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全面介绍篇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而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相似观(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同时中医也指“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即中医师。
界说广义的中医,指的是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
如汉医、藏医、蒙医、苗医、维医、佛医等等。
狭义的中医学,指的则是汉医。
汉医学“汉医”一词,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
[7]又称汉医学或汉方医学,是在中国地区发展出的传统医学思想及治疗技术,因为它是汉民族发展出的医学传统,所以称呼它是汉医学。
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它被传播至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
最早使用“汉医学”这个名词的是日本,在江户时期,他们用这个名词来与他们本土医学—“和医学”,及西方医学—“兰医学”,来作区分。
清朝时也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中国的传统医学。
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
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
现代由于民族主义影响,在中国,“中医学”(意为“中国的”医学)比“汉医学”更常用。
但在日本及韩国等地仍然使用这个较中性的名词。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北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现代中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以下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多个因素共同调节和维持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学注重对整体的诊断和治疗,而非只关注某个病症或器官。
二、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两个相对面或对立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对应。
五行学说描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中医学中,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辨证施治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一种独特的诊疗方法。
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不同方面的特点,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五、预防为主中医学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注重维护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起居有时、适度运动等方面,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个体化治疗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疾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云刚
主讲教师简介云刚男年月生,蒙古族,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担任《内经》、《中医基础》、《针灸医籍选》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曾于一九八零年在陕西中医学院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中医基础》师资进修班”聆听了多位中医前辈,诸如任应秋、方药中、米伯让、张登本等著名专家教授的讲课。
参与了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历代中医学术论语》一书的编写工作,参与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黄帝内经素问析义》《黄帝内经灵枢析义》两书的编写工作。
积极参与了由任秀玲教授主持的内蒙古医学院重大科研课题“现象状态医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现任《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
《中国中医药杂志》编委。
发麦论文二十余篇,近三年发表的论文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管见.《内蒙古中医药》页、“试论《内经》论痛理论对后世的指导意义”《内蒙古中医药》页、“健康长寿的关健重在养生”.《中国中医药杂志》页、“试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内经》一书的影响”.《中国医药杂志》页、“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小议.《中国医学月刊》页、浅析“治法逆从”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内蒙古中医药》页、“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管见《内蒙古中医药》。
页、参与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冰医学全书》的编写工作,任编委。
约编写其中万字左右的内容。
本书年月出版。
王滨一、基本情况王滨,男,汉族,年出生,中共党员,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
现任中蒙医学院副院长。
现在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任教,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评估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报特邀记者,内蒙古中医药学会理事。
二、教学工作目前分管中蒙医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工作(副院长),承担《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两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科学研究及获奖、主持《中蒙医实践教学与改革》一项中蒙医学院科研项目,资助基金元,年月。
、中蒙医截断疗法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内蒙古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位年月。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辨证论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 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 故治法相同
辨证论治的应用
感冒 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 冬季——风 寒——辛温散寒
同病异治
胃 下 垂 子宫脱垂 脱 肛 气短乏力,语言低微 脘腹、肛门有重坠感 中气 下陷 补中 益气
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 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 辨病性:寒热虚实 辨病势:传变规律
论治
论治:是通过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
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 据方施治:医师或患者
辩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是对辩证
创立了温热病三焦 辨证
汇集古今温病学成 就,集19世纪大成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四.近代与现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
入,中西文化出现大碰撞,中医理
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的趋势
代表作: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 前提 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 论的特色
辨证论治
症
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状: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发热,恶心) 体征: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舌苔、脉象)
证
证候,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 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肝阳上亢,脾胃虚寒,风寒 表实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
(4)防治上整体调节
形神共养以防治疾病
养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养神——恬淡虚无,怡畅情志。 躯体病变所致精神情志病变,当以治疗躯体疾病。 精神情志伤害所致躯体疾病,当先调理精神情志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灵枢·本神》:“天之在我 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联系性 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的整体联系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 五脏一体观(以心为主导)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经 络
肺、大肠、皮、鼻——肺系统
《黄帝内经》
作者:诸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 组成:《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 特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难 经》
作者:秦越人(扁鹊) 成书年代:汉代以前 特点: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
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机(张仲景)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组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特点: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
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
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 辨证论治及其临床应用 (1)含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 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系
脾、胃、肉、口——脾系统
统 联
肝、胆、筋、目——肝系统
从中医治病看疾病的本质与现象_宋安群
82
新疆中医药 2008 年 第 26 卷 第 1 期( 总第 113 期)
等如此, 民间不常养的动物如鹿等也如此, 例如俄国曾被“蹄 伤病”消灭了大量的驯鹿,“几 天之内就把昌盛的养鹿业变成 贫穷的了, 有趣的是野生的驯鹿几乎不感染坏死杆菌病。”在 家养动植物里又以人所给予的最优条件者病最多: 温室的花 草如此; 企业化鸡鸭场里的鸡鸭如此。这里饲养的鸡鸭有充 足的富于营养并经消毒的饮食与饮水, 有干净卫生的住舍, 但却比普通家庭饲养的鸡鸭更多病, 寿命更短:“平均寿命缩 短 到 18 ̄24个 月 ”。
为 什 么 野 生 动 植 物 会 很 少 生 病 呢?我 在“ 讨 论 几 条 生 物 共 有 的 基 本 运 动 规 律 ”( 《新 疆 中 医 药》2005.3此 文 以 下 简 称 《规律》) 里讨论了, 生物是在与环境 的 变 化 以 及 各 种 刺 激 , 如 括风、下雨、下 雪或烈日、酷暑, 各种微生 物 入 侵 、或 各 种 理 化 刺激等等进行斗争而发展自身反而会增强它们的生命活力。只有当环境变 化很急 剧( 或理化刺激量过大) 的非常 情 况 下 , 生 物 体 抵 抗 不 了才会致病致死。不过,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在群体中由于有 个体差异, 又由于刺激强度分布不均, 那些强壮的个体或受
今天, 人类要如何才能重获强大生命力, 减少疾病困扰 呢?人类当然不可能再重返大自然, 过原始祖先的生活, 再说 人类的衰退是世代累积造成的, 也不可能一下子改变。那么 我们有没有办法对付人类今天如此多的疾病?能不能找到简 便有效的办法治愈? 从祖国医学数千年的治病实践来看, 从 我们所看到的生物的发展规律来看, 回答是肯定的。只是, 说 到这里人们大多不会相信, 会产生许多疑问: 人类如此多的 疾病难道都有可能治愈?而且是用简便的办法?那许多西医 大医院对各种大症难症都没有找到好办法, 难道根据中医 学 、根 据 生 物 的 运 动 发 展 规 律 性 能 有 简 便 的 好 办 法?这 科 学 根据在哪儿?事实在哪儿?有没有存在的问题?下面将以这三 方面为主进行讨论。 1 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复习题
中医学复习题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防治以及养生的一门学科。
它是以人体的藏象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特点,以辨证论治为诊治原则的理论体系。
2、阴阳: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概括。
3、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
4、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其功能似藏,形态似腑,是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5、因人制宜:指治疗用药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6、辨证: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2分)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7、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致病因素。
又称温疫、疫疠。
8、瘀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疠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状况。
9、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10、反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为"从治"。
11、华盖:是指肺脏,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12、相克: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克制和抑制的作用。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3、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2分)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反治。
(2分)14、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15、塞因塞用:是指以补益的药物治疗虚症而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病证。
16、痰饮: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痰饮泛指一切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包括痰和饮两大类。
狭义的痰饮属于饮证中的一种,即与悬饮、支饮、溢饮并列为“四饮”的痰饮。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主讲教授林仲Page 2 Page 3 绪论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呾中药学癿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不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丌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刼学基础理论呾基本知识癿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刼学癿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癿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刼癿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Page 4 中医癿学科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亍中国古代癿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癿科学。
它具有独特癿理论体系、丰富癿临床经验呾科学癿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癿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癿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癿人文社会科学癿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癿医学科学。
Page 5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或本质癿学科。
中医学研究癿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癿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觃律人体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癿发生发展呾防治觃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癿属性。
Page 6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癿学科。
人丌仅具有自然物质癿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癿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呾疾病癿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癿变更人癿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癿变化对人体癿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癿社会科学属性。
Page 7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癿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亍自然、社会呾思维中最一般癿共同觃律癿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癿发展都离丌开哲学癿作用。
中医学发祥亍中国古代受弼时癿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
中医学在其形成亍发展过程中丌断吸取了弼时癿哲学成就用弼时盙行癿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亍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癿医学理论体系。
Page 8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癿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古代癿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形成不发展起过重要癿促迚作用。
中医学-绪论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过
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 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 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 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 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 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themegallery
(3)诊治上的整体性 ▪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通过观察分析形
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 的病理变化—由外察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 体现。 ▪ 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themegallery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 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 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themegallery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themegallery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均有它的基本观念。
主要是永恒运动观、动态平衡观、统一整体观,人与自然相应观。
这些学术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部分,所以,无论在中医生理学,病理学,病态学、防治学等方面的理论中,都能突出地反映出来,而且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接受,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了验证。
要很好地掌握中医学,就必须弄清这些卓越的学术思想,才能深入探索其奥义。
永恒运动观永恒运动观,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
它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地运动变化着的。
1,整个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
古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从自然现象开始的,通过长期的观察,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来暑往的变迁,逐渐认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的,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认识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例如:大地就是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地运行的。
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又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说明大地是凭借周围的大气而居于天体之中,人们面南而立,则天体右旋,自东而西,大地左转,自西而东,左右旋转周行,运动不息,四时万物的变化,也随之而出现。
物质的运动方式,古人把它归纳为升、降、出、入,也就是内在的活动与内外的联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没有内在的活动,也不能脱离周围事物而孤立存在。
升降出入的运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而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也只能在物质基础上表现出来。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
”这就是说:升降出入是物质运动的普遍现象,但在普遍的运动现象中,各个物质又有它不同的情况,在空间中范围有大小,在时间上期限有长短,然而升降出入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总离不开内在活动与内外联系的基本因素。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
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和相克一致) 【原因】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 使其更加虚弱。
鼻
皮悲
涕
哭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肺膀耳骨恐唾呻 胱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府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概说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及 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3、了解藏象的来源。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 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 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 科有显著的发展。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 有显著的发展。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 (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
4、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属量变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008-03-07 15:36:22 来源: 中医世家显示次数: 5098 作者:中医教材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任秀玲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自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西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其区别要点,代表着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
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
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物质层面,有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
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将深化中医学的认识,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学科形态发展。
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学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对应于subject,是指学问或知识的一个分支,而这个知识的分支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
在《科学认识论》中是根据三条标准判定科学学科成立的:一是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特色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三是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等。
由此可以推及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具体依据是:(一)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其研究的模糊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就划分不出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
然而,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科。
例如,用物理学规律去研究各个物质层次就形成天体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不同的物质层面,具有多种运动形式。
随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研究的深入,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医学科学笼统定格于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框架中。
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从各自把握的物质层面来分类,有基因-遗传、结构-功能、现象-状态的不同。
中医学的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细胞、DNA等的形态及结构,并以此把握其功能的。
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并据此发现、总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
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现于外的征象来概括和证实的。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
以心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所把握的正常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合、在志为喜、主汗液及与其它四脏的关系等,即藏象的内容;把握的病理状态,是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的证候的内容。
所谓状态是“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
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统的热学状态由系统的温度、压强和体积来描述”。
那么,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的状态是什么呢?是人体这个复杂生命巨系统在一个时间段的生理、病理状况,生理现象把握的是藏象,病理现象把握的是证候。
如果脱离中医文化语境,用西方医学的科学文化术语转换,中医学所把握的病理状态可以是某—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或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也可以是基因表达改变,甚或是以上几种改变的交织状态,因为以人体不同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的医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部分重叠。
可见,研究征象(现象)把握机体状态是中医学整个认知活动中所把握的物质层面。
因此,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机体所处状态的关系就是中医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而西方医学主要把握的是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物质层面。
(二)具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司外揣内大凡科学学科,都包含着一定的共同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不同的科学学科,又有各具特色的方法和工具。
以这些共同的和各具特色的科学方法、工具为依据,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别的科学学科,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的生命规律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形成感性认识,发现并归纳生命状态的本质属性与外在现象的固定联系,形成概念,并由此展开判断、推理,推测出未知的生命状态,完成由现象把握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具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和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及教育设施科学家专业队伍,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西方哲学中所说的“科学共同体”,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而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集团。
这个集团有着自己特定的规范和价值,使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和科学学科的“生产”,“科学事业就是出这样一些共同体所分别承担并推向前进的”。
中医学的科学家专业队伍的雏形,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专职医生,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开始了学科知识的生产活动。
到目前为止,中医专业队伍已发展成为数十万人的“科学共同体”。
现代中医学还设立有众多的科研机构、科学学会以及出版大量的不同级别的学术刊物,并且纳入到了高等教育体系。
将中医理论发展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是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沿着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向科学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象-状态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定义:现象-状态医学,是指通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反映于外在的现象,把握生命和疾病所处的状态,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医学科学学科。
研究对象: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研究内容:1.筛选、规范、系统化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的现象,形成能准确反映生命、疾病本质状态的现象群。
并将规范后的反映一定本质状态的现象群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行检验、证实,以提高其反映生命本质的必然性。
此外,还要着重研究在现象的运动变化中把握生命和疾病的本质。
2.揭示现象所反映状态的本质及现象与状态间的内在联系。
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和开发现代科技手段、工具,揭示、证实藏象、证候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为中医理论寻找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
3.开辟中医理论的“形式理性”研究领域。
所谓“形式理性”是指科学理论的逻辑规律、结构或形式,为科学辩护提供陈述形式。
科学命题应当用合乎逻辑的形式或结构体系把其中所有的陈述组织起来。
中医理论是有逻辑规律的,不过它不同于西方的形式逻辑体系,是中国人特有的具有辩证性质的类比逻辑,但我们一直未加以整理,这是需要研究、总结和补充上的工作。
研究方法:1.获取经验知识的方法有观察、实验。
对现象的观察、捕捉及分类是中医学的传统方法,两千多年来得到了充分发展。
目前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制出能捕捉到现象-状态医学需要的科学事实的观察仪器,扩大和延长感官观察的范围和深度。
此外,要将实验方法纳入到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中,设计、创造出适于研究现象与状态本质及其关系的实验方法,以此获取经验知识或证实现象与生命状态的关系。
2.形成理性认识的方法是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方法,在中医学中具体化为以象测脏、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
其哲学意义就是透过现象,把握住生理、病理本质的生命状态,感性上升为理性、经验升华为理论。
从逻辑学角度看,司外揣内是具有辩证性质的类比逻辑。
3.理论的检验与辩护方法是临床实践验证与实验研究确定事实。
现象-状态医学主要目的是将已经认识到的现象与生命状态的关系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践验证了理论的真理性。
此外,要确认现象与状态间的本质联系,揭示现象所把握的状态的本质,还须纳入实验研究来确定事实、验证假说,推动中医学的基础研究。
担负的任务:1.指导人类的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诊断和调整亚健康状态。
3.用无创伤诊断及毒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诊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4.通过疾病的外在征象与人类尚未明确病因、病理的疾病斗争,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自愈力,减少病死率。
5.研究、揭示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状态的本质及确定关系。
三、发展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意义1.解决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使中医药科学家专业队伍明确中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特征,在世界医学科学中确立中医学的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
2.明确中医学的固有规律并推动其按学科固有规律发展。
中医学的固有规律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中医学作为应用学科,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通过研究生命现象来把握和调整机体状态;二是作为基础学科,揭示现象所把握状态的本质及确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推动中医学按着学科的固有规律发展,一是要规范、系统化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的现象,形成能准确反映生理、疾病本质状态的现象群,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性研究;二是要揭示现象所把握状态的本质及其二者内在联系的基础性研究。
启动学科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中医学的发展动力不仅仅来自临床经验的积累,也能够在揭示状态的本质及现象与状态的内在联系的实验研究中寻找学科发展的动力。
3.用现象-状态思维方式整理、接纳中医学40多年来的现代研究成果,奠定中医学基础性研究的基础。
4.理顺、摆正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关系。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以人体不同的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的不同的医学学科,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经验的、理论的知识积淀,积累了大量的反映人体生命、疾病状态的生理、病理现象形成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以至建构起—个完整的与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采用司外揣内方法,把握人体生命过程中现象-状态的物质层面。
两千多年来中医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将中医学推向前进,创立了人类医学科学体系的—个分支。
因此,中医学应明确其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属性,在医学科学中确立自身学科地位,按着自身固有规律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