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词句解析
《观潮》词语解释
![《观潮》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e187f16f1aff00bfd51e18.png)
《观潮》词语解释【潮】海洋中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涨】课文指水位升高.【横卧】本课指把钱塘江比作人,说它像人横卧在大地上,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霎时】形容时间极短.【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笼罩】象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闷雷】声音低沉的雷.【涌来】急速地流过来.【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本课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昂首东望】抬着头,向东张望.【漫天卷地】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况.【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人声鼎沸】鼎,在古时候被用来当成做饭的锅用;沸,沸腾.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洁浩荡荡】浩荡,广阔,壮大.本课形容潮势很大.【山崩地裂】裂,破裂;崩,崩溃、倒塌.山崩地裂,是说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多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文中用来形容潮水气势凶猛.(《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03ec0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f.png)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引言: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观潮》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来感悟其中的禅理。
观潮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
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
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
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65b9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7.png)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观潮[宋]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②。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而来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⑤:“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⑥,艨艟数百⑦,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⑧,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⑨,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⑩,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11),皆披发文身(12),手持十幅大彩旗(13),争先鼓勇,溯迎而上(1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1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16),珠翠罗绮溢目(17),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18),而僦赁看幕(19),虽席地而不容闲也(20)。
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21),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22),真若箫台蓬岛也(23)。
〔注释〕①本文选自《武林旧事》。
此书是周密人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旧事而写的一部笔记。
“武林”,杭州的别称。
②既望,阴历十六日。
③玉城雪岭,形容潮头高如城、岭,色似玉、雪。
④际天,接天。
⑤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诚斋”是其号。
⑥京尹,京城地方长官。
教阅,操练,检阅。
⑦艨(meng盟)艟(chong冲),巨舰。
⑧尽,极尽。
五阵,五种阵势。
⑨倏(shu舒)尔,忽然。
⑩水爆,在水面施放烟幕弹之类。
(11)泅,游泳。
(12)文身,身上刺花。
(13)十幅大彩旗,用十幅布缝制的大旗。
(14)溯迎,逆潮。
(15)鲸波,鲸鱼掀起之波;此谓巨浪。
(16)江干,江边。
(17)珠翠罗绮,此旧指插戴珠翠首饰、穿着绫罗衣裳之观潮者。
(18)皆倍穹常时,指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
穹,高。
(19)僦(jiu就)赁,租用。
看幕,观潮的帐幕。
《观潮》词句解析
![《观潮》词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e5b6247cd184254a353518.png)
《观潮》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二、对词语的理解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观潮》语句解析
![《观潮》语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65d756f121dd36a22d822f.png)
《观潮》语句解析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析:“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2.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析:这句话描写的是潮来之前远看钱塘江面的景象。
这是静态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
这种“静”是“动”之前的“静”,对即将出现的“动”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为下文写潮的来势凶猛作了铺垫。
3.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析:这两个句子,前一句写“静”,后一句写“动”。
由静到动的过渡用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过了一会儿”来连接。
写“动”时,先写响声越来越大,再写“白线”的出现,最后写人群的沸腾。
描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析:“那条白线”是指大潮来的样子。
“逐渐拉长、变粗”,是写潮水形状的变化。
横贯,横着过来,是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说明潮水气势雄伟,来的速度很快。
5.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析:“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6.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析:这个长句子,写出了大潮离我们最近时的样子和声音。
连用两个比喻,使人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观潮第四自然段解析
![观潮第四自然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b64fd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0.png)
观潮第四自然段解析一、原文内容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二、解析内容1. 人物描写- “吴儿善泅者数百”点明了描写的对象是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
“善泅”直接写出了他们擅长游泳的特点,这是对人物群体身份和技能的一个基本交代。
- “皆披发文身”描写了这些健儿的外貌特征。
“披发”是一种较为原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型,“文身”则是古代吴越地区的一种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图案。
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外貌特点,也体现出当地的风俗文化特色。
2. 动作描写- “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勇敢行为。
“手持十幅大彩旗”写出他们携带的工具,彩旗在汹涌的浪潮中十分醒目。
“争先鼓勇”表现出他们奋勇争先、鼓足勇气的精神状态,“溯迎而上”则准确地写出他们迎着潮水逆流而上的动作,在如此汹涌危险的浪潮中逆流前行,可见其勇敢无畏。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进一步描写他们在浪潮中的高超技艺。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形象地写出他们在高耸如山的巨浪中时隐时现,浪潮像鲸鱼掀起的巨大波涛,危险万分,而他们却能在其中自如穿梭。
“腾身百变”强调他们在浪潮中的身姿变幻多样,动作敏捷灵活。
“而旗尾略不沾湿”是一个细节描写,通过旗尾不沾湿这一细节,更加突出他们技艺的高超,在如此汹涌的浪潮中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简直令人惊叹,也照应了前文的“善泅”,同时“以此夸能”点明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本领。
这一自然段通过对吴中健儿弄潮表演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因为只有在这样壮观的浪潮背景下,健儿们高超的弄潮技艺才更能凸显出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观潮》原文、译文、疑难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观潮》原文、译文、疑难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532a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5.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观潮》原文、译文、疑难解析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原文】《观潮》宋代: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朦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壮观的。
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教育资料】《观潮》释句导读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观潮》释句导读学习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c3871ced1f34693dbef3e3e.png)
《观潮》释句导读《观潮》释句导读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
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
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
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几句话写潮初来时的景象。
因为音速快于水速,因此潮在远处时,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如“闷雷滚动”,却看不见江面的变化,江面依然风平浪静。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写大潮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
“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
“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说明潮头来势很猛,速度很快,自东向西奔涌。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说明潮头越来越近。
6、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其声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聋。
观潮的优美句子批注和评语
![观潮的优美句子批注和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cce471d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d.png)
观潮的优美句子批注和评语1. 四年级语文《观潮》里描写优美的句子有哪些摘自原文:1、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5、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出自:《观潮》课文内容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钱塘潮》。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
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表达:作者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段,例如比喻、形容、衬托,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然后又分别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这两个大的表现方面,间接地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苏轼《观潮》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苏轼《观潮》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3fdc4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9.png)
观潮苏轼宋代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
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
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都是例证。
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1aa80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4.png)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释
![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62548c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2.png)
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释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释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观潮重点词语解释
![观潮重点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789a3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7.png)
观潮重点词语解释观潮重点词语解释周密的《观潮》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一词多义方:方其远出海门【当……时】方出神【正】方七百里【面积】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重点虚词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古今异义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句式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观潮句子赏析
![观潮句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3543c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f.png)
观潮句子赏析《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观潮》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观潮》句子赏析第一层写潮来之状。
它用动态的“镜头摄像法”描写了初来之状(“仅如银线”)、既来之状(“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又配之以“音响效果”(“大声如雷霆”),收到了文字尽管简约而令人视听不暇应接的艺术功效。
第二层写教阅水军的场面。
其中的“场景”又多次转换:先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和乘骑弄旗、舞刀弄枪于水面的雄伟场面;接着写两军(假设的军事演习)交战、硝烟弥漫的场面,最后写烟消波静、“敌船”匿迹的场面。
使人如同亲眼目睹这一番水战那样,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层写“弄潮儿”的竞技,他们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相逆潮而上;虽于鲸波万顷之中,却能不湿旗尾!读后使人为之咋舌鼓掌。
第四层写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观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写了杭州城的豪奢:请看,江岸十余里间,触处珠翠罗绮;而皇帝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远望去简直就像是在神仙台上那般。
读到这里,虽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笔追忆往事时的那种“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的兴亡盛衰之感,却又“言在纸外”地悄然升起矣。
总观全篇,尽管篇幅不长,而场面热闹、内容丰富,这大大得力于作者善于剪裁、善于描绘的文字功力。
首先,它剪裁得当,叙写井然,给人以场面多变而层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语言简练,却又描绘细致,又给人以“尺幅之中层千里之势”的艺术享受。
应该感谢周密,他给我们留下了这幅13世纪南宋优美的杭城风俗图画。
如何赏析《观潮》句子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词语解释-备课素材
![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词语解释-备课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304b4ef202d276a200292eee.png)
《观潮》词语解释
【潮】海洋中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
【涨】课文指水位升高。
【横卧】本课指把钱塘江比作人,说它像人横卧在大地上,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
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
本课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犹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昂首东望】抬着头,向东张望。
【漫天卷地】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况。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
【人声鼎沸】鼎,在古时候被用来当成做饭的锅用;沸,沸腾。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浩浩荡荡】浩荡,广阔,壮大。
本课形容潮势很大。
【山崩地裂】裂,破裂;崩,崩溃、倒塌。
山崩地裂,是说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多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文中用来形容潮水气势凶猛。
【诗歌鉴赏】周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周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5918190242a8956aece450.png)
【诗歌鉴赏】周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周密《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周密《观潮》注释、伟:雄伟。
2、观:景观。
3、为:是。
4、既而:不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5、是也:指这样的景象。
6、教阅:教练、检阅。
7、于:在。
8、如:好像9、履(lǚ):动词,踩。
0、倏尔(shū ěr):忽然。
、崩山:山倒塌。
2、则:连......都。
3、为:介词,被。
4、以:凭、靠。
5、塞途(sè tú ):堵塞(dǔ sè)道路,形容人多拥挤。
周密《观潮》翻译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面腾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观潮》词语解释
![《观潮》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f41fa4052ea551810a687ab.png)
《观潮》词语解释
【潮】
海洋中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
【涨】
课文指水位升高。
【横卧】
本课指把钱塘江比作人,说它像人横卧在大地上,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宽阔。
【横贯】
横着通过去。
【霎时】
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
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
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
象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
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
急速地流过来。
【天下奇观】
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
本课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昂首东望】
抬着头,向东张望。
【漫天卷地】
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况。
【若隐若现】
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
【人声鼎沸】
鼎,在古时候被用来当成做饭的锅用;沸,沸腾。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洁浩荡荡】
浩荡,广阔,壮大。
本课形容潮势很大。
【山崩地裂】
裂,破裂;崩,崩溃、倒塌。
山崩地裂,是说山岳倒塌,地面
开裂,多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文中用来形容潮水气势凶猛。
《观潮》词语注释
![《观潮》词语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305ea69ec3d5bbfd0a7493.png)
《观潮》词语注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观潮》词语注释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一年一度:一年一次。
度,次的意思。
横卧:横躺着。
横贯:横着通过去。
【例句】武汉长江大桥横贯长江。
水天相接:指海天线,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向水平方向所能望到的最远的地方。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例句】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
热闹极了。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也可形容人群声势
大。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例句】一盏盏路灯在夜雾中若隐若现。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例句】小小的山村笼罩在夜幕下。
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山崩地裂:形容潮水发出的巨大声响。
崩,倒塌。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
本课形容波
涛无边际地涌来的情景。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词句解析
一、对的理解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钱塘江,历史悠久。
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
”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
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3、再近些,只见白浪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二、对的理解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
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