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识记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

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置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并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实验中学张新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含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含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课前知识梳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年周恩来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出访印度和缅甸时再次重申(2)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2)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3)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4)意义:中国推动了会议的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二、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教案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程标准)2)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学习,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2)学生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学生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出示材料:材料一:一幅反映旧中国外交形象的漫画(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清朝官员,苍老的脸上布满伤痕,因为痛苦而长大着嘴巴,手里抱着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也许因为不堪重负,也许是被周围的强盗强行摁着,他只得匍匐着身子、撅着屁股,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

而周围那群强盗有的举着鞭子,有的举着刀枪,似乎在威逼这个可怜的清朝官员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不远处还有几个强盗正迫不及待的赶过来。

这就是旧中国外交的形象,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材料二:周恩来对旧中国外交评论的一段话(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开国大典视屏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快速阅读,提炼要点:1. 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探究问题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探究问题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学生活动)流程三:课堂小结流程四:巩固练习欢迎指导刘大使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

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

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

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

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毛泽东访问苏联、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精选2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简单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乐观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乐观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乐观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1、学问与力量:(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沟通等途径,培育同学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力量。

(2)采纳争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沟通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分。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方案、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育同学的分析、思索及实践力量。

同时注意史料的运用,关心同学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师生换位讲解、教师总结升华。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教案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挑战。

2.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在解放战争胜利后面临的外交挑战。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目标,即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支持等。

3. 解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如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案例,如中苏友好条约的签订、中印边界问题的处理等。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思考与扩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经济建设的支持等。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资源: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文献资料。

2. 相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白板、标志笔等。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2. 学生针对思考与扩展环节的问题书面回答。

3.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

2.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新中国初期外交谈判的过程。

3. 鼓励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

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不是屈从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附美: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敌视;政权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3、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随着与我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多,我们的外交在理论上取了突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为同邻国和新兴国家发展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用幻灯打出1953年和1954年接见印度、缅甸等国的代表团的情形
思考:中与印、缅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历史上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都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学生通过教材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教师作补充说明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利)(基础)和平共处(目标)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被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重大作用。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这一目录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自填好学案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中国的作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小结:通过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