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弦定理(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1.1.1 正弦定理(一)
知识链接问题2. 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三条边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回答2.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问题3.在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回答3.大边对大角(或大角对大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新知探究问题1. 我们能否把“大角对大边”的关系通过等式准确地量化呢?讨论、分析:由于涉及到边长和夹角,联想到用三角函数或向量解决该问题.分析:在直角三角形中,边之间的比就是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为此我们首先在直角三角形中通过三角函数探究这种关系.探究:如下图,在Rt ABC中,设BC=a,AC=b,AB=c,则由三角函数定义得sin A=,sin B=,sin C=.于是,c===.在老师的引导下,填空并结合探究问题找出等式关系.问题2.这个优美的等式关系对等边三角形无疑也成立,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该等式关系是否任然成立呢?讨论、分析,确定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讨论.当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设为边上的高,如图.则在内,由勾股定理得在内,由勾股定理得,所以,即.同理,由边上的高可得.综上,在锐角三角形内等式成立.在锐角三角形内尝试推导上述等式关系.对于钝角三角形内的情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钝角三角形内等式关系的推导.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问题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该等式吗?能否用三角形的外接圆证明:.分组讨论,展示成果.新知探究PPT课件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证明:作三角形 ABC的外接圆O(如下图1),过点B作圆O的直径BD,连接AD(如下图2).由圆的性质知,.∴()同理,∴对比自己的证明过程,体会差异,完善步骤.(三)获取新知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在导学案中完成知识填空.理解定理:(1)①实际上是三个等式:,,.②同一三角形中,边的比等于其对角正弦值的比:,,.(2)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及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如;分析、总结自己对该定理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四)典例突破【引入概念】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________________.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_______.题型一. 两角任一边例1. 已知中,AB=6,A=30°,B=120︒,解此三角形.【解析】∵A=30°,B=120︒∴C=180°-30°-120°=30°∴由正弦定理得,∴C=30°,,变式1. 在中,已知B=45º,C=60º,a=12cm,解此三角形.【答案】同学甲板书例1的解题过程;同学乙板书例2的解题过程.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解答.………………同学们点评甲同学的解答.………………完成变式1.同学们点评乙同学的解答.………………完成变式2.题型二. 两边一对角例2. 已知中,a =15,b =10,A=60°,则( )A.B.C.D.【解析】由正弦定理得.变式2:在中,若,则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又∴或问题4. 上述两个题型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对比,分析并总结两题型的特点:“两角任一边”的解是唯一的;“两边一对角”的解不具有唯一性,最后要根据条件检验根的合理性.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五)知识拓展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角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边.也就是说这四个条件中的每一个都能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其中“角角边”与“角边角”就是“两角任一边”的题型,正弦定理则从量化的角度说明了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结合例2和变式,你能否用正弦定理解释“为什么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没有‘边边角’” ?答:“边边角”即“两边一对角”的题型,从例2及其变式可知,这种题型的可能有两种解答,即“两边一对角”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因而不是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分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学设计6:1.1.1 正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及基本应用.(重点)2.会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难点)3.能根据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解的个数.(难点、易混点)教学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2.解三角形(1)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及其对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元素.(2)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思考: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提示] 需要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教学检测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正弦定理不适用于钝角三角形.( )(2)在△ABC 中,等式b sin A =a sin B 总能成立.( )(3)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由正弦定理知a sin A =b sin B,即b sin A =a sin B . (3)√.由正弦定理可知a sin A =b sin B,即a =b ,所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1)× (2)√ (3)√2.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________.【答案】23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32sin 60°=AC sin 45°, 所以AC =32·sin 45°sin 60°=2 3.3.在△ABC 中,若a =3,b =3,∠A =π3,则∠C =________. 【答案】π2【解析】由正弦定理得:3sin π3=3sin B , 所以sin B =12. 又a >b ,所以∠A >∠B ,所以∠B =π6, 所以∠C =π-⎝⎛⎭⎫π3+π6=π2.4.在△ABC 中,2a sin A -b sin B -c sin C=________. 【答案】0 【解析】由于a sin A =b sin B =c sin C ,所以2a sin A -b sin B -c sin C =⎝⎛⎭⎫a sin A -b sin B + ⎝⎛⎭⎫a sin A -c sin C =0. 类型1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已知△ABC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20,∠A =30°,∠C =45°;(2)a =8,∠B =60°,∠C =75°.[解] (1)∵∠A =30°,∠C =45°;∴B =180°-(∠A +∠C )=105°,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20sin 105°sin 30°=40sin(45°+60°)=10(6+2); c =a sin C sin A =20sin 45°sin 30°=202, ∴∠B =105°,b =10(6+2),c =20 2.(2)∠A =180°-(∠B +∠C )=180°-(60°+75°)=45°,由正弦定理b sin B =a sin A, 得b =a sin B sin A =8×sin 60°sin 45°=46,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得c =a sin C sin A =8×sin 75°sin 45°=8×2+6422=4(3+1). ∴∠A =45°,b =46,c =4(3+1).[规律方法]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基本思路是:(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求另一角所对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跟踪训练]1.在△ABC 中,a =5,∠B =45°,∠C =105°,求边c .[解]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A +∠B +∠C =180°, 所以∠A =180°-(∠B +∠C )=180°-(45°+105°)=30°.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得c =a ·sin C sin A =5·sin 105°sin 30°=5·sin 60°+45°sin 30°=5·sin 60°cos 45°+cos 60°sin 45°sin 30°=52(6+2). 类型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1,b =3,∠A =30°;(2)a =3,b =1,∠B =120°.[解] (1)根据正弦定理,sin B =b sin A a =3sin 30°1=32. ∵b >a ,∴∠B >∠A =30°,∴∠B =60°或120°.当∠B =60°时,∠C =180°-(∠A +∠B )=180°-(30°+60°)=90°,∴c =b sin C sin B =3sin 60°=2; 当∠B =120°时,∠C =180°-(∠A +∠B )=180°-(30°+120°)=30°=∠A ,∴c =a =1.(2)根据正弦定理,sin A =a sin B b =3sin 120°1=32>1.因为sin A ≤1.所以A 不存在,即无解.[规律方法]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的方法:(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两个角,要分类讨论.[跟踪训练]2.已知△ABC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2,c =6,∠C =π3; (2)a =2,c =6,∠A =π4. [解] (1)∵a sin A =c sin C, ∴sin A =a sin C c =22. ∵c >a ,∴∠C >∠A .∴∠A =π4. ∴∠B =5π12,b =c sin B sin C=6·sin 5π12sin π3=3+1.(2)∵a sin A =c sin C , ∴sin C =c sin A a =32. 又∵a <c ,∴∠C =π3或2π3. 当∠C =π3时,∠B =5π12,b =a sin B sin A=3+1. 当∠C =2π3时,∠B =π12,b =a sin B sin A=3-1.] 类型3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3.在△ABC 中,若sin A =2sin B cos C ,且sin 2A =sin 2B +sin 2C ,试判断△ABC 的形状.[思路探究] ①∠A =π-(∠B +∠C ),②边角转化,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解] 法一: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sin 2A =sin 2B +sin 2C ,∴⎝⎛⎭⎫a 2R 2=⎝⎛⎭⎫b 2R 2+⎝⎛⎭⎫c 2R 2, 即a 2=b 2+c 2,∴∠A =90°,∴∠B +∠C =90°,由sin A =2sin B cos C ,得sin 90°=2sin B cos(90°-B ),∴sin 2B =12. ∵∠B 是锐角,∴sin B =22, ∴∠B =45°,∠C =45°,∴△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法二: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sin 2A =sin 2B +sin 2C ,∴a 2=b 2+c 2,∴△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 =90°.∵∠A =180°-(∠B +∠C ),sin A =2sin B cos C ,∴sin(B +C )=2sin B cos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0,即sin(B -C )=0.∴∠B -∠C =0,即∠B =∠C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规律方法] 依据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利用正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利用正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 +∠B +∠C =π这个结论.在两种解法的等式变形中,一般两边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跟踪训练]3.在△ABC 中,已知a 2tan B =b 2tan A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a b =sin A sin B ,∴a 2b 2=sin 2A sin 2B. 又∵a 2tan B =b 2tan A ,∴a 2b 2=tan A tan B , ∴tan A tan B =sin 2 A sin 2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即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 ∴△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当 堂 达 标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因为a sin A =b sin B ,所以a b =sin A sin B. 因为在△ABC 中,sin A >0,sin B >0,sin A >sin B ,所以a b =sin A sin B>1,所以a >b , 由a >b 知∠A >∠B .2.在△ABC 中,若c =2a cos B ,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不等边三角形【答案】B【解析】由正弦定理知c =2R sin C ,a =2R sin A ,故sin C =2sin A cos B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所以sin A cos B =cos A sin B ,即sin(A -B )=0,所以∠A =∠B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3.在△ABC 中,AB =3,∠A =45°,∠B =60°,则BC =_____.【答案】3-3【解析】利用正弦定理BC sin A =AB sin C, 而∠C =180°-(∠A +∠B )=75°,故BC =AB sin A sin C =3sin 45°sin 75°=3- 3. 4.已知方程x 2-(b cos A )x +a cos B =0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 、b 为△ABC 的两边,∠A 、∠B 为两内角,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解] 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 1+x 2=b cos A ,x 1x 2=a cos B , ∴b cos A =a cos B .由正弦定理得2R sin B cos A =2R sin A cos B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0,sin(A -B )=0.∵∠A 、∠B 为△ABC 的内角,∴0<∠A <π,0<∠B <π,-π<∠A -∠B <π,∴∠A -∠B =0,即∠A =∠B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1正弦定理(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现状分析《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
《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现实分析(1)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学习了一些关于直角三角形的知识:① 毕达哥拉斯定理② 三角函数公式(2)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A.BC①②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③ 双方之和大于第三方,双方之差小于第三方(3)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4)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正弦定理的发现(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方法和向量方法(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向量建立三角形边长与三角函数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1)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共同分析和讨论问题,促进师生合作意识,加强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
第二,分析教学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发现正弦定理,并用几何方法和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关系中两个最常见、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准确地反映了三角形的每条边与其对角线的正弦之间的关系。
1.1.1正弦定理教案
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 1、能力要求:①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一些斜三角形; ②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
②在探究学习中认识到正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和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难点: 理解和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三角形解的个数的探究。
三、预习问题处理: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
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需要几个条件?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C B A ,,和它们所对的边c b a ,,叫做三角形的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 。
4、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下列那种问题① 已知三角形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③已知三角形两边与第三边的对角;④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⑤已知三角形两角与任一边;⑥已知三角形一个内角与它所对边之外的两边。
5、上题中运用正弦定理可求解的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四、新课讲解:在ABC Rt ∆中,设ο90=C ,则1sin ,sin ,sin ===C c b B c a A ,即:C cc B b c A a c sin ,sin ,sin ===, CcB b A a sin sin sin ==。
问题一: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设ABC ∆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角。
如图(1)过点A 作BC AD ⊥于D ,此时有bADC c AD B ==sin ,sin , 所以C b B c sin sin =,即C c B b sin sin =.同理可得CcA a sin sin =, 所以Cc B b A a sin sin sin ==。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点明课题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的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中的1.1.1《正弦定理》的内容,该节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应用,我把这节内容分为2课时,现在我要说的是《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简单的应用。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现实分析教材地位分析.3.2.1二、教学展开分析⎪⎪⎩⎪⎪⎨⎧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媒体选择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分析.4.3.2.1三、教学结果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
《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现实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知识:①勾股定理: ②三角函数式,如: (2)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① ②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4)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正弦定理的发现(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法和向量法 (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向量把三角形的边长和三角函数建立起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aA =sin cbA =cos π=++C B A 222c b a =+(2)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共同剖析、探讨问题,推进师生合作意识,加强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二、教学展开分析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发现正弦定理、用几何法和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教学设计2:1.1.1 正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教学目的】1.探究并证明正弦定理,了解数学理论的发现发展过程;2.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和解三角形【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一.定理引入: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A+B+C=π;A>B 则a >b ;a +b >c ;直角三角形中A+B=90°;勾股定理;c a A =sin ,c b B =sin ,1sin =C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在非直角三角形ABC 中有这样的关系吗?几何画板验证二.定理证明:方法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方法2,面积公式法 方法3,外接圆法 方法4,向量法三、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Cc B b A a sin sin sin == 1︒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
2︒可以证明 比值为2R (2R 为△ABC 外接圆直径)3 ︒ 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四.定理应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两类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他的边和角; ②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边。
160,45,1.A C c a ===例:已知:,求解:由正弦定理得:001sin60sin 452a a =∴= 五、练习:P 4 1,2六、思考题: 1.在△ABC 中,(b +c ):(c +a ):(a +b )=4:5:6,则=C B A sin :sin :sin 7:5:32.在△ABC 中,A:B:C=4:1:1,则a :b :c = ( D )A 4:1:1B 2:1:1 C2:1:1 D 3:1:1 七、作业:P10 1,2。
【VIP专享】《1.1.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
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
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
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必修 5《1.1.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高中新教材人教 B 版必修⑤第一章 1.1.1 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
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 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 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 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弦定理的推导.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五、学法与教法
2.正弦定理的运用
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1.1.1正弦定理教案
§1.1.1正弦定理(1)课标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向量法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学生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讨论,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具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认识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探究并发现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体会分类和化归的数学思想,能用不同形式表示正弦定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证明正弦定理;教学难点:学生要对三角形分类证明正弦定理,如何区分解三角形的一解、两解、无解问题。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两点分别在河的两岸,现要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但又不想渡河去测量,那问题1:设A B么应该在河的一岸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问题2:某工厂有一个大烟囱,现要测量它的高度,但又不好到达烟囱顶部,那么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2.逻辑推理,探究证明探索1:在Rt⊿ABC中,设∠C=90°,那么边角之间有那些关系?探索2:在Rt⊿ABC中,我们得到,对于任意三是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时,以上等式仍然成立吗?角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即当ABC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正弦定理?若设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是R,证明:Cc B b A a sin sin sin ===2R 证法1:若C 为锐角(如图(1))过点A 作AD ⊥BC 于D ,此时有即 ,同理可证若C 为钝角(如图(2))过点A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D ,此时也成立证法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BE,CF,则等式的左、中、右同除以1abc 2,即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3、探究合作(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点拨提升!)观察正弦定理的结构,看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语言把它叙述出来吗?对称美、和谐美 式子中包含了几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有几个量?它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哪些类型的问题?4、探究例题1、2对照、模仿课本进行理解,小组展示,师点评讲解。
正弦定理教案
1.1.1正弦定理三维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与角度关系的探索,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几何知识总结、归纳出其边角关系,通过观察、推到、比较得出正弦定理。
2.通过对正弦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及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应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得到sin sin sin a b c A B C ==(正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是否都有上述关系式成立?二、正弦定理的证明:1. 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1)如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从而sin sin ab A B =sinc C= A D B (2)如图,当∆ABC 是钝角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sin ,a B b CAD b CAB ,则=∠sin sin abCAB B , C同理可得=∠∠sin sin c a , 从而sin sin ab A B =sinc C = B A D2. 向量法证明过点A 作j AC ⊥, C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则()j AB j AC CB ⋅=⋅+∴j AB j AC j CB ⋅=⋅+⋅ j()()00cos 900cos 90-=+-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a c 同理,过点C 作⊥j BC ,可得 sin sin =b c B C ,从而sin sin a b =sin c = 同理,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由学生课后推导公式。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初稿
必修5 §1.1.1正弦定理(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理解正弦定理及能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检验、证明、应用、总结的思维历程,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增强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证明三、教学课型定理课四、教具、学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教学过程(一)数学史料,引入课题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夜空,会有无限的遐想,不禁会问,月亮离我们有多远呢?早在1671年,两个法国文学家就借助数学上解三角形原理近似测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解三角形理论古已有之,在古埃及时为埃及法老建筑的金字塔,整理尼罗河泛滥之后的耕地测量与缴纳税收都涉及到三角学知识;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之后,天文观测、航海测量和地理测量等实践活动中,解三角形理论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解三角形理论还用在铺设桥梁、建筑采光、文物修复等多个领域。
(导课视频)(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57, 1.89, 2.01,45,120,.BC cm CD cm BE cm B C ===== 某地出土一块玉佩,其中一角破损,现测得如下数据:为了复原,计算原另两边的长该问题的实质就是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如何求另一条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三角形理论中的第一个定理(板书课题§1.1.1正弦定理)(三)探究定理,解决问题1.观察特例,发现猜想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问题1:在三角形中角A 与它的对边BC 的长度是否存在定量关系?为方便起见,我们先考虑直角三角形这种特殊情形。
在初中,我们已经会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在直角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有怎么的量化关系?学生容易得到:c c C c b B c a A ====1sin ,sin ,sinBc B b A a sin sin sin ==所以 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个数量关系式能否推广到任意三角形?2.数学实验,检验猜想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实验,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三边长度和三角度的数值,计算显示出一组C c B b sibA a sin ,sin ,的值,不断拖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改变三角形形状,观察各组比值c a b ∠C = 33.96°∠B = 90.00°∠A = 56.04°csin ∠ACB () = 9.38厘米c = 5.24厘米bsin ∠ABC () = 9.38厘米b = 9.38厘米a sin ∠CAB () = 9.38厘米a = 7.78厘米A B C3.证明猜想,得出定理(1)从特殊到一般证明定理任意三角形中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分类进行证明的基本思路。
高中数学 1.1.1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1)
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教材分析与导入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3.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重点发现正弦定理、用几何法和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关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两个定理之一,它准确反映了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关系,对于它的形式、内容、证明方法和应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弦定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内角和定理等众多基础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一向为数学教育所重视。
教学难点用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虽然学生刚学过必修4中的平面向量的知识,但是要利用向量推导正弦定理,有一定的困难。
突破此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长和内角的三角函数联系起来。
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方法证明这个定理,使学生巩固向量知识,突出了向量的工具性,是向量知识应用的范例。
教学建议正弦定理是刻画三角形边和角关系的基本定理,也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一。
此节内容从地位上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以说正弦定理是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内问题)的拓广与延续,是对初中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知识的定量解释,即对“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定性知识的定量解释,即正弦定理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的量化的表示,实现了边角的互化。
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教材这样编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体现相关内容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这一指导思想;启下,正弦定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产生了余弦定理,二者一起成为解决任意三角形问题重要定理。
《1.1.1 正弦定理》 教学案 1
《1.1.1 正弦定理》 教学案 1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a sin B =cb sin C =1 即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sin sin ac A C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ABC =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12abc即得:sin a A =sin bB=sin c C.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aCD R A D===,同理sin b B =2R ,sin c C=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r 垂直于AC u u u r ,由AC u u u r +CB u u u r =AB u u u r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r 得….. 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② 出示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③ 练习: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在∆ABC 中,已知10a =cm ,14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 m )④ 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3. 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 三、巩固练习:1.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b cA B C++++.。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1.1.1正弦定理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人教B版必修⑤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并为以后学习余弦定理提供了方法上的模式,为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多媒体进行数学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3、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4、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敢于发表意见,有创新意识。
5.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学生能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增强合作与团队意识。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推导定理的思想方法和过程;②能用正弦定理进行有关的运算,会运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②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
五、学法与教法1.学法: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公式的推导)。
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数学活动(如例1、2的处理)。
③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新知(如例3的处理)。
正弦定理 优秀教学设计
1.1.1正弦定理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中的数量关系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在高中知识下的直接延拓,也是对高中坐标和圆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学情分析对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过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但大部分学生逻辑推理不严密,而且有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不爱动手,还有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能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正弦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数学方法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的问题。
四、教法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应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例题、习题,并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带领学生进行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多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思维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将采用探究、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想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活动,在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的数学思维。
《1.1.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附件 1-4第二届湘西州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表学段:高中科目:数学编号:(组委会填写)(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夜空,会有无限遐想,不禁会问,遥不可及的月亮离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其实,早在1671年,法国著名天文学家拉朗德和他的学生拉卡伊就测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他们当时利用几乎位于同一子午线的柏林与好望角BA,,与月球上的一点C,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只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以及A∠和B∠的大小.两位天文学家就仅仅用这三个条件就计算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问题1:两位天文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地球与月球的距离?问题2:同学们观察图1,你们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已知有哪些?要求解什么?图1学情预设:已知在ABC∠和B∠的∆中,已知边AB的长,以及A大小,求AC或BC的长.问题3:我们由实际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抽象得到了图2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我们直接求解不出来,该怎么办?图2问题4:很明显在这个问题中涉及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哪些?这样的定性结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要探教师活动:简单介绍与正弦定理相关的数学文化关于正弦定理的发现历史,一般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天文学家阿布瓦法(Abul-Wefa,940-998)提出并证明了球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而平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的证明最先是纳绥尔丁-图西(Nasiral-Dinal-Tusi,1201-1274)给出的.我国清代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在他的著作《平三角举要》中也给出了证明,而且还给出了正弦定理的完整形式.设计意图:通过渗透数学史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体会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所有的数学人,不分国界,不分时代,共同推动着数学不断向前.(五)强化理解,简单应用教师活动:回顾引入环节的地月距离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寻找隐含条件,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优质教案1:1.1.1 正弦定理
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中的一类简单问题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即理解(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sin sin sin a b c A B 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如下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2[探索研究]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下图,在Rt ∆ABC 中,设BC=a ,AC=b ,AB=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下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高一数学“四步教学法”教案:1.1 正弦定理1
变式训练:在 ABC 中, a 26, b 26 3, A 30 , 求角 B,C,边 c 。
小结:利用三角形内角和 180 及三角函数值最大值是 1 判断 解的个数。 题型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 2 在 ABC 中, b a cos C ,判断三角形 ABC 的形状。
变式训练:在 ABC 中,已知 断三角形 ABC 的形状。
环节二
教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 进行设计)
学
过程设计
合作释疑: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 等,即
二次备课
过
a
程
sin A
b
sin B
c
sin C
及
[理解定理] (1) 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 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 且 比 例系 数 为同 一正 数, 即 存在 正数 k 使 a k sin A , b k sin B , c k sinC ; ( 2 )
b , S ABC 。
变 式 训 练 : 在 ABC 中 , 已 知 b 4, c 5, A 135 , 则
ABC 的面积?
小结:要抓住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特点,恰当选择三个当中的 某一个公式。
环节四 1、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当堂检测
二次备课
教
(1) b 40, c 20, C 45 : (2) b 2 7 , a 14, B 60 (3) b 6, c 2, C 45
a
sin A
b
sin B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正弦定理(1)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高中新教材北师大版必修⑤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④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
高二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养学生“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
五、教法
教法:运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尝试指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整堂课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原则,突出: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
(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
(4)当堂检测——巩固对正弦定理的的理解
六、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BC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B C 二、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C
b a
A D c 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j AC ⊥
,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
则 ()j AB j AC CB ⋅=⋅+
∴j AB j AC j CB ⋅=⋅+⋅ j
()()0
0cos 900cos 90-=+- 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
sin sin =a c A C
同理,过点C 作⊥ j BC ,可得 sin sin =
b c
B C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
(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
sin sin a
b
A
B
=
,
sin sin c
b
C
B
=
,
sin a
A
=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三、处理导学案上的预习自测
四、【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展示和点评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例1.
(2
)45,2,,ABC c A a b B C ∆=== 中,求和
例2. 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 =51︒,∠ACB =75︒. 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
在.
a c C A ABC 求中,,,,.345601===∆ .,,,.c
b a A ABC 求中,若133
2===∆π
b B A a ABC 求中,若在,,,)( 4560121===
∆
五、课堂小结 1.正弦定理: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k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 知识拓展
sin sin a b A B =2sin c
R C
==,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 六、当堂检测 1.在ABC ∆中,若
cos cos A b
B a
=,则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2.已知△ABC 中,A ∶B ∶C =1∶1∶4, 则a ∶b ∶c 等于( ).
A .1∶1∶4
B .1∶1∶2
C .1∶1
D .2∶23.在△ABC 中,若sin sin A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B > B. A B <
C. A ≥B
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七、作业布置:见专家伴读第47页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