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05: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2.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
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3.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
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4.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铁犁牛耕的出现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5.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6.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
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发展B.抑商政策松动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视商业信誉7.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3.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
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4.(2017·武汉调研)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6.(2016·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7.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 D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 C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6单元单元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南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C项正确。
答案:C2.(2018·安徽淮南二模)《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解析:“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了农业与自然的和谐,A项正确。
答案:A3.(2018·云南一模)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该地区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A项错误;该地区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知,当地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与史实不符,因为农民以粮食植物种植为主,D项错误。
答案:C4.(2018·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8·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8·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 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 含解析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两项错误。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
2.(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
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
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 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
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C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
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
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
这段材料体现了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A 材料信息体现了农具耜的发展演变过程,客观上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定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具的发展而非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世界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解析选 B 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C项错误;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遭到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B 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那些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它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地位以后的人形成的群体,故A项错误;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产生于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故C项错误;私商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阶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提升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6·江苏单科,4)《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水车”是灌溉工具。
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自动灌溉,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
答案 B3.(2016·江苏苏锡常镇调研)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解析材料“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表明农业注重农时,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2.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
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3.(2020·绵阳四模)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
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据此可推知,当时()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4.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5.(2020·漳州三模)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这一敕令()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6.(2020·德阳三模)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的69%。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税率较前代低B.地主数量逐渐减少C.庄园经济走向破产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7.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2020高考历史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解析:从材料中出现稻谷和粟粒遗存可知当时已经有种植农业,而稻谷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粟等大多出现在山东、河北、新疆等北方地区,可见②正确;从本来应该在南方出现的稻谷也在黄河流域出现,以及应该在北方的粟在浙江也有所发现,可见③也是正确。
故选B。
答案:B2.下列图片中的工具反映了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是 ( )解析:农业生产力的水平是通过农具来反映的,而商周时期的先进农具材料主要是青铜。
答案:D3.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A强调的是施肥,农作技术的提高;C描绘的是农作物生长状况;D强调的农业生产要应时制宜;均不符合题意。
B“各顾各”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相对封闭性和分散性,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表现,故符合题意的是B。
答案:B4.“……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解析:从题干中的材料显然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破产,说明小农经济非常的脆弱,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地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 共 48 分)1.(2021XXXX12 月教学质量监测,1) ?诗经·周颂?中写道: “噫嘻成王 , 既昭假尔 ( 成王轻声感慨作祈告 , 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
率时农夫 , 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困难〞。
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平安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 A解析“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困难〞说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 故 A 项正确 ; 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 B 项错误 ;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故 C项错误 ; 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 D 项错误。
2.(2021XXXX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 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表达了小农经济()A. 稳定性强B. 生命力顽强C.根底脆弱D. 生产工具简单答案 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表达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 并以家庭为单位, 与材料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表达, 故 B 项正确 ; 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 小农经济的根底是相对稳固而非脆弱, 故 C项错误 ; 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 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 故 D 项错误。
3.(2021XX呼和浩特质量普查调研,4)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 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 万市斤。
七年 , 铁总产量近905.3 万市斤 , 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
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衡水中学联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民并未放弃农业,故不会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并未脱离土地,人身自由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辽宁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
这一变化( )A.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均推行“海禁”政策,且“海禁”政策与材料所给人地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朝相比明朝人地矛盾激化,无地农民较多,从而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财政收入的数据,人地矛盾并不会导致财政收入的波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只能抑制或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B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解析: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犁铧的改进,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并且“设苑养马”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政府重视铁犁牛耕,这有利于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仍是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生产经验,促进生产的发展。
下列农耕方式按照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耕作工具先进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3.《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载:“秦汉时期,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从而扩大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耕面积有所扩大C.农牧区域均衡发展D.农业技术不断提高5.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6.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因素是( )A.自然经济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7.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8.“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A.成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解析:据材料“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19·合肥模拟)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对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注重精耕细作B.结构日趋合理C.分工日益细化D.技术领先世界解析: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相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A 3.(2019·济南模拟)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解析: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是立国之本。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③古代中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④唐代的曲辕犁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2012·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3.(2012·茂名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4.(2012·太原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5.(2012·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6.(2012·吉林二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精练: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由此可以推知“黍”()A.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B.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C.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解析:选B材料没有黍广泛种植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杀鸡为黍食”和“故人具鸡黍”,说明黍是待客的重要食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黍的产量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黍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D 项。
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选B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3.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解析:选C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4.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试题阶段检测(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
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
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2.“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3.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遭到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4.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5.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6.《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 )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7.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8.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9.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0.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
这说明巴蜀地区(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11.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
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大运河的开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D.北方军事威胁12.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
这说明(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13.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
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
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使货币交流逐渐增多,是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观点强调( )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15.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
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1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
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17.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
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18.如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19.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20.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2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
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3.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
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地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
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25.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二、非选择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26.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
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
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
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
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
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
(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
(5分)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
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
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
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
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
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