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合集下载

火把节小知识

火把节小知识

火把节小知识
1.火把节是云南省彝族、纳西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举行。

2.火把节传统上是为庆祝收获、祈求丰收和消灾祈福而举行的,也有些地方把它作为传统的迎接夏季的节庆。

3.火把节的主要活动有舞龙、舞狮、跳火圈、放烟火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跳火圈,跳火圈的过程是跳者围绕篝火旋转,同时手持火把耍技巧,非常震撼。

4.火把节的火把有两种,分别为云南省巍山彝族的花火把和德宏傣族景颇族的蒿根把,两种火把的制作材料和造型都有所不同。

5.火把节的起源与传说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在古代,白族的一个部落在人类面临灭绝时,请来了"火神","火神"为村庄献上了火种,从此百姓开始生活,这一天被纪念为火把节。

6.火把节虽然是云南省的传统节日,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

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

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

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

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

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民族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由来6篇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由来6篇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由来6篇火把节的由来篇(1):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数不胜数的蝗虫。

它们噬咬着庄稼,也噬咬着人们的心。

但是,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屈服于天神的淫威。

他们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想出了用火来消灭蝗虫的办法。

人们点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间地头捕烧害虫。

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人们终于消灭掉了“天虫”,为了纪念这次用火把消灭“天虫”的胜利,庆祝五谷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所以,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火把节的由来篇(2):关于校园的抒情作文我的校园生活校园是七彩的泡泡,搅乱了冒冒失失的青春;校园是少女的裙摆,点缀鲜花愈发浪漫。

——题记校园生活是纯真的。

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真挚的我们编识着那曲动人的歌。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美好的事物,它点缀着我们的人生之路。

在大家心中,它可能是一束束的鲜花,一缕缕的阳光,也可能是一句句暖暖的祝福。

但是在我心中它却是我的校园生活,它在我苍白的人生路上渲染出了一路的青天。

刚到新学校时,对一切都很陌生,和她最先成为朋友,虽然总是闹矛盾,但却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

我每个月都会有几天会头痛,这已经是固定的事了。

在那几天里我一直隐忍着尽可能地不和人交流,因为那时的我脾气会很坏。

她是个极其好动的人却会在那几天里安安静静的,和我讲一些轻松的话题,缓解我的头痛。

只有她才懂我。

我喜欢的明星和别人不同。

我喜欢的明星是日本人,我最是喜欢和她讲我的明星怎么怎么样,她永远不会反感,总是安静地听我讲,时不时调侃我两句,她是最先记住我的喜好的人。

犹记那是刚开学不久的一次心理课,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特点爱好让其他同学猜,只有她第一个站出来喊道我的名字。

会和她分享我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会和她一起讨论很多事情,因为有了她,我的校园生活中出现了一丝亮光,让我对校园生活充满希望。

4火把节

4火把节
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 什么准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
五个场面 准备节日饭菜 斗牛 摔跌 点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你最喜欢哪一个?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 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是彝 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3.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热烈场面。 的民族风情。 4. 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 过节的情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你的感受。
了解了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你想到了什么?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节期三天。
•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 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 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 诗。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篝火晚会
火把节上载歌载舞的人们
火把节日盛况
火把节上盛装的少女
火把节相关知识
•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 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 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 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 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火把节

火把节
பைடு நூலகம்
彝 族 的 服 饰
彝 族 的 服 饰
彝族的节日: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 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 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 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 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 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 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 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 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 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 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 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
再 见
彝族的风俗文化: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 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 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云南省绝大 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 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 较集中。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 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 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 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 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 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 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 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 庆祝战争的胜利。彝族过火把节,要举行摔跤、斗 牛和歌舞活动,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 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风民su,我是彝族,我们老家每年都在过“火把节”。

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彝族的火把节吧!古时候有个魔鬼canku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就起来反抗。

但魔王堡lei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bang上火把,qu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在那天庆祝,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火把节那天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彝族人民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来人们以此祭火qu家中和田地里的鬼xie,以保人畜平安。

节庆期间,寨子里的村民们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朋友准备晚上丰盛的晚餐,早早就起床忙开了——杀猪宰羊。

晚上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祈求来年丰收;晚上举行盛大的gou火晚会,彝族人民唱歌、跳舞,彻夜狂欢。

我的爸爸的老家是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

今年暑假,爸爸又带着我和妈妈回老家参加盛大的节日。

我们一回到老家,爸爸妈妈忙着去参加火把节晚会节目的主持工作去准备了,而我和哥哥忙着去帮忙。

到了下午五点来宾们都来到了寨子里了!村民们忙着摆开桌椅放在街道上,排成一行,像是过长街yan,那场面可热闹了。

到了五点半村民们就提着饭菜分发,村里的小孩们在大人们的照看下十个一桌坐好了,吃起香甜的饭菜。

到了七点,人们纷纷赶到操场准备观看火把节的晚会。

我们小孩都在拼命地去抢位置,等待节目开始。

随着动听的民族音乐,“pen”的一声,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村长宣布火把节晚会正式开始。

这时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点燃起火把,那雄雄的火焰,照亮整个寨子,那真美啊!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随着音乐唱啊!跳啊!……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qie朋友交往欢ju的节日。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彝族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_节日习俗

凉山彝族火把节_节日习俗

凉山彝族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在农历六月最热的时候过。

明代诗人杨慎曾写有“年年六月星回节”的诗句。

据历史文献记载,火把节有“以火色占农”、“持火照田以祈年”、“携照田塍,云可避虫”等含意。

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

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

届时人们盛装庆祝,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游乐活动。

入夜点燃火把,挨家挨户走访,并奔驰山乡田野,驱除“鬼邪”。

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

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

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

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读后感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读后感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读后感
(最新版)
目录
1.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概述
2.阅读彝族火把节传说的感受
3.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4.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正文
【提纲】
1.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概述
彝族火把节是我国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有着深厚的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天上的太阳因为被恶魔遮蔽,导致大地黑暗,万物枯萎。

彝族的祖先们为了驱赶恶魔,拯救光明,便燃起了火把,照亮了整个夜空。

恶魔见状逃之夭夭,太阳得以重现光明。

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以此纪念祖先的英勇事迹。

2.阅读彝族火把节传说的感受
阅读这个传说,我被彝族人民勇敢、智慧的品质所感动。

他们面对困境,敢于与恶魔抗争,坚定信念,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彝族火把节不仅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火把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传递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火把节的举办,不仅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还促进了民族团结。

此外,火把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也是彝族民间艺术的展示,对传承和发
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化,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火把节资料

火把节资料

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the Firebrand Festival of the Yi ethnic group)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2014年7月18日至7月27日,云南民族村将举办为期十天的"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为主题的原生态火把节狂欢活动,市民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彝族风情,参与到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彝族火把节节日时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流行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节日起源祭祀节日活动摔跤、斗牛、赛马节日起源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折叠传说一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

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

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

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折叠传说二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

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

彝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彝族火把节,是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彝族延续数千年的、对火的自然崇拜,也表达了彝族人民追求光明、祈盼丰收、驱害祈福的美好愿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彝族火把节的三大独特习俗。

彝族火把节是祭祀性的节日。

因此在传统的乡间农村往往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彝族人家家户户对此都很重视,在这期间,有三大独特的节日习俗。

祭拜鸡火把节的祭祀鸡是挑选精心饲养的鸡,须是金黄色的还不能下蛋的子母鸡,一般是一斤左右重。

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七天或前三天,人们用倒扣的竹背篓把这只祭祀鸡关起来饲养。

火把节当天一早,家里的长者就抱着这只鸡至田间地里祭拜田地,与各种农作物倾诉些免遭天灾,保佑上天祈求农作物身心健康发育,保佑大丰收,驱离恶魔病害虫等行礼言辞,然后摇晃一些农作物的枝叶一起返回家里。

下午三四点钟左右,用一种特作祭祀用的树枝叶泡在冷水盆,将祭祀鸡用树杈摁着鸡脖子,把鸡头浸没在盆里,后在鸡嘴上塞进荞面或青稞面或燕麦面。

如此反复这两个动作,直到把鸡闷没气后,再去毛、刮肚、砍剁,将鸡翅、鸡爪、鸡尾巴、鸡心肝等烧烤后撒上适当的盐,放入彝族传统的木制器皿进行祭祀,其他部分则在煮熟后以同样的方式,先祭祀后享用。

这种祭拜都就是两个步骤,第一步将鸡肉端的出来门外,向自然界或上天祭拜;第二步,详细调整盘中肉后,再端的至堂屋家里的祭拜台上向祖先神里祭拜。

这就是一个很庄严的仪式,整个过程除了必要的言语外,人们必须维持严谨,无法随意骂人;祭拜完前毫无关系的鸡、狗、猫也无法至现场穿穿;煮沸祭拜树枝叶的盆水和鸡毛等也无法马上死掉,而是放在海原那天,追随放走的火把一起死掉等。

枯蒿芝杆编制的火把火把节的'三天晚上都要点火把。

所点的火把主要就是玉露蒿芝杆基本建设的火把,以及松树上张波的松明子火把。

不过必须特别注意的就是,海原的晚上点的火把就可以就是玉露蒿芝杆制作的火把。

这些火把都要提前数天,早则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尤其是枯蒿枝杆编制的火把是要精心制作的,通常是一家之主或懂事的孩子去筹备制作。

火把节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中国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不仅彝族过火把节,其他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如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

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白族传说与此不同,光绪《昆明县志》载:“汉之时有夷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此为会。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很久很久以前,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彝族寨子有个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姑娘诺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倾心相爱着。

这一年,阴险狠毒的山官头人魔哈选女作怒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诺娜为妾。

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胜强,以精湛的技艺战胜了险恶的魔哈老爷,魔哈恼羞成怒,用巫术轰裂了土猪梁子,阿查不幸堕落深渊。

后经众乡亲搭救才脱险。

在阿查遇难的时候,诺娜姑娘险遭魔哈魔掌。

魔哈带领兵丁把诺娜的家团团围住,要抢诺娜成亲。

为了免遭贱踏,诺娜越悬崖绝壁,离家逃走,寻找阿查,在红山悬崖,她终因气力耗尽累死在悬崖之下,诺娜的身影永远显映在悬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称。

阿查被众乡亲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计直奔诺娜家;只见诺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杀。

阿查怀着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丛山峻岭,最后才发同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

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与诺娜同归。

众乡亲前往劝阻,从崖边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复仇的办法。

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乡亲们高举着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烧了魔哈宫殿,烧死了罪恶的魔哈。

为诺娜报了仇,为众乡亲解了恨。

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们都要点燃起松明火把,用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烧死蚊虫;驱邪除恶,以示吉祥幸福;同辈人互敬火把,烧掉“祝崇”,以示清洁平安。

民俗文化彝族火把节

民俗文化彝族火把节

THE TORCH FESTIVAL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彝族人的火文化标志着古老的文明。古时,彝族先祖 高举火把向洪荒告别;今天,彝族人高擎火把回归自 然的神圣,谱写着一曲曲火文化的灿烂之歌!火一样 热情的民族,点燃火一样的激情,用炽热迎接新的时 代,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THE TORCH FESTIVAL
目目
CONTENT
录录
01 火把节习俗 02 篝火燃起万丈豪情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THE
TORCH
FESTIVAL
01
火把火把节节习习俗 俗
01 火把节习俗
彝族火把节习俗,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 第一天:祭火。村村寨寨都会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邻近村寨的人 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 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 摩手里接过用蒿草、干柏柴、干树枝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
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 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 微笑,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
THE TORCH 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TIVAL
THE
TORCH
FESTIVAL
02
篝火火燃把起节习万俗丈豪情
02 篝火燃起万丈豪情
火把节期间,大部分彝族聚居地区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 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 燃,村寨一片通明; 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 明子插于田间地头。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 舞,彻夜不息。

关于火把节的有关资料

关于火把节的有关资料

关于火把节的有关资料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火把节简介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因此又称过大年。

主要活动有斗羊、斗鸡、斗牛、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由来传说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

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

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史料记载星回节与历法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

岁且更始。

”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星回“一词源自白语,即(柴)(火)。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火把节是中国云南省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它是彝族人民欢庆丰收、祈福明年的节日,也是彝族文化独特的体现。

火把节以其独特的风俗和丰富的寓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赏和参与。

本文将介绍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以展现其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一、火把节的起源和传承火把节起源于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据传始于元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个节日最初是彝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和祈福而举行的盛大仪式。

通过火把的燃烧,寓意烧掉一年的厄运和不顺,迎接新年的到来,期盼好运和幸福。

如今,火把节已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活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点燃高达数米的巨型火把,蓄势待发的火焰映红了整个夜空。

参与者会手持火把,排成长队,沿着古镇的街道舞动。

火把的燃烧声、火光的摇曳和人们舞动的身影交相辉映,给人一种热烈、欢快的感觉。

火把在夜空中跳跃,点燃了人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三、火把节的寓意火把节寓意着照亮前行的道路和希冀新年的到来。

彝族人们相信火焰的力量能够燃烧掉年旧的不顺和厄运,同时也能带来新的希望和幸福。

火把节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烦恼解脱的渴望。

四、火把节的文化意义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火把节,彝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繁华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了他们传统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火把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体验和研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火把节的现代意义火把节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了桥梁。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承载历史、寓意和文化的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火把节也具有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繁荣的经济效益。

同时,火把节也在国内外广为传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综上所述,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庆典,通过点燃火把的仪式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厄运解脱的渴望。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

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火把节,又称“光明节”,是中国云南省彝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彝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庆祝活动。

在火把节期间,彝族人民会点燃火把,舞动火把,共同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幸福的美好节日。

火把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彝族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遭遇饥荒。

为了生存,他们决定疏散至云南地区。

可是,途中的困苦使他们分散开来,无法再次团聚。

然而,他们却在不同的山顶点燃火把,向彼此示意,最终成功团聚。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火把节就诞生了。

火把节庆典通常由彝族人民和当地政府组织。

节日期间的活动包括焚香祭祖、摆放彩旗、打扮彩车和表演彝族传统舞蹈等。

但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点燃火把的环节。

火把点燃的仪式通常在夜幕降临时举行。

彝族人民手持火把,排成一队,走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广场。

他们高唱着彝族的歌曲,伴随着鼓声和锣声,热闹非凡。

整个城市都被美丽的火光和欢快的歌声所包围。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彝族人民的参与,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来到云南,亲身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

他们可以欣赏到彝族精美的传统服饰,品尝到正宗的彝族美食,并参与到各种节庆活动中,亲身体验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除了庆祝丰收和传承文化的意义,火把节还寓意着希望和繁荣。

火把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点燃火把的仪式寓意着驱走黑暗,迎接光明的到来。

彝族人民希望通过火把节庆祝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们幸福安康。

火把节是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彝族人民的重要传统文化活动。

通过火把节,彝族人民展示了他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个富有民俗风情的节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多元文化和感受浓厚民族氛围的机会。

正如火把节所传递的寓意一样,让我们点燃心中的希望与梦想,迎接光明与繁荣的到来。

无论是彝族人民还是其他民族,我们都可以从火把节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庆祝火把节,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

彝族火把节的介绍

彝族火把节的介绍

彝族火把节的介绍彝族火把节的介绍火把节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开始~举行3天的点燃火把仪式。

第一天“都载”意思是“迎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敬神祭祖~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

“大富人家杀牛过节~中富人家宰羊过节~贫穷人家杀鸡过节~孤汉煮鸡蛋过节~寡妇也要做荞粑海椒汤过节”~不分贫富贵贱~各尽所能。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点燃圣火~由毕摩诵经祭火。

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老人手里接过用蒿杆扎成的火把~游走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以示驱除病魔灾难。

第二天“都格”意思是“赞火” 这一天~是火把节里最热闹的一天。

彝家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各村寨聚集到山野场坝~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活动。

小伙们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唱起动人的情歌~跳起“朵洛荷”。

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当然得盛装出席。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不仅有地区、年龄、盛装、常装之分~而且品种丰富。

彝族女子与男子的服饰色调基本相同~喜用红、黄、黑三色。

这些辉映着彝族文化的绚丽服饰~在1 / 4火把节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穿行在你的周围。

火把节期间最为刺激的莫过于彝族民间竞技活动。

竞技~是力量与技巧的角逐。

在这种角逐中~彝族民间形成了赛马、斗牛、摔跤等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

第三天“都撒”意思是送火送火仪式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高潮。

当天色开始黯淡的时候~人们点燃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手持火把~高声放歌~在田野山岗、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围着数米高火焰的柴堆~跳起欢乐的“达体舞”~释放着一年的欢情与热烈~场面极其壮观。

彝族火把节的介绍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火是人类最早掌握和使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火对彝族关系极大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一年四季要生火取暖吃在火边睡在火边家中火塘常年不熄被称之为万年火。

火把节是全国彝族共同的盛大节日节日时间都是在农历6月24日前后几天。

火把节的名词名词解释

火把节的名词名词解释

火把节的名词名词解释火把节,又称“灯节”、“灯会”或“火把节会”,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期间。

这一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在彝族地区享有盛誉,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火把节被视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狂欢盛宴,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情。

节日期间,人们会点燃大大小小的火把,并围绕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表达对丰收的感激和对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

火把的火焰在夜晚的黑暗中跃动,照亮了整个彝族聚居区,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首先,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向农耕文明致敬的象征之一。

在彝族文化中,农田被视为人们获取生活资源的根基,因此丰收的庆祝活动被彝族人视为祈福的仪式之一。

火把的燃烧代表了人们对大地的敬意和感谢之情,同时也象征着新的一年将带来的丰收和幸运。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装,载歌载舞,表演传统的农耕舞蹈和歌谣。

这些精彩的表演和独特的仪式使火把节成为了推崇农耕文明的重要场合。

其次,火把节也是彝族文化传统的全面展示。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民族舞蹈和传统歌曲,还能了解到彝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在火把节的游行中,人们会戴上传统的彝族面具,并身穿彝族服装,展现出浓郁的彝族特色。

此外,人们还可以参加手工艺品展览,欣赏由彝族手工艺人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如刺绣、木雕和竹编等。

这些展览和表演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人们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火把节还是人们相聚和交流的重要机会。

在这个节日里,彝族人们常常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团聚一堂,共庆佳节。

火把节期间,人们会举办各种活动,如篝火晚会、歌舞表演和集市交易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购买到特色的彝族纪念品。

这些活动为人们打开了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最后,作为彝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分,火把节承载着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的对接。

彝族民族传统节日

彝族民族传统节日

彝族民族传统节日“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的地区有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那么您知道彝族人都会过哪些传统节日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是云南省弥勒县西山一带彝族阿细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

节日头一天,远近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指定的摔跤场上参加或者观看小伙们的摔跤比赛和姑娘们的“跳月”,“跳月”是一种随着音乐节拍跑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的集体舞,同时还要拍手和原地跳转。

第二天晚上,手举火把的年轻小伙组成的火龙和姑娘们组成的火龙,分别从村子的不同方向游到“公房”门口的广场上,然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老年人则点燃火把在房子里面绕来绕去,以示驱魔除灾。

据传说,很久以前,居住在金沙江边的彝族人被洱海的一个奴隶主抢去充当奴隶。

他们被强迫在洱海边修建一座高塔。

奴隶们在阿真的带领下,利用巧计在黑夜杀死了那个奴隶主,并救出了其他奴隶。

天亮了,奴隶们聚集在洱海边,弹着三弦、吹起竹笛,尽情耿唱、舞蹈,直到太阳落山。

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

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彝族各村寨杀猪宰牛纪念这次胜利。

慢慢地,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成节日。

又因火把在那次起义中起了关键作用,人们又在二十五日的晚上,举着火把游行。

后来,人们决定将两天的活动合并为一,因此这个节日也叫做“火把节”。

云南省迪庆一带彝族也有过火把节的习俗,时间在六月二十四日,节期二天。

节日第一天早晨,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

姑娘妇女们烧火宰鸡,炒制燕麦麻子泡。

小伙子则上山打猎。

下午太阳偏西时,全家人站在羊圈门口迎接上山数月以来的羊群,并清点羊数,家长还把炒熟的燕麦麻子泡撒向羊群,祝愿羊儿繁衍发展。

二十五日,是剪羊毛的日子,清早起来,人们就把烤荞饼、炒燕麦麻户泡花、剪刀、指套等准备好。

剪羊毛以家族为伙。

先将煮熟的羊肩胛肉块放在荞饼上,给牧羊人吃,并向他敬酒,请他剪第一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的资料简单介绍火把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

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六月廿四日或廿五日是西南地区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记载于明杨慎《南诏野史》和《大理府志》。

清人赵文哲诗集《取偶集)中《火把节》诗前有序,也做了说明。

民间有两个传说,述说了火把节的来历。

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下凡催收粮款,激起百姓反抗。

有一位英雄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他。

天王盛怒,派“天虫”吃庄稼。

眼看庄稼被吃光,人们便燃起火把烧天虫。

烧了三天三夜,天虫终于被烧光,保住了庄稼。

为了预防漏网天虫再作恶,每年六月廿四
或廿五人们便举行火把节,再烧天虫一次。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摔跤英雄,举世无双。

上天得知,派下天神与之较量,结果天神一个个都被摔死。

上天大怒,放出害虫祸害庄稼。

额其拉巴与百姓想了一个治服的办法:上山去砍许多松明回来,做成火把,在英雄的率领下,他们手执火把,绕田而行,诱杀了害虫,确保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燃火把的仪式。

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活动。

白天斗牛,文艺汇演,摔跤比赛。

夜晚处处亮着松明火把,各家门槛上都插着松明,以示吉样。

青年与孩子举着火把沿村寨田间转悠,然后聚会村寨广场。

广场上堆砌一个塔形火把,熊熊燃烧,表示人定胜天,害虫已被驱除人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汉族的火把节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折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