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e3d7fa3e518964bce847cc8.png)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立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政治者国家〞。
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忆?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发生时间最晚的是( )3.1953年中共山西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
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B.进展民主训练,理论新民主主义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4.有这样一首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C.1982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根底,又是共同纲领的开展。
〞这部宪法的“开展〞主要表达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C.以工农联盟为根底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这主要是因为( )7.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8.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宏大的民主选举运动的局部数据。
这次选举是为了召开(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所表达的社会主义的原那么 B.制定机构不同C.所表达的人民民主的原那么 D.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第20课nbsp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nbsp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2ece0de9102de2bd97058805.png)
人教必修一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石脑中学:郭荣生【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新中国的诞生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3.爱国统一战线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民族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导入新课】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让学生简要介绍产生背景,概括出要点即可(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奠定理论依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
为什么这么说?(参加阶层广泛)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什么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什么特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还有哪些内容?(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两点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会议发表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愿和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可放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以加深以下内容的认识(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钟,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⒋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关于其意义,可让学生阅读后概括,可分成"推翻"、"标志"、"进入"三点并掌握.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第二,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这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革命在占人类1/4的国家里取得了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着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可采用录象资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制订宪法的内容、特点和性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d95bd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e.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
第20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以下是关于第20课的笔记: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冶金、纺织、陶瓷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
2. 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深厚而悠久。
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的制度、诗词歌赋的繁荣等。
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人墨客的地位。
3. 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在国内发展,也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与西方、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科技与文化交流情况,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
佛教的传入等。
4. 科技与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书籍的传播更加便利,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对现代科技的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结起来,第20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科技的成就、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交流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影响
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
与文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伟大与卓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7e0f920066f5335b812166.png)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洋军阀: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建立起来的武装 政治集团,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因袁世凯曾任北洋大臣而 得名。 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
1912年
1916.6.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1912.3.10 袁北京就职 1913.3.20 袁派人暗杀宋教仁 1913.11 袁解散国民党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各地很多军阀或当权人物都发表了支持 学生爱国行为的言论,如云南军阀唐继尧首电北京政府“将卖国诸人 严行惩办,以谢天下”,直系将领吴佩孚电告总统徐世昌强烈要求释放 学生并“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这说明( )
A.军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北京政府的国内压力加大
段祺瑞破坏《临时 约法》,拒开国会
事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结果
失败,不久后国民党被解散 取消帝制,未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第一次护法运动 失败
革命党人为捍卫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从表格中的事件你能感受到革命党人身上的哪些精神?
实业救国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又设
临时大总统 10月正式大总统
1914.5 1914.12 1915.5 1915.12
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实权大总统
袁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终身大总统
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袁复辟帝制
洪宪帝制
1916.3 袁被迫取消帝制
1916.6 袁去世
袁世凯称帝像
派系
代表人 美国、英国
——凤凰网《旧中—国—的陈唯一钦财《团北:洋荣大氏时家代族的》崛起》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简述民国初年荣氏企业得到 壮大的原因。
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历史必修一第20课](https://img.taocdn.com/s3/m/a13377f5f90f76c661371ae9.png)
河
西
西
大
草地 毛尔盖 雪山 四
河 赤 水
康
渡
川
泸定桥
安顺场
长
江
金 沙 江
遵义 贵
贵阳
1935.1.
湖 南
江 西 瑞金 1934.10. 福 建
州 广 西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没 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 人的声音,也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 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 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一) 、红军长征: (1)原因: (2)路线: 瑞金 (3)途中功绩: ①遵义会议(1935年): ②《八一宣言》: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4)结果:胜利转移——南转北
会宁
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
甘
三军会师会 肃 宁1936.10
腊子口
吴起镇 1935.10. 黄
二、 夏 :如火如荼——工人运动
开展工人运动 1、中心任务:_____________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 2、最高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要事件:(1922年第一次高潮) 香港海员罢工 起点:_______________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 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九四九年九月六 日,杨虎城和他的 幼子、幼女,他的 秘书宋绮云夫妇和 幼子,在蒋介石亲 自策划下,全部被 惨杀于重庆歌乐山 半山坡上的戴公祠。
杨虎城
五、国共合作抗日
——全民族抗日阶段(1937—1945)
(一)抗战的爆发:七七事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要点总结 (20课——完)
![高中历史必修一要点总结 (20课——完)](https://img.taocdn.com/s3/m/c4d7b3cdda38376baf1faebc.png)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诞生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成立新中国条件的成熟:①前提条件: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②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人心所向: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2)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时间)(P94 本课引言)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⑵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①时间:1949年9月②人员组成及其反映的新中国民主的特点: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③内容: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内容: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方针《共同纲领》的性质:临时宪法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政务院总理,决定成立新中国㈢确定国旗、国歌、纪元和首都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临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49——1954年)(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必要的筹备工作。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2965431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9.png)
起因:袁______倒行逆施,______人起而反抗。______失 败后,孙______组织中华______,武力讨伐袁______。
结果:许多省份相继宣告独立,在1916年3月,袁______被 迫宣布______,恢复______年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阀派系: 冯______,直系,控制苏赣鄂等省; 段______,皖系,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 ; 张______,奉系,控制东北三省。
历史必修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0课 ____________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______复辟_____与护国战争
准备过程:
①制造宋______案,并镇压______。 ②1913年11月,下令解散______。 ③废除______并于1914年5月公布《______》,改责任______为______;后
来又规定总统任期10年,可连选连任。
④1915年5月9日签订______条约。
开始: ①1914年9月率百官祭孔。
②1915年10月,召开“______”,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③1915年12月,改中华______为中华______,定年号______。
④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
1921年—1922年,其失败标志着____________的失败。
参加一战(1917.8.14)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______在华势力的发展。
过程: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
②派遣劳工,为______国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特点: ①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分布于沿海地区。 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④外国资本占主导。
初一历史2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2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f241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6.png)
初一历史2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初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的20堂课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课:《古人类的生活》我们从这一课开始了解并探索古人类的生活。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石器时代,依靠狩猎、采集为生。
他们居住在洞穴中,并逐渐发展了语言和工具的使用。
第二课:《青铜时代的文明》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青铜时代的内容。
青铜时代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并且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第三课:《华夏先民的活动》华夏先民是中国古代人类的先辈,这一课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主要活动。
华夏先民主要从事农业、养殖和渔猎,逐渐形成了氏族和部落,开始有了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
第四课:《殷商王朝的兴衰》殷商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殷商王朝的兴衰。
商王朝经历了夏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他们使用甲骨文记录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第五课:《周朝的风云》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周朝的风云。
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各个诸侯国在周王的统治下繁荣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
第六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剧变频繁的时期,这一课我们了解了该时期的变局。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等。
第七课:《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治和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第八课:《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一课我们了解了该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同时也对外扩张,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且培育了许多文化成就。
第九课:《汉朝的衰落和三国时代》汉朝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衰落,最终导致了三国时代的出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背纲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背纲](https://img.taocdn.com/s3/m/d76ed6bf1a37f111f1855b0c.png)
必修一背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的创立者、特点、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2、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内容3、分封制下诸侯所享有的权力和所承担的义务,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秩序?这种制度有何利弊?4、宗法制的含义、核心、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作用5、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含义、存在的两种矛盾及其发展趋势?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影响?3、皇帝制的特点,三公的职能,各级官员的任免。
4、分封制与郡县制主要区别。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即中央与地方)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君权和相权)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标准是什么?4、科举制的形成背景、标志及影响?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2、内阁制的形成及其与宰相制的区别。
第二单元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古代希腊城邦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城邦有什么特征?哪些人才能被称为公民?城邦的形成对希腊民主政治有什么影响?2、雅典民主政治是怎样一步步确立起来的?(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内容)3、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特点?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罗马法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原因是什么?标志性法律文件是什么?这部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3、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什么时候罗马境内没有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实质4、罗马法对维系罗马统治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背景、光荣革命的意义。
2、《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内容、意义。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什么是代议制?代议制有什么作用?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什么结果?6、英国责任内阁制什么时候形成?责任内阁制下议会、首相和内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形成的背景、思想来源是什么?2、1787年宪法的内容、宪法中体现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3、美国两党制形成的时间、特点、本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d703f35022aaea998f0f93.png)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练:同步测试: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练:同步测试: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c3cc0433687e21af45a9ca.png)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2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5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6综合7一、选择题1.右边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三大战役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解析:C 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9年10月3日,《大旗招展全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影响,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三大战役胜利是在1948年底1949年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2.(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 )A.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B.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解析:B 从表格中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可知新中国政权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3.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的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B.“八字方针”提出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解析:C 注意“1954年”这一特定时间,这一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状态从此结束。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4.(2017·山东潍坊期末)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a5ecf826529647d27285258.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参与决策相、卿士,地方:侯、伯2、西周的分封制: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与权利:影响: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结果: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体现出(B)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
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7.(2018·无锡高一联考)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B)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解析]1949年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已经建立,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项正确;政协成为政治协商的机构,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8.(2018·新疆学业水平测试)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B)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解析]由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B 项与题意相符。
9.(2018·银川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
这一做法(B)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故选B 项。
10.(2018·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B)A.民族平等B.民族区域自治C.共同发展D.团结互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A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目的,C、D两项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
11.(2018·江苏学业水平模拟)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
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黎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县”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A)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要侧重的是“民主”意义。
B项错在“先例”;C 项是经济意义;D项是政治意义。
A项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看体现的是民主意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四平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叔通委员讲,做了这个工作,可以使人民民主更加发扬。
确实如此,北京郊区乡政府民主选举的结果,百分之五十的乡长被选掉了,因为这百分之五十的人做了坏事,人民不高兴他们。
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
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
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傅作义委员说可以加强抗美援朝。
……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人民民主更加发扬,经济建设搞得更好,抗美援朝的力量更加增强,那是可以使它放弃侵略的。
——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1953年1月13日)材料二全国人民在讨论中热烈地称赞我们的宪法草案,因为这个宪法草案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
这个宪法草案是我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是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
人民称赞这个宪法草案,还因为它正确地吸收了国际的经验。
……显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中国的经验和国际的经验。
我们的宪法草案不只是我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而且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
材料三宪法草案序言中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材料二、三摘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看法。
[解析]根据“使人民民主更加发扬”“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加强抗美援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需要制定宪法,举行选举;开展全国普选,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的加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能提高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便于加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宪法草案受到人民称赞的原因。
[解析]根据“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吸收了国际的经验”“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等组织答案。
[答案]原因:正确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意志;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既是中国革命的产物,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制定的重要意义。
[解析]首先联系有关1954年宪法的意义,然后结合材料“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等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答案]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14.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我党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1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试行条例》(草案)。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条例》(草案)征询意见的调查提纲。
这是建国后我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举措之一……同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8月22日,举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
筹委会主任是包尔汉·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锦纯、我、安尼瓦尔·加库林……党中央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