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基础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基础考试试题

核磁共振成像基础考试试题

核磁共振成像基础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通过下列哪种技术原理来生成图像的?A. X射线吸收B. 声波反射C. 磁共振信号D. 红外线热辐射2. MRI中使用的主要成像序列是:A. T1加权B. T2加权C. 平扫D. 灌注显像3. 下列哪种组织在MRI图像上显示为高信号强度?A. 空气B. 脂肪C. 骨骼D. 肌肉4. MRI成像中涉及的技术参数有:A. TR和TEB. 层厚和像素大小C. 信号衰减和时间延迟D. 对比剂浓度和吸收率5. MRI中的磁场强度单位是:A. 特斯拉(T)B. 压巴(Pa)C. 瓦特(W)D. 摄氏度(℃)二、简答题1. 简要描述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2. 请说明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的原理,并分别给出在图像上的特点(如信号强度和对比度等)。

3. 请列举并解释影响MRI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4. 请解释MRI中的梯度磁场是如何产生和使用的。

5. MRI如何与其他医学成像技术(如CT和超声波)相比,在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何优势和局限性?三、解答题1. 请分析MRI患者体内异物(如金属植入物)对图像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 以一个具体的临床应用场景为例,阐述MRI在该场景中的作用、优势和挑战。

3. 分析并比较MRI成像中主要序列的优缺点,给出临床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4. MRI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有何区别?如何优化MRI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5. 解释并比较MRI中的快速成像技术(如快速自旋回波、快速梯度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在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方面的差异。

磁共振基础知识教学教材

磁共振基础知识教学教材

多核磁共振(Multi-nuclear MRI):利用不同原子核的磁共 振特性,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组织 成分的信息。例如,利用氢、碳 和磷的磁共振信号,可以提供关 于脂肪、蛋白质和水含量的信息。
功能和代谢成像:随着磁共振技 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更加关注 功能和代谢成像。这包括利用磁 共振波谱(MRS)技术测量组织 代谢物,以及利用fMRI技术研究 大脑功能活动。
MRI图像的解读技巧
熟悉正常解剖结构
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正常 MRI表现,以便更好地识 别异常病变。
观察病变形态和信号
注意观察病变的形态、大 小、边缘和信号特点,与 正常结构进行对比。
结合临床病史
综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 状和体征,对MRI图像进 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动态观察
对于需要观察病变演变过 程的病例,进行动态MRI 检查,以便更好地评估病 情。
感谢观看
常见病变的MRI表现
01
02
03
脑部病变
脑梗塞、脑肿瘤、脑炎等 疾病的MRI图像,分析其 病变形态、信号特点和扩 散方式。
脊柱病变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脊柱骨折等疾病的MRI图 像,描述其病变部位、程 度和对脊髓的影响。
骨关节病变
骨关节炎、骨折、骨髓炎 等疾病的MRI图像,解释 其病变信号、骨质破坏和 关节积液情况。
05
磁共振成像的伪影与校正
伪影的产生与分类
伪影的产生
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磁场 不均匀、射频脉冲激发不充分等,会导致图像质 量下降,形成伪影。
伪影的分类
根据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伪影可分为多种类型, 如运动伪影、截断伪影、化学位移伪影等。
伪影的校正方法
1 2
硬件校正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

脉冲序列的优化
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辨率,需要不断优化脉冲序列。
例如,通过调整射频脉冲的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可以更好地控制原子核的共振 行为,从而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同时,优化磁场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更好地控制原子核的排列方向和程度 ,从而更好地产生可检测的磁共振信号。
04
CATALOGUE
、环境科学等领域。
02
CATALOGUE
磁共振设备
磁共振扫描仪
磁体
产生静磁场,使人体组织处于 固定磁化状态。
梯度系统
产生磁场梯度,用于定位和选 择特定的组织部位。
核心组成
磁体、射频系统、梯度系统和 计算机系统。
射频系统
发出电磁波,打破组织内的氢 原子核的磁化状态,并在特定 射频脉冲下共振。
计算机系统
梯度磁场的安全
梯度磁场是实现图像定位和空间编码的关键部分,但高梯度强度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需要确保梯度磁场在安全 范围内。
避免梯度切换过快
过快的梯度切换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损伤,需要控制梯度切换的速度和幅度。
THANKS
感谢观看
磁共振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 学诊断,特别是对于脑部、关 节和软组织等部位的病变诊断

材料研究
在材料科学领域,磁共振技术 用于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 能,如聚合物、陶瓷和金属等 。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用于分析 化学样品中的分子结构和化学 反应过程。
其他领域
除了上述领域,磁共振成像技 术还应用于生物学、地球科学
采集和分析信号,并生成图像 。
磁体系统
类型
分为高磁场和低磁场两种类型。高磁 场通常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 但成本也更高。低磁场适用于小范围 的检查,如关节检查等。

磁共振阅片基础知识

磁共振阅片基础知识

磁共振阅片基础知识
磁共振成像(MRI)呀,就像是给身体拍了一部超级清晰的“大片”!咱来好好唠唠这磁共振阅片的基础知识哈。

你想想看,这磁共振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摄影师”,能把我们身体里面的情况拍得清清楚楚。

那片子上的图像啊,可都是身体内部的秘密呢!
先说说那白花花的一片,嘿,那可不是雪哦!那可能是骨头呀,骨头在片子上看起来就是白白亮亮的。

然后呢,还有一些灰色的区域,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肌肉啦、软组织啥的。

那要是看到一些黑黑的地方呢?别急别急,这可能是一些空腔呀,比如脑室之类的。

就好像一个大房间,里面空空的,所以看起来就比较黑啦。

再来讲讲那些像线条一样的东西。

哎呀呀,那可能就是血管啦!血管在磁共振片子上有时候就像小蛇一样弯弯曲曲的。

你说神奇不神奇?
咱们看片子的时候可不能马虎哦!要像侦探一样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比如说,看看有没有异常的亮点呀,或者是形状奇怪的地方。

这可都可能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呢!
就好比说,如果看到一个地方突然凸出来一块,那是不是就像脸上突然长了个痘痘一样显眼呀?这时候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啦,是不是身体哪里出问题啦?
还有哦,不同的部位在片子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呢。

脑袋的片子和肚子的片子那肯定不一样呀,就像苹果和橘子,长得都不一样嘛!
总之呢,磁共振阅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也别被它吓住啦!只要我们多学习,多观察,慢慢就会找到其中的窍门啦。

咱得把自己练成一个厉害的“片子解读大师”,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啦!这不就是对自己健康负责嘛!磁共振阅片,加油学起来呀!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MRI

MRI

磁共振成像(MRI)知识讲座引言我们将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向大家略做介绍,希望能有所帮助。

第一章磁共振成像(MRI)基础知识一、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1、人体组织的化学特性人体内最多的分子是水,约占人体重量的65%,其次为脂肪成份。

此外,还有大量有机分子,如蛋白质、酶、磷酯等。

这些物质中都含有大量的氢原子。

因此,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原子。

2、磁共振成像(MRI)原理目前的磁共振成像是氢原子的成像,实际上是脂肪和水为主的软组组成像,或者说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身体细胞中的氢原子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通过精密的电脑系统重建而获得高清晰的影像,以达到诊断目的的一种技术。

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概况1、1977年:初期MRI全身图像产生;2、1980年:首台商品磁共振成像系统问世;3、1981年:首台超导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建立;4、1983年:获准进入市场;5、1989年:我国0.15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15P)问世;6、1992年:我国0.6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60S)问世;7、1999年:我国0.35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NOVUS系列)开发成功;8、2000年:我国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NOVUS系列)开发成功;9、目前: 3.0T超导磁共振应用于临床;10、目前:7.0T、10.0T磁共振进入临床前研究;三、磁共振成像(MRI)的一些基本概念1. 什么是Tesla?Tesla(T)是一个磁场强度单位,中文译为特斯拉,一单位T等于10000Gause,Gause中文译为高斯,地球的自然磁场强度为0.3~0.7Gs,南北极有所不同。

2. 什么是共振?共振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体的运动在重力作用下将会有自身的运动频率。

当某一外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时,而且有固定的频率,如果这个频率恰好与物体自身运动频率相同,物体将不断吸收外力,转变为自身运动的能量,随时间的积累,能量不断被吸收,最终导致物体的颠覆而失去共振状态。

磁共振基础序列

磁共振基础序列

磁共振基础序列
磁共振基础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梯度回波(GRE)序列和反转恢复(IR)序列等。

这些序列在磁共振成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调节来获取不同的图像信息,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自旋回波(SE)序列是最常用的磁共振序列之一,它利用射频脉冲激发组织中的氢原子核,然后使用不同的回波时间(TE)和重复时间(TR)来获取不同的图像信息。

SE序列可以产生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图像,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是一种改进的SE序列,它通过减少扫描时间提高了成像效率。

FSE序列适用于快速动态成像和实时成像,例如在心血管和腹部成像中广泛应用。

梯度回波(GRE)序列利用磁场梯度来产生图像对比,因此不需要等待自旋回波的形成。

GRE序列可以产生快速的图像,适用于血流成像和功能成像。

反转恢复(IR)序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IR序列,它通过在射频脉冲之前和之后施加反向磁场来增加组织对比度。

IR 序列常用于脑部、脊柱和肝脏等器官的成像。

除了以上基础序列外,还有一些更复杂的磁共振序列,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波谱成像(MRS)等。

这些序列可以提供更多的组织生理信息和代谢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基础

磁共振基础

第二章(物理学原理)第1-4节(物质基础-核磁弛豫)地球表面带有电荷并自旋-------形成电流环路------产生感应磁场(地磁)。

磁性原子核特性:以一定的频率自旋,由于表面带有正电荷,即形成电流回路,从而产生磁化矢量。

我们把这种带有正电荷的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

但并非所有原子核均能自旋而产生核磁,即并非所有的原子核都为磁性原子核,条件就是中子数和质子数至少有一项是奇数。

一般指的磁共振图像即为1H的磁共振图像。

原因是氢质子1、在人体中的摩尔浓度最高,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2、磁化率最高;3、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具有生物代表性。

但并非所有的氢质子都能产生MRI信号。

常规MRI的信号主要来源于水分子中的氢质子(简称水质子),部分组织的信号也可来源于脂肪中的氢质子(简称脂质子)。

人体中的水分子可以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所谓结合水是指蛋白质大分子周围水化层中的水分子,这些水分子粘附于蛋白质大分子部分基团上,与蛋白质大分子不同程度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结合水,其自由运动将受到限制。

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人体组织中可以互换,处于动态平衡。

由于化学位移效应,不同分子中的氢质子进动频率存在差别,蛋白质大分子中氢质子的进动频率大多偏离MRI的中心频率(自由水的进动频率),一般情况下不能被射频脉冲激发,因此不能产生信号。

由于自由运动受到限制,蛋白质和结合水的T2值都很短,一般<1ms,常规MRI采集回波信号至少需要数毫秒,还没有来得及采集回波信号,蛋白质和结合水的信号已经全部衰减。

因此即便蛋白质和结合水中的氢质子被射频脉冲激发,也不能产生 MRI信号。

因此,对于不含脂肪的组织,其MRI信号的直接来源就是自由水;结合水和蛋白质都不能直接产生信号,但结合水和蛋白质可以影响自由水的弛豫,也可通过磁化传递效应,最后也会影响到组织的信号强度。

进入主磁场后处于低能级的氢质子仅比处于高能级的氢质子多出数个ppm(百万分之一),而磁共振成像利用的就是多出来的这少部分氢质子,因此实际上磁共振信号是非常弱的。

临床培训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及读片方法演示文稿

临床培训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及读片方法演示文稿

临床培训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及读片方法演示文稿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现象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掌握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及准确的读片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1.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改变外加静磁场和高频电磁辐射的频率,使原子核磁矢量发生受迫的能量变化,再通过梯度磁场和高频线圈的变化,得到不同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2. 磁共振扫描序列常用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和增强扫描序列。

T1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解剖结构;T2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病变;增强扫描序列适用于观察病变血供情况。

3. 磁共振影像解剖结构磁共振影像解剖结构包括脑、胸腔、腹部等。

脑部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异常结构和病变,胸腔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肺部病变,腹部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腹部脏器的异常结构和病变。

二、磁共振读片方法演示1. 读取序列及参数设置打开磁共振图像,选择所需的扫描序列,设置合适的窗宽窗位以显示图像细节。

根据病情需求,合理调整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和翻转角度等扫描参数。

2. 图像评估与患者信息核对首先评估图像清晰度,包括图像边界清晰、病变显示是否明确等。

其次,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确保与图像信息一致。

3. 解剖结构观察根据磁共振图像,观察和评估解剖结构是否正常。

比如,脑部磁共振图像应注意观察脑回、脑室、脑实质等结构是否完整,有无异常信号等。

4. 病变辨析与分析在图像上观察和分析病变,包括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征。

通过比对不同序列的信号强度和特点,辅助判断病变的性质,如囊性、实质性、出血等。

5. 诊断意见与建议根据图像观察和病变分析,提出诊断意见,并结合临床病史,给出治疗或随访建议。

例如,病人脑部磁共振图像上显示出一颗直径较大的肿瘤,可以提出肿瘤的初步诊断,并建议行进一步的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治疗措施。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

何为加权???
所 “重 谓的加权就是 点突出”
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突出组织氢质子含 量差别
T1WI T2WI
T1WI T2WI
人体不同组织的
磁共振检查技术
平扫(T1WI,T2WI,PDWI) 增强(TIWI) 动态增强(Dynamic MR)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脂肪抑制成像(STIR) 水抑制成像(FLAIR) 水成像(MRCP、MRU) 灌注成像(Perfusion) 弥散成像(Diffusion) 功能成像(Function MR)
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 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
z M
x
按照单一核子 进动原理,质子 群在静磁场中 y 形成的宏观磁 化矢量M
Z
B0
Z
MZ
X A
Y
X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Y MXY
B
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 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 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 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 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
X
X
体各类组织均有特定T1 、
(4)停止后一定时间 (5)恢复到平衡状态 T2值,这些值之间的差
异形成信号对比
弛豫:Relaxation;
自然界的一种固有属性;即任何系统都有在外





MR 信 号 特 点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影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进行激发和检测,利用产生的信号来重建图像,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的非侵入式成像。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信号的形成和图像重建三个方面。

首先,核磁共振现象是MRI成像的基础。

在外加静磁场的作用下,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会产生磁偶极矩,这些原子核会在外加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发生共振,从而产生磁共振信号。

这一现象是MRI成像能够实现的前提,也是MRI成像技术的基础之一。

其次,磁共振信号的形成是MRI成像的关键。

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会发生共振,产生磁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包含了组织的丰富信息,如T1弛豫时间和T2弛豫时间等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反映出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信息,为后续的图像重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最后,图像重建是MRI成像的核心技术。

通过对磁共振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图像重建的过程主要包括信号采集、空间编码、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和图像重建等步骤,这些步骤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算法支持,才能最终得到清晰、准确的MRI图像。

总的来说,MRI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无辐射、无创伤的医学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

通过对核磁共振现象的理解和磁共振信号的形成,以及图像重建的技术支持,可以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精准成像,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MRI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MRI基础知识

MRI基础知识
5.MRI的三种基本图象特点
T1WI TR 500ms TE 20ms T2WI TR 1500ms TE 100ms 质子加权 TR 1500ms TE 20ms T2WI和质子加权可在一次成像中得到,质子加权诊断意义不大,现很少使用
8.2 成像伪影多 运动伪影多:儿童、老年体弱患者 心脏、大血管搏动 吞咽、呼吸运动 脑脊液流动 金属伪影 机器伪影等
脑MRA
腹腔MRA,使用造影剂
正常肺血管MRA
先心-室间隔缺损
夹层动脉瘤
MRCP
胆总管下段结石
肝门胆管癌
输尿管结石 MRU



7.6 检查安全 无射线辐射损伤
8.MRI检查和诊断的缺点
8.1成像速度慢 颅脑检查需要10分钟左右 腹部多期增强检查需要30分钟左右 目前高场MR可一口屏气完成肝脏扫描,可进行动态增强多期扫描,但图象质量稍差.
T1WI显示解剖结构好
T2WI显示病灶敏感
T1WI
T2WI
6.各种常见组织MRI信号表现
主要有: 水 脂肪 肌肉 骨骼 脑实质 血肿 血流 粘液
夹层动脉瘤I型
肺动静脉瘘
右侧肾动脉狭窄
脑外伤: 颅底脑挫裂伤 硬膜外血肿 SAH
慢性硬膜下血肿
早期大脑中动脉分支梗塞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脑干腔隙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梗塞伴出血
星形胶质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
听神经瘤
脑膜瘤
血管母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
肺癌脑内多发转移
脑动静脉畸形
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Ⅰ型)
Gd-DTPA特征: 驰豫性强(T1WI信号增高) 毒性小、安全系数大 细胞外分布,且不通过血脑屏障 迅速肾脏排泄 禁忌症少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射频脉冲与磁化矢量
射频脉冲
向样品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发生旋 转。
磁化矢量旋转
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从一个静息态旋转到另一态,产 生能量变化。
信号的产生
磁化矢量回到静息态时释放能量,被探测器接收并转 换为可测信号。
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接收线圈
环绕在样品周围的接收线圈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
信号处理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大于或等于7 特斯拉(T)的磁场进行成像。超高场强设 备在图像质量和分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有助于 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功能与分子影像学在技术利用磁场变化 来研究大脑和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通过测 量血液氧合状态的变化,fMRI可以揭示大脑 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模式。此外,fMRI 还可以用于研究其他器官的功能和疾病进程。
射频电磁场安全
射频电磁场是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能量形式, 需要确保其强度符合国际和国家安全标准,避免对患者的 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热安全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设备会向人体发射射频脉冲,这些 脉冲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监测和限制患者的体温升高, 确保热安全。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01
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是磁共振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参数优化
根据不同的扫描目标和需求,优化扫描序列中的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脉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以提高图像 质量和分辨率。
04
磁共振成像设备
磁体系统
01
02
03
磁体类型
超导磁体、永磁磁体和常 导磁体等。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决定了成像质量, 通常在0.5-3.0特斯拉之间。

mri的成像基础

mri的成像基础

mri的成像基础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成像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其核心原理如下: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氢原子核(质子)和其他具有非零核自旋数的原子核在自然状态下都具有磁矩。

在人体组织中,尤其是氢原子核(因水分子中含有大量氢原子,而人体约70%由水组成)由于其单一正电荷和自旋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会产生磁化效应。

2. 外加静磁场:在MRI设备内部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均匀磁场,通常用特斯拉(T)作为单位,这个磁场使得体内大部分氢原子核的磁矩方向趋向于与磁场一致,形成纵向磁化矢量。

3. 射频脉冲激励:当向受试者发射特定频率(等于氢核进动频率或Larmor频率)的射频脉冲时,这些被磁化的氢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此时,原本沿着磁场方向排列的磁矩会偏离原方向,形成横向磁化矢量。

4. 信号采集:脉冲停止后,氢原子核会通过两种弛豫过程恢复到平衡状态:T1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指磁矩从横向恢复到纵向的过程;T2弛豫(transverse relaxation)则表示横向磁化矢量逐渐衰减为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氢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通过接收线圈捕获这些信号。

5. 梯度磁场定位:为了确定发出信号的氢原子核在体内的位置,同时施加了三个互相垂直的梯度磁场,它们可以在不同时间点改变强度,这样可以编码空间信息,使得每个像素的位置与它产生的信号关联起来。

6. 图像重建:收集到的信号经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和解码,依据不同组织结构对RF脉冲的响应差异(即不同的T1和T2值),最终构建出高分辨率、无创的二维或三维图像,显示人体内各组织结构的细节。

综上所述,MRI利用的是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磁共振特性来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无损可视化。

磁共振基础

磁共振基础

512 512

从单纯形态学分析向功能成像转变

脑功能成像 心功能成像 肝功能成像 肾功能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磁共振波谱分析
脑功能成像

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早期:颅脑、脊柱 目前: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四、MRI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
常规MRI 超快速MRI MRA 扩散成像 灌注加权 MR水成像

3、MR血管成像(MRA)


不用造影剂的MRA(常 规MRA):适用于全身 血管病变的显示,也可 用于血管血液流速、流 量分析。 对比增强MRA:能提高 常规MRA的准确性和真 实性。适用于动脉瘤、 大血管疾病的MRA检查。 对于大血管疾病的检查, 对比增强MRA已经能基 本取代血管造影。
MRA


腹部:
T1WI:肝脏比脾 脏信号高 T2WI:肝脏比脾 脏信号低

T1WI
T2WI
T1WI
T2WI
三、MRI进展方向

成像速度更快



常规SE 、T2WI序列 15-25分钟 快速超快速梯度回波 1秒以内 EPI 100毫秒以内
4分53秒
1秒

空间分辨率更高
常 规:256256 高分辨:512 512,1024 1024
横向弛豫
90度脉冲

也称为T2 弛豫,简单 地说,T2 弛豫就是横 向磁化矢量 减少的过程。
MR能检测到怎样的磁化矢量呢???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旋转横 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不同的组织横向弛豫速度不同

【影像基础】磁共振基础知识

【影像基础】磁共振基础知识

【影像基础】磁共振基础知识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很多非专业人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要想认识何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请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磁共振(mageticresonanceMR);在恒定磁场中的核子,在相应的射频脉冲激发后,其电磁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称为磁共振。

2、TR(repetitiontime):又称重复时间。

MRI的信号很弱,为提高MR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同一种脉冲序列,这个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即称TR。

3、TE(echedelaytime):又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4、序列(sequence):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组合。

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

5、加权像(weight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种参数,通过调节重复时间TR。

回波时间TE,可以得到突出某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

6、流空效应(flowingvoideffect):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质子离开接受范围,而测不到MR信号。

7、MR血管成像:有两种血管成像的模式,一是时间飞越法time Offlight即TOF法;二是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即PC法。

前者通过血流的质子群与静止组织之间的纵向矢量变化来成像,后者通过相位对比变化而区别周围静止组织,突出重建血管图像。

目前以TOP 法临床应用较广泛。

8、MR水成像:根据TW2图像,可以抑制其它的组织,只显示静止的水份,这一技术可作脑室成像、胆道成像、尿路成像等。

9、弛豫: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了解了以上概念后,描述磁共振成像过程大致如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含基数质子或中子,一般指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磁化,梯度场给予空间定位后,射频脉冲激励特定进动频率的氢质子产生共振,接受激励的氢质子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即磁共振信号,计算机将MR信号收集起来,按强度转换成黑白灰阶,按位置组成二维或三维的形态,最终组成MR图像。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啊,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就好像是给我们身体内部拍了一部超级清晰的“大片”。

你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大宝藏,而磁共振就是那把能打开宝藏大门的神奇钥匙。

它能让医生看到我们身体里那些平时看不见的地方,那些器官啊、组织啊,都能被它清楚地“捕捉”到。

磁共振成像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不放过身体里的任何一点小细节。

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就这么神奇地把我们身体内部的情况呈现出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要是没有它,好多病可能都没那么容易被发现呢。

很多人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害怕做磁共振,觉得那机器会不会很可怕呀。

其实呀,根本不用怕!它就像个安静的大家伙,乖乖地给我们帮忙呢。

虽然做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嗡嗡响,但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呀。

你说我们的身体多奇妙啊,里面有那么多复杂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磁共振就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就像给自己的身体来了一次深度探索。

医生们通过磁共振的图像,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然后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多重要啊!
就好比我们走路,要是没有眼睛看清路,那不就容易摔跤嘛。

磁共振就是医生的“眼睛”,帮助他们看清我们身体里的“路”。

而且呀,磁共振还在不断发展呢,以后肯定会变得更厉害,能发现更多我们以前发现不了的问题。

这对我们大家来说,可真是个好消息呀!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磁共振哦。

它虽然不声不响的,但却在默默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呢!我们要相信它,也要相信医生们,有了他们,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呀!。

磁共振成像基础知识

磁共振成像基础知识

IR序列M的变化过程
IR序列特点
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 • 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
性对 比图像(STIR、FLAIR); • 短 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 • 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STIR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
在IR恢复过程中,组织的MZ都要过0点,但时间不 同。利用这一特点,对某一组织进行抑制。
超导型
优点:1.场强高(0.5-3.0T) ;2.磁场稳 定均匀;3.成像速度快,图象质量好。
缺点:1.造价高;2.需要补充液氦和 液氮;日常维护费用高。
梯度线圈
梯度线圈性能的提高 磁共振成像速度加 快
梯度线圈性能指标 梯度场强 20mT/m 切换率 50mT/m.s
脉冲线圈
作用:激发人体产 生共振;采集MR信 号
质子密度加权像
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
组织的 H 越大,信号就越强; H 越小,信号 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 97 %
常规SE序列的特点
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
180- 90-{180-Echo}n
180°脉冲反转脉冲结束后,无MXY的存在,MZ开 始恢复,等MZ过了0点后,在时刻 t=TI (Time of In version反转时间),再施加一个 90°脉冲(此后的脉 冲方式同SE),再施加180°脉冲,就可以得到回波信 号。IR序列的TR一般为1800~2500ms,而TI=400~60 0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物理学原理)第1-4节(物质基础-核磁弛豫)地球表面带有电荷并自旋-------形成电流环路------产生感应磁场(地磁)。

磁性原子核特性:以一定的频率自旋,由于表面带有正电荷,即形成电流回路,从而产生磁化矢量。

我们把这种带有正电荷的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

但并非所有原子核均能自旋而产生核磁,即并非所有的原子核都为磁性原子核,条件就是中子数和质子数至少有一项是奇数。

一般指的磁共振图像即为1H的磁共振图像。

原因是氢质子1、在人体中的摩尔浓度最高,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2、磁化率最高;3、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具有生物代表性。

但并非所有的氢质子都能产生MRI信号。

常规MRI的信号主要来源于水分子中的氢质子(简称水质子),部分组织的信号也可来源于脂肪中的氢质子(简称脂质子)。

人体中的水分子可以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所谓结合水是指蛋白质大分子周围水化层中的水分子,这些水分子粘附于蛋白质大分子部分基团上,与蛋白质大分子不同程度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结合水,其自由运动将受到限制。

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人体组织中可以互换,处于动态平衡。

由于化学位移效应,不同分子中的氢质子进动频率存在差别,蛋白质大分子中氢质子的进动频率大多偏离MRI的中心频率(自由水的进动频率),一般情况下不能被射频脉冲激发,因此不能产生信号。

由于自由运动受到限制,蛋白质和结合水的T2值都很短,一般<1ms,常规MRI采集回波信号至少需要数毫秒,还没有来得及采集回波信号,蛋白质和结合水的信号已经全部衰减。

因此即便蛋白质和结合水中的氢质子被射频脉冲激发,也不能产生 MRI信号。

因此,对于不含脂肪的组织,其MRI信号的直接来源就是自由水;结合水和蛋白质都不能直接产生信号,但结合水和蛋白质可以影响自由水的弛豫,也可通过磁化传递效应,最后也会影响到组织的信号强度。

进入主磁场后处于低能级的氢质子仅比处于高能级的氢质子多出数个ppm(百万分之一),而磁共振成像利用的就是多出来的这少部分氢质子,因此实际上磁共振信号是非常弱的。

进入主磁场后低能级氢质子比高能级氢质子多出的量受到温度和主磁场强度的影响。

当处于绝对温度时,所有质子的小核磁均与主磁场方向相同,随着温度的升高,处于低能级比处于高能级多出的氢质子将减少。

对于人体组织来说,温度相对恒定,因此,处于低能级比高能级多出的氢质子的量主要受主磁场强度的影响,随着主磁场强度升高,多出的氢质子量将几乎成比例增加,磁共振成像时可以利用的有效氢质子就增多,磁共振信号将增高,这就是高场强磁共振图像信噪比之所以比较高的原因。

陀螺:自己有旋转力---自旋,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以地球引力为轴旋转摆动,这种旋转摆动的频率远低于自旋运动。

处于主磁场中的氢质子:除了自旋,还在主磁场的总用下,以主磁场为轴进行旋转摆动-------称之为进动,进动是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进动频率远低于自旋频率,但对于磁共振成像来说,进动频率比自旋频率重要的多。

进动频率也叫Larmor频率,w=γ.B (质子的进动频率与主磁场场强成正比)(w为Larmor频率γ为磁旋比 B为主磁场强度)低、高能级的质子都进动,由于进动的存在,其自旋产生的小磁场又可以分解成两部分,纵向则产生一个与主磁场同向的宏观磁化矢量;由于质子在不停的进动,其分解成的横向磁化矢量就像表针在一个盘面上转动,最后横向磁化矢量相互抵消为零。

结果:::质子产生一个与主磁场同向的纵向磁化矢量。

某一组织或体素产生的宏观纵向矢量的大小与其含有的质子数有关,组织中质子含量越高则产生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越大。

这时候,我们可能认为MRI已经可以区分质子含量不同的各种组织了。

然而遗憾的是,进入主磁场后组织中产生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尽管对于每个质子的小核磁是宏观的,而相对于强度很大的主磁场来说却微乎其微,因此这个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在强度很大的主磁场的叠加下,MRI仪不可能检测到,也就不能区分不同组织之间因质子含量差别而产生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的差别。

怎么办呢?初中物理:条形磁铁横扫导线绕制的线圈,线圈内将产生电流-------磁力线切割线圈,把动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

磁共振信号的探测就犹如一个发电机。

组织中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切割接收线圈而产生电信号,接收线圈就能探测到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共振为能量从一个振动着的物体传递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后者以前者相同的频率振动。

即共振的条件是相同的频率,实质是能量的传递。

如果我们给处于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一个射频脉冲(须垂直于主磁场),这个射频脉冲的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相同,射频脉冲的能量将传递给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处于低能级的质子获得能量后将跃迁到高能级,这叫磁共振。

当然这是从微观角度来说(理解MRI我们不考虑这点)。

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磁共振现象的结果是使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发生偏转(我们理解MRI考虑这点就可以了)。

之后发生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90度射频脉冲使组织中原来相位不一致的质子群处于同相位进动,产生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90度脉冲关闭后,同相位进动的质子群逐渐失去相位的一致,导致质子群失相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质子周围磁环境随机波动。

每个质子都暴漏在无数个其它原子核和电子的磁场微环境中,而周围这些带电粒子一直处于热运动状态,这将造成质子群所感受的磁场微环境的随机波动,即质子群所感受到的磁场强度存在随机变化,也就造成了质子之间的进动频率出现差别,结果造成原来同相位进动的质子群逐渐失去相位的一致性。

二是主磁场的不均匀。

由于受上述两个方面磁场不均匀的影响,实际上90度射频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呈指数式的快速衰减,我们把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这种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也叫T2*弛豫。

利用180度聚焦脉冲可以剔除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组织由于质子群周围磁场微环境随机波动造成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衰减才是真正的横向弛豫,即T2弛豫。

T2弛豫的能量传递发生于质子群内部,即质子与质子之间,因此T2弛豫也成自旋-自旋弛豫。

一般用T2值来描述组织横向弛豫的快慢。

衰减到横向磁化矢量最大值的37%时的时间叫T2值。

理论上一般需要某组织T2值5倍的时间弛豫完成。

给予组织一个频率与氢质子进动频率一致的射频脉冲激发后,组织中处于低能级的氢质子将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状态,射频脉冲激发的宏观效应是使组织的宏观纵向矢量偏离平衡状态。

当射频脉冲关闭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组织中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将逐渐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即平衡状态,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纵向弛豫,即T1弛豫。

宏观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最大值即平衡状态的63%的时间为T1值。

射频脉冲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获能跃迁到高能级,纵向弛豫则相反,是处于高能级的质子释放能量回到低能级的过程。

纵向弛豫实际上也是一个共振过程,因此处于高能级状态的质子释放能量的速度与其周围分子的自由运动频率有关,质子周围分子的自由运动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越接近,能量释放越快,组织的纵向弛豫越快(脂肪),周围分子的自由运动频率明显高于(纯水)或低于(含高浓度大分子蛋白)质子的进动频率,则这种能量释放很慢,组织的纵向弛豫所需时间就很长。

磁共振物理学中,通常把质子周围的分子称为晶格,因此纵向弛豫也叫自旋-晶格弛豫。

组织的T1弛豫与T2弛豫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过程,其发生的机制、表现形式及速度均有明显的差别。

T1弛豫需要把质子群内部的能量传递到质子外的其它分子,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横向弛豫的能量传递发生与质子群内部,即质子与质子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因此所有组织的T1值都比其T2值要长很多,一般组织的T1值为数百到数千毫秒,而T2值仅为数十到一百多毫秒,少数可达数百毫秒。

一般随主磁场强度的增高,T1值延长,T2值缩短。

磁共振接收线圈只能采集到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而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切割接收线圈产生的电信号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磁共振信号,在MRI中,无论是什么脉冲序列,什么加权成像,只要在MR信号采集时刻,某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越大,其切割接收线圈产生的电信号也即磁共振信号越强,在MRI图像上该组织的信号强度就越高。

这是所有磁共振成像序列的共同规则。

第二章(物理学原理)第5、6节(信号产生及加权成像)自旋回波的产生:90度射频脉冲产生了宏观横向磁化矢量,90度射频脉冲关闭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发生自由感应衰减,机制是同相位进动的质子逐渐失去相位一致,而原因有两个,一个真正的T2弛豫,另一个是主磁场的不均匀。

如果把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质子失相位效应剔除,采集到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信息才能真正反应组织的T2弛豫,办法是180度聚焦脉冲,90度到180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Ti,Ti时刻施加180度聚焦脉冲后,质子群逐渐聚相位,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增大,到了2倍Ti时刻,质子群得以最大程度聚相位,横向磁化矢量最大,由于主磁场恒定不均匀造成的相位离散彻底抵消。

从此时刻开始,由于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质子群进动频率差别依然存在,自由感应衰减再次发生,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又逐渐衰减。

因此180度脉冲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经历了逐渐增大,到了最大值后又逐渐衰减的过程,利用接收线圈记录这一变化过程将得到一个回波,叫自旋回波。

90度射频脉冲中点到回波中点的时间间隔叫回波时间TE。

(回波中点就是180聚相位脉冲后横向磁化矢量恢复到最大的时刻)梯度回波:自旋回波的产生是利用了180度聚焦脉冲。

而梯度回波不同。

梯度回波是利用读出梯度场的切换产生的回波。

射频脉冲激发后,在读出方向即频率编码方向上先施加一个梯度场,这个梯度场与主磁场叠加后将造成频率编码方向上的磁场强度差异,该方向上质子的进动频率也随之出现差异,从而加快质子群失相位,其速度比自由感应衰减更快,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很快衰减到零,我们把这一梯度场称为离相位梯度场。

这时立刻在频率编码方向上施加一个强度相同方向相反的梯度场,原来在离相位梯度场作用下进动频率慢的质子进动频率加快,原进动快的质子进动频率减慢,这样由于离相位梯度场造成的质子失相位将逐渐得到纠正,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恢复,经过与离相位梯度场作用相同的时间后,因离相位梯度场引起的质子失相位得到纠正,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恢复直到信号幅度的峰值,我们把这一梯度场称为聚相位梯度场;从此时间点后,在聚相位梯度场的作用又变成离相位梯度场,质子又发生相位的离散,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又开始衰减到零。

这样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就经历了从零到最大又从最大到零的过程,利用接收线圈记录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变化过程,将得到一个回波信号,由于这种回波的产生仅利用读出梯度场切换产生,因此被称为梯度回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