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物理重要推论规律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的几个重要推论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的几个重要推论

B.2 m
C.1 m
D.0
解析: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做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1∶
3∶5∶7,所以由
14 m 7
=x11得,所求位移
x1=2
m。
答案:B
2.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3 s后停止运动,那么,在这 连续的3个1 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B)
[特别提醒] (1)以上比例成立的前提是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 加速直线运动。 (2)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把它看 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用比例关系, 可使问题简化。
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 s后停止,若在第1 s内的
位移是14 m,则最后1 s内位移是
()
A.3.5 m
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4)通过前 x、前 2x、前 3x…位移时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 2∶ 3∶…∶ n。 (5)通过前 x、前 2x、前 3x…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1∶t2∶t3∶…∶tn= 1∶ 2∶ 3∶…∶ n (6)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 2-1)∶( 3- 2)∶…∶( n- n-1)。
2
?
(v ? v0 )2 4
?
0
vs ? vt
2
2
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五个推论 1.1T末?2T末?3T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2.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 x1∶x2∶x3∶…∶xn=1∶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

重磅发布!高考考前必记的25个物理规律和结论

重磅发布!高考考前必记的25个物理规律和结论

重磅发布!高考考前必记的25个物理规律和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常用结论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方法巧用】如果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可将其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行处理,上述物理规律仍可适用。

3.打点计时器的纸带问题分析⑷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其方法是:首先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出相应的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然后根据该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图象),则其图线的斜率即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利用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误差较大的点忽略掉,所以其比“逐差法”更加精确一些。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相关结论⑴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在同一条直线上;⑵物体在三力作用下平衡时,一般采用“力三角形法”或“力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法”进行解决;⑶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力的作用下平衡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进行处理。

【方法巧用】当物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时,如果这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以重力居多)、一个力方向不变时,通常采用“力三角形法”进行解决;如果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均变化时,通常采用“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法”解决。

5.平抛运动的规律6.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⑴水平面内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以圆锥摆为例):由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弹力的合力充当向心力,向心力的方向水平;也可以说是弹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提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弹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和重力平衡)。

该分析方法火车(汽车)在水平面内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转弯等问题的处理。

⑵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处的受力特点及分类7.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8.人造地球卫星⑶地球同步卫星(静止轨道卫星)。

①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周期一定,即;运行方向一定,都是从西向东运行,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轨道高度一定,均在离地球表面上方处;轨道位置一定,均在地球赤道上方(即在赤道平面内);运行速率一定,线速度大小均为。

新高一物理推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一物理推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一物理推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引言近年来,物理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高一学习中,物理推论作为物理学的基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本文将对新高一物理推论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简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方程)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即静止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惯性的概念。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作用在某物体上的力,该物体必定施加对等大小、相反方向的力于其他物体,在反作用中力的相互作用。

三、万有引力1. 简介万有引力是描述物体间引力作用的定律,由牛顿提出。

它是万有引力定律(又称为引力定律)的基础。

2.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和方向,公式为F=G[(m1m2)/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为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

四、动能与功1. 简介动能和功是物理学中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重要概念,它们与力、速度和位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分为动能的转化和动能守恒定律。

3. 功功描述了力对物体所做的事情,功的大小等于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所做的功,公式为W=F·s,其中W为功,F为力,s为物体的位移。

五、机械波1. 简介机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波动现象,包括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

2. 横波与纵波横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例如光波;纵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动,例如声波。

六、光的折射1. 简介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现象,涉及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高中物理 高考物理须熟记的75个结论

高中物理 高考物理须熟记的75个结论

高中物理高考物理须熟记的75个结论1. 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而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大小成正比。

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结论。

2. 光速在真空中为常数,约为3.0×10^8m/s,不会因光源的运动状态而改变。

这是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4. 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内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不变。

5. 焦耳定律:通过导线的电流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时间的长短有关。

6. 温度与物体内能的平均动能成正比,低温表示物体内能的平均动能较低。

7. 电压等于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

8. 电阻的大小和材料的导电性质、导线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9. 静电力与电荷的大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有关。

10. 质心是物体所有微小质量元的叠加点,对于孤立系统,质心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1. 引力是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12. 由高温向低温传热的过程中,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14.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15. 电压(V)等于电能(E)与电荷(q)的比值。

16. 缓冲区中溶液的pH值趋近于缓冲溶液的pK值。

17.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质的表现。

18. 电极电位差等于氧化电位减去还原电位。

19. 多晶半导体的电导率比单晶半导体的电导率高。

20. 同等电荷和距离条件下,电势能最大的是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

21. 同质异能:同质核的差能级发生跃迁,发射出γ射线。

22. 柳暗花明又一村:光强较弱的地方会有衍射现象,形成亮斑。

23. 光的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小。

24. 两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按照万有引力公式计算。

25. 单色光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会聚于主焦点。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1)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总结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f = μF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f 静≤ F f m (F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高一物理八大推论知识点

高一物理八大推论知识点

高一物理八大推论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和推论。

本文将介绍高一物理中的八大推论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运动物体运动方式的推论在物理中,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而推论则是从已知事实中得出的结论。

根据运动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得出以下推论:1. 匀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成正比。

即位移与时间的积为物体的速度,可用公式表示为:位移=速度×时间。

2. 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速度不成正比。

为了描述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3. 自由落体运动的推论: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受重力作用而自由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匀加速的,加速度的大小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因此,可以得出自由落体的位移与时间关系为:位移=初速度×时间+1/2×加速度×时间²。

二、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的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研究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根据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出以下推论:1. 牛顿第一定律的推论: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即物体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其上的力与物体的质量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为:加速度=力/质量。

3. 牛顿第三定律的推论: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的、方向相反的。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

三、功和能量的推论功和能量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高考知识点总结之物理解题必备65条重要推论

高考知识点总结之物理解题必备65条重要推论

高考知识点总结之物理解题必备65条重要推论1.若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则其合力为零。

2.几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与其余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Δx=aT²(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广:Xm-Xn=(m-n) aT²。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vt/2=v平均。

5.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

(2)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²:2²:3²:…:n²。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t1:t2:t3:…:tn=1:(2½-1):(3½-2½):…:[n½-(n-1)½]6.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Δv=at)。

10.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1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物理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物理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物理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定律,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包括三个定律:1.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动量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力,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以上三个定律统一了力学的基本规律,成为了力学研究的基础。

二、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物理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

具体表达式为 F = G * (m1 * m2) /r^2,其中 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是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领域,解释了行星和卫星的运动规律。

三、质能转化定律质能转化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具体表现,描述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它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为 E = mc^2,其中E是能量,m是物体的质量,c是光速。

这个公式揭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也被称为质能等价原理。

四、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是描述光线在介质边界上折射的规律,它表明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具体表达式为n1 * sinθ1 = n2 * 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这个定律在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被广泛用于设计光学仪器和研究光的传播规律。

五、电流的欧姆定律电流的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表明电流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具体表达式为 I = U/R,其中I是电流,U是电压,R是电阻。

这个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被广泛用于电路设计和电器制造中。

以上是高中物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物理规律知识点,它们是物理学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自然界各种现象的重要工具。

物理高一重要推论知识点

物理高一重要推论知识点

物理高一重要推论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物理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推论是我们理解物理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推论知识点,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

1. 奥卢斯定律 (Ohm's Law)奥卢斯定律是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

根据奥卢斯定律,如果电路中电阻不变,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关系,即 I = V/R,其中 I 表示电流,V 表示电压,R 表示电阻。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电路中任意一个量,只要我们知道另外两个量即可。

2. 等效电阻 (Equivalent Resistance)等效电阻是指在电路中多个电阻按一定规律连接时,可以代替这些电阻的一个总电阻。

在串联电路中,多个电阻的等效电阻等于它们的总和;在并联电路中,多个电阻的等效电阻等于它们倒数的总和的倒数。

利用等效电阻,我们可以简化电路计算,更方便地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

3. 牛顿第一定律 (Newton's First Law)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

这个定律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状态,也是后续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础。

4. 周恩定律 (Lenz's Law)周恩定律是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之一,描述了电流诱导产生的磁场方向。

根据周恩定律,诱导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产生它的变化。

当磁场发生变化时,诱导电流的方向会使得变化产生的磁场和原始磁场的作用方向相反。

周恩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例如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5. 力的合成和分解 (Composition and Resolution of Forces)力的合成和分解是描述多个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之一。

根据力的合成,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使得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效果。

高中物理规律归纳总结图

高中物理规律归纳总结图

高中物理规律归纳总结图一、动力学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 -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将保持其状态直至受到外力作用2. 牛顿第二定律 - 物体受力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与施加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3. 牛顿第三定律 - 任何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动能和功4. 动能定理 - 物体的动能等于所做的功,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5. 功的定义 - 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能量转移或转化,功的大小等于力乘以物体移动的距离6. 功与机械能 - 对保守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势能的增加,力对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减小三、力的合成7. 分解力和合力 - 合力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8. 平衡条件 - 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力的合成图形法可用于解决平衡问题9. 牛顿运动定律与力的合成 - 牛顿运动定律与分解力和合力的概念相联系,可用于解决物体运动问题四、转动力学10. 牛顿转动定律 - 刚体受到的合外力矩等于其转动惯量乘以角加速度,角加速度与合外力矩成正比,与物体转动惯量成反比11. 转动惯量 - 刚体对于转动的难易程度的度量,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和转轴位置有关12. 物体平衡条件 - 平衡旋转物体的条件是合外力矩为零,可用于解决物体转动平衡问题五、万有引力和静电力13. 万有引力定律 - 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14. 静电力定律 - 两个电荷之间存在静电力,静电力大小与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六、电流、电压和电阻15. 电流定律 - 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16. 欧姆定律 -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17. 线性电路分析 - 利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进行线性电路的分析七、磁场和电磁感应18. 洛伦兹力 - 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与电荷的速度、磁场强度和电荷的正负性有关19.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磁场变化会感应出电动势,感应的电动势大小与磁场变化的速率成正比20. 感应电动势 - 磁场变化引起导线中的感应电流,可应用于发电和变压器的原理八、光学21.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在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遵循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22. 球面镜与透镜 - 球面镜和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反射和成像有特定的影响23.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解释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九、原子和核能24. 原子结构 -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组成,电子自旋和轨道理论解释了电子排布规律25. 核反应和核能 - 核反应包括裂变和聚变,利用核反应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上述的物理规律。

高考物理规律归纳总结表

高考物理规律归纳总结表

高考物理规律归纳总结表1. 动力学规律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描述: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速度保持不变。

- 案例: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匀速运动。

b.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描述:F = ma,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案例:以力推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 案例:弹簧计测力实验中的弹簧的弹力和物体对弹簧的压力。

2. 电磁学规律a. 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描述:F = k * q1 * q2 / r^2,其中F为电力,q1和q2为电荷量,r为电荷之间的距离,k为电力常数。

- 案例:两个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b. 安培定律:电流元产生的磁场与电流元的长度、电流的大小及其所在位置有关。

- 描述:B = (μ0 / 4π) * (I * dl * sinθ) / r^2,其中B为磁场强度,I 为电流,dl为电流元的长度,θ为电流元与位置矢量的夹角,r为位置矢量与电流元的距离,μ0为磁导率。

- 案例:直导线产生的磁场。

c.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时,电磁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此变化率成正比。

- 描述:ε = -dΦ/dt,其中ε为感应电动势,Φ为磁通量,t为时间。

- 案例:电磁感应引发的感应电流。

3. 光学规律a. 蕴含在菲涅尔衍射和多普勒效应中的赫兹波片描述了电磁波的横波性质。

- 描述:电磁波有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特性。

- 案例:电磁波在空气和介质界面反射和折射。

b.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描述: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遵循最短时间原理。

- 案例:光线在真空中传播。

高中物理规律总结

高中物理规律总结

高中物理规律总结高中物理规律总结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物理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在掌握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这些理论,探索事物运动的规律和原理。

下面将对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

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为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牛顿第二定律:它描述了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该定律公式化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质量,a代表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它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

4.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与施加力的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被称为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滑动状态时,与速度相反的摩擦力被称为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受到物体间接触面积和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 万有引力定律:它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介质无关。

这个定律表明,宇宙中的物体都受到其他物体的引力作用,由此形成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物体的自由落体现象。

6. 斯涅耳定律:它是光学中的一条定律,描述了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的现象。

根据斯涅耳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关系。

7. 焦耳定律:它描述了电阻元件中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

根据这个定律,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电阻值和时间成正比。

8. 阿姆斯特朗定律:它是声学中的一条定律,描述了声音的频率与发出声音的物体速度、波长和媒质声速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个定律,当一个物体离开地面时,由于速度增加,声音的频率会增加。

9.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认为,能量在封闭系统中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通过热传递和功转换的方式转移。

高一物理公式及推论知识点

高一物理公式及推论知识点

高一物理公式及推论知识点导言:高一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关键时期,物理公式及推论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

在这一年级,我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公式和推论,它们将帮助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一物理的重要公式及推论知识点。

一、牛顿第二定律及推论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即 F = ma,其中 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有用的公式。

例如,当所受合力和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关系。

这意味着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这个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汽车上坡时加速度较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到稳定的速度。

二、胡克定律及推论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的伸长量与施加的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该关系可以表示为F = kx,其中 F 表示外力,k 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 表示伸长的长度。

通过胡克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首先,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这意味着当外力变大时,伸长量也会变大。

其次,弹性系数越大,伸长量越小,这反映了弹簧的刚度。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胡克定律预测弹簧回复原状的能力。

弹簧能够恢复原状的原因是外力减小后,胡克定律仍然成立,使弹簧恢复伸长之前的长度。

三、平抛运动及相关公式平抛运动是物理学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以一定的初速度抛出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进行的运动。

平抛运动可以通过几个公式来描述。

首先,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可以通过水平初速度和时间来计算,即 S = Vx * t。

这个公式给出了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其次,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可以通过竖直初速度、时间和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即 Sy = Vy * t - 1/2 * g * t^2。

这个公式给出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飞行轨迹、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以及抛出物体需要的初速度等等。

高中物理归纳推理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归纳推理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归纳推理总结大全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归纳推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全面总结高中物理归纳推理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该技巧并提高解题水平。

一、物理归纳推理的定义及意义归纳推理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的数据和观察结果,用归纳的方式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普遍性。

在物理学中,归纳推理是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归纳推理,能够深入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物理归纳推理的基本步骤1. 收集数据:在开展物理实验或观察现象时,首先需要准备并收集相关数据。

确保数据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要注意精确记录实验条件和测量结果。

2.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计算测量误差等。

通过分析数据,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和关联。

3. 归纳总结:根据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提炼出其中的规律和普遍性,并形成简洁准确的描述。

可以使用文字、图表或公式等形式进行表述。

4. 验证推断:将得出的归纳结论与实际情况进行验证。

通过新的实验或实际观察来验证推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进行应用:将得出的归纳结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归纳结论可以进行预测、判断或推导,进一步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三、物理归纳推理的实际应用1. 物理定律的归纳推理: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总结出了众多的物理定律,如牛顿三定律、热力学定律等。

这些定律都是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获得的,并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 模型和理论的建立:归纳推理为模型和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科学家通过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建立了各种物理模型和理论,如原子模型、相对论等。

3. 解决物理难题:物理归纳推理在解决物理难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归纳出规律和关联,可以快速推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高一新教材物理知识点推论

高一新教材物理知识点推论

高一新教材物理知识点推论在高一新教材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物理原理。

本文将围绕高一新教材物理知识点展开,进一步推论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一、力学推论1. 牛顿第一定律的推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论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一个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加速度也为零,即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摩擦力的推论按照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质量和接触面积,但一个物体的表面更加光滑,则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将更小。

二、电磁学推论1. 库伦定律的推论根据库伦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力与电荷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一个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固定不变,那么当另一个电荷距离它越近时,所受的电力将越大。

2. 电流的推论根据欧姆定律,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电压固定不变,当电阻增大时,电流将减小;当电阻减小时,电流将增大。

3. 磁感应强度的推论根据安培定律,磁感应强度与电流成正比,与导线长度和导线与磁场夹角的正弦值成反比。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电流固定不变,在一根导线中,当导线的长度增加时,磁感应强度也会增加;当导线与磁场夹角增大时,磁感应强度将减小。

三、光学推论1. 光的反射定律的推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由此可推论出,如果光线入射角度增大,反射角度也会增大;反之,如果入射角度减小,反射角度也会减小。

2. 光的折射定律的推论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和折射率的乘积之间的正弦比。

物理公式推论总结

物理公式推论总结

物理公式推论总结引言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准确描述物理规律和现象。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物理公式进行推论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

动力学公式推论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并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相关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的话,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合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即物体保持静止。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G为引力常量,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动能公式推论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以及物体位移的关系。

物体的动能增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的量。

∆K = W其中,∆K表示动能的增量,W表示外力所做的功。

动能公式动能公式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以及速度的平方的关系。

K = 1/2 * 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力学公式推论力的合成和分解根据向量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行推论。

对于多个力的合力,可以使用向量的几何方法或代数方法进行合成。

对于一个力的分解,可以使用正余弦函数将力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力。

计算物理量的单位物理学中的量一般都有固定的单位,为了方便进行量的比较和计算。

物理学中常用的单位有国际单位制(SI)和厘米-克-秒( cgs)单位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高中物理重要推论规律总结————————————————————————————————作者:————————————————————————————————日期:23物理二级结论“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二、运动学FF 1已知F 2的最mF 1F 2的最FF 1F 2的最FF 1F4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路程v 1,后一半路程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5.自由落体6.竖直上抛运 同一位置 v 上=v 下 7.绳端物体速度分解8.“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 0 ,确定了滑行时间t 大于t 0时,用as v t 22= 或S=v o t/2,求滑行距离;若t 小于t 0时2021at t v s += )1(::)23(:)12(:1::::321----=n n t t t t n ΛΛ)::3:2:1n Λn::3:2:1ΛTS S v v v v t t 222102/+=+==-202/tt v v v v +==-22202/t t v v v+=221v v v +=-21212v v v v v +=-g ht 2=gHg v t t o 2===下上vvθ2ω 平点5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 t + B t 2 式中a=2B (m/s 2) 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 V 匀=V 匀减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 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 max =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 与B 相距 △S ,A 追上B :S A =S B +△S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 B +△S 。

11.小船过河: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船水v v d s ⨯=三、运动和力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 =g(sinα-μcosα) 4.沿如图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5.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1m 上,则1m 和2m 的相互作用力为212m m Fm N +⋅=dVVVα增大, 当α=45°时沿角平分小球下落时小球下落时6与有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 =gtgα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 相对静止 光滑,弹力为零7.如图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

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简谐振动至最高点 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在力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1.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F=mg tg α方向水平,指向圆心aaαaa aaa2m α F1 m 2m α F m 1α1m 2m F1m 2m αFgaFFaFFBBNmgN72.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盘旋 飞车走壁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1) 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gR 5,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6mg 2)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 v min = 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 。

3)竖直轨道圆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T=3mg ,a =2g ,与绳长无关。

“杆”最高点v min =0,v 临 =, v > v 临,杆对小球为拉力v = v 临,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 v < v 临,杆对小球为支持力4)重力加速度, 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R ):g=GM/R 2距离该星球表面h 处(即距球心R+h 处) :22)('h R GMr GM g +==gR HRgR θmgT 火车R、V、m θv 绳L.m vm v L .m85)人造卫星:'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推导卫星的线速度 ;卫星的运行周期 。

卫星由近地点到远地点,万有引力做负功。

第一宇宙速度 V Ⅰ= = =地表附近的人造卫星:r = R = m ,V 运 = V Ⅰ ,T= =84.6分钟 6)同步卫星T=24小时,h=5.6R=36000km ,v = 3.1km/s 7)重要变换式:GM = GR 2 (R 为地球半径) 8)行星密度:ρ = 3 /GT 2 式中T 为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的周期,即可测。

三、机械能1.判断某力是否作功,做正功还是负功 ① F 与S 的夹角(恒力)② F 与V 的夹角(曲线运动的情况)③ 能量变化(两个相联系的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 2.求功的六种方法① W = F S cosa (恒力) 定义式 ② W = P t (变力,恒力) ③ W = △E K (变力,恒力)④ W = △E (除重力做功的变力,恒力) 功能原理 ⑤ 图象法 (变力,恒力)⑥ 气体做功: W = P △V (P ——气体的压强;△V ——气体的体积变化) 3.恒力做功的大小与路面粗糙程度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摩擦生热:Q = f ·S 相对 。

Q 常不等于功的大小(功能关系)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克服摩擦力做功 W = µ mg S四、动量1.反弹:△p = m (v 1+v 2)2.弹开:速度,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一维弹性碰撞: V 1'= [(m 1—m 2)V 1 + 2 m 2V 2]/(m 1 + m 2) V 2'= [(m 2—m 1)V 2 + 2 m 1V 2]/(m 1 + m 2)61046⨯⋅gR R GM /s km /97⋅g R /2ππSSrGMv =GM r T 324π=9当V 2 = 0时, V 1'= (m 1—m 2)V 1 /(m 1 + m 2) V 2'= 2 m 1V 1/(m 1 + m 2)特点:大碰小,一起跑;小碰大,向后转;质量相等,速度交换。

4.1球(V 1)追2球(V 2)相碰,可能发生的情况:① P 1 + P 2 = P '1 + P '2 ;m 1V 1'+ m 2 V 2'= m 1V 1 + m 2V 2 动量守恒。

② E 'K1 +E 'K2 ≤ E K1 +E K2 动能不增加 ③ V 1'≤ V 2' 1球不穿过2球 ④ 当V 2 = 0时, ( m 1V 1)2/ 2(m 1 + m 2)≤ E 'K ≤( m 1V 1)2/ 2m 1E K =( mV )2/ 2m = P 2 / 2m = I 2/ 2m 5.三把力学金钥匙 研究对象 研究角度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适用条件质点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F 、m 、a F=m·a 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质点力作用一段位移(空间累积)的效果W = F S cosa P = W/ t P =FV cosa E K = mv 2/2 E P = mghW =E K2 — E K1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系统E 1 = E 2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质点 力作用一段时间(时间累积)的效果P = mv I = F tFt = mV 2—mV 1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普遍适用系统 m 1V 1'+ m 2 V 2'= m 1V 1 + m 2V 2 ∑F 外=0 ∑F 外>>∑F 内某一方向∑F 外=0△p x =0五、振动和波1.平衡位置:振动物体静止时,∑F 外=0 ;振动过程中沿振动方向∑F=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