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为自己而抒写的人生挽歌——浅析哈代晚年名诗《以后》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视域下重读哈代悼妻诗《一次旅行之后》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视域下重读哈代悼妻诗《一次旅行之后》托马斯·哈代的悼妻组诗(爱玛组诗)已被读者从韵律、长短句、修辞的角度广泛地研究;而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为框架研究其中一首悼妻诗《一次旅行之后》,以期通过对诗歌中的六大过程类型的分析,重新解读诗人对亡妻的追思以及其惋惜、惆怅的悲观主义,并为诗歌的解读打开新的维度。
标签: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托马斯·哈代;《一次旅行之后》一、引言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小说家、诗人。
早、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以独特的触笔描绘维多利亚时代的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他的性格和环境小说也冷静而深刻、细腻而优美,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他写的爱情诗语言质朴且深刻,字里行间表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恋,也最能体现哈代悲情主义的一面。
正如其第二位妻子弗罗伦斯·哈代所说:“要了解哈代,读他的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这足以见得诗歌的创作更是哈代真实情感的迸发的细腻刻画。
在哈代的一百余首的爱玛组诗中,颇为突出的当推《一次旅行之后》(After a Journey),很多读者对哈代的爱玛组诗颇感兴趣,也深有研究,多从选词、长短句、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爱妻爱玛过世后诗人故地重游时的意念与现实情景的碰撞,勾起他对亡妻的思念和对过往生活的追忆,惋惜之情、惆怅之意于字里行间显现,而诗中运用各种手法表达的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的永恒性、审美的无穷性的意境美又更加烘托了诗人的悲悯〔1〕:同情于所思女人的遭遇;悲情于自己因爱还形单影只至今,读者不免因这种情怀深为震撼。
本文尝试运用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中的六大过程类型来分析诗歌的语篇,将语言学研究有机结合诗歌研究,以期为诗歌的剖析提供全新的视角,并进一步阐明作品的深层含义。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的诗歌分析
托马斯·哈代,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哈代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哈代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是核心。
无论是哀怨、喜悦、低沉还是高歌,他都能以独特的笔触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深沉。
他的诗明白易懂,亲切感人,朴素自然,在淡雅中蕴含着深沉的韵味和诗意。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哈代的诗歌中经常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的体现。
这种乡土情感与他的诗歌主题紧密相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经常探讨命运、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抒情诗,哈代还写过一篇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的宏大的史诗《群王》。
这首诗以其宏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哈代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注。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是英国文学的一块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无论是探讨人类情感、乡土情怀还是历史事件,他的作品都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浅析《从此以后》中“以后”的不同临界点——兼与夏目漱石的心境
变 又 有 着 怎 样 的 联 系 呢 。本 文 试 图 将 小 说 《从 此 以 后 》 与 作 者 的 创 作 背 景 结 合 起 来 分 析 “以 后 ”所 具 体 指 代 的不同临界点以及相对应的不同时期作者心境的转 变。
二 、 作品简介及创作背景 《从此以后》写 于 1909年五月至 八 月 间 。主要围
_ 、前言 自 1906年作为作家踏人文坛的那一刻起,夏目 漱石便立志“我要成为一个凭借自己的文章而流传百 世 的 野 心 家 。”正 如 他 所 言 ,在 他 逝 世 之 后 的 这 一 百 年 里 ,人们反复阅读其作品,其中的魅力至今仍无以言 表 。奥泉光曾这样评价道院野漱石文学对读者来说是汲 取 不 尽 ,永 不 干 涸 的 泉 水 。 淤 漱石从取笔名时便向往身体与心灵合而为一,复 归 自然的状态,他的文字不华丽不悲怆,不髙调不委 婉 。因此漱石也一度被称为“余裕派”、“髙蹈派”而受 到 自 然 主 义 派 的 指 责 和 攻 击 。然 而 在 看 似 平 淡 的 铺 陈 ,肤浅的情节背后却总能折射出现实最厚重、最危 险 的 部 分 ,令 人 陷 人 沉 思 、回 味 无 穷 ,想 必 这 便 是 漱 石 文 学 的 独 特 魅 力 吧 。正 如 《三 四 郎 》《从 此 以 后 》《门》这 三 部作品,虽然写的都是爱情故事,但其意义决不限 于 爱情范畴,作者所要表现的,实际上是明治时代知 识分子的生活道路问题,描写他们不满现实而又无力 斗 争 的 状 况 ,其 中 不 乏 对 明 治 社 会 的 黑 暗 现 实 的 揭 露 和批判。 从 1908年 下 半 年 到 1910年上半年,漱石把自己 的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以青年和中年知识分子恋爱问 题为中心的三部长篇小说一一《三四郎》《从 此以后》 和《门》上 。这三部小说合称为三部曲。《从此以后》作 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起着一个过渡承接作用,将作者 这一时期的创作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这篇小说 往往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结尾处那段“火海” 的描写以及对主人公今后将何去何从的困惑与遐想。 因 此 读 者 就 自 然 而 然 地 认 为 小 说 主 题 《从 此 以 后 》的 含义就是对主人公今后命运的一种期待。然 而 ,细读 小 说 后 可 以 发 现 这 里 的 “从 此 以 后 ”绝 非 那 么 简 单 纯 粹 ,它不仅仅是现在的一个时间结点,与此同时它还 承载着不同意义上的“以后”。那么如何诠释“以后”所 指代的现实意义以及它与漱石创作过程中心境的转
哈代最有名的诗
哈代最有名的诗
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被誉为他最有名的诗,那就是《被复活的人》(The Re-awakening)。
《被复活的人》讲述了一个人在乡间漫步时,突然发现一个被遗忘的坟墓。
坟墓上的铭文让他产生了对逝去的人的好奇心,他开始想象逝去者的生活和悲伤。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对生死和逝去的思考,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恐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而广为传颂。
哈代通过这首诗表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逝去者的怀念和敬仰。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展现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之情。
《被复活的人》的语言优美,情感细腻,给人以深刻的冲击。
它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引导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逝去者的怀
念。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哈代最有名的诗歌作品之一。
通过《被复活的人》,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哈代对生死的思考和对逝去者的怀念,还能从中领略到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哈代最有名的诗歌之一,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深刻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杰作。
劫后诗存读后感
劫后诗存读后感陈明远19首诗词被群众误认为是‘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而广为传抄翻印,他本人则被打成‘伪造’毛主席诗词的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受长达12年之久的迫害(蹲了12年牛棚,当时他刚刚结婚)。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诗词冤案’。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陈明远仍然顽强地坚持科学研究和诗词创作,长诗《花环》就是在监狱中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创作的,这是一曲九曲回肠诗,共由15首诗组成,上首诗的尾句是下首诗的首句,前14首诗的首句合起来组成第15首诗:尾声。
以前我读过不少诗,古体诗、现代诗、抒情诗、言志诗......等等等等,却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诗,这是历史上的欧洲诗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诗体,闻一多先生把这种诗体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
今天在《劫后诗存》里首次见到这种写作手法,真是大开眼界,我想这是我学识浅短、孤陋寡闻所致。
我觉得陈明远的诗词绝对能与毛主席的诗词相媲美。
陈明远的“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谁擎晴翠入云中,最爱华山大小松,苗在青时已独立,人临绝处始相逢,扎根乱石锋于剑,盘石粗根茎胜铜,浊雾扑身寒刺骨轩昂我自啸长空。
”是何等的胸怀远大,又是何等的士气昂扬!陈明远的长诗《花环》是他27岁时在牛棚里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创作的,当时没想到能活着出来,可想而知遭受的是一种怎样的折磨,他这首诗根本就是一纸遗书,因为诗太长,我只把这首诗的尾声打下来供大家欣赏:《花环》你们曾教会我编结花环以诗的梦想,梦的诗篇象花种活埋在污泥之下为迎接一个灿烂的瞬间尽管原野上荒凉一片希望的种子决不会长眠新芽将要从化石中迸发废墟总有一天变成花园当野草装饰着青春的陵墓请把这束诗歌献在碑前我愿怀着深沉的爱情死去只有这微笑活跃人间祖国啊,这就是孩子的遗言留给后人作永久的追念......我认为现代诗人能与毛主席的诗词相媲美的简直凤毛麟角,也难怪当年群众把陈明远的诗词误认为“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
我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喜欢他那种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也喜欢陈明远的诗词,喜欢他那光明磊落、才华横溢的风采。
huswifery诗歌鉴赏
huswifery诗歌鉴赏Huswifery,或称为家政诗,是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一首重要教义诗歌。
由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创作于17世纪,这首诗以其高度象征性和深邃的宗教意义而闻名。
Huswifery通过把家庭管理与信仰联系在一起,探讨了一个人如何将自己的生活融入神圣的秩序中。
本文将对Huswifery进行详细的鉴赏和分析。
Huswifery全篇由35行组成,采用押韵结构,展示了作者的虔诚与对上帝的信仰。
首先,诗人以一种意象丰富的方式开篇,将自己比作一个纺纱机,以此来暗喻自己将心灵转变为上帝的工具。
通过这种比喻,诗人强调了他对上帝的顺从和依赖。
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整首诗的主题:人应该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让他的意愿在自己的生活中得以实现。
其次,在诗歌的中间部分,诗人以细腻动人的语言展示了他对于神圣力量的向往,并借助家庭中的日常事物来描绘上帝的存在与光辉。
诗人描述了他将自己的思绪、言语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物品,如线、玉米和蜜蜂。
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诗人揭示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并用此来突显上帝对他的引导和赐予。
此外,诗人使用对比手法,将自己与上帝相比较,强调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与上帝媲美,只能俯首听从上帝的旨意。
然后,诗歌的结尾部分进一步加强了诗人对上帝的奉献和顺从。
诗人恳求上帝将他的心灵、情感和力量继续转变为上帝所欲的形态和用途。
通过这个祷告,诗人向上帝表达了他对于上帝意图的认识和接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希望成为上帝工具的强烈愿望。
最后两行以冗长的押韵表达出诗人的坚定决心和对上帝的不懈追求。
总体来说,Huswifery是一首高度象征性和宗教意义深远的诗歌。
通过将家庭事务与信仰融合在一起,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上帝对人类的引导、塑造和赐福的重要性。
通过使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诗人将读者引入了一段关于个体与神圣的对话,唤起了人们对于信仰的思考与敬畏。
Huswifery在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哈代的悼亡诗《一次旅行之后》
浅析哈代的悼亡诗《一次旅行之后》一、引言托马斯•哈代,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以《德伯家的苔丝》、《还乡》等脍炙人口的名著而闻名于世。
事实上,哈代的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精彩。
诗在哈代看来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张中载,1982:71)。
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悼念亡妻爱玛的诗,更是哀婉动人,字字沁着哀切悲伤,处处透着深情思念。
诗人笔下一幕幕的美好时光,不断地重复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
也许是“思”,也许是“悔”迸发了哈代深埋心底的情感火花。
“死亡使诗人完成了他在妻子生前所没能做到的事情:他一生中最好的爱情诗歌并非创作于他三十岁追求心上人的热恋之时,也不是三十四岁新婚燕尔的幸福时光,而是在七十二岁的风烛残年”(沈弘,1999:282)。
二、诗作分析哈代的诗何以如此动人呢?哈代的悼亡诗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迥异的美感。
他的诗不像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那样热情洋溢,其诗不仅仅只是表达情感,更是诗人心灵最深情、最真挚的倾诉,是诗人最深沉的思绪的情感化和白热化。
其诗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意象,不是简单的供人物生活其间的三维空间, 而是提供人们自由想象和迸发情感的心理空间, 是一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虚幻之境。
寥寥几句表面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词浅情深,意境悠远。
“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客观存在相遇契合,二者融为一体,互为表里”。
例如在《一次旅行之后》一诗中:我来此看望一个无声的幽灵,/去何处,哦,这幻影要带我去何处?/但你处处都出现在我的身旁/你那栗色的头发,灰色的眼睛,及脸上泛起的红晕,/是的: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故土,/我追随你穿越年岁和死去的场景,/环顾我失去你的那个漫漫黑夜——你现在对于我们的往昔还有何可说?/夏日给我们带来甜蜜,而秋季则造成隔阂?/但一切都已经结束,任凭时间的嘲弄。
/我知道你在干吗:/你正在引导我去年轻时我们流连此地的常玩之处,/那个在过去美好天气的浪漫时刻/被美丽彩虹所笼罩的瀑布,/还有瀑布下面的洞穴。
论哈代的死亡诗
论哈代的死亡诗【摘要】哈代由于自己的人生观与所遭遇的不幸在诗中表达了四种主要情感:失落的感受;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死去的爱玛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关键词】哈代;死亡诗哈代的文学生涯长达六十年之久,前三十年他致力于小说的写作,后转向了诗歌创作,开始了他的第二个文学阶段,共初版了八部诗集有千余首诗,大多数诗是以死亡为主题的。
他写的这些死亡诗不拘形式,有的诗他想象自己已死,从一个鬼魂的角度来回顾人生;有的诗他让墓园中的死人说话,借他们之口说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他的关于死亡的诗的主体是纪念逝去的亲友和友人,尤其是亡妻爱玛。
哈代沉溺于写死亡诗,一方面是由于他的人生观,另一方面是由于他所遭受的各种不幸,这一切令他感到鬼魂的出没使过去的幸福与欢乐被悲哀所渲染。
哈代的死亡诗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死,但总的基调是悲伤的,他在这些诗中表达了失落的感受;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死去的爱玛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哈代曾经说过,死亡是出于对生活的忧郁和悲伤。
1896年哈代正处于困境:《无名的裘德》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批评,他与爱玛的关系变得也是更加的恶化。
在同年写的Wessex Heights 诗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诗中的主人公哈代站在高处,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地,主人公才能脱离象征现实的低地。
第一节表现了诗人通过思想和生命的分离来逃脱。
哈代经常把自己看做是脱离肉体的生命的旁观者。
他没有躯体,像个幽灵一样四处游荡。
即使有肉体,灵魂也已死去,一个蔑视现实的灵魂对现在和将来不闻不问,毅然回到了过去。
这种假象避免了人类存在的最大悲哀。
现实的无尽痛苦使得人及其忠贞不能始终如一。
时间的中断性是对哈代本人及其性格造成伤害的根本缘由。
一个人,在脱离肉体之前死去,作为一个灵魂来看待世事,是通过把它看作往事来逃脱现世的。
高地使他成功逃离现世。
但这里有一个时间界限,那就是他逃脱不了过去。
一个人不能完全彻底地把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此诗的基本思想。
哈代最有名的诗
哈代最有名的诗
【实用版】
目录
1.哈代的简介
2.哈代最出名的诗歌
3.哈代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4.哈代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
的作品主要描绘了英国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深刻的人性思考。
哈代最出名的诗歌包括《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女人》,这些作品以精细的笔触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悲剧。
哈代的诗歌风格以自然主义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和对比手法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的反思。
哈代的诗歌不仅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不仅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对后世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纷纷效仿他的描绘手法和对比手法,他的作品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哈代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伤逝——论托马斯·哈代的悼亡诗
1 1 , 国诗人托 马斯 ・哈代的发妻 艾玛去世 , 哈 92年 英 在
代余下 的 1 6年晚年生 活 中, 他为悼 念亡妻先后创 作 了百余 首挽诗 , 评论界称其 为“ 玛组诗 ” 该组 诗成为西 方悼亡诗 艾 ,
典型忧伤 中, 悼亡者不能成 功渡过 悼念期 , 若干年后 , 们对 他
逝者 的记忆仍很强烈 , 对其 苦苦思恋 , 任何 与逝者 相关 的物 品都有可能再次令悼者 神伤 。在英 国心理 学家约翰 18 ) (9 0 一书 中, 他将普 通悼亡分成 四
“
… ・ 一
悼亡诗人 之一 的地位。在挽诗的诸 多要素之 中, 忧伤是首 当 其冲的 , 而且在传统挽诗 中几乎是不 可或缺的。许 多心理分
析学家和精神疾病专家 都 曾对 悼亡与 忧伤这 一课题做 过研 究。美 国精神疾病专家科 林 ・ 里 ・ 穆 帕克斯 的《 丧亲 : 成人 生活中的忧伤研究》 17 ) (9 2 一书将普通忧 伤和非典型忧伤或 病态 的忧伤进行了区分。在普通忧伤 中, 悼亡者经 历以下几 个 阶段 : 伤心 、 惊慌 、 寻找 、 忧伤缓解 、 对新身份 的认 定。在非
一
这一传统 的背离 。哈代的忧伤是实实在在 的, 拒绝任何安慰 的。他并未具体地告诉我们他到底忧伤到何种 程度 , 但他将
自己的失落感融入一句 “ 的离去 /…… 改 变了一切 。 艾 你 ”
、
失
落
根据帕克斯 的研究 , 死者生前所提供 的基 本供给的缺失
便是心理学 家所 称的 “ 剥夺 ” 因“ 夺” ; 剥 而产生 的一 些情感
他不像传统挽诗 中那 些把 悲伤哀愁 溢于 言表 的诗 人。在诗 歌中我们很难见 到他捶胸 顿足 , 痛哭 流涕 。相反 , 他的忧 伤 更常用一种 间 接委 婉 的方 式 表 达 出 来 , 而“ 水 ” “ 因 泪 、 伤 心” “ 、 悲痛” 等这些在其它悼亡诗 里不可 或缺的词语在 他的 悼亡诗里几乎难觅影踪 。 哈代的失 落感首先来 自艾玛声音 的缺 失。如在 《 9 2— 11
哈代及其作品
哈代及其作品1.评价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
2.小说创作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及“性格和环境的小说”。
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
(1)长篇小说《绿荫下》开始描绘英国西南部农村的生活,揭开了一系列“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序幕。
(2)《远离尘嚣》是哈代第一部得到一致赞扬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田园诗的气氛已渐消失,全书中悲剧气氛多于喜剧气氛,已透露出作者创作中的悲剧性主题。
(3)《还乡》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对宗法制社会的必然灭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但由于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从而转向悲观主义。
在这部作品中,爱敦荒原成为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具有一种驾临宇宙之上并支配着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而人类在它面前是渺小的、软弱无力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4)《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宿命论色彩比前几部小说更为浓厚。
作者通过亨察尔的悲剧告诉读者,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的命运,把人的生活变成一系列的不幸和绝望。
(5)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由于加强了对造成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的现实主义描绘,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
(6)《无名的裘德》对社会进一步展开批判,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
小说通过裘德与淑的悲剧,指出了社会道德、婚姻制度等如何扼S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但作者又把小说中的婚姻悲剧归结为宗J上灵与肉的搏斗以及命运对他们的播弄和他们对家族命运的反抗,因而把这一社会悲剧加以神秘化,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控诉力量。
3.诗歌创作(1)早年诗歌有一部分收入他的《威塞克斯诗集》和《过去与现在诗集》中。
此外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人生小景》等,以及在他去世后出版的诗集《冬话》。
和谐静美的人生归处——解读哈代诗歌《身后》中的意象张力
和谐静美的人生归处——解读哈代诗歌《身后》中的意象张力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元素,并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英国社会的问题。
他的诗歌也不例外,其中一首著名的诗歌《身后》描绘了一个和谐静美的人生归处,通过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永恒的思考。
诗歌《身后》通过描写一个宁静的人生归处来呼应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
诗中的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然元素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中描绘了“白石”、“绿草”、“低矮的树木”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都具有和谐、平静的特点,与诗人对于一个安宁的归处的愿望相呼应。
这种和谐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安慰和舒适的感觉,与喧嚣繁忙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诗歌中,诗人使用了“身后”这个形象来代表人生的归处。
这个意象既可以被理解为死后的世界,也可以被理解为离开尘世、远离世俗纷扰的安静之地。
诗人通过使用这个意象,表达了对于永恒、超越尘世的渴望。
在这个“身后”,没有痛苦、没有争斗、没有烦恼,只有和谐、宁静和美丽。
诗人将这个归处描述得如此美好,使人不禁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思。
此外,诗歌中还出现了一些暗示性的意象,例如“弯曲的月亮”和“疲惫的太阳”。
这些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疲惫的现实。
诗人通过运用这些意象,传达了对于逝去岁月和暮年的思考和感叹。
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中的意象张力不仅仅是表现了对于和谐静美归处的渴望,还包含了对于人生的回顾和思考。
总的来说,哈代诗歌《身后》通过运用自然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呈现了一个和谐静美的人生归处。
诗人通过这种意象张力,传达了对于生命、自然和永恒的思考,使读者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深思。
这一诗歌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展现了哈代独特而深邃的诗歌才华。
(4)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
(4)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mouse 译本文是哈罗德·布鲁姆为他编选的《直到我停止歌唱:最后的诗选集》(Till I End My Song: A Gathering of Last Poems)写的序言。
“直到我停止歌唱”是埃德蒙·斯宾塞的《迎婚曲》(Prothalamion)中的诗句。
一这本选集中有三种类型的“最后的诗”。
有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诗人最后的诗。
另一些则意图去宣告终结,尽管诗人在这之后依旧活着并继续创作。
第三种诗在我看来是对于一段诗歌生涯的想象性总结。
不过我的审美标准是不变的,选集中每一首诗的入选都是因为它的艺术卓越性。
既然是最后的诗,所有活着的诗人都被我排除在本书之外。
我如今七十九岁了,依旧为本书中的许多逝者们感到悲伤,因为他们是我的朋友。
但是智识,而不是悲伤,是我编选本书的目的。
面对终极,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
该怎么选择最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最后的诗呢?《暴风雨》被证明并非莎士比亚最后的戏剧,但当他的朋友和演员同行们,在1623年,也就是他去世后的第七年,编选了第一本对开本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暴风雨》被放在了最后,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喜剧。
纵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普通读者们在普洛斯彼罗对魔法的告别中听到了一种暗示,莎士比亚也将停止在舞台上继续创造现实的幻影。
我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在普洛斯彼罗遵循音步的告别辞中听到了莎士比亚自愿的离去。
在壮丽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弥尔顿没有最后的抒情诗或者明显的自我哀歌,但我倾向于否认某些学者缺乏想象力的推测,他们认为《力士参孙》是弥尔顿更早期的作品(1649-1653)。
对我而言传统观念上的创作时间(1666-1670)符合这首黑暗的戏剧诗的精神和性情,诗歌的大部分在我读来都像是《失乐园》之后的创作。
1659年3月,这位失明的诗人开始了躲藏以逃避保王党人的暴怒。
10月弥尔顿被逮捕,12月中旬即被释放,但这段严酷的考验无疑是不能忽视的。
布莱希特诗选读:致后代
布莱希特诗选读:致后代致后代(译者:绿原)一真的,我生活在悲惨的时代!老实话是愚蠢的。
一个平滑的前额意味着麻木不仁。
发笑的人只不过还没有收到可怕的消息。
那是什么样的时代啊,一场关于树木的谈话几乎就是一桩罪行,因为它包含着对那么多恶行的沉默!那个在街上踱步的人,也许他的患难之交再也找不到他了吧?不错:我还有口饭吃。
但请相信:这只是一份运气。
我所做的没有一样使我有权吃饱肚子。
我偶然得到了宽恕。
(如果运气完蛋,我将倒楣到底。
)人们告诉我:吃吧喝吧,尽量快活吧!但我怎么能吃能喝呢,如果我从饥饿者那里抢来我吃的东西,如果我的水杯是干渴者所没有的?但我还是吃呀喝呀。
我也高兴变得聪明。
古书上写得有聪明之道:远远避开人世的纷争,无忧无虑地度过短短一生,而且无需乎权势,以善报恶,不要满足欲望而要忘却,此谓之聪明。
但这一切我都做不到:真的,我生活在悲惨的时代!二我在混乱的时刻来到城市,那时饥荒正在流行。
我在叛乱的时刻混在人群中,并和他们一起反抗。
就这样度过了我在世上应得的天年。
我在战役之间吃饭。
我在凶手中间睡觉。
我漫不经心地培养爱情,毫无耐性地观看自然。
就这样度过了我在世上应得的天年。
街道通向我那时的泥坑。
语言把我出卖给屠夫。
我能做的很少很少。
但统治者没有我更觉得安全,这正求之不得。
就这样度过了我在世上应得的天年。
精力不济了。
目标还在远方。
它轮廓显然,即使我可望而不可及。
就这样度过了我在世上应得的天年。
三你们,从我们沉没下去的洪水浮现出来的你们啊,谈到我们的弱点时,还要记往你们逃脱了的那个悲惨的时刻。
因为我们经历了阶级的战争(改的国家比鞋子还多)绝望于人间只有不义没有反抗。
此外我们还知道:即使对卑污的仇恨也会丑化人的面貌。
即使对不义的愤怒也使他的声音嘶哑。
唉,我们希望为友谊准备土壤,自己却不能友好相处。
但你们,到了人人互助的时候,请宽容地记起我们。
一个工人读历史的疑问(译者:冯至)七个城门的底比斯是谁建造的﹖书本上列了一些国王的名字。
《我离开之后》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我离开之后》:与君同待渡,达岸各◎归作者.苏西•霍普金斯(著)哈莉•贝特曼(绘)安利编辑:恩和V/HATTO DO WHEN. r --.印象中,中国人似乎对于死亡这件事极为敏感,总是以一种避讳的姿态和它暗地里较劲,因而也很少有家庭能够坦 然地讨论这件事,更遑论说去设想某一位亲人的离开。
“倘若有一天,妈妈真的永远离开了我,谁来听我倾吐 工作中的烦心事,哪怕只是5分钟?谁来敎我那些我还没学会的事?谁又会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做错事的我?少了那个把 我带到这个世界的人,我又该如何独自前行? ”在某个失眠 的晚上,女儿哈莉突然意识到妈妈总有一天会先于自己离开 这T 世界,她决定不再逃避死亡这件事。
醒来后,她拜托妈妈给自己写一本笔记,用来指导自己如何渡过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这本母亲写给女儿的人生指南,从离开的那天一直到离开后的第20000天,不止藏着未来得及说出□的爱与牵挂, 也教会我们如何在失去之后慢慢接受。
毕竟,人生中的结局 大多都是: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书摘第21天:远足如果我们最后都会死,那为什么还要活下去?活下去的理由恰好就是死亡。
想象一下,如 果我们永远不会死,你会在这无限的生命中浪费多少时间?只有当生命的最后期限逼近时,才 有可能见证奇迹的发生。
第20000天:计划一场理想的死亡我们一辈子都在做计划一婚礼、生日、聚会、早午餐、宝宝出生、惊喜派对、周年纪念、 购物之旅、假期、家庭聚会、浪漫周末。
但这还没完呢,为什么到最后要停下来呢?花点时间 想一想,你希望怎样离开这个世界吧。
离开的那天,你在什么地方?你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跟谁在一起?放什么音乐?接下来会 发生什么事,或者你希望接下来发生什么事?请记住,不管你身边曾有多少人陪伴,最后离开时都只有你自己,因为这是你的人生舞台啊。
75。
《后人》解说文案影评观后感_风雨之后见彩虹——《后人》
《后人》解说文案_风雨之后见彩虹——《后人》美国喜剧/剧情电影《后人》,于2011年上映,由亚历山大·佩恩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奈特·法松编剧,影片讲述了事业有成的夏威夷商人麦特金,原本自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未料他亲爱的妻子伊莉莎白因为骑乘水上摩托车遭逢意外,他的人生从此变调,未曾管理过家务的他,要处理焦头烂额的家族土地继承问题,还得面对两个孩子不断的考验他的极限,大女儿个性叛逆,小女儿天真得令人心疼,同时他必须面对此生最困难的决定:拔掉妻子身上的维生器。
但他却发现了原来伊莉莎白已经背着他外遇已久,这个真相更是让他难以承受,羞愤难耐的同时,他决定要找出那个可恶的‘情夫’,他一定要追根究底找出原因,也在这个时候,他也和孩子们在这段过程中,重新体验到人生的另一个新境界……。
上一次观看亚历山大·佩恩的电影还是两年多前的《杯酒人生》,上一次听到亚历山大·佩恩的消息还是他与吴珊卓离婚的时候,满以为这样一个人才就要销声匿迹的时候,突然,横空出世一般地,他携带这部名为《后人》的电影依旧低调,却暗里气势汹汹地杀向各方领奖台,伴他左右的是今年颇有望勇擒奥斯卡的乔治·克鲁尼和谢琳·伍德蕾。
对于这样一部他蛰伏多年的电影,佩恩可以说是几乎完美地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生命和人生,关于家庭与自我,关于亲情与爱情的风景画,一点都不辜负喜欢他的影迷的期待,也给了那些几乎遗忘他的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
同佩恩以往的影片一样,影片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看似悲情的故事,无论是人物的对白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能时不时地让人觉得喷饭,更不用说夏威夷那美妙绝伦的景观。
在温暖幽默的包装之下,本片的故事却是围绕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展开的。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主人公,在其妻子在一次事故中的不幸受伤导致脑死亡之后,重新面对已经数年没有关心过的女儿们,并惊讶地发现自己深爱的妻子竟然在外偷情,最终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成功地度过了人生最大的拐点,迎来了新生。
《从此以后》―代助的梦幻个人主义word精品文档7页
《从此以后》―代助的梦幻个人主义一明治四十四年夏,夏目漱石在和歌山进行了题为《现代日本的开化》的演讲。
漱石在演讲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西洋的开化是内发的,而日本的开化是外发的,日本是受西洋的影响被强迫开化的。
漱石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文明开化表示怀疑,并持消极态度。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应随之提高,而生存压力应随之减小,但是当时日本社会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相反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复杂更艰难了。
为什么“开化”会招来这样的结果,漱石认为“竞争”是其根本原因之所在。
漱石以明治日本为时代背景创作和发表了很多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多处对文明开化进行了批判,但也并不是全盘否定。
作品的一些地方也流露出夏目漱石对文明开化的矛盾心情。
一方面漱石看到并承认文明开化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民众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生活变得便利。
另一方面漱石又认为在当时被强迫开化的日本,各种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都在不自然的强行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在西欧用了几百年,而在日本只用了几十年。
这种不自然的、急速变化的结果势必导致大量矛盾的产生。
在这其中个人的“自我”同社会“道义”之间必将产生深刻的冲突。
对于“自我”的概念漱石在自己的演讲《我的个人主义》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二大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夏目漱石接受了学习院辅仁会的邀请做了《我的个人主义》的演讲。
漱石在演讲中把自己从大学毕业开始,到《文学论》的完成,以至于文坛的生活都进行了叙述。
在演讲中漱石指出最初他以“他人本位”的生活方式生活时,不安和空虚如影随形。
当时整个日本社会把西洋的文化及文明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进行崇拜。
这里的“他人”可以说就是“西洋”。
对于日本的“近代化=西洋化”这一观点,漱石没有无条件的肯定,也没有盲从。
相对的他提出了“自我本位”这一概念。
漱石的“自我本位”的观点是从他英国留学的种种经历而生成的。
就像在《文学论》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漱石最初的愿望是想通过在英国的留学,希望能够在理论上,从根源上认识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简约的笔法 , 清晰的意象 , 略带 幽默 的语气在舒
缓的节奏中总结一生 , 叙述 自己对死亡切合实际的
思考。
w o s o c c ig ? 现在” h e t n t euht n ”( u d o i s h s 当“ 在我不安 的逗留告终 时闩上 了后 门, /当 五月扑动欢乐的绿叶像鸟儿鼓翅, /片片 都覆盖着精 细的膜如 同新丝, 邻居们会不
一
文学生涯 , 中途转写小说 。在代表作《 德伯家 的苔
丝 )es fh ’ re i s 《 T s o e Ubr l 和 无名的裘德)ue t D vl e ) d J
t bcr 等长篇小说 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叙 h O sue e
事 技 能 。 无 论 是象 征 意 味极 强 的 自然 风 光 ( : 如
作者简介 : 谭珠珠(9 7 )女 , 18 一, 湖南省常德人 , 湖南文理 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 文体学研究。
一
6 9—
wi g , D ei ae il e sne n s/ l t —f m d a w—s n sl c pu i k, i l h n i hb ut a / He wa ma w l t e eg o s sy, “ s a n
( 叙事性 一) 尽管哈代一生文学成就斐然 , 然而他却丝毫未 以文豪 自居 , 也不奢望去世后能名垂史册 , 只希望
以普通人的身份继续和 自然为伴 , 和邻居为友。这
种思想在《 以后》 这首诗的第一节中明显呈现 :
W h n t e Pr s nt ha lthe e h ee s ac d is t p t r e i d my te l ussa / d t osey mon h fa s i ld g e n l a s l e t p t g a r e e ve i l s k
2 1 第 l 期 0 0年 O
No 1 2 0 .0. 0l
现 代 妇 女
M0D R ME E N WO N 总第 3 0 5 期
一
曲为 自己而抒写的人生挽歌
— —
浅析哈代 晚年名诗《 以后》
谭 珠 珠
( 南文理 学 院 外 国语 学院 , 湖 湖南 常德 4 50 ) 100
托马斯 ・ 哈代 T o a H ry 80 12 ) 1 hm s a , 4 — 9 8 是 9 d1 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 在英 国文学乃至世界 文学史中都 占有不朽的地位。 他的文学创作生涯长 达 6 多年, 0 横跨 l 、O 92 两个世纪。 他以写诗开始其
响。随着对哈代研究 的逐渐深入 , 他的诗歌越来越 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重视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 , 朴 实清新 , 富有浓郁 的乡土气息 , 为处在浪漫主义末 期沉闷的维多利亚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他 以带有强烈现实感的诗作 , 在英国诗歌创作风格 由 传统向现代 的转变过程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 被视 为“ 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 。
从叙事性 、 抒情性和哲理性 三方面浅析这首诗 , 尝试表现诗人对人生和死亡 的思考 。
关键词 :哈代 ;以后》人生挽歌 《 ;
中 图分 类号 :I2 1 文 献 标 识 :A 文 章 编 号 : 10 - 2 4 2 1 )0 0 6 — 3 0 7 4 4 (0 0 1— 0 9 0
8部诗集如威塞克斯诗集wessexpoems1898时光的笑柄timeslaughingstocks1909命运的讽刺satiresofcircumstance1914梦幻时刻momentsofvision1917人生诸影humanshows1925冬天的话winterwords1928加上一部卷帙浩繁的诗剧列王thedynastes使哈代蔚然成为诗中大家并对后来的英国诗人如奥登whauden和拉金philiplarkin等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m ns f io , 1 《 生诸 影 ) u a hw, et o V s n1 7、 人 i 9 H m nSo s 12 、 冬天的话) ne Wod, 2 95 《 Wi r rs 98加上 一部 卷 t 1 帙浩繁的诗剧《 列王》’ y a e, 哈代蔚然成 1 eD ns s使 h t 为诗 中大家 ,并对后来 的英国诗人如奥登 ( H W. . A dn 和拉金 ( ipL r n 等人产生深刻的影 ue) P l a i hi k)
摘 要 :托马斯 ・ 哈代是 l 世纪英国最 著名 的作 家之一 , 9 以小说及诗歌 的创作成就卓越 而享誉世界文坛 。 他的诗作 题材广泛 , 朴实清新 ,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 息 , 为处在浪漫主义末期沉 闷的维多利亚诗坛吹进 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其中 《 以后》 就是一篇作于他晚年的名诗 , 了自己将留在世 人心 中的印象 , 如一 曲为 自己而抒 写的人生挽歌。本文 展望 宛
“ se ”,威 塞 克 斯 ” Wesx “ 乡村 ) 还 是 饱 含 悲剧 辛 酸 ,
、
在《 以后》 中为 自己而抒写的人生挽歌
的人 物形 象 ( : 如 苔丝 )都 被他 描绘 得栩 栩如 生 , , 令
《 以后) fra s ) t w r 作于 11 年 , Ae d 9 7 此时的哈代已 7 岁高龄。 7 在诗中 , 他展望了 自己将留在世人心 中 的印象 , 宛如一曲为 自己而抒写的人生挽歌。无论 从叙事性 、 抒情性和哲理性这三方面都能解读诗人
对人 生和 死亡 的深邃 思考 。
人难忘。伴随着《 无名的裘德》 的问世 , 评论界的猛
烈抨击迫使哈代愤而淡 出小说界, 重新开始诗歌创 作。于是哈代在其生命 的最后 3 O年致力于诗歌创 作并以一个成熟诗人的身份屹立于英国诗坛 。 部 8
诗集如《 威塞克斯诗集 ) s xPe s 88 《 Wes om , 9 、时光 e 1 的 笑 柄 ) iesL uhns cs 99 《 运 的讽 Tm ’ agi t k, 0 、 命 go 1 刺) ar f i u s ne 94 《 ) te o Cr m t c, 1 、 梦幻 时刻 } o S is c a 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