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跨距

合集下载

变电所地下管线相互之间的距离

变电所地下管线相互之间的距离

变电所地下管线相互之间的距离
GB 50059-1992《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的附录一为《地下管线的最小水平距离》、附录二为《地下管线相互交叉或与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分别见表附录一和表附录二。

注:①表列净距应自管或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

②当热力管与直埋电缆间不能保持2m净距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③同沟敷设的管线间距,不应受本表规定限制。

④压力水管与自流水管之间净距取决于压力水管的管径,管径大于200mm应取3m,管径小于200mm,应取1.5m.
⑤电缆之间的净距,还应满足工艺布置的要求。

⑥如有充分依据,本表数字可酌量减少。

注:①表列净距应自管或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

②生活给水管与排水管交叉时,生活给水管应敷设在上面。

③管沟与管线间的最小净距按本表规定采用,但穿越道路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不限。

④电缆之间的净距应按工艺布置要求确定。

⑤如有充分依据,本表数字可酌量减少。

配管工程规范-管道跨距规定

配管工程规范-管道跨距规定
可按图中的壁厚修正系数进行修正,但壁厚变化对不保温管道的基本跨距值影响不大,故一般情况下(减
薄量不超过管壁厚度的 30%)可不作壁厚修正。 例题:一装置外不保温气体管道,公称管径为 DN100(Ф114×4),设计温度 100℃,管壁腐蚀裕量
取 1.5mm(0.15cm),试确定其基本跨距。 1. 由图 2.2.1-1 中的装置外气体管道曲线查出不考虑管壁减薄影响的基本跨距为 L0*=11.7m; 2. 计算腐蚀裕量的壁厚修正系数
C1 4 t' / t 4 (0.4 0.15) / 0.4 0.89
制成用于各种保温和不保温管道的基本跨距曲线。这些曲线对常用管道规格(t/D≤0.1)的基本跨距值, 误差不超过±10%。 2.2.1 装置内及装置外的不保温管道
不保温管道的基本跨距一般均受刚度条件控制,对设计温度≤350℃的碳钢、低合金钢及不锈钢管 道可按图 2.2.1-1 查取基本跨距值。图中曲线按装置外的气体管道和液体管道及装置内的气体管道和液 体管道分别绘出。基本跨距按管子公称壁厚确定,若由于管壁需考虑较大的腐蚀裕量或其他减薄量时,
[σ]t—管材在设计温度下的额定允许应力,N/cm2; qo—每米管道的重力(包括管子、隔热层、物料重量及其他垂直均布持续载荷),N/m。
2.1.3 在刚度和强度条件计算的跨距值中,取较小者为该管道之基本跨距(L0 或 L0*)。 2.2 图表法
根据本规定基本跨距所需满足的最低刚度条件和强度条件,对计算公式作必要的工程简化处理,绘
2.1.2 强度条件 根据不降低管道承受内压能力的原则,规定装置内外的管道一律取其重量载荷(包括其他持续载荷)
在管壁中引起的一次轴向应力不超过额定允许应力的二分之一,管道跨距应为:
L02 (L02* ) 0.2

管道跨距规定

管道跨距规定

管道跨距规定1 总则1.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及其附属装置中温度不超过400℃的各种保温及不保温液体和气体管道的跨距及支承系统设计。

1.2 本规定规定了管道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16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供设计参考。

1.3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规定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种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以此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1.4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规定所规定之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1.4.1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1.4.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或要求为零的位置上;1.4.3 支吊架应尽可能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要对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载荷作用引起连接面泄露,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1.4.4 导向架不宜过分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系统的载荷;1.4.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1.5 本规定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问题的管道,应按设计规定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1.6 为使管道支承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对比较复杂的管系宜按以下步骤配置管架:第一步根据配管要求和初步应力分析划分管段,并确定端部固定架和必不可少的导向架位置;第二步分析管段的载荷条件及支承要求,对各集中载荷点及支承连接点等重要部位配置管架;第三步按本规定中所规定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配置其余各中间管架;第四步对需要进行热应力和动态分析的管段,应按相应规定作必要的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架位置作适当的调整;第五步校对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其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建筑构件来支承管道或作管架生根点用,以便尽量减少附加支承构件的数量,并按此要求在允许最大跨距范围内调整管架的位置;第六步检查与相邻管道及其支承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碰撞的情况,及有无可合并使用的管架,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管架位置作出调整。

管道跨距规定

管道跨距规定

mm
kg/m kg/m
kg/m
m
kg/m
m
kg/m
m
50 60.3 3.2 4.51 2.28 6.79 6.25 4.0 5.55 2.15 7.70 6.34 5.6 7.55 1.89 9.45 6.42
(65) 76.1 4.5 7.95 3.54 11.48 7.07 5.0 8.77 3.43 12.20 7.11 7.1 12.08 3.01 15.09 7.21
P &Lo
图 2.2.5 有集中载荷的水平直管的最大允许跨距
SESA 0201-2002
第 9 页 共 66 页
2.3 管道的基本跨距 2.3.1 编制的原始数据
本标准所列管道的基本跨距,按下列数据计算确定: a) 操作温度 T,一般取 250 ℃; b) 管材,一般为 20 号钢; c) 许用应力[σ250 ℃],在壁厚不大于 16 mm 时,一般取 110 MPa;在壁厚为 17 mm~40 mm 时,[σ250 ℃]一般取 104 MPa; d) 弹性模数 E250 ℃,一般取 1.864×105 MPa。 2.3.2 管道的基本跨距 2.3.2.1 无缝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1。 2.3.2.2 LG 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2。 2.3.2.3 STD 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3。 2.3.2.4 XS 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4。 2.3.2.5 SCH20 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5。 2.3.2.6 SCH40 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6。 2.3.2.7 SCH80 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7。 2.3.2.8 LG 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8。 2.3.2.9 STD 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9。 2.3.2.10 XS 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 2.3.2.10。

管道跨距规定

管道跨距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SLDI 333C06-2001管道跨距规定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录1.总则2.管道基本跨距的确定3.管道允许最大跨距的确定4.管道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5.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及其允许最大跨距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实施日期:2001-01-151 总则1.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及其附属装置中温度不超过400℃的各种保温及不保温液体和气体管道的跨距及支承系统设计。

1.2 本规定规定了管道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16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供设计参考。

1.3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规定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种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以此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1.4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规定所规定之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1.4.1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1.4.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或要求为零的位置上;1.4.3 支吊架应尽可能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要对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载荷作用引起连接面泄露,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1.4.4 导向架不宜过分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系统的载荷;1.4.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1.5 本规定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问题的管道,应按设计规定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1.6 为使管道支承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对比较复杂的管系宜按以下步骤配置管架:第一步根据配管要求和初步应力分析划分管段,并确定端部固定架和必不可少的导向架位置;第二步分析管段的载荷条件及支承要求,对各集中载荷点及支承连接点等重要部位配置管架;第三步按本规定中所规定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配置其余各中间管架;第四步对需要进行热应力和动态分析的管段,应按相应规定作必要的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架位置作适当的调整;第五步校对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其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建筑构件来支承管道或作管架生根点用,以便尽量减少附加支承构件的数量,并按此要求在允许最大跨距范围内调整管架的位置;第六步检查与相邻管道及其支承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碰撞的情况,及有无可合并使用的管架,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管架位置作出调整。

管道跨距规定

管道跨距规定

管道跨距规定目录1.总则2.管道基本跨距的确定3.管道允许最大跨距的确定4.管道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5.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及其允许最大跨距1 总则1.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及其附属装置中温度不超过400℃的各种保温及不保温液体和气体管道的跨距及支承系统设计。

1.2 本规定规定了管道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16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供设计参考。

1.3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规定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种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以此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1.4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规定所规定之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1.4.1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1.4.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或要求为零的位置上;1.4.3 支吊架应尽可能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要对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载荷作用引起连接面泄露,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1.4.4 导向架不宜过分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系统的载荷;1.4.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1.5 本规定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问题的管道,应按设计规定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1.6 为使管道支承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对比较复杂的管系宜按以下步骤配置管架:第一步根据配管要求和初步应力分析划分管段,并确定端部固定架和必不可少的导向架位置;第二步分析管段的载荷条件及支承要求,对各集中载荷点及支承连接点等重要部位配置管架;第三步按本规定中所规定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配置其余各中间管架;第四步对需要进行热应力和动态分析的管段,应按相应规定作必要的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架位置作适当的调整;第五步校对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其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建筑构件来支承管道或作管架生根点用,以便尽量减少附加支承构件的数量,并按此要求在允许最大跨距范围内调整管架的位置;第六步检查与相邻管道及其支承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碰撞的情况,及有无可合并使用的管架,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管架位置作出调整。

管道跨距

管道跨距

1 总则1.0.1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内的管道设计。

1.0.2 执行标准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1.0.3 本标准中所列的管道跨距是按照我院工程设计标准《装置内管道跨距的计算方法》(B C3-5-1-96)编制的。

1.0.4 本标准所列的管道跨距只供连续跨均布载荷下的水平直管使用。

对于带末端跨的水平直管、水平弯管、水平Ⅱ型管、带垂直管段的Z型管和有集中载荷的水平直管的允许跨距,应按《装置内管道跨距的计算方法》(B C3-5-1-96)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1.0.5 本标准代替《管线的跨距(B A3-3-10-90)和《装置内管线的基本跨距》(BA3-7-2-84)。

2 编制的原始数据2.0.1 本标准所列管道的跨距,按下列基本数据计算确定。

操作温度:T=250℃管材:20号钢]=110MP a(壁厚≤16m m)许用应力:[σ250℃]=104M Pa(壁厚=17~40mm)[σ250℃=1.864×105MPa弹性模数:E250℃3 管道的跨距3.0.1 无缝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1。

3.0.2 L 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2。

3.0.3 S TD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3。

3.0.4 X S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4。

3.0.5 S CH2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5。

3.0.6 S CH4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6。

3.0.7 S CH8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7。

3.0.8 L 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8。

3.0.9 S TD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9。

3.0.10XS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10。

表3.0.1无缝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2L 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3ST D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4X S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5S CH2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距表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表3.0.6sch4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表3.0.7 SC H8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3.0.7 SC H8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表3.0.8 L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8续表3.0.8续表3.0.8表3.0.9 STD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9续表3.0.9。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注: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1.5m;
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
附表四: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注:FAR-容积率 D-建筑密度 GAR-绿地率
附表五:
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
附表六:
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
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则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准。

④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附表七:
市各类建设项目自备停车位控制指标
表6.2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间距表。

钢骨架pe管管道跨距

钢骨架pe管管道跨距

钢骨架pe管管道跨距
钢骨架PE管管道的跨距需要根据管道的直径、工作压力、管道支撑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直径为100mm以下的管道,跨距在2.5m左右;直径为100mm-200mm 的管道,跨距在3.0m左右;直径为200mm以上的管道,跨距在3.5m左右。

此外,对于工作压力较高的管道,应适当减小跨距,以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

同时,管道的支撑和地质条件也会对跨距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在选择钢骨架PE管管道的跨距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和计算,以确保管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管道跨距

管道跨距

8.8 10.1 11.6 12.8 13.4 14.3 15.2 16.2 18
7.9 8.8 9.8 10.4 10.7 11.3 11.6 12.5 13.4
7.3 8.2 9.4 10.1 10.4 11 11.6 12.2 13.4
公称直径/mm 15 20 25 32 40 50 70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200 1400 1600
表2
说明:以上数据均选自《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下册)》,表2中数据 选取的是原表中最小的数值,隔热水平管道跨距与隔热层厚度有关。
装置内平管管道基本跨距 气体管道/m 液体管道/m 光管 隔热 光管 隔热 3.06 无数据 3 无数据 3.62 无数据 3.55 无数据 4.17 2.3-3.11 3.99 2.28-3.01 4.57 2.67-3.39 4.31 2.6-3.27 4.99 3.12-4.07 4.7 3.02-3.89 5.63 3.95-5.04 5.26 3.78-4.76 6.48 4.81-6.01 5.97 4.53-5.57 7.02 5.33-6.78 6.41 4.98-6.19 7.73 6.02-7.46 6.95 5.59-6.7 8.54 6.7-8.46 7.54 6.11-7.38 9.32 7.46-9.65 8.18 6.83-8.26 10.92 9.16-12.04 9.56 8.5-10.1 12.09 10.28-13.47 10.36 9.33-10.87 13.07 11.16-14.44 11.02 9.82-11.36 13.96 12.03-15.48 11.59 10.29-11.83 14.71 12.69-16.35 12.07 10.58-12.2 15.48 13.45-17.21 12.55 10.95-12.54 16.13 14.1-17.94 12.76 11.2-12.81 17.31 15.2-19.01 13.03 11.59-13.18 18.26 16.16-20 13.23 11.91-13.5 19.21 17.12-20.97 13.4 12.2-13.78 20.08 18.01-21.82 13.54 12.44-14.01 21.59 19-23.51 13.65 12.51-14.15 23.13 20.56-25.02 13.83 12.84-14.45 25.36 23.01-28.71 15.82 14.86-16.66 26.67 24.34-29.79 15.96 15.01-16.89

管道跨距设计技术规定

管道跨距设计技术规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管道允许跨距和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十六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石油化装置内外输送介质温度不超过400℃的液体的气体管道。

本标准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间题的管道,应按设计标准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2 管道跨距和支吊架的设置2.1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标准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跨导向间距,以虎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2.2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标准允许距距和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2.2.1 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2.2.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的位置上;2.2.3 支吊架应尽可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应以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荷载作用引起连接面泄漏,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2.2.4 导向架不宜过份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统的荷载;2.2.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3 管道基本跨距的确定基本跨距是用以确定管段允许跨距的基准数据。

本规定根据三跨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别以计算法和图表法规定如下:第 2 页 共 25 页 04B226 – 19973.1 计算法 3.1.1 刚度条件根据管段不应在轻微外界扰力作用下发生明显振动的要求,规定装置内管段的自振频率不低于4次/秒,装置外管段的自振频率不低于2.55次/秒,由此规定的跨距计算如下。

相应管道允许扰度,装置内为1.6mm ,装置外为3.8cm. L 01=0.2124qoIE t (1-a) L 01*=0.2654qoIE t (1-b) 式中: L 01一装置内管道由刚度条件决定的跨距,m; L 01*一装置外管道由刚度要件决定的跨距, m; I 一管子扣除腐蚀裕量后的惯性矩(见表1), cm 4;E t 一管材在设计温度下的弹模量(见40B201-1997《工艺管道应力分析技术规定》附录二),MPa ;qo 一每米管道的质量(包括管子 、隔热层、物料质量及其他垂直均布持续荷载),kg/m 。

110kv钢管直线塔跨距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10kv钢管直线塔跨距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10kv钢管直线塔跨距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110kv钢管直线塔的跨距是指两个相邻塔之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在输电线路中,为了保证安全和稳定的电力传输,正确计算和设计钢管直线塔的跨距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释和说明110kv钢管直线塔的跨距以及相关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结构,并简要介绍了110kv钢管直线塔的跨距概念。

接下来的章节将依次详细讨论110kv 钢管直线塔跨距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对设计的影响。

然后,文章将提供一般概述110kv钢管直线塔的结构、特点、应用领域及需求量分析,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的跨越方式,并对天空螺旋嵌套式斜拉测索方式进行问题分析。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本文所述要点,并对110kv钢管直线塔跨距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110kv钢管直线塔跨距的全面解释和说明。

通过介绍跨距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对设计的影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110kv输电线路中钢管直线塔跨距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概述110kv钢管直线塔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

最后,在探讨不同的跨越方式时,我们将分析其经济性、稳定性以及安全可靠性,并为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2. 110kv钢管直线塔跨距解释说明:2.1 跨距定义:110kv钢管直线塔的跨距是指两个相邻塔杆之间的水平距离。

它是设计和安装电力输电线路时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确定塔基尺寸、导线张力以及绝缘子串的长度。

2.2 跨距计算方法:在计算110kv钢管直线塔的跨距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支撑点负荷、导线张力、风荷载以及结构强度等。

通常会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来进行复杂的结构计算,并使用一定的工程经验和规范要求来验证结果。

2.3 跨距对设计的影响:110kv钢管直线塔的跨距直接影响着整个输电线路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110kv钢管塔跨距

110kv钢管塔跨距

110kv钢管塔跨距1.引言1.1 概述110kV钢管塔是电力传输线路中常见的一种塔型,用于支撑高压导线和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钢管塔的跨距是指两个相邻塔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电力线路设计中,110kV钢管塔的跨距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对电力线路的传输能力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110kV钢管塔的跨距的合理确定,能够保证电力线路的均衡负荷分布,减轻塔身的承载压力,提高电力线路的传输能力和安全性。

同时,合理的跨距还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减少工程施工难度和复杂性。

在确定110kV钢管塔的跨距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需要考虑导线的工作拉力和塔身的抗风能力。

导线的工作拉力是根据电力传输需求和设计标准确定的,而塔身的抗风能力是钢管塔本身的结构性能。

合理的跨距能够有效均衡导线的拉力,减少对塔身的影响,并保证塔身在风力作用下的稳定性。

其次,需要考虑导线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导线的垂直度和水平度是保证电力传输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跨距不仅能够保证导线的垂直度和水平度,还能够减少导线的张力,减轻导线对塔身的作用力。

最后,还需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电力线路的建设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合理的跨距能够减少电力线路对土地的占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合理的跨距还能够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和复杂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确定110kV钢管塔的跨距是电力线路设计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合理的跨距能够保证电力线路的传输能力和安全性,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同时也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110kV 钢管塔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跨距确定。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110kv钢管塔跨距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提供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围绕110kv钢管塔跨距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两个要点。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文档
文档
注: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1.5m;
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文档
附表四: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文档
注:FAR-容积率 D-建筑密度 GAR-绿地率
附表五:
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
文档
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
附表六:
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
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则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准。

④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文档
文档
附表七:
宜春市各类建设项目自备停车位控制指标
表6.2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间距表。

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

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

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是指供水管线在水域或其他障碍物上的跨越长度。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供水管线的跨越工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多个环节,对于保障城市正常的供水服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的设计是基于对地理环境和工程需求的综合考虑。

在城市中,水域、道路、建筑物等各种障碍物会影响供水管线的布置和传输效果。

因此,在进行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交通状况、建筑物布局等因素,以确保供水管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的施工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备。

在处理供水管线跨越水域或其他障碍物时,常用的方法包括桥梁、隧道、管道顶升等。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的维护是确保供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

供水管线跨越水域或其他障碍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水流冲击、地质灾害等。

因此,在日常维护工作中,需要定期巡检供水管线跨越部分,并及时修复和加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确保供水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都需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规范。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是城市供水系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和工程需求,并采取合适的技术和设备。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供水管线工程总跨度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安装工程—综合管线布线间距的要求

安装工程—综合管线布线间距的要求

安装工程—综合管线布线间距的要求一、管线综合原则1 总原则1.1 大管优先,小管让大管;1.2 有压管让无压管;1.3 低压管避让高压管;1.4 常温管让高温、低温管;1.5 可弯管线让不可弯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1.6 附件少的管线避让附件多的管线,安装、维修空间≥500mm;1.7 电气管线避热避水,在热水管线、蒸气管线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1.8 当各专业管道不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汽车库等):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上层,风管布置在下层;如果同时有重力水管道,则风管布置在最上层,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下层;1.9 当各专业管道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走道、核心筒等),由上到下各专业管线布置顺序为:不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桥架、水管;1.10 综合管线间距最小值要求:2 结构专业2.1 结构平面上已经标注为后浇板的区域,若在此区域内留洞,则不另外表示;2.2 结构平面中,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2.3 对于人防区域顶板上留洞,无论洞口大小,均需要结构专业确认,并在结构图上表示;2.4 设备管道如果需要穿梁,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250。

开洞位置位于梁高度的中心处。

在平面的位置,位于梁跨中的1/3处。

穿梁定位需要经过结构专业确认,并同时在结构图上表示;2.5 在剪力墙上穿洞时,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

但设备专业留洞,需要注意留在墙的中心位置,不要靠近墙端或者拐角处,避免碰到暗柱。

现场在墙上留洞时,如果发现洞口碰暗柱情况,需要通知结构专业进行处理;2.6 在连梁上穿洞时,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800;2.7 结构不表示的小洞口,其他专业一定要表示清楚,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2.8 结构楼板上,柱帽范围不可穿洞。

3 水专业3.1 管线要尽量少设置弯头;3.2 给水管线在上,排水管线在下。

管道相关安全距离标准

管道相关安全距离标准
8.3.2管道与管道及电缆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规定。
8.3.6管道与电缆间交叉净距不应小于0.5m。电缆宜敷设在热管道下面,腐蚀性流体管道上面。
8.3.7B类流体、氧气和热力管道与其他管道的交叉净距不应小于0.25m;C类及D类流体管道间的交叉净距不宜小于0.15m。
沟与铁路、道路、建筑物的距离应根据建筑物基础的结构、路基、管道敷设的深度、管径、流体压力及管道井的结构等条件来决定,并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
避免将管沟平行布置在主通道的下面。
本规范第8.1节中有关管道排列、结构、排气、排液等条款也适用于沟内管道。
8.3埋地管道
8.3.1埋地管道与铁路、道路及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表F的规定。
2与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平行敷设时,其管道中心线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应小于10m,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m。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28-2006
本规范适用于向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作燃料用的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燃气工程设计。
注:1 本规范不适用于城镇燃气门站以前的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2006版》GB50253-2003
1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2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飞机场、海(河)港码头、大中型水库和水工建(构)筑物、工厂的距离不宜小于20m。
3原油、液化石油气、C5、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平行敷设时,其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宜小于10m,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m。
直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