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简介
此教学设计是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回乡偶书》一文进行的,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让其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阅读《回乡偶书》之后,能够:
1.理解文本中描述的题材和人物;
2.文本的意义和核心内容;
3.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本的看法和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导入环节
老师将首先介绍《回乡偶书》一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本和作者。
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回乡偶书》一文,整理文本的大致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组讨论,就文本中出现的题材和主题进行讨论,并提取出文本的核心意义。
3.整合分组讨论的内容,老师对文本的主题进行进一步解释和阐述,并总结出学生们分组讨论的结论。
第二节课
学习活动
1.老师讲授文本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并举例解释不同表现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学生分组阅读文本,标注出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夹叙夹议和比喻等。
3.分组展示和讨论,分享所发现的相关表现手法,并归纳总结出文本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三节课
学习活动
1.学生再次阅读《回乡偶书》,思考文本对自己的启示和感受,并做好笔记。
2.课堂上,老师启动“读后感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看法,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探讨文本的更深层次意义。
3.老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进行文本的评价和启示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和感受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悲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相信大家课前都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有哪位小朋友能来理解下课题中"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检查反馈(课件)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全班齐读。
(2)出示诗文,指名读。
(有谁能读得更好,读书节奏,读书感情。)
(3)出示节奏,指名读,小组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1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
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辛弃疾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回乡的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加对故乡的向往与思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辛弃疾的艺术创作特点。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描写故乡的作文。
二、教学重点
1. 辛弃疾的《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启发学生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和诠释辛弃疾的《回乡偶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特别是介绍辛弃疾于北方失意后回到故乡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辛弃疾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回乡偶书》)
教师可以给学生阅读《回乡偶书》,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辛弃疾的背景,分析他在诗中对故乡的情感表达和思考。
(教师讲解《回乡偶书》的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读《回乡偶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并分析辛弃疾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如运用音韵、意境等。
(学生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学生可以通过描写家乡的山水、乡村、人物等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独立进行分析和思考。
2.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解读《回乡偶书》的情感和意境。
3. 学生能够运用辛弃疾的创作手法,写出感人至深的描写故乡的作文。
出于字数要求,本文仅提供了一份简要教案的示例,真实教案需要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内容。
回乡偶书古诗教案幼儿园
回乡偶书古诗教案幼儿园
以下是一份适用于幼儿园的回乡偶书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古诗《回乡偶书》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幼儿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准备
1. 古诗《回乡偶书》的相关图片。
2. 相关的教学视频或音频。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些关于家乡的图片,如家乡的风景、建筑、人物等,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的家乡以及对家乡的感受。
- 引入古诗《回乡偶书》,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诗人回到家乡的诗。
2. 欣赏古诗
- 教师朗诵古诗《回乡偶书》,让幼儿聆听。
- 解释古诗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诗中的内容。
3. 理解诗意
-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引导幼儿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朗诵古诗
- 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 可以采用接龙、比赛等方式,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5. 创意活动
- 让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自己心中的家乡。
- 可以在班级中展示幼儿的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
四、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家乡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创作一些与家乡有关的儿歌或故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幼儿园古诗教案,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更适合你的教学需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
《回乡偶书》教案7篇
《回乡偶书》的教案7篇
写教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明自己的教学流程,只有与实际的教学状况做好结合,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教案,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共享的《回乡偶书》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回乡偶书》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力量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悲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当,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一般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家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日,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依据同学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看,你发觉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沟通: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订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二年级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4)诗歌欣赏:分析《回乡偶书》的韵律、节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对比分析不同诗词的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2.教学难点
(1)朗读节奏的掌握:二年级学生对诗词的朗读节奏掌握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来突破。
-设计多种朗读活动,如领读、分组读、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4)课后练习的完成:课后练习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需要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回乡偶书》这一课。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们长大后回到家乡,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起探索作者贺知章回乡的故事。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回乡偶书》,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素养。
5.社会参与与责任:教育学生关爱家乡,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人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与理解:《回乡偶书》的正确朗读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教案标题:回乡偶书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回乡偶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课文《回乡偶书》的教材和副本。
2. 卡片、彩色笔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任务卡片。
4. 学生写作活动的指导书。
5. 多媒体设备以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流程:
引入:
1. 在黑板上写下《回乡偶书》,引导学生思考回乡的意义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2. 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乡村景色的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这幅图片所表达的思/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回乡的体验以及乡村文化对个人情感和思维的影响。
阅读与理解:
1. 学生分组阅读《回乡偶书》,每个小组负责阅读并理解一段。
2. 每个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各自段落的主题和重要思想。
3.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报告自己所读段落的理解,进行集体讨论,帮
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文学鉴赏:
1.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
文化符号与《回乡偶书》的联系。
2.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学生考虑《回乡偶书》中是否存在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致敬或批判,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写作活动:
1. 分发学生写作指导书,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理解和感悟,写一
篇与回乡体验相关的作文。
2. 引导学生注意写作结构、语言表达以及与课文的联系,鼓励学生
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课堂总结:
1.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进行分享,鼓励同学们互相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下面是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
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年级上册25课《古诗二首》之《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25课《古诗二首》之《回乡偶书》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回乡偶书》的背景及作者;
2.了解诗中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诗歌的描述,尤其是反复出现的“天涯”;
2.学生体会诗歌作者回乡的心情和表达方式;
3.学生感受和喜欢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情感抒发。
教学难点
1.学生需要理解古汉语的用词和表述方式;
2.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韵律和抒发情感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回乡偶书》原文(可拷贝手写或打印);
2.粘贴在黑板上的关键字或句子;
3.学习和欣赏其他相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演唱其他的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与美感;
2.为学生介绍本节课《回乡偶书》的标题、作者、年代、背景等重点信息。
第二步:课文展现
1.将《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粘贴在黑板上;
2.教师讲解关键的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比如,“天涯”,“孤帆远影”等等;
3.通过读诗和解释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回乡偶书》的含义。
第三步:创造情境
1.借助图片或是教师口述,让学生了解故乡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相关信息;
2.让学生描绘自己故乡的样子,以及在故乡时感受到的情感。
第四步:加深理解
1.学生口头表述感受,让其他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涉及的生动的人和事。
第五步:形成文本
1.学生依照所感所闻,记录下自己心目中的故乡;
2.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感受以及对《回乡偶书》的理解来写一篇简短的随笔或小作文。
常见问题
1. 学生是否需要背诵这篇古诗?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普学网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普学网
一、教学设计背景介绍
教学设计的背景是回乡偶书的主题。回乡偶书是一种以故乡为
背景,写生活琐事,回忆亲人的散文体作品。本教学设计以回乡偶
书为切入点,结合普学网平台的资源,设计一堂以回乡偶书为主题
的语文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
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目标:
学生了解回乡偶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学生掌握回乡偶书的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热爱乡土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呈现回乡偶书的经典篇章,引起学生对回乡偶书的兴趣,并启发学生对回乡的思考。
2. 第二步:介绍回乡偶书的特点与写作技巧
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回乡偶书的特点,如真实写实、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等。同时,教师通过示范性的写作案例,向学生阐述回乡偶书的写作技巧,如引用具体细节、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
3. 第三步:引导学生写作
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选取自己所熟悉的回乡场景进行写作。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写作指导,如观察家乡的特色、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等。
4. 第四步:分享交流
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进行班级内的分享与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倾听、评论,并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灵感,改进自己的写作。
5. 第五步:评价与反思
教师可以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如内容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观点的独特性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
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回乡偶书》的内容和背景;
2.分析并鉴赏《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提高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和关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分析《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鉴赏《回乡偶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对于乡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方法
1.导入:通过唤起学生的乡愁情感,引入《回乡偶书》的主题;
2.讲解:通过讲解《回乡偶书》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该诗歌;
3.分析:分析《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点;
4.鉴赏:引导学生深入鉴赏《回乡偶书》,感受其中的乡愁和乡土
情感;
5.写作:通过对《回乡偶书》的鉴赏和理解,启发学生写一篇以乡
土情感为主题的短文或诗歌;
6.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巩固学生对于《回乡
偶书》的理解。
教学手段和学具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回乡偶书》的朗读或演唱;
2.教师和学生自带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查找资料和写作。
教学流程
导入(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乡愁情感,可以通过观看一段与乡村生
活相关的视频或播放一首乡村歌曲引起学生共鸣。
讲解(10分钟)
1.老师简要讲解《回乡偶书》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写作意图,介绍
该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回乡偶书》中表达的乡愁情感和对乡土生活
的思考。
分析(15分钟)
1.老师向学生解释《回乡偶书》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例如七绝、平水韵等;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乡音鬓毛衰老客人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古诗回乡偶书教案
古诗回乡偶书教案
【篇一:回乡偶书教案】
课题: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古
诗。了解诗的意境,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字词、连词成句、体会感情”的方法让学生
了解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
对
经典文化的热爱之情,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会2个生字,读懂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意境。教学
难点:读懂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2、介绍背景。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
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
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了阔别五
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1页,立好,听老师朗诵古诗,注意听字的
读音和老师朗诵古诗的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完后,圈画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鬓”、“衰”,注意笔顺、间架结构。
三、读中感悟
1、我们看题目,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你能完整地说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3、那么,作者都看见了什么,请同学们齐读古诗。
4、你能给这首诗划分节奏吗?试着读一读。
5、我们看第一行诗,“少小”什么意思?“老大”什么意思?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一行诗的意思吗?(板书:离乡日久)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1.了解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
2.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记录和对于人民灾难的抒发;
3.学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发掘作品中的文化和艺术之美。
教学内容
文学选读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中篇小说《回乡
偶书》。该小说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
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该作品,学生将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历史,探究人民在大灾难面前的生存状态。
语言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要体验该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同时,在阅读和分析过程中,将涉及对于小说中的词语、句子、段落语
境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运用这些语言学术知识,学生将能够从文学作
品中进一步发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
文化解析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通过分析和解读小说中所述的人文和社会问题,从而发掘文化和历史这一维度的美妙之处。通过挖掘这些维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遗产。
教学步骤
第一步:前置知识引导
在开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老师可通过各种资源(如视频、文章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革的背景、历史原因、影响后果等。
第二步:小说阅读
在阅读小说时,老师可以选择同时让学生阅读原版和中文翻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说中的语言和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在文化革命时期的语言和叙述特色,理解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物心理刻画。
第三步:文本分析
在学生完成小说的阅读后,老师可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句子、段落等,在思考和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术知识,从中挖掘文学艺术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
分角色试练表演。
(2)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2005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