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合集下载

学习董必武同志家书心得体会

学习董必武同志家书心得体会

学习董必武同志家书心得体会近日,我认真研读了董必武同志家书,董老的家书中有对弟弟的牵挂、对其取得成绩的肯定、对兄弟家人的期盼、对灾祸困难的坚韧、对革命初心的坚持,秉承着一种优良的作风,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祖国。

他在家书中拒绝了弟弟的请求,说“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这忠实践行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他曾说过:“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

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

”这种革命的初心董老一生贯彻始终,到现在仍熠熠生辉,指引我们前进、需要我们践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些革命先行者的家书就是他们的家风,是切入点,帮我们“种牛痘”,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在政治上的免疫力,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对待手中的责任和权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守住初心,认清使命,做到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而不另搞一套、维护团结而不拉帮结派、遵循程序而不我行我素、服从组织而不讨价还价、管好亲朋严防干政“围猎”,把家书、家风牢牢记在脑海中,养成时时自警与自省的习惯,规范与约束自己言行举止,让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

转眼间我到审计局工作已经两个月,审计局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紧张的工作节奏让我印象深刻。

我意识到我不应该做个局外人,我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反省自己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时发现不足、堵塞漏洞,坚决防范、抵制思想灰尘和“政治微生物”。

在局里良好的政治文化、清净的政治生态中,树立“吾日三省吾身”和“静坐常思己过”的自律意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增强是非观念,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让初心、使命、家风融汇贯通,用制度鞭子驱策自己的工作,时刻不忘使命任务,做一名勤奋的工作人员;用纪律尺子丈量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董 良翮 是 董 必武 最 小 的 孩 子 , 他 出
生 的时候, 董 必 武 已经 5 9 岁。老 来 得 子
董 必 武 总 是 把 他 带 回 来 的 梨 拿 给 邻 居
吃, 还说 :“ 这 是 我 儿子种 的 , 特别甜! ”
1 9 7 5 年3 月 5日, 董必武 9 0 岁生 日

女 必 须 出人 头地 , 做 自己喜 欢 的事 就 行
了, 前 提 是 都 必须 听 党 的话 。 让 董 良翮 没 想 到 的 是 , 作 为 父 亲 最 疼 爱 又寄 托 着 无 限希 望 的 t J  ̄ J l , 子, 却 因 为 成 长 在 这 样 一 个 特 殊 家 庭 而 命 运 坎 坷。 1 9 6 6 年1 2 月 中旬 的一 个 夜 晚 , 1 9 岁
己的 本分。
他都 以党和人 民的利益优先 , 总说 ‘ 党 需 要我千什么 , 我 就千什么 , 就 千 好 什
么 。… 董 良 翮 说 , 父亲从不 要求3 个子
第二次出狱后不久, 董 良翮 就 被 安 排去农村锻炼 , 当 时2 4 岁 的 他 谈 了个 女
朋 友。 让 萤 良翮 无 比 惊 讶 的 是 。 为 了让 儿子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应 。 董 必 武 主
军 区报 到 时 , 却在北 京火车站被捕 。 这

次入狱毫无征兆 , 连 送 他 的哥 哥 姐 姐
父亲去世后不久, 董 良 翮 放 弃 公 职 下海经商, 他 相 信 父 亲 会 理 解 并 支 持 他
的选 择 。 因为职业不分高低 , 做 人 才 最 重要。 和他一样, 哥哥、 姐 姐 也都 传 承 了 董 家 的 家训 : 为人真诚 、 勤俭 、 忠厚 , 即

董必武传

董必武传

董必武传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本书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董必武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统一战线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他坚持真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一贯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

他关于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法学理论等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思想是不朽的灵魂,它陪伴着我们一生,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行。

董必武小时候在私塾的外面偷听父亲讲课,可以将《三字经》背的比他大的人流利,他父亲给他的赞美,鼓舞了他,虽然少年时期,一直在不停的转移,但董必武成绩一直很好,最后成为文普通班的高材生。

其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踏入革命的道路,他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

他让我知道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肯努力的心。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那个发展历史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也是我最敬佩的人。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仅有两人,一位是毛主席,而另一位,必然是董必武了!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为缔造新中国,一起拼搏了28年,之后,又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在辛亥首义第三天,董必武他就剪掉辫子投身革命,可以看出他多么大的决心!他志存高远,立志救国救民,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6年4月4日,董必武巡视南方时,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了武汉中学代表,作了亲切重要的指示:“武汉中学过去的校训是:朴、诚、勇、毅。

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

”等等贡献。

董必武不仅对革命一腔热血,对作诗,也是一等一的好手!1961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诞辰40周年,董必武感慨万分,赋诗纪念:群英结党救中华,脱颖人来唤彩霞。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上课讲义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上课讲义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董必武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他 。
人物生平
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 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青少年时期的董必武同志,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朽专制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 压掠夺,立志救国救民。
董必武同志是严明法纪、严守纪律的模范。1944年1月3日,他在重庆回复中共中央元旦贺电的谢寿电文中 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1955年,董必武同志担 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他强调要注重对党员进行法制思想教育,使党员懂得“国法和党纪同样是必须遵守的, 不可违反的”,“我们党员应当成为守法的模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己就是遵纪守法的模范。 他家中有一间办公室,从来不允许家人进去,即便有什么事找他,也只能在门外喊他,有关党和国家的秘密, 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一个晚清秀才成为坚定的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主义者,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他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斗争。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 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 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
01 人物生平
03 家庭生活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著作 04 人物评价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 人 ,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

推荐-读家风一书心得体会读后感两篇 精品

推荐-读家风一书心得体会读后感两篇 精品

读《家风》一书心得体会读后感两篇最近读了《家风》一书,书中介绍了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风,让我们从一个独特鲜明的视角,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家长、普通父亲的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使我深受感触,是我们每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家风是指家庭人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主要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家风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良好的家风将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得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学过,幼时的华盛顿因为顽皮,举起斧头砍倒了父亲那棵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在盛怒之下,他却站出来承认错误。

这位父亲不但不责怪他,反而高兴地说:“孩子,我宁愿你砍倒 100 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假话。

”也许,正是父亲英明的宽容,才培养了孩子的勇敢和诚实,从而造就了这位令世人敬仰的美国总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家长的举止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是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家风如雨,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受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才能心情愉快,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浓厚的学习气氛。

孩子们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

特别是家长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养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许多学业不良儿童家庭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家长经常约些朋友晚上在家打牌、闲聊、外出跳舞等,试想这样环境的孩子怎能安心学习呢?小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权威,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

以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建设——学习和弘扬董必武的优良家风

以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建设——学习和弘扬董必武的优良家风

732016年第5期2016年第5期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总第89期湖北行政学院学报No.5,2016General No.89·党史党建研究·:收稿日期:2016-07-18〔作者简介〕何祥林(1953—),男,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平森(1992—),男,江西崇义人,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摘要〕董必武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开创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

而今缅怀董必武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学习和弘扬他的优良家风,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树立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引领党风,对当前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董必武;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党风建设〔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6)05-0073-05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1]。

为此,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建设,要把党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改进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学风,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

一、家风建设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就强调要把家庭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先“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大学·礼记》中对“齐家”这样表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要富强安定,就要做到家庭和睦、家风仁厚纯朴。

红色家风读后感100字三

红色家风读后感100字三

红色家风读后感100字三《红色家训》是我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慈爱,教子之苦心。

这部家训,时时散发出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处处体现着革命先辈那种无私的,博大的胸怀。

以董必武写给侄儿董良埙的信为例,在亲友眼里,董必武已经当了大官,肯定是享福了。

董必武告诉他们:“从革命队伍里面来工作的一般还是供给制”,并不是亲友想象中的“享福”。

在这封信中,他针对亲友们提出的生活艰难的情况,教育他们,共产党人就是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的。

在信中,他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劳而获的陈腐观念,教育侄子“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

在这封家书里,董必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了较长的篇幅向侄子良埙细讲革命工作不讲报酬的道理,要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只能靠发展生产力,不能有其他的依赖想法。

始终不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友安排工作。

他的这些做法,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给广大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

扩大开放、敞开国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虚而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灯红酒绿和丑恶现象,也有一定的诱惑力,以致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苦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发扬《红色家训》中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树立和弘扬延安时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否则就会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吃败仗。

《红色家训》让我重温了革命先辈的纯净信仰,他们永存不朽的精神令我难以忘怀。

为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后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的活着。

赓续红色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赓续红色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赓续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作者:汪绪林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年第07期董必武是中國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红安县的骄傲和一面旗帜。

他经历了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

在每一次紧要的历史关头,他都坚定地站在伟大变革的最前列,披肝沥胆、英勇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之一”。

董必武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但他从不谈自己的功绩,从不居功自傲,一直“甘为民仆耻为官”。

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他都以“新功未建惭高坐,老本无多啃早完”的谦逊态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党建功、为国立业、为民造福。

1975年,董必武在北京逝世。

叶剑英在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忆往昔峥嵘岁月,聚今朝奋进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董必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我们缅怀革命元勋,是为了更好地勇毅前行;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我们要听党的教导,永葆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红色文化;要铭记红色历史,继承革命传统,让红色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同学们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

你们要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们要以行动传承红色精神,要将爱国情怀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结合,锐意进取,努力为学校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同学们,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必将由你们续写。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简介

知识创造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

1975年),汉族,江苏无锡人。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董必武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早年曾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孙中山的支持者。

他还是湖南、湖北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董必武在1921年共产国际批准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

1927年至1928年间,董必武还担任过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席。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了抗日斗争,在庐山会议上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针。

1949年以后,董必武担任过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董必武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办人,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1975年,董必武逝世。

1。

家风、校训、红安精神与董必武

家风、校训、红安精神与董必武

家风、校训、红安精神与董必武作者:赵雯张景阳余浩来源:《党员生活·下》2018年第02期董必武,1886年出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奠基者。

中共第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党的一大代表。

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怎样的家庭造就了如此伟人?踏访首站,我们前往红安董必武故居。

从武麻高速红安出口,沿着红安大道行驶几公里就到达红安县城。

红安全县只有70万人口,早在1955年,我国首次授予军衔时,这里就以223位将军(实授60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在红安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民主路上,一排古香古色的房子,就是董必武出生的地方。

整个故居显得清幽、古朴、雅静。

在青砖院墙的圆门上方,镌刻着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法委书记任建新题写的“董必武同志故居”七个金色大字。

据悉,董必武老宅早在1928年就被国民党全部烧毁。

现在的故居,是1977年经上级批准修复的,去年又再次修建的。

董必武故居纪念馆副主任张金红告诉记者,董家原是书香门第,但当董必武出生在这个家庭的时候,已家道中落。

1886年开始,董必武一家30多口人就开始居住在这里,父辈们经营米行和酱菜行,妇女们纺纱,艰难维持着这个大家庭的生活。

小时候的董必武,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只有家里挣钱的人,逢年过节才可以吃上一口蛋炒饭。

来到故居的堂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董必武母亲当年用过的纺车。

董必武母亲蔡氏,靠纺露水棉纱赚钱。

什么叫露水棉纱?据董必武后来回忆说:“就是当天纺的棉纱,第二天清早就挑到城里去卖,那些露在外边的棉纱就会沾上露水。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作者: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版》2018年第07期董必武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开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尊称为“董老”。

但这位忠厚长者,从来不摆“老资格”,而是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和待遇。

“严厉”是父亲的代名词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家胸怀、长者风范的伟人形象。

在3个儿女眼中,父亲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

回忆起父亲,“严格”两个字从长子董良羽口中脱口而出,“从小就怕父亲,家里的人也全都怕他”。

在董良羽的记忆中,9岁时的一件事让他记忆颇深:“我从小就跟着父母辗转奔波,没有教科书,父亲就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订成课本,让我背诵。

一天他突然检查作业,让我背乘法表给他听,背到三七二十一时,可能是声音小了点儿,结果父亲说我背错了,全部重背,我当时心里委屈极了,但是他说错就是错了,我要是不重新背一遍就不能回屋睡觉!”回首父亲严厉的教育,董良羽心存感激:“虽然,从小到大父亲的严厉从未变过,但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董必武不仅十分关心子女们的学习,还十分重视对子女艰苦朴素作风的教育培养。

他要求子女们用钱必须记账:“要你们用钱记账,不是怕你们多花钱,而是要胸中有数。

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

”在董必武的言传身教中,子女们纷纷以父亲为榜样。

儿子董良翮上中学时想买一双自己喜欢的布鞋,就从车费中三分五分地积攒,过了两年,积少成多,才终于买到了那双鞋。

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1969年,董良翮高中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

那时候,年轻人最向往的是到部队参军,其次是到工厂当工人,这两种岗位十分紧俏,因为大部分青年人都要去农村插队劳动。

当时董必武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要安排孩子去部队或工厂不是什么难事。

董必武清廉一生

董必武清廉一生

董必武清廉一生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8期王观澜,延安时期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书记,农村工作副部长。

他曾在回忆董必武时总结说:“董老的品德,董老的学问,他追求真理的态度,他革命到底的热忱,他艰苦朴素的作风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青年一代学习。

”在中央苏区,董必武是最高法院院长,但他的生活与红军战士和一般干部同样艰苦,没有任何特殊。

那时为了节省粮食,干部都是吃“包子饭”,即在蒸饭前把每个人的口粮定量装在一个小蒲草包里,煮熟后每人发一包。

董老和毛泽东、林伯渠、谢觉哉、何叔衡等每人都是一包,没有哪个多占。

长征到陕北后,董老任中央党校校长。

他同一般工作人员一样,吃煮黄豆、黑豆,小米饭,喝白菜萝卜汤。

公家每月发给董老5元钱,他还节省出一部分交党费。

在兼任抗大二期四大队政委时,他工作十分繁重,但生活上仍然非常艰苦朴素。

大部队有3间房,他和时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局长聂鹤亭各住一间,警卫员住一间。

他室内只有一张木桌、两条板凳、煤油灯和笔砚等物,炕上是随身铺盖,替换的衣服装在布袋内,睡觉时当枕头用。

后来,分给董老一匹马,但他坚持不用,交给大队驮运粮食。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抗日,董老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由警卫员邱南章陪同赴武汉。

为了不暴露身份,到西安以后必须换装,要打扮成国民党统治区绅士模样。

所谓绅士模样,即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

而长袍马褂的质量和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丝绸的,也有普通布料的。

礼帽也分等次,上等的10元钱一顶,下等的3元钱一顶。

当时,有名望的绅士都身穿丝绸长袍马褂,头戴上等礼帽。

邱南章想,董老是党的元老,过去在武汉是政界显赫人物,这次代表党中央出来要同国民党政界的高层人物打交道,还免不了要同外国人交往,穿戴总得像个样子。

他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董老。

董老听后坚决不同意,告诉警卫员只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普通皮鞋,一身普通布料长袍马褂。

董必武西柏坡老房东访谈录

董必武西柏坡老房东访谈录

董必武西柏坡老房东访谈录作者:范文杰来源:《档案天地》2016年第06期今年70岁的闫青海是西柏坡董必武的第二代老房东,他是西柏坡的活字典。

高层领导来考察要他出面,新闻媒体采访要他座谈,游客参观要他讲解,召开有关会议要他发言,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近日,笔者慕名前往采访,因为我们是几十年的老朋友,没有寒暄,就开门见山地聊了起来,一直聊了两天。

范文杰:现在你是西柏坡的名人,今天和你随便聊聊西柏坡的情况,请你把脑子的库存全部释放出来。

闫青海:谈不上名人,中央工委1947年5月移住西柏坡至今已69年,当年的老房东、老党员、老干部都已离去,我当时刚一周岁,还在襁褓之中,山中无老虎猴子成了大王,就把我从父辈和老党员老干部们口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和后来自身经历的一些事讲给你听听,供你参考。

当问到董必武夫妇在西柏坡住过几个房东时,青海说,董老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在西柏坡住了一年零10个月,共住过4个房东。

第一家是闫茂,这里房子宽绰明亮,东西柏坡原为一村,小学设在东柏坡,分村后小学分设,西柏坡小学占了这里,董老又迁入王树声家。

但此处比较狭窄,办公不便,遂迁入我家。

我家是一处四合院共14间房子,全部让给了董老和工作人员。

我家迁入了邻居闫兵栓家,父母和我们弟妹5人,住着2间屋子,与房东合用着一个厦子做饭。

1948年5月,毛泽东移住西柏坡后住在村东岸闫受朝家,经常约董老开会研究工作,中间隔着一条恶石沟很不方便,董老又迁入东岸刘凤明家,也就是现在中央大院的董老旧居。

四个房东中我家住的时间最长。

董老迁走时,还给留下了半屋子大块炭,一直烧了10几年。

当问及董老夫妇劳动情况时,青海说,那时中央机关有劳动任务,董老夫妇带头身体力行,他们在我家门前开了3分菜地,我父亲帮着浇水,他二人施肥、锄草、搭架,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萝卜、大葱等长得十分喜人,成熟后即把菜交到伙房。

董老还和警卫员在村南堾岸下开了一块约5分的地,种玉米,结果收成不好。

学法律法规树家风家规

学法律法规树家风家规

学法律法规树家风家规千百年来,优良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家庭成员树立行为准则,为社会和谐提供内在价值与秩序支持的重要功能。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为全社会树立优良家风、注重良好家教,提供了有力指引和法律支撑。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风家训一直被视为治家持家的基本准则。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告诫;北宋范仲淹要求孩子学会“忍穷”来砥砺为官之德,养成克己奉公的品格;清朝曾国藩的家训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家风展现了一个家庭、家族的道德风貌,潜移默化影响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成为塑造品格才智、提高人文素养、维系社会风俗的基础。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家风家教的作用依然重要。

我们党始终把家风建设视为关乎社风民风、党风政风的大事。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是毛泽东的亲情观;“晚辈只有出差顺路时才可以来看望,吃住费用不能用公款,看戏不得用内部招待券,不许动用公家车子,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炫耀与我的关系”是周恩来同志制定的“十条家规”中的内容;“遇事莫逞能,责己严于友”是董必武同志的严格家风。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正直无私的好品格影响教育子孙后代,使优良家风成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5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都从党规党纪的角度明确了关于家风建设的要求。

从“家书”延伸到党规党纪再入法律规范,优良家风从道德层面的美德成为具有法律地位的规范,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积极引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

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

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作者:春奇来源:《新长征》 2018年第8期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相反,他每时每刻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1937 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

董必武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谈话、做工作,有时还要与外国使者、记者谈话,按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

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 元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 元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

当然,这也只是装装样子,迎送客人时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人低贱,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的呢?董必武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

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群众逃荒要饭的情景。

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1937 年9 月下旬,董必武坐船从武汉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

那时,从汉口坐客轮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时甚长。

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舱,吃饭时从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饭菜。

董必武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

目前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

这种黑豆硬得很,要先用小铁锤打碎后才能煮着吃。

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着党中央,想着根据地的人民群众。

董必武克己奉公,却宽以待人。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炊事员小陈一天因着凉而感冒发烧,董必武知道后,放下手中的工作,专门到他的宿舍去看望,并关切地问工作人员:“给小陈看病了吗?吃药了吗?要做点挂面辣椒汤发发汗。

董必武的老婆有几位

董必武的老婆有几位
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
董必武的老婆有几位
董必武有三位老婆
据史书记载董必武一生总会有三位夫人,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名叫黄俊贞,她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她是董必武的第一任夫人她也是董必武的结发妻子,她和董必武是在1910年的时候结婚,结婚后她为董必武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未满周岁就幺折了。董必武的第一位夫人和他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失去了联系,黄氏由于思念董必武日夜哭泣,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后来中风卧床不起,在1943年的时候因病去世。
在第一位夫人去世后董必武遇到了了第二位夫人陈碧英,陈碧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曾担任过福建汀州宣传部长,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在1933年的时候她和董必武结婚,后来她被分配到广东开展地下工作。由于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所以董必武一直不知道她还活着。后来董必武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担任他秘书何连芝相恋结婚,何连芝也为董必武生下了两何连芝算的上是和董必武相濡以沫。

董必武家书中所体现的优良家风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董必武家书中所体现的优良家风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董必武家书中所体现的优良家风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霍枢昊;范国强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2(35)9
【摘要】董必武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家庭建设上亦颇有建树,不仅形成了独有的优良家风,还留下了许多具有审美价值
和教育意义的家书。

董必武的优良家风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价值独特,实现了中
华传统家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这在其诸多家书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如他强调在学习上要坚持诗书相继、学以报国的学习理念;在处世层面要秉持克勤
克俭、谦虚低调的处世观念;在治家层面遵循从严治家、严慈相济的治家风格。


不仅是董必武的优良家风,更是老一辈革命家治家实践的缩影。

通过阅读董必武家
书感悟其优良家风,无论对提升文艺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准则、形塑个人理想信念
还是推动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霍枢昊;范国强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9
【相关文献】
1.以共产党人模范家风引领党风建设——学习和弘扬董必武的优良家风
2.董必武家书中的家教与家风
3.董必武家书中的红色家风研究
4.探究培育与传承优良家风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5.公共图书馆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活动途径探析——以湖南图书馆“寻找最美家书”活动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
作者: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版》2018年第07期
董必武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开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尊称为“董老”。

但这位忠厚长者,从来不摆“老资格”,而是以“配
角”“跑龙套的”自居,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和待遇。

“严厉”是父亲的代名词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家胸怀、长者风范的伟人形象。

在3个儿女眼中,父亲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

回忆起父亲,“严格”两个字从长子董良羽口中脱口而出,“从小就怕父亲,家里的人也全都怕他”。

在董良羽的记忆中,9岁时的一件事让他记忆颇深:“我从小就跟着父母辗转奔波,没有教科书,父亲就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订成课本,让我背诵。

一天他突然检查作业,让我背乘法表给他听,背到三七二十一时,可能是声音小了点儿,结果父亲说我背错了,全部重背,我当时心里委屈极了,但是他说错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