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运动方程解析

合集下载

1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NIM NUIST
进一步有:
lim 1 d (δτ ) = 1 ∂u + 1 ∂v + ∂w + 2w − v tgϕ δτ →0 δτ dt r cosϕ ∂λ r ∂ϕ ∂r r r
1 lim
δτ →0 δτ
d (δτ )
dt
=
1
r cosϕ
∂u
∂λ
+
1
r cosϕ
∂(v cosϕ ) ∂ϕ
+ ∂(wr 2 ) r 2∂r
∂x
故有
[ ] G G
di = u ∂i = u
G
G
j sinϕ − k cosϕ
dt ∂x r cosϕ
NIM NUIST
GG G G
G
确定
dj = ∂j + u ∂j + v ∂j + w ∂j dt ∂t ∂x ∂y ∂z
GG

∂j =∂j =0 ∂t ∂z
G
G
G
则有
dj = u ∂j + v ∂j dt ∂x ∂y
NIM NUIST
由图, 相似三角形, 有: 大小: 方向:
NIM NUIST
由图, 相似三角形, 有:
G dj
=
u
G ∂j
+v
G ∂j
=
− utgϕ
G i

v
G k
dt ∂x ∂y
rr
NIM NUIS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做类似分析, 可得
G dk
=
u
G i
+
v
G j
dt r r

朗道《力学》第一章,运动方程

朗道《力学》第一章,运动方程
• 2,找到这些条件所带来的对这个量的数学形式的限制
• 3,在所有可能的定义中找到最简单的(我们可以把拉格朗日量
L 1 mv2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定义为 2
,我们仍然能得到能够描述
所有实验结果的理论,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只是徒增复杂性而已。
§5 质点系的拉氏量
• 我们将 v2 的系数定义为质量或惯量,它表示物体的惯性,系数 1/2其实可有可无,因为拉氏量可以乘任意常数,但是为了让后面 势能的形式尽量简单(如果不加1/2,势能和加速度的关系就会多 一个2倍关系,当然,这其实只是我们对能量的习惯定义问题而 已。)
定义一个物理量的过程
• 1,列出你希望这个物理量需要满足的条件,如作用量满足在真 是运动中保持最小。
§3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 惯性系:惯性系被定义为时空均匀各向同性的参考系。 • 注:惯性系时空的这个定义与另一个对时间的定义造成了《场论》
课程中的光速不变原理,详情参见《场论》课程。
• 非惯性系的时空往往不是均匀各向同性的,如转盘上面会出现某 一方向上的离心力与科氏力。
• 惯性系最早的定义是牛顿给出的“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的参考系”, 狭义相对论诞生后,这一定义被抛弃。
• 对于保守体系,确定了物体的坐标与速度,它的运动方程就确定 了。本书如非说明,只讨论保守体系。
§2 最小作用量原理
• 莫培督相信物体拥有自己的意识,真正的轨道必然是所有可能轨 道中最经济的一条。亦即作用量最小的一条。
• 学习分析力学,必须抛弃牛顿式的描述方法,这里的“所有从点A 到点B的可能轨道”不是只有牛顿给出的那一条,而是确定了起点 A与终点B的一切轨道。
变分法
• 变分法是一种处理泛函极值问题的良好方法,所谓“泛函”,就是 指“函数的函数”,即一个函数对应一个数,最简单的泛函就是定 积分。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第一章运动学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资料第一章运动学
2
x t 图关键要将一
些特殊点的位置先求出来,如 t 1 、2、3、4、5、6、7、8s 末各时刻的位移,再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 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例 2 用边长为 l 的正方形薄板做成一个小屋,置于地面上,并且屋顶面相互垂直,如图所示。已知 水滴沿屋顶从 A 点流到 B 点所需的时间为从 B 点滴落地面所需时间的 2 倍。假定水滴从 A 点以初速度零开 始滴下,试求水滴从 A 流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r xi yj zk .
2.运动方程 质点在空间运动时,位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为运动方程,记为:
r r (t ) x(t )i y(t ) j z(t )k .
(1)运动方程中包含了质点运动的全部信息。或者说知道了也就可以解决质点的运动问题。 (2)运动方程的分量式 x=x(t)、y=y(t)、z=z(t),是运动方程的分量式。 (3)轨道(轨迹)方程 在运动方程的分量式中,消去时间 t 得 f(x, y, z)=0,此方程称为质点的轨迹方程;轨迹是直线的称为 直线运动;轨迹是曲线的称为曲线运动。 3.位移 t 时刻,质点在 P1 点,位矢为 r1 ;t+Δ t 时刻,质点在 P2 点,位矢为 r2 ,则在Δ t 这段时间内位矢的 增量 r r2 r1 称为质点在Δ t 时间内的位移。 4. 路程Δ S 与位移大小 | r | 的区别:路程是Δ t 内走过的轨道的长度,而位移大小是质点实际移动的直 线距离,位移和位矢均为向量,但路程为标量,路程用Δ S 表示。即使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和路程也是截 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速度
解析:由图中的阴影三角形 BDE 可得
4 / 70
x BE ED
2l l 2
2 1 l 2

大一物理运动学方程知识点

大一物理运动学方程知识点

大一物理运动学方程知识点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相互关系的科学。

而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掌握运动学方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在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方程就是运动学方程。

它是一组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表达式,包括位置-时间方程、速度-时间方程和加速度-时间方程。

理解这些方程的含义和应用,对于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位置-时间方程。

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一般而言,位置-时间方程可以通过已知的初始位置、初始速度和加速度来求解。

比如,如果一个物体的初始位置为x0,初始速度为v0,加速度为a,那么它在时间t 时的位置x可以通过下面的方程得到:x = x0 + v0t + 0.5at^2在这个方程中,x表示物体的位置,t表示时间。

v0t项表示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0.5at^2表示物体在时间t内由于加速度的作用而产生的位移。

了解和应用这个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位置,进而分析与物体位置和时间有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速度-时间方程。

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一般而言,速度-时间方程可以通过已知初始速度和加速度来求解。

比如,如果一个物体的初始速度为v0,加速度为a,那么它在时间t时的速度v可以通过下面的方程得到:v = v0 + at在这个方程中,v表示物体的速度,t表示时间。

v0表示物体的初始速度,at表示物体在时间t内由于加速度的作用而产生的速度变化。

了解和应用这个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速度,进而分析与物体速度和时间有关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加速度-时间方程。

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一般而言,加速度-时间方程可以通过已知初始速度和加速度来求解。

比如,如果一个物体的初始速度为v0,加速度为a,那么它在时间t时的加速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方程得到:a = a在这个方程中,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时间。

高一物理运动学方程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学方程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学方程知识点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描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高一物理中,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运动学方程知识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1. 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总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v = 总位移Δx / 总时间Δt其中,总位移Δx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始点到终点的位移,总时间Δt表示物体在运动中所用的时间。

2. 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即物体在极短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可以通过求取平均速度的极限得到瞬时速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瞬时速度v = Δx / Δt (当Δt趋近于0)其中,Δx表示物体在极短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Δt表示极短的时间间隔。

3.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是指物体运动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是指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 = v0 + at其中,v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

4. 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x = x0 + v0t + (1/2)at^2其中,x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x0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

5.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 = x0 + ((v + v0) / 2)t其中,x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x0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v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t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

6.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v = v0 + at其中,v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

多体动力学运动方程

多体动力学运动方程

多体动力学运动方程一、引言多体动力学是研究多体系统运动规律和动态行为的学科。

多体系统是由多个刚体或柔体通过约束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航空航天、车辆工程等领域。

多体动力学运动方程是多体动力学的基础,是描述多体系统运动规律的关键方程。

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表述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角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表述为: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一个转动系统的角动量保持不变。

数学表达式为:L=Iω,其中L表示角动量,I表示转动惯量,ω表示角速度。

四、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表述为:一个孤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数学表达式为:Δp=0,其中Δp表示系统动量的变化量。

五、弹性力学方程弹性力学方程是描述弹性体内应力、应变和位移之间关系的方程。

对于小变形问题,弹性力学方程可简化为胡克定律:σ=Eε,其中σ表示应力,E表示弹性模量,ε表示应变。

六、接触与碰撞模型接触与碰撞模型是多体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接触力、碰撞响应和能量损失等方面的计算。

常用的接触与碰撞模型有Hertz 接触模型、Persson接触模型等。

七、约束与约束力约束是描述多体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相对运动的限制条件。

约束力是多体系统中的内力,用于保持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常见的约束类型有方位约束、速度约束和加速度约束等。

八、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相对运动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

绝对运动是指整个多体系统相对于某个参考系的位置和速度。

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关系是多体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九、运动学与动力学关系运动学主要研究多体系统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而动力学则研究多体系统的受力、力矩和能量等动态参数。

运动学与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是多体动力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6、运动方程--(N-S、欧拉)

6、运动方程--(N-S、欧拉)

(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谓系统是指包含着固定不变物质的集合。系统以外的一切则称为环境,二者的分界称为 边界。边界可以是真实的表面,也可以是假想的表面。通过边界,系统可以与环境进行能量 交换,也可以受到系统以外物质施加的力,但没有质量交换。如果选取系统来研究流体流动 过程,就是将着眼点放在每个流体微团上,即追随着流体质点来研
(1-67a)
(1-67b)
上式即为直角坐标系下牛顿型粘性流体的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简称N-S方程。
(1-67c)
对不可压缩流体,有: 代入式1-67中得:
(1-42)
(1-68)
其矢量形式为: (1-69) 式1-69是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N-S方程。等式左边r(Dv/Dt)项代表惯性力项,右边m?2v项 代表粘性力项。 若引入广义压力G 将质量力和压力合写为: (1-70) 式中FBM指单位质量流体的质量力,r为矢径, (1-71) 将上式代入式1-69中,则N-S方程变为: (1-72) 式中将不出现质量力项。这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方便。将上述矢量式在直角坐标系下展开为: 。于是
将以上条件代入不可压缩流体柱坐标系下的连续性方程,得: ,又 因/z=0,可见vq只是r的函数。 化简式1-74b,考虑到vq只是r的函数,故可将式中的偏微分写成全微分,得:
对上式积分两次,得: 边界条件为: 代入上式得积分常数为: ; ,
于是,速度分布方程为: 根据式1-75,外圆筒内壁所受到的剪应力:
(1-55) 类似地,y、z方向上所有表面力之和分别为: (1-56) (1-57) 可统一表示为: (1-58) 将作用在微元系统上的质量力与表面力代入式1-52中得:

数学物理方程第三版第一章答案解析(全)

数学物理方程第三版第一章答案解析(全)

数学物理方程第三版答案第一章. 波动方程§1 方程的导出。

定解条件1.细杆(或弹簧)受某种外界原因而产生纵向振动,以u(x,t)表示静止时在x 点处的点在时刻t 离开原来位置的偏移,假设振动过程发生的张力服从虎克定律,试证明),(t x u 满足方程()⎪⎭⎫⎝⎛∂∂∂∂=⎪⎭⎫ ⎝⎛∂∂∂∂x u E x t u x t ρ 其中ρ为杆的密度,E 为杨氏模量。

证:在杆上任取一段,其中两端于静止时的坐标分别为 x 与+x x ∆。

现在计算这段杆在时刻t 的相对伸长。

在时刻t 这段杆两端的坐标分别为:),();,(t x x u x x t x u x ∆++∆++其相对伸长等于 ),()],([)],([t x x u xxt x u x t x x u x x x ∆+=∆∆-+-∆++∆+θ令0→∆x ,取极限得在点x 的相对伸长为x u ),(t x 。

由虎克定律,张力),(t x T 等于),()(),(t x u x E t x T x =其中)(x E 是在点x 的杨氏模量。

设杆的横截面面积为),(x S 则作用在杆段),(x x x ∆+两端的力分别为x u x S x E )()(x u x x S x x E t x )()();,(∆+∆+).,(t x x ∆+于是得运动方程 tt u x x s x ⋅∆⋅)()(ρx ESu t x =),(x x x x x ESu x x |)(|)(-∆+∆+ 利用微分中值定理,消去x ∆,再令0→∆x 得tt u x s x )()(ρx∂∂=x ESu () 若=)(x s 常量,则得22)(t u x ∂∂ρ=))((xu x E x ∂∂∂∂即得所证。

2.在杆纵向振动时,假设(1)端点固定,(2)端点自由,(3)端点固定在弹性支承上,试分别导出这三种情况下所对应的边界条件。

解:(1)杆的两端被固定在l x x ==,0两点则相应的边界条件为 .0),(,0),0(==t l u t u(2)若l x =为自由端,则杆在l x =的张力xux E t l T ∂∂=)(),(|l x =等于零,因此相应的边界条件为xu∂∂|l x ==0 同理,若0=x 为自由端,则相应的边界条件为xu∂∂∣00==x (3)若l x =端固定在弹性支承上,而弹性支承固定于某点,且该点离开原来位置的偏移由函数)(t v 给出,则在l x =端支承的伸长为)(),(t v t l u -。

大学物理第一章习题解析

大学物理第一章习题解析

3. 推广至一般平面曲线运动
r v2 r dv r a = n+ t ρ dt
2011学年秋季学期
ρ:曲率半径。
大学物理(1)
15
2. 掌握质点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角位移: Δθ Δ θ dθ 角速度: ω = lim = Δt → 0 Δ t dt Δω dω d 2θ = = 2 α 角加速度: = lim
r r r r = r ′ + r0 r r r rPS = rP S ′ + rS ′S r r r v PS = v P S ′ + v S ′S r r r a PS = a P S ′ + a S ′S
2011学年秋季学期
参考系S′
r r r P ( r ′, v ′, a ′, t )
选择参考系,确定变换关系
解:
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 由题意可知
r v船水
r v风地
大学物理(1)
30o
r v水地
x 东
24
O
2011学年秋季学期
r v 船水
北 y
30 o
r v 风地
r v 水地
x 东
O
r r r r 根据相对速度公式,v PS = v P S ′ + v S ′S ′′ + v S ′′S r r r r r v烟船 = v风船 = v风地 + v地水 + v水船 r r r ( ) = v风地 − v船水 + v水地 r r r r o o = (−10)i − (−20 sin 30 i + 20 cos 30 j ) − 10i r r −1 = −10i − 17.3 j (km ⋅ h )

理论力学—点的运动学

理论力学—点的运动学

k
a axi ay j azk
1.2 直角坐标法
ax
dvx dt
d2x dt 2
,
ay
dvy dt
d2y dt 2
, az
dvz dt
d2z dt 2
⒉ 大小和方向
大小
a
方向
a2x a2y a2z
d2x dt 2
2
d2y dt 2
2
d2z dt 2
2
cos(ai)
ax
, cos(aj)
⒈ 平均速度
v r t
⒉ t 时刻的速度
v
lim
r
dr

r
t0 t dt
M´ M
三.加速度
速度矢端 曲线---速度端图
1.1 矢量法
⒈ 平均加速度 a* v
a
t
⒉ t 时刻的加速度
v
v
a
lim
v
dv
d
2r
••
r
v’
a’
t0 t dt dt 2
1.2 直角坐标法
一.运动方程及轨迹方程
⒈ 运动方程 ⒉ 轨迹方程
⑷ 判断下列运动是否可 能出现,若能出现判断是什么运动?
(加速运动)
(不可能)
(匀速曲线运动) (不可能或改作 直线加速运动)
(不可能)
(减速曲线运动)
(不可能或改作 直线减速运动)
⑸ 证明
d
dt
是沿着主法线方向,即
d
dt

证明:
1
d( )
dt
0
d
dt
d
dt
0
2 ddt 0

(完整版)理论力学点的运动

(完整版)理论力学点的运动

O
从瞬时 t 到 t +△t ,动点位置由M改变到M′,其矢径分别 为r和r′。在时间间隔△t内,r 之变化量为
r r r(t t) r(t) MM r
它表示在△t时间内动点矢径之改变,称为动点在△t时间内的位移。
第一章 点的运动
§1-2 用矢量法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 速 度
比值
MM r r r
第一章 点的运动
§1-1 确定点的运动的基本方法·点的运动方程
1. 自然法
(1)、定义: 以动点的运动轨迹作为一条曲线形式的坐标 轴来确定动点位置的方法称为自然法。
(2)、运动方程:设动点M 沿已知轨迹曲线运动,在轨迹
曲线上任选一定点O作为量取弧长的起点,并规定由原点O向
一方量得的弧长取正值,向另一方量得的弧长取负值。这种
带有正负值的弧长OM 称为动点的弧坐标,用s表示。点在轨
迹上的位置可由弧坐标s完全确定。 s
(+)
(-) O
M
第一章 点的运动
§1-1 确定点的运动的基本方法·点的运动方程 自然法
当点M沿已知轨迹运动时,弧坐标s随时间而变,并可表 示为时间t的单值连续函数,即
s f (t)
(-) O
s M
(+)
x f1(t), y f2 (t), z f3(t)
x
r
kj iO
y
这一组方程称为点M的直角坐标形式的运动方程。
M
z y
x
若函数f1, f2 , f3都是已知的,则动点M 对应于任一瞬间 t 的位置即可完全确定。
在运动方程的三个式子中消去t 即得直角坐标形式的轨迹方程。
第一章 点的运动
§1-1 确定点的运动的基本方法·点的运动方程

第一章-二体问题

第一章-二体问题

function dy = orbit(t,y,flag,mu) %函数说明输入输出 dy =zeros(6,1); r = sqrt(y(1)^2 + y(3)^2 + y(5)^2); dy(1) = y(2); dy(2) = -mu/r^3*y(1); dy(3) = y(4); dy(4) = -mu/r^3*y(3); dy(5) = y(6); dy(6) = -mu/r^3*y(5); end
成就,并对欧洲各国的文化影响很大。主要成果包括: 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日月的远近和大小;日心说等。
10
1.3 学科发展史
古典天文学的社会需求 1. 制定历法的需要,知道农业生产。如我们常说的24节气 2. 预测天灾人祸,旦夕祸福。(在古代,占星术和天文学
是没有明显的区别的) 古典天文学研究方法
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先进的观测手段 兴趣,长期不懈的观测,积极思考
15
1.5 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平时到课率、课堂回 答问题及研讨
基础知识,学习主动性
20
课后作业
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具体 工程问题的能力
10
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
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 主动交流的能力
20
期末闭卷理论考试
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基 本理论的程度
50
16
授课内容
1. 绪论 2. 二体相对运动方程 3. 二体相对运动方程的求解
26
授课内容
1. 绪论 2. 二体相对运动方程 3. 二体相对运动方程的求解
27
3.1 近似方法
d 2r = r
dt 2 r3
非线性微分方程

运动方程及其解

运动方程及其解

设电源的电动势为E E0 cost ,
受迫振荡的微分方程为
d 2q
L dt2
R dq dt
q C
E0 cost
Et
其稳态解为
L RC
q Q0 cost 0
电路中的电流为
i
dq dt
Q0
cos t
0
2
I0
cost
0
I0
E0
R2
L
1
C
2
1 C tan0 L R
当电路条件满足L 1 时,电路中的电流振幅有最大
C
值。此时的电流振幅为E0 ,电流与电动势的相位差 R
0 0。这种状态称为电共振。电共振的条件为
1
LC
称为阻力系数,由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介质的性
质决定。
质量为m的物体在回复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m
d2x dt 2
kx
dx dt

k m
02
,
m
2
0是无阻尼时振子的固有角频率, 称为阻尼因子或
衰减常数。方程变为
d2x dt 2
2
dx dt
02 x
0
在阻尼较小的情况下, 0 ,方程的解为
x A0et cost 0
F0
为强迫力的力幅。令
m
2 , k
m
2 0

F0 m
f0,
运动方程变为
d2 dt
x
2
2
dx dt
02
x
f0 cost
该微分方程的解为
x A0et cos 02 2 t 0 Acost 0
该解的第一项随时间迅速衰减,称为暂态解,第二 项不随时间衰减,称为稳态解。

《运动方程及其解》课件

《运动方程及其解》课件

变分法
总结词
变分法是一种基于函数变分的求解方法,它通过寻找 使得能量泛函取极值的函数来求解运动方程。
详细描述
变分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能量泛函的极值条件来求解 运动方程。通过选取适当的能量泛函,可以处理一些 具有特殊性质的约束问题,如弹性力学、流体动力学 等。变分法在处理一些具有复杂约束条件的运动方程 时特别有效,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运动方程的建立
1 2
根据实际物理现象建立运动方程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建立能够描述物 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即运动方程。
运用物理定律建立运动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 律等物理定律,建立相应的运动方程。
3
通过实验数据建立运动方程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 参数,利用测量数据建立描述物体运动的运动方 程。
运动方程及其解
目录
• 运动方程的基本概念 • 运动方程的解法 • 运动方程的应用 • 运动方程的数值解法 • 运动方程的近似解法 • 运动方程的解的特性
01
运动方程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性质
定义
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规 律的数学模型,通常表示为关于时间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变量的方程 。
性质
02
运动方程的解法
分离变量法
总结词
将多变量问题转化为多个单变量问题 ,便于求解。
详细描述
分离变量法是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 常用方法。通过假设解的形式,将方 程中的多个变量分离,转化为多个单 变量微分方程或常微分方程,从而简 化求解过程。
特征线法
总结词
利用方程的特征线,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便于求解。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末总结(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本章章末总结※知识点一、知识结构※知识点二、基本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提醒:对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要有正确的理解,如第1s末、5s时(第5s末)、第10s 初(第9s末)等均为时刻;前2s内(0至第2s末)、第8s内、第1s至第8s等均为时间.对于时刻和时间,可以借助时间轴来区分。

【典型例题】【例题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质点就是有质量的点,实际上并不存在B.当我们研究地球的运动时,有时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有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C.“日落西山”说法中参考系选的是“西山”D.“第二秒末”实际上指的是t=3s时刻【答案】D★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典型例题】【例题2】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几个运动物体有相同位移时,它们的路程也一定相同C.几个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但它们的位移可能相同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于0,其位移也不等于0【答案】C★速度与速率的联系与区别★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与区别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1)速度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分,平均速度指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瞬时速度是指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时运动的快慢。

运动方程讲解

运动方程讲解

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在物理学中,常见的运动方程有匀速直线运动方程、匀加速直线运动方程、抛物线运动方程等。

运动方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设计实际应用。

匀速直线运动方程描述物体在恒定速度下的直线运动,其数学表达式为d=rt,其中d表示距离,r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匀加速直线运动方程描述物体在恒定加速度下的直线运动,其数学表达式为d=vt+1/2at²,其中d表示距离,v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抛物线运动方程描述物体在恒定加速度作用下的抛物线运动,其水平方向的运动方程为x=vt,垂直方向的运动方程为y=1/2at²。

其中x和y表示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移,v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运动方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工程设计、机器人运动规划、天体运动模拟等领域。

通过建立合适的运动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实现
更高效的设计和优化。

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

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

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运动方程是基于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观测方程则是用来描述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运动方程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

它根据牛顿力学原理,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运动方程可以分为一维运动方程和二维运动方程。

一维运动方程适用于只有一个方向上的运动,二维运动方程适用于存在两个方向上的运动。

一维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s = ut + 1/2at^2,其中s为物体的位移,u为物体的初始速度,t为时间,a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方程描述了物体在匀加速度下的运动规律,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任意时间的位置。

二维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x = x0 + v0xt + 1/2axt^2,y = y0 + v0yt + 1/2ayt^2,其中x和y分别为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位置,x0和y0为物体的初始位置,v0x和v0y为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初始速度,ax和ay为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加速度,t为时间。

观测方程是测量实验中用来描述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

观测方程可以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当我们使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观测方程可以表示为:L = αx,其中L为测量结果,α为直尺的刻度因子,x为物体的实际长度。

这个方程描述了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观测方程还可以根据不确定度的考虑进行修正。

当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度时,我们可以使用观测方程来描述这种不确定度的影响。

观测方程可以表示为:L = αx + ε,其中ε为测量误差。

这个方程描述了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考虑了测量误差的影响。

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运动方程,我们可以预测物体在任意时间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观测方程,我们可以将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预测进行比较,评估测量的准确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作用量原理: 物理的路径(q(t))相应的作用量取值是 所有可能的作用量取值里面最小的. 数学一点,即: 假设q(t)是物理的路径,那么对任意的 q '(t ) q(t ) q(t ) ,有
0
其中,因为边界条件,要求
S
变分法的一点讨论: 可以把函数看成无数个数(本来就是), 变分就是无穷多个无穷小量!
x
多质点动力学方程: 单质点联合方程组+相互作用 3. 相互作用: 两质点万有引力势 泊松方程
物理理论框架:
1: 确定体系的物理自由度/描述物理体系的状态量 ex:电磁场 2.确定物理自由度的动力学演化方程(包含相互作用) ex: Maxwell eqs 3: 确定相应多体系统统计性质 (ex:统计物理) 4: 求解 (ex:数学物理)
理论力学: 对机械力学体系, 完成任务(1,2)部分(4) 并且相应的方法可以用于其他体系.
1. 广义坐标
普通质点: 由3个空间坐标(x,y,z)描述其位置 N个质点: 3N个坐标 数学上:这些量独立,数目不随坐标变换改变,这数目称 自由度. 由空间坐标(x,y,z)可以变换到另外3N个独立变量(s…), 可以等价描述该体系,新变量组称为广义坐标. 重点:描述体系的独立变量及其数目,相应的物理对应. 同理: 广义速度
第一章 运动方程 (最小作用量原理)
0. 牛顿力学框架回顾
1. 物理体系由空间坐标/速度描述. 最简单的物理体系:单质点体系 单质点体系在某时刻的状态由三维空间坐标和三维空 间速度(空间坐标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 这相应着描述体系的动力学演化方程是对时间二阶微 .. potential V ( x ) 分方程. 2. 单质点的动力学方程: m x F
1 2
(t1 t2 )
系统的坐标已知,
(1)
(2)
S L (q (t ), q (t ), t )dt
t1
t2
其中被积函数 q(t ) 满足 q(t) |t t q(1) , q(t) |t t q(2).
1 2
1: 回顾牛顿力学,一般地,是告知体系t时刻的坐标和速度, 然后求解(t), 对比上面,是告知2个时间点上的坐标,回顾数 学物理方程:前者是给定初始条件,后者是给定边界条件, 都是可以确定方程的特解。 2: 从上面定义可以看到,随意给定一个满足边界条件的q(t), S的取值会不同. 函数映射到数,称为泛函(函数的函数)
自由度 vs. 体系的状态 对一般的牛顿力学体系,体系的状态数是自由度的2倍. 体系在某时刻的状态由 空间坐标及其速度确定. 实验上:同样外部环境下,同一时刻具有确定位置的质 点可以具有不一样的速度,但是具有同样位置同样速度的 质点会有同样的加速度:加速度不是状态量. => 动力学方程:加速度由状态量以及环境决定! or : 知道一时刻的状态,就可以知道下一时刻的状态. 把加速度,速度,坐标联系起来的方程: 动力学/运动方程. 同样, 对一般体系 把状态量和状态量的时间导数联系的方程: 动力学/运动方程
. . .
注意: 状态量是时间的函数, L 称为拉格朗日量. Now, 寻找体系的运动规律归结为: (1)如何确定体系的状态量 (2) 如何确定拉格朗日量 (3) 如何由拉格朗日量确定运动方程 (理论力学课的任务就是基本了解该部分内容)
最小作用量原理-作用量:
对单自由度力学体系,假设在时刻 t t , t 记为 q , q ,体系的作用量定义为 : .
2. 最小作用量原理
运动方程例子: 牛顿力学方程,牛顿力学方程组,麦克斯维方程….. 状态方程 比如 物态方程 两者的区别
理论力学的思路: 把所有体系的运动方程写成同一个形式,或者说,用一 种方式写出所有的运动方程! 进一步, 具体的所有的运动方程 由同一个原理决定! 最小作用量原理
最小作用量原理
深化内容1:
A B
Now,进一步考虑2个相互独立的力学体系分别由 L , L 描述, 则总体系的描述? 直接地
L LA LB
因为,变量是分离的.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拉格朗日量里 面可以分成这样2部分,可以相互独立考虑.
深化内容2: 重点 拉式量之间的等价性, 比如对下面的拉式量
有作用量
S'S
q '(t ) q(t ) q(t )
q (t ) q ' (t ) q (t ) a(t );
d q (t ) q ' (t ) q (t ) a(t ) q(t ) dt

可以全部采用微元进行计算!
q (t ) 无穷小函数 q '(t )
力学系统运动规律的最一般表述由最小作用量原理 (或者哈密顿原理)给出: . . . 假设系统的状态量由 q1 , q2 ........qs , q1 , q2 .... q s 描述, 则该体系的运动规律(运动方程)可以仅由一个量决定
L(q1 , q2 ........qs , q1 , q 2 .... q s , t )
极小值条件,意味着一阶微分为0,2阶微分>0,对比函数情况 函数 f ( x, y) 的极小值条件 注意:这里情况L不显含时间t.
进一步,变分和对时间导数的可交换性
可得
再由边界条件和
q
的任意性,得到
欧拉-拉格朗日方程 最小作用量得到的方程,运动方程! 对s个自由度体系,同理,有s个运动方程
s个2阶微分方程组,方程组的通解包含2s个任意常数,需要2s个input来确定, 比如2个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3.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自由单质点体系拉式量
物理体系运动的背景: 时空3+1 (3维空间,1维时间) 关于牛顿时空的基本假定: (惯性参考系) 存在一类参考系,空间相对它们是均匀各向同性的. 时空的均匀性,在数学上既是: 平移不变性 各向同性,在数学上既是: 转动不变性 自由单质点体系 空间时间是均匀的意味着:拉式量在空间坐标r,时间t的 平移下不变,即不是r,t的函数! 由此,拉式量只是速度v 的函数. 空间转动的不变性,意味着拉式量不依赖于速度的方向, 而只依赖于速度的大小,由此可得,对自由单质点 powerful
新函数-路径,’非求导
计算技巧
因为 q(t )任意性,可以考虑无穷小时,此时做泰勒展开
S
t2 t1 t2 . t2 L L . [ L(q, q, t ) q . q ...]dt L(q, q, t )dt t1 q q .

t1
L L . [ q . q]dt q 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