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心理学实验设计是为了测试和研究心理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个心理学实验设计的例子,来测试成人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策略。
实验题目:成人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策略实验目的:了解成人在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心理应对策略,以及不同策略对于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假设:不同的应对策略会对成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实验参与者:100名成年男女,年龄在25-35岁之间。
实验设计:1. 筛选和随机分组: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筛选,选择无精神疾病的健康成年人。
随机将他们分为三组:积极应对组,消极应对组和控制组。
2. 实验条件:每组参与者分别面对不同的压力情境,如模拟工作压力场景或社交互动压力场景。
每个场景都尽量调整到具有一定的压力感。
3. 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参与者在不同应对策略下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测量参与者的心率、血压、自我报告的情绪、面部表情等。
4. 应对策略干预:积极应对组和消极应对组参与者将接受针对性的干预。
积极应对组将接受心理训练,如认知重构和放松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积极应对能力。
消极应对组将接受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负面信息,以增加他们的消极应对策略。
5.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分析参与者在不同应对策略下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差异。
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以验证实验假设。
预期结果:预计积极应对组的参与者在面对压力时,情绪更稳定且更能有效地应对困难。
相比之下,消极应对组的参与者可能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负担和不适应。
控制组的参与者预计表现出一种中间状态。
实验重要性:这个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成人面对压力时的不同应对策略,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来指导心理干预和自我调理。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O1:
O2:
Ob1
Xb2
O3:
O21 O22 …. O2k
O4:
O41 O42 …. O4k
R R R R R R
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Xa3Xb1 Xa3Xb2
O1 O2 O3 O4 O5 O6
Xb1
O11 O31 O12 O32 O1: …. O3: …. O1k O3k
X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
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可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可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可考察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a基本模式b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4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a什么是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设计中还可以用一个组的被试去接受设计中每一种因素各个水平组合成的全部处理观测得到每个被试的全部反应分数就是一个区组至于哪个被试先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须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决定b基本模式c数据的统计分析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d优点a所需的被试人数少是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中的一组b减少了个体差异5分区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有时采用随机分配与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一种或几种自变量用随机分配法而对其它自变量则用重复测量法这种综合分配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被称为分区重复测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a基本模式a3b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年龄组第一测试年第二测试年第三测试年交叉聚合实验设计p146148交叉聚合设计包括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时间延迟设计推断年龄是发展的一个原因二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1单组准实验设计2多组准实验设计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系列设计a设计模式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四、应用举例及延伸
例1.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的影响。(SPSS操作) 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的研究(一个自变量三种以上处理)
研究示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
现在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范畴内的热门课题,其 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指导。那么这一课题如何设计呢? 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有哪些?
11
67
95
88
105
12
74
98
71
84
13
93
116
90
110
14
85
110
85
94
15
82
120
75
80
16
71
90
95
112
17
69
95
89
98
18
67
100
65
80
19
80
101
73
90
20
76
103
90
98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是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 因此在这样的设计中,它的关键就是要克服被试组之间的 差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参加实验的各组被试间基本上是 相等的,这样就可以观察接受不同实验条件处理的各组被 试在有关因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差 异应该就是由实验处理的不同造成的。
表1 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试编号
实验组前侧 实验组后测 控制组前测 控制组后测
1
85
102
80
92
2
76
110
72
90
3
90
110
95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喜好饮料问题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 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 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 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 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 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举例:在某项研究中要将30 个被试分配到三个自变量 水平A、B、C 中。
研究者需要先将被试按前测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 将前三个被试随机分配到A、B、C 三组,接着将接下 来的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1、匹配(matching)设 计
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研究时,一项重要的匹 配技术是拆窝技术(split-litter technique)。
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 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随机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控制两组被试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
验误差。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 时。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推出时。
怎样确定实验研究中被试样本人数
确定样本人数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精确度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一致性程度。精确度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选择的问题是: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3.实验材料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
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
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心理章三
表格
(每张表占一页)
18
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
短标题 图的说明 图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1
19
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
(图附在最后,每张图占 一页,在图的背面写 上短标题)
54
Studies of the duration of echoic memory Masking , Massaro (1970) Periodicity, Guttman and Julesz (1963) Partial Report, Darwin, Turvey and Crowder (1972) Divided Attention, Glucksberg and Cowan (1970)
10
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
短标题 方法 被试 仪器 程序 4
11
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
短标题 结果 ———————— ———————— ———————— 这里插入图X ———————— ———————— 5
12
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
短标题 讨论 ———————— ———————— ———————— ———————— ———————— 6
刺激 刺激1 刺激2 刺激1 刺激2
反应
反应1
反应2
反应
A
B
45
C
A,B,C反应时的关系
A反应时 C反应时 C-A B反应时 C反应时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46
B-C
减数法的应用
心理旋转实验(P203)
Cooper & Shepard, 1973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记录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和实验前后的状态。
材料安全与伦理考虑
安全性
确保实验材料安全无害,不会对参与者造成伤害。
隐私保护
确保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得到保护。
伦理审查
确保实验方案符合伦理标准
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和研究问题,以便为实验设计和数据 收集提供指导。
反馈与改进
根据实验结果和反馈意见,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和完善,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ABCD
结果解释与报告撰写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解释 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资料归档与保存
将实验数据、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归档和保 存,以便后续研究和查阅。
06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步骤与注意事项
数据探索
数据描述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 均值、标准差、频数等,以了解 数据的基本特征。
进一步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 律,如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
结果解释与报告撰写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 推理,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
数据清洗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缺失值处 理、异常值处理、数据转换等。
通过设计问卷,向目标人群发放并回收,以 收集关于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数据。
实验法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对象在不同条 件下的反应和表现,以分析心理现象。
观察法
通过观察目标人群的行为、语言、表情等, 记录并分析其心理状态和变化。
访谈法
通过与目标人群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其内心 世界、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数据分析工具
的具体内容。
确定实验变量
03
确定实验中需要控制和测量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干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正确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目的确定在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者问题。
2. 变量选择实验中有两种主要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操作和改变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便研究相关的心理现象。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在实验设计中,常常需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介入,而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条件下的处理或介入。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判断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否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
4. 随机分组和对照为了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而非个体差异导致的。
5. 实验材料和任务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任务。
实验材料和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所要考察的心理现象。
6. 控制变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些变量称为控制变量,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中加入额外条件或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控制。
二、实验实施方法1. 实验前的说明和知情同意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向参与者提供必要的实验说明,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实验说明应包括实验的目的、程序、可能的风险和福利等信息,以确保参与者了解实验的性质并自愿参与。
2. 实验环境的准备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准备适当的实验环境,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心理学实验设计是研究心理学现象和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实验,可以帮助心理学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以便读者可以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实验题目“情绪影响记忆的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我们希望了解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人们对信息的记忆能力是否有所不同。
实验假设我们的实验假设是情绪会对记忆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猜测在积极情绪下进行记忆任务时,参与者的记忆表现会比在消极情绪下进行记忆任务时更好。
实验参与者•年龄:18-30岁•性别:男女均可•无心理或认知障碍•无眼睛疾病或视力问题实验材料•积极情绪诱发图片(例如阳光明媚的风景照片、笑脸等)•消极情绪诱发图片(例如悲伤的画面、恐怖的画面等)•记忆测试材料(例如一系列单词或图片)实验步骤1.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
2.参与者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填写问卷以获取个人信息和基本情绪状态评估。
3.参与者在静音的环境中观看积极或消极情绪诱发图片,持续时间为5分钟。
4.在情绪诱发后,参与者进行记忆测试。
记忆测试可以采用识别、回忆或更新等方式进行。
5.参与者完成记忆测试后,填写有关情绪和记忆体验的问卷调查。
6.实验结束,参与者得到适当的奖励和感谢。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这些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实验假设并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控制与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信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实验控制和伦理问题包括:•随机分组:通过随机分组可以减少主观偏见,并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随机呈现和顺序平衡:确保实验中的刺激材料和任务以随机顺序呈现,以避免先前刺激的影响。
•维持恰当的伦理标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知情同意,并保护其隐私和权益。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表现,通过对不同实验组的心理学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来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二、实验背景。
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实验,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实验将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数据。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情绪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观察他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表现。
实验对象将被分为愉快、悲伤和中性情绪三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情绪表达和认知能力,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2. 实验二,社会压力。
本实验将对实验对象进行社会压力的实验,通过模拟社会压力情境,观察实验对象在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实验对象将分为高压力组和低压力组,通过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 实验三,注意力分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注意力分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干扰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和认知表现。
实验对象将分为单任务组和多任务组,通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任务完成情况和错误率,来分析不同注意力分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应为成年人,无严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准备,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情绪激发材料、社会压力情境模拟材料和注意力分配任务材料。
3. 实验流程的设计,根据实验内容,设计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4. 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实验预期。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学数据,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
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效果?
3.按被试分派程序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 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这种设计中的变量为被试间 变量。 被试内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 (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 水平的结合的设计。实验中的自变量叫做被试内变量。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 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 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4.其他的设计 前后测设计,所罗门设计,小N设计,正交设计,嵌套设 计
——准实验设计是由Campbell & Stanley于 1966年提出的,目的在于克服实验室实死亡人数(Campbell, 1969)
康涅狄格州(实线)和其他4个州的交通死亡率(Campbell, 1969)
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观 测、记录、描述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 往往不易采取随机 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易主动地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 关变量,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设计积累资料。
(i=1,2,......,n;
2.按自变量的数量分,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被试接受这个自变 量的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的设计。 多因素设计:实验中有多个自变量,被试接受几个自变量 水平的结合的实验处理。能探讨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如交 互作用,代表实验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心理学实证研究的结果,基本上都需要进行统计检验。
3、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宏观评价(孟庆茂): (1)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 (2)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3)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 微观评价(舒华): (1)使研究变量的效应最大化 (2)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4)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思效度和内部效度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一、设计1.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首先确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例如,如果研究主题是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问题可能是“工作压力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2.文献回顾:进行文献回顾,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3.设计实验: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回顾的结果,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伦理要求的实验。
包括实验因素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与分组、实验过程和材料设计等。
4.确定实验变量:确定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观察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人员操作和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5.写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所用材料和被试的选择等内容。
确保实验过程可复制。
6.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实验设定,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数据的收集。
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的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
7.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对研究问题的初步结论。
8.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原因,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二、实验报告1.标题和摘要:简短明确地概括实验内容和结论。
2.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3.方法: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材料。
包括实验因素和变量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和分组,实验过程的步骤和材料的使用等。
4.结果: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并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5.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包括结果的合理性、可能的原因和存在的局限性。
还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改进的建议。
比较实验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与差异。
6.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对研究问题是否得到回答进行概括。
8.附录:包括实验所用的调查问卷、实验材料和其他支持材料。
实验报告需要遵循学术写作的规范,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且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复制和验证。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在心理学领域,实验设计是探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精心策划和控制各种变量,以揭示因果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素和步骤。
首先,明确研究问题是实验设计的起点。
这个问题应当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例如,“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能力?”就是一个明确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确定需要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广泛阅读和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思考。
确定了研究问题后,接下来要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种预测性回答。
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能提出假设:“在高压力环境下,人们的决策能力会显著下降。
”假设应当基于理论基础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变量的选择和操纵是实验设计的核心环节。
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因素,在这个例子中,压力水平就是自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压力情境,如时间限制、任务难度等来操纵自变量。
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在这里,决策能力就是因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决策任务的正确率、反应时间等指标来测量因变量。
控制变量是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研究重点的因素,比如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对这些控制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在各个实验条件下保持一致。
在选择实验对象时,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全体人类,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所有人进行研究。
因此,通常会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例如,如果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关于大学生的压力与决策能力,那么我们应该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
这样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推广性。
实验设计的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同一批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比如,让同一组大学生在不同的压力水平下完成决策任务。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实验设计是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方法。
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实验,我们能够揭示隐藏在复杂心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为理解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个好的心理学实验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例如,我们想要探究“睡眠不足是否会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这就是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问题。
确定了研究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结果的一种预测。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能会提出“睡眠不足会导致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下降”这样的假设。
实验对象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对象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们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同时,要考虑到实验对象的数量,数量过少可能导致结果的偶然性,数量过多则会增加实验的难度和成本。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变量的操纵方面,要确保自变量的变化是清晰、可测量的。
对于“睡眠不足”这个自变量,我们可以规定实验组的被试在实验前一天只睡 4 个小时,而对照组的被试保持正常的 8 小时睡眠。
因变量则是我们用来衡量实验效果的指标,在这个实验中,可以通过注意力测试的得分来反映被试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控制额外变量是实验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额外变量是指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变量。
比如,实验环境的噪音、温度、光线等都可能成为额外变量。
为了控制这些变量,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一致性,让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的准备也需要精心考虑。
如果是进行认知测试,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测试题目和工具,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流程的设计要合理、清晰,让被试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实验人员要对被试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消除他们的疑虑和紧张情绪,保证被试能够以自然的状态参与实验。
实验心理学-3实验评价与前实验设计
§3 实验设计评价标准
1、使研究变量最大化(效应)
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合理的被试分组、实验材料的选择和配合,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2、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4、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4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分类
按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
真实验设计or准实验设计or非(前)实验设计
按统计检验力
完全随机设计or随机区组设计or拉丁方实验设计
按自变量数量
单因素设计or多因素设计
按被试分派程序
被试间or被试内or混合设计
注:
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内在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
§4-1 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一、前实验设计
二、事后设计。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内在机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一、设计心理学实验的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设计心理学实验前,需要确定实验问题。
实验问题应该是明确、具体并且有相关性的。
例如,我们想研究孤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实验问题:孤独是否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2.制定假设在确定实验问题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假设。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假设检验,实验设计也不例外。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性陈述。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孤独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3.选择实验参与者实验设计需要选取参与者。
参与者可以是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人群,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标准:要有代表性,要有可比性,要尽可能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
4.制定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心理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应该是根据实验假设和预测研究问题设计的,一般包括任务、量表、仪器、现象的记录等等。
5.随机分组心理学实验中,随机分组是很重要的一环。
随机分组可以控制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并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通过随机分组来消除参与者或环境的个体差异,增加实验效度等等。
6.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尽量保证实验的可控性。
实验者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清晰地说明实验目的和参与者的权利,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同时,实验者需要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1.测量手段的应用数据分析要依据测量的数据来进行,所以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非常必要。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统计等等。
2.研究方法的选择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验组对照组对比法、事例对比法、交叉设计法。
每种方法都有特点,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3.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抽样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检验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真实验设计(一)完全随机化设计(独立样本设计或被试间设计) (二)随机化区组设计(相关样本设计或被试内设计)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析因设计) (四)交叉聚合实验设计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独立样本设计或被试间设计)
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者多个自变量水平结合中 的一种实验处理,不同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或者多个自变 量水平结合中的不同实验处理,所以称为被试间设计;
四、实验设计中使用的符号
X:表示一种处理,即研究者操作或变化的实验变量(自变量); 在比较不同的处理时,以X0, X1, X2 …表示
O:表示处理前或后的一种观测或度量 自左至右:表示时间次序或先后 同一横行的X或O:表示这些X或O作用于同一组被试 R:表示被试已被随机化选择、分配 M:表示把被试加以配对 ……由虚线所隔开的各组是非同质的,虚线表示不能随机选择和
B、简单简单效应
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外两个因素的水平结合上的效应 例如:噪声强度(A)、有无竞争(B)、任务难度(C)之间存在交互作
用。 可以检验简单简单效应: 在C1B1水平的结合上,A1与A2之间的任务成绩有无差异,如果有
差异,说明存在简单简单效应。 同样:
5、处理效应
指的是,总变异中由自变量所引起的那部分变异。 主效应、交互效应、简单效应、简单简单效应,都属于处理 效应
第三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设计类型 第三节 实验设计评价
第一节 概述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
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 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目的在于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 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部署两组 X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 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4、简单效应与简单简单效应
A、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任务难度两个水平:高(B1)、低(B2) 如果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就需要做简单效应分析。 在B1(任务难度高)水平上, 40分贝(A1)与60分贝(A2)时,测 验成绩有没有差异,如果有,称为A在B1水平上有简单效应; 同样A在B2水平上是否简单效应; B在A1水平上是否简单效应; B在A2水平上是否简单效应;
1.实验前后设计 2.定时系列设计 3.抵消平衡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 1.随机组设计 2.配对组设计 (三)混合设计
二、从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分 (一)真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
✓ 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3.随机化区组设计
二、实验设计的内容
①刺激变量(或刺激变项)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 ②反应变量(或反应变项)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③对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的控制措施; ④确定被试总体及被试样本人数和选择被试的方法; ⑤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导语; ⑥规定实验次数; ⑦安排实验程序; ⑧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 ⑨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③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式
一、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 (一)被试内设计
2.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
R O1 X O2
R O3
O4
例:<腹式呼吸对皮肤温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选择右手中指、丹田和右脚脚踝为温度探测点,探讨了腹式呼
被试随机取样,随机安排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称为完全随机 化设计
各个实验处理组的被试之间没有关系,称为独立样本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
R1
R2 该设计模式表示 :
X O1 O2
R
X
O
例如:探讨观看暴力电视节目是否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2)数据的统计检验 A、 独立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O1 = O2 B、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检验 或 中位数
检验(非参数检验)
(3)实验组控制组多组后测设计
例如:考察噪音对记忆成绩的影响 数据的统计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
实例:印象形成的首因效应
随机选取并分配被试进入两组,呈现一组描述个人的形容词 自变量:肯定和否定形容词的呈现顺序(先肯定后否定、先否定
后肯定) 因变量:被试对个体的描述
结果:先肯定后否定的被试组对人产生积极肯定的印象; 先否定后肯定的被试组对人产生消极否定的印象;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 设计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 时间序列设计 (3)平衡设计
(三)非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事后回溯设计
任务难度两个水平:高(B1)、低(B2) 包含的实验处理有2×2=4
3、主效应与交互效应
主效应:指的是一个因素的独立效应,即它的不同水平所引起的变异 3×2 2×2×2:噪声强度、任务难度、有无竞争 交互效应:反映两个或者多个因素的联合效应。当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受 到另一个因素影响时,称为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当一个因素如何起 作用受到另外两个因素影响时,称为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