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效应研究_基于SLM_SEM模型的实证_王雪瑞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 西北师 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兰州 70 7 ) 3 0 0 摘要 :采用空 间统计 学原理和方 法, 利用 O e od pnG ea分析工具 , 对生产性服 务业 的空间分布特征 进行 了研 究 ,
结果显示 : 生产性服务 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 的集聚特征 , 值 高、 产 发展 最快 的都 集 中在 东部 沿海省份 , 即环渤 海、 长 三角和珠 三角地 区, 形成 高值 集聚 区。西部 地 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 值分布 , 形成低值 集聚 区。中部地 区各省份产值 较 高且与 高值 区毗邻 , 分布较 为集 中。进一步按 行业 分析 , 现 交通运输 、 发 仓储 和邮政 业的 空间 自相 关 系数远远 高 于其他 行业 ; 融业 、 金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的空间 自相 关 系数 较 高; 房地产 业 , 信息传 输、 算机服务 和软件 业的空 间 计 自相 关系数较 小 ; 学研 究、 术服 务和地质勘 查业 的空 间 自相 关 系数最 小, 科 技 这表 明我 国生产性服务 业 空间依 赖性
和邮政业 , 信息传输 、 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 融业 , 计 金 房 地产业 , 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及科 学研究 、 技术 服务和地
质勘查业。
作者简 介 : 吉亚辉 (9 4一) 女 , 16 , 陕西韩城 人 , 授 , 士, 教 硕 主要
1 1 研 究 区域 、样本 数据 .
研究 区域是 除了我 国香港、 门特别行政 区和 台湾 澳 省 的中国大陆 3 个 省、 1 自治 区和直辖市 , 简称 各省份 。 样本数据来源于 20 - 2 1 07 0 0年《 中国统计年鉴》 和《 中
英 国的集 聚 , 也表 明其具 有很高的集聚度 。在研究 表 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 中的同时, 也有研究认 为生产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 生产率的影响
蒋雅如
摘 要: 本文收集 2008 ~ 2017 年我国 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和赫芬达尔指数分别测算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 样化集聚度,用 Malmquist 指数测算制造业生产率,构建固定效应混合回归模型,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 影响。结果表明: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对制造业生产率有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集聚; 多样化集聚; 制造业生产率
据,并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2007 = 100) 进行平滑
处理。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 Kt ,测算公式为 Kt = It / Pt +( 1- δ) Kt - 1 ,其中 Kt 为当期资本存量,Kt - 1 为上一期资本存量,It 是投资额,Pt 为价格,δ 为折旧率。基期物质资本存量即 K0 采用国家 统 计 局 2007 年 的“制 造 业 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一、引言 我国经济增 长 目 前 正 从 高 速、粗 放 型、要 素 驱 动 增 长
转变为中高速、集约型、创新驱动增长模式,供给侧改革成 为产业发展重要的转型趋势。第二产业在我国三次产业 结构中依旧占据主要比重,而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核心 部分,如何提高 制 造 业 生 产 率,促 进 制 造 业 增 长 依 旧 是 重 要命题。在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 引领制造业向高端、高效、智能、创新的方向发展,成为制 造业增长的重要驱动。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 展生产性服务 业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升 级 的 指 导 意 见 》,明 确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调整和促进经 济 提 质 增 效 升 级 的 重 大 举 措 ”。 因 此,研 究 如何通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 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作者:刘海艳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20年第02期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利用莫兰指数及散点图分析空间相关性,并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实证检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各个细分行业及国民生产总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相关,在省级层面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一、引言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及制造业的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辅助行业发展以及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在2015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了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环境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但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区不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对于进一步探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国外学者Riccardo Faini(1984)根据两地区两部门模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正相关的。

学者Aslesen(2007)通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发现: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能够促进高科技技术的产生,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会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这些从侧面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影 响程度。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VS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也是影响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 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财 政支持等方式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 定法规来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 秩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技术环境因素
技术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 业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互联网技术可以拓 宽服务范围和渠道,提高服务效率;人工智 能技术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精度等。
02
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生产性服务业定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的保障性、支持性、基础性 服务业,通常包括金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专业服务等。
与消费性服务业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 量高、资金密集等特点。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根据功能和特点,生产性服务 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参考文献2
该文献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3
该文献关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创新因素,分 析了创新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也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 量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例如金融、法律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_结构及影响_基于投入_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_结构及影响_基于投入_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程大中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 、 结构及影响
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 ( Riddle, 1986; 程大中, 2004) 。
三、方法、 指标与数据
( 一) 投入 产出法与相关分析指标 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 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附加值和收入再分配四个部 分。对于单个部门和国民经济整体来说 , 如果总产出 ( = 中间品部分+ 最终使用部分 ) 等于总投入 ( = 中间投入+ 增加值) , 则中间使用表( X ) 、 直接消耗或投入系数表( A ) 、 里昂惕夫逆阵表( B ) 和德 米特里耶夫完全消耗系数表( C ) 之间的关系为 : X = ( X ij ) n ∀ n A = ( aij ) n∀ n , aij = X ij B = ( b ij ) n ∀ n = ( I - A ) C = ( cij ) n∀ n = B - I 其中, X ij 表示行业 j 产出中所使用的 i 行业中间投入, aij 、 b ij 、 cij 分别为直接消耗系数、 里昂惕 夫完全消耗系数和德米特里耶夫完全消耗系数。 另外 , 与投入 产出法相关并在后面经验分析中还将涉及以下概念和指标 : ( 1) 服务投入率 : 投 入 产出表的中间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其他部门产出的价值 , 包括物质投入 ( 比如原材料、 燃料等 ) 与服务投入。服务投入就是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 , 是指由服务部门提供的 服务投入。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称为服务投入率 , 反映国民经济服务化程度。 ( 2) 服务资本品 比率 : 服务部门总产出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其他部门的中间服务投入而重新进入生产过程的, 这一作 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产出占服务部门总产出的比重称为服务资本品比率, 反映服务部门的生产资料 特性。( 3) 产业关联系数: 产业关联系数包括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前者反映某部门增加一单 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剩余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后者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 一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各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 出量。影响力系数( F j ) 和感应力系数( E i ) 的计算为: Fj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r——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r——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r——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实证分析王正新;孙爱晶;邱风【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生态共生理论中Lotka-Volterra模型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1993-2016年数据对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竞争参数并分析两者互动关系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类似于种群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双方互为投入带动彼此产业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间的稳定均衡状态,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7(031)007【总页数】6页(P88-93)【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lotka-Volterra模型;互利共生【作者】王正新;孙爱晶;邱风【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F124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遇到“瓶颈”,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产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家的发展战略。

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强劲的创新能力、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是推动制造业向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的有效途径[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它可以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中间投入品并将其源源不断的输送至制造业以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保持生产可持续性[2]。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依托于现有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为依托,搭建起产业间物质、信息、人力的输送与交流,在产业相互渗透中实现产业的双向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_王雪瑞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_王雪瑞
1 8] 。 范 剑 勇[ 于美国 ( 弹性系数 为 5 通过计量 %)
分析 , 得出我国这一指标为8 . 6 % ~8 . 9 %之
1 9] 间 。 同时 , 胡霞 [ 的研究也表明 , 资本劳动比率
考虑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 聚机制的研 究 中 , 上的聚集 , 认为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 而更方便地提供和接受彼此 会因为彼此 邻 近 , 的服务 , 促进 了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空 间 集 聚。但 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于 集 聚 动 因 的不同而有 着 较 为 明 显 的 差 异 , 比如制造业集 集聚 的 产 业 一 般 是 按 制 造 程 序 集 聚 在 聚区内 , 一起的上下 游 企 业 , 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多是横 吕拉昌等 向互补 关 系 的 企 业 。 与 此 不 同 , 类, 一般都存在互补或竞争关系 。 K E E B L E等
该假设是否能够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得到证实还需进一步实证检验1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机制于美国弹性系数868919senn以制造业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本劳动比率聚机制的研究考虑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同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会因为彼此邻而更方便地提供和接受彼此的服务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于集聚动因的不同而有着业一般是按制造程序集聚在一起的上下游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多是横向互补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为同行体学习过程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1 管 理 学 报 1 卷第 8 期 V o l . 1 1N o . 8 2 0 1 4年8月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M a n a e m e n t A u . 2 0 1 4 g g
/ D O I编码 : 1 0. 3 9 6 9 . i s s n . 1 6 7 2 8 8 4 x . 2 0 1 4. 0 8. 0 1 7 - j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中国,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工业增长的减速,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2000年到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占全国总就业比重由61增加到43,显示出其在国内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集聚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不仅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且通过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知识技术由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向地理距离较近的临近区域传播,以及由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的过程,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溢出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1. 阐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文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一个动态且复杂的互动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制造业升级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关键部门,其集聚不仅增强了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与知识交流,还促进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快速流动与扩散。

这种集聚现象,尤其是在城市群或特定区域的发展中,形成了高度密集的知识与服务中心,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116������
丁 博ꎬ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
响制造业效率提升内在机制的基础上ꎬ采用我国 239 个城市样本ꎬ在考虑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下ꎬ采 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市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作用ꎮ
二、 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中间品被投入到制造业生产当中ꎬ二者之间的关系一 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ꎮ 根据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ꎬ学者们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 围绕以下几种视角展开:第一ꎬ基于需求遵从论的研究ꎮ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一种中间投入品ꎬ主要 依靠制造业部门的生产需求而发展ꎮ 持此类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ꎬ生产性服务业本身产生就是来源 于生产部门ꎬ仅仅是一种中间投入的商品或者说是服务ꎬ由生产部门进行消费ꎬ也即生产性服务业部 门的发展来自于生产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需求ꎬ是制造业部门的附属部门[1 3] ꎮ 第二ꎬ基于供给 主导论的研究ꎮ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ꎮ James 等研究发现ꎬ生产性服 务作为一种必要的服务商品ꎬ其投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竞争力的高低ꎮ 另外ꎬ生产性服 务业作为社会分工的结果ꎬ它的发展也代表了社会分工的更加深化ꎬ也意味着制造业生产专业化程度 的增加ꎬ使制造业企业内部成本大大降低[4] ꎮ Eswaran 和 Kotwal 经研究发现ꎬ在全球化背景下ꎬ服务 部门分工的深化程度与所提供服务种类的多样化可以有效缩减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5] ꎮ 第 三ꎬ基于互动论的研究ꎮ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彼此互动的关系ꎬ二者彼此依赖且相互作 用ꎮ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时ꎬ对生产性服务所产生的需求也会随 之上升ꎬ从而生产性服务业也会因此而迅速发展ꎻ反过来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投入到生产部门 的生产性服务更加专业化、知识技术密集度更高ꎬ进一步促进了生产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发 展[6 8] ꎮ 此外ꎬ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越来越细ꎬ所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细化ꎬ 这样便会参与到制造业产品价值链更多的生产环节ꎬ从而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随之增强ꎮ 第四ꎬ基 于融合论的研究ꎮ 部分学者认为当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ꎬ知识技术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ꎬ此 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会越加密切ꎬ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彼此交叉与融合的趋势[9 10] ꎮ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基金课题:山西省企业横向课题“基于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转型多元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晋大商院科研 2019 第 8 号)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189
产业观察
方法具备一定前沿性。同时,应用该方法需要考虑区域内 部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准确衡量我国区域技术 效率水平,本文借鉴李江宇(2020)的研究成果,选取如 下指标,包括 6 个投入指标、4 个产出指标和 2 个环境指标, 指标选取情况如表 1 所示。
区域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我国区域技术进步进程较 慢,提升区域技术效率、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有助于我国 经济转型和市场发展,已是诸多研究者的共识。当前研究中,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技术效率水平。赵霞等 (2018)针对区域技术效率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将碳排放 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 阶段 DEA 方法测度了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的真实水平,发现 我国各个省域的技术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 区域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从不同角度说明 了区域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中针对区域技术效 率的测算方法仍莫衷一是,如何更好测算区域技术效率, 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进步分析的重点。
业再生产,因此具备较强的外部经济特征,能够带动地区的技术升级。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出发,采用
Bootstrap-DEA 方法计算区域技术效率,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技术效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会造成周边地区的技术效率下降,该现象说明生产性
Estate Observation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郭星原 副教授 (吕梁学院经管系 山西吕梁 03300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 键 词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 制 造 业 升 级 ; 空 间 杜 宾 模 型 ; 空 间 溢 出效 应 ;Moran’S I
一 、 研 究 背 景
产 效 率提 高 的坚 实基 础 和必 要 保 障 ,此 时 ,仍 认 为生
以升 级 新 兴 制 造 业 为 主 要 发 展 目标 的 “工 业 产 性服 务业发 展受 限于 制造 业 。“互 动论 ”有 别于之
济 效 益 。
业化 集 聚与分 工可 以使 知识 、信息 和技 术在 区域 范 围
目前 ,我国制 造业 相对 世界 制造业 产业 链而 言 仍 内扩散 和 共享 ,由此 提 高生 产 率 。其 次 ,生 产 性服 务
处于 中下 游 ,虽然 我 国制 造 业产 品产 量 位于 世 界前 业 集聚 的知识 和 技 术溢 出效 应对 工 业效 率 提 升有 促
当代 经济
201 8年 7月 刊 第 14期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空问溢 出效应
李卓迪 ,黄兹龙 ,叶睿泽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 昌 330000)
摘 要 :本 文 运 用 2014年 一 2O16年 全 国 29个 省 级 行 政 区 的数 据 ,采 用 空 间 杜 宾 模 型 分 析 了 生产性 服务 业集 聚对制 造 业升级 的 空间外 溢效 应。分 析 结果表 明 ,生产性 服 务业 集 聚对本 地 制 造业 升级 存在 一定 的抑 制 效 应 ,而 对周 边地 区的制 造 业升 级 具有 空间 溢 出效应 ,且 为正 向溢 出 效应 ,同时,外 商直接投 资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抑制效应 ,信 息化 水平通过 间接效用促进制造 业升 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十一大城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十一大城

平测度 1 . 1 研究范围界定 对中国十一大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本文是在借 鉴曾鹏[10]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加人现在已经成为国 家级城市群的哈长城市群, 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 性, 十一大城市群所属地区、 包含主要城市见表1。 1 .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 1.2.1 选取集 聚指 标 当前, 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区位熵( 叫) 、 行业 集中度( C K )、 空 间基尼系数( C )、 地理集中指数 (£-G ) 、 赫 芬 达 尔 -赫 希 曼 指 数 ( 丽 )等方法测度 产业集聚水平。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采用区 位熵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 区位熵计算公式 如下:
1.2.2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测度
由表2 可以发现, 在 2005 — 2014年 , 中国十一大 城市群中, 区位熵值始终大于1 的 有 京 轉 、 长三角、 关中、 辽中南和哈长五大城市群, 这说明这五大城市 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具有集聚优势, 其中 华 北 的 京 津 冀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区 位 熵 齡 1.5 ~ 1.7 之 间, 集聚水平最高,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最好。 西北的关中城市群、 东北的辽中南和哈长三个城市 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值在1.0 ~ 1.2 之间变动, 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华东地区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呈现不平衡, 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两个 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显著落后于长三角 城市群。而海 峡 西 岸 城 市 群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区 位 熵 值最小, 但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华中地区中原和 长江中游两个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都小于 1, 且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优于中 原城市群。华 南 地 区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区位熵在2005—2012年间都是大于1 的 , 但 是 2013 和 2014两年区位熵值小于1 , 在 0.93 ~0. 9 5 之间徘 徊 。西南的成渝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 体上缓慢上升, 在 2012年开始区位熵值大于1, 专 业化水平显现。 2 中国十一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Lotka—Volterra模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Lotka—Volterra模
“ 柯 布一 道 格 拉斯 ” 生产 函数模 型 验 证 了生 产 性服 务 业 内部各 部 门对 制造 业 生 产效 率 的提高 起 到 正 向加
速作用 , 但是 目前 的互动状态并没有处于最优 的时 节点 ,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 间 ; 杨仁发 ( 2 0 1 1 ) 认为两 个 产 业 的互 动关 系 主要 依 托 于价 值 链 的 双 向 渗 透 、 重 组 与融 合 , 两 产 业 互 动 的基 本 形 式 是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向 先 进 制 造 业 价 值 链 上 的 基 本 活 动 的渗 透 与 重
( 浙江财经大学 经济学 院,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摘 要: 在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背景 下,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 与先进制造 业的互动发展 , 是促进我 国产业升级 的重要 方式。 文章运 用生态共生理论 中L o t k a — V o l t e  ̄a 模型理论 分析 两者之 间的互动机理 , 基于1 9 9 3 — 2 0 1 6 年数据对 两者 间的互动 关 系进行 实证检 验 , 采用非线性 最小二乘法估计 L o t k a — V o h e r r a 模 型 中的竞争参数并分析 两者互动 关 系的均衡 点及 其 稳定性 。 结果表 明 , 我 国生产性服务 业与先进 制造 业之 间存 在类似 于种群 生 态系统 中的互利共 生关 系, 双方互为投 入 带动彼 此产业发展 并最终达到产业 间的稳 定均衡状 态 , 最后对如何加快 中国的产 业升级提 出相应 的政策性建议 。 关键 词 : 生产 性 服 务 业 ; 先进制造 业; l o t k a ~ V o h e r r a 模型; 互 利 共 生 中图分 类号 : F 2 6 ; F 1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0 9 7 ( 2 0 1 7 ) 0 7 — 0 0 8 8 — 0 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并用较大的篇幅具体安排了交 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行 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这意味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十一 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最主要的内容。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注重人才培养和加大科研投入。我国虽然有较丰富的人力 资源,但是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生 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和产业密集型的服务业,因此其对高素 质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对劳动 力进行专门的技术培养,以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技术 人才。同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生产 力服务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2.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生产性服务 业是依附于制造业存在的,贯穿于制造业发展的始终。只有加强两 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才能使生产性服务业更好的为制造业服务,从 而拉动就业。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 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环境,打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建立专项资金。 3.我国应继续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内部的一个亚产业,其自身发展 和就业增长必须要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强大支撑。我国仍然 是以消费性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比 较滞后。因此,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例如,实施诸如减免税费、用地保障、落实要素(如供电、 用水、燃气等)使用价格的“国民待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方面的扶持力度等。同时,要研究制定有关指导规划,使有限的 资源发挥更大的功用,使扶持政策更加有效的倾向于我们鼓励 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第一Al,生l产R性i服gh务t业s不是Re面s向e最rv终e消d费. 者,而是面向制造业,属 于中间性产业;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人力高度密 集型产业;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性投入与制造业紧密相 连,具有非常高的附加值。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加速工 业化的进程,使得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较之以前有所发展。根 据国家统计年鉴,服务业产值占 GDP 的百分比,由 1978 年的 23.9%逐步上升到 2012 年的 44.6%。截止到 2012 年,服务业增加值 达到 20.52 万亿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为 6.66 万亿元。服 务业就业人数 2012 年达到 2.77 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 36%。 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不断发展,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在 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以及吸纳就业情况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以 美国为例,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从 1987 年的 33.4%,上升到 2012 年的 37.7%。从 2007 年到 2013 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每年都达到了 7 万亿美金以上,占 GDP 增加值的 49%左右。截止到 2010 年,生产性服务业吸纳美国 将近 3 千万就业,约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 50%,占整体行业总就 业人数的 22%。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越来 越重要的领头作用,对促进美国充分就业也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 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我国固有的发展模 式已经给我国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严 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就要求我国大力发展 服务业,尤其是要着重发展能够提高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和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 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丁博;曹希广;邓敏;奚君羊【摘要】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期刊名称】《审计与经济研究》【年(卷),期】2019(034)002【总页数】12页(P116-127)【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模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业集聚效应【作者】丁博;曹希广;邓敏;奚君羊【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9;F424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已逐渐成为基础性、支柱性的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其要素成本优势成了国际制造业的中心,但随着制造业“召回”趋势和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发达国家的“高端回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分流”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双向挤压”。

因此当下必须从全球范围出发,抓紧相关战略的实施,以打造制造强国为目标,强基固本,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新的一波工业化浪潮中拿到竞争制造强国的入场券。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在2014年底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根本目的在于发动整个国家人民的力量来大力发展制造业,共同推动中国制造强国的进程。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吉亚辉;杨应德【摘要】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利用Open Goeda分析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产值高、发展最快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中部地区各省份产值较高且与高值区毗邻,分布较为集中.进一步按行业分析,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高;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小,这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依赖性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省域间还没有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统计;空间分布;集聚【作者】吉亚辉;杨应德【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0 引言西方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较早,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关注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内,不同的行业,其集聚程度也不一样。

Beyers(1993)等对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分别进行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发达的大都市区[1-3]。

Illeris S和 Sjoholt P 研究了北欧各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表明7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各国首都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区[4]。

以上学者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研究了它的集聚特征。

还有一些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的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杜
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刘珺;王嘉丽;张夏恒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24()4
【摘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

选取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空间SDM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溢、节约成本、增强交流三方面对本地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地抑制了邻近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该研究对于促进生产性服务集聚、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总页数】7页(P120-126)
【作者】刘珺;王嘉丽;张夏恒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
【相关文献】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了吗?——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
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进行修正,从而得到更有效的估计系数。 ( 一) Moran 指数 在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估计和检验之前 , 首先利用 Moran 指数进行变量 的空间相关性检验。Moran 指数定义如下:
n n
Moran'I =
∑ ∑ W ij( Yi i=1 j=1
{
1 ,域 i 和域 j 相;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计。本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 SLM 和 SEM 的参数。 四、实证分析 ( 一) 数据的选取 本文利用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00 —2009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因变量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对数 ( lny) ,自变量为工业总产值对数 ( lnx) 和人口密度 ( 人 / 平方公里) 对数值 ( lnp) 。 为消除通胀因素和异常因素的影响, 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数据换算为 2000 年不 变价。 ( 二) Moran 指数检验 本文使用第一阶和第二阶邻接矩 阵以及距离矩阵的全域 Moran 指数检
68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存共进 ,共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国民经济生态群落中,制造业的社会分工、服务外包、产业链的衍生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主要 原因。制造业自身的升级所要求的大量知识投入 ,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 识投入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此外,制造业亚群落和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制造业亚群落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 生存的环境: 其一,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衍生出来的; 其二,制造业亚群落是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 的主导消费者。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又为制造业亚群落提供营养和赖以升级的丰富知识流。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影响因素 ( 一) 地理位置 一般地,生产性服务业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大多具备较为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较为便利的水陆空交 通设施作基础,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需要发达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同时,这些行业也是物流业的重要载 体。作为一种聚合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物流业能引导和组织生产、传递信息且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实现。这些资源 ( 即物流资源, 包括运输、 仓储、 装卸、 搬运、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 信息平台等 ) 的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重要行业。 这些产业 化的物流资源通过整合,在更大程度上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 ( 二) 经济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较高的经济水平作为依托。 经济水平的高低 可通过该国家或地区 GDP 的大小来衡量,而人均 GDP 不仅仅能更精确地显示该地区的经济水平, 还能 用以比较社会其他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购买力 。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为经济的增长贡献增加值,其发展水平还影响到各种 经济资源,特别是资本的形成效率和配置效率 。在股份制银行的创办、商业银行的引进、 金融监管的改 革与完善等方面为金融服务创新活动积累了实践经验之后 ,我国对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的合理规划 与正确引导,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化、市场化、 信息化和国 际化的方向稳健发展。 ( 三) 分工程度 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 ,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技术进步引起的报酬递增使得社会分工的进 一步细化更加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 。分工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其进步的结果 ,这个因果累积的过 程所体现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因此,专业化分工程度的高低,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流、 物流、 信息 流的集中,优化了投资结构和产业的布局,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奠定基础 。同时, 专业化分工的 不断发展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拓宽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这就使得 城镇建设与城郊建设相结合,凸显了城镇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 四) 技术进步 生产性服务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已渗透到行业的各个环节,科学技术的支持深入到行业发展的各个阶 段。一般来说,科技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生产性服务业也不例外。企业科学技术水平的 提升,不仅仅能减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从外部购买技术的成本,同时也能从内部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三、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 在现实中,观测值与区位之间常表现出一致性 ,即空间依赖性。空间依赖意味着观测值由于某种空 间作用而在地理上集聚,这些不同聚集点的作用具有溢出效应以及在贸易 、传播或其他社会经济的交互 作用。由于传统的回归方法是假定在空间事物无关联及存在空间均质之上的 ,因此,利用忽视空间效应 的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估计 ,将存在模型的设定偏差问题。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 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将地区或机构间的相互关系引入模型 ,通过一个空间权重矩阵对基本线性回归模型 69
n
- Y) ( Y j - Y)
n


( 1)
S
n n
2
∑ ∑ W ij i=1 j=1
S2 = 其中,
- - 1 1 ( Y i - Y) , Y = ∑ Yi , Y i 表示第 i 地区的观测值; n 为地区总数; W ij 为二进制的邻接 ∑ n i=1 n i=1
空间权值矩阵,表示其中的任一元素,采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 系。一般邻接标准的 W ij 为: ( 2) 0 ,其它。 i = 1 ,2 ,Λ,n; j = 1 ,2 ,Λ,m; m = n 或 m ≠ n 。 式中, Moran 指数可看作各地区观测值的乘积和 ,其取值范围为 - 1 Moran'I 1 。当目标区域数据 ( 生 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在空间区位上相似的同时也有相似的属性值时 , 空间模式整体上就显示出正的空间 W ij = 自相关性; 而当在空间上邻接的目标区域数据不同寻常地具有不相似的属性值时 ,就呈现为负的空间自 相关性; 零空间自相关性出现在当属性值的分布与区位数据的分布相互独立时 。 对应空间自相关或空间不均匀性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两种 。 ( 二) 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 ( Spatial Lag Model,SLM) 用以考察变量在地区是否有扩散现象 ( 溢出效应 ) , 其表 达式为: Y = ρWY + X β + ε ( 3) 式中,Y 为因变量,即扩散程度; X 为 n × k 阶的外生解释变量矩阵; ρ 为空间回归系数, 反映了样 本观测值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即相邻区域的观测值 WY 对本地区观测值 Y 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W 为 n × n 阶的空间权值矩阵,对于模型而言,权重矩阵 W 的元素是非随机的、 外生的, 可基于一个距离衰减函 数、社会网络结构、经济距离、 k 个最邻近、 经验流量矩阵等确定, 最常用的是邻接矩阵 ( Contiguity Matrix) 和距离矩阵确定。WY 为空间滞后因变量; ε 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参数 β 反映了自变量 X 对因变 量 Y 的影响,空间滞后因变量 WY 是一内生变量,反映了空间距离对因变量的作用 。由于 SLM 模型与时 间序列中自回归模型相类似,因此 SLM 也被称作空间自回归模型 (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 。 ( 三) 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 ( Spatial Error Model,SEM) 的数学表达式为: y = Xβ + ε ( 4) ε = λWε + μ 式中, ε 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λ 为 n × 1 阶的截面因变量向量的空间误差系数 ,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 向量。SEM 中参数 β 反映了自变量 X 对因变量 Y 的影响。参数 λ 衡量了样本观察值中的空间依赖作用, 即相邻地区的观察值 Y 对本地区观察值 Y 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于扰动误差项之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度 量了邻接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 。由于 SEM 模型与时间序列中的序列相 关问题类似,也被称为空间自相关模型 (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SAC ) 。 对于上述两种模型的估计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 ( OLS) ,系数估计值会有偏或者无效。因此, 需要 通过工具变量法 ( IV) 、极大似然法 ( ML) 或广义最小二乘估计 ( GLS) 等其他方法来进行更科学的估 70
1
WANG Xue-rui 北京 100081
GE Bin-hua 2. 内蒙古财经学院 呼和浩特 01007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该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 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基 础上,进行了 Moran 指数检验,运用 SLM 模型和 SEM 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研 究,并将研究结果与 OLS 模型和面板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考虑了空间因素的 SEM 模型 具有更优的估计效果。最后,本文从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两个方面 , 给出针 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 关键词] 空间计量模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效应研究
— — — 基于 SLM、 SEM 模型的实证 China Producer Services Spatial Effect Study — — — Based on SLM and SEM
王雪瑞
( 1. 中央财经大学 1, 2

葛斌华
收稿日期: 2012-02-16 作者简介: 王雪瑞,男,内蒙古人,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 葛斌华,男,北京 市人,中央财经大学应用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数量经济学。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1163024 )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1MS1011 ) 、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11C044 ) 之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