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节水质模型资料
第三章 水环境评价
3、上海水质指数
上海地区水系水质调查组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对黄浦江评价 时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A:
BODi CODi NH 3 N i DOi A BOD0 CODi NH 3 N 0 DO0
下标带i的均为实测值;下标为0的均为标准值。 分级情况:
A ﹤0 0~1 1~2 2~3 3~4 ﹥4 污染程度(等级) 0 1 2 3 4 5 级别 良好 较好 一般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严重污染 另外还有一些国外的评价系数。
K值(1/d) 0.001—0.05 0.05—0.30 0.3
②实验室模拟法(S----P方程)
C0 1 K ln t C
③经验系数 污染物类型 难氧化的化合物 一般氧化的化合物 易氧化的化合物
3、污染物在湖泊中的扩散(混合模型)
污染物进入湖中,扩散情况与河流不一样,一般湖中水的流速缓 慢,污染物在湖中停滞时间较长,如有的湖水停滞达5年之久 C/C0 1 0.5
式中:
O——河水(从排放口)向下游任意距离处 的溶解氧浓度(mg/l); Os——河水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O0—— 河 水 与 污 水 混 合 后 的 溶 解 氧 浓 度 (mg/l); K2——复氧系数,l/d或l/s;
二、湖泊(水库)水体质量预测 (一) 湖泊(水库)的特征 (二)湖泊(水库)水体质量预测模式
式中:W—为湖泊水体的环境容量(mg, kg, t/d) △t—枯水期时段(d)一般可取60~90天 CN—为水环境质量标准浓度 C0—为初始浓度 V—湖泊的安全容积 k—湖泊中的污染物质的自然衰减系数(d-1) q—湖泊每天向外排出的污染物的量
水质模型简介
用的方程的可靠性。它的求解一般采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等数值计算方法。
水质模型的正确建立依赖于对污染物在河流中迁移转 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定 量表达这些过程的能力。
水质模型的发展历程[1]
• • • • • 1925-1960,S—P模型,BOD—DO耦合模型 1960—1965,新发展,引进空间变量,动力学系数、温度 1965—1970,光和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沉降,悬浮,计算机的应用 1970 —1975,线性化体系,生态水质模型,有限元模型,有限差分技术 最近30年,改善模型的可靠水质模型的概念
2.水质模型的发展历程 3.常用水质模型介绍 4.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
水质模型的概念[1]
水质数学模型(简称水质模型)是水体中污染物随空间和时间迁移转化规律的 描述,是一个用于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即描述水
体中污染物与时间、空间的定量关系。
对一维静态河流,在S—P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沉淀、絮凝、冲 刷和再悬浮过程对BOD去除的影响,引入了BOD沉浮系数k3,
u u
dL (k1 k 3 )L dx dD k1L k 2D dx
QUAL-Ⅱ水质模型
由于排入河流中的污染物质,特别是营养物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和影
水质模型常用软件[3]
1.一维模拟软件 WASP(Water Quat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发的水质 模型软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改进,目前最新版本为WASP7.0 2.二维模拟软件 FEWMS(the Finite Element Surface Water Modeling System) 最初是为美 国联 邦高速公路管理开发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 , 适用 于稳态和动态 的河流 、 河口 、 海港。 3.三维模拟软件 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和HEM3D(Hydrodynamic—— Eutrophication—Model —3D) 是用于模拟河流 、湖 泊 、水库 、湿地 、河 口 和 近岸海域的三维水动力 及水质模型 。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fxc
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地貌的形成
自然功能
维持生态平衡
水
气象气候主要因素
的
功
能
资源供给
社会功能
运输及输送功能
水域空间形成
天 然 水 的 存 在 形 式
储存地 海洋
冰 地下水 湖泊 大气 江河
天然水的分布
存水量(kg)
水的停留时间(year)
1.391021
37600
2.921019
地球表面---70.8%海洋覆盖,占地球总水量的97.3%, 淡水占2.7%,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约为850万km3, 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64%。
中国水资源---约27210亿m3,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量却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
(目前)用水量--仅次于美国 对44个城市水质调查---
地下水93.2%被污染,地表水100%污染
106CO2 + 16NO3- + HPO42- + 122H2O + 18H2 +痕量元素与能量
P
R
C106H263O110N16P + 138O2
水质参数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生物(或生化)需氧量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水体富营养化
15000
8.301018
2.301017
6.2
1.301016
0.028
1.251015
0.0337(=12天)
天然水的储量约为1428 1018 千克,江河水约占千万分之 九,储量最小,海洋水占97.3%。
地球上的水分布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式1.水中八大离子:K+,Ca+,Na+,Mg+,HCO3-,NO3-,Cl-,SO4(2-)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服从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溶解度【X(aq)】=K H×p G K H为气体一定温度下Henry定律常数,p G分压3.氧在水中的溶解度CO2的溶解度P150页4.:BOD(生化需氧量):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消耗的氧的量。
BOD5=DO1-DO55.碳酸平衡P152-P157计算题重点区域★★★6.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A.有机污染物:农药(有机氯、磷,氨基甲酸醇),多氯联苯PCBs,卤代脂肪烃,醚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苯酚类和甲酚类,钛酸酯类,多环芳烃PAH,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B.金属污染物:镉,汞,铅,砷,铬,铜,锌,铊等7.优先污染物:有毒物质品种繁多,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8.水中的营养元素:N,P,C,O和微量元素9.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0.N/P>100,贫营养化;N/P<10,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1水中颗粒物类别: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腐殖质,水体悬浮沉积物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类别: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
3.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5.专属吸附: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第三章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
1.1 水质模型的主要问题和分类
一、 问题 (1)为了避免一条河流产生厌氧而使水质保持 在给定的条件,应当在何处建立污水处理厂? 多大规模、什么样的处理效率才能保证溶解 氧浓度不低于水质标准? (2)为了合理地利用某一区域的水资源,该区 域应当发展何种工业以及多大规模的工业才 能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保证水 资源不至于受污染。
C0 1 k1x
Q
u
2019/11/25
25
例题2:河流的零维模型
• 有一条比较浅而窄的河流,有一段长1km的河段,稳 定排放含酚废水1.0m3/s;含酚浓度为200mg/L,上游 河水流量为9m3/s,河水含酚浓度为0,河流的平均流 速为40km/d,酚的衰减速率常数k=2 1/d,求河段出 口处的河水含酚浓度为多少?
• 水质模型的分类:
1、按水域类型:河流、河口、河网、湖泊 2、按水质组分:单一组分、耦合组分(BOD-DO模型)、
多重组分(比较复杂,如综合水生态模型) 3、按水力学和排放条件:稳态模型、非稳态模型
水质模型按 空间维数分类
零维水质模型 一维水质模型 二维水质模型 三维水质模型
2019/11/25
0
水质模型
(4)按水质组分是否作为随机变量,可分为随 机模型和确定性模型。
水质模型还可以按模型的其他特征分类。如 按水质组分的迁移特性,可分为对流模型, 扩散模型和对流-扩散模型。按水质组分的 转化特性可分为纯迁移模型,纯反应模型和 迁移-反应模型等。
0
水质模型
1.2 水质模型的发展及建立步骤
一、水质模型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25-1965年):开发了比较简单的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和溶解氧(DO)的双线 性系统模型,对河流和河口的水质问题采用 了一维计算方法进行模拟。 第二阶段(1965-1970年):研究发展BOD—DO 模型的多维参数估值,将水质模型扩展为六 个线性系统模型。发展河流、河口、湖泊及 海湾的水质模拟,方法从一维发展到二维。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4)
饱和溶解氧浓度ρs
氧垂曲线
极限溶解氧: K1 L0 K1 xc ρc = ρs − exp(− ) K2 u K1 L0 K1 xc Dc = exp(− ) K2 u
DO
复氧曲线
耗氧曲线
xc 溶解氧氧垂曲线
距离x
2.Thomas模型(忽略离散作用)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三节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原理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污染物在水环 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各种模型,大体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简单的氧平衡模型阶段、形态 模型阶段和多介质环境结合生态模型阶段。
一、氧平衡模型
1.Streeter—Phelps模型(S—P模型) RL = RT + RD + Ro
有机物的稳态浓度为:
CT = ( RI − Ro − RD )( K p C p + 1) / KT
P262-263 习题
28、29、31、32、33
在S—P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固悬浮物的沉淀 和上浮引起的BOD的变化速率(K3L0),则:
二、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目前常采用的有多元相关模型、输入输出模型、富 营养化预测模型和扩散模型。 前三种模型实际上只能预测未来湖泊水质的平均发 展趋势,而扩散模型可反映湖泊水质的空间变化, 预测污水人湖口附近局部水域可能出现的严重污染 程度。 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湖泊的污染特征和基础资料等情 况选用相应模型。
有机物的消失速率
有机物由于各种转化过程和挥发过程消失的总 速率(RT)是各消失速率( Ri )的总和。
RT = ∑ Ri = c ∑( K i • Εi )
Ki—第i过程的速率常数; Ei —对于第i过程在动力学上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参数(例 如,水体pH,光强,细菌总数等)
08水环境系统模型
湍流扩散
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 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时平均 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亦可用Fick第一定律表述:(瞬时脉 动速度稳定时)
可知湍流扩散中:
各向异性
时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
若直接用瞬时值计算就不会出现湍流扩散项
在大气中E垂直方向为2×10-1~10-2 m2/s,E水平 方向为10 ~ 105 m2/s;在海洋中 E垂直方向为 10-5 ~ 10-2 m2/s , E 水 平 方 向 为 102 ~ 104 m2/s;在河流中E为10-2 ~ 100m2/s。
在湖泊和箱式大气模型中广为采用。
其中:V是反应器的容积、Q为流量、 C0为初始浓度、C为输出浓度(即反应器 中的浓度)、S 为源与汇(水体中污染物 的其他来源)、r为反应速度。
若r=-KC 且无源与汇,则:
VdC/dt=Q(C0 –C)-KCV
(3-7)
(2)一维基本模型。 微元仅在一个方向上存在浓度梯度。
若水深、水宽都相对河段长很小时, 可简化为一维混合问题。
(2)生物化学分解 河流中含碳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可用
一级反应式表达 :
式中 : L——剩余生化需氧量 Lco ——初始生化需氧量
Kc——BOD降解速度常数,与温度有关。
Kc,T= Kc,20θT-20 ,θ在1.047左右(T=100~350C)
一维流场中的分布特征: 对于点源瞬时排放的一维模型,假
设衰减速度常k=0,且令:
即在污染物投放点下游x断面处,污 染浓度随时间变化为正态分布 。
Cmax出现的时间为:
在同一断面处σx越大,表明污染物 的离散程度越好,在弥散系数增大时, Cmax 将 下 降 , 且 延 长 污 染 物 的 通 过 时 间 。
《水环境化学》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遵守质 量守恒定律,模型发展大体经历了简单的氧平衡 模型阶段、形态模型阶段和多介质环境结合生态 模型阶段。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氧平衡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用BOD表示)消耗速率为
L t
便可得出有机毒物在系统内的浓度和半衰期。
K1L
u
L x
K1L
Fick第二定律,河流的离散导致的BOD的变化为
u
L x
Ex
2L x 2
则BOD变化速率为:
L
2L
u x Ex x2 K1L
3.菲克第二定律:解决溶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两个相距dx垂直x轴的平面组成的微体积,J1、J2为进入、
流出两平面间的扩散通量,扩散中浓度变化为 c,则单元体
1
Z (q /V )
2. OECD公式
1
1
7
0.5
Z
V qv
0.6
1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三、有毒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摒弃经验参数,在模型中只出现表征化合物固有性 质的参数(实验室测定,与时间地点无关)和表征 环境特征所测量的参数。 主要考察动力学过程 酸碱平衡,水解,生物降解,光解作用,挥发,沉 淀-溶解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生物浓缩,沉积作用 以及污水排放等uxEx2
x 2
K2(s
) K1L
第四节 水质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若忽略河流离散作用
u
L x
K1L
u
x
K2(s
) K1L
t时刻BOD和溶解氧的值分别为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TDS=[K++Na++Ca2++Mg2+]+[HCO3-+NO3-+Cl-+SO42-
2、天然水的性质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Waters) (1)碳酸平衡(Balance of H2CO3) 水体中存在四种化合态:
CO2、CO32-、HCO3-、H2CO3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本章重点
1、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 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淀的基本原理;
2、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
3、pE计算;
4、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 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 计算方法。
农药
有机氯 有机磷
多氯联苯 (PCBS) 卤代脂肪烃 醚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苯酚类和甲酚类 酞酸酯类 多环芳烃(PAH) 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
2、金属污染物 (Metal Pollutant)
Cd、 Hg、 Pb、 As、 Cr、 Cu、 Zn、 Tl、 Ni、 Be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强酸 弱酸 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 [H+]+ [ HCO3-] +2[H2CO3*] - [ OH-] CO2酸度= [H+]+ [H2CO3*] - [CO32-] - [ OH-] 无机酸度= [H+]- [ HCO3-]-2 [CO32-] - [ OH-]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及存在形态
1、有机污染物 (Organic Pollutant)
环境化学课件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图 水环境体系(水体)
<返回>
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 、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及其化学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环 境化学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的保 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环境化学研究的领域包括河口、海洋、河流、湖泊等。
研究的特点是: (1)体系非常复杂 离子、分子、胶体微粒 (2)界面现象突出、重要 重金属、有机物附着在胶体微粒面
海湾 海
大洋 海洋沉积物间隙水
DP Dg K
P 0
水循环 Water cycle
1.水的自然循环: 特点:①由降雨量自然循环的大致尺度
②水的性质基本不变 2.水的社会循环 特点:①工业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排放是主
要的污染源 ②水的性质不断变化
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水土资源 组合不平衡 ●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均衡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Aquatic chemistry
知识点:认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和污染物的分布形 态,掌握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学 会建立水质模型
重 点: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难 点:水质模型的建立
水圈:Hydrosphere 1978年.R.A.Horne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节水质模型介绍
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机理 表征化合物固有性质:可由实验室测得。 模型中的水 质参数:
(溶解度,蒸汽 压,辛醇-水分配系数等)
表征环境特征:取决于实际水环境。
(水流量,流速,pH,水温,风速,细菌数,光强等)
化合物迁移转化过程:
负载过程(输入过程)
来源:污水人为排放, 大气沉降,陆地径流 等将有机毒物引入水 体。
2.吸着过程对有机物消失的影响 有机物在颗粒物上的吸着会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浓度, 吸着也会发生转化(如微生物转化代谢),但在这里 不考虑转化过程或转化很慢(比溶液中慢),并且吸 着过程具有可逆性。 当有机物含量很低时,它在水和颗粒物之间的分配往 往可以用分配系数(KP)来表示:
CS KP CW
转化过程 生物降解:微生物代谢将改变污染物和它们的毒性。 光解作用:破坏有毒有机物分子的结构。 水解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变成简单分子,低毒或无毒化 合物。 氧化还原:微生物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均将改变有机 分子的结构。
生物积累过程 生物浓缩:通过可能的生物浓缩手段(如鱼腮吸附), 摄取有机物进入生物体。 生物放大: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 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CT CS CP CW
Cs、Cw分别为有机毒物在颗粒物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CT、CP分别为单位体积水溶液有机毒物和颗粒物总浓度。
将上式代入
RT Ki [C] KT [C]
KT CT RT K P CP 1
ln 2 t1 (CP K P 1) KT 2
则
3.稳态时的浓度(动态平衡) 假设: 有机毒物输入水体的速率 RI,有机毒物在水环 境中消失的速率 RL 当 RI = RL 时,有机毒物就达到稳态浓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6
1、天然水的组成(离子、溶解气体、水生生物) 天然水是含有可溶性物质和悬浮物的一种天 然溶液。可溶性物质非常复杂,主要是岩石风化 过程中,经过水溶解迁移、搬运到水中的地壳矿 物质。
7
(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
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 K+ 、 Na+ 、 Ca2+ 、 Mg2+ 、 HCO3- 、 NO3- 、 Cl- 、 SO42-。 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水中这些主要离子,常用来作为表征水体主要化学特征性指标。 硬 Ca2+ HCO3度 Mg2+ CO32碱 度 酸 H+ OH碱 金 属
1 =0.3086 2.24 1 2.24 =0.6914 2.24 1
[ H 2 CO3 ] [ HCO3 ]
*
所以此时[H2CO3*]=α0CT=0.3086×3×10-3molL-1=0.9258×10-3molL-1 [HCO3-]=α1CT=0.6914×3×10-3molL-1=2.0742×10-3molL-1 加酸性废水到pH=6.7,有0.9258×10-3molL-1的H2CO3*生成,故每升河水中要加入 0.9258×10-3mol的H+才能满足上述要求,这相当于每升河水中加入浓度为1×10-2 molL-1的硫酸废水的量V为: V=0.9258×10-3mol/(2×1×10-2molL-1)=0.0463L=46.3mL。因此相当于每升河水中
100 CO2+H2CO3 HCO3CO32-
80 60 40 20 0
2 4 6 pH 8 10 12
28
碳酸化合态分布图的理解: a、总体分布态势:
第3章水环境化学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 (25℃)
Pco2 =(1.0130-0.03167)×105×3.14×10-4 = 30.8 (Pa)
[CO2(aq)] = KH Pco2 = 3.34×10-7×30.8 = 1.028×10-5 mol.L-1
CO2含量超过平衡容量,过量CO2会使CaCO3溶解,这部分CO2称为侵蚀性CO2,侵
蚀性CO2对水下混凝土建筑起破坏作用。
硬度 水中硬度决定于钙、镁离子的总量。硬度的表示方法各
国不统一,我国也不一致,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中规定 总硬度(以碳酸钙计)小于450mg/L,也可用小于250mg/L(以
H2CO3*
HCO3-COΒιβλιοθήκη 2-lg C6.35
10.33
pH
(2)开放体系(所研究的过程在长时间内发生时采用开放体系 )
CO2在气相和液相之间达到平衡,此时 [H2CO3* ] = [CO2 (aq)]
而[CO2 (aq)]根据亨利定律可以算出: [CO2 (aq)] = KH Pco2
因此,pH变化时,开放体系中[H2CO3* ] 不变,而CT, [HCO3- ],以 及[CO32- ]改变
性CO2; ③有机物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
(B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等。
1、物性指标
温度 水温对水中溶盐有影响,对杂质的存在与迁移也有
影响。
气味 由于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水中溶解的气体、矿物成
分及沟渠中的污物而产生的水臭称为天然臭气;工业污水 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臭称为人为臭气。水中含有矿物质 和有机物时,便会产生气味。饮用水应无异嗅和异味。工 业给水对气味一般无严格要求。
第三章 第四节_水质模型
V- 湖泊容积 m3
λP —磷的沉降速率常数 d-1
t —河水入湖时间 d于一种有机物,仅仅看它的毒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考察它进入环境分解为无害 物的速度快慢如何。因此研究水环境中各种有机毒物的预测模型十分重要。
这种模型主要研究化合物的各种迁移转化过程的机理,并且特别着重动力学的研 究。如图所示,可以把图中这些迁移转化过程归纳为如下几个过程:
描述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和迁移转化规律,为水 资源保护服务。它可用于实现水质模拟和评价,进行水质 预报和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以及进行水 域的水质管理等,是实现水污染控制的有力工具。
2
水质模型的类型
1、从空间维数上分 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
2、是否含有时间变量(上游来水和排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可分为动态和稳态模型
水质模型的应用:
过程模拟、水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行为预测、水生 生物污染分析、水资源科学管理规划、水环境保护
4
水质模型的发展阶段
1925-1960,S—P模型,BOD—DO耦合模型
(简单的氧平衡模型阶段)
1960—1965,新发展,引进空间变量,动力学系数、
温度
(形态模型阶段)
1965—1970,光合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沉降,悬 浮,计算机的应用
S-P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④河流恒定流动;
⑤连续稳定排放。
6
(1)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零维是一种理想状态,把所研究的水体如一条河或一 个水库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污染物进入这个体系 后,立即完全均匀地分散到这个体系中,污染物的浓 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节 水质模型PPT课件
1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温度 1965—1970,光和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沉降,悬
浮,计算机的应用 1970 —1975,线性化体系,生态水质模型,有限元模
型,有限差分技术 最近30年,改善模型的可靠性和评价能力
4
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
模型不确定性的分型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质模型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质模型的研究
6
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零维是一种理想状态,把所研究的水体如一条河或一 个水库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污染物进入这个体系 后,立即完全均匀地分散到这个体系中,污染物的浓 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7
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废水排入河流后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则混合后模式的适用条件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用 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体中水质组分所发 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诸方面的变化、内在 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描述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和迁移转化规律,为水资源 保护服务。它可用于实现水质模拟和评价,进行水质预报 和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以及进行水域的 水质管理等,是实现水污染控制的有力工具。
5
第三章 第四节_水质模型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第四节 水质模型 (Water Quality Model)
1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水质模型(water quality model) 根据物质守恒原 理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水体中水质组分 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诸方面的变化、 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ux x 4 KE x 0 exp[ (1 1 )] 2 2E x ux
10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恒速流动;
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11
(3)二维水质模型
该模型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两个 方向上是重要的,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是 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二维水 质模型。
3--176
cT cS cP cW
3--110
cT cW K pcp 1
KT cT RT K P cP 1
ln 2 t1 (cP K P 1) KT 2
这一关系说明,吸着的净效应是降低有机毒物从水中消失的总速率,另外还可以 20 看到颗粒物的吸着将增加半衰期。
3. 稳态时的浓度(动态平衡)
S-P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⑤连续稳定排放。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④河流恒定流动;
6
(1)零维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
零维是一种理想状态,把所研究的水体如一条河或一 个水库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污染物进入这个体系 后,立即完全均匀地分散到这个体系中,污染物的浓 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水质模型简介
对流扩散方程。BOD和DO是2个重要的水质指标, 它们具有耦合关系, 大多数水质
模型以描述 BOD 和 DO 为中心。 水质模型通常涉及到解基本方程的技术, 而其结果的可靠性不会超过所使
对一维静态河流,在S—P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沉淀、絮凝、冲 刷和再悬浮过程对BOD去除的影响,引入了BOD沉浮系数k3,
u u
dL (k1 k 3 )L dx dD k1L k 2D dx
QUAL-Ⅱ水质模型
由于排入河流中的污染物质,特别是营养物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和影
水质模型常用软件[3]
1.一维模拟软件 WASP(Water Quat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是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发的水质 模型软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改进,目前最新版本为WASP7.0 2.二维模拟软件 FEWMS(the Finite Element Surface Water Modeling System) 最初是为美 国联 邦高速公路管理开发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 , 适用 于稳态和动态 的河流 、 河口 、 海港。 3.三维模拟软件 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和HEM3D(Hydrodynamic—— Eutrophication—Model —3D) 是用于模拟河流 、湖 泊 、水库 、湿地 、河 口 和 近岸海域的三维水动力 及水质模型 。
式中: L—河水中的BOD值,mg/L; D—河水中的亏氧值,mg/L,是饱和溶解氧浓度 Cs(mg/L)与河水中的实际溶解氧浓度C(mg/L)的差值; k1—河水中BOD衰减(耗氧)速度常数,1/d; k2—河水中的复氧速度常数,1/d; t—河水中的流行时间,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富营 养物质的 变化
=
单位时间输 入湖泊营养 物质的量
—
单位时间输 出湖泊营养 物质的量
—
单位时间 营养物质 沉积的量
即:
简化可得:
dc V ( ) I P - qc - P V c dt
dc I P - (P W P ) c dt V
式中:c - 湖水平均总磷浓度 mg/L, IP- 输入湖泊磷的浓度 g/d PW - 水力冲刷系数 PW = q / V (d-1) q - 出湖河道流量 m3/d, V- 湖泊容积 m3 λ P - 磷的沉降速率常数 d-1 t - 河水入湖时间 d
2.吸着过程对有机物消失的影响 有机物在颗粒物上的吸着会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浓度, 吸着也会发生转化(如微生物转化代谢),但在这里 不考虑转化过程或转化很慢(比溶液中慢),并且吸 着过程具有可逆性。 当有机物含量很低时,它在水和颗粒物之间的分配往 往可以用分配系数(KP)来表示:
CS KP CW
水中营养物质的来源 雨水: 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在 0.16 -1.06 mg/L 间,氨 氮含量在 0.04 - 1.70 mg/L 间,大面积湖泊和水库从雨 水受纳氮数量相当可观。 农业排水: 土壤中的氮、磷通过地表水径流被引入到湖 泊、水库。 城市污水:包括:排泄物、食品污物,含磷洗涤剂。污水厂 通过厌氧处理污泥的方法可去除20-50%的氮和大部分的磷 ,但在污水处理中也使用到多种含氮、磷的化学试剂,如氯 胺、有机絮凝剂、无机助絮凝剂、多聚磷酸钠等。 其他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等。
模型建立步骤: 1.计算有机物因转化和挥发从水环境中消失速率
Rt Ri K i [ Ei ][C]
Ki表示i过程速率常数,Ei表示i过程环境参数 当Ei固定时,
RT Ki [C] KT [C]
KT=Kvm (挥发)+Kb(生物降解)+KP (光 降解)+Kh (水解)
令边界条件: t = 0, C = C0 对上式积分可得:
;
t=t, C = C
当时间足够长,利用上面的积分解可求取湖泊、 水库中污染物(营养物)的平衡浓度.
在水质分析和水质预测中,利用该式可求出湖泊、 水库中污染物达到一指定浓度CT所需时间t0。
三、有毒有机物的归趋模型
通过研究水环境中各种有机毒物的动力学模型,可 以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通过各种 迁移转化过程后的最终归趋,这对合理使用有机有毒物 质意义重大。
CT CS CP CW
Cs、Cw分别为有机毒物在颗粒物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CT、CP分别为单位体积水溶液有机毒物和颗粒物总浓度。
将上式代入
RT Ki [C] KT [C]
KT CT RT K P CP 1
ln 2 t1 (CP K P 1) KT 2
则
3.稳态时的浓度(动态平衡) 假设: 有机毒物输入水体的速率 RI,有机毒物在水环 境中消失的速率 RL 当 RI = RL 时,有机毒物就达到稳态浓度
当边界条件
L L0 , x 0 C C0 , x 0
S-P模型基本方程的解析解为:
S-P 模型的临界点和临界点氧浓度
以S-P解析解中溶解氧C对距离作图可得一条下垂曲线, 称为氧垂曲线。 氧垂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溶解氧,称为极限溶解氧Cc,出 现Cc的距离称为极限距离xc; 在极限距离处xc,溶解氧变化率为零,由S-P方程可得:
在稳态条件下: RI=RL= RT + RD + RO
RT :系有机物转化、挥发消失总速率; RD :有机物稀释速率; RO: 有机物输出速率;
有机毒物的稳态浓度: CT(RI-RO-RD)(KPCP1)/KT
应用实例(略 p247)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对五种邻苯二甲酸脂类物 质在不同类型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规律的研究。
湖泊水质模型的类型:
湖泊水质模型可划分为:多元相关模型;输入输出 模型;富营养化预测模型和扩散模型,这里仅讨论富 营养化预测模型。
2. 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对于停留时间很长、水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的中小 型湖泊和水库,可视为一个均匀混合的水体。 沃兰伟德假定,湖泊中某种营养物的浓度随时间的 变化率,是输入、输出和在湖泊内沉积的该种营养物量 的函数,用质量平衡方程表示就是:
本节讨论的水质模型主要是:氧平衡模型、湖泊富 营养化模型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归趋模型。
一、氧平衡模型
1. Streeter-Phelps(S-P)模型(河流水质自净模型)
S-P模型的建立基于两项假设: (1)只考虑好氧微生物参加的有机物降解反应,并 认为该反应为一级反应。 (2)河流中的耗氧只是有机物降解反应引起的。有 机物的降解反应速率与河水中溶解氧(DO)的减少速 率相同,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的复氧速率与河0 , x 0 C C0 , x 0
求取解析解可得:
二、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湖泊(水库)的水质特征: 水的停留时间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属于缓流水域, 其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湖泊和水库中的营养物质在其中容易积累,致使水 质发生富营养化。 在水深较大的湖、库中,水温和水质是竖向分层的。 1.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生物所需营养物质大 量进入湖泊、水库、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 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引起鱼 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转化过程 生物降解:微生物代谢将改变污染物和它们的毒性。 光解作用:破坏有毒有机物分子的结构。 水解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变成简单分子,低毒或无毒化 合物。 氧化还原:微生物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均将改变有机 分子的结构。
生物积累过程 生物浓缩:通过可能的生物浓缩手段(如鱼腮吸附), 摄取有机物进入生物体。 生物放大: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 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是一个用于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 迁移、扩散和转化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 程)的数学方程(或方程组) .
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水质模 型的目的是用来描述污染物数量与水环境影响因素之间 的定量关系,从而为水质分析、预测和水环境管理提供 基础的量化依据。
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动力学机理 表征化合物固有性质:可由实验室测得。 模型中的水 质参数:
(溶解度,蒸汽 压,辛醇-水分配系数等)
表征环境特征:取决于实际水环境。
(水流量,流速,pH,水温,风速,细菌数,光强等)
化合物迁移转化过程:
负载过程(输入过程)
来源:污水人为排放, 大气沉降,陆地径流 等将有机毒物引入水 体。
S-P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式中:L—河水中的BOD值,mg/L; D—河水亏氧值,mg/L,是饱和溶解氧浓度Cs (mg/L) 与实际溶解氧浓度C(mg/L)的差值D=CS-C; k1—河水耗氧速度常数,1/d; k2—河水复氧速度常数,1/d; u—河水平均流速km/d; x-顺河水流动方向的纵向距离km。
极限距离:
极限溶解氧:
(DC为极限氧亏)
2.托马斯(Thomas)模型
对于一维静态河流,在S—P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沉淀、絮 凝、冲刷和再悬浮过程对BOD变化的影响,引入了BOD沉 浮系数k3 dL
u -(k1 k3 ) L dx u dD k L - k D 1 2 dx
污染物归趋模式研究思路
从研究单个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着手,建立单个过程 的模式,作为整体模式的基础。 假设某化合物从水环境消失的总速率,是各个单过程 消失速率之和,每个单过程的速率均是一级反应过程, 总速率亦同。
模式中环境具有固定特征,环境参数不变,速率方程为 准一级方程,并假定有机污染物不会改变环境参数。 假定吸着过程不是瞬间能完成的,但其速率远快于挥发 和其他过程转化速率。因此,模式不适用于污染源近地 距离,只适用于长时间大范围。
形态过程 酸碱平衡:PH 值、有机酸碱分数 (离子、分子),挥发 作用等。 吸着-解吸平衡:有机物滞留在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上 的过程最终将影响其归趋。
迁移过程 沉淀-溶解作用:有机或无机物溶解度对其迁移转化可 利用性的影响,将改变迁移的速率。 对流作用:水流作用使污染物进入(排出)特定水生 生态系统。 挥发作用:大气、水中浓度分布。 沉积作用:底部沉积物的吸附-解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