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1):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
中国科技发展史手抄报内容

一、引言手抄报的开篇,我们首先需要强调中国科技发展对于国家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科技发展史充满了智慧和创新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手抄报将带大家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成就。
二、古代科技1.四大发明:首先,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全球的文明进步。
2.丝绸之路: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它如何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带入世界,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各种知识和技术。
3.古代水利:我们详细描述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杰出成就。
三、近现代科技1.近代数学:我们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数学的发展,特别是珠算、比例算法和垛积学等。
这些数学成就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清代科技:清朝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并未停滞,而是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如清朝时期的地震仪、水银温度计等。
3.工业革命:在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在传统科技基础上的创新,如江南制造局等现代化工业设施的建设。
四、现代科技发展1.航天科技:我们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早期的卫星发射到现在的空间站建设,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信息技术:我们回顾了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如超级计算机、5G网络、人工智能等的发展。
3.生物科技:中国的生物科技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包括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发展。
4.环保科技:中国在环保科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五、结语回顾完中国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
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中国始终在创新中前行,为世界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们仍需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继续学习和探索,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

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下面我将介绍十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普作品,以便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
1.《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由中国科学院编写,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中国科学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书通过全球历史的视角,以简明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演化过程,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让读者对人类的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3.《宇宙的奥秘》,这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家杨振宁编写,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让读者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奇妙现象和科学理论。
4.《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的这本书以幽默风格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等各个层面的科学知识,覆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有趣的科学世界。
5.《生物科学》,这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编写的教材,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适合初学者了解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
6.《地球科学导论》,这本书由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系统介绍了地球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让读者对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地球内外部的各种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7.《物理学原理》,这本书是大名鼎鼎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系列之一,由理查德·费曼等人编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初学者入门物理学非常有帮助。
8.《化学原理》,这本书是大名鼎鼎的奥斯特瓦尔德化学系列教材之一,由彼得·威廉·阿特金斯等人编写,以生动的实例和图表讲解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初学者理解化学非常有帮助。
9.《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这本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写,介绍了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和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帮助读者了解科学的本质、方法和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彭静201206020228核自学院指导老师:***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
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
北大 科学技术史 课件

北大科学技术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古代中国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的发明和创新,奠定了中国作为科学技术大国的基础。
1.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商代和西周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萌芽。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使用犁耕牛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手工业方面,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同时还有一些草木染、织布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制,推动了农田灌溉技术的进步;在冶炼方面,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高温煅烧的技术,并制造了大量的农具和兵器;同时还有造纸术、制陶术、丝绸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南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南宋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开始使用田间水车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人民掌握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众多重要技术,这些技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清末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航海、农业、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如改进了农具、引进了新式的火炮等。
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大的前身)于1898年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知识教育的改革。
2. 北京大学的科学技术教育20世纪初,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
在北大,开设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相关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学科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文明中的科技成就、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2. 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世纪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中世纪的科学思想;
3.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近代科学家和技
术发明;
4.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讨论,介绍科学技术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
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实验室等,让学生亲
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四、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测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小测验;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建议,当然具体的大纲内容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简要概括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祖先开始使用石器、火种、狩猎等工具和技术,逐渐走向文明社会;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陶器制作和纺织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2. 商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等金属工艺品;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风水学、医学、诗经、射箭、车马等科技领域的发展。
3. 秦汉古代科学技术的繁荣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发展。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铁器,研究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催生了地理学、建筑学、机械学、数学等应用科学学科。
4. 魏晋南北朝古代科学技术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些重要变革。
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采用了新的丝绸加工技术,使中国的丝绸工艺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 唐宋元明清古代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人类研究了纺织机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技术,并通过海上贸易和官方秘航的方式交流技术和经验。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域主要是工艺技术和农业技术。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拉杆机、绕线机、自动工具等高新技术,促进了中国工业升级和现代化的进程。
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在海洋航行、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等领域,中国古人的贡献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影响。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今天。
中国科技发展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
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
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
创造十进位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
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三、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
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
《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
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四、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
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
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五、两宋时期主条目: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科学技术史第一章

早期文明中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成就
01
数学
古代巴比伦人发展了六十进制计数法,古埃及人则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
并进行了土地测量和几何学研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
许多重要的数学定理和概念。
02
天文学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逐渐形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而古巴比伦人则发展了占星术和
明清时期科技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继续取得进步,如天文学、医学、农学等。同时,西方科学思想 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
04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 内容及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对思想观念解放作用
1 2 3
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 和尊严,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要点二
量子计算
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 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具有 理论上的超强计算能力和潜力。
要点三
生物信息学
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 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 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 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 生物学意义。
03 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缓慢 进步原因及表现
欧洲中世纪时期社会背景分析
宗教统治与思想禁锢
01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占据统治地位,对科学思想进行严格
控制,导致科学进步缓慢。
战争பைடு நூலகம்繁与社会动荡
02
欧洲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不利于科学
技术的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薄弱
03
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缓慢,缺乏推动科
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姓名:符凯前学号:201211010201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周世祥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
……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
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
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
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
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古国,其科学技术史也同样极为悠久。
自远古时期起,中国先民就开始探索养殖农作、医药治病、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入手,为读者们全面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农业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起点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华夏时期、商周时期、战国、汉代、唐宋等不同历史时期。
在华夏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了利用农业技术增加农业产量的活动。
他们了解到了在春天择时耕种、善用肥料、耕地补水等一系列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在夏商时期,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先民们也开始了对水利技术的研究。
此时期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渠道工程、水坝建设等,都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国时期,众多农家学派的出现,更是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学派提出了种植栽培、土地利用、水文气象、肥料利用等关于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实践被证明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在汉代、唐宋时期,种植技术、肥料配方、土地管理等又得到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体系化,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更是进一步的演变成为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实用的学科体系。
医药在中国古代,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医学与药学的研究。
在中国医学史上,汉代的《黄帝内经》和唐代的《伤寒杂病论》都是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具有较为严谨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技术。
在古代中国,草药炮制技术是医学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医药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于各类中草药的配伍、功效学的分析、药材炮制技术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对于药物的质量与剂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学的发展堪称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奇迹。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从古到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
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
化工分离纯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现代分离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
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率均可以达到999%。
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人们应用于实践中。
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
1842年皮尔哥德(Peligot)首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
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
到19世纪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中华古代科学发展史

中华古代科学发展史摘要:人类认知自然、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史中必然的一个进程,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历史地位,它从远古时代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秦汉、宋元两次出现高峰,中途在魏晋南北朝得到提高和随唐五代得到持续发展,到清明以后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大为落后,但还是有缓慢进展。
以古鉴今可以洞悉系列事件发展规律从而我们可以大约知晓当今事物发展趋势,这是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
主要阐述五个具有科技发展特点时期的科技发展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华古代科学发展科学总是与人类发展历史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中华因历史“悠久”、“无间断”、“详密”而成为世界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所以“无间断”、“详密”不得不归功于科学的推动作用,早期甲骨文、金文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造纸这些造福全人类的发明也为历史的记载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科学又无时不刻地从政治、金融、文化等各个角度影响着历史,科学在中华历史浩荡而“悠久”的长河中显然占有着无比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祖先并没有“科学”这样一种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概念。
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
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那个时期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制作和发展上面。
根据生产工具也将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定义了三种不同的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其中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是否经过加工、并用是否有锋利刃口的打磨又定义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
大约是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左右,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后,我们的祖先又依次完成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代的过渡。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概略了解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起源,大体把握四大文明古国早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重点掌握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中国封建时代的实用科学技术。
比较中西方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环境的异同,认识中国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 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2.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3.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4.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5.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本章要点第一节:原始时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一、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1.1制造工具人猿揖别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具的演进方面,原始社会最主要的工具是石的器。
原始人制造工具经历了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到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1.2火的使用完成从猿到人转换的另一个标志性的关键步骤是火的使用,这是人类诞生过程当中所征服和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原始人使用火经历了三个时期:偶然的利用天然火的时期、有意识地保存天然火种的时期和能动地人工取火的时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燧石相击生火、钻木取火。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1.3 农业技术与社会分工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导致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1.4 制陶技术制陶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原始技术创造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体现了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科学起源问题科学始于何时? 何地?缺少实物证据,对已有的实物证据也难以正确解释。
我们只能推断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已经观测和记录某些自然现象了。
但是他们是否想解释它们以及怎样解释它们,我们不得而知。
古代科技发展历程回顾

古代科技发展历程回顾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探索和利用科技。
在古代,虽然科技的发展比现代要慢得多,但人们凭借智慧和创造力仍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早期的古代科技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制作工具,这使得他们能够更高效地狩猎和采集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发展农业,并进一步改进了工具和农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古代人们开始研究建筑工程。
他们建造了各种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斗兽场。
他们还研究了水利系统,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的饮水和灌溉农田的渠道。
在冶金方面,古代人类的进步同样令人赞叹。
他们学会了提炼金属,制作出各种有用的工具和武器。
他们还发明了类似于蒸汽机的装置,用于抽水和加工。
古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实用的改变,还为文化艺术领域带
来了许多创新。
古代人们创作了许多宏伟壮丽的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和音乐。
他们还发展了文字和印刷技术,使得知识能够更广泛
地传播和保存。
总的来说,古代科技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尽管与现代科技相比,古代科技的水平仍然比
较有限,但它为后世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值得我们铭记和回顾。
总字数:226字。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系列著作,共分为多卷。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示例:
卷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古代数学史》
2.《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3.《中国古代医学史》
4.《中国古代农学史》
5.《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史》
卷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近代数学史》
2.《中国近代物理学史》
3.《中国近代化学史》
4.《中国近代医学史》
5.《中国近代工程技术史》
卷三: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现代数学史》
2.《中国现代物理学史》
3.《中国现代化学史》
4.《中国现代生物学史》
5.《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史》
卷四: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
1.《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现代)》
卷五: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
1.《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现代)》
以上仅为示例,实际《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卷书目可能因版本和作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第一部分古代科学第二部分东方和中世纪欧洲的科学第三部分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第四部分十八世纪的科学:民族科学传统的兴起第五部分十九世纪的科学:工业和学术变革的促进者第六部分二十世纪的科学:新领域和新动力第一章导言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科学的传统中由于包含有实践的和理论的两个部分,它取得的成果也就具有技术和哲学两方面的意义第一部分古代科学第二章巴比伦和埃及文明时期的科学新石器时代的人则作出了最重要的革新,即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时间也许最近也要在公元前6000年在公元前3000年的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就出现了最早的一些城市文明.苏美尔人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记的只是寺庙中仓库里物品进出的帐目.后来的计数制和图画文字都变得固定化了,关于数学,天文,医学,神话,历史和宗教的文献也就开始出现了.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埃及人用天狼星的升起来调整他们的历法,这颗星在尼罗河泛滥期刚好在黎明之前升起来.公元前700年起,这种观测就被系统地记录下来.这就使他们对天文上的主要周期性现象(如行星的周期等)能计算出正确的平均值,对天文现象能作出准确的预测.青铜时代的文明从尼罗河流域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向外传播,一直包括从希腊大陆到伊朗北部的整个小亚细亚和中东的许多地方.第三章苏格拉底以前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四大元素由这种原始物质形成之后,就以土,水,气,火的次序分为四层.天以地球为中心把它一层层包围起来,"就象树皮一样",地球则稳坐在中心,"因为它和万物都是同等距离". 高级动物则是由低级动物发展而来:"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的元素产生的.人开头就和另一种动物,即鱼一样."原子论者的宇宙论完全是机械的;万物都是预先决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是预先注定的".早期的希腊医学主要有三种趋向.第一种,可能是最早的,是供奉医神伊司古拉比司的神庙医学.第二种是意大利南部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医学.第三种是希波克拉底的比较实际的爱奥尼亚学派.第四章雅典的自然哲学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天体是神圣的和高贵的,他的运动是完全均匀的和圆周式的;柏拉图也发展了这种见解.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立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四面体,气微粒是八面体,水微粒是是二十四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立体是由正五面体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精英.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亚里士多德设想天体和地球有迥然不同的材料组成.一切处在月层下面的东西都是由四种地上元素土,水,气,火组成的.天体是由第五种而且更纯洁的元素"精英"组成的.天体是不朽和永恒的,它们的运动也是如此,因此是均速和圆周式的.第五章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古希腊科学在亚历山大里亚,古代名声最大的数学家雅典人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60)把几何学系统化了.亚历山大里亚的第一个著名天文学家,萨摩斯人阿利斯塔克(约公元前310-230),则提出了可能是亚历山大里亚时期最有独创性的科学假说.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就衰退了,这时医学也就到别处去安家落户,主要是小亚细亚大陆. 亚里士多德曾经把地上生物分为三个类型:植物型,靠生殖灵魂表现出生长活动;动物型,靠感觉灵魂自己走动;人型,靠理性的灵魂表现出智力.第六章罗马和古代科学的衰退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是直接由野蛮状态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天文学就开始披上神学的外衣了.早期的希腊人对化学不大感觉兴趣,可能是因为这门学科和手工艺有关,而希腊哲学家多数把从事手工艺看作是有失身份的事.罗马元老院的议员们禁止经商,而商人则服从社会上的贵贱准则,总想拥有农田当个奴隶主.第二部分东方和中世纪欧洲的科学第七章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古代中国人也没有发展一种科学方法,他们的哲学和技术直到近代仍然是脱节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安阳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中国人还处在青铜时代.汉族人现在通用的表意文字,当时是以象形文字书写出来的.当时还有一种六十进位的计数系统.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提出了许多科学和哲学上的问题并进行了讨论.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中重要的有法家,名家和墨家,特别是道家和儒家.对军事技术的研究,也促使他们去探讨物理学,特别是光学,力学和防御工程的问题.道家的创始人据称是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反朴归真,抛弃文明社会而回复到太古的单纯而平等的社会生活. 在天文学方面,中国在上古时代就进行天象观察.十七世纪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初到北京的时候,就认为中国天文学是在当时的四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的.宋代和汉代一样,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测量方面,都是人才辈出.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公元1131-1200).他认为在太初,宇宙只是在运动中的一团混沌的物质.这种运动是旋涡式的运动,而由于这种运动,重浊物质和清刚物质就分离开来,重浊者趋向宇宙大旋流的中心而成为地,清刚者则居于上而成为天.天有九重或九层,最外面的一层运转得非常快,而且如此"刚硬",所以就成为宇宙的外围,虽则在它的外面还存在有无限的空间.所有行星都为其外面的天重或天层的旋转运动所带动而在天上运行,不过它们也各自有其本身的运动.如太阳在天上只日行一度,而月亮则日行十三度有奇.这是因为日为君,月为臣,所以月行较快.第八章印度的科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人们知道的还是不多的.人们只知道那时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已有了一种象形文字和十进位计数法.古印度人的数学比他们的天文学较为杰出.这种数学继承了巴比伦的代数传统,而不是希腊的几何传统. 古印度的炼金术和中国的一样,虽则也把炼金术包括在内,但看来首先是企图制成长生药.第九章穆斯林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许多阿拉伯人就已经接触到西方文化,所以古希腊科学后来就为穆斯林所吸收.伊斯兰教国家从中国得来而传给西方的技术之一是造纸术.科学在西方哈里发王国的兴盛时期,恰好是在基督教徒侵入穆斯林西班牙之前不久.但在基督教徒所占领了的一些城市里,穆斯林科学仍旧很发达,因此当时西班牙就成了古代东方科学传入西方的一个主要通道. 第十章中古欧洲的工艺和手工业传统从罗马陷落(公元455年)时起,到教皇西尔威斯特二世(公元999-1003)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都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这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确是如此,但是在几个世纪里都出现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艺革新,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优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物质基础.九世纪和十世纪时,北欧用马耕田的方法已经使用得相当有效了.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间,多余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发展特别显著,尤其是在欧洲北部,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火药于十三世纪首次在欧洲出现,第一次提到火药的是罗吉尔·培根在公元1249年写的一封信,那是在蒙古人侵入欧洲之后几年内.中世纪末期的印刷术和火器,与青铜时代末期发明字母和铸铁所产生的影响很相近.第十一章中世纪的学术传统中世纪的学术复兴是随着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的其他许多重大发展而出现的.这些重大发展包括工艺和商业的扩大,营造教堂和建立大学.列奥纳多于公元1202年写的《计算书》,说明了穆斯林教数学的不同来源,偶尔也有关于我们自己的数学来源.学者和工匠以不同方式促进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有两个主要因素:第一是一种新研究方法的兴起,即科学的方法;第二是一种理智上的变化,即产生一种对世界的新看法.第三部分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第十二章哥白尼的世界体系十五世纪观测天文学的复兴和航海技术有关系,也和旧儒略历的改革有关系,这个旧历法已经跟不上太阳年了.新世界体系把太阳放在宇宙的中心,并规定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在地轴上的周日自转运动,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还有一种是用以解释二分岁差的地轴的回转运动.在哥白尼的体系里,地球和别的行星一样环绕太阳.哥白尼认为真正的假说或者定理必须能够做到下面两件事情:第一,它们必须能够"解释现象",就是说明天体所观测到的运动.第二,它们必须不能违背毕达哥拉斯关于天体运动是圆周的和均匀的论断.公元1609年发表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是:(一)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二)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九年后,他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即行星绕日一圈时间的平方和行星各自离日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第十三章吉尔伯特,培根和实验方法吉尔伯特根据他所知道的磁力现象,建立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体系.根据他的磁石球实验,他设想整个地球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只是浮面上为一层水,岩石和泥土遮盖着.培根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和演绎法采取不信任态度第十四章伽利略与力学古代力学的推翻和近代力学的建立是由帕多瓦大学和比萨大学的伽利略·伽利莱(公元1564-1642)那样的人担当起来的.伽利略并不存在着惯性运动是直线的均速运动的观念.可能会证明太阳的引力把行星的天然直线运动弯曲为一个椭圆,因为他已经证明过地球引力把抛物体的惯性运动轨道弯成一条抛物线.第十五章笛卡儿: 数学方法和机械论哲学笛卡儿在数学技巧方面赢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发明了坐标几何学.笛卡儿认为 "给我运动和广延,我就能构造出世界."按照自然规律,原始混沌的物质必然会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样的世界.不管宇宙最初的形式如何,它必然会形成现在的式样,而且任何为物质和运动所组成的其他可能世界,也必然会形成我们现在这样的世界.第十六章科学革命和新教徒的改革公元1873年法国的一个植物学家阿尔方斯·德·堪多在他的《科学与科学家的历史》中指出,从巴黎科学院于公元1666年建立以来的两个世纪内,有九十二个外国人当选为该科学院的成员,就他们的宗教信仰而言,其中七十一个是新教,十六个是天主教,其余五个是不定的或者是犹太教.德·堪多把这些数字与法国之外的相应的宗教人口——一亿零七百万天主教徒和六千八百万新教徒——联系起来,说明在法国之外科学上很杰出而足以选入巴黎科学院的新教徒要比天主教徒大六倍以上.新教徒的革新者,尤其是加尔文教派和早期近代科学家,特别反对中世纪世界观的中心思想即等级观念;这个观念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看法是,宇宙间布满一连串等级不同的人和物,从处在世界边缘的上帝直到地上最不完善的实体,都是这样组成的,并假定自然界的等级具备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部分.第十七章万有引力论公元1679年,其他的科学家都已经找到向心力定律和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了.荷兰的惠更斯作了摆的运动实验和一般圆周运动的实验,根据这些实验,他在公元1673年推算出向心力定律.第十八章十七世纪的光学刻卜勒则奠定了近代实验光学的基础.刻卜勒看到光从已知光源以球面辐射出来,直觉地提出了光度随距离减弱的平方反比律.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大致上假定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有一种直接比例;刻卜勒研究了光线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的弯曲现象,指出托勒密的这条定律只适用于小于30°的角度.刻卜勒觉得介质的折射力和介质的密度成正比.公元1637年第一次被笛卡儿公诸于世,因为笛卡儿设想光由微粒形成并且走的是快速直线运动,现在他企图用这种微粒说来解释斯涅尔的定律和其他光学现象.第十九章医学和血液循环的学说医学职业对近代科学发展可能有重要意义的另一特点,是在医学业务上工匠与学者之间有十分密切的接触,但在其他科目中这两者几乎是完全隔绝的 .血液循环学说以及人体心脏至上的学说因此成为十六世纪的一种新思潮的特殊应用.第二十章从炼金术到医学化学帕拉塞尔苏斯给炼金术下的定义是:把天然的原料转变成对人类有益的成品的科学.它是一个包括所有化学工艺和生物化学工艺的定义.在医学上,帕拉塞尔苏斯摒弃了人体健康由四种组织体液所决定的观点,提出人体本质上是一个化学系统的学说.第二十一章近代初期的一些科学应用从十五世纪开始,葡萄牙人就已经到达西非海岸,所遵循的仍旧是中古世纪的沿海岸航线.在十七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英国的科学运动发展得更加互相配合和更有组织性了.第二十二章十七世纪的科学社团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早期,法国外省也成立了几个文学的和科学的组织,到了公元1760年时外省成立了约三十七个重要团体.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社团多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的学会于公元1706年成立,波尔多的学会于公元1716年成立,图卢兹的学会于公元1746年成立,它们都和巴黎科学院有密切联系.第四部分十八世纪的科学:民族科学传统的兴起第二十三章十八世纪的科学应用瓦特的蒸汽机一问世就被采用了.那些炼铁厂的老板也同样采用,因为他们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原动机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十八世纪的新纺织机和炼铁上的革新,在工艺上都是重要的发明,但是蒸汽机的发展,由于和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关系太密切了,恐怕是十九世纪以前最重要的一项科学应用.第二十四章十八世纪的科学背景十八世纪,那些曾经靠地理大发现得到好处的投机事业全都不行了.英国发生了一连串的危机,最后导致了公元1720年震动一时的南海公司的倒闭.在法国,西印度群岛的约翰·罗公司差不多在同时垮台,而荷兰在稍早一点时期也出现了一连串类似的商业崩溃.农业和工业则表现为另一种而且比较稳定的企业形式,在英国约在十八世纪中期这些方面的活动反而加快了.那些大都信奉国教的乡绅地主采用了引起农业革命的谷物轮种制和改进的牲畜饲养法,而在城市里地位相当卑贱的人们,其中以不信国教者的势力最大,则发动了工业革命.第二十五章天文学和十八世纪的牛顿哲学牛顿的朋友爱德蒙·哈雷,曾经把引力学说用在特殊问题的研究上,例如用来研究那个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彗星问题,但是在往后的几代里,天文学方面就很少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家.公元1734年贝克莱在一部叫做《分析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的数学家的进言》攻击了牛顿发明的微分学,而这个数学家就是哈雷.科学院为纪念牛顿在公元1734年第一次悬赏征文,而最后一次悬赏征求研究笛卡儿的论文则在公元1740年.由于丰特列尔的提倡,这种趋向后来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变得很是突出.第二十六章燃素说与化学革命燃素说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形式对金属的锻烧成碴现象提出一个类似的解释.卡文迪许是十八世纪后叶英国化学家中理论上最保守的一个,而且由于不能使自己适应在他的实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新化学,他在公元1785年前后就放弃了化学研究.第二十七章十八世纪机械物质世界的进步观第一种思想的流派起源于笛卡儿.他抽象地认为,一方面有物质和运动的机械世界,另一方面有包括人类灵魂在内的精神世界,这两都大体上是相互独立的,在人身上只是通过松果腺,两者才有所联系.植物是"为了永远要夺取地上的阳光和空气,并吸收土里的养料和水分"才发生变化的.这一具有经济学上放任主义气味的概念,后来为查理·达尔文所发展了,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中叶的英国大为流行,并取得成果. 第二十八章进化和生物的巨大链条拉马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并研究了在十八世纪晚期占首要地位的许多问题,并把进步的概念以及关于人与其环境的关系等难题带进了生物学领域.人们把他描绘为十八世纪最后的法国哲学家,法国的思辨家之一,因为他关心的问题就是他们讨论的问题,并以同样思辩的方式思考这些问题.与拿破仑时代的新倾向相配合,拉马克的研究比起那些哲学家来,经验主义要略为多一点,他的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实际分类法在动物学系统里占有永久位置.他的进化学说从他立说时候起也有其支持者,不过拉马克主义在科学界永远属于少数人的意见.第二十九章德国的自然哲学十八世纪后期德国自然科学家们发展了他们特殊的自然哲学,因为他们发现当时科学思想的主流是他们的口味不十分投合的机械论和唯物主义.德国诗人兼自然哲学家歌德(公元1749-1832)说过,当公元1770年霍尔巴赫发表了他的《自然体系》时,在德国就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人们感到这部著作的理论部分与其说是错误的,倒不如说是不得要领,它既不符合德国人的经验,也不符合他们的理想.德国自然哲学家们都有高度的思辨的头脑.把逻辑结构赋予谢林和奥肯的理论的黑格尔,非常藐视英国人用来形容科学实验器具的"哲学工具"这一名称.第三十章胚胎学:个体有机物的发育一个有机体靠它自身特殊的生命力而理想地预先形成,这种观念就意味着有机体胚胎的生长中应当可以在经验上观察到一个真正的肉体发育过程,亦即形体上的分化.这样一种涵义,即胚胎的渐成说,于公元1759年由一个德国人卡斯巴尔·弗里德里希·沃尔弗(公元1738-1794)提了出来 .第三十一章活的有机体的结构和机能自然分类法要求对所研究的生物的全部特征进行考察.但是,人们感到自然分类法由于把动植物放在它们天然科属的地位上,比采用多少有点牵强和专断范畴的人为分类法,在阐明有机体的相互关系上要清楚些. 公元1830年达到顶点.在那一年,圣提雷尔在巴黎科学院提出他两个学生写的一篇论文,文章力图证明墨鱼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在形态和进化方面缺少的一环,理由是假如墨鱼被当作当中弯曲而头尾相接的话,它便表现出脊椎动物的轮廓来.第三十章细胞学说十八世纪转折期的德国自然哲学而兴趣的活力论思潮,导致这种分类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改变,有机体的细胞开始被认为是介于未组织化的生物物质层与未分化组织层之间一个居间的层次.第五部分十九世纪的科学:工业和学术变革的促进者第三十三章地质学的发展公元1780年出版一份大型的法国地质图.格塔尔没有看出地面上并列的岩石夹层,在地下是垂线层迭的,这或许是由于当时法国的开矿业还不十分发达,所以难以考察地壳的垂线切面.勒曼和富克泽尔把岩石的垂直系列看成是历史的递续现象,每一层都是在下一层的上面逐渐形成的.他们根据年代的远近,把岩石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不含有化石的原始岩层,它们构成山峦的核心;其次是第二层的沉积物,含有简单的海生物化石;最后是第三层的岩石,含有陆上动物和植物化石.第三十四章十九世纪时期的物种进化学说达尔文其实是第一个认为生物进化系列是由系谱树递传下来,并把这种想法彻底加以发挥的人;有关的动物种类从共同的亲体分支出去,有些种类已经灭亡,而别的种类则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留下活的后代.他从化石动物在地质上的连续性,草似出他的系谱递传树,并证明个体动物的胚胎发育往往大体上遵照化石遗骸所提揭示的种族进化发展的路线.动物和植物的地理分布事实支持了这样的进化系谱树.第三十五章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团体十九世纪早期创立了一些科学团体,使科学家的才能得以培养并发挥出来.法国革命家向法国科学家提出的第一个实际问题,是在法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的问题.皇家学会在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中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戴维被任命为会长并增加了科学家院士名额时为止.不过,接替戴维的是律师柯尔彻斯特(Colchester)勋爵,后来又为乔治三世的王子塞萨克斯(Sussex)公爵继任.直到公元1847年,皇家学会院士才以科学家为主.公元1874年起规定贵族不享受参加皇家学会的特权,公元1902年规定枢密院顾问不得享受入会的特权,最后到公元1945年皇家学会才开始接受女院士.第三十六章化学和物质的原子论拉瓦锡强调化学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并与之相关联地引入了物质不灭原理;这一原理声称在化学的过程中,物质既不丧失,也不多出来,化合物的重量和原料的重量相等.周期表上元素的有秩序排列提醒了某些化学家,各种不同元素可能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它们可能来自同一根源,或者由同一基本物质的单位组成.第三十七章光的波动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制陶技术与手工业的出现
自从有了火之后,人们慢慢学会了制造陶器(8000年-9000年前), 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开始将天然材料转变为人工材料。 随着制陶技术发展,烧窑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彩绘工艺也发展起来。
两河流域早初陶器
• 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劳动工具逐渐由石器 变成了金属工具。有了金属的应用之后,农业生 产有了发展,铜器和铁器的应用又导致手工业的 发展,后来,农业和手工业分工,手工业逐渐分 门别类,出现了所谓的“百工”之说,工匠出现 了。
4.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A 石器的发展和火的利用,使人们由采集植物到栽培植物,人类有了植 物栽培之后,形成了最初的农业。 B 由于狩猎工具的发展和改进,尤其是由于弓箭的出现,人类产生了最 早的生产部门――狩猎。人类捕获了较多的猎物之后,开始驯养, 形成了最初的畜牧业。 C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导致了人类的定居和村落生活。 D 畜牧业逐渐向游牧业发展,人们开始了游牧生活。后来,畜牧业逐渐 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E 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要求有相对丰富的自 然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初的认识,――这就是自然 科学知识的萌芽。
• 18.“环境科学”应用了多种学科对环境进行研究,所以它属于边缘 学科。(A、正确;B、错误) • 19.“天体物理”、“生物化学”这样的学科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综 合起来产生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类学科称为“综合学科”。 (A、正确; B、错误)
• 20.19世纪,大工业生产体系出现之后,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手工性经验技能被机械性经验技能完全取代也就是合理的了。 (A、正确;B、错误)
古代技术的形态
手工技术—— • 身体 • 经验 • 工具
古代自然哲学特征
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 系,一切关于自然的知识基本上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当中。 大多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经验事 实为依据,具有经验科学的萌芽形式。而古代自然哲学是 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既包含哲学的探索,又 包含自然科学的研究。 历史体现:古希腊古罗马科学
基础知识回顾
1.科学是____ ?(A、知识体系; B、认识活动;C、社会建制) 2.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 (A、正确; B、错误) 3.科学讲求___? (A、客观性与实证性; B、通用性与共享性;C、系统 性和理性) 4.Techne=Technology? (A、正确; B、错误) 5.技术=科学 (A、正确; B、错误) 6、古代技术的主导要素是____ (A、经验; B、机器; C、理论) 7.科学是现实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 8.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A、正确; B、错误) 9.科学讲求功效性,技术讲求真理性 (A、正确; B、错误) 10.科学讲求试验,技术讲求实验? (A、正确; B、错误)
的,这为科学技术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2.石器和弓箭的发明
原始时代第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制造就是石器的发明和制造。弓箭是继 石器之后原始社会的又一发明(力学原理――弹力,第一种“隐藏的 力”)。
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欧地区出土的石器
3.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
原始时代另一个伟大的技术创造是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50 万年前)。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 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了一种自然力。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图
手工经验型工具(人体自身的力量)
石器的发明 植物栽培
人体外在的力量
火的利用 农业(科学) 陶器制造 畜牧业 图腾崇拜与巫术 公元前3000年左右,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 农业与手工业分工 工匠出现(手艺人) 从利用自然到创造自然
农村 灌溉技术 金属工具(青铜)
技术的起源
• 技术的起源与人类的诞生同步 • 猿人—石器—语言—劳动
二、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与近代机械论唯物 主义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三、现代自然科学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现代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
1、 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2、现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3、现代高新技术
一. 古代科学技术萌芽及发展
古代:人类社会诞生到公元15世纪。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自然观形成: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色彩的自然观 古代科学技术形式:科学在劳动中产生,以经验形式
存在于技术之中,这种自然知识构成自然科学技术萌芽的 最早形式。
1.人类起源与技术发展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从猿到人转变的关 键是劳动,转折点--手脚分工,手的发展是从在劳动中制造工具开始
• 21.将科学以“小科学”和“大科学”加以区分的是: (A、爱因斯坦;B、普莱斯;C、贝尔纳;D、培根;) • 22.“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 原理之一。 (A、正确;B、错误)
一、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科学技术的萌发 2、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科学的起源
• 科学的诞生依赖阶级和脑体分工的出现 • 亚里士多德论哲学(学问)的产生条件 ——闲暇(时间)、有闲阶级 ——惊奇(兴趣)、特殊的智力偏好 ——自由:人身自由和为知识本身自由地追求知识
古代科学的形态
• 自然哲学形态—古希腊、中国先秦 • 实用科学知识体系—古代中国、阿拉伯 • 理论自然科学—古希腊(唯一)
11.《礼记· 大学》中指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它所指的人类活动形 式是:(A.技术 B. 科学 C. 生产)
12.科学知识具有通用性,技术应用也具有通用性,所以科学技术无国界。(A、、反科学;D、 科学) • 14.艺术属于(A、科学;B、伪科学;C、非科学;D、反 科学) • 15、环境保护运动和女权运动都属于“反科学”的一种,它 们坚决反对科学的发展。(A、正确;B、错误) • 16.科学并非万能,人生还需要其它学问,所以,我们需要 “反科学”。(A、正确;B、错误) • 17.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根据人类的理性能力对科学进 行分类,他所给出的三种科学分别是:记忆的科学、想象的 科学、以及自然科学。(A、正确;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