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
(2022 年版)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肿瘤性疾病诊疗行为,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改善对肿瘤患者的医疗服务,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制定本标准。
一、科室基本标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者肿瘤专科医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疼痛科或者晚期肿瘤治疗、临终关心相关科室。
1.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 1 )开展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 5 年以上,床位不少于 30 张,年收治中晚期肿瘤患者 800 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 2 )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科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 240 例或者 1500 例次以上;( 3 )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肿瘤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率先地位;(4)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每年培训 5 名以上癌痛治疗医师、 6 名以上癌痛治疗护士的能力。
2.二级肿瘤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 1 )开展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 5 年以上,床位不少于 20 张,年收治晚期肿瘤患者 400 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 2 )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科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 150 例或者 900 例次以上;( 3 )技术水平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4 )具有培训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开展疼痛科临床诊疗工作 2 年以上,设置疼痛科门诊。
1.三级医院疼痛科门诊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治疗等工作,每年开展癌痛治疗 150 例或者 1000 例次以上;或者疼痛科每年收治癌痛患者 50 例以上;具有年培训 3 名以上癌痛治疗医师、 4 名以上癌痛治疗护士的能力。
2.二级医院疼痛科门诊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治疗等工作,每年开展癌痛治疗 80 例或者 500 例次;具有培训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三)其他晚期肿瘤治疗及临终关心相关科室参照上述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8.27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8〕734号
•【施行日期】2018.08.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医疗质量
正文
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7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治疗规范化水平,提高肿瘤患者诊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我委组织癌痛规范化诊疗专家组对《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可在我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2018年8月27日。
癌痛规范化诊疗流程及病历评审标准(含滴定流程)
调整药物剂量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滴定计划, 逐步调整止痛药物的剂量,以达到 最佳的止痛效果。
观察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止痛药物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 呕吐、便秘等。
滴定后的处理
评估滴定效果
对滴定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再次评 估,以确定滴定的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滴定的结果,对患者的治疗 方案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
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针 灸、按摩等,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疼痛监测与调整
01
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 者进行疼痛评估,监测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2
疼痛监测与调整应由专业的医护 人员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 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疼痛康复
疼痛评估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采用量表、评分等方式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 量化评估。
疼痛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 况。
疼痛治疗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 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包括药物 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等。
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主要手 段,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 性质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疼 痛类型、疼痛部位以及疼 痛对生活的影响等。
制定滴定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滴定计划,包 括滴定的目标、滴定的药 物和剂量调整等。
准备滴定工具
确保滴定过程中所需的工 具和药物准备齐全,如疼 痛评估工具、止痛药物等。
滴定过程
疼痛评估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 量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等,对
评审方法
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制度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相关制度对癌痛规范化治 疗的影响和效果。
制度完善与改进
根据制度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估结果,对相关制度进行 完善和改进,以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06
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改进与发展
基于监测与评估结果的改进措施
定期评估
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癌痛患者 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强化培训与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认 知和技能。
国际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引进
01
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治疗
理念和技术。
02
国际指南与标准的引入
引入国际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指南和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
改造。
03
国际药物引进
癌痛评估制度
1
癌痛评估是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基础,应由专业医 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性质、 部位、持续时间等。
2
评估应采用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如数字评分法、 面部表情评分法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病历中,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以便患者及家属了解疼痛情况及治疗进展。
癌痛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制度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皮下注射、鞘内给药等途径,以及阿片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辅助药物等多种药物选择。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针灸等手段,以及疼痛教育、疼痛评估和记 录等管理方法。
癌痛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
癌痛规范化治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增 强治疗效果。
开展社区宣传和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癌 痛规范化治疗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社区居民的 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标准规范及作业流程
术后镇痛诊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基础标准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强度,采取对应镇痛方法。
3、应有专员或实施术后镇痛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关键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定及诊疗效果评定。
6、依据评定结果,立即调整镇痛方案、药品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麻醉医师必需经过专题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品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防治和掌握实施对象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需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收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品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效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和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二十四小时最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善意见,便以提升镇痛质量。
4、有具体术后镇痛统计,包含:镇痛方法,给药路径,所用药品包含阿片类药,局麻药,其它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品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连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确保病人镇痛满意。
6、应通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眷,遇有下列情况应立即通知麻醉科,以进行对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和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时评定,每个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善方法。
癌痛规范化诊治
癌痛程度量化评估原则
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 数字分级法 (NRS)
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癌性疼痛的治疗
癌性疼痛的治疗不应该是单纯止痛治疗
综合治疗
病因治疗 疼痛治疗 ຫໍສະໝຸດ 理治疗癌痛的病因治疗手术治疗 凡适合手术切除的原发与继发性肿
瘤均应切除。
放射治疗 有些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肿瘤(如鳞状
上皮癌),通过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或消失, 也可达到止痛的目的。
阿片类药物
—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短效阿片类:吗啡即释片 长效阿片类: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 剂等 供选择种类多、剂型也多 无剂量极限性(无天花板效应) 剂量滴定个体差异明显 首选口服途径给药
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性质,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药 物的耐受性、偏爱性、经 济承受能力,个体化的选 择药物,确定剂量
对麻醉药品的敏感度个体间 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 并没有标准用量
凡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且副 反应最低的剂量就是最佳剂 量
对用止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密切观察其反应 目的:患者获得最佳疗效而发生的副作用最小,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止痛药物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作用机制:减少感觉伤害性刺激,达到止痛效果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前列腺素+白三烯
NSAIDs
(-) 疼痛刺激向神经传递
阿片类药物 作用机制:与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
释放,阻断疼痛感觉传入大脑,达到止痛效果
非阿片类药物
癌瘤侵犯骨骼 骨膜内存在与痛觉有关的感觉神经末梢, 骨髓中也有感觉神经纤维。
癌瘤本身分泌致痛物质 癌瘤坏死崩解释放前列腺素、肽类等致 痛物质。
癌痛规范化治疗
疼痛患者筛查接诊流程
新
入
护士
院
站
患
者
完成入院手续
责任护士 疼痛筛查
疼痛患者 无痛患者
BPI表 由疼痛护士进 行全面评估、 登记、沟通
主管医生进行疼 痛诊断治疗
宣教
治疗 再评估
<#>
把握阿片类药物评估时间
• 芬太尼贴剂12~18h后评估 • 静脉注射15分钟时评估 • 皮下注射30分钟时评估 • 口服吗啡60分钟时评估
✓ 口服首选 ✓ 按时给药 ✓ 按阶梯给药 ✓ 个体化 ✓ 注意细节
• 以患者为中心,五大原则之下
• 选择用合适的药品
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副作用低
• 给患者充分的镇痛
通过规范流程寻找出适合患者的剂量。 (护士的专业评估和医师的剂量调整)
规范的流程
1.疼痛评估(疼痛的筛查、护理) 2.滴定--恰当的剂量 首先要做阿片滴定 !(用多少有效?)
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改进的)
按阶梯给药
重度疼痛 中度疼痛 轻度疼痛
强阿片类药物(吗啡为代表)
中、重度疼痛均用强±阿非甾片体类抗药炎药物
±辅助药物
直弱接2化0用1第低2年二剂中E弱阶量度A阿梯强疼P片C弱类阿痛±癌药阿非片±物痛甾辅片类(体助指可类药抗药南待炎物药物因药:为物代表)
非甾体抗炎药±辅助药物 (阿司匹林为代表)
滴定------阿片耐受
按美国FDA标准,阿片耐受是指: 1. 已经按时服用阿片类药物至少1 周以上 2. 每日阿片总量至少是:
1. 口服吗啡60 mg 2. 羟考酮30 mg 3. 芬太尼贴剂25 ug/h或其他等效药物 ■ 不符合上述阿片类药物耐受定义的患者,阿片类药物剂量未达到上述标准并持续1 周或更长时间的患者,仍作为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
《癌痛诊疗规范》
q 要使医生对病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下三者缺一不可,即: 病人的陈述,医生启发、引导以及家属的帮助
n 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分析有关心理社会因素
q 在了解患者的病史时应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反应,这有 助于发现那些需要特殊精神心理支持的患者,以便做出相应的 支持治疗
n 仔细的体格检查
n 评估疼痛程度,并定期、全面整、理动课件态评估疼痛程度
起。具有弥散而定位不清之特点,可反射到远隔的部位
n 神经源性疼痛:外周神经或神经丛、背根神经节、脊神经背根、
脊髓、脑干、丘脑及脑皮层等受到侵害。疼痛具有:尖锐性、烧 灼样或枪击样特征,且常伴有感觉改变
n 混合性疼痛
整理课件
4
疼痛的分类-根据疼痛发生及持续时间
急性疼痛
n 短期存在,少于2个月
n 多起源于新近的躯体损伤,是损伤的直接作用如手术、创伤后疼痛等
15
疼痛评估
常规原则
医护人员主动询问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鉴别 爆发痛发作原因 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对于有疼痛的患者,应将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与记录 的内容
例如:患者2011年11月7日10:00入院,14:00进行疼痛评 估 建立疼痛评估护理单
整理课件
16
疼痛评估
量化原则
1.数字分级法(NRS) 2.面部表情评分法 3.主诉疼痛程度评分法 (VRS)
整理课件
12
疼痛评估是合理、有效 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整理课件
13
疼痛评估原则
1
常规 评估
2
量化 评估
3
全面 评估
4
动态 评估
3/2/2021
整理课件
14
疼痛评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及病历书写要点
轻度(1-3)分
未使用镇痛药物
正使用镇痛药物
NSAIDs
患者满意 继续原药物
患者不满意
剂量调整 或药物转换
中度(4-6分)
未使用镇痛药物 正使用镇痛药物 阿片类药物耐受
滴定流程I/II
转换为缓释剂型
剂量调整、 药物转换、 滴定流程I/II、
辅助药物
滴定流程I/II 辅助药物
常规评估
医护人员主动询问有无疼痛
常规评估疼痛病情 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
入院8小时内
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内容
鉴别爆发痛原因
体温单
量化评估
最近24小时最严重及最轻的疼痛程度
通常情况 目前情况
入院8小时内
量化评估
面部表情评估量表 数字分级法(NRS) 主诉疼痛分级法(VRS)
癌痛规范化诊疗流程 及病历书写要点
.
规范化诊疗流程
.
诊疗流程
1 疼痛筛查
2 疼痛评估
3 疼痛诊断
6 出院随访
5 动态评估
4 规范治疗
1 疼痛筛查
.
疼痛筛查
疼痛---进一步全面评估 无痛---后续随访筛查
2 疼痛评估
.
疼痛评估
评估依据: 患者主诉 评估原则: 常规、量化、全面、动态
重要脏器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社会心理因素 既往史
•入院24小时内 •入院3天内或稳定 后
•不少于2次/月
BPI表
3 疼痛诊断
.
疼痛诊断
病因
癌症 癌症治疗或操作 并发或者非肿瘤疾病
病理生理分类
伤害感受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特殊癌痛综合征
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癌痛示范病房相关制度文档版
一、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医师人员培训制度1、接诊癌痛患者的医师基本要求:1有 5 年以上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接受过系统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3熟练掌握《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4熟练掌握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6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并能对下级医生的癌痛治疗进行纠正和指导。
2、在符合癌痛患者接诊要求的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癌痛治疗的住院医师要求:1 每年至少接受 1 次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的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每次培训时间需要在 2 学时以上;2住院医师在接受完整的规范化癌痛治疗培训后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3熟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4熟悉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3、无痛病房医师培训制度1肿瘤专科要求每年至少开展 1 次癌痛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用药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则法规的学习和癌痛发病机理、癌痛评估、癌痛规范化治疗、阿片类药物副反应的处理、难治件癌痛的诊疗规范等内容:2每次培训安排主治以上的高年资医师授课,授课学时数作为教学考核内容指标之一3每次培训内容参加人员需登记在册,纳入院内培训学分记录并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4每季度进行不定期的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围绕癌痛规范化诊疗,考核成绩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二、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护护理人员培训制度1、接诊癌痛患者护士的基本要求:1有 3 年以上肿瘤科护理工作经验,3年以下的护士应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接诊2接受过系统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3了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文件: 4熟练掌握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5在医生指导下开展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指导。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指南
心理支持
规范化治疗不仅关注疼痛 控制,还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增强 信心。
家庭和社会支持
规范化治疗提倡家庭和社 会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 全方位的支持,提高生活 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
疼痛评估
规范化治疗重视疼痛评估, 准确判断疼痛程度,为患 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剂量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 疼痛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 量,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针对癌痛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 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治疗,有助于提 高疼痛阈值和缓解疼痛。
如按摩、热敷、冷敷、针灸等物理治疗方 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康复治疗
社会支持
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物理疗法
研究物理疗法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如温泉疗法、按摩、针灸等,以缓解 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
探索心理治疗方法在癌痛管理中的作 用,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和焦虑。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与认知水平
疼痛教育
加强患者对癌痛的认识,提高疼痛自 我管理能力,包括疼痛评估、记录、 报告等。
应或疗效降低。
预防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采取预 防措施,如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调整给药方式等。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辅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生活质量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患者的生理、心 理和社会状况,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
疼痛常规评估应当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
癌痛量化评估是指使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通常情况的疼痛程度。
量化评估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
1.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
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以及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图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三)全面评估原则。
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疼痛病情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及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见附件1),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
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描述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及顾虑,并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四)动态评估原则。
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
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治疗(一)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止痛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
癌痛疼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发症等。
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可能解除癌症疼痛。
2.药物止痛治疗。
(1)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1)口服给药。
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对不宜口服病人可用其他给药途径,如吗啡皮下注射、病人自控镇痛,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2)按阶梯用药。
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③重度疼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3)按时用药。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
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
目前,控缓释药物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个体化给药。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使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个体差异,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药物,使疼痛得到缓解。
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可能。
5)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正在接受的治疗、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是癌痛治疗的基本药物,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
常用于癌痛治疗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等。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及使用持续时间相关。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2400mg/d,对乙酰氨基酚2000mg/d,塞来昔布400mg/d。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但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
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
2)阿片类药物。
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
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
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
第一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
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
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
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并重新评价病情。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荐初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