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2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3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楚江:即长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库( ) /小学三年级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 ji 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含义,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人思乡怀旧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夜书所见》:理解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等诗句的描绘情景,体会诗人独在异乡,面对秋夜景色引发的思乡之情。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深意,领悟诗人重阳佳节时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包含古诗配图、作者简介、诗词解析等内容;准备相关音频、视频资源,以便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预习这两首古诗,初步了解诗的大致意思,查找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引子,引入《夜书所见》,通过朗诵及解读,让学生进入诗人笔下的秋夜情境。

2. 主体教学:- 对《夜书所见》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同样方式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合重阳习俗,理解诗人的情感寄托。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共鸣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4. 总结反馈: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归纳,强化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搜集其他表现思乡主题的古诗,比较其与本课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体验。

六、教学总结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衬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比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土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比照。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土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件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件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Hale Waihona Puke 所见作者:叶绍翁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 《游园不值》 字嗣宗,是江湖 应怜屐齿印苍苔, 派诗人,他的诗 小扣柴扉久不开。
以七言绝句最佳, 春色满园关不住, 如《游园不值》 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 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优质教学课件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小组合作,借助 注释、结合图意,说 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捉。 促织:蟋蟀,或蛐蛐。 篱落:篱笆。
子笆
们下
在的他 捉灯忽 蟋火然 蟀,看 。料到
想远 是处 孩篱


阵萧
乡不
阵萧
。己禁亲
寒秋 意风 。说说吹诗的意思。
3
“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
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
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
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
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
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
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
指名读三组词。
2
齐读。
4. 反馈。
1
指名认读词语。
2
纠正错误读音,齐读词语。 三.
(
)
dao
) 久( )( )(

理( )( )(
) 伟( )( )(

二. 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教师通过范 读,赛读,领读多 种读的形式,让学 生通过读感悟诗人 的心境和当时的心 情,培养学生良好 的独立感悟能力。
三、指导书 写。
诗人情感。 10.教师诵读古诗,学生闭眼感 受。 1.本诗有两个生字朋友正等着我 们。(五方面教学)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情感。 10.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的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感情。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了什么?
的。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2.齐读课题。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2016 年 9 月 18 日
杜晓梅
使用者
杜晓梅
教研组长 李日升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 时 第 1 课时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写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必做题。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识。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四、布置作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记好作业,课下完成
业。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课下巩固。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优质教学课件

11.唯一的听众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 信心学会 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 奏的事,赞扬 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 对德高望重的老 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 与人之间
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 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 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 角度来看 ,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 ──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 草的 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 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 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 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 我的心 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课件
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夜书所见朗诵欣赏
网址 /pho ne_a/5830.htm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 诵欣赏
网址 /pho ne_a/5830.htm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风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 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篱落:篱笆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夜书所见》写的客游在外, 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由远处 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王维:
写诗的背景,十七岁的他, 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 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 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
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 思念家乡的亲人。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逢:遇到,碰到; 倍:加倍。
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 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一 人。
遥:远;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独 逢在 佳异 节乡 倍为 思异 亲客
生字的学习
Cu shen yi yi feng




பைடு நூலகம்

jia

bei

yao

bian

cha

生字笔顺 演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1.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 从诗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首句以“萧萧梧叶”起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送寒声”点明季节是秋季,寒风瑟瑟。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则直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秋风撩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想象之景,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儿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弄蟋蟀,那篱笆下的一盏明灯显得格外温馨,与自己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1.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思乡怀亲。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 语文要素:-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默写古诗。

这要求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

-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要能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且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中“萧萧”“促织”“篱落”等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的大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萧萧”形容风声,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寒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准确含义。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
1、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

2、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件 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件 新人教版

人 不了 感 禁自客亲 思己游切 念的在, 起家外他 自乡的由
和诗此
这 幅 图 景 令
童想他
年起倍

资料库1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 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 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 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 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 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 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 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 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 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 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来自.1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小组合作,借助 注释、结合图意,说 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捉。 促织:蟋蟀,或蛐蛐。 篱落:篱笆。
蟋料处 蟀想篱 。是笆 他
孩下忽 子的然 们灯看 在火到 捉,远
意梧

叶 , 送 来 阵 阵 寒说说萧 萧 秋 风 吹 动诗的意思。己的家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
(2)女同学读,指名
意思吗?
汇报看到了什么。
4.指名读诗,齐
(3)读到这里,你们
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
有不懂的地方吗?
情。
五、拓展延
同学们还读过哪些关
伸,质疑问
于思乡的古诗呢?背一
学生读或背。

勻匕 冃。
六、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 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题
9古诗两首
主备人
李雪
授课班级
三年级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 等10个字。
2.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诗,学习生

1.过渡:谁来说说作 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
2.学习生字(促、深)
1.学生汇报。
2.学生自由讲自
己的识字方法。
四、品读赏 析,感悟诗 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 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 么声音呢?(萧萧)结合 注释解词。
(2)第二行诗句这里 的“客”是指谁呢?为什
1.请大豕想想,假 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 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 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 怎样的心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课时 《夜书所见》
课时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 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2.小组赛读这两 行诗,看看哪组取能体
么说诗人是“客”?
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
2.赏析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齐读。
(1)师:正当诗人孤
3.诗人看到孩子
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
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
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
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
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的心,顿时变得亲切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
了。下面,谁能用自己
七、布置作
1.背诵《夜书所见》
业,课外延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

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夜书所见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
一灯明
板书设计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教学反思
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源自欣 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 片后的感受。
二、了解诗
人,理解题

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
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 “书”在这里是 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 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 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 下?
学生将自己课前
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

三、初读古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 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豕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 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
入,揭示课
题。
师导入:秋天是美丽 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 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 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 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一首关于 秋天的 古 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