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
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
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
[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2]一、语言特色与修辞(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
《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
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道。
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
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专题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专题
《孟子》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著作,它的文学成就在古代中国文学专题上也十分显著。
首先,《孟子》继承了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吸收了儒家、道家文化思想,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文学创作之中,赋予文学新的内涵。
其次,《孟子》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孟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文学著作,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后人无论是在文学表现形式还是在文学理念方面都受益良多。
总而言之,《孟子》在古代文学专题上的成就无可置疑,为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
,主要叙述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古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给后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几千年前,孟子博学多才,精通儒、释、名家、道家等学说,励精图治,实在
贯彻“仁义礼智”的思想,并且以待人接物之礼而开创了先秦伦理学,受到了来自先秦诸子及大众的普遍拥戴。
他总结先秦诸子称之为“八经”,创立了榜样学说,探讨了国家的政治秩序,提出了先秦的伦理思想,内容包含礼义、政治学、论语学、军事学、诗词学等广泛学科,影响深远。
真正的文学巨作是《孟子》,它详尽地梳理了先秦这段文明历史,反映出孟子
关于仁义礼智的思想理念,被称为伦理学家、道德家的孟子,在《孟子》中,重构了仁义礼智的基本概念,以及伦理的核心指令,是思想派系形成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从中将礼教的伦理核心文化演进历史学表现出来。
孟子的伦理学思想影响广泛,有宏观的总体视角,还有了如何处理微观的具体问题,对后世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水平作用。
因而,孟子也称为“礼仪之长”,他以“立有法,则道陰除也”、“礼以止乱”、“君子通晓处世之道,不通则乱”提示着后世,礼义是治国社稷的根本,它能够消弭色彩,消除社会纷乱,保护社会的稳定,带来社会公正,因此,孟子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古典礼仪问题的深刻探讨,这一治国理论的结构性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深远。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16《孟子》
第十六节《孟子》一、孟子的生平和《孟子》的编纂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他的学术渊源与孔门一脉相承。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他指责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他坚决反对当时的不义战争,认为发动战争的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1、他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仁政的实质是“保民而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
他不仅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而且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
在君臣关系方面,他也主张君主对臣下应当尊重:“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他又提出国君之位也可以变置。
他甚至认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
有一次,齐宣王向他提起汤放桀、武王伐纣之事,并问他:“以臣弑君,可乎?”他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3、孟子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其中恻隐之心又称作“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同上)4、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宙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的论证艺术
孟子的论证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论证艺术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的论证艺术体现在他的思想体系和论述方法上,他通过逻辑推理、比喻、引用经典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使得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
孟子的论证艺术体现在他的思想体系上。
孟子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的完善。
孟子通过对人性本善的深入阐述,用逻辑推理的方式,使人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
例如,孟子在《离娄上》中说:“举事不思其终,有终不思其始,察于天地之间,其孰能久长之哉?”,通过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推理,他阐述了人们应该从事事物的起源和目的出发,才能够实现长久和持久的效果。
孟子的论证艺术体现在他的论述方法上。
孟子善于通过比喻和引用经典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他的思想。
例如,孟子在《尽心上》中说:“人之于己,如水之于鱼也”,他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人与己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应该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事业和责任。
此外,孟子还善于引用经典,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他在《滕文公上》中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天命王命,无可违也”,通过这种方式,他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孟子的论证艺术不仅体现在他的思想体系和论述方法上,还体现在他的语言艺术上。
孟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观点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他在《梁惠王下》中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通过对比的方式,他强调了无用之用的重要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观点。
此外,孟子的语言也富有诗意和感召力,他的文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使人们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鸣。
孟子的论证艺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通过逻辑推理、比喻、引用经典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使得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
孟子的论证艺术体现在他的思想体系和论述方法上,体现在他的语言艺术上。
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孟子》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思想精华,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孟子》共有七篇,涉及了政治、哲学、教育、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中的思想被世人称为“孟子思想”,它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弘扬了“仁政”的理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此外,孟子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问答式”,他在《孟子》中采用了大量的问答形式,使文章更加流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总之,孟子的文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孟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而且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问答式”。
国开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在线形考形氏植考假值务一至四领您及琴案钝明;费号裳理于2023年8Jto形应嘏考核气务一裁题及答案克泰文号洋次形思值务按下令制计,实除占形附嘏考喉感附债的2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 .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3 .《诗经》的赋、比、3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血雨靠靠”,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 .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载驰》和《无衣》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
6 .“风”“雅”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成熟,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09 .《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和善用比喻三方面。
10 .孟子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11 .《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12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_”。
13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自传体的抒情长诗。
14 .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
15 .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等。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IO分)1 .默写《诗经・秦风・兼葭》第一章的八句。
(8分)答:兼葭苍苍,白雾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孟子》的评价
《孟子》的评价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学派的代表作品。
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孟子》的一些评价:
1.思想精深:《孟子》集中了孟子的精辟思想,对仁义道德、政治理论、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2.理论立足:《孟子》系统地阐述了孟子的理论体系,包括天命观、性善论、政治理想等,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言简意赅:《孟子》语言简练、意蕴深刻,通俗易懂,使得其思想能够被广泛传播和理解。
4.教化作用:《孟子》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融合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典故,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5.继承创新:孟子在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不少创新和发展,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深化。
6.价值观念:《孟子》强调仁义道德、仁爱之道,提倡“为政以德”,主张通过教育和治理来实现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文化遗产。
《孟子》的文学成就名词解释
《孟子》的文学成就名词解释
《孟子》是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所著的集子,是与《论语》一样重
要的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部杰出的著作。
它不实
现了贯彻儒家思想,积极运用文学手段提倡理性,正义,敦厚,慈悲,普遍的理念。
1. 抒情性:《孟子》的文学风格是抒情性,以其优美的句式不乏振奋
人心的品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幽默性:《孟子》特别强调幽默性,在论述的内容中有诸多比喻,
用以活跃整个论述的气氛,加深学术的深度和生动感受。
3.哲理性:《孟子》以哲理性为基础,提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来规范行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现实教训。
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辞以疾,不去朝见。
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
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公孙丑下》),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动机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
正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
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逼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
本文将从《孟子》的语言表达、语义表达、语言风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孟子》的语言艺术。
在语言表达方面,《孟子》运用了独特的措辞、句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在措辞上,孟子多使用平易近人的词语,使读者容易理解其思想。
同时,孟子也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在句式上,《孟子》采用了大量的并列、对仗等句式,使得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在语义表达方面,《孟子》通过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阐述“仁政”思想时,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指出施政者应当以德服人,而非单靠强制手段。
此外,孟子还通过寓言、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语言风格方面,《孟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文章以四言为主,间以长短句交错,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
同时,孟子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手法,将语言节奏感表现得更为突出。
此外,孟子的语言还富有强烈的意象感,通过具象的描述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
在现实意义方面,《孟子》的语言艺术对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孟子的“仁政”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民生的疾苦,以德治国,而非单靠强制手段。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孟子》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孟子》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语义表达手段以及优美的语言风格,使其成为儒家学派中的璀璨瑰宝。
《孟子》语言艺术所体现出的深刻哲理和处世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语言艺术,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孟子》语言艺术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孟子内圣外王思想,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
简述孟子散文艺术特色
简述孟子散文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艺术,作为一种写作风格,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孟子散文艺术以其简洁、抒情、雅致的笔法和精巧的表达方式,为中国散文艺术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孟子散文艺术的特点,包括语言雅致、叙事丰富和思想深邃等方面。
首先,孟子散文艺术的语言雅致,是孟子散文艺术的最显著特点。
孟子的文笔洒脱而优雅,语言华丽而朴实,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节奏和色彩,深沉而又不乏诗意。
这种简洁优美的语言,也是孟子散文艺术永恒不变的精髓。
其次,孟子散文艺术是一门叙事丰富的艺术,孟子能够以其象征性的叙事,把一句话形象地表达出复杂的意义,以精致的文字,把复杂的观点层层推敲,以非常精妙的结构和流畅的线性,营造出特殊的语言气氛,令人耳目一新。
而孟子的散文叙事,也多有其艺术手法,通过化腐朽为神奇、把空间与时间连结在一起等方法,叙事更加生动,充满诗意。
最后,孟子散文艺术的思想深邃,也是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特点。
孟子散文中充满着对人性的深刻探究,以及对复杂社会问题和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
文中涉及到各种智慧架构、思想知识、文化伦理等,不仅让人感受到孟子的智慧,也让人从中体会到跨越时空的思想之美。
总的来说,孟子散文艺术的特色包括语言雅致、叙事丰富和思想深邃。
孟子散文艺术的特点,是一种抒情、雅致而富有哲理性的
艺术,糅合了智慧与诗意,以简洁到完美的表达方式,把复杂的思想深刻地抒发出来。
孟子散文艺术,不仅为中国散文艺术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更是当代读者探索知识与文化之美的最佳范例。
《孟子》艺术特征
《孟子》读后感孟子,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评价他“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他的思想仍像破开滚滚浓云的一束光芒,照耀在中国的大地上,而记载他言行的《孟子》,更是中华浩瀚书库的瑰宝。
《孟子》言语论证俱全,长于说理,逻辑上层层递进,内容步步深入,使读者感到语言平易,说理晓畅,同时艺术特点鲜明,现从五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一、云涌飙发,不可辩驳。
(一)孟子擅长把握辩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布下陷阱,一步步诱敌深入。
一旦对方踩入陷阱便再难翻身。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率先发问,问孟子能为他带来什么“利”。
孟子不慌不忙,引其进入圈套,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孟子的圈套,从而每与孟子讨论一次,对孟子的态度就越尊重。
更后面,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反问梁惠王“则何如”这是他谈话技巧高明,不可辩驳的体现。
(二)文章气势磅礴、苍健是《孟子》艺术特征的集中表现。
经过百家争鸣时期社会背景对他的锤炼,孟子的语言,总是咄咄逼人却又凝练着对人民的爱护。
就像他批判齐宣王的统治,步步紧逼,一句不让,最后竟逼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并且气势浩瀚不单单体现在文章言语中,孟子分析齐宣王“王之不王”原因时,论据说得一气呵成,云涌飙发,从侧面体现出孟子的“浩然之气”、刚正不阿、信念坚定。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他的文章散发出如此磅礴的气势。
二、善设机巧,长于辩论。
层层深入。
孟子是一个优秀的猎手,他从不直言辩方观点的对错,而是诱敌深入,一层又一层地为他们套上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出齐宣王后面的提问。
接着,笔锋一转孟子指出齐宣王以羊代牛祭钟的行为,证明齐宣王是“君子”,使齐宣王“心有戚戚”,能更好地听进自己后面的话。
孟子立即抓住齐宣王的“悦”,用“一羽之不举”、“车薪之不见”、“挟太山以超北海”等比喻,指出齐宣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的散文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观点明确:孟子的散文表达思想理念非常明确,语言简练并直截了当。
他善于通过对话和对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他的思想。
2. 表达生动:孟子的散文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和状物的手法,以便更好地表达他的观点。
他善于运用故事和寓言来说明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原则,使其观点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3. 修辞巧妙:孟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他经常使用对偶、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他的语言优美、有节奏感,给人以音乐般的感受。
4. 情感真挚:孟子的散文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他的散文洋溢着对人性善良和社会和谐的向往。
总之,孟子的散文以明确的观点、生动的表达、巧妙的修辞和真挚的情感为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孟子》寓言的取象艺术及影响
《孟子》寓言的取象艺术及影响《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以“寓言”的取象艺术描绘了道德教育、诚信劝勉和人物历史,并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孟子》寓言的取象艺术及其影响”:一、《孟子》寓言的取象艺术1、引用典故:《孟子》中所使用的大多数寓言都是通过引用典故的方式表达的,以此来表达孔子的思想,如“昔者黄帝之内臣,既考诸天之政,以观其变化,故能知天之奥…”。
在这里,孔子用“黄帝”这个神话传说来论述道德政治,强调了“改变看法”对于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2、编排自然景物:《孟子》中也使用自然景物作为寓言取象,如“湖有水,则池塘之舟楫可以利用;湖无水,则池塘之舟楫不可以利用。
”这里,孔子通过湖泊的变化来展示“有利可图”的重要性。
3、象征勇士:《孟子》中还使用人物取象来表达寓意,如“君子之所以强,尔虞我诈,以利其身也”。
在这里,孔子以“君子”为代表,表达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强调了“勇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二、《孟子》寓言的影响1、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孟子》的寓言取象艺术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儒家伦理道德、家庭教育等。
2、影响中国诗歌:《孟子》中的寓言取象艺术也影响了中国的古典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木阴中系舟子”等,都是受到《孟子》中取象艺术的影响而写成的。
3、影响中国文学:《孟子》中寓言取象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上,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都受到了《孟子》的影响。
总之,《孟子》以“寓言”的取象艺术表达了儒家道德告诫、诚信劝勉和人物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学作品的发展。
《孟子》的语言艺术
《孟子》的语言艺术摘要:《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
《孟子》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雄健,文采华赡,善巧譬喻,精于论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语言艺术,论辩艺术《孟子》七篇,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作。
《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
孟子对语言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言无实不详”。
虽然这几句不足以表现《孟子》语言全部的魅力,但多多少少也算是表达了孟子对于语言的一些观点.《孟子》散文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
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正如他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苏洵《苏批孟子》说其:“是焉得为大丈夫。
”孟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
"(《上枢密韩太尉书》)这种不屈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孟子》散文情感真挚浓烈,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气概非凡。
《孟子》语言气势雄健。
孟子的内在气质,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格及充于胸中的儒家道德,对《孟子》气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排比、连珠、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刘大杰以为“孟子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孟子的艺术特色
並非全出於韓非手筆,其中雜有法家後學和戰國縱橫家的
作品。 《韓非子》為人所熟悉,其中作品包括《顯學》、《五蠹(到)》 、《孤憤》、《說難》、《難言》、《說林》等等。
韓非子的藝術特色:
•喜 •論 •文 •善 •善 •多 用 譬 喻 理 透 闢 章 條 理 分 明 用 寓 言 於 排 偶 (句 子 並 儷) 怨 憤 之 辭
(三) 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戰國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 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 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 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分析︰ 易水送別,太子丹及賓客白衣素冠送荊軻,荊軻在激亢中高 歌。秦廷獻圖行刺等情節,出人意表,慷慨悲壯,於緊張激 烈的矛盾衝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動展現︰
1. 善於描寫人物 2. 長於說事,喜誇張渲染,說服力強 3. 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4. 善用比喻 5. 諷刺幽默 6. 善用寓言故事 7. 善用排偶句 8. 善於抒發感情
(一) 善於描寫人物
《戰國策‧秦策一》
衛鞅亡魏入秦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 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 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 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 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 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 仇讎也,愿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分析: 戰國策以寫人記事為主,以史事為緯,有意識地注重人物性格的塑 造。而且,全書對戰國時期社會 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鮮明生 動的描寫,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 寫得栩栩如生,光彩 照人。在此文章中,作者說出商鞅入秦封相、變法刑太子、孝公傳 位惠王而不被接受和被惠王車裂而「而秦人不憐」五事,來概括他 的變法生涯和悲劇下場,展示他那有治之謀、卻無立身之述的性格 特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
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
《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
(《公孙丑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
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
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
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三)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四)《孟子》的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
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