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任何武功的训练,都需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只有招式熟练了,才能活学活用。
招熟阶段明劲的训练方法
招熟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所谓招熟,是指练习者能準确熟练地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术
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所谓明劲,指初学者本身固有的刚猛之劲,通过套路动作,表现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种外劲。因其僵滞笨拙,又
称爲僵劲。属太极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阶段,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规范动作的基本训练,二要注意通过规范动作,统驭巧化僵劲。这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在同一个过程
中完成的。
要想掌握当中的技巧和方法,就需要大家平常多注意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
何谓明“三节”
欲致“招熟”须明“三节”。三节是指人的整体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节。若以全身而言,则头部爲上节,头顶
至咽喉之间,即梢节;胸部爲中节,咽喉至下丹田之间,即中节;腿
部爲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梢节。
若以腿部而言,胯爲根节,膝爲中节,足爲梢节。若以中部而言,则胸爲上节,腹爲中节,丹田爲下节。若以臂而言,则膊爲根节,
肘爲中节,手爲梢节。若以手而言,则腕爲根节,掌爲中节,指爲
梢节。
若以头部而言,则额爲上节,鼻爲中节,口爲下节。所以整个人体,从头至足,无处不以叁节而分。这也要求练习者必须知道周身
各部位的生理特性,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去遵循。
在陈式太极拳中,要想将各技法运用好,就需要调整身体各部为的作用。
《拳论》所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阐述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练习者千
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
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国古老哲学、医学、兵法、美学、运动学的精髓,而且融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养生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通过练拳者长期习技、研理,潜移默化,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欢迎阅读!
(一)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
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
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
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
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
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
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误指点。
(二)陈氏太极拳练习浅解
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陈氏太极拳教程
•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 相传,陈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 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 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 近三百多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 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 的拳种之一。
一、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 • • • • • (一)外似处女 内似金刚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四)陈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双人推手
一、教学内容:
• 陈氏太极拳基本理论,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老架 一、二路,新架一、 二路,小架一路,陈 氏太极推手,陈氏太 极单剑,陈氏太极单 刀等。
二、课程特色:
• 根据学员的身体状况 和不同特点精心指导, 套路动作舒畅大气, 虚实开合,转关、变 化、螺旋缠绕,刚柔 相济,快慢相间,是 正宗的陈氏太极拳。
三、招生对象:
• 年龄5-பைடு நூலகம்-75岁,外地学 员包食宿。
四、常年开设普通班、提高班、培训教 练员班。
泾阳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简介:
• 泾阳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是经县体育运动中心、县民政局 和县教育部门批准的太极拳教学机构。本会下设县公园、 县体育场两个辅导站和县前街武术馆。本会教练和骨干力 量都是陕西省和中国武协会员。老师程文祥是中国武术段 位制考评员、指导员。本人少年就习练外家拳,1984年习 练杨氏太极拳,1997年习练陈氏太极拳,他曾多次参加省 市和香港国际武术交流大赛和表演。他教授的泾阳县逸夫 小学六年级张皓洁同学在2014年中国陈家沟太极拳国际交 流大赛中荣获陈氏单剑和拳,双双第一名;他教授的本县 泾干镇建立村一名学员至今95岁还活跃在拳场。多年来, 程老师同学员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义务教拳,培养上至 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4岁的少儿200多人,为泾阳的精神 文明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贡献。
略论陈式太极拳的核心思想
照不到的地方 , 阳的本意是 向日, 指阳光照得到的
地方 。古人 进 而将 阴 阳引 伸 为反 面 和正 面 , 成 形
一
对 又一 对 的矛盾 概 念 。如 老聃 在 《 德 经 》中 道
的核心思想及其拳理拳法。认 真总结、 研究陈式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及其拳理拳法 , 以及其核心思 想、 拳理拳法在每招每式 中的具体体现及应用 , 对
于宏扬 太极 文化 、 造福人 类 , 疑是 十分 重要 而紧 无 迫 的。笔者 不揣 浅 陋 , 陈式 太 极 拳 核 心思 想 试 对
便提 出 了 “ 无 相 生 , 易 相 成 , 有 难 长短 相 形 , 下 高 相盈 , 音声 相 和 , 后 相 随 ” 一 系列 相 反 相 成 、 前 等 对 立统一 的矛盾 概 念 。到 了春 秋 时期 , 阳 已形 阴
t e r s ae v r mp r n o e e o ig Ta C i u tr . h o i r e y i o t tfrd v lp n i h l e e a c u
Ke r s C e tl a i u n; a iin u t r ;n e t c c r d a y wo d : h n S e T iCh y Ch a t d t a c lu a i h r a e; 0 e i e r ol l in
第2 0卷 第 9期 20 0 9年 9月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陈式太极基本原理太极乃是无极生,动生阳来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之理论说明了太极拳是内功拳法,它的一整套动作是运用丹田之气催动外形完成的。这一理论是符合陈王廷前辈的造太极拳过程,古人造拳法律之严,今天的我是无法超越的,说一句没有出息的话:我今生能达到我师父马国相先生现在的功夫层次,今世就没白活一回。太极拳功夫的练法是循序渐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陈王廷前辈造太极拳时也是忙来种田,闲来造拳。古人说:明师出高徒,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对于我三十五岁才开始学太极拳的人来说,能将身体练虚到无极状态,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有人说一天练上三十遍,一年练三年的功。我看这种说法有误,科学的计算一下时间,一天练三十遍可能需要六个小时,这种练太极拳的方式,身体内脏功能是无法承受的,汗出多了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就会失去平衡,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这种练法也违背了前辈陈王廷的造拳法则。
陈鑫前辈的任脉督脉论: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子午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间,一而二,二而一也。我今依据前辈之理论,参照我师父的太极拳架,虚构太极拳功夫与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然现象。现在谈地球的自然现象,
并不是像日心说时代开始时那样的复杂,随着科学仪器的更新,人类对自然也了如指掌了。可是还没有仪器能证明太极、无极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学练者来说还是个迷。师父的陈氏太极拳,拳架中正,有一种八面支撑的韵味,运用丹田能量辗转随意。我不知道无极状态是什么样,更不懂太极功夫,当我们看到高层次的太极拳家,在相互试探功夫时,采用的是太极推手的方法,这时他们的大脑反应是跟不上技击的手法,是靠皮肤的听劲,这可能就是太极拳神明玄妙的地步。这种反应在医学(神经学说)界称之为条件反射,这时的信息传递就是细胞起的作用,平常人也存在反应这种能力,但是没有练出功夫的人运用起来那样的灵活,这种功夫也只能是虚中生有。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
一、陈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只有一个运动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丹田。丹田大概的位置在肚脐下平三指的地方。
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曲膝、开档等等,都是为了通过全身各部位的协调来形成丹田的核心地位。全身各部位做到位了,丹田核心就自然形成了。如果任何一个部位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比如髋关节一仰,或者肩部紧张,都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
二、陈式太极拳的三种运动形式
丹田核心形成以后,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带动全身运动。
第一种运动形式是丹田的左右旋转。
这种形式最明确的运动是缠丝,通过丹田的左右旋转,带动躯干的缠丝,肩、肘、手的缠丝,以及髋、膝、踝的缠丝,形成一个一动全动的运动规律。气往内收时,通过肩、腰、入丹田;气向外运时,上身通过背、肩、肘、到手,下身往下通过髋、膝、到踝。
第二种运动形式,是丹田前后旋转,为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的胸腰折叠化。
比如在起势中,就没有丹田左右旋转的动作,而是前后旋转,手上也没有緾丝。再比如踢二起,也是丹田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这种形式下的内气运转,开则气往手上走,合则气运回丹田。例如在小缠丝中,手指尖向后时气往手上运,手指尖向上时气运回丹田。
第三种运动形式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旋转。
每次换劲,用的都是第三种形式。以右手单手缠丝为例,一个动作中就有两个换劲的过程,一个是右手手心向上,由右运动到身体左前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下,由左前开始向右向外运;另一个是手心向外,运到身体右外侧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上,开始由右侧向身体左侧运手。两次换劲,都是第三种运动形式。以第二个换劲动作为例,右手向外运到头后,先向右向后运,再向左向前运,一个换劲,既向右又向后,既向左又向前,包括了四个方向的运动。
陈式混元太极拳拳理与
陈式混元太极拳拳理与
陈式心意六合混元太极拳拳理(摘要)与
基础13式及简化24式拳式
陈式心意六合混元太极拳是当代陈式太极拳泰斗、北京著名武术家冯志强先生在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综合了心意六合内功后创立的融拳功一体、练养结合的一种大众化的太极拳术。该拳理精法密、层次分明,所以适合各种太极拳爱好者的练习需求。该拳不仅讲求外在的形式美,而且要求练出浑厚的内功并追求真正的养生真谛和技击精髓,对于养生健身、推手较技都有较明显的功效。冯志强先生的两位老师陈发科先生和胡耀贞先生分别被日本武术界誉为“拳神”和“拳圣”。而冯先生由于其高超的太极拳技艺则被誉为当代的“拳神”和“拳圣”。冯先生练功60余年功力淳厚、技艺高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弟子和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现正在各地从事普及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工作。
张禹飞老师是陈式太极拳第19代传人、著名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的嫡传弟子。他自幼喜欢武术,曾随家乡拳师习长拳、八极拳、形意拳、刀术、方天画戟等;在武汉读书期间,随中原武林耄宿丁鸿奎先生习劈挂散手、岳氏散手及太师鞭、八卦剑、杨家枪、岳家枪等,曾获武汉市81年武术邀请赛一等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京不久即师从冯先生学习该拳,数年不辍,深得其中三味,他练拳刻苦勤奋,曾数次获北京武协、河北永年、北京陈式拳研究会若干比赛奖项。他不仅努力学习拳术,还钻研拳功、拳理,在《武术健身》、《中华武术》、《精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太极拳研究的理论文章,协助冯志强先生写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函授教材》及《心意混元太极拳讲义》等太极拳教材并亲自解说《心意混元太极拳》录像(曾在中央电视台5频道播出)。张禹飞老师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钻研太极拳,具有较深的造诣,不仅教授了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而且还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的太极拳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因其习拳多年,且天资聪颖,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功理功法有着非
陈氏太极拳——拳理与经脉运行
陈式太极拳创始至今已有400余年,明末清初著名拳师陈王廷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代传授太极拳,并对古老的套路进行提炼,精心编排,逐步形成了动作连贯、有速度、有强度、有搏打、符合循序渐进、适合习拳和健身的优秀拳种。
老架一路拳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基础拳,动作相对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上运用为辅.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力求动作柔顺,以化劲为基础,以柔克刚:在外肜上具有缓、柔、稳的特点,在丹田呼吸上运用先天之气,在劲别上多种劲错综复杂,沾粘连随无处不在在动作上讲究身法、手法、腿法,达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内外一致的动静圆满。南于运动速度可快可慢,拳架可高可低,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宜于各种体质者,是广大习拳爱好者所喜爱的传统套路拳。
陈式太极拳经过几百年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人们才逐步认识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酱作,取其精华,发扬传统,探索未来,使太极拳理论进一步向前发展。通过多年练拳的体悟,笔者对太极拳在内气产生的部位与方法、劲别与身形、内气与经络气血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规范性的各种套路拳,在动作要求以及理论方面已有丰富的著作而太极拳与经络气血以及与穴位、气血运行等关系方面的著作甚少:但可以肯定,太极拳与经络气血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对人体的气血运动。虽然目前人们在这方面认识尚肤浅,研究甚少,但随着中医学、生理学、拳学的发展,将会创造开辟出新的保健领域理论,为广大民众服务。
第一节太极拳是最好的健身运动
中外健身运动项日繁多,而适合全民健身的运动,太极拳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魂宗,武林一绝,以易学为体,以牛命科学为用,拳理博大精深,代代相传,习而不辍。太极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 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号写中国人民增强体质“打太极拳”,70 年f代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领袖对太极拳的厚爱,也是人们对太极拳的喜爱。
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五篇》
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五篇》
有许多拳友对《太极理论十三篇》十分感兴趣,今天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陈照丕大师太极拳心得笔记连载《太极理论十五篇》吧!
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五篇》
一、太极拳发明的源流
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这是毫无根据的,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是何省何县何村人?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在社会上何人练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只有四大家:即陈,杨,吴,孙式.
陈式太极拳发明于洪武七年,余始祖陈卜公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沟背负一岭,名为青风岭,彼时岭上藏匪甚多,打家劫舍,人不能安居乐业,余始祖陈卜公采取易经阴阳之理,皇帝述问,针灸大全三部书编成一太极拳,在村中设武学社,教青年们练习,保卫桑梓,地方得安.详细情况在余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编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中,故不赘述.
明末清初时,余九世祖陈王庭功夫纯厚,拳艺深入化境,对陈式太极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蒋发,王庭公年老遗像蒋发侍立,现此像尚留.
清道光年间,余十四祖陈长兴,拳艺高超,编著太极拳十大要注,太极拳点头篇,太极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无论如何推旋,拥挤,凡近其身者,如水冲石,不抗自退。脚步丝毫不动,人称为牌位先生。教有名弟子河北省杨露蝉,数百年来,我们村练太极拳的很多,出现不少名手,现在练拳的人仍很多。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吴式太极拳。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但是有时可以略过。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
陈中华老师:是的。还有窍门。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其实,改变不大。但是性质不一样了。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意论、理论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意论、理论
陈氏太极拳学习者
精选编辑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意论:心中所思叫做意。
太极拳不同于外家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意在拳先,以意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初学者动作不熟,演练时总是用力不用意,手脚不灵,上下不合,身体僵直。只有多练,由招熟到懂劲,内气才开始坳荡,才可以意催形,形气结合。此时,举手投足,招招势势,身未动而意先行,缠绵自然,不偏不倚,刚柔相济。练拳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由理而发,一个是由气而发。由理而发,培养先天自然之元气;由气而发,训练猛力。理占先天之功;但硬手气如练成,也照样威猛逼人,技击高超。尽管这样,硬手练手与太极练意两相比较,毕竟逊色,理占先天,先天占后天,一先一后,一高一低,不可同日而语。演练太极拳还要注意知吾之意,听彼之劲,知己知彼,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自如,寻机发力,岂有不胜之理?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之太极理论:何为理?理即道理,即规律。
世间万事万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此乃众所周知的道理。天地间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虽纷纷攘攘,然各有所属,各有其源,归根结蒂统于一本。太极拳的理亦是如此。套路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归根到底由一而发,归于“太极”。从头顶到脚底,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毫毛,四肢百骸互为一体。太极拳训练,务必重视整体的协调一致。一开一合,顺其自然;一刚一柔,绝无勉强;一动一静,全体皆然;一虚一实,恰合天然。上中下,内外相连,以一贯之。一旦出手,发龙威虎猛,急如闪电;如需静止,寂然归元,一动不动,固如泰山。练好太极拳,必先明其理,循其道,才能事半功倍,硕果累累。
陈式太极拳理论
陈式太极拳理论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陈式太极拳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陈式太极拳理论。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理论
"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陈式太极拳理论
陈式太极拳理论一、太极拳论
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太极"。
太字原为大。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低下又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意为最高、最巅、最上等。"太"、"极"二字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太极本无极",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的混沌即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万事万物。古代哲学把繁杂世界归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进而统一于"一"、"元"、"无"等抽象的本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可贵认识。
陈式太极拳三三原理
陈式太极拳三三原理(王西安)
(2012-01-10 17:27:23)
转载▼
标签:
陈式太极拳
王西安
新架一路
体育
分类:练太极拳的方法
陈式太极拳三三原理
陈式太极拳三三原理是指练习太极拳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三种劲别以及在不同阶段相应采取的三种练习方法的科学原理。它科学的概括了陈式太极拳自创始以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陈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的精华。只有认真遵循三三原理,弄懂三个阶段、三种劲别,在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刻苦琢磨,达到形神兼备的神明阶段,真正掌握上乘功夫。
招熟阶段明劲的训练方法
招熟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所谓招熟,是指
练习者能准确熟练地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术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所谓明劲,指初学者本身固有的刚猛之劲,通过套路动作,表现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种外劲。因其僵滞笨拙,又称为僵劲。属太极拳的下乘功夫。在第一阶段,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规范动作的基本训练,二要注意通过规范动作,统驭巧化僵劲。这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
欲致“招熟”须明“三节”。三节是指人的整体或局部均分为上、中、下(或梢、中、根)三节。若以全身而言,则头部为上节,头顶至咽喉之间,即梢节;胸部为中节,咽喉至下丹田之间,即中节;腿部为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梢节。若以腿部而言,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若以中部而言,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若以臂而言,则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若以手而言,则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若以头部而言,则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所以整个人体,从头至足,无处不以三节而分。这也要求练习者必须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去遵循。《拳论》所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阐述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练习者千万不要忽略。三节即明,练习者还须掌握“三合”。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详细的讲
陈氏太极拳的内外相合原理解析
陈氏太极拳的内外相合原理解析
中华武术丰富多彩,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练习太极拳也有很多内外结合的原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氏太极拳的内外相合原理解析,希望你们喜欢。
陈氏太极拳的内外相合原理解析
陈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拳谱中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
练习陈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其一,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麽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 只可神会不可言传”。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
太极拳拳理讲解
太极拳拳理讲解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太极文化的发祥地。在这中原黄河的北岸有一个古老而偏僻的村庄-陈家沟。她被世界人民喻为"太极圣地"。太极拳是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性的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的特色,以及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的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故为"太极拳"。
起初,太极拳只是在陈氏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到了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时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在社会上慢慢流传开来,太极拳在长期流传发展中,逐步演化成具有代表性,风格特点又各不相同的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四大流派。
自从陈王廷创始太极拳,陈家沟的人练拳是巍然成风,陈家沟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无论多忙在劳作之余,田间地头,村边树下,农家田院,处处可见练拳的身影,处处可闻比武的闹声,"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陈氏太极拳除了老架一路、二路,新架一路、二路拳之外,还有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各具风格。太极拳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螺旋缠丝运动溶于轻静之中,把轻静化于螺旋缠丝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组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升,精气得保,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它以"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为核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以螺旋缠丝的内劲为统驭,将抓拿摔滑打跌溶为一炉,内外兼练,成为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
起式:起式:出腿后,精神领起来,身体放松,沉在两脚,塌腰,即象把布袋放下一样,腰胯都要外涨。起式,胯膝垂直。起式,出腿后,右胯松,右膝与小腹合(支撑),松肩,双手方位右前,不能一推就倒。左腿送劲到腰,腰脊转带双手向右后转划弧下来,右膝支住。新架起式为:朋捋按挤,老架为朋挤(腰胯后沉),意在手心为捋,起式要先将手与脚合,以膝盖顶起来.手腕要松,不能紧.
起式,松,把自己变成木桩,即只剩脊背这根桩.膝部上顶.起式,意念从头顶到会阴,从腿两侧下沉,从脚部自腿内侧上升,膝部顶起双手.起式,A松,尾骨与鼻子合,手与脚合,并将意念深入地下三尺.B以脚跟的蹬劲和腰胯松沉劲的反作用力从膝盖将双手领起,C按挤(按为腰胯沉,手分,分后右手低,右脚跟蹬上去.)以脚跟蹬劲将手指伸平.D沉腰沉胯,肘与膝合,双手下捋.E双手将气球左上举,用右脚跟蹬,到位后重心在右脚跟与左脚掌。F先向左转将重心移到左脚跟踏实,转腰,掌要立起来。G上步三掌,一是下捋,起锅底弧,上步。二是滚左手,左肩与左胯合,三是下翻掌上步。
揽扎衣:揽扎衣最后是横劲变前后劲(弓箭步),手与脚合,手劲与脚劲向前交汇到目光所及最远处,往外撵。手是意劲,不重外形。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时,先把胯往里裹,意念往右脚下沉。
单鞭
单鞭合手,通过腰胯与右脚合,意在左手心,用右脚蹬出左手。右膝盖支撑好。手脚开合都要通过腰胯。单鞭定式时,A右手中指下沉突出,向外展,左手劳宫外展,双臂下沉外展。B左肩与左胯垂直,齐。C右膝与小腹相连,合D右脚蹬劲,右胯松开E上身后坐,中正,劲沉入两脚。定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但是有时可以略过。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
陈中华老师:是的。还有窍门。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其实,改变不大。但是性质不一样了。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问题4:用前手小臂和对方手合住,合住点不动,收肘,转动前小臂,我感觉好像把合点转到了手臂的下面,这样力就从上面过去了,对不对,
陈中华老师:也对。能否做到,还看不动点(支点)是否可靠。
问题5:是不是支点跟对方合住,不顶,不丢,但要和自己后脚连到地下,
陈中华老师:记住,支点不动,其它都能动。后脚连地,现在可以先这么说,将来不行。只有支点连地。后脚连地,就不能动了。你们看见过,我的后脚是可以动的。所谓“气沉丹田”是说支点在下。“悬领顶劲”是支点在上。先记住,这个以后再讲。
问题6:(与杨式推手)推手时脚步很小,几近平行步,但发出来的劲很干脆,不知是从哪儿出来的,化不了,
陈中华老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化】,那就已经败了。不要看外表,功夫就是谁能把对方顶出去。你顶不动人家,人家什么法都有用。你能顶他回去,他什么法也没有用。推手是功力的比较,都从技巧上找,找错【维】了。重的东西自然在底下,轻的在上面。这是明摆着的事。其实和太极无关,是物理现象。
再讲一下【化】,常人把【化】理解成了和退相似的避让方法,那不是太极里的术语。是指的顶住后对方没有办法,他的力使其滑偏出去,或倒地、或失重、或脱离。用现代词语说就是“再导向”,改变方向。试想球体运动是没有【化】、涵、蓄、发一类的东西的。这些词语都是借来表述太极状态的运动方式的。问题7:对方力大挡不住怎么办,
陈中华老师:洪老师当年说,“掤就是对方来和你拼命,你能挡住吗,”挡不住什么都不用说了。挡不住也要挡,才是练功之道。你想象一下,和三岁小孩玩打架什么情况,是身体大。所以心理不怕。不是因为你不怕才身体大的~逻辑上差一点,都没法提高。所以力大的人对付力小的人,就很放松。太极的东西就能用上。反过来就不行。早些时候和王龙谈到顶住,“过”去,就是如何破敌。刚才有人提到“硬顶”,也没错。不要怕这些貌似“非太极”的东西。顶一段时间,没人能顶动你,你会提高。你就会知道开始怎么用巧劲。问题8:五点外挣的条件是什么,
陈中华老师:【五点外挣】的条件是中心点不动。动了就没有了。这是死的规定,不能变。两手、两脚、头。永远不能往里。只能往外。其它部位,永远不能往外。只能往里。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诀。以丹田为准。向着丹田是内,离开丹田是外。向着丹田的力和离开丹田的力先要按照五点外挣的原则分配身体部位。
问题9:我们划圈时,最后一动下塌外碾时,前脚往前外钻,后脚往下后钻, 陈中华老师:是。前脚不动就行,后脚一定往后蹬。然后练到两个力对称、平衡。就是离心力和向心力平衡了。这就是【无极】,洪老师用【对立统一】这个词。
问题10:感觉划圈有个问题,第一动收手不收肘,第二动转胯旋腰。第三动尾闾下沉,问题就在第三动了,第次下沉一点到做第五遍时已经很低了,没法再做,得重新来。我是不是学错了,
陈中华老师:动作上有【不动】和【动】两种。你描述的第三动就是【不动】的那个动。你沉,我猜想是动了,所以有这个问题。沉、下去、在太极里都有可能是不动的。
问题11:画圈蹬后脚时膝盖向外翻还是向下垂,
陈中华老师:后膝盖45º外上。实际是胯骨头在水平位置上转了。这就要求胯开。不开,这个动作做不到,就只能位移的下。提水对开胯很有利。
问题12:金刚捣碓第一个动作左手手心向下还是向右,
陈中华老师:先朝下,然后通过左肘下坠左手心变为朝右上45?,左肘下坠时左手只转不动(看似手动),转、不动,叫做改向,改向才是化。跟人推手时都是改向,中心并不动。我练的时候是将中指对准墙上的一个钉子,然后做动作,看能否瞄住那个钉子。
来自:
正反两圈,是实用拳法的基础。套路中所有动作,都离不开此二圈。各项基本功,都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但没有一个基本功,可以像画圈一样使人们得到全面的锻炼。它既练你的步型、膝的上落、胯的转换、中轴的稳定,又练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塌裆填胯、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柔过劲、刚落点等等。据闻洪公在世时其弟子常每日画圈数百至上千次之多。
要画好圈,首先步型必须正确。以右手正圈为例,两脚相距约两肩至两肩半宽,右脚脚跟和左脚脚尖在同一条直线上。右脚对着这条线的45度方向,左脚与这条直线垂直。两脚的朝向若有差错,力就无法很好的传导,架子不瘪即僵。其次,架子的高低必须适中。个人体质因素除外,理想的架子应是右腿大腿与小腿成135度(90度加45度,但是前膝并非垂直于脚踝,更不能超过脚踝),左腿与躯干约成135度(亦为90度加45度)。两腿在裆部的夹角约为90度。这是一个最为稳定和易于发力的结构。仔细看陈中华先生讲解实用拳法规矩和技法的视频,你可能会留意到陈中华先生的步型大多半是这种侧马步,因为这种步型,可以使自己的力线延伸到最长。若在这种步型下,力可以传导得畅通无阻,则在其它步型下力的传导不会没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