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教育散发生活气息》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摘要】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引入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与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兴趣也能够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将生活气息与科学知识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让生活气息融入科学课堂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深化生活气息和科学知识的结合,以及如何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生活气息实践活动。
让生活气息融入科学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生活气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互动、实践活动、学生认知、兴趣培养、教学有效性、益处、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为什么要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为什么要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生活气息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它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如植物、动物、空气、水等,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元素。
将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关联生活气息,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生活气息的融入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1.2 生活气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关联性生活气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关联性在于,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而生活气息可以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引入科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生活中,小学生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比如季节变化、日月星辰等,这些都是科学课堂上常见的内容。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科学是小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很多小学生却觉得科学课堂单调乏味,缺少生活气息。
为了让科学课堂更具生活气息,教师需要引入更多的现实和实际的案例,建立实验课程和进行趣味性学习,今天,我将通过浅谈关于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方式,来提出解决方法。
一、引入更多的现实和实际的案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于天气、动植物、地理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其基本性质和规律,从而使学生了解自然的日夜变化、天气变化、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上课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见所闻,进行知识探究。
比如让学生观察花朵、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发现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并了解它们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等。
二、建立实验课程科学实验是一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好方法。
小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工作品、图表等形式提升他们的科学感受力,建立对科学实践的热爱。
例如,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从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实验课程,例如在上课时让学生制备某种食品,或者参观科学馆,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可以从实践中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进行趣味性学习让科学课堂更具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在科学教育中注重趣味性,由浅入深地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玩具模型,来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让学生逐渐了解掌握科学的本质。
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设置趣味性的小游戏,例如名人课堂、比赛环节等,学生在游戏体验中深度掌握科学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素养及现代技术的基本功,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不断提升自己。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事物都有其科学的原理和解释。
如何将生活的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的奥秘,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活中的四个方面来讨论,分别是自然界、日常生活、食物和运动。
一、自然界生活中的自然界无处不展示着科学的美妙和奥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比如,在春季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花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以此来引导他们了解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明白光、水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在夏季,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河边或湖边观察水生生物,让他们发现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中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秋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采摘水果,通过观察食物的生长过程,让他们明白植物的繁殖和传播方式。
冬季,我们可以加强观察天空、云、冰雪等大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二、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事物都有其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和事物来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家庭中常见的家电设备,明白电的产生和传导原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汽化、凝结等现象,让学生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物态变化。
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小实验,如制作简单的风车、恒温水杯等,让他们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实践的乐趣。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三、食物食物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食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蔬菜市场或超市,让他们观察、比较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外观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食物。
其次,我们可以开展一些食物的制作实验,如制作酸奶、冰淇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和化学反应。
最后,我们可以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合作制作一顿丰盛的健康午餐,由学生们动手准备食材、烹饪食物,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食物背后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洋溢生命气息
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洋溢生命气息摘要:小学科学教师要把握科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策略,使小学科学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给小学生提供生活经验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科学源自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若把科学教育狭隘地束缚在课堂之内,而没有和生活形成对接,那么,学生只能获得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无法活学活用,科学素养也难以得到提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从体验中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一、由生活导入科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对科学没有兴趣。
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会跟学生解释什么是科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对本门学科的兴趣。
其实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说,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呢,还是先听见雷声呢?这样的导入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
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问题思考当中去,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课学生听。
学生参与到思考中去,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能够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大的学科。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是光速比声音的速度要快。
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二、实验材料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实验材料。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寻找就可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科学不再高高在上、复杂难懂。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为探究的前提,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科学概念之间互通。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中。
然而,在许多小学课堂中,科学被孤立地教授,学生们很难将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使科学融入他们的生活,教师们应该将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中。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自然,鼓励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在教授植物生长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学校的花园或植物实验室进行探索。
学生们可以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探讨它们的生长速度、需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和照顾一盆植物,从而加深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探讨科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和金属的热胀冷缩等,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学生们可以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例如研究食物的保存方法、材料的断裂点等,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授力学原理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们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悬挂物的平衡系统、小车的运动轨迹等。
学生们可以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力学规律,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来改进设计。
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更加深入。
除了在课堂中加入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项目和研究,并参加有关科学的比赛和展览。
例如,学生可以针对某个科学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发现。
这种参与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是一门探索宇宙奥秘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时期。
然而,传统的科学课堂模式往往过于死板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如何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小学科学课程中,教材的编写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相连接,使学科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
例如,在教授有关鸟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带学生去野外观察鸟类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鸟类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实践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和探索科学现象和规律。
例如,在教授有关水的物理性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水相关的实验活动,如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讨论水的特性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水的性质和变化,激发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兴趣。
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联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有关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种子、幼苗和成熟植株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过程与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生活味让小学科学课堂活跃起来
吉林教育·教研24/2016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发展水平。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生活味。
这样,就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科学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内化,从而让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依据。
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的挖掘教材中有关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利用与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而营造浓厚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应该生活化处理教材。
因为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不一定符合我们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渗透生活味。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就采用多级分类法让全班学生开展分类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分类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其次,把课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着边的内容删除。
最后,按照一年中时令的变化把教材体系打乱,进行重新编排。
这样,就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内容是蚂蚁、蜗牛等动物,而教学实践中蚂蚁还未出洞,学生无法观察实际情况,于是就把它移到后面进行教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生活化知识趣味一切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真知。
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把酱油经过漏斗倒入瓶中,然而却倒不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用漏斗倒液体是学生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但是倒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却很少思考。
在教学《溶解》时,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怎样把一杯果珍快速地泡好?泡果珍是小学生生活中常做的事,于是立即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列出许多解读问题的办法,不停地搅拌以加快果珍的溶解速度,用滚开的水来泡果珍等等。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论文: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论文: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
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4.学生质疑: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
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焕发生命气息
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焕发生命气息摘要: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逐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展现小学生的童心童趣,拉近小学生与科学课的距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策略探究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际生活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和辩论,构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通过生活实践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把学生拘泥于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探究,走进生活开展活动。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小学科学教材虽然涉及了不同的领域,生物、化学、环保及自然知识均有所涉及,但由于其知识较为浅显,与生活联系也十分密切,因此有助于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备课之初就要充分了解课本的内容,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选择充分的生活化知识延伸,从而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若想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就得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课堂趋向于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上请同学们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平常在家都喝什么水?”相信定可有效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展开讨论,积极抢答问题。
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这样说:“烧的开水。
”有的可能会说:“矿泉水。
”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同学们春游时都要带矿泉水,接下来我们就尝试自己制作矿泉水。
现在有三个大小、形状、高矮等都各不相同的矿泉水瓶,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把它灌上水,并贴上价签。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科学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将科学抽象化,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如何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首先,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性实验课程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学生了解现象、探索规律的重要途径,而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建立起直观的感知和认知。
实验课程应该贴近日常生活,选择与学生相关的实验内容,如光照实验、声响实验、电路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动手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蛛丝马迹。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变质、水的多样性、空气污染等,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中常用的物体,如自行车、游戏机等,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第三,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关联生活与科学的好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关科学知识的视频、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现象。
例如,可以通过播放有关自然界的生态角色扮演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此外,让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博物馆等也是将生活与科学融入课堂的有效途径。
参观科技场馆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技的前沿成果,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身参与科学实践的机会。
通过亲自触摸、操作设备,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科技发展的过程和原理。
并且,博物馆中也有丰富的科学展览,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研究展品,了解不同科学领域的知识。
最后,家长也是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参与者。
注重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洋溢生命气息
注重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洋溢生命气息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阶段,对科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将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索的新世界大门。
小学生的思维、智力还处在发育的阶段,对于理论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小学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更多的实际体验,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使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发现科学,利用科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一、由生活导入科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对科学没有兴趣。
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不够到位,而是因为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导入学习的时候,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没能够利用好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说,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呢,还是先听见雷声呢,这样的导入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问题思考当中去,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课,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思考中去,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能够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大的学科,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是因为光速比声音速度要快。
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二、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小学科学教育主要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小学生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使科学教学具有浓郁的生活化气息
开发科技热点 、 科技发展形势这样的教学资源 , 可以拓展科 学知识在现代科技生活 中的应用 , 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 , 激发其 学科学 、 爱科学 、 用科学的热情 , 让学生知 道科学技术并不高深 莫测 , 初中生也能够认识和学习的。我们可 以通过课前演讲 、 课 中穿插 、 课后补充 、 专题 讲座等形式 , 向学生介绍 先进的科技给 我们生 活带来 的变化 : 交通工具 的变化 , 通讯方式 、 工具的变化, 家用 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 由此可以实现在科学教学中实 现科学 、 技术和社会三者的统一 。如《 科学》 第五册第 2 章是 《 物 质转 化与材料利用》 阐述 了物质 的分类和利用 、 , 物质转化 的规 律、 常见 的材料 、 材料的发展 四节 内容 , 过学习学生对各种常 通 见材料以及 它们 的特性都有了一个较 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在学 习了“ 材料 的发展 ” 之后 , 笔者组织学生先分组讨 沦, 说说材料与 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关系, 谈谈未来材料发展的前景 , 然 后进行全班交流。这种形式 的交流活动 ,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 到 : 种 新 材 料 的 出 现会 从 一 个 侧 面 改 善 人 们 的 生 活 条 件 , 至 一 甚 对人们 的生活习惯产生深刻 的影响。 直到下课他们还兴犹未减 , 念念有词 , 惊叹于科技 的力量 , 进而 也 生了对高科技下研制 出 产 来的新型材料 的浓厚兴趣和对未来新材料的大胆畅想。
Pp l c ne ou rSi c a e
科 学 大 众 ・ 学 教 育 科
21 年 第 2 00 期
如何使科学教学具有浓郁的生活化气息
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
( 庐 县 实验初 中, 江省 3 10 ) 桐 浙 15 0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教育散发生活气息》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教育散发生活气息》让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散发出生活气息,这既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质,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容合的切入口在那儿呢?我们的理解是:(一)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新课程的基本支撑性理论之一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该理论主张不论是个人单独的知识还是社会大众共有的知识,均是由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建构出他自己周围环境的心智模型,并且运用他现有的心智模型来解释和了解新经验。
事实的却如此,儿童从诞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究。
作为一种本能,儿童无须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释、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发现等等,尽管这种探究处于一种原始的、较低水平的状态。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前儿童经过六年的自发探究,却是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观念都是通过亲身探究、推理而非凭空产生的,所以儿童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一节关于“热”的课上,一位教师首先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于“热”的理解.令他吃惊的是,由于学生每次到冷的时候便会被告知穿上毛衣,他们就确信“毛衣本身能够发热”。
这一生活经验无疑对即将进行的科学教育是一种阻碍和挑战。
教师于是便让学生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毛衣是否能够发热。
学生把温度计放进毛衣内测定温度,他们假设毛衣如果会发热的话,温度计的度数便会上升。
然而令教师更为惊讶的是:尽管实验标明温度保持不变,学生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结论.于是教师继续让他们做实验,包括把温度计长时间的放在毛衣内,观察毛衣内的冰块时溶解更慢,直到所有的实验都做完后,学生才开始半信半疑地接受“毛衣不能产生热”的观点。
这一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一旦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并练习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环境中就越发显得不健全。
让科学课堂渗透生活气息
活, 创造新生活” 。以“ 生活” 为基石的科 学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 兴趣更加持 久 , 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 的知识与技能 , 形成 良好的科学 素养 。可是在实际的科学教学操作 中,往往忘记了 这一条“ 真理 ”科 学成 了生活 的副产 品。我们总是在生 活中寻 , 找科学公式 , 需要 的时候提 出来 ; 不需要 的时候 忘记 它 ; 没有把 科 学 教 学 真正 地 融 人 生 活 。如 何让 学生 轻 松 愉 快 自由地 从 事 科
要 同学 们 描 述 一 下 篮 球 的形 状 , 让 学 生走 出教 室 看 一 看 太 阳 , 再
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 目的所在 。这样的设 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 ,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
一
些遐பைடு நூலகம்和期盼, 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同学们在平时 已经 积累了大量关于 电动车的知识。其实 , 大家对能量 的转化早 已有 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师 只是抓住 这 个 基本点 , 潜意识地将生活渗透到科学 中, 把学生对 以前的生活 常识进行一个总结 。这个结论不是老师给的 , 也不是课本给的 , 而是他们 自己对生活 的一个概括。 通过大量 的生活事实表明 ,自然界中各种形式 的能量都不 是 孤立 的 , 同 形式 的能 量 会 发 生 相 互 转 化 , 量 也 会 在 不 同 的 不 能 物体 间相互转移 。一个复杂的能量转 化过程 ,在生活中是以那 么简单 的方式存在 , 运用 、 活 、 生 科学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渗透
学 0第 羁学年1 2术 究 0 研1 1 期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引言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科学课堂往往只依赖于教科书和抽象的实验,缺乏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情境。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通过以生活为载体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建立联系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与学生建立联系,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
例如,在讲授动物科学时,可以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家中宠物的行为和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行为原理。
在学习植物科学时,可以带学生去校园内进行植物观察和调查,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策略。
创设实际情境除了日常生活的联系外,教师还应该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科学探究。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材料的颜色、质地和变化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在学习物理学时,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理解物理规律。
运用实践技能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环境科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力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械玩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课堂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例如,在学习地理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地图分析,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数理建模,让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总结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努力创设实际情境,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跨学科融合。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生活的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一、引言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实验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过于死板、抽象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无趣的情绪,限制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如何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实践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贯穿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一些例子。
1.食物和营养。
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取适当的营养来保持健康。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通过学生购买食物、食物的成分分析、学生的饮食习惯调查等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选择的重要性等。
2.天气和气象。
天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学习气象学基础知识等,使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交通与安全。
交通安全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了解和重视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通过讨论交通规则、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等,帮助学生明白交通的规则和重要性。
4.能源与环保。
能源是支撑我们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通过学习不同能源的类型、使用与研究等,引导学生探索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三、实践中的科学探索1.科学实验和观察。
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真实地感受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生活实例和案例研究。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研究,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以通过讨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3.学科交叉融合。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展语言、逻辑、表达和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
因此,让科学课堂融入生活气息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领域,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观念大多来源于生活经验,科学教育也应该借鉴生活的色彩,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奥秘。
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体现生活意义。
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授小学生日常用水、糖分、能源、检测环境等内容,让他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也能起到提高生活素养的作用。
同时,教学手段也应该贴切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实验操作和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授种子的发芽过程时,我们可以让小学生亲身去种植花草,让他们亲手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他们了解植物的气息和成长的奥秘。
在教授用水洗手时,我们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洗手,让他们亲身体验洗手的必要性,并通过教授水的循环造成污染排放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影响,让学生知道科普知识、环保知识的重要性。
除此,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也应该富有生活的色彩。
比如在需要用到图片、视频等资源时,我们可以将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活动转化成图像以及影视资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多的生活元素和科学知识。
此外,科学教育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生活和社会科学的理解。
比如在元旦、五一、十一等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关注生命学、化学、物理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运动会、手工制作美食、环保活动等实践活动,让生活和科学知识产生更多的实践价值。
总之,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对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生活素养十分重要。
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结合生活的具体场景,提供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更加实用,更具生活的意义,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更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综合频道(八面来风)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陈埭镇坊脚小学曾迎春《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对科学缺乏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活动是单一的,方法呆板,教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彻底改变观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培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呢?以下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发现更容易。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
科学课的教学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浇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
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
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基础教育论文 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
基础教育论文让生活气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标准也有了新的变化,它赋予了科学知识生活气息,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本人就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生活气息做了探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将生活引入课堂在小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科学教材更趋于合理,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对此,教师也要顺应改革潮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更适应当代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感受课本之外的世界,因为尽管课本在生活化方面已有很大提高,但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严重不足,活动局限性较大,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尽量联系实际,对知识进行适当的链接和拓展,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比如,在讲到五年级下学期“像气球那样驱动小车”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气球小车比赛,并且把它和“神五①飞天”联想在一起,整个比赛过程紧张而激烈,从小车的组装到试跑,再到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意识以及比赛超越精神。
教学六年级下学期“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时,我先将课前准备好了的蝴蝶、蟋蟀分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放大镜亲自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大胆猜测,最后对实验进行总结归纳,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掌握本节重点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将艰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而且还能一改传统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科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了解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将过去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模式转变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求知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二、将生活融入探究小学科学课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由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验构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验,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发现并探索知识,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在探索中提高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善于动手的习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教育散发生活气息》
让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散发出生活气息,这既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质,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容合的切入口在那儿呢?我们的理解是:
(一)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新课程的基本支撑性理论之一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该理论主张不论是个人单独的知识还是社会大众共有的知识,均是由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建构出他自己周围环境的心智模型,并且运用他现有的心智模型来解释和了解新经验。
事实的却如此,儿童从诞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究。
作为一种本能,儿童无须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释、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发现等等,尽管这种探究处于一种原始的、较低水平的状态。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前儿童经过六年的自发探究,却是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观念都是通过亲身探究、推理而非凭空产生的,所以儿童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
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一节关于“热”的课上,一位教师首先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于“热”的理解。
令他吃惊的是,由于学生每次到冷的时候便会被告知穿上毛衣,他们就确信“毛衣本身能够发热”。
这一生活经验无疑对即将进行的科学教育是一种阻碍和挑战。
教师于是便让学生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毛衣是否能够发热。
学生把温度计放进毛衣内测定温度,他们假设毛衣如果会发热的话,温度计的度数便会上升。
然而令教师更为惊讶的是:尽管实验标明温度保持不变,学生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结论。
于是教师继续让他们做实验,包括把温度计长时间的放在毛衣内,观察毛衣内的冰块时溶解更慢,直到所有的实验都做完后,学生才开始半信半疑地接受“毛衣不能产生热”的观点。
这一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
“一旦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并练习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环境中就越发显得不健全。
他只会陷入一种更深的谜和困惑甚至于恐惧: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所以教师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
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核心发现的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去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动于衷的话,学生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
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但是在他们后续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活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理论(有时用书上的知识,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
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教师教学时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在开发教学资源时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我想,这其实也是我们小学科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如实写照。
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一股新生的力量。
同样来看一个案例。
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个装置(饮料瓶里有个气球瓶口套上气球口),问学生:“大家认为瓶子里的气球吹得大吗?谁能解释为什么吗?”大多数人预测吹不大,少数认为吹得大。
学生马上动起手来,有吹气球的、有观察的,吹气球的憋得面红耳赤,大家议论纷纷(瓶内的气球吹不大这个结论大家统一了),但提出的解释却是多种多样:瓶内外压力一样大,所以吹不大;气球小所以吹不大;瓶中有空气压住了,所以吹不大;瓶子小所以吹不大;瓶子有空气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吹不大;瓶中空气占满了,所以吹不大……面对如此丰富的解释,到底哪一种符合事实呢?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挤压瓶身,瓶中的气球被顶出,吹了起来(说明气球并不小);瓶身上钻个孔挤压,感觉到有气体从小孔中排出;瓶子放入水槽,挤压后有气泡冒出来;他们借助水、感觉、体验瓶中确有空气存在,那么如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这时候提问逼近了事实的本质,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如果能想办法证明瓶中空气减少后,气球吹大了,就能说明瓶中的空间,确实是空气占据的。
多数同学的方法是:在瓶身上钻个孔
再吹气球,如果气球吹大了说明空气确实占据了空间。
还有人用气球套在瓶口外,挤压瓶身,看到瓶子瘪了、气球大了,说明瓶中空间由空气占据。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体会研究生活中的科学远远要比研究课本上科学来得重要。
(《小鬼当家》美国1994年出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由于我们对“科学世界”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反而被异化了、忘却了。
我们已经习惯指着挂图、对这模型来讲解,学习习惯了纯理性的接受,纯知识的灌输,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科学教育的封闭性和不现实性。
实际上,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泛的智利背景,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在笔者看来,这里所提及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最细小的层面上而言,那就是要求教师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寻、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
也只有这样,科学教育才能摆脱空洞无力、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
(三)在倡导教育价值取向上,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科学素养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众多科学教育改革报告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其一再明确科学教育的目的。
然而直到今天,对这一词汇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中,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态度以及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现实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取科学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
那些客观世界的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科学课的教学及效果都具有根本性意义。
校外学习场所、教学活动的举办形式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做到面向生活的关键。
例如:我们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等问题后,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他们来自制乐器演奏。
意在考察他是否明确声音的高低强弱究竟与什么有关?孩子们用纸,弹、抖、揉、吹、拍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摹拟风声基至提出要用纸片和车轮磨擦有用皮筋又制造琴的有的击掌有的吹哨,有用铁片或摹拟雷声的,的有杯子装水敲击的(这就是缶乐)啪……啪……啪啪啪,请学生演出“拟音剧”,一组同学演出其他人闭上眼睛欣赏,认真地去听、去感受,他们听到了春天的雨声、夏天的蛙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
这一切都来自对声音的研究。
另外在校外学习场所里,学生们可以在事物关系上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观点、概念及比较的标准,从而避免因割断事物联系而获得错误的理解与概念。
还能创造供儿童们发现、探索、与他人接触及共同行动的机会。
在校外学习生活中,如教学旅行、探察陆地、参观博物馆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将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强化求知欲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家乡环境、认识家乡的地位,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家乡归属感。
这些教育教学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和校内生活所无法获取的。
面向生活的教学活动要注意考虑儿童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要注意通过相应的能够为儿童带来经验、知识、问题、兴趣与爱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必须把儿童游戏式的发现和经验积累、专业性的行为和实验放在教学首位。
而在小学第二学段,强调现实生活、自然的、科技的、社会的现象及其多种联系与关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则更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已经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消解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人与自然的的疏离,不仅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使人疏远大自然;②人与社会的疏离,体现在电子主义所形成的自我封闭等等。
可以说,我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舒适和安逸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的确确也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泉水,苍翠的森林……这些必须在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期待:新的科学课程能够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做得更好、更到位。
具体地讲,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价值和限度;其次要教育、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善待生命;最后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真、善、美的生活信念。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必定能够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人类未来的生活也必定能够在科学的指引下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