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51页)
目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2时间和位移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5 自由落体运动
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重力
3.2 弹力
3.3 摩擦力
3.4 力的合成
3.5 力的分解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 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教学难点】
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会描述运动的方式和速度。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和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呈现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
二、讲解
1. 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描述:位移、时间、速度。
3. 速度的计算:速度=位移/时间。
三、实验
利用速度计算器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手动计算速度,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
让学生完成速度计算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归纳
总结运动的概念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继续深化对速度计算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巩
固知识点。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加深对物理知
识的理解。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运动描述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3.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教学重点:
1.力的性质和分类
2.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3.速度与时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科书《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实验仪器:计时器、测量尺、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小明和小王同时从学校出发,小明速度为5m/s,小王速度为8m/s,他们谁先到达终点?为什么?
二、讲解
1.力的概念及分类
2.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速度与时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
利用小车和计时器进行速度的实验测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体验速度的测算过程。
四、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速度的大小受物体运动距离和时间的影响。
六、作业
1. 熟练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2. 完成相关练习题
七、板书
1. 速度公式:v=s/t
2. 速度的计算方法
3. 速度与时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主要在于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方法,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应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变化。【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与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
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
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
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高中物理必修1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与公式;
2. 掌握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3. 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与公式;
2.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 实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
1. 掌握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 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准备:
1. 实验装置:滑轮、绳子、木块、弹簧秤;
2. 相关实验工具:计时器、显微镜;
3. 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个物体受力加速度的情景,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提出问题: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与公式:F=ma。
2. 解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当作用力增大或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设计实验装置:将木块挂在绳子上,通过滑轮连接弹簧秤。
2. 记录实验数据:测量木块的质量,记录实施力和木块的加速度。
3.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计算木块的加速度。
四、讨论(10分钟)
1. 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引导学生讨论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引申出其他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 提出课后作业:练习相关题目,积累实验经验。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第一章物理学科导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教材和教具;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讲解
1.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推理方法等。
三、实践
1. 学生进行物理学实验,体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探讨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四、总结
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实验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知识,但不够深入,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行相关计q
算。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必修一的物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
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和关系;
3. 能够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教学重点:
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描述直线运动所需的物理量和关系。
教学难点:
1. 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装置、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授课: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及其关系。
3. 实验:利用直线运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出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4.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如何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强化学生的理解。
5.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加强对直线运动描述的掌握。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延伸: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形式的运动描述,如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理解直线运动描述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一课时: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教学内容:
1. 力的定义和分类;
2.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3. 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例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力在物体上的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4. 练习和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讨论中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出下节课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题,查找相关实例分析案例。
第二课时: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
1. 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2. 运用牛顿三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3. 质点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
1. 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
2. 方法讲解:讲解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和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解决力学问题;
4. 练习和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讨论中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出下节课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题,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
第三课时:动量和能量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内容:
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动量定理的应用;
3. 能量的种类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
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针对练习:
1.关于共点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一定是共点力
B.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是一对平衡力,则这两个力是共点力
C.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它们的作用点不在同一点上,则这几个力可能是共点力D.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它们的作用线可以汇交于一点,则这几个力是共点力【答案】A
2、合力和分力
看下面图片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水桶所受拉力示意图吊灯所受拉力示意
教师总结:两个小孩分别用力F1、F2共同提着一桶水和一个大人单独用力F提着这桶水,都能产生让水桶保持静止的效果。
用拉力为F的一根线悬挂吊灯和用拉力分别为F1、F2两根线悬挂吊灯都能产生使吊灯保持静止的效果。
结论:由于F产生的效果和F1、F2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F是F1 、F2 的合力,F1 和F2 是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
思考讨论
帮助学生理解共
点力的概念
锻炼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以及总
结能力为理解合
力和分力打下基
础
F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
前者力就叫作后者力的合力。
后者力就叫作前者力的分力。
出示图片:一个大人和两个小孩提水
二、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出示动画: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教师总结:
2.思考: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如何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全)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全)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理解运动和运动的相关概念,学会描述运动的基本规律;
3. 掌握力的作用概念及力的计算方法;
4. 了解力和压力的区别,学会计算压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三定律的应用,力的作用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学板书、实验仪器、教学素材等;
2.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
3. 讲解牛顿三定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方法
1. 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力的作用;
2. 授课:介绍力的概念及力的计算方法,讲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力的实验,让学生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第二课时: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1. 复习:回顾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方法;
2. 讲解: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及应用;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来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4. 实验:进行一个相关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5. 总结: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范围和限制。
第三课时:牛顿第三定律和压力的概念
1. 复习: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 讲解: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和压力的概念,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来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 实验:进行一个压力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力大小。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一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人教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人教必修1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
3. 能够通过实例运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内涵。
2. 运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引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它包含的意义和相关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公式F=ma,解释其含义和应用方法。
3.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场景。
三、练习(20分钟)
1. 划分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解决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习题。
2. 老师进行现场答疑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复习并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馈(5分钟)
在下节课前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实例演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然而,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此时可以用(x,y)表示物体的位置。
巩固练习
1.下列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
A.沿着斜面下滑的木块B。研究斜面上的木块是下滑还是翻滚
C。电扇的叶片D。自转中的地球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很大,一定不能看做质点B。原子核很小,一定能看做质点C。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中,有时可看做质点,有时则不可看做质点D。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无实际意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选定参考系
B。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C。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是相同的
D。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为()
A。船和山B。山和船
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布置作业
教材第13页问题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运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间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运动情况,仅仅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新课教学
一、时间和时间间隔
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线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