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履带车辆主动轮动态应力仿真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知识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知识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知识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履带车辆转向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

这项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履带车辆在不同转向条件下的行为,并优化车辆设计和控制系统。

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车辆的质量、转向系统的特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模拟出车辆在不同道路状况下的转向性能,包括转弯半径、侧滑角度、抓地力等。

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常用的模型包括单轨模型和双轨模型。

单轨模型认为车辆仅在一个垂直于轨道的平面上运动,忽略车辆的纵向运动。

双轨模型则包括车辆的纵向运动,并考虑左右两侧履带之间的转弯差速。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常用的仿真软件包括CarSim、ADAMS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车辆模型和分析工具,可以模拟车辆在各种道路条件下的转向动力学,如直线行驶、转弯、制动等。

通过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工程师可以评估不同转向系统设计的性能,并进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仿真研究不同转向系统的刚度、行程、空转角度等参数对车辆的转向性能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摩擦系数下车辆的侧滑情况,并通过调整控制策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总之,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履带车辆的转向特性。

通过仿真研究,可以优化车辆的设计和控制系统,提高车辆的性能和可靠性。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技术,对于履带车辆的设计、性能分析和控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继续介绍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的相关内容,包括仿真模型、评估参数以及仿真结果的分析等。

一、仿真模型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仿真中,最基本的模型分为单轨模型和双轨模型。

单轨模型是将履带车辆简化为一个刚性运动体,并在一个垂直于车辆运动平面内进行建模,该模型忽略了车辆的纵向运动。

而双轨模型则考虑了车辆的纵向运动,并通过差速控制来模拟履带车辆的转向情况。

Adams_ATV在履带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

Adams_ATV在履带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

1概述相比轮式车辆而言,履带式车辆采用履带行走,就像铺了一道可以无限延长的轨道一样,使它能够平稳、迅速、安全地通过各种复杂路况。

由于接地面积大,所以增大了坦克在松软、泥泞路面上的通过能力,降低了下陷量,而且履带板上有花纹并能安装履刺,所以在雨、雪、冰或陡坡路面上能牢牢地抓住地面,不会出现打滑现象。

同时由于履带接地长度达4~6米,诱导轮中心位置较高,所以可以通过壕沟、垂壁等路障,一般坦克的越壕宽度可达2~3米,可通过1米高的垂直墙。

履带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在过河时,可以采取潜渡的方式在河底行走;若是浮渡履带,还可以像螺旋桨一样产生推进力,驱使车辆前进。

正是因为这些卓越的越野机动性能,使得履带式车辆为兵器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所广泛使用。

要提高履带式车辆的动力学走行性能,一方面需要借助各种现场试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VPD技术,利用MSC ADAMS/ATV ToolKit进行仿真模拟。

2MSC ADAMS/ATV模块简介MSC ADAMS/ATV Toolkit是MSC ADAMS用于履带式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的专用工具,是分析军用或商用履带式车辆各种走行动力学性能的理想工具;通过ATV Toolkit,利用其提供的车身、履带、主动轮、负重轮、拖带轮及诱导轮模板,可快速建立履带式车辆的子系统到总装配模型。

ATV Toolkit中提供了多种悬挂模式和履带的模板,方便用户建立各种复杂的车辆模型。

通过改进的高效积分算法,可快速给出计算结果,研究车辆在各种路面(软土、硬土)、不同车速和使用条件(直行、转向)下的动力学性能,并进行方案优化设计。

同时,模型中还可加入控制系统、弹性零件、用户自定义子系统等复杂元素,以使模型更为精确。

在MSC ADAMS/ATV Toolkit 中,既可以建立完整履带车辆模型(包括橡胶履带),也可以建立简化的履带车辆模型(STRING TRACK MODEL)。

3应用案例(1)崎岖路面高速通过分析下图所示为坦克车通过崎岖路面的仿真分析,通过这一分析过程,可以研究悬挂系统对车辆的垂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高速履带车辆诱导轮张紧力的计算与仿真

高速履带车辆诱导轮张紧力的计算与仿真

托带轮的影响时, 可以近似认为上支履带板的张紧 力与诱导轮周围履带张紧力相等.
根据式 ( 10)可以得到 F3 与张紧力 T i 的数学关 系:
F3
T i l2 [ s in( i +
2 ) + cos( i -
1 ) ] + (m l l1 + m i l2 ) g s in i - m i l2 ( x cos i - y s in i ) - F li l2 co s( t l3 s in j
第 1期
面稍大.
袁 芬等: 高速履带车辆诱导轮张紧力的计算与仿真
47
2 2 纵向加、减速行驶
车辆在平坦路面上, 0~ 10 s内主动轮的角加 速度为 6 r / s2, 然后匀速行驶, 在 20~ 30 s内主动 轮的角加速度为 - 6 r / s2. 加速和减速时的张紧力 如图 7所示. 加速时, 主动力矩增加, 上支履带张 紧, 所以诱导轮周围张紧力也较大; 减速时, 有制 动力矩作用在主动轮上, 上支履带放松, 诱导轮周 围张紧力处于较小值.
(8)
46
车辆与动力技术
2 008 年
2=
-
= a tan lx ti - l2 s in j - a s in rf - rj .
lyti + l2 cos j
lju
( 9)
其中 rt 为托带轮半径; rf 为负重轮半径; lju为负 重轮和诱导轮间的距离.
可见, 1 和 2 的计算公式中只有一个变量 i, 这为测量和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K ey w ord s: tracked veh icle; idler; tension; simu lation
在履带车辆中, 张紧力对车辆的平顺性、通过 性和机动性有深刻影响. 张紧力太大会增加履带和 底盘部 件的摩擦, 能 量损失严重, 并有断带的危 险; 张紧力太小, 容易发生脱带, 造成车辆在瞬间 瘫痪. 因此为提高车辆的综合性能, 履带张紧力需 要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调整在一个最佳范围内, 为达 到这一目的, 首先要完成履带环张紧力的计算. 然 而在实际行车中, 履带脱带和断带等故障经常发生

改装高速履带车辆扭杆弹簧动态应力测试研究

改装高速履带车辆扭杆弹簧动态应力测试研究

改装高速履带车辆扭杆弹簧动态应力测试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某高速履带车辆改装需要,对其悬架系统扭杆弹簧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虚拟验证,证明了该优化方案是可行的,为高速履带车辆的改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速履带车辆;悬架系统;优化设计1.引言某高速履带车辆因内部部件进行改装,导致车辆重心位置后移,车体姿态变成前高后低。

由于该车辆多在复杂地形进行机动,其悬挂系统动力学特征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机动性与乘员的适应性,同时,车辆悬挂动力学特征还对车载武器和设备的性能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时希望调整扭杆弹簧的刚度来恢复车辆静平衡时的水平姿态(保持车体水平,车底距地高不变)。

通过对改装前模型的验证与修正,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技术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找到满足车体姿态条件与行驶平顺性条件的扭杆刚度,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模型组成本文中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ATV履带车辆专用模块建立整车简化模型(图1)。

该模型车体每侧由1个诱导轮、5个负重轮、1个主动轮组成。

悬挂系统采用扭杆弹簧和叶片式减振器的布置形式,扭杆弹簧初始刚度为490 Nm/deg,减振器阻尼初始值为90 Nms/deg。

在该模型中,主动轮、诱导轮、平衡肘与车体之间以及负重轮与平衡肘之间通过转动副连接。

由于限制器与车体无相对运动,建模时可直接建在车体上,与平衡肘用10个接触副连接。

缓冲器与车体用移动副连接。

平衡肘与车体之间用扭杆弹簧连接,建模时扭杆的作用力通过在转动副上加螺旋弹簧来实现。

整车模型共由213个刚体组成,模型中有26个旋转铰、2个圆柱铰、2个球铰和2个移动铰。

每个旋转铰和移动铰分别约束系统5个自由度,圆柱铰约束系统4个自由度,球铰约束3个自由度,驱动约束2个。

系统共有约束方程m:m=(26+2)×5+2×4+2×3+2=156多刚体系统自由度DOF为:DOF=6×n–m=213×6—156=1122则系统共有自由度1122个。

高速履带行走动力学分析论文

高速履带行走动力学分析论文

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履带车辆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机械系统,其显著特点是行动部分采用履带行驶装置,履带是在发明车轮之后又一重大突破,履带装置将车辆从传统的“线”的活动围改良为“面”的活动围,使得在复杂多变的使用环境中履带车辆的野外行驶能力,越障能力和机动性能都得到保证。

随着现代履带车辆对机动性要求不断提高,车辆在斜坡行驶、软地急转弯等恶劣工况行驶过程中耙齿、脱轮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车辆丧失机动性,陷入“瘫痪”状态,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行驶通过性和作战任务等。

现代军用履带车辆的发展总趋势是要求在降低车辆功耗的同时又要提高履带在链环上的稳定性[1],以防止履带发生耙齿、脱轮现象。

这不仅是提高车辆机动性的保证,而且可以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和乘员的舒适性。

因此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十二五”预研项目:“履带车辆行动系统高速啮合技术研究”,论文的重点是履带装甲车辆行动部分动力学分析研究。

以特定类型履带装甲车辆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履带式车辆脱轮问题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履带装置各部件作用机理,并建立履带装置紧力的数学模型和履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论文针对车辆典型行驶工况中脱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为提高履带车辆行驶性能和对脱轮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履带装置紧力的数学模型,达到对紧力控制的目标,通过控制履带紧力,防止履带耙齿、脱轮现象发生;同时建立履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且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将结果与计算数据对比,以此来论证数学模型的准确程度,并且分析不同工况下履带受力状况,对提高履带行驶系统的设计水平及防止脱轮现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持履带车辆的整车行驶性能良好提供了很大帮助,也为未来实现紧力的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1.2履带车辆行动部分的研究现状1.2.1 履带行动部分介绍履带行动部分由主动轮、履带、负重轮、诱导轮、履带紧装置、托带轮(或托边轮)、紧轮及诱导轮补偿紧机构等部件组成。

嵌入式履带车辆主动轮应力测试系统的研究

嵌入式履带车辆主动轮应力测试系统的研究

嵌入式履带车辆主动轮应力测试系统的研究白茹;裴东兴;谢锐【摘要】针对履带车辆主动轮动态应力测试环境的恶劣和可测试性差的问题,采用电阻应变测试方法并结合存储测试技术,设计了一套可嵌入的微型存储测试系统。

通过利用ANSYS仿真软件可得到静态载荷下主动轮轮毂的应力分布,选取在轮毂两侧以半桥连接方式粘贴两个应变片。

对于履带车辆的多种工况,采取多次随机触发采样模式,同时采用单片机和CPLD共同控制的方式对测试系统进行低功耗设计。

经过试验表明,测量结果误差小于1%,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Aiming atthe problem that the bad test environment and the poor testability of the stress test system on vehicle driving wheels,a set of embedded micro storage test system is designed by combining the resistive strain test method with the storage testing technology.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driving wheel hub under static load can be obtained by the ANSYS simulation software,two strain gauges are pas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hub by the connecting way of bridge. For various kind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tracked vehicle,the sampling mode is adopted,and the low power consumption design of the test system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nd CPLD.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show that the errorof measurement is less than 1% an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achieved.【期刊名称】《电子器件》【年(卷),期】2016(039)003【总页数】4页(P746-749)【关键词】存储测试;应力;低功耗;微体积【作者】白茹;裴东兴;谢锐【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51;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51;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51;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51;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51;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3具有良好性能的履带车辆在现代军事、农业和建筑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高速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动力学仿真

高速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动力学仿真

• 1430 •
系统仿真学报
Vol. 16 No. 7 July 2004
∑n

r ri
T
(mi r&r&i

v Fi
)
+
δ πviT
(J
iωv& i′
+
ωv i′
×
J
i ωv i′

v N
i
)]

δ
W
= 0 (1)
i =1
式(1)各项的说明请参见参考文献[1]。
2 综合动力学方程的拼装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
选取图 1 所示履带车辆系统的广义坐标为:
本文以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摆动平衡 肘式悬挂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基于 Matlab/SimuLink 环境进
收稿日期:2003-06-03 修回日期:2003-07-16 作 者 简 介 : 史 力 晨(1975-),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工程师,研究 方向为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王 良 曦(1941-),男,四川乐山人,教授, 博导,研究方向为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和系统工程;张 兵 志 (1956-), 男,河北省获鹿人,高工,博导,研究方向为车辆系统论证与系统工程。
高速履带悬挂系统的典型结构通常由履带、负重轮、 平衡肘、诱导论、主动轮、车体及弹性、阻尼元件组成,其 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以往对于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动力学仿真是基于线性假 设,采用弹簧—振子的模型进行分析。这种假设前提对于小 位移的线性动力学工况可以做到较好近似,但不适用于履带 车辆的大位移、非线性工况。
辆相互作用中的变形规律[4],接地履带负重轮下面的地面沉
陷最大,压力也最大。并且根据土壤力学原理地面—履带间

基于RecurDyn的履带车辆高速转向动力学仿真研究

基于RecurDyn的履带车辆高速转向动力学仿真研究
2) 履带车辆在平坦软地工况的转向 ,地面参数如图 3 所示 。驱动轮转速和车辆初速度设置同仿真 1) 。
两种转向工况的仿真结果包括 : 车辆两侧驱动轮转 速 ,车辆转向过程中车体的横摆角速度 ,俯仰角的变化 ,两 侧履带系统张紧装置张紧力的变化 。如图 4 至 8 所示 。
从图 5 可以看出 ,履带车辆硬地转向时车体横摆角速 度较快达到稳定 ,而软地转向时车体横摆角速度响应波动
1) 履带车辆在平坦硬地工况的转向 ,地面参数如图 2 所示 。给模型主动轮轴施加 Motion ,使左右驱动力起步加 速到 33 rad/ s ,对应车速为 23 km/ h ; 右侧驱动轮转速从 1 s到 1. 5 s 内转速降低到 11 rad/ s (履带速度降为 7. 66 km/ h) ,左侧驱动轮保持不变 。车辆相应的初速度设为 0 , 起步后迅速升至 23 km/ h ,仿真时间为 10 s 。
·12 ·
一直较大 ,车辆在软地转向 比在硬地转向困难 。从图 6 的仿真结果来看 ,车辆在软 地转向时车辆俯仰的响应 都比硬地转向大得多 ,而且 变化非常不均匀 ,显然软地 转向比硬地转向车辆的侧 向稳定性要差 ,极限情况则 会发生车辆的侧翻 ,在沙地转向时脱带时有发生 ,我们不 时调整张紧装置才使仿真继续进行 。从图 6 可以看出 ,车 辆在整个转向过程中车体的俯仰变化是很复杂的 ,特别是 软地转向时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可见履带车辆转向时内侧 履带系统的制动和地面特性都对车体的姿态有较大的影 响 。从图 7 和 8 可以看出 ,车辆软地转向时履带张紧力的 变化比硬地转向时复杂 ,特别是内侧 (制动侧) 履带的张紧 力有非常明显的波动 ,说明软地转向时履带环的稳定性较 差 ,严重时会发生履带脱轮从而使车辆丧失行驶能力 。

基于LMS的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基于LMS的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基于LMS的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摘要】本文研究履带车辆在路面行驶时受到的振动,使用Track builder在LMS中建立了某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应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分析了车体、悬挂系统、负重轮、履带、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了与各参数相对应的关系表达式,并描述了履带车辆运动学方程以及动力学方程。

以标准梯形障碍物作为路面输入选取的各种参数进行了仿真,可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半主动悬挂;仿真1.引言悬挂系统(简称悬挂)是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路面行驶时,它能够减少车体受到的冲击与振动,对提高车辆机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悬挂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设计与仿真方法是忽略履带对车辆的影响,建立车辆的线性振动模型,计算车辆悬挂系统的性能。

然而由于悬挂系统导向连接件在车辆布置中的几何非线性影响,悬挂系统中弹性、阻尼元件的自身的非线性影响,特别是当车体振幅很大时,线性模型很难准确地分析履带式车辆悬挂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另外履带车辆动力学建模中应充分考虑到履带对路面不平度的影响以及履带引起的振动“牵连”等因素。

LMS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传统算法与递归算法相结合,基于DADS高效稳定的求解器,建立虚拟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

Track builder履带模块是分析履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理想工具,特别是在悬挂系统的分析中应用颇多。

本文将以某型履带车辆为仿真对象,通过进行参数化建模,建立履带车辆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对履带车辆在梯形障碍物路面直线行驶时进行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与设计参数进行比对,验证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2.履带车辆参数化动力学模型2.1 模型结构及运动学分析图1是某履带车辆在LMS中的参数化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车体(Hull)每侧有负重轮(Road-wheel)、平衡肘(Link_Roadwheel)、诱导轮(Idler)、主动轮(Sprocket)、履带(Track system)。

基于RecurDyn的履带车辆动力学仿真_骆清国

基于RecurDyn的履带车辆动力学仿真_骆清国

2 仿真与分析
运动仿真过程分为 3 个阶段. 2. 1 静平衡阶段
静平衡阶段表示仿真开始后履带车辆在重力作 用下,缓慢进入静平衡状态的过程. 静平衡位置分 析可用于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模型的约束条 件、初始条件等.
静平衡阶段将整个虚拟样机模型的运动约束设 置为零,让整车模型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落到水 平地面上. 图 2 为整车车体质心垂向静止位置变化 曲线,可见车体质心垂向静止位置在前期发生上下 振动,约在 3 s 后不再变化.
T平均 = T = 0. 012 516 s , r = R - H /3 = 0. 307 - 0. 009 7 = 0. 2973 m
根据公式( 8) 得
V = πr = 3. 14 × 0. 2973 = 268. 5 km / h
T
0. 012516
4结论
轮胎高速旋转过程中,当轮胎变形恢复时间与 轮胎旋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时,轮胎出现驻波,此时 的车速即为轮胎的临界速度. 根据此判定方法,利
图 2 车体质心垂向位置
2. 2 加速阶段 车辆由静平衡状态开始加速,并加速到目标速
度,仿真实验目标速度 V0 设定为 3. 424 km / h. 采 用 STEP 函数定义运动约束,由于此运动约束需施 加在主动轮旋转副上,所以,需要将目标车速换算 成主动轮的角速度,大小为 3. 6621) .
图 1 履带车辆车体及行动部分实体模型
1. 2 施加约束 设置车辆各零部件之间的约束: 结构约束( 接
触约束) 、力约束、运动约束及刚体碰撞约束等. 使行动部分各零部件与车体连接可靠、正确.
施加的主要约束包括: ①主动轮、诱导轮、托 带轮、平衡肘同车体之间以及负重轮与平衡肘之间 的旋转约束; ②平衡轴和车体之间施加力约束,施 加力约束时定义初始力或转矩; ③在车体和主动轮 的结构约束上定义一个运动约束,以驱动车辆行 驶; ④车辆与地面之间的碰撞约束,该约束由软件 自动完成,只需定义履带与路面之间的接触参数. 1. 3 道路模型

履带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履带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第 4期 2 0 1 5年 4月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Ma c h i n e r y D e s i g n & Ma n u f a c t u r e 1 4 7
履 带车辆 系统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沈仙 法 , 王 海巧 , 刘远伟 , 陈
( 三江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 江苏 南京
SHEN Xi a n — f a,W ANG Ha i —q i a o,L I U Yu a n - we i ,CHEN Na n
(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a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a n g s u N a n j i n g 2 1 0 0 1 2 , C h i n a )

2 1 0 0 1 2 )

要: 为准确预测履带车辆动态行驶特性 , 充分考虑 了履 带非线性 因素和地 面变形对行驶性建立 了履 带车辆 系统刚柔耦合动 力学模 型, 并在 两种路况下进行 了算例仿真 。结果认 为: 当履 带车辆通过平坦路 面时, 车辆前进速度和驱动轮角位移迅速从初始值上升到最大值 , 当驱 动轮扭矩保持在 6 0 0 0时, 车辆前进速度从指数级
t h a t f o r w r a d v e l o c i t y o ft r a c k e d v e h i c l e s a n d ng a u l r a v e l o c i t y fd o r i v i n g w h e e l w o u l d r i s e q u i c k l y f r o m t h e i n i t i a l v a l u e t O t h e

基于ADAMS的履带车辆行走系统性能的仿真

基于ADAMS的履带车辆行走系统性能的仿真
sult s are beneficial to design of t racked vehicle. 关键词 :虚拟样机 履带车辆 ADAMS 行走系统 脱轮 Key words : virt ual p rotot ype ADAMS t racked vehicle running system off2wheel 中图分类号 : U463. 3 文献标识码 :A
同传统的基于物理样机的设计方法相比 ,虚拟 样机的设计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
(1) 新的研发模式 传统的设计与制造主要通过周而复始设计 - 实 验 —设计的过程 ,产品才能达到要求的性能 。而虚 拟样机技术真正地实现了系统角度的产品优化 ,它 基于并行工程 ( Co ncurrent Engineering) ,使产品在 概念设计阶段就可以迅速地分析 。比较多种设计方 案 ,确定影响性能的敏感参数 ,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设 计产品 、预测产品在真实工况下的特征以及所具有 的响应 ,直至获得最优工作性能 。 (2) 更低的研发成木 、更短的研发周期 、更高的 产品质量 采用虚拟样机设计方法有助于摆脱对物理样机 的依赖 。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 (即虚拟样机) ,可以完成无数次物理样机无法进行 的虚拟试验 ;使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就可以迅速地 分析 、比较多种设计方案并能方便地改进和优化设 计 ,节约时间和费用 ,实现高质量 、快速 、低成本的设 计 ,而且使一次性开发成功成为可能 。
脱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 张紧力不足 ,履带松脱造成脱轮 (2) 车辆横向行驶在斜坡上并转向 (3) 车辆行驶在高低不平的台阶路面 ,与水平面 成一定角度时 (4) 车辆超越障碍物时并试图转向时
4 ADAMS 建模方法
ADAMS 选取系统内每个刚体质心在惯性参考 系中的三个直角坐标和确定刚体方位的三个欧拉角

履带式工程车辆行驶模拟技术及测试方法

履带式工程车辆行驶模拟技术及测试方法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国 研 探 究讨
履带上 , 向与车辆的运动方向相反 ; 方 假设地面对负重轮 2 功 率测 试 的作用力与地面的变形成正比,则负重轮与地 面的前后 试验台 通过测功机对履带车辆功率进行测量。由于 接着弧将受到大小不同的反作用力 和 , 如图 3 所示, 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损耗,车辆主动轮实际发出的 它们在道路平面上 的投影之差为 : 尺 c印' ” StR = o - C  ̄ 功率并不等于测功机测 出的功率。因此对车辆和测功机 R O t 即作用在第 个负重 轮的地面变形阻力 ,故作用于整个 进行受力分析, 可得出各种损耗来源, 从而得出功率测量 的基本方法。
式 中 , 坦 克总 质量 ,g 一 一 k ; 坦克 加速 度 , / 。 j m s 由上 式 可 以看 出 , 果 将测 功 机 锁死 , 车辆 的转 速 如 当
达到稳定后有 E F挡 ;这时只要测得挡块处 的作用力 , = 块 就可以测得附着力 ,而附着力在车辆不打滑时大小等
主动轮的扭矩表达式 :

当履带车辆在水 平的地面上低速行驶时 ,测量车辆 式中 , 一 帆 主动轮齿轮啮合和轴承 、履带摩擦阻力转矩 ,
N m 眠 主动轮及其对应段的履带的旋转惯性力矩 , ・; 一 m; 导 N m; 即: 盟 ;式中, R: 厂两个主动轮上的总扭矩 , m; — N・ r N・ 一 向轮轴承和履带摩擦 阻力的扭矩 , ・ z rz 导向轮及其对应履带的旋转惯性力矩, ・ l一 N m 推动车辆
牵 引力测 试
图进行受力分析 ,可 以得到发动机发 出功率和底盘测功 机测得功率的关 系。 Ⅳ 是底 盘 测 功 机 施 加 于 车 测功机所消耗的功率 :
带 的 支持 力 Ⅳ。其 中 和 辆 的力 ,而 重 力 是 车 辆 自

基于Recurdyn的高速履带车辆脱轮问题的仿真分析_张燕

基于Recurdyn的高速履带车辆脱轮问题的仿真分析_张燕

图 2 刚进入障碍路面时仿真截图 图 3 通过障碍路面时仿真截图
(2)下支履带脱轮分析 对于下支履带,当支重轮发生跳动,与履带脱 离,并有横向力作用在履带或支重轮上,使其有横 向位移时,可能产生脱轮。 图 4 是左侧履带系统各支重轮的垂直位移,通 过对比可以看到靠近驱动轮的第 1 个支重轮的垂 直位移最大,且在通过障碍路面时,各轮的垂直位 移都明显增大。
统组件,可参数化调节各部件的几何形状。 工具箱
由链齿轮、路面车轮、履带链接、橡胶衬套等组成。
利用这些部件,可以迅速建立履带车辆,对履带车
辆进行动特性分析。 (1)行走系统建模 履带车辆行走系统一般包括驱动轮、 引导轮、
支重轮、托带轮、履带和张紧装置等。 本履带行走系 统模型含有 2 条履带子系统,每条履带子系统包括 1 个 驱 动 轮 、1 个 导 向 轮 、6 个 支 重 轮 、3 个 拖 带 轮 、 87 块履带板和 1 个张紧装置, 不考虑悬挂系统;驱 动轮采用前置方式,驱动轮齿数为 10。 根据车辆的 实际情况确定各零部件的几何参数、 性能参数等, 完成零部件实体模型的组装。 履带在组装完成后, 一定要调整主动轮轮齿的位置,使其不要和履带发 生干涉,否则仿真无法进行。 支重轮、拖带轮、驱动 轮与车体之间为铰接关系,在工具包中选择 Joint 分
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振动、脱轮等问题成了 履带车辆速度提高的限制因素。 对于橡胶履带车
!!!!!!!!!!!!!!!!!!!!!!!!!!!!!!!!!!!!!!!!!!!!!
况恶劣,导致截齿齿身磨损加剧,造成左侧齿身锥 部磨损较剧烈,有明显的磨损划痕和沟壑,且划痕
度小于右侧。
偏向基本一致;合金头一侧有大块崩落,且崩落面
[5]刘 春 生. 采 煤 机 镐 型 截 齿 安 装 角 的 研 究 [J]. 辽 宁 工 程 技 术 大 学

履带轮式装载机转向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

履带轮式装载机转向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
Ab ta t n t i pa e ,t sc c mpoi g t e n he y a u i he y ae i r d e sr c :I hs p r hebai o sn ,S e r g t or nd r nnng t or nto uc d.The h it lpr t y e oft e s o l i r n t e vrua ootp h h ve
WANG Y u Jn .Z o — u HA0 P n - h o,Y e g Z a ANG L- o ,WANG S e g J n iHo h n - u
( . n Ree r h I s o Hi e h Ho g i gTo n S an l 1 0 5 Chn ; 1 Xi sac n t f —T c , n qn wn Xi h a x 7 0 2 , i a a . a
2Co su t nE gn eigReerhIstt n rl o sc prme t f L Xi nS an i 1 0 5 Chn ) . nt ci n ie r sac ntu eGe ea L g t sDe at n A, h ax 7 0 2 , ia r o n i ii oP a
la e i o rt csWa et lh d a d tes l o td scrid o t od rw t fu r k s s bi e n h i a n s y i ar u,whc rv sta f rc a gn h i sit rc s h h a a s mu t i u e ih po e h tat h n g tet e no t k,te e i r a
用价值 。
关键 词 :履 带轮 ;转 向性 能 :虚 拟样 机仿 真 ;实验研 究

高速履带车辆主动轮动态应力仿真分析研究

高速履带车辆主动轮动态应力仿真分析研究
第2 卷 第1期 8 1
文章 编 号 :06 9 4 ( 0 1 1 — 3 8 0 10 — 38 2 1 ) 1 0 2 — 4



仿

21年1月 01 1
__.
同 速履 带 车辆 主 动 轮 动 态应 力仿 真 分 析 研 究
Ej


政, 陈
兵 , 忠 俊 , 文 瑞 尹 王
ABS TRACT:n od r t r s a c h y a c s e so e ta k d v h ce s r c e ,ti a e sa l h d a h g - I r e o e e r h t e d n mi t s f h r c e e il p o k t h sp p re tb i e ih r t s s e d t c e e il y a c d l n w ih te t o d fs r c e a i l td d r g te v h c e i r n p e r k d v hc e d n mismo e ,i h c h i l a s o p o k tw s smu ae u i h e il s u — a me n n n t 0 m/ n te D ca s ra .W e e t b i e h ta k o r -s r c e ” mo es o e sn l o t n me h ig a k h o h l s o d 6 sa l h d t e” rc b a d p o k t s d l ft i ge toh i s h a d mu i l e t n me h n h p et eh i s .T ed n mi te so e s r c e ’ e rrn a c ur d b n l s .S mu ai n r — h y a c s s ft p o k t S g a i g w s a q i y a ay i r h e s i lt e o

CRH5型动车组轮轨滚动接触应力及疲劳寿命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CRH5型动车组轮轨滚动接触应力及疲劳寿命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e d t h a t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x l e l o a d ,t h e e q u i v a l e n t s t r e s s a t wh e e l - r a i l c o n t a c t p o s i t i o n wo u l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i n c r e a s e a n d t h a t o f wh e e l s wo u l d d e c r e a s e wi t h t h e d e p t h f r o m c o n t r a c t s u r f a c e ;i t s
兰州 7 3 0 0 5 0 )
7 3 0 0 5 0 ; 2 .兰州理工大学 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甘肃
摘要 :为 了研 究 C RH5型动车组轮轨在 实际滚 动接触 过程 中受力大小、 分布 以及 由于循环 应力作用 而产 生的疲劳 问题, 采用 大型 有限元模 拟软件 A B AQ US对其 实际运行过程进行 仿真模拟. 结果表 明: 随着轴重载荷 的增加 , 轮轨 接 触部位等效应力不 断增大 ; 车轮所受等效应力随距表深度 的增 加而减 小 , 在 距表深度 I O mm 范围 内等效 应力较 大; 钢轨 上的等效应力随距表深度先增大后减小 , 应力最大值 出现在距表 深度 1 2 r f l r n处. 采用 SN 曲线折减 法和
s t r e s s a n d f a t i g u e l i f e o f CRH5 EM U
L I J u n - c h e n ,YANG Da - we i , DONG Xu e - j i a o ,F E NG Ru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主动轮载荷分析
主动轮需保证在各种复杂行驶工况下, 以及在履带铰链
和各种啮合件的不同磨损程度下, 能够可靠地、 无冲击地传 递牵引力或制动力, 这也决定了其受力情况十分复杂 。 本节 将对其与履带销之间载荷进行理论分析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 2. 1 载荷理论计算 主动轮齿圈驱动履带时, 假设有 5 个齿同时与履带销相 啮合, 且各啮合点在同一圆周上, 履带紧端的拉力 T p 等于某 档牵引力, 履带悬垂端的拉力为 T c 。 如果取履带销 1 为自由 体, 则 T p 履带销 1 承受紧边拉力为 T p1 ( T p1 = T p ) , 松边拉力 为 T c1 。 履带销 2 承受紧边拉力为 T p2 , 松边拉力为 T c2 。 同理, 4, 5 上 承 受 的 拉 力 分 别 为 T p3 , T c3 , T p4 , T c4 , T p5 及 履带销 3 ,
T c5 , T c2 = T p3 , T c3 = T p4 , T c4 = T p5 并有 T c = 且有 T c1 = T p2 , T c5 。 设每个履带销在相应齿形保持平衡, 在啮合区段内任意 T pi 为紧边的拉力, T ci 为松边的拉力, N i 为齿 取一对啮合副 i, 圈对履带销的法向反力, μN i 为履带销与齿圈间的摩擦力( μ a 为齿间角, b 为压力角, x、 y 轴分别为啮合点 为摩擦系数) , 的法向和切向的坐标轴, 其受力分析如下图 1 所示。
1
引言
[1 ]
农业、 建筑 履带车辆依其良好的通过性能在现代军事 、 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但是其工作环境恶劣, 经常受
[2 ]
到冲击和振动, 一些关重部件失效形式表现为疲劳断裂
主动轮为整车提供牵引力和制动力, 承受随机交变载荷, 对 其受力动态变化的过程的研究一直是业界的难点和热点 。 3] 文献[ 中虽对主动轮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 但是对主动轮 模型及其载荷进行了简化, 且只分析了静载荷作用下单齿模 型的应力分布状况, 未考虑动态载荷的影响及“履带—主动 轮” 的实际啮合情况, 与实际工况存在较大的出入 。 本文在建立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得到主动 轮上的动态作用力, 对履带车辆主动轮的单齿啮合模型和多 齿啮合模型以及刚柔耦合进行了动态应力仿真分析, 得到动 态载荷下主动轮齿圈的应力分布特点, 对零件的强度校核能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n Dynamic Stress of Tracked Vehicle Sprocket
TIAN Zheng,CHEN Bing,YIN Zhong - jun,WANG Wen - rui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Beijing,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dynamic stress of the tracked vehicle sprocket,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high - speed tracked vehicle dynamics model,in which the time loads of sprocket was simulated during the vehicle is running at 60km / h on the D class road. We established the " trackboard - sprocket" models of the single tooth in mesh and multiple teeth in mesh. The dynamic stress of the sprocket’ s gear ring was acquired by analysi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of tracked vehicle sprocket’ s gear root and the fixed gear bolt hole are larger,an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is observed at the edge of the teeth. The other gear tooth ’ s forces only increase the stress of the fixed gear bolt hol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ovide the calculation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high - speed tracked vehicle system. KEYWORDS: Tracked vehicle; Sprocket; Model in mesh; Rigid - flexible coupling model; Dynamic stress
[5 ]
, 即主动轮的载荷时间历程 。 统计资料表明: 履带
车辆行驶时通过较大起伏路面的情况并不多见, 主要还是在 砂石路面、 泥土路、 河滩路和沥青路面等路况行驶, 从路面不 平度激励能量角度而言, 基本上类似于公路车辆道路标准划 D 和 E 级路面 分中的 C、
[3 ]
。本节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车
收稿日期: 2010 - 10 - 23 修回日期: 2010 - 12 - 29
— 328 —
M ww EO w. 凯 ca 模 me CA o. E案 or 例 g. 库 cn
样件数量
[4 ]
CA
更加接近零件的实际工作状况, 可减少相关试验所需试制的 。分析结果为高速履带车辆行驶系统的结构设 计及优化提供计算依据 。
图1
啮合副受力分析
在图 1 所示 x 轴和 y 轴上各分力有以下平衡式:
{
N i + T ci cos( a + b) - T pi cosb = 0
T pi sinb + μN i - T ci sin( a + b) = 0 BμN i = AN i
由履带销中心 O 的力矩平衡得:
由上述两个公式可以算得各履带销松边作用力与紧边 作用力相互关系: T ci A sinθ + cosθ B = T pi A cos( a + θ) sin( a + θ) + B sina A sin( a + θ) + cos( a + θ) B
主动轮齿圈在最大外部载荷作用下( 仿真时间为 0. 007s 时) 的应力应变云图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从图 4 中可以看 出, 最大应力为 60. 9 MPa, 发生在轮齿受拉一侧的齿根部, 其 由图 5 中可以看出, 主动轮的接触轮齿齿顶处应变较大, 为 变形延 x 轴负方向, 故应变值为负。
— 329 —
有效接触力作为有限元分析的载荷边界条件施加, 需要分为 多个载荷步进行施加到单个或多个轮齿上 。本节采用 APDL 的表技术进行多载荷求解, 首先按照 2. 2 节得到接触力及相 应时间赋值载荷表, 然后利用表载荷对轮齿表面施加动载 荷。 本文将分两种工况进行主动轮齿圈的动态应力分析 。 1 ) 分析单个轮齿在啮合过程中的受力 。 只取主动轮的 6 号轮齿, 在其齿面一侧施加图 2 中所示的第 6 个履带销与 主动轮的作用力的 1 /2 , 进行仿真, 分析主动轮齿圈的应力应 变分布情况。本文简称为单齿啮合模型 。 2 ) 分析多个轮齿在啮合过程中的受力 。 将第 1 个履带 销至第 11 个履带销与主动轮轮齿的相互作用力的 1 /2 施加 到主动轮齿圈相应的轮齿上, 模拟在轮齿从啮合到脱离的整 个过程, 分析在此过程中主动轮齿圈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 圈应力分布的影响。本文简称为多齿啮合模型 。
第 28 卷
第 11 期



仿

2011 年 11 月
文章编号: 1006 - 9348 ( 2011 ) 11 - 0328 - 04
高速履带车辆主动轮王文瑞
(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 由于车辆在运动中承受交变载荷, 主动轮受力较强。 为改进结 摘要: 为研究高速履带车辆主动轮的动态应力强度优化问题, “履带板—主动轮” 构强度, 提出建立履带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和车 的单齿、 多齿啮合模型以及刚柔耦合, 对务工况设定进行 了动态应力仿真。结果表明, 履带车辆主动轮齿圈齿根处以及固定螺栓孔壁应力较大且在轮齿边缘部位存在应力集中 。 通 过仿真, 结果证明轮齿的受力不会对轮齿的应力产生影响, 可为高速履带车辆行驶系统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履带车辆; 主动轮; 啮合模型; 刚柔耦合模型; 动应力 中图分类号: TB24 文献标识码: A
余部分应力较小, 最大应力值远小于齿圈材料的屈服强度 。
将式( 3 ) 代入( 1 ) 式可得到齿圈对履带销的法向反力: N i = T pi
由于履带销与主动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受行驶路面情 况、 行驶速度等诸多因素影响, 且履带板数目多, 所以理论计 算难度较大, 而且无法确定具体某一时刻主动轮的受力情 况。 2. 2 载荷仿真 本节建立起能反映车辆结构 、 物理特性的多体动力学仿 真模型,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车辆行驶于不同等级路面 、 不同 车速等工况的设定, 仿真计算得出主动轮与履带板间的相互 作用力
图2
履带销 - 主动轮相互作用力( D - 级 60 km / h)
图 2 所示为 11 个连续履带销与主动轮接触时的相互作 用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动轮受到的最大冲击力载荷为 81. 8kN, 其余冲击力也均在 65kN 到 8kN 之间。 在仿真中, 为更 加贴近实际情况, 履带施加车重 8% 的预张紧力, 所得到的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