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备选题库)

合集下载

浙江十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教师版)

浙江十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教师版)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2010年浙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

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人生如旅行

李永海

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优选】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优选】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优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1)

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1)

2018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灰鸽王蒙

“钱——”蝉在阳光里一面燃烧着一面诱惑地叫着。

强发是个年轻的木匠,从山那边樱桃谷来。樱桃谷有山、有树,有小小的水库和涓涓的山涧,有荫凉,有永远轻松的风。

但是这里有钱。为了赚钱,二十二岁的强发第二次到大城市来,给搬进了新楼的城市居民打家具。当他推刨子的时候,那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是“一——毛、一——毛……”当他拉锯的时候,那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是“现——钱、现——钱……”当他清扫被太阳晒得冒了烟的白花花的刨花和锯末的时候,他恨得牙疼——为什么这不是一堆白花花的钱?

樱桃谷的樱桃也不多了,栽樱桃不进钱,还不如大蒜。强发给恋人彩云的爹建过议,砍掉樱桃,栽蒜。彩云家有个年代久远的樱桃园,春天樱桃树开满了银色的花,可惜,白花花的,却不是钱。

一个东西白花花地一闪。没等他转过向来,这个东西已经落在他的眼前,落在他刨得不太平滑的一块木板的另一端。

肉!

长而肥的脖子,颈上长着一圈褐黑色的毛,肚皮是那样柔软肥嫩,长满羽毛的大腿是那样丰厚结实,连翅膀也是饱满多肉的。它歪着小小的头,毫无警戒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灰鸽子?哪儿来的?樱桃谷飞来的?

肉!香啧啧的肉!

他仿佛正在扒掉裹在鸽子毛外的黄泥,他仿佛正在把外焦里嫩的鸽子肉放到口里,他仿佛听到了鸽子的热油烫得口水吱吱响。

但是鸽子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嘎”的一声,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又“咯”的一声,一辆连挂式大型公共汽车紧急刹车。强发向鸽子冲去,被车流挡住了。又一辆无轨电车停下了,许多自行车停下了。人们惊讶地看着大模大样地妨碍着交通的灰鸽。它站在公共汽车的水箱前,昂着头,歪着脖。

2018届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专题复习完美版

2018届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专题复习完美版

⑥飞控中心的 任务是什么?请 用几个关键词 来概括。
飞控中心副主任李剑,担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飞行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他介绍,飞控 中心做了大量精心准备,先后完成了100多套飞控 实施方案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组织了近200次联 调演练。鉴于任务周期长、试验项目新、技术要 求高,飞控中心专门成立了型号任务团队,攻克5 项关键飞控技术难题,梳理制定800多个故障预案, 升级改造20余个飞控软件系统,调整完善10项硬 件系统。 李剑说:“目前,中心所有技术状态已全部固化, 所有的技术问题已全部归零,所有的准备工作已 全部就绪,只待火箭点火的号令。”⑦
(3)访谈 访谈是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 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以 记录、传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言论为主,既可以使用问答实录的形式, 也可使用被采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而访谈札记、访谈随笔、访 谈手记等,则偏重于记者或主持人个人在见闻、调查基础上所发感想的 记叙。访谈的主题要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①访谈的基本结构 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a.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 趣,积极进入主题。b.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 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c.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 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 电话号码等。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2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2含答案

限时训练

一、(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4分)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2、高考真题实战演练,能够运用所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直击高考:

2018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层级要求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注意:要在通读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精品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精品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姿

刘醒龙

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愁闷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顺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闻,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微小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犹如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犹如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拂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摆?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绿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伸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明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到处土岸

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沉醉成对全部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经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突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最终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名师辅导】语文高考复习专题突破精品课件:文学类文本阅读(44张ppt)

【名师辅导】语文高考复习专题突破精品课件:文学类文本阅读(44张ppt)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从近 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有如下特点:
1.选文散文与小说并重,情理兼容,彰显人文色彩。
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散文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但从 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看,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 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小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命题者的青 睐, 2011 年高考,新课标卷、山东卷、江西卷、浙江卷、 江苏卷、辽宁卷等多套试卷选用了小说作为阅读材料。散 文选文侧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如 2011 全国 卷《针挑土》、江西卷《晚秋》、北京卷《祁连雪》、福 建卷《走进腾格里》,语言或朴实无华,或富有诗意,或 抒人间至情,或畅谈人生真谛。小说选文侧重现当代中外 名家名作,强调文学性和审美趣味。
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 “ 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
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 ” 然后转脸向无定, 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
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 „„ 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
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个小时后, 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 成浆了。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优秀PPT课件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优秀PPT课件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
因果混乱 (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将毫无关系的两 个事物拉到一起,
并强加因果;或将 有因果关系的两 个事物颠倒, “因”说成 “果”,“果”说 成“因”。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因为”“因 此”“由于”“因 而 ” “ 之 所 以 …… 是因为”“故”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 词语。
关系的选项时,要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的句子,仔细分析 有无因果关系,或 者是否因果倒置。 在阅读文章时,应 重点关注“因为” “因此”“由于”
④这是本段的 分论点。 ⑤《山海经》 是传说还是史 书,其经历了怎 样的变化?请简 要概括。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 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 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
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 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 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⑥这个死结直到 “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 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 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 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 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 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 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 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 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典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中人

杨绛

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②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何以见得呢?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钱钟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痴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她是小脚,一步一担,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4突破两类标题的作用与意蕴类题目即学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4突破两类标题的作用与意蕴类题目即学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4 突破两类标题的作用与意蕴类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导学号 )

遵古印坊

聂鑫森

遵古印坊坐落在金富街的尾端,很小巧的两层楼。门脸很窄,上置黑底绿字的横匾。两边是对联,也是黑底绿字,不过材质很优,都是紫檀木的。“遵古印坊”写的是汉隶,浑厚苍劲。对联看似平常,却隐含了一种自矜:“奏刀金玉木石;得意篆隶楷行。”写的是行书,飘逸灵动。隶书和行书都是金玉石父亲金鼎铭的手笔,对联也是他拟的。老爷子已经快八十岁了,印坊是他三十年前创办的,儿子经他朝夕督教,早可独立门户,于是交班放权,怡然在家安享晚年。

当下可称之为篆刻家的,基本上只能刻石刻木。而遵古印坊历来传承家学,除刻木、石之外,还能在许多不同的材质上奏刀,金、银、铜、铁、象牙、兽角、玉、翡翠、水晶、玛瑙……所刻字体篆、隶、行、楷,任顾客选择。尤其在仿刻古印上,功夫独到。

金玉石字刃之,五十岁了,矮矮墩墩,面白无须,两只手粗壮有力,手指关节格外突出,是长期握物操刀所致,金玉石不收徒弟,因为正读美术学院的儿子便是他的嫡派传人。他也不请帮工,印坊除他之外,妻子刘婕英便是最可靠的帮工,管钱,管勤杂,还管磨印。

刘婕英说:“请个帮工吧,你看我这手,难看。”金玉石说:“这才是劳动者的手。十指尖尖、肉嫩皮细的手,不出在这种家庭。我的手更难看,却可以养家、立世!”把刘婕英呛得直翻白眼,无话可说。

金玉石和妻子也不住在店里,早来晚归,那个父母住的小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家,陪老人吃晚饭、聊天,其乐融融。

一些篆刻家常在静夜,悄悄独访金家。来访者掏出备好的或铜或玉或水晶或翡翠的印材,请金玉石代刻送给某位领导人或著名企业家的名章。按规矩,边款要刻“某某先生雅正,金玉石刻于×年×月”,但“金玉石”只能换成这个篆刻家的名字。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学案7有答案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学案7有答案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生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

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PPT课件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 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 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牛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 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 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 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答案 D
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 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第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 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 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 体,又含蓄、深沉。 解析 “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确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答案 B
方法4 整体评价类
现代诗歌的考查,有时侧重于对诗歌的整体评价,包括主题、意象、意 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混淆是非的方法来干扰考 生。因此,做这类题时宜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例 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 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 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第1讲 综合性选择题的“5大设误类型”和“3大解题步骤”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第1讲 综合性选择题的“5大设误类型”和“3大解题步骤”
3
2.人物形象设误 人物形象设误是指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错误解说。 【典例分析】 [2016·全国卷Ⅰ,《锄》T11(1),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 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 了伏笔。
4
[原文信息]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 锄地,我是过瘾。” ……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 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5
[比对分析]从六安爷和村人的对话中,可以反映出六安爷是个温和、固执、勤劳、 热爱土地的人,并没有表现出“他与村人的分歧”。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情,对耕种生活 的热爱,也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孤僻”。
6
3.环境设误 环境设误是指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的特点进行错误理解分析。 【典例分析】 [2014·湖北卷,《六指猴》T16,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 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原文信息]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 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比对分析]原文用“背靠”“西临”等词描述凤凰墩,可谓生动传神,但“充分地 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应该是体现了小说语言的凝练传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备选题库(教师用书独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大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窒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

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爸爸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全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解析】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太庙里的“古树”,还有“新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