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
但是有时可以略过。
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
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
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
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
陈中华老师:是的。
还有窍门。
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
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
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
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
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
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
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
其实,改变不大。
但是性质不一样了。
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
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
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
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问题4:用前手小臂和对方手合住,合住点不动,收肘,转动前小臂,我感觉好像把合点转到了手臂的下面,这样力就从上面过去了,对不对,
陈中华老师:也对。
能否做到,还看不动点(支点)是否可靠。
问题5:是不是支点跟对方合住,不顶,不丢,但要和自己后脚连到地下,
陈中华老师:记住,支点不动,其它都能动。
后脚连地,现在可以先这么说,将来不行。
只有支点连地。
后脚连地,就不能动了。
你们看见过,我的后脚是可以动的。
所谓“气沉丹田”是说支点在下。
“悬领顶劲”是支点在上。
先记住,这个以后再讲。
问题6:(与杨式推手)推手时脚步很小,几近平行步,但发出来的劲很干脆,不知是从哪儿出来的,化不了,
陈中华老师: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想【化】,那就已经败了。
不要看外表,功夫就是谁能把对方顶出去。
你顶不动人家,人家什么法都有用。
你能顶他回去,他什么法也没有用。
推手是功力的比较,都从技巧上找,找错【维】了。
重的东西自然在底下,轻的在上面。
这是明摆着的事。
其实和太极无关,是物理现象。
再讲一下【化】,常人把【化】理解成了和退相似的避让方法,那不是太极里的术语。
是指的顶住后对方没有办法,他的力使其滑偏出去,或倒地、或失重、或脱离。
用现代词语说就是“再导向”,改变方向。
试想球体运动是没有【化】、涵、蓄、发一类的东西的。
这些词语都是借来表述太极状态的运动方式的。
问题7:对方力大挡不住怎么办,
陈中华老师:洪老师当年说,“掤就是对方来和你拼命,你能挡住吗,”挡不住什么都不用说了。
挡不住也要挡,才是练功之道。
你想象一下,和三岁小孩玩打架什么情况,是身体大。
所以心理不怕。
不是因为你不怕才身体大的~逻辑上差一点,都没法提高。
所以力大的人对付力小的人,就很放松。
太极的东西就能用上。
反过来就不行。
早些时候和王龙谈到顶住,“过”去,就是如何破敌。
刚才有人提到“硬顶”,也没错。
不要怕这些貌似“非太极”的东西。
顶一段时间,没人能顶动你,你会提高。
你就会知道开始怎么用巧劲。
问题8:五点外挣的条件是什么,
陈中华老师:【五点外挣】的条件是中心点不动。
动了就没有了。
这是死的规定,不能变。
两手、两脚、头。
永远不能往里。
只能往外。
其它部位,永远不能往外。
只能往里。
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诀。
以丹田为准。
向着丹田是内,离开丹田是外。
向着丹田的力和离开丹田的力先要按照五点外挣的原则分配身体部位。
问题9:我们划圈时,最后一动下塌外碾时,前脚往前外钻,后脚往下后钻, 陈中华老师:是。
前脚不动就行,后脚一定往后蹬。
然后练到两个力对称、平衡。
就是离心力和向心力平衡了。
这就是【无极】,洪老师用【对立统一】这个词。
问题10:感觉划圈有个问题,第一动收手不收肘,第二动转胯旋腰。
第三动尾闾下沉,问题就在第三动了,第次下沉一点到做第五遍时已经很低了,没法再做,得重新来。
我是不是学错了,
陈中华老师:动作上有【不动】和【动】两种。
你描述的第三动就是【不动】的那个动。
你沉,我猜想是动了,所以有这个问题。
沉、下去、在太极里都有可能是不动的。
问题11:画圈蹬后脚时膝盖向外翻还是向下垂,
陈中华老师:后膝盖45º外上。
实际是胯骨头在水平位置上转了。
这就要求胯开。
不开,这个动作做不到,就只能位移的下。
提水对开胯很有利。
问题12:金刚捣碓第一个动作左手手心向下还是向右,
陈中华老师:先朝下,然后通过左肘下坠左手心变为朝右上45?,左肘下坠时左手只转不动(看似手动),转、不动,叫做改向,改向才是化。
跟人推手时都是改向,中心并不动。
我练的时候是将中指对准墙上的一个钉子,然后做动作,看能否瞄住那个钉子。
来自:
正反两圈,是实用拳法的基础。
套路中所有动作,都离不开此二圈。
各项基本功,都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但没有一个基本功,可以像画圈一样使人们得到全面的锻炼。
它既练你的步型、膝的上落、胯的转换、中轴的稳定,又练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塌裆填胯、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柔过劲、刚落点等等。
据闻洪公在世时其弟子常每日画圈数百至上千次之多。
要画好圈,首先步型必须正确。
以右手正圈为例,两脚相距约两肩至两肩半宽,右脚脚跟和左脚脚尖在同一条直线上。
右脚对着这条线的45度方向,左脚与这条直线垂直。
两脚的朝向若有差错,力就无法很好的传导,架子不瘪即僵。
其次,架子的高低必须适中。
个人体质因素除外,理想的架子应是右腿大腿与小腿成135度(90度加45度,但是前膝并非垂直于脚踝,更不能超过脚踝),左腿与躯干约成135度(亦为90度加45度)。
两腿在裆部的夹角约为90度。
这是一个最为稳定和易于发力的结构。
仔细看陈中华先生讲解实用拳法规矩和技法的视频,你可能会留意到陈中华先生的步型大多半是这种侧马步,因为这种步型,可以使自己的力线延伸到最长。
若在这种步型下,力可以传导得畅通无阻,则在其它步型下力的传导不会没有困难。
再次,裆要开圆、裆劲要塌实。
前膝微微里扣,后膝则微微向外撑开。
注意后腿不可伸直变成弓步。
前胯要填起、后胯要落下。
顶劲要领起,身躯要中正。
胸要涵住,背要拔起。
右臂由肩至肘、至腕、至指,要
形成一条弧线,中指领劲自然舒展,即不僵硬又无棱角凸凹。
左掌叉手置于胯根处。
两肩都要向下与胯合,左肘微微向前合住,眼睛注视右手。
这些做到了,才算完成了画圈的初始动作。
每次画圈,应先在这个架子上站上几秒至一分钟,检查一下身体各部位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让裆劲塌实,然后再看时做动作。
正圈可简单分为两个部分,半圈向里,半圈向外。
动作可分为三步至九步,初学以三步为佳。
三步者:一收肘、二转腰、三出手。
第一、第二步是向里的半圈,第三步是向外的半圈。
收肘时将肘直线收至右肋,手不要主动旋转。
转腰时要以肘领着转,中指仍然对着眼神注视的方向。
右膝定住不动,右胯拉开,但不可移位。
转腰完成后,定住右胯,左膝撑住,左胯略沉打开,右手小臂和左腿小腿连成一条线。
后背向后拉开,右手领劲伸出。
手伸出后,略略下沉,回到初始位置。
此是正圈画法之大略。
向里时蹬前脚,以肘领劲,但是手留在外面,是谓合中有开;向外时蹬后脚,以手领劲,但是肘留在里面,是谓开中有合。
总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开合转关
靠的是腰裆转换,物极必返。
无论何时,肩始终与胯合,特别是后半圈出手时,一定不允许起肩。
肩一起,线就破了。
此外,在画圈过程中,眼神始终注视右前方,不许跟着手走。
反圈的练法与正圈大致相同,但是动作顺序相反。
正圈从下收,从上出;反圈从上收,从下出。
从身体部位的位置来说,反圈第一步完成时,约等于正圈第二步完成时的位置。
从合到开的转折,步骤与正圈基本相同,支点由后胯转到前胯,后胯微沉打开,后背也随之拉开。
右手小臂下压,然后右手领劲打开。
正圈开手时,有从上下压之意;反圈开手时,则有从下上撩之意。
开始练习时,必然感觉非常别扭,而且顾此失彼,照顾不过来。
解决的办法是先慢一点,并且每次练习选定一两个要领作为重点,逐一克服。
比如有晃动习惯的,就先从不晃入手;有起伏习惯的,就从不起伏入手。
容易起肩的,要特别留意肩的问题;习惯抬肘的,则重点放在肘上。
无论正圈还是反圈,肩的状态都极为重要。
肩关节不开,不可能把动作做对。
因此在练习时始终要有意识的把肩下拉。
初练时必然肩膀酸痛,此时如在肩部拔罐,多半呈深紫红色,杂有黑色瘀血点。
此乃气血冲击肩关节的结果,久之乃散。
患有肩周炎的,慢慢也会痊愈,并且不留后遗症。
在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肩、胯、脊椎等关节被逐渐碾开,动作愈来愈圆滑、愈来愈自如。
身体慢慢变得如同一架机器,各个关节如同齿轮一样转动,各个能动的部位便在其各自的轨道上围绕着不动的点而旋转。
渐渐地,手到了肘里、肘到了手里;手在脚上、脚在手上。
这还是初级的练法,至于高级的练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