,b,c,d,e}, f(1)=a,f(2)=b, f(3)=b, f(4)=c, 令A={1,2},B={b,c,d},则 f(A)={a,b}, f-1(B)={2,3,4}, 特别地有:f-1({d})=, f-1({b})={2,3}。
例3 证明,从1,2,…,2n中,任选n+1个数,则在这 n+1个数中必有两个数,使得其中一个能整除另一个。
例4 坐标平面上有五个整数点,则存在两个点的连 线的中点一定是整数点。 例5 证明:在52个正整数中,必有两个整数,使得 这两个整数之和或差能被100整除。 抽屉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重叠原理。这个原 理十分简单,但若用得好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有趣 结论。 但也应当注意,抽屉原理并未告诉我们怎样实际 地去寻找含有两个或更多个物体的那个抽屉,而只 是肯定了确有这样的抽屉。
(1)f1:RR,f1(x)=2x;
(2)f2:IN,f2(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7 设A,B是任意集合,则 (1)若A\B=B,则A与B有何关系? (2)若A\B=B\A,则A与B又有何关系。 例8 设A,B,C是三个任意的集合,则
(1)证明:(A\B)\C⊆A\(B\C) ; (2)举例说明(A\B)\C≠A\(B\C)。 例9设A,B是集合,证明:
(1)A=¢ B=A B; (2)(A\B)⋃B=(A⋃B)\B B=¢。 例10设A,B,C是任意三个集合,则 (A⋂B)⋃C=A⋂(B⋃C) C⊆A。 例11设V是任一集合,证明: S,T,W 2V有S⊆T⊆W当且仅当S T⊆S
习题课(3) 例1 设A,B,C是三个任意集合,证明:
A (B C)=(A B) C。 [左边
=(A⋂BC⋂CC)∪(B⋂AC⋂CC)∪(C⋂BC⋂AC)∪(A⋂B⋂C)]
(ABC )(A C BC )(AB CC )(ABC C )
(A C B 例C 2设C )A,(A B,CB 是C三C C 个)任(A 意C集B 合C ,C )化简
章集合及其运算(1)
例1设A,B,C是三个任意集合,则 (1)若A B,B C,则A C可能吗?
A C常真吗?举例说明。 (2)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A⊆B与A B同时成立
这可能吗?证明你的断言。
例4 设A,B是两个任意集合,证明: (1)A⊆B 2A⊆2B A⊆B; (2)2A=2B A=B; (3)2A⋃2B⊆2A⋃B; (4)举例说明:2A⋃2B⊆2A⋃B ; (5)2A⋂B=2A⋂2B。
例5(多项选择)集合A是以空集为唯一元素的集合,集合
B=P(P(A)),则有:( )。 (1)¢ B;(2)¢⊆B (3){¢}⊆B; (4){{¢},{{¢}}}⊆B ;(5){¢,{{¢}}} B。 例6设A,B,C是集合,求下列各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1)(A\B)⋃(A\C)=A;(2)(A\B)⋃(A\C)=¢; (3)(A\B)⋂(A\C)=¢;(4)(A\B) (A\C)=¢。
例2 某班30名学生中学英语有7人,学日语 有5人,这两科都选有3人,问两科都不选
的有多少人?
例3 某校学生数学、物理、英语三科竞赛,某班30人, 学生中有15人参加了数学竞赛,8人参加了物理竞赛, 6人参加了英语竞赛,并且其中3人三科竞赛都参加了, 问至少有多少人一科竞赛都没有参加。 (7人) 例4 甲每5秒放一个爆竹,乙每6秒放一个,丙每7秒 放一个,每人都放21个爆竹,共能听见多少声响。 (54响)
W且S⊆W。
习题课(2) 例1在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804人掌握
了英语,205 人掌握了日语,190人掌握了俄语,125人既 掌握了英语又掌握了日语,57人既掌握了日 语又掌握了俄语,85人既掌握了英语又掌握 了俄语。试求这1000名大学生中,英语、日
语、俄语全掌握的有多少人? (23人)
但也应当注意,抽屉原理并未告诉我们怎样实 际地去寻找含有两个或更多个物体的那个抽屉,而 只是肯定了确有这样的抽屉。
来自百度文库
例6 已知m个整数a1,a2,…,am,试证:存在两个 整数k,l,0 k j m,使得ak+1+ak+2+…+al能被m整 除。
例7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存在N的一个倍数,使得 它仅由数字0和7组成。(例如N=3,有259×3=777; N=4,有1925×4=7700;N=5,有14×5=70;N=6, 有1295×6=7770等)。
f(3)=c,f(4)=d。
例2 令N={1,2,3,…},S:N→N,则
(1) n N,S(n)=n+1,S称为自然数集N上的后 继函数。
(2)S(1)=1, n N,S(n)=n-1,n≥2,S称为自然 数集N 上的前仆函数。
第二章 映射 §2 抽屉原理 例1(1)一年365天,今有366个人,则至少 有两个人生日相同。 (2)抽屉里有10双手套,从中取11只出 来,则其中至少有两只是完整配对的。 (3) 某次会议有n位代表参加,每一位 代表至少认识其余n-1位中的一位,则在 这n位代表中,至少有两位认识的人数相
例3设A,B是两个集合,B≠¢,试证:若A×B=B×B, 则A=B。
例5 马大哈写n封信,n个信封,把n封信放入到n个信 封中,求全部装错的概率是多少?
〔n个人,n顶帽子,全部戴错的概率是多少?〕
[当n≥10时,概率都近似等于0.3679]
例6 毕业舞会上,小伙子与姑娘跳舞,已知每个小伙 子至少与一个姑娘跳过舞,但未能与所有姑娘跳过舞。 同样地,每个姑娘也至少与一个小伙子跳舞,但也未 能与所有的小伙子跳过舞。证明:在所有参加舞会的 小伙子与姑娘中,必可找到两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 这两个小伙子中的每一个只与这两个姑娘中的一个跳 过舞,而这两个姑娘中的每一个也只与这两个小伙中 的一个跳过舞。
等。 例2 在一个边为1的正方形内(包括边 界),任意地画七个点,则其中必有三个
例4 坐标上有五个整数点,则存在有两个点的连线 的中点一定是整数点。 例5 证明:在52个正整数中,必有两个整数,使得 这两个整数之和或差能被100整除。
抽屉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重叠原理。这个 原理十分简单,但若用得好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有 趣结论。
例7 设M1,M2,…和N1,N2,…是集合S的子集的两个序列, 对i≠j,i,j=1,2,…,有Ni∩ Nj=¢。 令
试证:
n 1
Q 1M 1,Q nM n ( M k)C ,n2,3, k 1
n
NnQn (NiMi)
i1
第二章 映射习题(1)
讨论下列映射的性质
例1 X={1,2,3,4},Y={a,b,c,d,e},f(1)=a,f(2)=a,
例8 证明:在任意6个人中,或有3个人相互认识, 或有3个人相互不认识。
例9 5个整数中必有3个整数其和能被3整除。
例10 设a1,a2,…,an为1,2,3,…,n的任一排列, 若n是奇数且(a1-1)(a2-2)…(an-n) 0,则乘积为偶 数。
上面的例2、例8使用的鸽巢原理实际上是鸽巢原 理的一种推广形式,称为“平均值原理”,即
若把m只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一定存在某一个 抽屉,它里面至少有[(m-1)/n]+1个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