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合集下载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常通过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来突出强调某些信息,或者由于语言习惯、修辞等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倒装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谓语“灭”放在主语“六国者”前面)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其亲”、“子其子”是宾语前置)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是宾语前置)
三、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后置)
2. 当以草鞋诣州府。

(“以草鞋”是介词短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倒装
固定句式倒装是由固定句式变化而来的倒装句式。

例如:
1. 何……之有?(“何……之有”是固定句式,表示“有什么……”或“有什么样的……”)
2. 唯……是。

(“唯……是”是固定句式,表示“只是……”或“唯
有……才是”)
五、省略句倒装
省略句倒装是由于省略句子成分而形成的倒装句式。

例如:赏信而罚明。

(省略了主语)。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文言文的倒装句

文言文的倒装句
现代汉语基本句式:(定语)主【+ 状语】 谓+ <补语>(定语) 宾
【倒装句】
三 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基本句式:(定)主+【状】谓<补>+(定)宾
把宾语置于谓语之前以示强调,这是宾语前置。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之”“是”帮助宾语前置
2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导致宾语前置
6.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 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7.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8.还自扬州(《伤仲永》) (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 9.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10.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省略句,省略宾语;倒装句,状语“以文”后置) 11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12.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
现代汉语基本句式:(定语)主【+ 状语】 谓+ <补语>(定语) 宾
【倒装句】
五 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咋红介宾结构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文言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 者形容词后边,这种状语后置的句式我们也称之为“介宾结构后置”。 活动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状语后置现象。 1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骄傲自负)之情。(《张衡传》) 3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4 生乎吾前(《师说》)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五.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 后作补语,这类补语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 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了补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 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 学》)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如:句读之不惑,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 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 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 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 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词 +数量词”的格式。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 语动词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三.介宾倒装(宾语前置②)
文言文中,常见的的介词有“于、以、 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 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 情况是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 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置。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它被置于句首以加强感叹句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后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修饰语,定语有时放在首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面是四个倒装句的详细解释。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

它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思,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你怎么了。

整个句子都是“你怎么了”。

你太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在前面。

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介词。

解宾倒装的一个例子:孔文子为什么叫“文”?“Why”是“Why”的倒装,可以翻译成“Why”维思人。

谁会回家?“Who will return”是“Who will return with me”的倒装词,可以翻译为“我是谁,与谁同行?”这对我来说是什么?“你是什么”是“你是什么”的翻版。

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放在谓语前面。

都一样。

孔子说:“怎么了?”“What is crude”是“What is crude”的倒转。

那么粗俗的“和”,疑问代词“直”,助词,没有真正的意义,这是这里宾语介词的标志。

二、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三、用“是”或“是”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突出显示宾语。

此时,“至”只是物体前面的一个符号,没有真正的意义。

谁给了荷花的爱?“爱莲”是“爱莲”的翻版,可以翻译为“爱莲”。

“志”是一个助词,没有真正的意义。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原本应该位于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改变了正常语序的一种句式。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改变语序增加了修辞效果。

二、倒装句的基本用法1. 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忽闻周公谓黄帝。

”(《尚书·洪范》)“晨兴起,炷香灯。

”(《子夜歌》)2. 助动词提前在倒装句中,助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宁我负人不人负我。

”(《荀子·杂说》)“曷为乎哉?”(《论语·微子》)三、表示与正常顺序有所区别的情况1. 被强调部分提前倒装句可将需要被强调的部分放在主要成分之前。

例如:“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楚辞·屈原》)“今者父母皆委至,雠侮并至。

”(《战国策·赵策一》)2. 表示条件、让步或假设倒装句可以用来表达条件、让步或假设。

例如:“行行己所由,不由人所使。

”(《庄子·逍遥游》)“虽闻其声,未见其人。

”(《论语·微子》)四、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经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为天下成仁者,必以平⼼验于世。

”(《荀子·劝学》)“岂独当宗东京口耶?”(《滕王阁序》)五、其他特殊用法1. 非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非谓语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黄溢之乐类鸟光矣。

”(《庄子·外物》)“伏念旧事方难拂,朝归空接白云寻。

”(杜牧《秋夕即事》)2. 短语或副词提前倒装句也可以将短语或副词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举座皆惊骇而无言。

”(《左传·昭公十八年》)“至于高始陵,则眇凝于葱茏之间。

”(《文选·王安石韩明直辞》)六、结论总的来说,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改变语序增强了表达的语气和效果。

它可以用于表达条件、目的或结果,并且可以突出强调某个成分。

掌握好倒装句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以及提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古代汉语之倒装句一、判断标准:用现代汉语标准看待古代汉语倒装现象二、倒装分类: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三、具体分析(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必修三《劝学》)还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原: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还原:不知句读,不解惑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柳宗元《陋室铭》)还原:孔子云:有何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还原:微斯人,吾与谁归?③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还原:可依何枝?☆宾语前置现象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就会出现宾语提前的现象。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还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还原: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还原: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总结:动词或动词词组+介词结构,翻译时就变为介词结构+动词或动词词组。

(三)定语后置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还原:千里之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还原:蚓无利爪牙,强筋骨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还原:铸以为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还原:苟以大天下☆定语后置现象总结:名词+(之)+形容词,翻译时就变为形容词+名词。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详讲: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课件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课件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正常语序应为“昨夜雨骤风疏,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在古文中的应用
古文简介
古文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书面语言,具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特点。 倒装句在古文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表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
倒装句的作用
介词宾语前置条件
当介词起首的疑问句中, 介词的宾语会前置。
特殊情况
在一些特殊的疑问句中, 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也会前置。
宾语前置的语法意义
强调作用
通过将宾语前置,可以强调动作的对象或接受者,突出其重要性。
强调动 作
将宾语提前可以强调动作的意义,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04
古代汉语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语法意义
强调定语
定语后置可以突出定语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关注这个词语的修 饰意义。
丰富语言表现力
通过定语后置,古代汉语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语言资源,使语言表达 更加丰富、生动。
强调句子的韵律节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的运用可以调节句子的韵律节奏,使句子更 加和谐、优美。
05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修辞作用
一般来说,只有当主 语较长或者复杂时, 才会采用主谓倒装的 语序。
主谓倒装的语法意义
主谓倒装的语法意义主要是强调 谓语或者满足特定的句法需求。
通过将谓语提前,可以突出谓语 的意义,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另外,主谓倒装还可以帮助调整 句子的结构,使句子更加平衡和
协调。
03
古代汉语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定义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 后,但有时宾语会出现在动词之前, 这种语法现象称为“宾语前置”。

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

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

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运用倒装句的手法更是独具一格。

倒装句指的是将主语与谓语的顺序颠倒,从而使语句更加强调、凝练或者突出特定信息。

在古代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常见且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古文倒装句的常见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文。

一、完全倒装句的用法完全倒装句是指将谓语动词完全颠倒放置,常见的结构有“以谓动主”的形式。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中,动词“知”和“谓”都颠倒放在了主语之后,形式上构成了典型的完全倒装句结构。

完全倒装句常出现在古文中,用以突出主语或强调语气,使整句话更加凝练。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 以谓动主:如前述的例句,通过将“以”、“谓”放在主语之前,使得主语在句子中更加突出。

2. 非与疑问词连用:例如“不道德者,亏德而存。

亏义而已!”(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不道德者”,通过倒装结构的使用,更加凸显了句子的主题和语气。

3. 以形容词或动词起引导作用: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自《道德经》)中的“劳心者”和“劳力者”,通过倒装结构,使得形容词起到引导作用,使得句子更具表现力。

二、部分倒装句的用法部分倒装句是指将一部分的词语颠倒放置,重点突出该部分信息。

在古文中,部分倒装句的运用非常广泛,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1. 助词与动词倒装:例如“田田者,生于毫末;乎乎者,生于泰山。

”(出自《庄子·后几篇》)中的“田田者”和“乎乎者”,通过将助词“者”放在名词之前,使得名词更加突出。

2. 副词与形容词或动词倒装:如“以后世之覆水难收,前世之法纸固难挽。

”(出自《晏子春秋》)中的“以后世之X”和“前世之X”,通过倒装结构,使得副词“以”、“之”和“难”等更加强调。

3. 状语与谓语动词倒装:例如“曰:人而无恒也,气之大也。

”(出自《庄子·天符》)中的“人而无恒也”通过倒装结构,使得状语“人而无恒”更为突出。

古文倒装句的语境分析

古文倒装句的语境分析

古文倒装句的语境分析古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便是倒装句,它独特的语序常常给文章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和古韵。

本文将从语境的角度来对古文倒装句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语法现象。

一、陈述句中的倒装句1. 动词在主语之前在古文中,倒装句常常出现在陈述句中。

在这种情况下,动词位于主语之前,这种语序能够使得动作更为突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例如,明代李时中在《北人长西行途中》中写道:“黄鹄翔天飞,白鹭闲行浦。

”这里的主语“黄鹄”和“白鹭”,动词“翔天飞”和“闲行浦”都倒装了。

这样的语序不仅使得动作更为显眼,而且可以凸显出景物的美丽与壮丽。

2. 动词与宾语之间倒装古文中的倒装句还经常出现在动词与宾语之间的位置。

倒装句的出现使得谓语与宾语之间形成了主谓倒装的结构。

例如,西汉班固在《博物志·鸟兽》中写道:“东海中背氖鱼,可不谓大矣哉!”这里的谓语动词“可不谓”,宾语“大矣”形成了主谓倒装的结构。

这样的语序使得句子更加凸显出宾语的特殊性或者强调宾语的程度。

二、疑问句中的倒装句疑问句中的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古文中,疑问句的倒装句通常是通过将助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句首来形成。

这样的语序不仅可以让问题更加突出,而且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唐代杜甫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

”在这句诗中,“秋夜将晓”形成了一个疑问句的倒装句。

这样的语序使得问题更加明确,引出了作者思考的主题。

三、条件句中的倒装句古文中的条件句中也常常出现倒装句。

条件句中的倒装句通常以“若”、“如果”等词引导。

这样的语序能够使得条件更加突出,同时也可以使得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例如,南朝陈后主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若个书生万户侯,安得扬州蓬莱郡?”这里的条件句“若个书生万户侯”中的“若个”形成了倒装句的结构。

这样的语序不仅使得条件更加显眼,同时也提醒了读者作者的愿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古文倒装句的使用是有一定语境的。

古文倒装句的修辞手法

古文倒装句的修辞手法

古文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倒装句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装句通过改变语序,突出或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以古文倒装句的修辞手法为主题,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与效果。

一、倒装句的概念和基本形式倒装,指的是在句子中调换词序,将谓语动词主语或谓语动词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形式。

1. 完全倒装:将整个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春水共长天一色。

”2. 部分倒装:仅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放在主语之前,或将全部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同时保留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词序。

例如:“唯其薄而不厚。

”倒装句的主要作用在于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意义或修辞目的,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倒装句的修辞功能1. 强调语气古文中常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加深情感的表达。

例如:“不亦乐乎!”,通过倒装使得语气更为强烈,突出表达者的情感。

2. 突出对比倒装句还可以用来表达对比之意,通过改变正常语序,突出句子中的对照成分。

例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花径不曾缘客扫。

”中的“不曾”和“缘客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花径的质朴与淡雅。

3. 表达转折倒装句可以有效地表达转折的意义,令读者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如:“胡马闲度春风里,越人语赋秋水边。

”通过倒装,强调了“胡马闲度”与“越人语赋”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转折之意。

4. 构建氛围倒装句还能够通过改变语序,构建一种特定的氛围,加深作品的表现力。

例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通过倒装句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倒装句的运用实例1. 强调语气的使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管玉门关。

”这句诗中,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强调了春风的不拘一格,不受人类界限的意象,增强了诗的深远意义。

2. 突出对比的运用“不烦琐事烦心事,更不烦人。

”这句话通过倒装句的运用,突出了“不烦琐事烦心事”与“更不烦人”的对比,凸显了作者的豁达心态。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汉语古代文体所特有的句式,它是把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主要特点是:1、谓语倒装在句首:谓语倒装,主要是将句子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即句子的第一个词是谓语动词;2、助动词放句首:谓语倒装时,只要句子中有助动词,它也要放在谓语前;3、部分谓语倒装:如果谓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放在句首,而其余的成分依次排列;4、正常语序改变:句子中正常语序能有效地改变汉语句子的表达意义;5、其他元素不变:谓语倒装句中,除谓语和助动词外,其他成分的语序没有改变;6、以及其他一些词汇用法的调整:倒装在句子中比较特殊,许多词汇用法也因此而有所调整。

谓语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把整个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子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也就是把句子中的主要语义通过把谓语动词放在句首,来表达主要意思。

这种句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莫过于在主从复合句中使用,其特点是谓语在句首,其他成分在依次往后排列,助动词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谓语倒装句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谓语动词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并且把句子的语序改变了。

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和宾语都要依次往后排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正确的意思。

有时谓语倒装句中的助动词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更好地表达句意。

谓语倒装句是一种汉语古代文体特有的句式,常见于小说、诗歌等文章形式中。

谓语倒置句主要是为了表达句子主要意思,把重点放在谓语动词上。

同时,谓语倒置句还可以起到表达某种情绪的作用,比如惊讶、叹息等。

因此,多使用谓语倒置句,不仅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句意,还能展现出汉语特有的表达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 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就把谓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词 +数量词”的格式。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 语动词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五.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 后作补语,这类补语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 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了补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 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 学》)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 的“者”,相当于结构组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 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 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 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 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 结构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 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 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 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 西向侍。(《鸿门宴》)
三.介宾倒装(宾语前置②)
文言文中,常见的的介词有“于、以、 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 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 情况是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 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如:句读之不惑,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 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 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 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 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四.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 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里, 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 语放在中心词后,这种情况叫做“定 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 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 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 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二.动宾倒装(宾语前置①)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在句中有否 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 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 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