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5》
旋覆代赭石汤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七六)
旋覆代赭石汤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七六)《伤寒论》一七六: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一七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只有心下痞鞕,噫气,没有其它症状,单纯的噫气。
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甘草三两炙,半夏半斤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花用三,代赭石用一。
旋覆代赭石汤通常在肠胃科里面,旋覆花和代赭石是中医去热痰的药,发汗、吐、下都没有把痰去掉,痰还是梗在中间.这噫气和甘草泻心汤的噫气不一样,甘草泻心汤完全是虚噫,这旋覆代赭石汤是有痰饮在里面,以「旋覆花」软坚化结,就是软化痰的硬块,以「代赭石」降逆止噫。
旋覆代赭石汤用在病人常常感到反胃恶心,里面有痰吐不出来,肠胃又虚掉了。
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
起因是因为精制糖做成甜食吃太多了,所以开了药方之后,还要吩咐病人戒绝由精制糖类所做成的甜食。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周扬俊曰:「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为虚气之逆,宜用此方镇压之意。
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这时候里面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光靠半夏都不能止呕,就要靠旋覆花和代赭石下去,半夏止呕最重要是在「水呕」,对「痰呕」力量嫌不足,所以这时候要用旋覆花和代赭石。
结胸证、痞证与其类证辨析:「寒实结胸」为「脓胸」或「肺脓疡」,「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脓毒.「结胸证」为心下鞕满而痛,「痞」则按之不鞕而濡。
如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不出恶寒者,为胸膜间有水毒,犯胃则呕,迫肺则短气,故以「十枣汤」峻攻其水。
「结胸」则以「大小陷胸汤」。
心下「痞」则用「泻心汤」。
「泻心汤」有「生姜」、「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别,各有主治证之不同。
太阳病篇姜建国-文档资料
二、太阳病
1.定义:
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 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 的疾病。
2.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太阳肤表,直中太阳经络, 正邪交争,营卫失调,经俞不利。
3.证候分类:
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证 太 阳 温 病
4. 治法方药
“其在皮者,汗而 发之” 。太阳病当治 以“汗”法。《伤寒 论》的太阳病,主要 是风寒表证,故汗法 主在辛温发汗。
5. 兼变类证
兼证: 变证: 类似证:
在本证基础上兼有其它证候 本证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证 类似于本经病的其它病证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传变 太阳病愈期 辨病发阴阳 辨寒热真假
一、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此作不柔
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在外,阴
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气化:
太阳主外:太阳主肤表,统营卫,为一
身之藩蓠。
《灵枢· 营卫生会篇》指出:“太阳主外” 《灵枢· 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
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思考题:
1. 2.
太阳病篇提纲证为什么没有“发热”? 有人提出:“太阳中风证感受的是风邪故 恶风,太阳伤寒证感受的是寒邪故恶寒。” 这种说法正确吗?恶风、恶寒有什么联系 与区别?
三、太阳病传变
“传”
传统观点:由一经病转化为另一经病
表里传 越经传 循 经 传
太 阳
阳 明
少 阳
首尾传
太 阴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
1、桂枝汤
2、麻黄汤
3、小青龙汤
4、大青龙汤
5、桂枝麻黄各半汤
6、桂枝二麻黄一汤
7、桂枝二越婢一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加附子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汤
15、小建中汤
16、葛根汤
17、葛根加半夏汤
18、葛根黄芩黄连汤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茯苓甘草汤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3、桂枝甘草汤
24、芍药甘草汤
25、芍药甘草附子汤
26、桂枝加桂汤
27、桂枝加芍药汤
28、桂枝加大黄汤
2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1、桂枝人参汤
32、炙甘草汤
3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4、五苓散
35、猪苓汤
36、小陷胸汤
37、大陷胸丸
38、大陷胸汤
39、桂枝附子汤
40、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41、甘草附子汤
42、抵当汤
43、抵挡丸
44、桃核承气汤
45、三物白散方
46、文蛤汤(《伤寒》的“文蛤散方”当为
《金匮要略》的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姚老讲课最终版12月20日21:14
13
广州 2018年12月21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Jian Chinese Medicine
(四)中医为主的治疗结果: 除了“长期病变”的第一到第五种疾病外, 其余25种疾病及合并症均痊愈;至今已超过4 年半,除间断患感冒,分别发过1~2次肺炎、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肠炎(均单独用中药迅 速痊愈)外,其他病情均稳定未发,神志间有 意识,连血压都很少超过150mmHg,皮肤光 泽无皱纹,更无老年斑。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化成寒湿
为主因的疾病过程
外感 “风寒”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化成里
虚热或里虚寒为主的病机病因过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化
成虚风为主阴阳错杂的疾病过程
姚梅龄——通晓《伤寒论》救己救众生
7
广州 2018年12月21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糖尿病:6年前(1998年)被诊断为糖 尿病,至2000年“自行痊愈”(图21); 时至06年几次住院检查,发现血糖仍高 (图22、23)。 9、褥疮:04年10月已发生,以后还发生多 次,06年5月3日入院时亦有褥疮(图24、 25)。
姚梅龄——通晓《伤寒论》救己救众生
15
广州 2018年12月21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 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生者其常,病者其变”——疾病即是由生 理变异所产生的病理过程。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
喜呕
里虚寒证 腹 满 时 痛 、 吐 、 利 、 食 弱
不下
全身虚寒证 但 欲 寐 、 恶 寒 、 身 踡 、 微细
四肢厥逆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寒热错杂证 疼 痛 、 饥不欲食 、 吐 蚘 、
下利(或厥热往复)
第一章 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
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其位居于 下焦,内藏津液,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 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它行于体表,具有温熙肌表、管理汗孔开阖、 防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称为卫气。太 阳之气(卫气)运行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 日一夜行50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则阳 气出于目,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 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具有卫外的功能, 主表,为六经之首。
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
六 经 总纲 证 候 脉 症 状
分类
分类 象
主要鉴别
发热、恶风、 脉浮缓,有
中风 浮 汗出或鼻呜干 汗
太 脉浮
缓呕
发热(或未发 脉浮紧,无
阳
头项 伤寒 浮 热)恶寒无汗 汗 紧 而喘体痛(或
强痛
呕逆)
病
恶寒 温病
发热口渴不恶 口渴不恶寒寒源自(即初起有些恶寒,但
为时甚暂)
太
太阳中风治法:
解肌驱风调和营卫,宜桂枝汤
• “6、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出,嗇嗇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
• 桂枝汤由: 桂枝10 白芍12 炙甘 草3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 方中桂枝温通卫阳,配姜之辛以 解卫分之内邪,芍药酸能敛阴和 营,配大枣之甘滋养营阴,甘草 和中扶虚,诸药合用辛甘化阳助 卫,酸甘化阴和营,本方有袪风 调和营卫的功效。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1. 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
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 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3. 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00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汤加葛根汤主之。
0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0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0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0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0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0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0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0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0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0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0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0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1-太阳病篇
❖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第46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 1.感冒、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 道感染等;
❖ 2.由于寒邪闭阻,营血流行不畅而致的身痛 ;
❖ 3.水肿: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 4.其它:脉管炎、荨麻疹、冻疮等。
第47页,共181页。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主之。(31)
第23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第24页,共181页。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页,共181页。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太阳所主肌表 与经络,正邪交争,出现以恶寒发热、头 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也称表证)
第2页,共181页。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恶寒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解肌、通阳。 附子一枚—— 温经助阳。
第36页,共181页。
5、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太阳病4(10)1
外伤:以本方随证化裁,治疗多种类型的脑外伤头痛10例, 10~15剂减轻,40~90剂痊愈。而用之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 肠麻痹20例,亦收到较好效果。
其他病证:如用之治疗痛经、闭经、漏下、经行衄血、难产 、产后腹痛、恶露不下、不明原因血尿、肺结核、糖尿病、急 性湿疹、脂溢性皮炎、风湿性结节性红班等,疗效亦较确切。
治疗: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太阳病 38
大陷胸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膈心下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方 【方义】甘遂(冲服)——峻遂水饮
大黄(先煎)——泻下实热 芒硝(后下)——软坚破结
太阳病 39
大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
急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各类急性肠梗阻,如粘连性 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小儿蛔虫阻塞性肠梗阻、高位机械性 、完全性、单纯性肠梗阻、肠粘连等,症见腹痛拒按、腹胀痞 满、尿黄赤、苔黄或燥、舌红、脉洪数等,辨证属热实证者, 疗效较好。
改汤作丸 ——峻药缓攻
太阳病 30
蓄水证、蓄血证鉴别表
鉴别
蓄水证
蓄血证
病机 证候
表邪循经入腑,邪与水结, 膀胱气化失职,水蓄不行 (病在气分)
烦渴,或渴欲饮水,少腹里 急,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表邪循经入里化热,邪热与 瘀血相结于下焦 (病在血分)
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 满,小便自利,脉微而沉或 沉结
四肢失温——厥 阳愈伤
阴寒气逆——烦躁吐逆 阴愈耗——咽喉失润——咽中干
太阳病 2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阴阳俱虚,阴寒气逆,经脉失养 【治法】先拟温中复阳,后予酸甘化阴 【方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方 【方义】1、温中复阳——甘草干姜汤
1太阳病1(10)
–素体腠理固密,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表郁轻证:
–表郁不解证:邪气已微,正气渐复 –表郁内热证:表邪未解,郁热不散
太阳病 5
太阳病治疗
治则:辛温解表(汗法)
太阳中风证: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麻黄汤 表郁轻证:微发其汗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 25
(12)方后煎服法
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 药后进热粥,以助药力,并加衣被而取汗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服余药,不必尽剂。若病不除,可
续服,并缩短给药时间 病情较重者,可昼夜连服两至三剂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难消化、刺激性和腐败食物
太阳病 26
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1)
呼吸系统:常用于风寒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通常均在服药2-3剂后病愈。
太阳病 15
(4)根据脉证判断太阳病的传变
伤寒一日 太阳受病
脉若静—— 脉浮不变,他证皆未变化 —— 不传
颇欲呕,烦躁,脉数急—— 邪气盛实,正气不支 —— 传变
太阳病 16
(5)承上条辨太阳病未发生传变
伤寒二三日
无恶热不寒、口渴脉大——不见阳明证 不传
无往来寒热、口苦脉弦——不见少阳证
太阳病 17
(6)太阳温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外感温热
正邪相热内蕴
温为阳邪——不恶寒
辛凉透表
误用辛温 风温
热邪充斥全身——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热邪蒸腾,迫津外泄——自汗出 壮热食气,热伤元气——身重 热扰心神,神志昏蒙——多眠睡、语言难出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鼻息必鼾
清热育阴
太阳病
太阳病
26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鉴别表
葛 相同点 不同点 鉴别要点 方 药 根 汤 证 桂 枝 加 葛 根 汤 证
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经脉失养而见项背强几几 风寒束表,卫阳闭遏,营 外感风寒,卫阴不固,营 阴郁滞无汗脉浮紧 阴失守汗出脉浮缓 表实无汗 表虚自汗
葛根汤 (桂枝汤+麻黄、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汗
“疮家”——气血两伤
身疼痛——禁汗 复感风寒之邪 误汗——更伤营血,筋脉失养——痉 (筋脉强直, 肢体拘急) 疮家兼表——益气养血,兼解表邪
太阳病
16
(86)阴血不足者禁汗
“衄家”——素有衄血,耗损阴血——禁汗
重伤阴血 误汗—— 阴血更虚
筋脉失养——额上陷脉急紧 目失滋养——直视不能眴 心失所养——不得眠
正气尚未全复——身疲而嗜卧
内传少阳,经气不利——胸满胁痛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表实仍在,邪未内传——脉但浮 , 未见其它变证 ——发汗解表——麻黄汤
太阳病
9
(46)表实证证治及服麻黄汤后的反应
太阳表实证——脉浮紧,无汗 , 发热,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病未传变,未经治疗 发汗 —— 麻黄汤 轻者:药后正气得助,与邪交争较剧——发烦目瞑 药后 ——正胜邪却,汗出病除 重者:阳郁于经,正邪剧争,损伤阳络——衄血(红汗) ——邪从衄泄,衄后病解
发散风寒,升清止利, 葛根汤
发散风寒,降逆止呕, 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
32
(38)(39)表实内热证证治及大青龙汤的禁忌
“太阳中风”——风寒外束,卫气闭塞,营阴郁滞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 “不汗出 寒郁气滞,内热相扰——“身不疼,但重” ” 邪偏于表,阳气尚能暂通——“乍有轻时” 热邪不得宣泄,上扰心神 —— “烦躁”
走进经方之太阳病篇pdfx.
六经
六经
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厥阴 少阴
八纲 病位
表 半表半里
里 里 半表半里 表
病性 阳 阳 阳 阴 阴 阴
六经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
少阳之为病,口苦,
微细,但欲寐也。
咽干,目眩也。(往
太阴之为病,
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
腹满而吐,食
喜呕,脉弦细。)
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 下痞硬。
表 半表半里
里
阳明之为病,胃家
实也。(阳明外证
厥阴之为病,消
云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
渴,气上撞心,心
反恶热也。)
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 太阳之为病,脉浮,
之利不止。
头项强痛而恶寒。
气血津液
卫气不和 气上冲 少气
血毒
津液虚 痰饮 水湿
食毒
气 血 津食
气机失调
血虚 血瘀 血热 血寒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 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 曰缓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
太阳病提纲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 1 风。紧则为寒。风则伤 卫。寒则伤荣。荣卫俱 2 病。骨节烦疼。当发其 汗也。
3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 寒。寒为阴。得阳则解。
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篇思维导图整理
阳虚则寒
脾虚气滞腹胀
朴姜夏草人参汤(66) 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 行气宽中,健脾温运 主按症之:不腹痛胀满,时轻时重,
脾虚
气虚血少
小建中汤(102) 病少机,:心中失焦所虚养损,气虚血
温中健脾,调和气血 主华症,:神心疲中乏悸力而,烦食,少面色不
脾虚下利兼表
桂理枝中人汤参+桂汤枝(163) 病机:脾阳不足,表邪未解 温阳健脾,兼以解表 主止表症,里:下不胁利解热清,而稀发利,热,心恶利下寒下痞不硬,
本证
桂枝甘草汤(64) 病机:心阳不足 温通心阳
主症:心下悸,欲得按
心阳虚损 兼烦躁
桂甘龙牡汤(118) 病机: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温补心阳,镇潜安神 +烦躁,怵惕不寐
兼惊狂
桂救枝逆去汤芍(11药2加) 蜀漆牡蛎龙骨 病越机,:痰心浊阳内重扰伤,心神浮
温兼通以心涤阳痰,镇惊安神, 主悸症,:乏惊力狂,卧起不安,心
寒实结胸
三桔物梗小、白巴散豆(、14贝1母) 病机:寒水痰实,结于胸膈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主痛便症,不:喘通胸咳,膈气苔或逆白心,滑下无,硬热脉满证沉疼,紧大
上热下寒证
黄半连夏汤泻(心17汤3去) 黄芩加桂枝 病机:胃中有热,腹中有寒 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主症:腹中痛,欲呕吐者
甘芍草药干甘姜草汤汤(29)
病机:阴阳两虚
先后辛酸甘甘复复阳阴,。
主数急躁症,,,:心四吐脉烦肢逆浮,厥。,微逆自恶,汗寒咽出,中,脚干小挛,便烦
阴阳两伤
阴-阴阳阳两并虚补
芍药甘草附子汤(68) 病机:发汗后,阴阳两虚 扶阳益阴 炙炙麻甘甘仁草草麦汤参桂(枣姜17地酒7胶熬) ,。 病机:心阴阳两虚 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文蛤散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五五)
文蛤散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五五)一五五: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病在阳,就是病在表,阳就是表,应以汗解之,应该用发汗来解。
反以冷水潠之,就是用水喷他,结果皮肤表面被束到了,汗发不出来。
若灌之,还有一种状况是灌水下去,身很热灌水下去也会,其热被却不得去,热被固在表上面散不掉,弥更益烦。
热要出去又出不去,热在里面就越来越烦,肉上粟起,皮肤上鸡皮疙瘩起得很多。
水要发发不掉,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为什么? 因为他本身热在胸阳、在肺里面,胃并没有热。
胃有热的话一定会燥渴,他很热又不想喝水,就是胃里面没有热,热在肺上面,这种状况下服文蛤散。
是单纯的水饮证,水排不掉,是经方里面轻剂的排水利尿剂;水发不掉用利尿,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如果还没好,就用五苓散,五苓散就是把表水从小便走掉,所以五苓散是很好治疗水肿的方剂,文蛤散方文蛤五两文蛤用五钱就好了,到菜场的时候买海水的文蛤,黄黄的上面有黑条纹的比较大的。
打粉,平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常小便不是很好的,吃一吃没关系,打碎后磨成细末,一钱匕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用滚水冲,汤用五合。
为什么要喝这么多水?就是把水利出来。
病重一点的,文蛤散就不行了,所以文蛤散用得不多,大多用五苓散。
与文蛤类似的还有牡蛎和瓦楞子,因为咸能软坚,所以这两味药也是攻坚用的,像牡蛎可以用在甲状腺肿或是淋巴肿大。
至于瓦楞子就是菜市场能看到的血蚶的外壳,形状表面象旧式瓦房屋顶的瓦垄,所以称为瓦楞子,因为形状也像乳房,所以用来攻乳房附近的肿块。
文源网络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图文大多精摘自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诊断治疗依据。
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若涉版权立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 法 方 药
大结胸证与小结胸证鉴别表
证型 大结胸 证
病因病 机 热与水 结
病位
病证
脉象 病 情 较 重
治则 泻热 逐水
方药 大陷胸汤 大黄、 (大黄、甘 芒硝) 遂、芒硝) 小陷胸汤 黄连、 (黄连、半 瓜蒌) 夏、瓜蒌)
以心下为 硬痛拒按 沉紧 中心, 中心,可 从胸至少 腹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浮滑
泻热消痞, 一 一 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 两 两 和中降逆, 和中降逆, 一 三 半 三 三 两 两 升 两 两 化痰消痞
痞满而呕, 寒热错 痞满而呕, 杂于中, 杂于中, 肠鸣下利 升降失 职 上证兼 水饮食 滞 反复误 下,胃 气重虚, 气重虚, 客气上 逆 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肠鸣下利
桂枝人 参汤证
葛根芩连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比较表
证型 葛根芩 连汤
病机
主证
治则 清热止 利,两 解表里
方药
鉴别要点
误下后, 喘而汗出, 误下后,表 喘而汗出,利 邪未解且已 下不止 化热, 化热,内迫 大肠, 大肠,表里 俱热 误下后, 误下后,表 邪未解, 邪未解,脾 阳受伤, 阳受伤,虚 寒内生, 寒内生,表 里俱寒 外有发热、 外有发热、恶 寒,头痛等表 证,里见下利 不止, 不止,心下痞 硬
桂枝加桂汤, 平冲 桂枝加桂汤, 降逆 重用桂枝以 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同 异 头项强痛, 头项强痛,翕翕 发热,无汗, 发热,无汗,心 下满微痛
治法 利水通阳
方药 同 异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 水停太阳 之腑, 加苓术汤 之腑,影 证 响经气不 利,水气 上逆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鉴别表 病机 证型 同 苓桂 术甘 汤证 阳 虚 水 停 异 症状 治法 同 异 同 方药 异 联系
真武 汤证
重 在 温 温 脾 【名注精选】 阳 阳 肾阳虚, 心下悸、头眩, 肾阳虚, 心下悸、头眩, 行 重 水气泛 身 动,振振欲擗 水 在 溢全身 地,发热,脉沉 发热, 温 紧或沉弦 肾 阳
半夏为君
生姜泻心汤 证 甘草泻心汤 证
消食和胃, 一 三 半 三 三 消食和胃, 两 两 升 两 两 散水消痞 一 三 半 四 两 两 升 两
生姜为君
下利日数十 补中和胃 谷不化, 行,谷不化, 消痞 腹中雷鸣,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 干呕, 干呕,心烦 不得安
甘草为君, 甘草为君, 一云有人 参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
太阳病篇
欲作奔பைடு நூலகம்证与奔豚证比较表
病因 证型 欲作 太阳 奔豚 表证 发汗 证 奔豚 证 太阳 表证 烧针 取汗 同 病机 异 证候 同 治法 异 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 草大枣汤, 重用茯苓以 淡渗利水 温 化气 通 行水 心 阳 方药
心阳虚损, 心阳 心阳虚损, 脐下悸 损伤, 损伤, 下焦水气欲 上逆, 心火 上逆,有上 不能 冲之势 镇摄 心阳虚损, 必发奔豚,气从 心阳虚损, 必发奔豚, 于上 下焦水寒之 少腹上冲心,发 少腹上冲心, 作欲死, 气上逆 作欲死,复还止
葛根芩连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比较表
证型 葛根芩 连汤
病机
主证
治则
方药
鉴别要点
误下后, 喘而汗出, 清热止利,葛根、甘草、表里俱热,下利, 误下后,表 喘而汗出,利下 清热止利,葛根、甘草、表里俱热,下利, 黄芩、 大便臭秽, 邪未解且已 不止 两解表里 黄芩、黄连 大便臭秽,肛门 化热, 灼热、小便短赤, 化热,内迫 灼热、小便短赤, 伴喘而汗出 大肠, 大肠,表里 俱热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下利, 误下后, 外有发热、恶寒, 误下后,表 外有发热、恶寒, 温中解表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下利, 邪未解, 头痛等表证, 白术、人参、 便溏或清冷, 邪未解,脾 头痛等表证,里 白术、人参、 便溏或清冷,腹 干姜 阳受伤, 见下利不止, 痛喜温喜按, 痛喜温喜按,伴 阳受伤,虚 见下利不止,心 下痞硬 恶风寒, 寒内生, 恶风寒,头痛项 寒内生,表 强 里俱寒
寒实结胸 阴寒 寒与痰水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 实证 相结 胸胁心下硬满而痛 的症状, 的症状,但无热象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机 病名 结胸 热邪与水 (热实 饮搏结于 结胸) 结胸) 胸膈 脏结 脏气大虚 阴寒凝结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舌苔 黄燥
预后 一般可 治
心下硬满而痛, 阳、热、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 寸浮关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 沉 实 痛不可近, 痛不可近,伴见燥热 证 如结胸状, 阴、寒、 如结胸状,见心下硬 虚 满而痛,时时下利, 满而痛,时时下利, 饮食如故, 饮食如故,伴见虚寒 之证 寸浮无 力,关 脉小细 沉紧
小 便 太阳表邪 不 不解, 不解,随 利 经入府, 经入府, 五苓散证 太阳气化 不利, 不利,水 停下焦
芍药、 芍药、 小便利 甘草、 甘草、 则愈 大枣、 大枣、 茯 生姜 苓 脉浮、发热, 化气行水, 桂枝、 脉浮、发热,消 化气行水, 、 桂枝、 汗出愈 猪苓、 渴,甚者渴欲饮 兼以解表 白 猪苓、 术 泽泻 水,水入即吐或 伴心下痞满、 伴心下痞满、下 利等
葛根、甘草、 表里俱热, 葛根、甘草、 表里俱热,下 黄芩、 大便臭秽, 黄芩、黄连 利,大便臭秽, 肛门灼热、 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 便短赤,伴喘 而汗出
桂枝人 参汤证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 温中解 桂枝、甘草、 表里俱寒,下 表 白术、人参、 白术、人参、 利,便溏或清 干姜 冷,腹痛喜温 喜按, 喜按,伴恶风 寒,头痛项强
小结胸 证
热与痰 结
较 轻
清热 化痰
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鉴别
性质 类别 热 实 结 胸
病机
主症
主脉
治疗 泄热逐水,急则 泄热逐水, 用大陷胸汤, 用大陷胸汤,缓 则用大陷胸丸 清热涤痰开结, 清热涤痰开结, 用小陷胸汤 温下寒实, 温下寒实,涤痰 破结, 破结,与三物白 散
大结 阳热 热与水结 心下痛,按之石硬, 寸浮 心下痛,按之石硬, 胸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 关沉 硬满疼痛, 硬满疼痛,或项强 或沉 如柔痓 如柔痓 紧 正在心下, 小结 实证 热与痰结 正在心下,按之则 胸 痛 浮滑 沉紧
心上痞, 半夏泻心 心上痞, 汤证 呕而肠鸣 下利
寒热 错杂 而痞 结
半 升
三 三 十 三 一 三 两 两 二 两 两 两 枚
舌苔 白滑
难治
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 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鉴别表
鉴 证型 小柴胡汤证 病机 邪犯少 阳,枢 机不利 邪热内 陷与水 饮相结 病位 主要在胸胁 主症
别 主方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 住来寒热, 住来寒热, 心烦喜呕 等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证
主要在心下, 主要在心下, 心下及胸 并涉及胸膈 胁硬满疼 与腹部 痛,拒按 等 心下痞, 心下痞, 满而不痛
药物组成 汤名 主治证候 病机 上热 下寒 而分 居 半 夏 半 升 炙 干 大 人 黄 黄 桂 草 姜 枣 参 连 芩 枝 三 三 十 二 二 两 两 二 两 两 枚 治则 煎法 服法 日三 夜二, 夜二, 每服 一升 二合 每日 三服, 三服, 每服 一升
黄连汤证 腹中痛, 腹中痛, 欲呕吐
三 清上温 只煎一 两 下,和 次,取 胃降逆, 胃降逆, 其功效 各奏, 侧重辛 各奏, 开 取六升 和中降 去滓再 逆,化 煎,取 痰消痞, 痰消痞, 其药性 和合, 侧重苦 和合, 降 取三升
脾阳虚, 心下逆满,气上 脾阳虚, 心下逆满, 冲胸,起则头眩, 水停心 冲胸,起则头眩, 下 脉沉紧
桂枝、 桂枝、 前证 甘草 进一 步演 变可 白 成为 术、 茯 附子、 后证 附子、 苓 生姜、 生姜、 白芍
.
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表
大陷胸汤证 证型
大柴胡汤证
外邪入里化热, 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二经, 病因病 外邪入里化热,热与水饮互结于 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二经, 枢机不利,阳明燥实, 机 枢机不利,阳明燥实,腑气不通 胸胁 症状表 现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 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郁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 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 郁微烦,或心中痞硬,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 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而下 头汗出,舌燥而渴, 近,头汗出,舌燥而渴,日晡所 利。 小有潮热 泻热逐水破结 大陷胸汤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大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证
寒热错 局限在心下 杂于中, 杂于中, 脾胃升 降失职
半夏泻心汤
五泻心汤证治比较表:
药物组成 汤证 大黄黄连泻 心汤证 附子泻心汤 证 半夏泻心汤 证 病机 邪热壅 聚结于 心下 热邪壅 聚表阳 虚弱 临床表现 心下痞, 心下痞,按 之濡, 之濡,关脉 浮 心下痞,恶 心下痞, 寒汗出 治则 泻热消痞 黄 黄 半 炙 人 连 芩 夏 草 参 一 两 干 姜 大 枣 生 大 姜 黄 二 两 二 两 三 十 两 二 枚 一 两 三 两 十 四 二 两 枚 十 二 枚 一枚 附子 备注 亦云有黄 芩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