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经济与社会生活】 (1)原始社会:出现农耕和畜牧业,过定居生活,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 方稻作农业区;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利用地窖和陶器存粮;出现早 期集镇。(2)商周:出现青铜器;城市建设初具形制。(3)春秋战国:实行“重 农抑商”;实物借贷比较普遍 【文化交流与传播】
1
阶段限时集训
(2)经济上: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 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土地 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文 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西汉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 易。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4)民族关系上: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从 设郡管理到开拓疆域。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 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 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 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仰韶文化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特征: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 富分化、母系社会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生产力有所提高,但水平仍然较低)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特征:
①人类的起源地之一;②聚河而居;③分布广泛。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时空观念——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核心结论】 从以上文化 区系示意图来看,我国古 代早期文明的分布遍及全 国大江南北,突破了“黄 河一元中心论”的说法, 印证了“满天星斗说”的 观点,这充分体现出中国 早期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 的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
是全国子民的严父
第1讲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各地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共存,又逐渐趋于一体(多元一体)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 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 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 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 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 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 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 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 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 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夏朝 ①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二里 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国家治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 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上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 统治。
2.早期国家的发展——商与西周
项目
商朝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定
思 考
(2)依据材料三中的考古发现,推断这些文化遗存属于哪一历史阶段,并 说出理由。 试答:_按__生__产__力__划__分__,__应__属__于__新__石__器___时__代__。__理__由__:__这__些__文__化__遗__存__中__出__ _土__了__大__量__陶__器__,__从__“__玉__猪__龙__”__可__知___,__当__时__人__们__已__饲__养__家__畜__,__过__定__居__生__ _活__,__从__图__片__可__看__出__是__磨__制__石__器__。__按___社__会__组__织__划__分__,__应__属__于__氏__族__公__社__时__ _期__。__理__由__:__新__石__器__时__代__已__进__入__氏__族__社__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课件:1.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古代 中国 政治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2014·全国卷Ⅱ,T24 2013·全国卷Ⅰ,T24
命题角度
考查难度 考频
运用周代“雅言”考查分封 ★★
制、礼乐制的影响 5年
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战国 5考
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墓葬等 ★★★ 级差异
考法一 从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 1.(2017·高考全国卷Ⅰ,T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 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图解历史】
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微点提醒】 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
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 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 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 关联。
【教材补遗】 “家国同构”特点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
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
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大单元教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北京人
(4)代表性遗址:
旧石器时代还未
元谋人(约170万年)、出现原始农业
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
元谋人门齿化石
元谋人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1.按生产力水平(石器制作技术)分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1)概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2)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遗存数量多。
中华文明的起 源:石器时代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1.按生产力水平(石器制作技术)分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晚期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1)概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分布特点: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满天星斗 沿河分布
(3)生产生活:采集渔猎、学会用火、
流浪迁徙、群居(穴居-巢居)
2.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众多相对独立的 部族,已具有早期国家雏形,进入万邦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 (二)夏朝的统治(前2070-前1600)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权力继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外服:间接 册封方国 有很大自主权,臣服、定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政治 ①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宗法分封制崩溃。②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③世
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尚贤、举荐、军功爵制。④法治和德治之争(郑国子产铸
刑书、李悝《法经》;儒家孔子、孟子主张德治。⑤开始大规模编排户籍。
农业:①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②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③井
经济
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
(2)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
①德治——儒家(人性善,以德治国;孔子、孟子。) ②法治——法家(人性恶,以法治国;商鞅、韩非子。)
(3)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评价
①儒家德治——不符合兼并战争的现实,无助于富国强兵,不受君主重视。 ②法家法治——有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受重视,推动秦国完成统一。
二、课标解读与深化探究
(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 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它成为今天平等 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课标解读与深化探究 深化探究 2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①周王势衰、诸侯势大,传统的 ①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
消极 厉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加重对民众压迫,易出现暴政。
二、课标解读与深化探究 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一、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
1.文字沿革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
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
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针对训练]
1.(2019·泸州二模)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
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
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D[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即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美、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
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
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代“雅言”
(1)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政治
(3)2013·海南卷·2 宗法 制度早已在春秋战国后解体,但是,
制的影响
作为思想观念却一直存在于中国社
(4)2013·全国卷Ⅰ·24 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 成部分。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
(5)2017·全国卷Ⅰ·分 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学习的重中之
思考2:商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对象;内容;影响
思考3:西周分封对象的主体是谁?该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诸侯国的行政管理、官员设置、赋税征收权力归谁? 分封制是否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什么? 分封制是如何演变的? 封建社会有没有分封制?如果有,地位如何?和西周分
(2)注意小农经济的形成背景、 特点、影响、地位等。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教材必修2第1、2、3、4课,完成 《创新设计》中“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中的 “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相关知识体 系。
结合教材和复习资料自主学习内容,围绕本考 点的核心内容,在笔记本上简单构建网络知识框架。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3、礼乐制度:
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 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河北省辛集市高中历史第一轮通史专题复习课件:第一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文明 (共51张PPT)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 政体的总和。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 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3.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奴隶 社会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 年)和封建社会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 清朝,前475~1840年)
【考纲要求】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商鞅变法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其政治
1、夏朝(前2070—前1600))
夏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带冠冕的夏禹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世袭,宗族关 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Biblioteka Baidu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传贤
传子
公天下
家天下
想
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
一 想
:
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 原因何在?
模块
真题举例
命题考向归纳
政治文明
2017·全国卷1,24 2016·全国卷Ⅲ,24 2014·全国卷Ⅱ,24 2013·全国卷1,24
考查分封制对文化交流的 推动作用。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考查宗 法制
运用周代“雅言”考查分 封制、礼乐制的影响
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秦国 与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 异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一公元前221年)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期政治制度。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开始出现。
2.经济上: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①早期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的逐渐产生。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 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8
【感悟高考真题】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2.(2019·课标全国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 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 【解析】B对: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 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 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 变化。A错: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 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C错:不符合史实。D错: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 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
历史解释 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四位一体, 形成等级森严、家国一体、重视礼乐教化的特征。
模块一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Word教参)-【优化指导】2023高考历史(通史
模块一第1讲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一、概述
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战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但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二、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割据最为严重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这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民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大约在公元
前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李村遗址、仰韶文化等先民时期的文化遗存。这
些文化遗存中,显现出了中国文明的初步雏形。
而在商朝、西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殷商时期,汉族人民从
狩猎采集阶段过渡到了农耕社会,同时也出现了象征性文字记载的形式,形成了殷商时期的简单文字,商代文字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中华文明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
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学派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
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主张“不为成名利”,强调个体修身养性,发扬个人自由精神,与儒
家思想形成对比。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主要从道德上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分布位置
长江中上游 海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原始种植农业 家畜饲养
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 定居生活,修建村社 祭坛神庙 氏族部落
问题: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存能力,组织管理,精神生活
经济:井田制、青铜铸造业发达、“工 商食官”
文化:敬天保民、礼乐文化;甲骨文
政治: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割据混战,纷
纷变法;专制主义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初 步 形 成 。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小农经济形成,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打破”学 在官府“
学习任务
史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1840—1912)
(1840~1949)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中国现代史: (1949~至今)
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1978—
通史时序
先秦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秦汉时期
(中华文明的形 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 地理分布: 多元一体、中原
核心、 ① 历史发展: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主题二 早 期 国 家 —— 夏 商 周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 始祖。 (3)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 种做法称为“禅让”。 (4)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 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雏形的出现
2.早期国家——夏商周
角度
夏
商
西周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禹 建立了我国最早 商汤建立商朝
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 商建周,定都_镐__京__
(1)中央:商王是最高
(1)夏王:是最高统
(1)制度:①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
治者。
统治者,商王之下设 外的土地分封给同姓贵族、异__姓__功__臣__
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禹死后,其子启
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
(2)地方:实行内外服
继位, 世袭制 代替
和卿大夫继续分封。
政
制度
了禅让制。
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实行以
治
①内服:商王直接控
(3)国家管理:中央
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制
制的王畿地区。②外
设有主管行政、军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知识导图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
固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1.政治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大动荡大变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以巩固。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经济上:先秦时期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和对外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陆海通道的打通密切了中外联系。
4.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奠基并初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技发明具有实用性的特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 先秦时期的经济课件
解析 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曹、鲁一带 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 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并非 只在这一地区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 破坏,排除 B 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 模,C、D 两项排除。
点拨 运用“三看”“三思”法解答图片类选择题 (1)“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如本题“春秋战国”;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 方向,如本题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 明确内涵外延,如本题的图例。 (2)“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 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否符合 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要排除;三要思考是否与题干 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先秦时期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垄作法 。 3.水利灌溉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3.与民族心理和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 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 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 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 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课时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
2.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2)《诗经》。(3)楚辞。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主张⎩⎪⎨⎪⎧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
“克己复礼”。②政治:提倡“为政以德”。③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④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修订《六经》。
(2)地位: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
(1)主张⎩⎪⎨⎪⎧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深远。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3.影响
(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孔子的思想(选修4)
1.政治
(1)“仁”是核心,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
(2)“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
(3)“中庸”思想: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2.教育
(1)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 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 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 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2.鉴别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对点训练2】 (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论语·学而》中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 此断定“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
文化特征 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 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
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对点训练4】 (2016·湖南长沙模拟)1889年,梁启超对比古代 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 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
解析 据题干史料及图可知,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 史实,内容一致,故选D项。《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 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 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 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 《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 故C项错误。 答案 D
确定答案
D
┃方法点拨┃ 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
(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 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 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结 合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 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 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A.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 D.兼并战争促社会进步
解析 题干信息“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 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体现了当时宗法、分封 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故选C项。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 下共主”的局面,题干信息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局面受到了冲击, 故A项错误;B、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均排除。 答案 C
素能提升(一) 史料的分类与鉴别原则
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 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的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 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 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 考考查目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
1.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 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 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行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 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 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 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 传,需要仔细甄别。
(1)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①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②确定研究类型, 一般分别为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 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 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①围绕问题收集史料;②针对问题解读史料;③ 根据史料论证问题;④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 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主题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中外对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古希腊城邦
政治结构
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 腊世界
经济发展 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 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
政治制度
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城邦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பைடு நூலகம்
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异
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思
经济 (2015·全国Ⅰ,24 )创设情境,考查小农经济的 5年 想主要考查儒学思想主张及演变等。
文明 形成
1考 2.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
(2015·全国Ⅱ,24 )从借鉴角度考查古代儒学思
择题主要是从通史或中外对比角度
想的治国特点
考查。
思想 (2015·全国Ⅰ,40)从比较角度考查汉代儒学与孔 5年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
3.从思想角度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 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其中,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 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对点训练3】 (2016·山西太原模拟)“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 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 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 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 的本质问题是( )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 上,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 的“隐患”。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 比,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2016·江 苏 单 科 , 2) 《 史 记 》 记 载 : “ 秦 王 发 图 , 图 穷 匕 首 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 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阶段提升(一)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 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的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 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上,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 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 上,“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 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对点训练1】 (2017·四川德阳模拟)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
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
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解析 题干材料“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
八方来效”体现出了“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
文明 孟儒学的不同(非选择题)
3考 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
(2015·全国Ⅱ,40 )从比较角度考查孟子的法制
势的结论性认识。
观念及价值(非选择题)
[解题支招] 情境类选择题 【典例】 (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模拟)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
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 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考情分析]
模块
命题角度
考频
考情说明
(2016 ·全国Ⅲ,24)考查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政治
(2014·全国Ⅱ,24 )运用周代“雅言”考查分封制、 5年
1.从模块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
礼乐制的影响
查的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演变
文明
3考
(2013·全国Ⅰ,24)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秦国与东
趋势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
A.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解析 古希腊没有分封诸侯,排除A项;周朝和古希腊均无君 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排除B项;周代并非小国寡民,排除C项; 古希腊前期和中国周代都是贵族政治,古希腊城邦林立,中 国周朝也是分封的诸侯国林立,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一 商周时期的宗法思想观念——封建皇权政治与历史遗 存的源头
【主题综述】 宗法制是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上尊卑贵贱社会秩序 的政治制度。虽然随着周代统治的崩溃而结束,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尊重 传统、重视祖先的观念对封建政治乃至当今社会影响至深。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 嫡长子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当今,海内外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 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的体 现。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仁之本为孝悌,孝悌并非外在的礼仪, 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而是最终实现家国和谐,故B项错误;仅根据此材料并不能说明 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 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折射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通史整合】 1.从政治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主要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表现为: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2.从经济角度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 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 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 经济基础。
答案 B
主题二 民本、德治、法治、和谐等——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主题综述】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诸
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如儒家推崇礼治、德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民本思 想;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重 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等。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 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D.分封制受到冲击
┃解题示范┃
定位知识
分封制的崩溃
“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 关键信息
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材料“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 冲击,故选D项。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体现“ 辨析选项 开始”,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是春秋时期,当时是贵族政 治,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最佳选 项,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