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教学背景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化学课程,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
教学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
2.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3.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4.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过程安排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2.理论讲解(20分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化学学科,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助力学生研究。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理论和实验技能;
2.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3. 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与理论基础的建立;
(2) 化学实验及其原理的介绍,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反应、离子反应等;
(3) 化学探究课程的讲解,如常见元素周期表、分子符号及其化合物、酸碱中和反应等;
2. 教学方法
(1) 授课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促进视听联想的教学模式;
(2)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课程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科学;
(3)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4) 大量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评价
本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化学考试,检测学生研究成绩,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
2. 实验评价:对化学实验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得分;
3.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参与讨论等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可行性分析
本教学设计主要由化学教师指导和推广。教学手段和内容实用性强,适合初中化学的教学需求,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化学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实验操作手册;
4. 发展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2. 物质的性质;
3. 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步骤:
第一课:化学的基本概念
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化学的认知,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与化
学相关的事物。
2. 讲解:简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定义、元素、化合物等。
3.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列举一些常见
的化学现象和实例。
第二课:物质的性质
1. 导入: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2. 实验: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颜色、形状、固态、液态、气态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物质性质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出物质性
质与其组成、结构有关。
第三课:化学实验操作
1. 导入:简要介绍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实验操作手册。
2. 演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并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自行操作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学生分享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化学实验的乐趣。
课堂延伸活动:
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展示给全班同学。
2. 邀请有关专家或科学家到班级进行化学实验演示和讲解。
3. 布置小组项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和报告。
初中化学_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光发热B、生成沉淀或气体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D、铁生锈;铁熔化成铁水
5、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B、火星四射
C、铁丝熔化成球D、有黑色固体Fe3O4生成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重视学生的全面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石蜡熔化。
(3)纸张燃烧。
(4)酒精挥发。
(5)水变成水蒸气。
(6)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
(8)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
(9)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10)石灰石遇到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完成练习
知识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学科模板)
1、讲授法
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讲练结合,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识。
板
书
设
计
课题l溶液的形成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质
溶液组成
溶剂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形成过程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乳浊液 乳化现象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课程难度不高,学生的接受度较好。在授课过程中还需更加熟练多媒体和实验讲授的转换,让整个过程更加自然流畅。还要注意和以前原子分子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亲自动手实验,降低理解难度,更好的认识溶液、溶质、溶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得出溶液的特征。
通过对比试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
溶解性 的影响分析 等 内容 .在教 学结束 后 ,为帮助 学生 明 确教学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为学生搭建思维 导图并引导 学生对导人进行完善.教师提供知识框架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
[1]钱程 ,马宏佳.知识 可视 化及 其 在初 中化 学教 学 中应 用的研 究[J].化 学教与 学,2015(7):2—5.
[2]温俊 红.知识可视化在初 中化 学教 学 中的应 用探 讨 [J].中文信 息 ,2016(12):40—41.
[3]赵华华.“知识 可视 化”在初 中化 学教 学 中的应 用 分析 [J].数理化 解题研 究,2017(29):90—91.
化 学课程进行整合的方式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 ,从而通过这种方式 ,大大地提 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关 键词 :信息技术 ;初 中化学 ;课 程整合
中图分 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33(2018)14—0076—02
随着我 国技术 水 平 的提 升 ,以及我 国教育 改革 工 作 的逐步推进 ,我 国在对 初 中学 生们 进行 化 学知 识 的教 学 时 ,为 了 促 进 初 中化 学 教 学 工 作 的 进 步 ,同 时 也 为 了 促 进 学 生们 化学成 绩 的提 升 ,从 而逐 步将 信 息技 术 与化 学课 程进 行了整合.将信息技 术与化 学课 程进行 整合 ,主要 是 指 在化学课程 教学 中合 理 地融 入信 息技 术 ,从 而通 过这
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一)
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一)
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理解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
1.实验室安全常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
2.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和玻璃器皿的使用方法。
3.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实验操作与技巧。
4.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记录和分析方法。
5.数字化实验设计和模拟软件的使用。
教学步骤
1.实验室安全常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
–介绍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和应急措施。
–讲解实验室中禁止做的危险行为。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讨论,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
2.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和玻璃器皿的使用方法
–列出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和玻璃器皿,并讲解使用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拟操作,掌握仪器和器皿的用途和操作技巧。
3.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实验操作与技巧
–介绍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和技巧,如称量溶质、溶解固体、过滤和加热等。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
4.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记录和分析方法
–解释实验数据的搜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介绍常用的数据记录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5.数字化实验设计和模拟软件的使用
–介绍数字化实验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推荐常用的数字化实验设计和模拟软件。
–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化实验设计软件进行实验模拟,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
教学评估
1.实验操作技能的考察:通过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关注。初中学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批接受者,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将介绍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以《制取氧气》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3. 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理论授课:介绍氧气的性质、重要性、应用以及氧气的制备方法。
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对氧气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注重实践探究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制取氧气实验,并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实验认识。
四、教学设计
1. 活动设计
活动1:展示氧气的重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有关知识及应用,让学生了解氧气在
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2:自主学习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完成工具材料的准备。
活动3: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
活动4:实验验证氧气的性质
学生利用刚刚制取的氧气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教学设计
枫岭头中学周联春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必然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交互式的计算机系统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本和图形合而为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资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笔者在组织《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一节教学时,设计利用多媒体局域网及因特网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是第5章第3节,本节主要内容为:金属生锈的原理、防锈的一般方法;废金属回收的一般意义。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钢铁生锈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分析、归纳能力。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对象分析初三学生已经上过二年多的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铁钉锈蚀的实验需提前一周进行,没有办法在课堂上演示,于是将实验过程用网络展示。铁锈蚀的原因、防锈的方法、废金属的知识与废金属回收等,网络上能搜索到很多相关知识,而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获取知识,这样印象会特别深刻。
媒体分析微机室室的数十台电脑构成一个局域网,整个局域网与校园网接通,不仅在校内交流信息畅通无阻,而且可以访问因特网。网络以其强大的主动性需求、交互活动方式、开放的空间与广泛的信息来源,启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金属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办法。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的信息。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水的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2.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等。
3. 实验操作:水的净化实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水资源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水净化的关注。
2. 理论讲解: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展示不同净化方法的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5. 信息查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的信息。
6. 汇报展示:学生汇报查找结果,分享对水净化方法的理解和看法。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信息查找和团队协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设备等。
2. 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书籍、水净化相关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2. 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评价学生在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过程中的表现。
六、教学建议
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教师要进行详细的实验讲解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MAR 2017 NO.06 41
课程整合 tougao3@chinaitedu.cn
● 教学过程 引入:PPT投影,动动脑,猜一 猜“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 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没有它就活 不了”。(打一物质) 全体学生来猜谜。 设计意图:播放音乐,渲染学 习气氛。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 播放PPT中的动画图片,让学生从 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入到课堂中, 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有效导入。 同时,适当地检验学生对氧气的用 途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投影: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学 习目标。 学生说出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和本节课学习的任务,带着目标任 务去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想要知道的知识,提出学 习目标,回归课本基础内容。 过 渡:教 师 提 问,制 取 氧 气 的 重 点 是 什 么 ?如 何 制 取 一 瓶 氧 气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自己 想要知道的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教师提出 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要知道哪些 信息,了解哪些知识,激发求知欲 和好奇心,营造探索、讨论的课堂 气氛,从而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 过渡: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 师 提 出以 下问 题 让 学 生 参 考: ①制取氧气需要哪些仪器?②实验 仪器如何组装?③实验步骤怎么操
作?④怎么收集氧气? 活动一:播放“高锰酸钾制取
氧气的实验步骤”的微视频,帮助 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教师进行视频展示,学生观看 并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效果(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第一篇范文: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育领域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复杂的化学反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
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引入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家传记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如分子的运动、
原子结构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以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模拟化学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