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教学内容

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1.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是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

3.环境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4.系统性

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128

学 分:8.0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教案标题:自然地理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引入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和定义,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一

些自然地理学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现象。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地球的水文与水循环、地球的生态系统等。通过图表、实例和简单的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实践活动(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自然地理学的相关

现象。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周边的湖泊或山区进行考察,或者在实验室

中进行模拟实验。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中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资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最

新进展。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网站、科普读物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

探索。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观察报告、制作一份实验记录或

进行小组讨论等。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

1. 自然地理学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102 学时分配:讲课68 实验34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部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规划课程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所需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绪论(2学时,讲授)

地理学史简介(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对象、分科及研究任务(掌握)(二)地壳(12学时,讲授)

1.地壳概述

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地壳的结构(掌握)。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掌握)。

2.矿物

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外表形态(理解)。矿物的化学性质(理解)。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掌握)。

3.岩石

岩浆和岩浆作用(掌握)。岩浆岩的产状(理解)。岩浆岩的成分(掌握)。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岩浆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理解)。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沉积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变质作用的要素(了解)。变质岩的特征(理解)。变质作用类型力和主要变质岩(掌握)。变质岩的肉眼鉴定(掌握)。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20107300

2.课程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logy

3.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信息工程等大一学生

4.开课学院(课部)、系(中心、室):信息工程学院

5.总学时数:40

讲课学时数:40 ,实验学时数:

6.学分数:2.5

7.授课语种:中文,考试语种:中文

8.教材:《地质地貌学》左建,《自然地理学》伍光和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矿物的相关内容,以及三大岩石的形成、结构和构造、主要岩石的特点,构造运动,以及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和黄土地貌、冰川和冻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及构造地貌等相关内容。

三、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续的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应用模型、高光谱遥感等课程提供地理学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以及各种地貌特点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质地貌环境,识别矿物岩石类型等方面的能力。

四、与本课程相联系的其他课程

《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原理》、《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地质遥感》

五、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和特地;

2、熟悉识别各种构造运动(岩石的产状、褶皱、断裂、地震);

3、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和其地貌特点;

4、综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查,平时作业和出勤40%+开卷考试成绩60%

七、教学参考资料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普通地质学》陶晓风,《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

《自然地理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

54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二、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考核要点: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

教学要点:

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理坐标,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然地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自然地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学习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入门课。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解决这些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人类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自然环境的动力学性质和人-地相互作用过程及响应机制,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构筑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这方面,自然地理学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传授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驱动力量和基本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掌握整体论的思想方法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建立起从事地理科学探索的兴趣,并诱导学生对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训练学生中、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读书报告和综述的写作能力,专题讨论会上的口头表达与答辩能力,以及初步的野外观察与观测能力。

4.造就具有横断学科优势的未来地球科学家和具有综合素质的资源与环境决策、管理人才,促进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各学科的整合、重组和交叉。

二、课程安排

本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讲授(秋季),周学时4,总学时62,学分4。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

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

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地表水环境

-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

3. 地表岩石环境

-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4. 地表生态环境

-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

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

《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Ⅰ》(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学Ⅱ》(地质学基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自然地理学Ⅲ》(气象与气候):气象与气候基本知识内容、气候及气候资源;《自然地理学Ⅳ》(水文与地貌):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自然地理学Ⅴ》(土壤与生物):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自然地理学Ⅵ》(综合自然地理):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

2、坚持地理科学教育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二)教学任务

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地

球空间现象的学科。地理学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理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以指导地理学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地

理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物理地理特征,包括陆地、水体、

气候等;

2. 培养学生对地球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认识水平和

综合素质。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气候与气候带、地形地貌、水文地理等;

2.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人口分布、城市与乡村、交通与通讯、资

源与环境等;

3. 地理方法:包括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场地考察与实地

实验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式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互动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

知识;

2. 教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

统应用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评价标准

1. 系统掌握地理学基础知识,能准确描述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球人类

活动;

2.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地实验,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总结

地理学教学大纲是地理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根据地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深入挖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

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与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形成原因机制,树立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互作用、人地相互协调的观念,学会利用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地理学问题,学会欣赏地貌与山水景观,学会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掌握地表环境评估、预测、规划、管理和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

学分与学时

每周3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将讲授、讲座、实习、实验、讨论、座谈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讲座相结合,认知与探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变为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的ppt课件均已上网,学生课后可以方便的查看,利用自然地理网站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问题答疑。大量的视频材料用以扩充知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结构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共1学时

第1节自然地理学性质、研究对象、性质

第2节自然地理学于地球表层系统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共1学时

第1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2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共1学时

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功能和地表主要过程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共9学时

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2节岩石圈的结构与运动、固体地球的结构与轮廓第3节构造运动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简介

1 课程说明:

《自然地理学》是我院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全面介绍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各个自然地理单元的成分、结构、形成演化机理、及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探讨各自然地理单元之间在物质迁移、能量转换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自然地理原理在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等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明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及其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2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编着: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杨达源等编: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建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马建华等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教学重点:

本课程以地壳(岩石圈)、大气与气候(大气圈)、及海洋与陆地水(水圈)为重点教学内容,在深入分析三者的组成、特征、运动机制的基础上,阐明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三者物质迁移、能量转换的作用关系,进而探究其地貌、土壤、生物等圈层之间的生因关系。

4 本课程主要特色:

(1)综合性。将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综合统一起来,研究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及相互之间关系和作用。在大纲制定、课时安排、教材处理、内容精选、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重在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自然地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2.5

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36 ,实践(实验)学时:18

授课对象:生态学专业

授课语言:中文

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网址:无

撰写人:徐启新

审定人:杨凯

一、课程简介(中文)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

规律的学科。本门课程是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本校生态学专业设置的特点,本门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各圈层的基本特性、形成、分布、分异的过程和规律;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自然环境野外调查分析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两部分。

课程简介(英文)

Physical Geography is on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cologic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Physical Geography is study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tmosphere, hydrosphere, lithosphere, pedosphere, etc. ;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and regularity for every spheres;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spheres; the basic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f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is course include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s.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

1、掌握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为构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

2.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实验、实习技能。

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作业要求

课堂教学(共计36学时):

绪论(1学时)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4学时)

第一节宇宙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

第三节地球的构造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章地壳(5学时)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构造运动

第三节地质构造

第四节火山

第五节地震

第三章大气(8学时)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2学时)

第一节海洋

第二节河流

第三节湖泊与沼泽

第四节地下水

第五节冰川

第六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五章土壤地理(2学时)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土壤形成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第六章生物地理(2学时)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第七章地貌(8学时)

第一节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第二节构造地貌

第三节重力地貌

第四节流水地貌

第五节喀斯特地貌

第六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第七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八节海岸与海底地貌

第八章自然地理专题讲座(4学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第二节地球表层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地壳的演化简史

第五节全球环境变化

实验与实习(共计18学时):

1、宇宙录像观摩(2学时)

2、矿物和岩石标本识别(4学时)

3、地质活动录像观摩(2学时)

4、气候气象录像观摩(2学时)

5、看云识天气(2学时)

6、水文测量(2学时)

7、地貌及地质景观录像观摩(2学时)

8、自然环境野外调查(2学时)

四、教材、参考书目或其他学习材料

教材:伍光和主编,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参考书目:

杨达源主编,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杨士弘主编,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

五、考核办法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占10%,采用课堂讨论、作业。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