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压潜孔钻头失效分析及改进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改进措施
在冲击钻头的研究中, 高硬度的钻头体不一 定就是耐磨性高的胎体, 硬度与耐磨性有一致的 方面, 但还有不能等同的另一面。 硬度越高的钻 头体,其脆性也相应越大,在冲击凿岩的过程中由 于动载荷的作用,容易出现断齿和掉块的现象,影 响钻头的正常使用。因此,钻头体不是越硬就一定 耐磨性越高,钻进效果越好 。 [2-3]
Abstract: The failure cause was found by analyzing high pneumatic down-the-hole bit bursting crack and the other reasons in the early stage. The heat treatment process was improved. The good results were got when adopting the low-carbon-concentration carburization.
[3] 周红心.强化耐磨性钻头在卵砾石地层中的应用研究[J]. 金 刚 石 与 磨 料 磨 具 工 程 ,2007,(2):55-57.
97
时间
图 2 改进后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Fig.2 The heat treatment process curves after improvement
4 应用效果
采用改进后的热处理工艺生产一批共 106 件 钻头,检测结果如下:
(1) 渗碳层深 0.45~0.5 mm, 过共析层与 共 析层之和约 0.3 mm, 占总层深的 60%~70%,符 合渗碳要求, 表层无网状碳化物, 残余奥氏体极 少,心部组织正常。
处理工艺,采用低浓度渗碳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潜孔钻头;失效分析;低浓度渗碳
中图分类号:TG115; TG1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3814(2008)20-0096-02
Failur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 of High Pneumatic Down-the-hole Bit
通过对失效钻头的金相组织分析, 发现组织 晶粒明显粗大,渗碳层中有大量残余奥氏体,表面 渗碳层碳浓度在 1.0%~1.2%。 说明高温长时间渗 碳,奥氏体晶粒长大,直接淬火则得到粗大的淬火 组织,使力学性能恶化。 另外渗碳温度高,虽然加 快了渗碳速度,但同时也造成渗碳层碳浓度高,奥 氏体中碳含量升高, 淬火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增 多,并直接造成钻头基体硬度低,钻头在使用过程 中残余奥氏体分解,发生比容变化,产生内应力, 也极易诱发裂纹。
(2) 作剥层定碳分析,每层剥 0.1 mm,共剥 6 层,每层碳含量如下表。 可见碳浓度梯度变化正常。
层数
1
2
3
4
5
6
含碳量(wt,%) 0.67 0.65 0.56 0.47 0.40 0.30
(3) 中心硬度 39.5~41 HRC,表面硬度 49~ 51 HRC,达到设定技术要求。
这批钻头经装机使用, 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 外同类产品水平,用户反应良好。
5 结语
(1) 高 风 压 潜 孔 钻 头 的 主 要 失 效 形 式 是 崩 块、裂纹,而磨损则是次要的失效形式。钻头崩块、 裂纹则主要是由于渗碳工艺不合理,渗层过深,碳 浓度太高,淬火组织粗大,淬火后基体组织硬度低 以及表层出现过多残余奥氏体等因素造成的。
(2) 采用低浓度 渗碳+高温回 火+一 次 淬 火+ 低温回火工艺可以较好地解决高风压潜孔钻头使 用过程中崩块等问题。
岩石变化的剪切反力造成的脉动压应力, 同时钻头 的高频冲击又带来一定的振动和摩擦, 很容易产生 应力集中而导致塑性变形,造成花键失效。 通过对现 场收集回来的钻头进行分 析 ,花 键 的 失 效 主 要 原 因 是:①花键基体硬度较低,平均硬度小于 35HRC; ② 花键键槽根部过渡处的圆弧半径过小,容易产 生 应 力 集 中 ;③ 花 键 配 合 间 隙 过 小 且 不 均 匀 [1]。 2.3 钻头头部失效分析
根据上述失效原因分析, 决定改进热处理工
《热加工工艺》 2008 年第 37 卷第 20 期
艺,具体处理工艺见图 2。
860±10
860±10
温度 /℃
煤 油 170d/min
Leabharlann Baidu
装炉 排气
160~170d/min ≈3h
550~600

冷 水
高温 冷 回火 4h
淬火 45 min
油 冷
230±10 空 回火 冷 4h
综上所述, 由于钻头在工作中承受巨大的冲 击力,因而崩块、裂纹成为主要的失效方式,而磨 损失效则相对处于次要位置, 因此热处理应保证 钻头有足够的强韧性, 表面渗碳层碳浓度不能太 高,故决定采用低浓度渗碳,保证表面渗碳层的碳 浓 度 为 0.6%~0.7%、 渗 碳 层 深 度 0.4~0.55 mm 即可, 中心硬 度 38~41 HRC, 表面硬 度控 制 在 48~51 HRC。
2 失效现象及原因分析
2.1 钻头尾端冲击端面失效分析 钻头尾端冲击端面主要承受活塞周期性反复
剧烈撞击,其失效形式表现为麻点、剥落、崩块,失 效类型为冲击疲劳破坏。产生的原因是:钻头表面 渗碳层硬度高、脆性大,钻头工作时冲击力巨大, 此处极易产生脆性裂纹;钻头基体材料硬度低,经 检测平均硬度不到 35 HRC, 在冲击力作用下,极 易发生塑性变形, 反复的塑性变形易导致裂纹萌 生,产生麻点,麻点数量增多发展成麻坑,麻坑扩 大成局部浅层剥落,如此反复,最后使端面不断剥 落 下 凹 ,以 至 崩 块 [1]。 2.2 钻头花键失效分析
1.5 h,煤油滴量降为 120 滴/min,扩散完毕降温至 830 ℃油冷淬火, 然 后进行 310℃× 2 h 水 冷的回 火。 经检测,渗碳层深度为 0.9~1.0 mm,表面硬度 为 53~55 HRC,满足技术条件要求。
首批钻头交付使用后不久, 用户反映在使用 过程中出现钻头体头部和尾端多处崩块及掉齿等 现象,造成大批钻头早期失效,为此进行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某 厂 生 产 一 批 与 INGERSOLL-RAND 公 司 DHD340 冲击器相通用的高风压潜孔钻头(图 1), 钻头体材料为 20Ni4Mo, 要求钻头表面渗碳层深 度为 0.8~1.2 mm, 表面硬度 50~55 HRC。 采用 75 kW 井式气体渗碳炉进行(920±10)℃渗碳,煤油 滴量为 180~200 滴/min,渗碳 5 h 取出观察试棒, 炉前检测渗碳层深度为 0.8 mm 左右 , 决定扩散
钻头头部失效的主要形式是崩块及掉齿,断 口均为脆性断口, 裂纹源多位于硬质合金柱齿孔 径向。 原因是钻头表面渗碳层硬度高、脆性大,钻头 工作时冲击力巨大,此处极易产生裂纹;另外硬质合 金柱齿孔处也已渗碳,淬火后硬度很高,而硬质合金 柱齿压入孔内为过盈配合,齿孔切向产生拉应力,工 作时容易沿齿孔径向开裂产生脆性裂纹。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刘清友 ,李琴,等. 物探气动冲击钻头热处理 工 艺 试 验 研 究[J].西 南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2006,28(4):90-93.
[2] 王 宏 启 ,施 杰 ,戚 文 革 ,等.合 金 化 及 热 处 理 对 钻 头 材 料 影 响 之 评 析 [J]. 黄 金 ,2006,27(6):27-29.
钻头花键把钻头和冲击器连接起来, 一起在 井下旋转,同时还作为钻头向下运动的轨道。在钻 头 工 作 时 , 花 键 受 力较为复杂,回转时侧面受到由
96
Hot Working Technology 2008, Vol.37, No.20
下半月出版
Material & Heat Treatment 材料热处理技术
图 1 高风压潜孔钻头示意图 Fig.1 The sketch of high pneumatic down-the-hole bit
收 稿 日 期 :2008-06-04 作 者 简 介:陈 儒 军 (1973-),男 , 湖 南 常 德 人 , 工 程 师 ,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 金 属 材 料 及 热 处 理 ; 电 话 :13875974784; E-mail:cshycrj@yahoo.com.cn
材料热处理技术 Material & Heat Treatment
2008 年 10 月
高风压潜孔钻头失效分析及改进措施
陈儒军 1,2, 徐家军 1 (1.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4; 2. 湖南大学 材料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对高风压潜孔钻头使用时钻头体崩块、掉齿等早期失效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其失效原因。 通过改进热
Key words:down-the-hole bit; failure analysis; low-carbon-concentration carburization
高风压潜孔钻头是高风压潜孔凿岩工程中的 关键部件,也是主要消耗件之一。 据统计,在凿岩成 本中,钻头费用占 20%以上。 研制长寿命高风压潜 孔钻头已成为高效、 低耗凿岩必须解决的新世纪 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开展高风压潜孔钻头的失效 分析并探索其改进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CHEN Rujun1,2, XU Jiajun1
(1.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124 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