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1-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1-1](https://img.taocdn.com/s3/m/5cabfc21cfc789eb172dc8b2.png)
神往。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可是,19世纪以来,仅百年的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
们开始衰落,积贫积弱,一败再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
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入 侵,都将西方觊觎了许久的东方神秘大门打开了。今天 世界各国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 流失出去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引见
小路 ②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 法令制度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 .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 怀其璧,从径道亡 .
德政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杀鸡为黍而食之 拿东西给人吃 . 吃 ③食 食而不知其味 .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粮食 .
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
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 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
《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哲思短章
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 马未都 就是我们的汉字。当我们的先人在龟甲上刻上第一个字时,没 想到它能够跨越数千年,将信息传递至今日。我们幸福啊!能 能看懂几千年前的文章,而英文却不能。”原因是,我们的汉 字是表意的,英文是表音的。人类的声音一直在改变,人类的 情绪一直在延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的中国人,重新接受并享受
这迟来的愉悦。重新把自己的文化置放在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熟的体现。 我们今天已清晰地看到,文化的创造力,文化的软实力。 汉字的基因构成了我们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为我们 带来了生活的乐趣。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创造财富的同 时,也教育了国人怎样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文化的 魅力不仅仅是带给我们感官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带给了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六有教无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六有教无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d895e0e9e314332386893f5.png)
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六有教无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语.(yù)上 愠.(yùn)色 弑.(shì)齐君罔.(wǎnɡ) 一隅.(yú) 不悱.(fěi)不发终夜不寝.(qǐn) 殆.(dài) 贫而无谄.(chǎ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类⎩⎪⎨⎪⎧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名词)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类似、像,动词)(2)故⎩⎪⎨⎪⎧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连词)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名词)温故.而知新(旧的学问,名词)轩东故.尝为厨(旧时、从前,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广故.数言欲亡(特意、故意,副词)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所以、因此,连词)(3)举⎩⎪⎨⎪⎧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动词)吾力足以举.百钧(擎起、举起,动词)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拿,动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举止,名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动词)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用、起用,动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整个,形容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中间介绍人(2)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古义:到今义:指另提起一事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求也退,故进.之(使动用法,使……推进)(3)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用法,使……退一步)(4)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名词用作动词,做官)(5)礼后.乎(名词用作动词,处在……之后)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高级中学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本学习知识
![高级中学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本学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7d7fbb0bd64783e08122b0a.png)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讲义 第1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讲义 第1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b54db4a0116c175f0e48ac.png)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诲.(huì)女 莒父..(Jǔfǔ)(ní)(yuè)彫.(diāo ) 人皆仰.(yǎnɡ)之 人能弘.(hón ɡ)道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诲女知之乎(“女”,通“汝”)(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3)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过⎩⎪⎨⎪⎧君子之过.也(犯错误,动词)过.犹不及(超过、越过,动词)愿枉车骑过.之(拜访,动词)(2)知⎩⎪⎨⎪⎧诲汝知.之乎(懂得、明白,动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得,了解,动词)是知.也(聪明,形容词)君子一言以为知.(通“智”,智慧,名词)(3)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诚信,名词)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确实,副词)忌不自信.(相信,动词)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证,名词)低眉信.手续续弹(任意、随意,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 (3)欲速.则不达(形容词用作动词,快速完成) (4)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足够、充足)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 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句) 译文: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错误啊!(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宾语前置) 译文: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
(4)其何以行之哉?(宾语前置) 译文:它靠什么行走呢?(5)于斯三者何先?(宾语前置) 译文:在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6)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1课 为政以德 (共31张PPT)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1课 为政以德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dd7f855fbfc77da269b173.png)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 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 求的批评。
文中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
以声讨。攻,声讨。
如果让冯驩(谖)和冉有去收租税,他们分别会怎么做?
(附:冯驩事—— 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弹其剑而歌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评析】 本章内容教民。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 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 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 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 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 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 “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 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 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 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 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文中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 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 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 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 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 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 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 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 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代序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代序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4a6e7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0.png)
-同伴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小组讨论: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论语》选读内容,评价彼此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4.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6.持续关注:
-关注学生长期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通过持续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潜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支持。
板书设计
1.教学内容回顾:
- 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解读
- ③《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分析
2.教学内容呈现:
- ①《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相关书籍:《论语译注》、《论语解读》、《论语新解》等,供学生深入研究《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2.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关于《论语》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3.网络资源:推荐一些权威的网站和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网、儒家思想网站等,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4.影视作品:《孔子》、《论语故事》等与《论语》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论语》的内容。
5.文化遗址:推荐一些与孔子和《论语》相关的文化遗址,如曲阜孔庙、孔林等,供学生实地考察和体验。
二、拓展建议
1.深入阅读:《论语》选读教材的学习内容只是《论语》的一部分,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论语》全书,以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导。
2.对比研究:鼓励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论语》译注和解读,分析其差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7dbecc680203d8ce2f24da.png)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
首先,我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
孔子很孤独。
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
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
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
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
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
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4 三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4 三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c3cd5ad15abe23482f4dc0.png)
三 待贾而沽孔子想不想做官?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孔子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才堪大任,一心想通过为官来推行其政治主张。
在孔子壮年时期,这种愿望是很强烈的。
孔子自己也说“天下有道则见”。
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先是为中都宰,后来又做到小司空、大司寇,政绩斐然。
鲁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的夹谷之会,孔子大大出彩,智勇兼备,不仅为鲁国争得了面子,还赢得了不少实际利益。
这是孔子从政生涯最为出色的一笔。
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想找一个能任用他的诸侯国君,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推行孔子所认可的道。
只是怀道不仕,周游数年,竟无一人肯行孔子之道于一二。
道之不行,孔子自然感慨万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非不想从政,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政治主张而从政。
所以“待贾而沽”,而不是是非不分的“求而为仕”。
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
一、字音不得与.(yù) 桓魋.(tuí) 木铎.(duó) 期.月(jī) 韫.椟(yùn) 求善贾.(ɡǔ) 佛肸..(bì xī) 匏.瓜(páo) 二、通假字1.求善贾.而沽诸 贾,通“价”,价钱 2.公山弗扰以费畔.畔,通“叛”,反叛 3.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知,通“智”,聪明 5.归.孔子豚 归,通“馈”,赠 6.遇诸涂.涂,通“途”,道路 7.孔子时.其亡也 时,通“伺”,伺察 三、一词多义1.见⎩⎪⎨⎪⎧①天下有道则见. 动词,出仕②阳货欲见.孔子 动词,使……拜见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2.将⎩⎪⎨⎪⎧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连词,如果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副词,将要③呼儿将.出换美酒 动词,拿出3.善⎩⎪⎨⎪⎧①求善.贾而沽诸 好的,识货的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使……完美③素善.留侯张良 友好,交好 4.其⎩⎪⎨⎪⎧①吾其.为东周乎 副词,难道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代词,自己③孔子时其.亡也 代词,他 5.与⎩⎪⎨⎪⎧①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动词,参与②予与.尔言 介词,跟③岁不我与.动词,等待 四、词类活用1.怀其宝而迷.其邦 形容词作动词,任其混乱 2.从者见.之 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3.阳货欲见.孔子 使动用法,使……拜见 4.天之将丧.斯文也 使动用法,使……丧失 5.守死善.道 使动用法,使……完美 6.吾将仕.矣 名词作动词,做官 五、古今异义1.天之将丧斯文..也 古义:这种文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1-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1-2](https://img.taocdn.com/s3/m/3cc5ed5a77232f60ddcca1b2.png)
②弥 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 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 弥补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满 弥天大罪 .
越发、更加
③莫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莫须有 表测度,或许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莫春者 通“暮”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没有(谁) 表否定,不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6.文白对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以”通“已”,停止 ⑤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 . ————————————— “希”通“稀”,稀疏 ⑥鼓瑟希, 铿尔________________ . —————————————
“莫”通“暮”,晚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 . ————————————— “与”同“欤”,呢 ⑧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 .
生中形成一个高大的形象。这样以生活的日常交往、 言谈来体现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真实可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如何理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提示
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孔子及其学说的话。意思是
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 得深邃。后常用以表达对伟人或某种学说的赞叹、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绪论《论语》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绪论《论语》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4979b0f028ea81c759f57827.png)
典 题 例 析(学生用书P2)
例1:(2009· 浙江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 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案:(1)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案:(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第(2)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 力。这是一道简述题,也即所谓的合作探究题或自主开放题。 这是新课改所努力体现的新理念,是眼下较为人所关注和重 视的,它是新高考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我们必须引起高度
重视。也就是说,正式高考中,对《〈论语〉选读》模块的
考查,就是这种题型,这种内容,这种考点。解答此题,考 生既要结合所学知识,同时也要联系当今实际,用今天的眼 光去辩证分析过去的孔子思想。当然,此题的开放性,还体 现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哪怕是否认孔子的这
从高考的角度而言,考查的层面有两个:一是文章层面,《论 语》是语录体,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平时的言行。它采用 的是对话体,因此,对这种对话体的文章,我们要了解基本 的句法、章法、结构等。二是文化的层面,学《论语》势必
要学习孔子的人格精神与儒家的思想与文化,这是学习传统
文化的需要,也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同学们要在学 习文字、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孔子与儒家的文化思想,并 能联系现实阐述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讲的是哲学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
首先,我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
孔子很孤独。
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
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
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
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
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
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
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至于副标题嘛,非常简单。
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读孔子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马克思说,青年黑格尔派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语》也是中国的意识形态。
历史上捧孔子。
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治统),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三种都是意识形态。
我读《论语》,就是要挑战这套咒语。
我的读法是:(1)查考词语,通读全书。
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
先参合旧注(以程树德《论语集释》为主),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过一遍。
(2)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
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
借这种考察,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读。
(3)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4)最后,是我的总结。
我想思考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解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
孔子这本书,有不少道德格言,有些比较精彩,有些一般般。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
我于《论语》,也是如此。
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
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
(节选自李零《丧家狗·自序》,山西人民出版社)《〈论语〉选读》的学习目标要求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论语〉选读》的复习应该考虑到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
“文字”层次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目的在于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层次指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目的在于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层次指对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论语〉选读》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次切入,考查考生对《论语》文化内涵的评析和探究。
但“文字”和“文章”是基础,也不能忽视。
《论语选读》考试的题型有默写题、赏读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也可能出现。
《论语》阅读考查的内容和形式见《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Ⅲ·考试内容”第三项“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第10、11两条(《考试说明》第5页)。
其中第10条为“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我们关注一下这个考点的关键词:理解和评价。
理解是前提,分析和评价是建立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
解读错了,一切都是空话。
第11条为“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
题型如下:(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答:答案: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答:答案: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四)古诗文默写2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分)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答案: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
(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显然,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择友观。
[答案]择友(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回答第一个问题,要明确微生高的行为隐含的本质是他不直说没有醋。
回答第二个问题,态度要鲜明,或肯定,或否定,不可模棱两可。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是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答:[解析](1)本题两段文字分别截取于《论语》和《韩非子》。
“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品,主张以法治国。
(2)“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法家学说强调“法”(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
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子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的法家代表人物。
所以本题只要抓住了以上几点就不难回答了。
[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于人们的自我完善,而是靠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
要是人们靠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了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
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答:[解析]首先明确欧阳修《朋党论》句子中所阐述的“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然后按要求从《论语》中找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句子,从而进一步分析它们表达的思想。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