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WORD教案2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dbe777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b.png)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3.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换算关系;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2.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3.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换算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1. 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倾听并记录。
2. 活动一:学习长度的定义和单位(20分钟)教师活动: -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了解长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想出长度的常见物体; - 让学生学习长度的单位:厘米、米和千米。
学生活动: - 听讲并记录; - 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 让学生了解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卷尺和经纬仪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活动: - 观察和记录; - 尝试使用尺子、卷尺和经纬仪测量物体的长度。
4. 活动三:实际应用(15分钟)教师活动: - 引导学生思考长度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测量房间的长宽、体重等;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学生活动: - 讨论和分享。
5. 小结(10分钟)教师活动: - 进行教学小结,总结长度的测量方法、单位和实际应用; -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学生活动: - 记录重点内容; - 要求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工具1. 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简单回顾上节课的长度测量内容,引入时间测量的主题。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2. 活动一:学习时间的定义和单位(20分钟)教师活动: - 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 - 让学生学习时间的单位:秒、分和小时。
学生活动: - 听讲并记录; - 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 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 演示如何使用钟表和秒表测量时间。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ee684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3.png)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的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如米尺、卷尺、钢卷尺等。
2. 时间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如停表、秒表等。
3. 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频率、周期等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
2. 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结果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频率、周期等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卷尺、钢卷尺、停表、秒表等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手表等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讨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
2. 讲解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米尺、卷尺、钢卷尺等,并进行示范操作。
3. 讲解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停表、秒表等,并进行示范操作。
4. 例题讲解:以计算物体速度为例,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时间测量实验,计算物体的速度。
6. 板书设计:板书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速度的公式。
7. 作业设计题目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教室的面积。
答案:教室的长度为10米,宽度为8米,面积为80平方米。
题目2:用停表测量物体从A点到B点的时间,并用卷尺测量A点到B点的距离,计算物体的速度。
答案:物体从A点到B点的时间为5秒,距离为10米,速度为2米/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和计算。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上《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word教案 (2)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上《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word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cdf5836f6f1aff00bfd51e99.png)
第四课时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目标: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了解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3、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4、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2、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复习提问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估计值是多少?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3.单位换算:0.285米一、分米一、厘米。
(二)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来具体学习它们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问题:如何用毫米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纸弄皱了,还测得准吗?点拨: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很小的多个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总长,再去算每一个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
做一做: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直径?点拨: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
如:圆柱体直径测量方法。
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周长?点拨: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
2、体积的测量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多媒体展示: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说课稿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cab937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c.png)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1章第3节,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并学会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度的单位及互换关系。
–学会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等测量长度的仪器。
–了解并能运用合适的仪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严谨和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的单位及互换关系。
•学会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等测量长度的仪器。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仪器进行实际物体长度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卷尺、游标卡尺等,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在生活中常常使用这些工具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与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将主要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换方法。
随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实际物体的示例,引导学生讨论使用哪种测量工具并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请学生配备卷尺工具,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成一张表格,并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值。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4. 拓展与应用通过已学知识和实验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如何测量较小长度,例如一根头发的宽度? - 如何测量较大长度,例如一条马路的长度?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知识和实际情境,自己设计测量方法,并进行探究和讨论。
2019秋沪粤版八年级上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
![2019秋沪粤版八年级上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ae19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b.png)
教案:2019秋沪粤版八年级上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1章第3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以及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的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时间。
2.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刻度尺、秒表、教学PPT学具:学生用刻度尺、秒表、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 知识讲解: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接着,让学生使用秒表测量一段固定时间,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准确测量时间。
3.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同时,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了解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正确放置刻度尺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2. 秒表的使用方法了解秒表的起始、停止、重置按钮正确操作秒表准确测量时间3. 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应用实例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用刻度尺测量一张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 使用秒表测量从教室到操场的步行时间,并记录测量结果。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57c7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2.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技巧;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长度测量(1)长度的概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
通过示例的呈现,让学生理解长度是物体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导学生明确长度的计量单位,如米、千米、毫米等。
(2)长度的测量方法介绍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工具测量长度的技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长度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教室的面积,测量操场的周长等。
2. 时间测量(1)时间的概念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2)时间的测量方法介绍时钟、秒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这些工具测量时间的技巧。
(3)时间的应用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如,计算上学路程所需时间,评估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认识。
2. 新知的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长度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3. 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际操作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4. 知识巩固与拓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长度测量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时间测量的引入与讲解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时钟、秒表等测量时间的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
6. 时间测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时钟、秒表等工具进行时间测量的实际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
沪粤版八年级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第2课时
![沪粤版八年级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f94316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e.png)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1.3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长度的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米尺等;2.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钟表等;3. 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频率、周期等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能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2. 使学生理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计算简单的速度、频率、周期等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能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并能够计算简单的速度、频率、周期等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米尺、停表、秒表、钟表等;2. 学具:学生自带尺子、卷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发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兴趣。
2. 讲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讲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米尺、停表、秒表、钟表等。
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3. 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速度、频率、周期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如如何计算某辆车的速度、某首歌的频率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米尺、停表、秒表、钟表等;2. 测量方法: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3. 应用:速度、频率、周期的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3974357fd5360cba1adbd8.png)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教学目标⑴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⑵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2.教材说明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主要设置了一系列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活动,包括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算一张纸的厚度、曲线的长度,用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既是对上节课如何观察和使用测量工具的进一步练习和巩固,又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测量工具,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极好素材。
本节课的重点是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后面的物理实验中也会经常用到,而且对于上节课学习的观察和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规范读数,也有巩固作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许多学生往往不能较准确的判断自己身上某些长度,没有利用身上的“尺”和“表”的习惯,这会形成学习中的难点。
3.教学建议可以采用先复习回顾,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入课题。
先让学生默想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主要是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也可采用学生互相提问交流的方法回顾复习。
然后教师提出课文开头的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如果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刻度尺,也可由教师简要概述上节课的内容,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
同学们自己能否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或曲线的长度呢?活动1 长度的“间接”测量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B、测量曲线的长度活动1的内容属于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主要意图是进一步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6de4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a.png)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并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秒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讲解如何使用尺子和秒表等工具。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和时间,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4.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准确性,并讨论如何提高测量的精度。
5. 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测量步行速度、计算运动时间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难点: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后,我要对学生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我的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后实验,如测量家中的长度和时间,或者查找一些关于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案例,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13dcea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3.png)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长度的测量工具、方法以及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换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方法,能够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换算。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刻度尺、秒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和宽度,思考如何测量它们。
2. 知识讲解: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讲解长度测量的注意事项。
然后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以及时间测量的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长度和时间测量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长度和时间测量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测量:1. 工具:刻度尺2. 方法:直尺法、卷尺法、螺旋测微器法等3. 注意事项:保持尺子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垂直于尺面时间测量:1. 工具:秒表2. 方法:开始计时、停止计时、重置计时器等3. 注意事项:开始计时和停止计时要准确,避免误操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刻度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数据。
(2)用秒表测量跑100米所需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3)进行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练习。
沪粤版八年级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案设计 第2课时
![沪粤版八年级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案设计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dc2b31c5acfa1c7aa00ccf5.png)
检测
10-15分
讨论:如何用量筒与水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点评
1-2分
作业
1分
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及内容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一、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测量
1.测量工具: 2.测量方法:
二、液体与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教学感悟
检查
5-8分
1.累积法测量物体的适用范围及实验步骤。
2.以直代曲法测量京沪高铁的铁路长度。
3.利用辅助工具法测量兵乓球的直径。
教学点滴
点拔
15-20分
一、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
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刻度尺(计算)
1.长方体V长=abc2.正方体V正=a3
3.圆柱体V圆柱=S底h4.球体V球= 4/3πR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测量。
1、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2、认识量筒(量杯):如下右图。
3、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三、液体与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1、测液体的体积
量筒可以直接测出液体的体积
2、测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1)、器材:量筒、水、石块、细线
(2)、实验步骤:
(1)在量筒加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2)用细线拴住石块并浸没于量筒的水中,记下体积为V2
中学部八年级物理科教案
第2课时
课 题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测量长度的一些特殊方法。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沪粤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沪粤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b2f184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f.png)
教案:【沪粤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部分。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 长度的测量方法: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2. 时间测量方法:停表、秒表等。
3. 长度和时间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速度、频率、周期等概念的引入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使学生理解速度、频率、周期等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的精确测量方法,速度、频率、周期等概念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速度、频率、周期等概念的引入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卷尺、游标卡尺、停表、秒表等测量工具。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米尺和一把卷尺,用于课堂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如书桌、黑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
2. 讲解长度测量方法:介绍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每人测量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讲解时间测量方法:介绍停表、秒表等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测量实践,每人测量一段固定时间,并记录测量结果。
6. 引入速度、频率、周期概念:通过示例讲解速度、频率、周期等概念的计算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测量方法、时间测量方法、速度、频率、周期概念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用米尺和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记录测量结果。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7764e7af111f18582d05a19.png)
第三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2.过程与方法●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难点: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一、长度的测量学生阅读课文后,老师边提问边归纳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让学生列举测量长度的工具。
播放多媒体录像,引导学生认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原理和精确性。
提问: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引出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
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沙漏除了观赏外,还能有其他的作用吗?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讨论、积极回答。
阅读课文并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测量时间的工具。
根据所列举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古代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变化及方法上的差异。
教师归纳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通过分组实验,熟练地掌握秒表的使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秒”的由来。
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一、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二、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1 m =10-9 km =10 dm=102cm =103 mm =106μm =109 nm课堂练习:1、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2、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C.不能测量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3、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11—10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4、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A .12.38cmB .12.365cmC .12.36cmD .12.37cm教学反思:长度和时间的应用,主要是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长度方面以刻度尺的读数和使用较多,也存在估读上的难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新版)粤教沪版初中八年级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新版)粤教沪版初中八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c0a700a6312b3169a551a46f.png)
B、你身上的“表”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多媒体出示巩固提升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讨论,学生实际动手测量。
圆规截取时一定注意每段之间结合要紧密,又不能重合。学生掌握这两种测量方法,实际动手操作。
4、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5、以人体的“尺”测量物体长度。
学生合作完成。
观察图片,找出体积单位、量程和分度值。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理解掌握。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金属块体积的测量。
实际测量一拃、一步的距离,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
学生自己体验脉搏跳动的时间。
学生仔细观看有趣的人体尺度,并实际动手测量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巩固提升练习题。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课题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单元
第一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会用累积法测算一X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或固体的体积;
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重点
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X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一X纸厚度也很难准确测量——测量许多X纸的总厚度
方法指导:缠绕铜丝时各圈之间不能留有空隙,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也不能重叠,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测量曲线的长度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把曲线分成若干段,测出每段的长度,求出总长度。
精品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精品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ef2c2079563c1ec5da717a.png)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了解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3、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4、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估计值是多少?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3、单位换算:0.285米一、分米一、厘米。
(二)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来具体学习它们的应用。
1、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问题:如何用毫米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纸弄皱了,还测得准吗?点拨: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很小的多个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总长,再去算每一个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
做一做: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直径?点拨: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
如:圆柱体直径测量方法。
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周长?点拨: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
2、体积的测量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多媒体展示: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
8年级上册沪粤物理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说课稿
![8年级上册沪粤物理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c47d6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a.png)
8年级上册沪粤物理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8年级上册沪粤版物理教材中的第1.3章节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常见的长度和时间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并且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掌握常见的长度和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2.掌握常见的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周、年等。
3.学会运用长度和时间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2.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秒和分钟之间的换算。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新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学习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图片等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和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4. 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一些扩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通过拓展延伸的部分,学生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整理和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⑵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思考、交流等活动,经历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领会其中的测量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了解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身上,发展学生对自我以及周围生活的关注,提高对物理课的兴趣。
2.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主要设置了一系列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活动,包括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算一张纸的厚度、曲线的长度,用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既是对上节课如何观察和使用测量工具的进一步练习和巩固,又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测量工具,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极好素材。
本节课的重点是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后面的物理实验中也会经常用到,而且对于上节课学习的观察和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规范读数,也有巩固作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许多学生往往不能较准确的判断自己身上某些长度,没有利用身上的“尺”和“表”的习惯,这会形成学习中的难点。
3.教学建议
可以采用先复习回顾,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入课题。
先让学生默想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主要是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也可采用学生互相提问交流的方法回顾复习。
然后教师提出课文开头的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如果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刻度尺,也可由教师简要概述上节课的内容,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
同学们自己能否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或曲线的长度呢?
活动1
活动1的内容属于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主要意图是进一步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中A、B两个活动思考和操作的难度都不大,建议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也可参考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操作,最后全班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对于活动A,要注意提醒学生用测得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一张是两页,可这个简单的常识,却有许多学生忽略。
课本要求学生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因为是初次遇到这类问题,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语言表述要清晰准确,容易明白。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下面举例仅供参考: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mm。
对于活动B,不必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敞开思路,多想办法。
只要学生想的办法有道理,就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因为这类活动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思考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外,还可引导学生采用细棉线粘少量胶水,贴合在待测曲线上,在两端作好记号,将棉线拉直,就很容易测得曲线的长度。
描述活动B的测量步骤和方法时,可仿照活动A中的要求,这里不再重复。
如果学生理解水平较高,教师可对活动B适度扩展,让学生讨论分析哪种测量方法的误差更小,为什么?但教师要注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拓宽思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进行误差分析研究。
课堂形式上,可以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教师只在必要时予以简单总结和评价即可。
活动2 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活动2中的量筒和量杯是中学物理实验常用的仪器,教材安排在这里,既是对刻度尺使用方法的迁移和扩展,也是为后面使用量筒和量杯做准备。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没有难度,可以采用对照仪器阅读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但玻璃仪器易碎,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使学生养成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
如不要碰倒,以免摔碎;测铁块或石块的体积时,要用细线拴好,不要直接放入,防止打破量筒或量杯。
活动2各问题参考答案为:⑴0~100mL,1 mL,60~500mL,20 mL。
⑵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上密下疏。
因为,量筒粗细是均匀的,量杯上粗下细。
⑶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或量杯中,观察液面到达的刻度,即为液体的体积。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⑷在小瓶内装满水,将水全部倒入量筒或量杯中,读出液面到达的刻度,即为小瓶的容积。
或先在量筒或量杯内倒入适量的水(尽可能多一些,但不能超过量程),读出水的体积;然后把量筒或量杯内的水倒满小瓶,再读出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二者之差即为小瓶的容积。
⑸取一个能把待测铁块放入的容器,先装入适量的水,将铁块浸没在水中,标记水面到达的位置,取出铁块,再记下水面到达的位置。
然后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倒入容器内,直到水面达到较高标记处,计算倒入水的总体积,即为待测铁块的体积。
当然,也可采用测量铁块溢出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再细述。
活动3 你身上的“尺”和“表”
活动3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和时间,对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形成感性认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学、讨论,互相交流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初学,估计的准确程度不高,不必要求过高,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估测的过程,从中感受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和时间,形成较准确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
2.要测量图1.3-1所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Array数值
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
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D.用三角板量出MN间的距离
3.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
出你的办法。
4.给你一枚2006年版一角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参考答案】
1.略
2.B
3.测出一级台阶的高h,数出一层教学楼的台阶级数n,则一层教学楼的高度为H=nh。
4.提示:可采用直接测量直径法,如用两个直角三角板夹住硬币,读出两个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刻度值,其差值即为硬币的直径。
也可采用测周长计算直径的方法,如将硬币在刻度尺上滚一圈,测周长,算直径;或用棉线在硬币边缘上绕一圈,在重叠处做好记号,将棉线拉直,测出两个记号间的距离,即为周长,再算出直径。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提示:粘湿棉线重合法,以直代曲法,滚轮法。
2.2(用紧密排绕25圈的线圈长度5cm除以25可得每圈的宽度,即为细铜丝的直径)3.取一段细棉线,用胶水粘湿,小心地将棉线贴在地图上,使棉线与南京至上海的铁路线重合;用笔在棉线上南京和上海处画出记号;将棉线取下,拉直,测量棉线的长度,再
乘以地图上标示的比例尺,即可得到上海到南京的距离。
约为3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