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1)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 以美衬丑,以乐衬哀等。 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帽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 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其中“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联就用了反衬法。诗人用海燕双栖反衬少 妇的孤独愁苦。
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 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 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 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
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
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 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 金鹧鸪。”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 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 门”等都是以动衬静。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运 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
质,给人深刻启示,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
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
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又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虚实结合是指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或过去的、未来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景。如《梦游天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1、对比《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2、反衬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正衬《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4、通感《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5、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谐音双关。

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晴”“情”谐音双关。

6、借代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7、比喻8、比拟9、夸张10、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二、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移情于景(和拟人结合运用)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8、联想和想像 多为浪漫主义诗所用。如李白的“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等。 9、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事物比成另一种本质不同的 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用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 可针对具体句子;象征往往是将具体事物赋予特定 的抽象的意义,应从整首诗上去理解。诗词当中经 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 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 敌万金。” 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等都 用了象征的手法。
三、修辞手法 1、夸张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比拟 可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 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 人昼梦年。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拟物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 东西,并且用船来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愁苦写 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也可理解为“化抽象为具体” 的表现手法。) 4、借代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 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 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白居易的《琵琶行》 “终岁不闻丝竹声”等。
4、白描:纯粹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虚实结合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回忆、梦境、联 想想像等)“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长恨 歌》、《雨霖铃》、《梦游天姥吟留别》、《破阵子 醉里 挑灯看剑》、《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采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整理一、修辞手法比喻,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为形象拟人,例:“碧溪留我武关东”、“霜禽欲下先偷眼”夸张,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借代,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借指战马和武器,合起来指战争。

通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之间的转换。

例:“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双关,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的双关)对偶,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排比,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典,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设问,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反问,例:“江东弟子今谁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起兴,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对比,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今昔对比)列锦:全部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叠字(重言),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顶真,例:“烟水江南小月淡,淡对山风湿红残,残夜难禁凋人颜”二、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描写:大的方面分为两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点就是对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面就是概括性的描写)虚实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由远到近,有大到小)多种感观相结合(例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蜀相》)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三、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1 .赋、比、兴赋,指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例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叫月。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述语段就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庄重、自尊。

比,是指用比喻的手法捕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此句用桑叶的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非常恰当。

兴,是指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要捕述的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用孔雀的欲飞又止来起兴,美丽而又忧伤,在诗的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气氛,并且成为整个诗歌意境的情感主线。

2.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特点。

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衬托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包括正利和反衬:(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事物。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利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2)反衬:利刚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

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现山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卜还能发此豪言壮语,更利托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4.象征是指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

例如,于谦《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们通过
对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感受和情绪。

例如,杜甫《登高》中写道: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山和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的敬仰之情。

2. 咏史怀古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赞颂历史人物和回顾古代故事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赞美和追忆,表达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和荣光。

3. 抒发个人情感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和心情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诉求和思考。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写道: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描绘夜晚的清幽与寂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的简要介绍。

古代诗歌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 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 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 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 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 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 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白居易的《琵 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渲染手法补充 渲染与烘托
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赏析各自的表达技巧。
山园小梅(其一) [宋]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表现手法——(三)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 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 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 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 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 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 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 “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引出诗歌话题, 引出下文对现实中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 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 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 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喻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寓意深远。

这些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古代诗人的高超技艺,也展示了他们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世间百态的深刻理解。

本报告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进行探讨。

二、表现手法1.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描写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中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通过描绘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抒情的目的。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物,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哀怨。

3. 对比反衬对比反衬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诗人通过对比两种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以突出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4. 渲染烘托渲染烘托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诗人通过详细描绘某一场景或情感,以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人通过对溪亭日暮的描绘,烘托出她沉醉的程度,进而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三、结论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用途。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反衬、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不仅展示了古代诗人的高超技艺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品味古代诗歌的钥匙。

这些表现手法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寓意,也让我们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建议与展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诗歌的魅力,建议广大读者深入学习诗歌理论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我国古代的诗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们的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常见手法:表现手法分(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抒情方式,(4)描写手法四大类。

(1)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等(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三)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李华《春行即兴》) 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
落鸟空啼”的愁绪。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
(3) 托 物 言 志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 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 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 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 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 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
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 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 词中,松、竹、菊、柳等都 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 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 发,或先写景后抒情。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 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
春山一路鸟空啼。
境却是“鸟空啼”,以 乐 写 哀 、以 闹 衬 寂 ,抒发安
于细微处见精神。
赏析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 寥寥数语勾勒了父 子_辛__勤__劳__作__,__官__家__ _修__筑__粮__仓___的画面, 表现了批判封建统 治阶级_残__酷__剥__削__、__ _压__榨__农__民__的深刻主 题。
“闲敲棋子”这一 细节,既写出了诗人 雨夜候客来访的情 景,又揭示了诗人 _因__客__不__来__,__夜__已__过__ _半__的_惆__怅__、__烦__躁___的 心情,可谓形神兼 备。
亦称“间接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
描写”。通
吴丝蜀桐张高秋, 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
过其他事物
空山凝云颓不流。 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
侧面 或环境描写
江娥啼竹素女愁, 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
描写 对主要对象
李凭中国弹箜篌。 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
加以渲染烘
托,使之突
(李贺《李凭箜篌引》)
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其中,修辞手法是指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反问等手段,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将一个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情景,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形象化抽象的概念。

例如,XXX的《望洞庭》中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拟人是指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例如,XXX的《新晴》中将XXX“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XXX“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景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夸张。

例如,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XXX”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XXX的《秋浦歌》中,白发长达三千丈,表达了深重的愁思,引人深思。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例如,XXX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形象生动。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以兰花象征高尚,都是常见的象征手法。

双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例如,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是双关修辞。

XXX的《竹枝词》中,“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设问和反问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XXX的《双调,蟾宫曲》中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XXX的《叠题乌江亭》中反问“肯为君王卷土来?”都是生动的表现手法。

总之,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1.直抒胸臆是指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表现手法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表现手法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用典、虚实结合以及衬托。

首先,诗歌中使用了典故,如“笛中闻折柳”一句,折柳在古代常作为送别之曲,这里借用此典,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同时,这也形成了诗歌内部的一种反衬,即在如此严酷的边疆环境中,战士们依然保持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其次,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歌中既有对边塞生活艰苦的实写,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又有对家乡春色的虚写,如“春色未曾看”。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

最后,诗歌还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的艰苦环境,衬托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

同时,通过对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的描写,也衬托出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衬托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

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之一,是由物及心,即通过描述客观事物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手法通常用于诗歌创作,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达到表达诗人内心感受和思想的目的。

在“兴”的表现手法中,物与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物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需要诗人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诗歌语言。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诗通过描述雨后海棠花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种通过物的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就是“兴”的表现手法之一。

总之,“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通过物与心的关系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达到表现诗人内心感受和思想的目的。

这种手法需要诗人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诗歌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
积累
1、如今人们同样只注重节日中的吃喝玩乐,忽略节日的内涵。 2、最突出的手法:指最能突出主旨的手法。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 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 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例题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 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 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练习2)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月圆⑴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 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 好愿望。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 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
月圆⑴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 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练习2)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 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 感伤形成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练习2)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一步:判断题干问的是哪个鉴赏角度,并思考其知识体系。
基本鉴赏角度:画面、手法、情感、语言、结构
画面:意象归纳式翻译;散文式翻译。 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 情感:羁旅、思乡、闺怨、隐逸、报国、失意、潦倒…… 语言:炼字、语言风格。 结构:照应标题、奠定基调、交代时地季、铺垫、渲染气氛……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知识体系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手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虚实 动静 对比 衬托
视听 点面 细节 白描
虚实结合
“虚”:想象的、回忆的、梦中的、隐性的。 “实”:眼前的、具体的、显性的。
2、注意诗中隐性的“虚”。
所谓隐性的“虚”是指诗歌画面中没有,读者却可以 通过诗句的暗示想象到的画面。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2、注意诗中隐性的“虚”。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继续努力
再见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 离迁徙汴洛、吴越等地。
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解题过程与积累方法展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二步:从知识体系中确定考点,并进一步落实答案。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Βιβλιοθήκη 手 (表现手法)法修辞手法
虚实 动静 对比
视听 点面 细节 白描
最后的总结: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第三步:按照“结论”+“解释”+“效果”的格式作答。
示例
运用了对比手法。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 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 感伤形成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