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节水质模型资料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水环境评价

第三章 水环境评价

3、上海水质指数

上海地区水系水质调查组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对黄浦江评价 时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A:
BODi CODi NH 3 N i DOi A BOD0 CODi NH 3 N 0 DO0
下标带i的均为实测值;下标为0的均为标准值。 分级情况:


A ﹤0 0~1 1~2 2~3 3~4 ﹥4 污染程度(等级) 0 1 2 3 4 5 级别 良好 较好 一般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严重污染 另外还有一些国外的评价系数。
K值(1/d) 0.001—0.05 0.05—0.30 0.3

②实验室模拟法(S----P方程)
C0 1 K ln t C
③经验系数 污染物类型 难氧化的化合物 一般氧化的化合物 易氧化的化合物

3、污染物在湖泊中的扩散(混合模型)

污染物进入湖中,扩散情况与河流不一样,一般湖中水的流速缓 慢,污染物在湖中停滞时间较长,如有的湖水停滞达5年之久 C/C0 1 0.5
式中:
O——河水(从排放口)向下游任意距离处 的溶解氧浓度(mg/l); Os——河水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O0—— 河 水 与 污 水 混 合 后 的 溶 解 氧 浓 度 (mg/l); K2——复氧系数,l/d或l/s;
二、湖泊(水库)水体质量预测 (一) 湖泊(水库)的特征 (二)湖泊(水库)水体质量预测模式




式中:W—为湖泊水体的环境容量(mg, kg, t/d) △t—枯水期时段(d)一般可取60~90天 CN—为水环境质量标准浓度 C0—为初始浓度 V—湖泊的安全容积 k—湖泊中的污染物质的自然衰减系数(d-1) q—湖泊每天向外排出的污染物的量

水质模型简介

水质模型简介

用的方程的可靠性。它的求解一般采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等数值计算方法。
水质模型的正确建立依赖于对污染物在河流中迁移转 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定 量表达这些过程的能力。
水质模型的发展历程[1]
• • • • • 1925-1960,S—P模型,BOD—DO耦合模型 1960—1965,新发展,引进空间变量,动力学系数、温度 1965—1970,光和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沉降,悬浮,计算机的应用 1970 —1975,线性化体系,生态水质模型,有限元模型,有限差分技术 最近30年,改善模型的可靠水质模型的概念
2.水质模型的发展历程 3.常用水质模型介绍 4.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
水质模型的概念[1]
水质数学模型(简称水质模型)是水体中污染物随空间和时间迁移转化规律的 描述,是一个用于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即描述水
体中污染物与时间、空间的定量关系。
对一维静态河流,在S—P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沉淀、絮凝、冲 刷和再悬浮过程对BOD去除的影响,引入了BOD沉浮系数k3,
u u
dL (k1 k 3 )L dx dD k1L k 2D dx
QUAL-Ⅱ水质模型
由于排入河流中的污染物质,特别是营养物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和影
水质模型常用软件[3]
1.一维模拟软件 WASP(Water Quat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发的水质 模型软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改进,目前最新版本为WASP7.0 2.二维模拟软件 FEWMS(the Finite Element Surface Water Modeling System) 最初是为美 国联 邦高速公路管理开发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 , 适用 于稳态和动态 的河流 、 河口 、 海港。 3.三维模拟软件 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和HEM3D(Hydrodynamic—— Eutrophication—Model —3D) 是用于模拟河流 、湖 泊 、水库 、湿地 、河 口 和 近岸海域的三维水动力 及水质模型 。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fxc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fxc
4
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地貌的形成
自然功能
维持生态平衡

气象气候主要因素



资源供给
社会功能
运输及输送功能
水域空间形成
天 然 水 的 存 在 形 式
储存地 海洋
冰 地下水 湖泊 大气 江河
天然水的分布
存水量(kg)
水的停留时间(year)
1.391021
37600
2.921019
地球表面---70.8%海洋覆盖,占地球总水量的97.3%, 淡水占2.7%,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约为850万km3, 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64%。
中国水资源---约27210亿m3,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量却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
(目前)用水量--仅次于美国 对44个城市水质调查---
地下水93.2%被污染,地表水100%污染
106CO2 + 16NO3- + HPO42- + 122H2O + 18H2 +痕量元素与能量
P
R
C106H263O110N16P + 138O2
水质参数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生物(或生化)需氧量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水体富营养化
15000
8.301018
2.301017
6.2
1.301016
0.028
1.251015
0.0337(=12天)
天然水的储量约为1428 1018 千克,江河水约占千万分之 九,储量最小,海洋水占97.3%。
地球上的水分布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式1.水中八大离子:K+,Ca+,Na+,Mg+,HCO3-,NO3-,Cl-,SO4(2-)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服从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溶解度【X(aq)】=K H×p G K H为气体一定温度下Henry定律常数,p G分压3.氧在水中的溶解度CO2的溶解度P150页4.:BOD(生化需氧量):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消耗的氧的量。

BOD5=DO1-DO55.碳酸平衡P152-P157计算题重点区域★★★6.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A.有机污染物:农药(有机氯、磷,氨基甲酸醇),多氯联苯PCBs,卤代脂肪烃,醚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苯酚类和甲酚类,钛酸酯类,多环芳烃PAH,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B.金属污染物:镉,汞,铅,砷,铬,铜,锌,铊等7.优先污染物:有毒物质品种繁多,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8.水中的营养元素:N,P,C,O和微量元素9.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0.N/P>100,贫营养化;N/P<10,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1水中颗粒物类别: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腐殖质,水体悬浮沉积物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类别: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

3.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5.专属吸附: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第三章水质模型

第三章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
1.1 水质模型的主要问题和分类
一、 问题 (1)为了避免一条河流产生厌氧而使水质保持 在给定的条件,应当在何处建立污水处理厂? 多大规模、什么样的处理效率才能保证溶解 氧浓度不低于水质标准? (2)为了合理地利用某一区域的水资源,该区 域应当发展何种工业以及多大规模的工业才 能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保证水 资源不至于受污染。
C0 1 k1x
Q
u
2019/11/25
25
例题2:河流的零维模型
• 有一条比较浅而窄的河流,有一段长1km的河段,稳 定排放含酚废水1.0m3/s;含酚浓度为200mg/L,上游 河水流量为9m3/s,河水含酚浓度为0,河流的平均流 速为40km/d,酚的衰减速率常数k=2 1/d,求河段出 口处的河水含酚浓度为多少?
• 水质模型的分类:
1、按水域类型:河流、河口、河网、湖泊 2、按水质组分:单一组分、耦合组分(BOD-DO模型)、
多重组分(比较复杂,如综合水生态模型) 3、按水力学和排放条件:稳态模型、非稳态模型
水质模型按 空间维数分类
零维水质模型 一维水质模型 二维水质模型 三维水质模型
2019/11/25
0
水质模型
(4)按水质组分是否作为随机变量,可分为随 机模型和确定性模型。
水质模型还可以按模型的其他特征分类。如 按水质组分的迁移特性,可分为对流模型, 扩散模型和对流-扩散模型。按水质组分的 转化特性可分为纯迁移模型,纯反应模型和 迁移-反应模型等。
0
水质模型
1.2 水质模型的发展及建立步骤
一、水质模型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25-1965年):开发了比较简单的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和溶解氧(DO)的双线 性系统模型,对河流和河口的水质问题采用 了一维计算方法进行模拟。 第二阶段(1965-1970年):研究发展BOD—DO 模型的多维参数估值,将水质模型扩展为六 个线性系统模型。发展河流、河口、湖泊及 海湾的水质模拟,方法从一维发展到二维。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4)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4)
溶 解 氧 污水排放点 河流BOD=L0 D0 Dc
饱和溶解氧浓度ρs
氧垂曲线
极限溶解氧: K1 L0 K1 xc ρc = ρs − exp(− ) K2 u K1 L0 K1 xc Dc = exp(− ) K2 u
DO
复氧曲线
耗氧曲线
xc 溶解氧氧垂曲线
距离x
2.Thomas模型(忽略离散作用)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三节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原理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污染物在水环 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各种模型,大体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简单的氧平衡模型阶段、形态 模型阶段和多介质环境结合生态模型阶段。
一、氧平衡模型
1.Streeter—Phelps模型(S—P模型) RL = RT + RD + Ro
有机物的稳态浓度为:
CT = ( RI − Ro − RD )( K p C p + 1) / KT
P262-263 习题
28、29、31、32、33
在S—P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固悬浮物的沉淀 和上浮引起的BOD的变化速率(K3L0),则:
二、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目前常采用的有多元相关模型、输入输出模型、富 营养化预测模型和扩散模型。 前三种模型实际上只能预测未来湖泊水质的平均发 展趋势,而扩散模型可反映湖泊水质的空间变化, 预测污水人湖口附近局部水域可能出现的严重污染 程度。 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湖泊的污染特征和基础资料等情 况选用相应模型。
有机物的消失速率
有机物由于各种转化过程和挥发过程消失的总 速率(RT)是各消失速率( Ri )的总和。
RT = ∑ Ri = c ∑( K i • Εi )
Ki—第i过程的速率常数; Ei —对于第i过程在动力学上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参数(例 如,水体pH,光强,细菌总数等)

08水环境系统模型

08水环境系统模型

湍流扩散
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 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时平均 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亦可用Fick第一定律表述:(瞬时脉 动速度稳定时)
可知湍流扩散中:
各向异性
时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
若直接用瞬时值计算就不会出现湍流扩散项
在大气中E垂直方向为2×10-1~10-2 m2/s,E水平 方向为10 ~ 105 m2/s;在海洋中 E垂直方向为 10-5 ~ 10-2 m2/s , E 水 平 方 向 为 102 ~ 104 m2/s;在河流中E为10-2 ~ 100m2/s。
在湖泊和箱式大气模型中广为采用。
其中:V是反应器的容积、Q为流量、 C0为初始浓度、C为输出浓度(即反应器 中的浓度)、S 为源与汇(水体中污染物 的其他来源)、r为反应速度。
若r=-KC 且无源与汇,则:
VdC/dt=Q(C0 –C)-KCV
(3-7)
(2)一维基本模型。 微元仅在一个方向上存在浓度梯度。
若水深、水宽都相对河段长很小时, 可简化为一维混合问题。
(2)生物化学分解 河流中含碳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可用
一级反应式表达 :
式中 : L——剩余生化需氧量 Lco ——初始生化需氧量
Kc——BOD降解速度常数,与温度有关。
Kc,T= Kc,20θT-20 ,θ在1.047左右(T=100~350C)
一维流场中的分布特征: 对于点源瞬时排放的一维模型,假
设衰减速度常k=0,且令:
即在污染物投放点下游x断面处,污 染浓度随时间变化为正态分布 。
Cmax出现的时间为:
在同一断面处σx越大,表明污染物 的离散程度越好,在弥散系数增大时, Cmax 将 下 降 , 且 延 长 污 染 物 的 通 过 时 间 。

《水环境化学》水质模型

《水环境化学》水质模型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遵守质 量守恒定律,模型发展大体经历了简单的氧平衡 模型阶段、形态模型阶段和多介质环境结合生态 模型阶段。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氧平衡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用BOD表示)消耗速率为
L t
便可得出有机毒物在系统内的浓度和半衰期。
K1L
u
L x
K1L
Fick第二定律,河流的离散导致的BOD的变化为
u
L x
Ex
2L x 2
则BOD变化速率为:
L
2L
u x Ex x2 K1L
3.菲克第二定律:解决溶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两个相距dx垂直x轴的平面组成的微体积,J1、J2为进入、
流出两平面间的扩散通量,扩散中浓度变化为 c,则单元体
1
Z (q /V )
2. OECD公式
1
1
7
0.5
Z
V qv
0.6
1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三、有毒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摒弃经验参数,在模型中只出现表征化合物固有性 质的参数(实验室测定,与时间地点无关)和表征 环境特征所测量的参数。 主要考察动力学过程 酸碱平衡,水解,生物降解,光解作用,挥发,沉 淀-溶解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生物浓缩,沉积作用 以及污水排放等uxEx2
x 2
K2(s
) K1L
第四节 水质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若忽略河流离散作用
u
L x
K1L
u
x
K2(s
) K1L
t时刻BOD和溶解氧的值分别为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总含盐量(TDS):
TDS=[K++Na++Ca2++Mg2+]+[HCO3-+NO3-+Cl-+SO42-
2、天然水的性质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Waters) (1)碳酸平衡(Balance of H2CO3) 水体中存在四种化合态:
CO2、CO32-、HCO3-、H2CO3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本章重点
1、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 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淀的基本原理;
2、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
3、pE计算;
4、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 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 计算方法。
农药
有机氯 有机磷
多氯联苯 (PCBS) 卤代脂肪烃 醚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苯酚类和甲酚类 酞酸酯类 多环芳烃(PAH) 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
2、金属污染物 (Metal Pollutant)
Cd、 Hg、 Pb、 As、 Cr、 Cu、 Zn、 Tl、 Ni、 Be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强酸 弱酸 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 [H+]+ [ HCO3-] +2[H2CO3*] - [ OH-] CO2酸度= [H+]+ [H2CO3*] - [CO32-] - [ OH-] 无机酸度= [H+]- [ HCO3-]-2 [CO32-] - [ OH-]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及存在形态
1、有机污染物 (Organic Pollutant)

环境化学课件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水环境可根据其范围的大小分为区域水环境(如流域水环境、城市 水环境等)、全球水环境。对某个特定的地区而言,该区域内的各 种水体如湖泊、水库、河流和地下水等是该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水环境又可分为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包 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 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等。
图 水环境体系(水体)
<返回>
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 、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及其化学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环 境化学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的保 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环境化学研究的领域包括河口、海洋、河流、湖泊等。
研究的特点是: (1)体系非常复杂 离子、分子、胶体微粒 (2)界面现象突出、重要 重金属、有机物附着在胶体微粒面
海湾 海
大洋 海洋沉积物间隙水
DP Dg K
P 0
水循环 Water cycle
1.水的自然循环: 特点:①由降雨量自然循环的大致尺度
②水的性质基本不变 2.水的社会循环 特点:①工业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排放是主
要的污染源 ②水的性质不断变化
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水土资源 组合不平衡 ●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均衡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Aquatic chemistry
知识点:认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和污染物的分布形 态,掌握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学 会建立水质模型
重 点: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难 点:水质模型的建立
水圈:Hydrosphere 1978年.R.A.Horne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节水质模型介绍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节水质模型介绍

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机理 表征化合物固有性质:可由实验室测得。 模型中的水 质参数:
(溶解度,蒸汽 压,辛醇-水分配系数等)
表征环境特征:取决于实际水环境。
(水流量,流速,pH,水温,风速,细菌数,光强等)
化合物迁移转化过程:
负载过程(输入过程)
来源:污水人为排放, 大气沉降,陆地径流 等将有机毒物引入水 体。
2.吸着过程对有机物消失的影响 有机物在颗粒物上的吸着会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浓度, 吸着也会发生转化(如微生物转化代谢),但在这里 不考虑转化过程或转化很慢(比溶液中慢),并且吸 着过程具有可逆性。 当有机物含量很低时,它在水和颗粒物之间的分配往 往可以用分配系数(KP)来表示:
CS KP CW


转化过程 生物降解:微生物代谢将改变污染物和它们的毒性。 光解作用:破坏有毒有机物分子的结构。 水解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变成简单分子,低毒或无毒化 合物。 氧化还原:微生物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均将改变有机 分子的结构。
生物积累过程 生物浓缩:通过可能的生物浓缩手段(如鱼腮吸附), 摄取有机物进入生物体。 生物放大: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 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CT CS CP CW
Cs、Cw分别为有机毒物在颗粒物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CT、CP分别为单位体积水溶液有机毒物和颗粒物总浓度。
将上式代入
RT Ki [C] KT [C]
KT CT RT K P CP 1
ln 2 t1 (CP K P 1) KT 2

3.稳态时的浓度(动态平衡) 假设: 有机毒物输入水体的速率 RI,有机毒物在水环 境中消失的速率 RL 当 RI = RL 时,有机毒物就达到稳态浓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6
1、天然水的组成(离子、溶解气体、水生生物) 天然水是含有可溶性物质和悬浮物的一种天 然溶液。可溶性物质非常复杂,主要是岩石风化 过程中,经过水溶解迁移、搬运到水中的地壳矿 物质。
7
(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
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 K+ 、 Na+ 、 Ca2+ 、 Mg2+ 、 HCO3- 、 NO3- 、 Cl- 、 SO42-。 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水中这些主要离子,常用来作为表征水体主要化学特征性指标。 硬 Ca2+ HCO3度 Mg2+ CO32碱 度 酸 H+ OH碱 金 属


1 =0.3086 2.24 1 2.24 =0.6914 2.24 1
[ H 2 CO3 ] [ HCO3 ]
*


所以此时[H2CO3*]=α0CT=0.3086×3×10-3molL-1=0.9258×10-3molL-1 [HCO3-]=α1CT=0.6914×3×10-3molL-1=2.0742×10-3molL-1 加酸性废水到pH=6.7,有0.9258×10-3molL-1的H2CO3*生成,故每升河水中要加入 0.9258×10-3mol的H+才能满足上述要求,这相当于每升河水中加入浓度为1×10-2 molL-1的硫酸废水的量V为: V=0.9258×10-3mol/(2×1×10-2molL-1)=0.0463L=46.3mL。因此相当于每升河水中
100 CO2+H2CO3 HCO3CO32-
80 60 40 20 0
2 4 6 pH 8 10 12
28
碳酸化合态分布图的理解: a、总体分布态势:

第3章水环境化学

第3章水环境化学
= 2.6×10-4 mol.L-1 氧的分子量32,溶解度 8.32 mg.L-1 (DO)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 (25℃)
Pco2 =(1.0130-0.03167)×105×3.14×10-4 = 30.8 (Pa)
[CO2(aq)] = KH Pco2 = 3.34×10-7×30.8 = 1.028×10-5 mol.L-1
CO2含量超过平衡容量,过量CO2会使CaCO3溶解,这部分CO2称为侵蚀性CO2,侵
蚀性CO2对水下混凝土建筑起破坏作用。
硬度 水中硬度决定于钙、镁离子的总量。硬度的表示方法各
国不统一,我国也不一致,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中规定 总硬度(以碳酸钙计)小于450mg/L,也可用小于250mg/L(以
H2CO3*
HCO3-COΒιβλιοθήκη 2-lg C6.35
10.33
pH
(2)开放体系(所研究的过程在长时间内发生时采用开放体系 )
CO2在气相和液相之间达到平衡,此时 [H2CO3* ] = [CO2 (aq)]
而[CO2 (aq)]根据亨利定律可以算出: [CO2 (aq)] = KH Pco2
因此,pH变化时,开放体系中[H2CO3* ] 不变,而CT, [HCO3- ],以 及[CO32- ]改变
性CO2; ③有机物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
(B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等。
1、物性指标
温度 水温对水中溶盐有影响,对杂质的存在与迁移也有
影响。
气味 由于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水中溶解的气体、矿物成
分及沟渠中的污物而产生的水臭称为天然臭气;工业污水 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臭称为人为臭气。水中含有矿物质 和有机物时,便会产生气味。饮用水应无异嗅和异味。工 业给水对气味一般无严格要求。

第三章 第四节_水质模型

第三章 第四节_水质模型

V- 湖泊容积 m3
λP —磷的沉降速率常数 d-1
t —河水入湖时间 d于一种有机物,仅仅看它的毒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考察它进入环境分解为无害 物的速度快慢如何。因此研究水环境中各种有机毒物的预测模型十分重要。
这种模型主要研究化合物的各种迁移转化过程的机理,并且特别着重动力学的研 究。如图所示,可以把图中这些迁移转化过程归纳为如下几个过程:
描述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和迁移转化规律,为水 资源保护服务。它可用于实现水质模拟和评价,进行水质 预报和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以及进行水 域的水质管理等,是实现水污染控制的有力工具。
2
水质模型的类型
1、从空间维数上分 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
2、是否含有时间变量(上游来水和排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可分为动态和稳态模型
水质模型的应用:
过程模拟、水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行为预测、水生 生物污染分析、水资源科学管理规划、水环境保护
4
水质模型的发展阶段
1925-1960,S—P模型,BOD—DO耦合模型
(简单的氧平衡模型阶段)
1960—1965,新发展,引进空间变量,动力学系数、
温度
(形态模型阶段)
1965—1970,光合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沉降,悬 浮,计算机的应用
S-P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④河流恒定流动;
⑤连续稳定排放。
6
(1)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零维是一种理想状态,把所研究的水体如一条河或一 个水库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污染物进入这个体系 后,立即完全均匀地分散到这个体系中,污染物的浓 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节 水质模型PPT课件

第四节 水质模型PPT课件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温度 1965—1970,光和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沉降,悬
浮,计算机的应用 1970 —1975,线性化体系,生态水质模型,有限元模
型,有限差分技术 最近30年,改善模型的可靠性和评价能力
4
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
模型不确定性的分型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质模型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质模型的研究
6
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零维是一种理想状态,把所研究的水体如一条河或一 个水库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污染物进入这个体系 后,立即完全均匀地分散到这个体系中,污染物的浓 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7
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废水排入河流后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则混合后模式的适用条件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用 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体中水质组分所发 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诸方面的变化、内在 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描述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和迁移转化规律,为水资源 保护服务。它可用于实现水质模拟和评价,进行水质预报 和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以及进行水域的 水质管理等,是实现水污染控制的有力工具。
5

第三章 第四节_水质模型

第三章 第四节_水质模型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第四节 水质模型 (Water Quality Model)
1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根据物质守恒原 理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体中水质组分 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诸方面的变化、 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ux x 4 KE x 0 exp[ (1 1 )] 2 2E x ux
10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恒速流动;
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11
(3)二维水质模型

该模型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两个 方向上是重要的,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是 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二维水 质模型。
3--176
cT cS cP cW
3--110
cT cW K pcp 1
KT cT RT K P cP 1
ln 2 t1 (cP K P 1) KT 2
这一关系说明,吸着的净效应是降低有机毒物从水中消失的总速率,另外还可以 20 看到颗粒物的吸着将增加半衰期。
3. 稳态时的浓度(动态平衡)
S-P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⑤连续稳定排放。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④河流恒定流动;
6
(1)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零维是一种理想状态,把所研究的水体如一条河或一 个水库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污染物进入这个体系 后,立即完全均匀地分散到这个体系中,污染物的浓 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水质模型简介

水质模型简介
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运动变化包括平流输移、分散作用输移、反应衰减、底 泥与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氧等。综合描述上述水质运动变化的最基本方程为
对流扩散方程。BOD和DO是2个重要的水质指标, 它们具有耦合关系, 大多数水质
模型以描述 BOD 和 DO 为中心。 水质模型通常涉及到解基本方程的技术, 而其结果的可靠性不会超过所使
对一维静态河流,在S—P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沉淀、絮凝、冲 刷和再悬浮过程对BOD去除的影响,引入了BOD沉浮系数k3,
u u
dL (k1 k 3 )L dx dD k1L k 2D dx
QUAL-Ⅱ水质模型
由于排入河流中的污染物质,特别是营养物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和影
水质模型常用软件[3]
1.一维模拟软件 WASP(Water Quat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发的水质 模型软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改进,目前最新版本为WASP7.0 2.二维模拟软件 FEWMS(the Finite Element Surface Water Modeling System) 最初是为美 国联 邦高速公路管理开发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 , 适用 于稳态和动态 的河流 、 河口 、 海港。 3.三维模拟软件 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和HEM3D(Hydrodynamic—— Eutrophication—Model —3D) 是用于模拟河流 、湖 泊 、水库 、湿地 、河 口 和 近岸海域的三维水动力 及水质模型 。
式中: L—河水中的BOD值,mg/L; D—河水中的亏氧值,mg/L,是饱和溶解氧浓度 Cs(mg/L)与河水中的实际溶解氧浓度C(mg/L)的差值; k1—河水中BOD衰减(耗氧)速度常数,1/d; k2—河水中的复氧速度常数,1/d; t—河水中的流行时间,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富营 养物质的 变化
=
单位时间输 入湖泊营养 物质的量

单位时间输 出湖泊营养 物质的量

单位时间 营养物质 沉积的量
即:
简化可得:
dc V ( ) I P - qc - P V c dt
dc I P - (P W P ) c dt V
式中:c - 湖水平均总磷浓度 mg/L, IP- 输入湖泊磷的浓度 g/d PW - 水力冲刷系数 PW = q / V (d-1) q - 出湖河道流量 m3/d, V- 湖泊容积 m3 λ P - 磷的沉降速率常数 d-1 t - 河水入湖时间 d
2.吸着过程对有机物消失的影响 有机物在颗粒物上的吸着会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浓度, 吸着也会发生转化(如微生物转化代谢),但在这里 不考虑转化过程或转化很慢(比溶液中慢),并且吸 着过程具有可逆性。 当有机物含量很低时,它在水和颗粒物之间的分配往 往可以用分配系数(KP)来表示:
CS KP CW

水中营养物质的来源 雨水: 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在 0.16 -1.06 mg/L 间,氨 氮含量在 0.04 - 1.70 mg/L 间,大面积湖泊和水库从雨 水受纳氮数量相当可观。 农业排水: 土壤中的氮、磷通过地表水径流被引入到湖 泊、水库。 城市污水:包括:排泄物、食品污物,含磷洗涤剂。污水厂 通过厌氧处理污泥的方法可去除20-50%的氮和大部分的磷 ,但在污水处理中也使用到多种含氮、磷的化学试剂,如氯 胺、有机絮凝剂、无机助絮凝剂、多聚磷酸钠等。 其他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等。

模型建立步骤: 1.计算有机物因转化和挥发从水环境中消失速率
Rt Ri K i [ Ei ][C]
Ki表示i过程速率常数,Ei表示i过程环境参数 当Ei固定时,
RT Ki [C] KT [C]
KT=Kvm (挥发)+Kb(生物降解)+KP (光 降解)+Kh (水解)
令边界条件: t = 0, C = C0 对上式积分可得:

t=t, C = C
当时间足够长,利用上面的积分解可求取湖泊、 水库中污染物(营养物)的平衡浓度.

在水质分析和水质预测中,利用该式可求出湖泊、 水库中污染物达到一指定浓度CT所需时间t0。

三、有毒有机物的归趋模型
通过研究水环境中各种有机毒物的动力学模型,可 以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通过各种 迁移转化过程后的最终归趋,这对合理使用有机有毒物 质意义重大。
CT CS CP CW
Cs、Cw分别为有机毒物在颗粒物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CT、CP分别为单位体积水溶液有机毒物和颗粒物总浓度。
将上式代入
RT Ki [C] KT [C]
KT CT RT K P CP 1
ln 2 t1 (CP K P 1) KT 2

3.稳态时的浓度(动态平衡) 假设: 有机毒物输入水体的速率 RI,有机毒物在水环 境中消失的速率 RL 当 RI = RL 时,有机毒物就达到稳态浓度
当边界条件
L L0 , x 0 C C0 , x 0
S-P模型基本方程的解析解为:
S-P 模型的临界点和临界点氧浓度
以S-P解析解中溶解氧C对距离作图可得一条下垂曲线, 称为氧垂曲线。 氧垂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溶解氧,称为极限溶解氧Cc,出 现Cc的距离称为极限距离xc; 在极限距离处xc,溶解氧变化率为零,由S-P方程可得:
在稳态条件下: RI=RL= RT + RD + RO
RT :系有机物转化、挥发消失总速率; RD :有机物稀释速率; RO: 有机物输出速率;
有机毒物的稳态浓度: CT(RI-RO-RD)(KPCP1)/KT

应用实例(略 p247)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对五种邻苯二甲酸脂类物 质在不同类型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规律的研究。
湖泊水质模型的类型:
湖泊水质模型可划分为:多元相关模型;输入输出 模型;富营养化预测模型和扩散模型,这里仅讨论富 营养化预测模型。

2. 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对于停留时间很长、水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的中小 型湖泊和水库,可视为一个均匀混合的水体。 沃兰伟德假定,湖泊中某种营养物的浓度随时间的 变化率,是输入、输出和在湖泊内沉积的该种营养物量 的函数,用质量平衡方程表示就是:

本节讨论的水质模型主要是:氧平衡模型、湖泊富 营养化模型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归趋模型。

一、氧平衡模型
1. Streeter-Phelps(S-P)模型(河流水质自净模型)

S-P模型的建立基于两项假设: (1)只考虑好氧微生物参加的有机物降解反应,并 认为该反应为一级反应。 (2)河流中的耗氧只是有机物降解反应引起的。有 机物的降解反应速率与河水中溶解氧(DO)的减少速 率相同,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的复氧速率与河0 , x 0 C C0 , x 0
求取解析解可得:
二、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湖泊(水库)的水质特征: 水的停留时间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属于缓流水域, 其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湖泊和水库中的营养物质在其中容易积累,致使水 质发生富营养化。 在水深较大的湖、库中,水温和水质是竖向分层的。 1.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生物所需营养物质大 量进入湖泊、水库、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 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引起鱼 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转化过程 生物降解:微生物代谢将改变污染物和它们的毒性。 光解作用:破坏有毒有机物分子的结构。 水解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变成简单分子,低毒或无毒化 合物。 氧化还原:微生物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均将改变有机 分子的结构。
生物积累过程 生物浓缩:通过可能的生物浓缩手段(如鱼腮吸附), 摄取有机物进入生物体。 生物放大: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 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是一个用于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 迁移、扩散和转化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 程)的数学方程(或方程组) .

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水质模 型的目的是用来描述污染物数量与水环境影响因素之间 的定量关系,从而为水质分析、预测和水环境管理提供 基础的量化依据。

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机理 表征化合物固有性质:可由实验室测得。 模型中的水 质参数:
(溶解度,蒸汽 压,辛醇-水分配系数等)
表征环境特征:取决于实际水环境。
(水流量,流速,pH,水温,风速,细菌数,光强等)
化合物迁移转化过程:
负载过程(输入过程)
来源:污水人为排放, 大气沉降,陆地径流 等将有机毒物引入水 体。
S-P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式中:L—河水中的BOD值,mg/L; D—河水亏氧值,mg/L,是饱和溶解氧浓度Cs (mg/L) 与实际溶解氧浓度C(mg/L)的差值D=CS-C; k1—河水耗氧速度常数,1/d; k2—河水复氧速度常数,1/d; u—河水平均流速km/d; x-顺河水流动方向的纵向距离km。

极限距离:
极限溶解氧:
(DC为极限氧亏)
2.托马斯(Thomas)模型

对于一维静态河流,在S—P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沉淀、絮 凝、冲刷和再悬浮过程对BOD变化的影响,引入了BOD沉 浮系数k3 dL
u -(k1 k3 ) L dx u dD k L - k D 1 2 dx

污染物归趋模式研究思路


从研究单个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着手,建立单个过程 的模式,作为整体模式的基础。 假设某化合物从水环境消失的总速率,是各个单过程 消失速率之和,每个单过程的速率均是一级反应过程, 总速率亦同。
模式中环境具有固定特征,环境参数不变,速率方程为 准一级方程,并假定有机污染物不会改变环境参数。 假定吸着过程不是瞬间能完成的,但其速率远快于挥发 和其他过程转化速率。因此,模式不适用于污染源近地 距离,只适用于长时间大范围。

形态过程 酸碱平衡:PH 值、有机酸碱分数 (离子、分子),挥发 作用等。 吸着-解吸平衡:有机物滞留在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上 的过程最终将影响其归趋。
迁移过程 沉淀-溶解作用:有机或无机物溶解度对其迁移转化可 利用性的影响,将改变迁移的速率。 对流作用:水流作用使污染物进入(排出)特定水生 生态系统。 挥发作用:大气、水中浓度分布。 沉积作用:底部沉积物的吸附-解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