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阅卷分析
文言文翻译错题解析
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古文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语言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
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
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
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自然、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完美地体现原文
的写作风格。
在广州中考中,文言考察的基本是初中课内重点篇章,翻译题的在4分左右,但是不少人在考试中并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重点文言词的.意思把握不到位,没有弄清文言句式的特点。
第一部分:错点例题分析
1.(2011年广州中考)(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岂直五百里哉?
2.(2011年白云区一模)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9~ll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2)能谤讥于市朝。
3.(2017年广州中考)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解析:
1. (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抓住关键词“因”“使”)
(2)更何况五百里呢?(注意文言反问句式,翻译出来还是要保证句式的一致。通假字“直”)
2. (1)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这是一个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省略了主语和直接宾语,“于”引导的介词短语做状语修饰“美”,就是“比徐公更美)
(2)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此句同样是状语后置,原句可以按”于市朝谤讥”翻译)
文言文试卷分析
期中文言文试卷分析
1、课内文言文存在问题:1、课文理解不透彻。第一题“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课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可部分学生却不能准确概括;第四题答案是:本文作者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感。而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简单的“寄情山水”浅层次的理解上,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
2、文言字词解释不能分辨细微的区别。如:“陈”作动词可理解为“摆开、摆列”却不能写成“摆设”;“渔”作动词可译成:“打鱼,捕鱼,钓鱼”可大部分学生写成“打渔;捕渔;钓渔”。
3、句子翻译不完整。例:“起坐喧哗者”译为“大声喧闹的人”,“起坐”两字未译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为:“有的边走边唱,有的坐在树下休息”“负者”二字未译出。
2、课外文言文存在问题:1、常用文言字词掌握不牢。例:“既”“尝”“或”均在课文中多次出现,但一到课外文言文中学生就显得很陌生,与现代意思混淆不清。2、句子翻译不能联系具体语境翻译;如:“或在马上”中“马上”文中本意应指:骑在马背上,很多学生译为:“立刻,就去背诵。”
3、文言文阅读能力差,文章大意读不懂。如本文中心应指:读书只有下了功夫就会有较大收获。根据这个意思不难找到中心句:“咏其文,思其意,所得多矣。”或“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可部分学生不知所云。
3、提高措施:1、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量,增强学生文言语感。2、注重区别教学,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言词汇。3、学会举一反三。一字多义,文言句式采取迁移教学,触类旁通。
语文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高中
语文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高中
第一篇:《古诗文所学所得》
本次语文试卷主要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学生们在具体题目中涉及到
了《岳阳楼记》等经典名篇的理解和诗词对应的作者及背景等知识点。从试卷总体来看,学生对于古诗文类题目的答题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其中,有个别学生在对于古文阅读理解方面还存在不够深入的情况,需要继续加强古文阅读的训练。
第二篇:《现代散文阅读与评论》
本次考试内容涵盖了多篇现代散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和评论。从试卷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但是在评论部分,有一些学生表现出思考不够深入,评论的角度和思路比较单一。建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和思考,提升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与改错》
文言文翻译和改错一直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本次试卷中包含了一篇
文言文的翻译和改错题目。学生们在这部分的答题中普遍表现出对于文言文的熟练程度,翻译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改错部分也有较高的正确性。然而,有些学生在翻译和改错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基础知识点的错误,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篇:《经典作品名句填空与解释》
本次试卷中还涉及了经典作品名句填空与解释的题目。学生们对于经典名句的
填空和解释方面整体表现较为出色,能够准确填写并理解名句的含义。然而,个别学生在解释部分存在解析不够清晰的情况,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于经典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
一、引言
2023年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试题一直以来都是考生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文言文试题在内容、形式、难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旨在考察考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本文将从试题背景、试题解析、备考建议和传统文化素养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文言文试题。
二、试题背景
今年文言文试题选用了中国古代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试题在题型、难度等方面也有所调整,更加注重对考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考察。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试题解析
1. 文章内容理解:考生应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背景。
2. 实词虚词理解:考生应注重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常用实词和固定词组的积累。
3. 翻译题:今年的翻译题更加注重对文言文语法和用词的考察,考生应注重翻译技巧的运用。
4. 简答题:简答题涉及对人物性格分析、历史事件评价等方面,考生应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四、备考建议
1. 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史记》、《左传》等,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2. 积累文言文词汇:考生应注重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尤其是常用实词、虚词和固定词组的积累。可以通过做题、背诵等方式进行词汇积累。
3.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考生应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名称、礼仪制度、科举考试等,以提高对文言文的认知和理解。
4. 注重做题技巧:考生在做题时,应注重做题技巧,如先读题目再读文章,注意关键词等,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和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对错题的分析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内容分析和文言文翻译题 (一)-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重点知识真题研读
2022年全国甲卷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 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 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 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 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 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 贺子独不贺何也”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答案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1)数:屡次。勇鸷:勇敢凶猛。鲜:少。(2)让:责备。不 足:用度不足。何……乎:为什么……呢。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
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
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
文言文翻译第一题考情分析(张海翔)
文言文翻译第一
题考情分析
原题回放:
“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5
分)
答案:“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麟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得分点:“吾大臣”为判断句;野死——死在城外,死在野外;朝服——作动词用,穿上朝服;缢死——吊死。句意1分)
问题反馈:
1、本题为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题,大部分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理想,较多学生拿到2分,极少学生拿到5分,甚至有学生直接放弃作答此题。
2、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例如不能将判断句式、“朝服”、“缢”等准确翻译出来
3、部分学生虽然能理解句意,但表达不到位。
建议:让学生平时多练习此类试题,由浅易的题目入手,进行审题训练。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
折节、与、去
秦,秦必去矣。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患、赇、密
2021 新高考Ⅰ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 恶,乐
言则佞化为忠。
命题特点
①主要采分点: 重点实词—— 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活用词; 重点虚词—— 以、乃、之、其 等; 重点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倒装句, 固定句式。 ②总有个别陌生 实词,需要临场 推断。
03.理解翻译原则
突破一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文言文翻译句子是传统考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也是高考文言文阅 读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掌握相应方法并能够准 确把握采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信、达、雅”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重要实词是指对句子意思起着决定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一旦译错, 就影响了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主要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 用词语以及一些需要根据语境临场推测意思的词语。
例2 [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改编]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重要实词,
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翻译阅卷分析
一、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参考译文: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尝”“妙绝当世”“表”“震”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尝”译为“曾经”、“有一次”均可,这是一个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但仍有部分考生译为“尝试”或未翻译;
“妙绝当世”译为“在当世超凡绝尘”,意思对即可,95%左右的考生都能得分;省略句式不作为采分点;
“独立万物之表”标准答案译为“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但也有不少考生译为“独作为众多诗文的表率”,故阅卷过程中只要句意明确,也算对;比如有的考生译为“立于所有诗歌之上”、“在万千作品中独树一帜”“赫然独立于其他诗文之中”等亦可;但将“万物之表”译为“万物的表象”不给分;
“声名始震”译为“名声开始震动四方”,凡是意思对即可;
另外,有个别学生“久”没有翻译,未突出黄庭坚对时代的影响力;
该题得分率较高,分值集中在4-5分;
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学问文章”“天成性得”“得法杜甫”“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学问文章”译为“做学问写文章”或不译均可,某些考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译为“学习询问文章的写法”;
“天成性得”可参考第6题C项翻译成“天性生成”,或译为“浑然天成”“天性自然”“随性自得”亦可;出错主要是有的考生将其译为“由性格决定”,或“将这作为一种习性”“是天赋和性格所练成的”,甚至有的考生直接不译等;
文言文翻译阅卷情况及对策
试题分析:
翻译句子: 26.将《佛郎机传》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倘执迷不悛,必檄告诸藩,声罪致讨。(3分) 2.乞悉驱在澳番舶及番人潜居者,禁私通,严守备,庶 一方获安。(4分)
评分标准:
1.如果执迷不改,就一定要下文书通告各国,宣 布它的罪状并讨伐它。 “悛”,改正;“檄告”,下文书通告;“声”, 宣布。三个词各得一分。
2.“私通”中“通”意思为“交往”,学生译为“私下里 交流” “私下里通商”“私下里勾结” 。
3.“庶”意思为“表示可能和期望”,《左传·桓公六年》 “庶免于难”。在评分标准中此含义蕴含在“方能使”意 思里。有部分同学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译为“或许”, 大部分同学没有很好翻译。
Leabharlann Baidu
复习对策:
1.链接课文,温故而知新 “庶”《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檄”《指南录后序》 “制府檄下” “番人潜居者”定语后置句句式,《赤壁赋》“客有吹洞 箫者”《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2.“檄”字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翻译,也有部分部学生理解 为“器械,武器”。
3.“声罪”的“声”在《国语·晋语》“声其罪也”中解释为 “宣布,宣扬”。学生答题中绝大部分译为“声明。
第二句.(得分2.39分,最高分3.5分) 1.“番人潜居者”有三个点。句式为定于后置句,大部分 学生辨认不出句式。“番”意识是外国的。潜”意思是 “偷偷地,秘密地”。番”字大部分学生直接代入,不 译。后两点计入句子大意准确分。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剖析
纵览全部试卷,可谓喜忧参半。
三、试卷综述 解译不翻推句少开第得断 子 同 试1第分1〕〕学卷题1率;;甚,0较课至答题高外都案的阅能一〔是读严目解课格了释第内按然词阅标,9语题〔准令〕解答阅;释案卷第〔词答教8词语题师题〔语〕。赏翻理。
心悦目。很明显,这类考生寻常不仅重视 根底学问的积存,而且能敏捷地将课内学 问引申到课外;固然也必定得宜于教师寻 常训练有素,而且有效。
8.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 项是〔 〕〔2分〕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 〔许上下〕 C.佛印绝 类弥勒〔同类〕 D. 听假茶设声然〔似乎〕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卧右膝, 右诎臂支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案例】⑴墨子是一个有智谋、聪明、宽容、
和蔼的人。
【分析】这个答案只扣住了“机灵”这个得分
点,“宽容、和蔼”在本文无从表达。由此看来
这个考生对文本的内容缺乏整,体因的而理导解和把握
致
对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到位
【案例】 ⑵是一个宠爱和平,足智多谋,心地
和蔼的人。
【分析】“宠爱和平”和“足智多谋”分别扣
评价”中又提到:“评价考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察考生 记诵积存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
阅卷分析 (1)
1、网上的知识庞杂,对与错,好与坏,精华与糟粕,进步与 落后,有些时候无法辨别 2、网上的知识不可能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3、网上的知识不可能有科技最前沿,属于国家高度机密的知 识不会挂在网上。 4、你能搜索到的网上的知识无论多丰富,都不代表你个人能 力。只有把知识内化成能力,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哪 个诺贝尔大奖得主是从网上抄来的成就?相反学术造假者大都 从网上截取知识。这个时代不缺知识资料,缺的是俯首做学问 的态度。缺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缺的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5、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学习知识,塑造人 格,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磨砺意志……学习的过程是不可以 省略的。如果未来人们发明了把知识存储在记忆芯片上并且植 入人的大脑,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像互联网那样具有丰富知识的 人,并不代表他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和健全的 人格……百度不等于“摆渡”,学不可以已
21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设题是考查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点。阅卷过程中除 了参照参考答案,还参考了教研群大家的建议,如答“插叙”“现实与回忆相结合” 等都可以给分的,写这个答案考生的还很多。 存在答题失误如下: 很多考生不懂得“情节结构”是什么,回答的几乎全是内容方面的,甚至不知所云。 (2)很多考生把题目理解成的“情节结构上的作用”,显然存在审题失误,当然也就 很难的分了。 (3)大多数考生第一个要点“侧重于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全文的”答不出来。 (4)很多考生只回答“特点”,而没有“表述简析”导致得分不全。 22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设题是对“河流”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设置相对正确合理。但考生很难从“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这几个 关键词出发,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做了适当调整,强调只要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存在答题失误: (1)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考生没有把两问分开来的答,而是把两问杂糅在一起回 答,或者根本不会,只回答第一问。这样得分就很低了,6分的题,答得很好的也只能 得3分。 (2)关于河流的内涵,很多考生可不能正确理解,甚至有的受到注释的影响,理解 成了“文化大革命”,盲目拔高。对“这些河流如何交织到一起的”,更是答得不着 边际。 (3)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道题的区分度不高,平均得分很低,不到5分吧。 这篇意识流小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透有难度,所以很多考生答题没底气,不知 所云 。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阅读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题分析
阅读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题分析
阅读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题分析
《考试说明》在“古代诗阅读”的“理解”能力层级列有一个考点:
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这个考点考查的是对中的句子意思的理解和翻译,实质是对“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等基础能力的综合考查。
《考试说明》正虽没有对言的“断句”提出要求,但是在“题型示例”中有断句的题例,而且近几年湖北省语高考试卷中也有断句题出现。其实,断句的能力,也是对意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将“断句”与“翻译”视为一个考点,也列入本单元。
鉴于高考对浅易言阅读的考查基于对本的整体理解,本单元特地设置了“言的整体阅读”一节,结合典型题例,讲解整体阅读的方法,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列在本单元“考点梳理”之后,作为“阅读浅易的言”这一部分的总结。
一、(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0~13题。(19分)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
古代汉语试卷质量分析与改进措施
古代汉语试卷质量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古代汉语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xx省2015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古代汉语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8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21篇古诗文,仿写4分也与古诗词直接相关,古诗鉴赏10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2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三、我校考试情况分析
我校参考人数,文科160人,最高分111分,总均分86.18分,在十校联考中排名倒数第一,与第一名乐清二中平均分100.9相差14分多。理科442人,最高分110分,总均分84.31分,在十校联考中排名倒数第二,与第一名乐清二中平均分95.8相差11分多。
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解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解析
文言文阅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掌握好文言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文学素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文言文阅读中的典型题型。
一、实词解释题
实词解释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时还需要参考古代词典或成语典故。例如:
句子: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问题:请解释“饱”和“安”的含义。
解答:根据上下文,这里的“饱”指的是食物的充足,即吃得很饱;而“安”则指
的是生活的安定,即过着安逸的生活。
二、虚词辨析题
文言文中的虚词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作用。虚词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
对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区分虚词的用法,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例如:
句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句子2:静者德之本,俭者德之终。
问题:请分析两句话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两句话中的“以”都是介词,表示目的或手段。在句子1中,“静以修身”
表示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在句子2中,“俭以养德”表示通过节
俭的生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三、句子翻译题
句子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
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子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例如:
句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问题:请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答: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详解
李雪松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阅卷问题反馈-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阅卷情况反馈
平均分:6、15
一、考生答题情况
(一)13题参考答案:
①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②君王不以屡次(向别人)询问为羞耻,不以向臣下(或“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惭愧,因此成就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并在后世立功扬名的,就是尧、舜、禹这样的人。
(二)亮点反馈
1、在答题过程中,考生能够有意识的抓住重点文言词语和重要句式等得分点进行翻译,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准确地判断句式,也能准确地调整并译出原作者说话的语气和风格。
本次考试,既有关键词的翻译(如:慕、趋等),又有重要句式(如固定句式“与其…不如”,判断句),还有词类活用(如:羞、愧等)
2、部分考生注重书写,卷面保持了整洁。
二、存在问题
1 该换不换,简单组词。如第2句中“羞”“愧”是意动用法,较多考生没有翻译出来,简单的组合成“害羞”“羞愧”等。如:
2句子不通顺,是个病句,出现了成分残缺或赘余的语病。如:
3抓不住得分点,只译大意,出现了翻译较为随意的问题。如:
4译句虽字字落实,但相当部分的词却要么不译,要么只是用多音节字翻译单音节字。如:
5 完全没有读懂原文意思,随意曲解文段。
6 个别考生在翻译时有错别字。如;
二、二轮复习建议
1 文言文翻译仍是考生的薄弱环节,在下阶段复习时要加强训练;
2 回归课本。建议我们再回过头来,将必修5册课本和《史记》中出现的重要句子以快餐卷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3 文言文翻译要抓住得分点(即句子中的关键词),字字落实,尽量直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参考译文: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尝”“妙绝当世”“表”“震”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尝”译为“曾经”、“有一次”均可,这是一个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但仍有部分考生译为“尝试”或未翻译。
“妙绝当世”译为“在当世超凡绝尘”,意思对即可,95%左右的考生都能得分。省略句式不作为采分点。
“独立万物之表”标准答案译为“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但也有不少考生译为“独作为众多诗文的表率”,故阅卷过程中只要句意明确,也算对。比如有的考生译为“立于所有诗歌之上”、“在万千作品中独树一帜”“赫然独立于其他诗文之中”等亦可。但将“万物之表”译为“万物的表象”不给分。
“声名始震”译为“名声开始震动四方”,凡是意思对即可。
另外,有个别学生“久”没有翻译,未突出黄庭坚对时代的影响力。
该题得分率较高,分值集中在4-5分。
(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学问文章”“天成性得”“得法杜甫”“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学问文章”译为“做学问写文章”或不译均可,某些考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译为“学习询问文章的写法”。
“天成性得”可参考第6题C项翻译成“天性生成”,或译为“浑然天成”“天性自然”“随性自得”亦可。出错主要是有的考生将其译为“由性格决定”,或“将这作为一种习性”“是天赋和性格所练成的”,甚至有的考生直接不译等。
“得法杜甫”译为“从杜甫那里得到精华”“得法于杜甫”“效法杜甫”“得到杜甫的方法”均可,出错主要是有的考生译为“可与杜甫相比”、“诗比杜甫”。
“为”译为“效仿”“模仿”均可,出错主要是有的考生将“为”译为“成为(杜甫)”、“比不上(杜甫)”等。不少考生因为意译而导致句意错误。
另外有不少考生将“陈师道”翻译成“过去的老师陈述”、“陈师说”。
该题得分分值4分居多,得分率较高。
二、考情总结:
1.文言文翻译总体上难度不大,平均分在7分左右,卷面比较清晰,考生能够抓住得分点答题,句意明确。
2.个别考生卷面不整洁或不清晰或字太小。
3. 学生翻译不会根据语境分析理解文言文,比如第一句“独立万物之表”翻译成“万物的表象”,甚至个别学生将第二句中的“陈师道”翻译成“过去的老师陈述”、“陈师说”实在不应该。
4.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比如第一句中“尝”一词是一个常见实词的常见意义,不应失分。
5.错别字比较多,且较为集中。如“声名雀起”(应为:鹊)、“混然天成”(应为:浑)这样的错别字比比皆是。
三、文言文翻译备考建议
1.继续强化语境意识,把要翻译的句子带回原文,根据语境,了解大体意思,把握翻译的大体方向,确定一词多义的词语的语境意。
2.把“字字落实”落实到底。强化学生的得分点意识。学会判断每一句哪些词或句式是得分点,把重点的词语翻译出来。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而且翻译完后一定要通读,看是否通顺,符合语境。
3.注意卷面的整洁,字迹的清晰。句子中还出现了很多错别字,虽然没有扣分,但也能显示学生的基本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