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与缘起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33c67a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b.png)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源自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佛教强调人生的智慧,通过深思熟虑和内省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佛教的人生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离苦得乐:佛教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和理解痛苦的本质,以及痛苦的原因,来摆脱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
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对欲望的执着和贪婪。
惟独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干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2. 缘起空性:佛教教导人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永恒的存在,它们只是因缘和条件的产物。
通过理解事物的空性,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和世俗的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3. 四谛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教义,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集谛指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灭谛指出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道谛指出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达到解脱和解放。
4. 中道之道:佛教教导人们走中道之道,即避免极端的执着和放纵。
佛教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放纵会导致痛苦和困扰,而过度的禁欲和苦行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惟独通过平衡和调节,才干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慈悲与智慧: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怜悯,智慧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认为,惟独通过慈悲和智慧,人们才干真正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总结起来,佛教的人生智慧是通过理解痛苦的本质和原因,放下欲望和执着,走中道之道,培养慈悲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摆脱轮回的苦难,实现解脱和解放。
这些智慧不仅适合于佛教徒,也可以指导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0d2278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e.png)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词语,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常被用于表达无常性和世事变化的真理。
2. 空:指一切现象皆为空性,无实独立存在的本质。
3. 缘起:指一切存在皆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单独、独立存在的实体。
4. 心如木石:指心思定静如同木头石块,不被外物所动。
5. 智慧:指众生本有的觉悟之性,通过修行可以开启。
6. 平等:指一切众生皆具有相同的佛性,无有高下之分。
7. 语录:指记录大师言行的文字,可以了解大师的思想和教诲。
8. 解脱:指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无苦安乐的境界。
9. 烦恼:指众生心中贪嗔痴等不良情绪,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10. 彼岸: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是修行的最终目标。
11. 单位:指众生在轮回中的存在状态,如同一个一个的单位。
12. 出离:指从世俗的执着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轮回。
13. 自在:指众生心中本有的自由之性,通过修行可以显现。
14. 未来:指未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表示未来的计划或期望。
15. 实际:指真实的本质或本性,超越一切虚妄和执着。
16. 心心相印:指众生心中相互契合、相互感应的状态,是修行中的一种境界。
17. 究竟:指最终的、最根本的真理或境界,超越一切相对和有限。
18. 想入非非:指心中胡思乱想、虚幻不实的状态,与“心如木石”相对。
19. 爱河:指贪爱、痴迷等不良情绪所形成的业障之河,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
20. 律师:指精通律藏、能为人解惑的僧人或法师。
21. 参观:指实地考察、观察、体验某种事物或环境的行为。
22. 意识:指众生的觉知之性,是认知和体验的主体。
23. 消息:可以表示信息、情报或通讯等含义,也可以指消逝、消失等状态。
24. 世界:指众生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宇宙万物,也可以表示世界观或对世界的看法。
25. 安宁:指内心平静、安宁的状态,与“烦恼”相对。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形成规律、原理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形成规律、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dcf73983c4bb4cf7ecd178.png)
一念歇下,则与空无为相应。
初发心即成正觉,亦是此理,虽初发心,但与佛的发心无异。
事上常常相应,久而久之,理上必能到达。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都会与佛相应,只是不知道,所以说道在日用而不知。
如孔子虽然没有真识空性,但是行为上常常能与佛相应,“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行功夫很高,以致被尊为圣人。若孔子的功夫加上空性之理,必证果无疑了。
寂照禅一开始就说空性之理,深信一切诸法本空,所以修行如虎添翼,与佛并行,常常相应,一念契入,立地成佛。
附空性演化、运算为实有的同能异图,也可称因缘果图:
任意一个念头,都是一法,如果知其本质是空,则不会执为实有,从而不住着;
反之,
任意一个念头,忘失空性,就会执为实有,从而住着。
根本无明的功用就是在任意一法,都加上一个无明的法,如影随形。
理上,任意一个起心动念都知道非实有,本空;
事上,不执一法,无住。
那么就是破无明。
虽然暂未明心见性,但是与佛的行为一致,无异,就是常说的相应。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就相差一个无明,空性缘起任意诸法,都是加上无明,就是无明的形成。这里的无明是一个总称。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无明=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
类似空性缘起诸法用一块透明的玻璃隔上去,那么看到的就是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
空性能缘起诸法,所以诸法本质是空的,幻有,但是幻有加上无明,就变成实有。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https://img.taocdn.com/s3/m/c82e3b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4.png)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
![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b5114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a.png)
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六祖坛经》是禅宗经典之一,记载了禅宗六祖惠能的教诲。
在这部经典中,涉及到了许多禅宗的概念和教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祖坛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教义。
一、菩提心在《六祖坛经》中,菩提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佛教中,菩提心是指追求觉悟的心,即菩萨心。
在禅宗中,菩提心被视为修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六祖惠能在经典中指出:“只要你自己的正念不断,你就是菩提;只要你的正念断绝,你就是凡夫。
”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心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心灵状态。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觉知,不断地修行,就能够拥有菩提心,实现觉悟。
菩提心在禅宗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即“大悲菩提心”。
大悲菩提心是指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帮助他人渡劫解脱。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强调了慈悲心的重要性,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表达了慈悲心的深刻含义,即菩提心本质上是没有任何执著和執念的,只有不断的修行和慈悲心才能达到菩提的境界。
二、空性在《六祖坛经》中,空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空性是禅宗对于世界和众生真实本性的一种解释,也是禅宗对于缘起空性的理解。
在经典中,六祖惠能对于空性的讲解非常深刻,他指出:“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句话表明了空性的观念,即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有不断地修行,保持清净的心境,才能洞悉空性的真谛。
在禅宗的理论中,空性是觉悟的归宿,也是禅宗修行的目标。
空性的理解能够让人超越对于世俗现象的执著,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和虚幻,从而达到觉悟的境界。
六祖惠能在经典中对于空性的讲解引导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本性,从而摆脱对于世俗现象的执著,实现觉悟。
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禅宗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觉悟的根本途径。
对佛教“空”的认识
![对佛教“空”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c75ee0e009581b6bd9eb8e.png)
对佛教“空”的认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
空,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有别于“无”,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对社会和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空性”之理解及哲学意蕴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行,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是本性。
自认为其说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摒弃可感知现象,证悟世界的真相。
从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来讲,佛教的空性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本体存在,即自我的本体为空。
楞严经指出:“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由此可见,自我本身为空,就是拥有“性净明体的真心”。
“法空”则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现象其实相为“空性”。
楞严经指出:“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即微尘及由微尘构成的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根本实相皆为空性,由微尘构造得人,其根本实相,同样为空性。
佛教的“认识”分为“现量”和“比量”,现量就是现证现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领受到的;比量是由推理而知道的,从未知到已知,从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
从现量、比量看一切现象,如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这一切一切的现象,没有不变的。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即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存在,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所以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常实在的实体。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事物都随缘生灭。
从存在的实体来讲,也没有个实体的东西,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即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主体意识,使它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佛学的空性原理认为,诸法皆幻,一切事务的自性为空。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db5b5b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e.png)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1. 引言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解读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指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佛教的思想和实践。
2. 佛教基础概述•起源:介绍佛教起源于印度,并逐渐传播到东亚等地区。
•创始人:探讨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佛陀,并阐述他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典籍:介绍佛经、经典以及其他重要的著作,如《金刚经》、《楞严经》等。
3. 佛教核心理念3.1 因果报应•原因与结果:详细阐述因果关系和个人行为对于未来产生的影响。
•善业与恶业:说明善行积累善果,恶行积累恶果的观念。
3.2 生死轮回•生死观:解读佛教对生死的认识,包括轮回、六道等概念。
•解脱与涅槃:讲述解脱和涅槃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解脱。
3.3 空性与缘起•空性:探讨佛教对世界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以空性为核心概念。
•缘起:介绍缘起理论,说明一切现象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 佛教修行指引4.1 心灵净化•冥想:介绍不同类型的冥想方法,并阐述冥想在佛教中的作用。
•正念:详细解释正念实践,包括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正念。
4.2 善行功德•戒律:解读五戒、十善戒等佛教戒律,说明守戒对于个人修行的重要性。
•布施:讲述布施(施舍)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实践方法。
4.3 学习与修行•求知学习:阐述佛教对于智慧和学习的重视,介绍学习佛法的方法。
•禅修:介绍禅修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以及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
5. 佛教与现代生活5.1 应用佛教哲理•慈悲心:引导读者如何培养慈悲心态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平静与忍耐:探讨平静和忍耐在现代社会应对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5.2 心灵安定与压力缓解•冥想实践:提供冥想方法,帮助读者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心理调适:介绍佛教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给出实际建议。
结论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指引,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aedc0f9dd0d233d4b14e695b.png)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9472c9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e.png)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3Jun.,2021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何欢欢摘 要:“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不变的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
回溯“缘起性空”一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出现”情况,考察近现代佛学界形成此一相对固定的术语表达背后所隐逸着的“空”之语境与思想,可见“缘起性空”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生动个案。
关键词:缘起;性空;般若经;《中论》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3-0044-60一、引言“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就像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理所当然”。
笔者对“缘起性空”一词的关注,始于十多年前留学东瀛时发现日本学者并不使用这一汉语的“习惯表达”。
写作本文时,又特地询问了多位从事印藏佛学研究的日本师友,他们都表示对如此重要的汉传佛教术语“闻所未闻”。
笔者又翻查了日本佛 作者简介:何欢欢,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教学界常用的一些权威辞典,如早期的《织田佛教大辞典》《望月佛教大辞典》,稍后的多屋赖俊等编《佛教学辞典》、中村元著《佛教语大辞典》、武邑尚邦著《佛教思想辞典》、高崎直道等编《佛教·印度思想辞典》,再到晚近的《法藏馆·综合佛教大辞典》等,都没有出现“缘起性空”这一词条,而所有辞典都收录了“缘起”(えんぎ),部分辞典还列有“性空”(しょうくう)一条。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7e8d6a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3.png)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的广泛渗透和深刻表达。
本文将从佛教教义、佛教修行和佛教文化等方面,探讨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教义佛教教义是西游记中佛教思想的基础。
佛教强调生命的苦过、空性、缘起和涅槃等核心教义,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西游记中通过描绘人物遭受的磨难和罪孽,深刻地展现了生命的苦过。
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这其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磨难将唐僧带入了苦海,寓意着人生的艰难和痛苦。
其次,小说中多次提及空性,即一切事物皆为虚幻无常的表象。
例如,孙悟空在取得如意金箍棒后自认为无敌,最终却在佛祖如来手中一指化为飞灰,显示了万物皆空的佛家观点。
再次,西游记通过展现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缘起性,强调了众生的命运与行为相互联系。
四位主要角色的前世今生、业障果报等情节,道出了佛教中因果循环、因果报应的教义。
最后,小说中的涅槃思想也不可忽视。
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通过修行和战胜妖魔鬼怪的种种考验,最终能够取得真经,实现了他们的修行目标,达到了翻涅槃的境地。
二、佛教修行除了佛教教义,西游记中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过程和境界。
主要表现在师徒四人的修行历程、心性的转变和律仪的坚守等方面。
在修行历程方面,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和诱惑,充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坎坷之路。
他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取得真经,使众生得到解脱,这体现了佛教修行中的弘愿心和拯救众生的精神。
在心性转变方面,唐僧在路上不断修炼,逐渐成长为一位慈悲为怀、有智慧和包容心的高僧。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也在路途中经历了各自的磨炼和转变,人物形象呈现出佛教信条中的人物修行成果。
在律仪方面,师徒四人遵循佛教戒律,保持清修。
在遭遇妖魔鬼怪的角逐中,他们坚守戒律,不为私欲所动,体现了佛教戒律的重要性和修行者的慎独自持。
三、佛教文化西游记中对佛教文化的描绘,使得佛教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播和扩散。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cea18e1076c66137ee061974.png)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什么是缘起性空?
![什么是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3b098d2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f.png)
什么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中观哲学,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理解。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因此具有“空”的性质。
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存在固定、独立、永恒的实体。
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其他因素的,没有单独存在的本质。
同时,“缘起性空”也强调了因果关系。
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自己。
这种因果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缘起性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只是被外在的因缘所遮盖。
因此,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需要超越因缘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良知。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智慧通达之人的潜力。
因此,“缘起性空”也成为了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总之,“缘起性空”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它强调了因果关系和相对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在佛教和王阳明思想中,它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cc3c3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4.png)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
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
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
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
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9b7183df84254b35eefd348b.png)
用最浅显的文字解释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直到涅槃“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对佛教感兴趣者不可不知!(1)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
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
当然,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槃寂静”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2)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的。
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https://img.taocdn.com/s3/m/e9068ff9f705cc17552709d8.png)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摘要: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历史最为久远。
释迦牟尼佛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创立了佛教。
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传入中国,从此佛教与中国文化随历史的长河进一步地融合在一起。
佛教的理论博大精深,“缘起说”是佛理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唐朝时期,六祖惠能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惠能的“自性说”是佛教改革内容的核心部分。
本文章在笔者对佛教理论的理解基础上浅论了惠能的“自性说”以及佛教的“缘起空性”,较为简单分析和阐述了二者的核心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性般若缘起空性惠能《坛经》中国禅宗源自印度佛教,它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中国的禅宗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
惠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之一。
他是禅宗的开拓者,是佛教的改革家。
惠能出身贫寒,生于唐太宗执政时期。
他的父亲是初唐县官,后来被贬职到广东。
惠能三岁丧父,两母子靠上山打柴狩猎为生,生活比较艰苦。
他在赶集卖柴的时候听见客人诵《金刚经》。
这成为惠能信佛修道的契机。
惠能从这客人口中了解到《金刚经》以及东禅寺的五祖弘忍大师。
惠能一听,觉得“宿业有缘”,便在这客人的帮助下安顿家人后,前往黄梅去礼拜弘忍大师。
惠能经过了弘忍大师的问答,被收为弘忍大师的徒弟,安排在伙房里面做一些粗重的事情,平时是弘忍大师的旁听生。
即使如此惠能深受弘忍大师的喜爱。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有一名地位仅次于弘忍大师的讲授师,叫神秀。
当时弘忍大师提出谁能表达自己对佛经意旨有真切的见解,就授予他衣钵。
当时神秀书了一偈,得到众人的夸奖。
惠能也叫人代替书一偈。
惠能用无相破有相,抓住了佛经真义。
惠能的偈比神秀出色,后来弘忍大师私下授予他衣钵。
他成为了六祖,从此成为一名佛教的改革者,在中国广东一带宣扬佛法。
《坛经》是记载惠能生平和思想的主要典籍,里面蕴含了惠能主要的佛教改革思想。
惠能的佛教改革内容广泛,包括(1)废除了旧经卷名目繁多、文字艰涩、含义难解的弊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经文宣扬佛法。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cea18e1076c66137ee061974.png)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3e55965e312b3169a451a480.png)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釋隆迅前言: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聽到這一首偈頌:「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法是佛法中的究竟了義,也是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的究竟論述,眾生輪迴流轉於六道,皆因無明妄想,不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佛教的真理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成就了世間法,性空成就了出世間法。
緣起是世俗諦,亦名俗諦,緣起是事的相;性空是勝義諦,亦名真諦,性空是理的體。
唯緣起與性空是一而非二,現象本體不一不異,緣起不離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即空即有,空有不礙,天台宗稱為中道第一義諦。
緣起: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而緣則是外在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是主因,緣則是助緣。
因緣不具足,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例如,在一個化學反應中 A+B=C+D,A和B稱為反應物,C和D稱為生成物,根據上一公式,A和B擺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化學反應,會有C和D的產生。
根據上述公式,產生C和D的主因,是將A和B擺在一起。
然而,即使如此情形,卻未必有C和D的產生。
因為週遭的條件必須配合,如反應物適當的濃度調配,溫度、壓力等,對此一反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說,這些附帶條件都是產生C和D的助緣。
又如某人想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具備資金、廠房、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從自性中應物現形,緣生則生,緣滅則滅,有因無緣,或是有緣無因,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華嚴經」的歸類,緣起法共有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今略作說明; 一、業感緣起:小乘教說業感緣起,業是招感性的,由於起心動念,生起「惑」因,惑是心之病,遇境界即造惡「業」,最後遭受「苦」果之報。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03a501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8.png)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龙树中论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被认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的总结与概括,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对龙树中论进行解读。
龙树中论展现了一种庞大的宇宙观,在这种宇宙观中,经历与思想是内在的,宇宙是无限的。
真正的自由被认为是解放自身的束缚,以便能够自由地探索道路的未知领域和途径。
这种思想体系的根本原则是中观,它以仁慈和慈悲为中心,要求人们在探索宇宙和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和和谐。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空性与缘起空性是指所有存在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特性,一切都存在于缘起的条件之中,没有自己的本质。
缘起是所有事物之间无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中观哲学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种子和影响的集合所组成,它们与其他事物不断地作用和反作用。
这种无限循环是存在的本质,不断创造着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2.三性和四谛在佛教和龙树中论中,三性是指内在真实性、表面性和中间性。
真实性是指所有存在都无法在自身存在的基础上体现,只有通过其他事物的参与、交互和存在才能被体现。
表面性是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存在本身,而我们不能看到隐藏在表面背后的本质。
中间性是指这些存在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联系,它们在不同时刻和不同环境下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
四谛认为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不可避免的基本特征。
这些谛的存在是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短暂和无常的,仁慈和慈悲的智慧是理解和理解这些谛的关键。
3.净名与缘起净名是指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真实名字,而缘起则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名字。
龙树中论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由种子和影响的集合构成的,它们与其他事物不断地作用和反作用。
这种无限循环是存在的本质,不断创造着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4.意义和价值龙树中论中,慈悲与仁慈的理解是理解生命、宇宙和自我的重要基础。
它要求人们在探索自己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时,建立一种互相扶持和支持的关系,使自己和他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这种关系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自私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f6461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3.png)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佛法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涵盖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广泛哲学体系。
佛法的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轮回,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在佛法讲座中,人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有关佛法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涉及到佛法的基本理念、修行方法、生活指导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佛法讲座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佛法的基本理念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众生在生与死的循环中无休止地轮回。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由于众生的贪、瞋、痴所造成的,要摆脱生死轮回,就需要通过修行来超越这些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2. 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四个部分。
苦指的是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足感;集指的是痛苦的根源,即贪欲、瞋恨和愚痴;灭指的是摆脱痛苦的方法,即断除烦恼,以及达到解脱;道指的是通向解脱的修行之道。
3. 缘起空性:缘起空性是佛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而且都是空性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缘起空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并且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4. 六度:在佛法中,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个方面的修行方法。
通过六度修行,众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终实现解脱和觉悟。
二、佛法的修行方法1. 禅定:禅定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它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平静心灵,消除杂念,达到心性净化和解脱的境界。
禅定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提升自我修行的效果。
2. 念佛:念佛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念佛,修行者可以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念佛可以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佛法的警觉和敬畏。
3. 行持戒:持戒是佛法中的修行方法之一,它指的是修行者遵守佛教的戒律,远离恶行,培养慈悲心和道德品行。
持戒可以帮助修行者净化内心,避免造恶业,积累善德,从而达到解脱和觉悟。
4. 忍辱:忍辱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指的是修行者在遭受苦难和不幸时,能够忍耐和宽容,不抱怨和抵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背景
– 三千大千世界观 –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 六道轮回 – 十二因缘
• 佛教定义 • 佛之起源 • 烦恼与法宝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观
• 世界,在空间上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在时间说,朔之无始,追 之无终。 • 世界的成住坏劫——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 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的时期。崩溃之后, 再入成劫,周而复始。延续无穷。 • 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总名为一须弥界。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 界并非一个,而是遍存虚空。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 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 界。因为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 界亦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经中常说‘十方 微尘世界’,‘十方恒沙世界’。 •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名为正报, 是由业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的肉体和精神 而言。器世间,又名依报,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饮食的 总称而言。 • 有情世间有六道众生,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 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所谓欲界,是 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欲,惟 有殊胜的形色。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 六根,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根(感官器官)。 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 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 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 尘是指世间一切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和法理等等,有动摇、染污 的意思。因为这些不断变化、动摇不停的尘染污了六根。其中: 眼所见者为色尘,耳所听者为声尘,鼻所嗅者为香尘,舌所尝 者为味尘,身所觉者为触尘,意所分别者为法尘。 •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判别力与 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没 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 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为什么 要称为六根清净呢?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 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 用。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 为十八界。 • 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 是五种不同的聚合1,色蕴(事物现象),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3,想蕴,眼触等所 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 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六根本烦恼
五戒就是对恶业的。菩萨修这六个科目,忍辱对治嗔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 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
五戒十善业
常见清静法宝
• 四念处(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 之善令生起。 •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菩萨所修的四摄法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禅观修持的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 六度的正确次序为布施(能度悭吝) ,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 度瞋恚),精进(以度懈怠),禅定(以度散乱),般若(以度愚 痴)。 •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舍觉、定觉、念觉。 •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布施的种类有三,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大乘八宗
• • • • • • • • 【天台宗】 【净土宗】 【华严宗】 【法相宗(瑜伽宗、唯识宗)】 【禅宗】 【三论宗(法性宗)】 【密宗】 【律宗】
人生烦恼及八苦
• 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 • 六大根本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与【不正见】。 •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 炽盛苦。
佛之起源
• 佛教的两大定律——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 •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世尊在三千年前,出 现在北印度。 法身佛—— 比卢遮那佛 (自性身) 报身佛 ——卢舍那 (受用身) 化身佛 ——释迦穆尼 (变化身) 「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应化身」 是【功德法】的聚集。 •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蓝毗尼园,佛诞生 • 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证得圆觉(缘起法),成为佛陀 •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于拘尸那罗,佛入灭(涅槃),住世七十九 年。 • 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 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 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佛陀十大弟子及遗留“财富”
• • • • • • • • • • 摩诃/大迦叶(头陀第一)——修行 目犍连(神通第一)——身体 富楼那(说法第一)——法则 须菩提(解空第一)——逻辑 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 罗睺罗(密行第一)——谋划 阿难陀(多闻第一)——知识 优婆离(持律第一)——纪律 迦旃延(议论第一)——言辞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观察
性空无我 佛法所说的空是【无自性之义】
因果循环与轮回观
•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譬 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 这是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 是空间的轮回,风起云诵,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成云,云再变成雨, 如此周而复始,这是轮回的现象,开车使用汽油,汽油产生热能,热能变 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另一种形态散布于空气之中,日久又形成一种燃 料供给使用,这也是一种轮回,又如我们食用蔬菜,经过消化作用,排泄 废物成粪便,粪便再拿来灌溉蔬菜,亦是轮回 • 佛教认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是 “阿赖耶识”而轮回趋向的决定是“业力”, 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精神实体,当生命接 触种种境缘后,便产生种种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又回熏于阿 赖耶识,储存于阿赖耶识,当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 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根体,众生每日身、 口、意所造作的行为,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 力量,仿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 罗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是恶业力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去受苦,所以,“业力”是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
六道轮回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 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 道为天人,阿修罗,人,傍生 (畜生),恶鬼,地狱。三恶道: 畜生,恶鬼,地狱 三善道:天人,人,阿修罗 (有时也归在非善道)
四圣出离轮回
“四圣”者:佛、菩萨、辟支佛、 阿罗汉 三藏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 声闻:以四圣谛而超越生死轮 回,以苦谛观为初门 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又 称独觉(辟支佛),以集谛之观
有意识:前五识(五感)+意识(第六识) 无意识:末那识(第七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
• • 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 和合而成,虚(假)而不实的。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 永久不变的。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 的。是缘起性空的,离开缘起,就没有宇宙,没有人生,没有生灭。 人也是,属于众缘形成的感知能量,其中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自 性,‘无自性’就是‘无性’,‘空性’。 • 甚深空义,要在五蕴(物质与精神)中去照见(观察): 1. 从时间上竖观一切法的前后延续,得出“诸行无常”的结论。诸行 无常是指一切法永恒地处于瞬息万变、迁流不息地状态中。这一变化 不居的无常观,世俗上虽然也有许多人能够觉察到,但是他们不能于 中照见空性,于变化不居的暂时存在里,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执什 么。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透过息息流变的事物现象,于万化纷纭、 生灭宛然中,窥见事物的本体是空无自性。 2. 从空间上横观一切法互相依赖,得出“诸法无我”的结论。关于 “我”的概念,印度学者认为“我”以主宰为义,能自主自在地支配 一切。具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一切事物,小自微尘的微观世界,大至 宇宙的宏观世界,都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此有则彼有,此 无则彼无”的互相依赖关系。没有“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独 存实体,显示了一切法空义。 3. 从事物的事相上直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得出“涅槃寂静”的结论。 宇宙间一切事物,虽有千差万别,百态千姿,都不过是缘起的幻相。 究其实质,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 本来寂,自性涅槃。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 (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
八不缘起是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基础定义 • 什么是‘佛’? 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本体 是智慧,作用是觉悟。 具足佛身(法身-自性、报身-菩萨相、应化身-肉身)、佛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 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 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佛陀,意为觉悟者,简 称“佛”。 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 见法即见【佛】。」 • 什么是‘佛法’? 成佛的方法, 以经、律、论-三藏为代表。佛法称为内学,其原 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戒律是 佛法之根本。 以三十七支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静法宝,以八万四千法门 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 什么是‘佛教’? 佛陀所创所传宗教为佛教。 • 什么是“三宝”? 佛、法、僧,佛陀是医生、佛法是药、僧众是护士。
西方极乐世界三圣——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佛、观 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