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误差法
一种应用相机阵列实现图像遮挡物移除的方法
第37卷第4期2022年4月Vol.37No.4Apr.2022液晶与显示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s and Displays一种应用相机阵列实现图像遮挡物移除的方法杨墨轩,赵源萌*,朱凤霞,张宏飞,张存林(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48)摘要:针对光路中前景遮挡物影响感兴趣信息采集的问题,本文对应用相机阵列的遮挡物移除算法进行实验研究。
用阵列型光场相机采集四维光场数据,然后用数字重聚焦技术进行不同深度的重聚焦,突出目标物细节特征。
利用图像重构技术合成子图像阵列,选择最小误差阈值分割法标记遮挡物区域并复现原图像的细节特征。
实验结果证明了应用阵列型光场相机移除遮挡物的可行性,及其改善图像质量、复现遮挡区域图像、提高图像可读性、降低噪声影响的能力。
依据无参考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本文算法在重构图像质量上SNR与PSNR分别提升了17.3%与77.6%。
关键词:光场采集;数字重聚焦;图像重构;遮挡物中图分类号:TP391;O436文献标识码:A doi:10.37188/CJLCD.2021-0255Method of the image de-occlusion by using focal plane cameraYANG Mo-xuan,ZHAO Yuan-meng*,ZHU Feng-xia,ZHANG Hong-fei,ZHANG Cun-lin (Key Laboratory of Terahertz Optoelectronic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Key Laboratory for Terahertz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Imag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Physics,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at the foreground occlusions in the light path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of interes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occlus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mera array through experiments.The array light field camera is used to collect4D light field data,af‐ter which the digital refocusing technology is employed to perform refocusing at different depths so as to highlight the detailed features of target objec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pport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array light field camera to remove occlusions,as well as its abilit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images,re‐produce the image of occluded areas,improve the readability of images,and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noise. According to the no-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in terms of the quality of reconstructed images,the algorithm in this paper can improve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SNR)and 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 文章编号:1007-2780(2022)04-0494-07收稿日期:2021-10-09;修订日期:2021-11-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875140);首都师范大学分类发展-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立项及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No.008-2155089);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基本科研业务(No.20530290044)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61875140);Classified Development of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ites,Project Approval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High-Level Academic Innovation Project of Graduate Students(No.008-2155089);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Capacity Building-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s(No.20530290044)*通信联系人,E-mail:*********************.cn第4期杨墨轩,等:一种应用相机阵列实现图像遮挡物移除的方法(PSNR)by17.3%and77.6%,respectively.Key words:light field acquisition;digital refocusing;image reconstruction;occlusion1引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目标物前出现遮挡与目标物出现混叠时都会对数据采集造成影响。
用最小区域法求直线度误差的探讨
用最小区域法求直线度误差的探讨在制造车身等大型产品时,直线度误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线度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使用最小区域法来求解直线度误差的方法和应用。
1. 最小区域法的基本原理最小区域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直线度误差测量方法,它通过测量模板或工件表面所形成的区域面积来评价直线度误差的大小,因此该方法也被称为“区域法”。
最小区域法的基本原理是,当一个测量区域在一个基准平面上移动时,该平面与另一平面之间的距离变化会引起测量区域所覆盖的面积变化,而变化的面积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评估。
具体来说,最小区域法是将一个平面上的曲线分割成若干小段,然后通过计算每一段所覆盖的面积来评估直线度误差的大小,最终得到整条曲线的误差度数。
最小区域法的应用流程为以下步骤:(1)制备直线度测量的模板或工件,并在其表面设计出一条曲线。
(2)将模板或工件以及测量仪器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并对测量仪器进行调整和校准。
(3)将测量仪器沿着曲线移动,并分段测量曲线上每个小段的长度。
(4)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每个小段所覆盖的面积,并计算整条曲线的总面积。
(5)拟合曲线,得到曲线离平整的直线的距离,即曲线的误差度数。
3. 最小区域法的优点和局限最小区域法有以下优点:(1)该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灵活便捷,适合于大批量的直线度测量。
(2)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重复性,能够提供较为真实和可靠的数据。
(3)该方法便于计算和评估,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有助于发现细微的误差。
然而,最小区域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该方法只能测量平面上的曲线,不适用于曲率较大或非平面的曲线。
(2)该方法需要模板或工件的参考曲线,对于没有清晰参考曲线的曲面难以使用。
(3)该方法对于曲线宽度较窄的范围有限,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误差。
4. 结论最小区域法是一种常用的直线度误差测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面积变化测量曲线离开平整的距离。
mmse最小均方误差
mmse最小均方误差
MMSE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最小均方误差是一种用于估计随机过程或信号的线性算法。
它通过最小化平均误差来估计信号参数。
MMSE估计法在通信理论、信号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MMSE 估计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的估计值中,选择一个使得期望误差最小的估计值。
该估计值可以用线性函数或非线性函数来表示。
在线性函数中,MMSE 估计值通常是线性无偏估计值。
MMSE 估计法是一种最优线性估计(Optimal Linear Estimation)算法,它有很好的统计性质,如最小均方误差性质和最小偏差性质等。
在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MMSE 估计法常用于信号解调、信道估计、信噪比估计等应用中。
在数字图像处理中,MMSE 估计法常用于图像压缩、图像恢复、图像去噪等应用中。
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中,MMSE 估计法常用于目标跟踪、目标识别、人脸识别等应用中。
总的来说, MMSE 估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估计方法, 其优秀的统计性质和良好的数学基础使其在很多研究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梯度下降法 最小误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梯度下降法最小误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梯度下降法是一种优化算法,用于最小化目标函数或误差函数的方法。
通过不断沿着负梯度方向更新参数,使得目标函数值逐渐趋于最小值。
在机器学习领域,梯度下降法被广泛应用于训练模型,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等。
梯度下降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目标函数关于参数的梯度,找到目标函数下降最快的方向,并沿着该方向更新参数。
这种迭代更新的过程可以使得模型在训练集上逐渐逼近最优解,从而达到最小化误差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梯度下降法的基本原理、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希望读者能对梯度下降法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强大的优化算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梯度下降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梯度的概念、损失函数、学习率等相关概念,以帮助读者了解梯度下降法的工作原理。
接着,将探讨梯度下降法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中如何使用梯度下降法来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型性能。
在讨论梯度下降法的优缺点时,将对其在优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局部最优解、学习率调整等,以及与其他优化算法的比较,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梯度下降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最后,通过总结梯度下降法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以及得出结论,将帮助读者形成对梯度下降法的综合认识,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和优化。
1.3 目的梯度下降法作为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梯度下降法的基本原理、在机器学习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其优缺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算法。
同时,通过总结梯度下降法的重要性,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读者可以更好地应用梯度下降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最终,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正文2.1 梯度下降法的基本原理梯度下降法是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主要用于求解损失函数的最小值。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最近,随着复杂的经济体系的出现,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效地抽取样本,利用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分析数据,得出有效的结论,对企业发展和管理者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有多种。
首先,有随机抽样的方法,这是抽样误差最小的一种方法,它的本质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本,而这些样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是一种随机的抽取方法,可以保证抽取的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其次,还有更多的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法,例如分层抽样、概率比例抽样、自然聚类抽样等。
这些方法都是用于抽取样本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样本选择的误差。
此外,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还涉及样本分析,如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法等。
这些方法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抽样误差,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总之,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有效抽样,并减少抽样误差,得出更准确的分析结果。
它不仅有助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学术研究,商业营销等等。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的实施需要在许多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要根据被调查的总体的特征、测量的指标和调查的目的,确定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数量。
其次,要考虑抽样的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如果样本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较快,则应考虑采取定期抽样的方法。
最后,在样本的抽取和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实证规律,尽量减少抽样误差,以准确反映总体情况。
总而言之,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数据抽样方法,它可以有效减少抽样误差,从而产生更准确的结果。
它的使用扩展到了经济学、社会科学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受到广大学者和管理者的欢迎。
要想有效地抽样,有效地分析数据,得出有效的结论,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它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好处。
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对比
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对比
在无线通信中,信道参数估计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用于估计信道的衰落和噪声等参数。
不同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复杂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的对比:
1. 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LS):LS是最简单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之一,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来估计信道参数。
LS算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但对于噪声较大或信道非线性的情况下,估计结果可能不准确。
2. 最小均方误差法(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MMSE 算法通过最小化均方误差来估计信道参数。
相比于LS算法,MMSE 算法考虑了估计误差的统计性质,能够在噪声较大的情况下提供更准确的估计结果。
但MMSE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
3. 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ML算法通过最大化接收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来估计信道参数。
ML算法能够提供最优的估计结果,但计算复杂度非常高,通常需要进行搜索来找到最大似然估计。
4. 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 KF):KF算法是一种递归估计算法,通过利用先验信息和测量信息来估计信道参数。
KF算法在计算复杂度和估计精度上都有较好的平衡,适用于动态信道和实时估计的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要求。
在选择信道参数估计算法时,需要考虑估计精度、计算复杂度、实时性等因素,并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做出选择。
圆度误差评定中最小区域法的计算机叠代算法(一)(精)
圆度误差评定中最小区域法的计算机叠代算法(一)回转体零件,其横截面轮廓是否为一正圆,需要与一理想圆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圆度误差的评定过程就是将被测横截面的实际轮廓与理想圆比较的过程。
最小条件法是圆度误差评定中寻找理想圆的基本原则,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最小外接圆法、最大内切圆法和最小区域法。
其中,最小区域法是一种新的优良评定方法,它不仅可以获得最小的误差评定结果,而且对零件的性质有稳定的约束(通过包边界),因而是现代测量技术致力研究的评定方法。
在传统圆度测量仪中,实现最小区域圆评定的方法是测量仪通过传感器描绘出被测工件的轮廓误差曲线,然后测量人员用同心圆模板来试凑包容轮廓误差曲线,直到符合最小区域圆条件为止。
当用计算机对传统圆度仪进行改造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各种评定方法的算法,我们用计算机叠代法推导了最小区域圆的算法。
1零件坐标系的建立当被测零件放在测量仪器的工作台上时,零件圆心不能与工作台圆心绝对重合,所以零件坐标系不等于仪器坐标系,在实际测量中,测量点的坐标值是仪器坐标值,而圆度误差测量的基准参考系应是零件基准坐标系。
因此,必须将测量点的仪器坐标值转换成零件坐标值。
最小区域圆的评定过程就是根据基于仪器坐标的实际测量值,寻找满足最小区域圆条件的零件坐标原点,并将仪器坐标值转换成零件坐标值的过程。
1.1最小区域圆条件最小区域圆是指用两同心圆包容基于仪器坐标的实际测量曲线,且两同心圆与测量曲线应至少有内外交替的四点接触,满足此条件的两同心圆半径差为最小,两圆的圆心为满足最小区域圆条件的零件坐标系原点,如图1所示。
两圆的半径差为被测工件的圆度误差。
1.2确立零件坐标原点1.2.1确立初始零件坐标原点零件坐标系应基于仪器坐标系,在测量点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可采用最小二乘法确立零件初始坐标原点,在测量非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可取前3点求圆确定其圆心为零件初始坐标原点。
设有n个测量点Pi(i=1,2,?,n),基于仪器坐标值为(Xi,Yi),所求初始零件坐标原点基于仪器坐标系的坐标值为(X,Y),则根据最小二乘圆原理可求得X=2/n∑XiY=2/n∑Yi我们可以将(X,Y)作为最初零件坐标原点基于仪器坐标的坐标值,但该值不一定满足最小区域圆条件,它只能作为寻找满足最小区域圆条件的坐标原点的初值。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抽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偏差,它能够衡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
为了减小抽样误差,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是无偏随机抽样。
无偏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以等概率抽取样本的方法,即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且独立。
这种抽样方法最大程度地确保了样本能够代表总体,从而降低了抽样误差。
无偏随机抽样的步骤如下:1. 确定研究的总体范围和目标参数。
2. 确定样本的大小,即要从总体中抽取多少个个体进行研究。
3. 制定抽样框架,即列出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并为每个个体进行编号。
4. 使用随机数表、随机数发生器等工具,随机选择样本。
注意,抽取的样本应当具有相同的机会被选择到,即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
5. 对于不可抽样的单位,如拒访、缺失等,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6. 采集样本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无偏随机抽样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主观的干扰和偏见,减小了样本选择上的错误,从而使样本能够更好地代表总体。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减小抽样误差,样本的大小也非常重要。
样本过小可能导致统计量的不准确,样本过大则会增加研究成本。
因此,在确定样本大小时,应综合考虑抽样误差和成本因素。
除了无偏随机抽样外,还有其他一些抽样方法可以尽可能减小抽样误差,如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满足研究需求,但相对于无偏随机抽样,它们可能会引入一定的抽样偏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可行性来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总而言之,无偏随机抽样是抽样误差最小的抽样方法。
通过遵循抽样步骤和要求,我们可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从而减小抽样误差,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滤波器设计中的滚降和群延迟的优化方法
滤波器设计中的滚降和群延迟的优化方法滤波器是信号处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电路或算法,用于改变信号的频率特性。
在滤波器的设计过程中,滚降和群延迟是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对滤波器的性能和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滤波器设计中的滚降和群延迟的优化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和意义。
一、滚降的优化方法滚降是指滤波器在截止频率处的衰减速度。
滚降越陡峭,滤波器对截止频率附近的信号的抑制能力越强,性能越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滚降优化方法:1. 阶数增加法:增加滤波器的阶数可以提高滚降的陡峭度。
通过增加滤波器的阶数,可以增加滤波器的自由度,使其在截止频率附近的衰减更为迅猛。
然而,随着阶数的增加,滤波器的计算复杂度也会增加,因此需要在滤波器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之间做出权衡。
2. 窗函数法:窗函数是指在滤波器设计过程中,对于理想滤波器进行截断和加权的函数。
窗函数法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窗函数,使得滤波器的滚降得到优化。
常用的窗函数有矩形窗、汉宁窗、汉明窗等,不同的窗函数有不同的性能指标,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3. 最小最大误差法:最小最大误差法是一种基于优化的滤波器设计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滤波器的截止带和阻止带内,使得滤波器的响应曲线尽可能接近于理想滤波器的响应曲线,从而使滚降得到优化。
最小最大误差法需要通过数值计算和优化算法来实现,具有较高的设计灵活性。
二、群延迟的优化方法群延迟是指滤波器对不同频率成分的信号引起的相位延迟差异。
群延迟越小,滤波器对不同频率信号的相位失真越小,性能越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群延迟优化方法:1. 最小相位滤波器法:最小相位滤波器是一种具有最小群延迟的滤波器。
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设计思想是,在保持滚降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滤波器的群延迟。
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设计可以通过对滤波器的传递函数进行变换和优化来实现。
2. 频率抹平法:频率抹平法是一种基于频率响应均衡的群延迟优化方法。
通过对滤波器的频率响应进行均衡,可以使不同频率成分的信号在滤波器中通过的时间延迟相等,从而实现群延迟的优化。
[讲解]最小误差法
最小误差法1.引言所谓图像分割是指根据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这些特征在同一区域内,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37].简单的讲,就是在一幅图像中,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以便于进一步处理。
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低层次视觉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之一,它是对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模式识别的基本前提.同时它也是一个经典难题,到目前为止既不存在一种通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也不存在一种判断是否分割成功的客观标准。
阈值法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因其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性能较稳定而成为图像分割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分割技术.已被应用于很多的领域,例如,在红外技术应用中,红外无损检测中红外热图像的分割,红外成像跟踪系统中目标的分割;在遥感应用中,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目标的分割等;在医学应用中,血液细胞图像的分割,磁共振图像的分割;在农业工程应用中,水果品质无损检测过程中水果图像与背景的分割。
在工业生产中,机器视觉运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等等。
在这些应用中,分割是对图像进一步分析、识别的前提,分割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任务的有效性,其中阈值的选取是图像阈值分割方法中的关键技术。
2.阈值分割的基本概念图像阈值化分割是一种最常用,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图像分割方法,它特别适用于目标和背景占据不同灰度级范围的图像[1]。
它不仅可以极大的压缩数据量,而且也大大简化了分析和处理步骤,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图像分析、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之前的必要的图像预处理过程。
图像阈值化的目的是要按照灰度级,对像素集合进行一个划分,得到的每个子集形成一个与现实景物相对应的区域,各个区域内部具有一致的属性,而相邻区域布局有这种一致属性。
这样的划分可以通过从灰度级出发选取一个或多个阈值来实现。
阈值分割法是一种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特征阈值,把图像像素点分为若干类.常用的特征包括:直接来自原始图像的灰度或彩色特征;由原始灰度或彩色值变换得到的特征.设原始图像为f(x,y),按照一定的准则在f(x,y)中找到特征值T,将图像分割为两个部分,分割后的图像为若取:b0=0(黑),b1=1(白),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二值化。
三维最小误差阈值法及其快速递推算法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p a c e , a n d t h e n d e i f n e s a 3 D o p t i ma l t h r e s h o l d d i s c r i mi n a n t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l a t i v e
文 中 算 法 均 取 得 了更 好 的 分 割 效 果 。 关键 词 : 图 像 处 理 ; 阈值 分割 ;最 小 误 差 阈 值 法 ;3维 灰 度 直 方 图 ;相 对 熵
中图分类号 : T N 9 1 1 . 7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 0 0 9 — 5 8 9 6 ( 2 0 1 3 ) 0 9 — 2 0 7 3 — 0 8
第3 5卷 第 9期
2 0 1 3年 9月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Vo1 . 3 5NO. 9
J o u r n a l o f El e c t r o n i c s&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S e p t . 2 0 1 3
三维最 小误 差 阈值法及其快速递推算法
刘 金 余 志斌② 金 炜 东
成都 6 1 0 0 3 1 )
成都 6 1 0 0 3 1 )
( 西南交通 大学信 息科 学与技 术学院
f 西 南交通 大学电气3 - 程 学院
摘
要: 针对现 有算法无法有效解 决混 合噪声图像的 阈值分割 的问题 ,该文提出 3维最小误差闽值 法。该方法充分
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点总结
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点总结
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点总结
一、小数的近似数
1、定义:
近似数:指在规定精度要求下,可以把不能精确表示的数,用一个有限位数数值近似表示的数叫做近似数。
2、原则:
以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为精度标准来规定近似数,原则是尽可能接近原数又能符合误差要求。
二、小数近似数的计算
1、最小绝对误差法:
若小数据的精确值为A,用B来表示它的近似数,则要使绝对误差|A-B|最小,即A-B最接近0,可以得到B=A;
2、最小相对误差法:
若小数精确值为A,用B来表示它的近似数,则要使相对误差|A-B|/A最小,即B与A比较接近,可以得到B=A;
3、最小绝对误差与最小相对误差结合:
一般情况下,若小数精确值为A,用B来表示它的近似数,则要使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最小,即A-B最接近0,且B与A比较接近,则可以得到B=A。
用最小区域法求解平面度误差
用最小区域法求解平面度误差最小区域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平面度误差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物体表面分成一个个小区域,在这些小区域内计算出表面高度的平均值,并将其作为该区域的参考高度。
然后,在每个小区域内计算出离参考高度最远的几个点的最大偏差,将这些偏差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内表面高度的误差。
最后,将所有小区域内的误差加权平均,就得到了整个被测物体表面的平面度误差。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将被测物体表面分成一定数量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2. 在每个小区域内计算出表面高度的平均值,并将其作为该区域的参考高度。
3. 在每个小区域内,找出与参考高度最远的几个点(通常取3~5个),计算它们与参考高度之间的最大偏差,将这些偏差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内表面高度的误差。
4. 对每个小区域的误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整个被测物体表面的平面度误差。
最小区域法可以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较高效地对平面度误差进行测量。
相对于其他方法,它更加适用于表面较为复杂的被测物体,能够克服因表面形貌复杂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基于最小误差估计的综合时间序列预测法及其应用
一
)
( : - + 2 l) ) (
+ 2 一 ‘+ = ’
() 7
( 一 ‘ ) () r 8 ’
-
口 =
上
=l / li
奎
6
n ifl i
妻
9 ・
维普资讯
第2卷第乏 29 0 期 垦I . 一.
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 。 根据地区一级供 电企业 电力需
电力需求进行 了预测 , 证明了提 出方法 的正确性、 可
行性和实用性 。
的二次移动平均法 , 并记为 ( 。该方法是一种简 单的 自 适应方法 , 也是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法 。它不 仅可以独立地用来从事简单的预测 。 同时也是分解预
血帖 ∞r 80 日 lt hi e c t re m ee IS a 叽 e o a dO fi n i P0∞e.A - i ∞c g e n u ,Bnw ie a dt es i T )f嘣Ⅺ gm t dbs 1 i n e 唧 s rP d c e f I c q ngt i r s( h e 1nn un
c 0 t h cu l ou f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j o e l f e oteata lmeo hcp w r od0 ∞ v de s 棚  ̄ trr ,tep w rd madi epm h o e e n s蛐 , n o ̄ atd.Tl 罂dadft s e l e
rs l so sta ep oe to a dadfail. eut h w tt mpsd me di vl n s e h h h s i e b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3 9 期
20 0 6年 6月
四 川 电 力 技 术
最小误差法
最小误差法
最小误差法是一种用于拟合曲线或函数的方法,旨在找到使观测值与拟合值之间误差总和最小的参数或函数形式。
它常用于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等问题。
在最小误差法中,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来计算误差。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想是,找到能最小化观测值与拟合值之间误差平方和的参数或函数形式。
通过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使误差最小化的最优解,从而拟合出最合适的曲线或函数。
具体步骤如下:
1.定义模型或函数形式,例如线性模型、多项式模型或非线性模型等;
2.根据观测数据,计算模型预测值;
3.计算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误差;
4.计算误差的平方和;
5.调整模型参数或选择不同的函数形式,重复步骤2-4,直到找到使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参数或函数形式;
6.最小误差法求解的结果即为拟合出的最优曲线或函数。
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的实验报告摘要最小变化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本实验以4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其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并计算出各组两点阈的平均值。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感觉阈限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1 引言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
最小变化法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序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转折点,即阈限的位置。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递增和递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的平衡模式进行。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是:(1)刺激按系列依次呈现被试坐觉察与否(或大小判断)反应;(2)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各强度水平之间差异要小,以保证精确性;(3)递增和递减系列的数量相等,交替呈现,多用ABBA法控制;(4)求阈限的方法是对每一系列先分别求阈限,随后以所有系列的阈限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阈限值,它符合“50%觉察”的阈限操作定义。
2 方法2.1 被试应用心理学专业四名本科学生,平均年龄为21岁。
2.2 实验仪器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2.3 实验设计采用ABBA法,递增和递减系列的数量相等,交替呈现。
各强度水平之间差异要小,以保证精确性。
2.4 实验程序(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
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的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觉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的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
抽样方法误差最小的是
抽样方法误差最小的是抽样方法误差最小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统计学和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
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样本选择不完全随机或样本数量过少等因素引起的估计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
准确的抽样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抽样误差,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一般性。
首先,最小误差的抽样方法之一是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以完全随机的方式选择样本,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概率相等且相互独立。
这种抽样方法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减小了抽样误差。
其次,分层抽样也是减小误差的一种有效方法。
该方法将总体分成若干个层次,然后从每个层次中随机选择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
这样可以确保样本在不同层次上的代表性,减小了抽样误差。
分层抽样常用于人口统计学研究中,例如按照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进行分层抽样,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另外,系统抽样也是一种减小误差的方法。
系统抽样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选择样本,例如每隔若干个个体选择一个作为样本。
这种抽样方法比完全随机抽样更加高效,同时能够保持一定的随机性,减小了抽样误差。
此外,倍数抽样也是一种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倍数抽样是指在总体中存在某些特定的子群体,为了保证这些子群体样本能够代表总体,需要加大其样本量。
这样可以提高这些子群体样本的精确度,减小抽样误差。
在实际研究中,还可以采用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多阶段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个阶段,先抽取一部分阶段,再在这些阶段中抽取样本,以减少调查成本和提高效率。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随机抽取一部分群体,再对每个选中的群体进行全员调查。
这样可以保证群体样本的代表性,减小抽样误差。
总之,减小抽样误差是保证研究结论可靠性的关键之一。
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倍数抽样、多阶段抽样和整群抽样等方法都可以帮助研究者减小误差,得到更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以尽可能减小抽样误差。
最小变化法——精选推荐
最小变化法测量彩色明度差别阈限1. 引言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limit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会呈现两个刺激,一个是保持不变的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的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被试作出比较,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本实验就是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颜色明度差别阈限。
当个体对视觉刺激的明度变化进行知觉时,对刺激的明度变化的知觉是有一定限度的,明度变化幅度很小时,我们通常是知觉不到的,而当明度变化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便能够感觉到前后两个刺激的明度差异的存在,那么,个体所感觉到的最小的明度变化就是明度差别阈限。
通常情况下认为存在视觉缺陷如近视、远视、散光的群体对于视觉刺激的敏感度会降低,因此在明度变化的差别阈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本实验通过测定同一被试在矫正视力正常和裸眼状态下存在视觉问题时候的明度差别阈限,探讨视觉缺陷中视力问题对彩色明度差别阈限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共有三名被试,均存在一定的视力问题。
被试一的近视度数约800度,同时伴有200度的散光。
被试二的近视度数约为300度。
被试三的近视度数约600度,并伴有100度的散光。
2.2 仪器计算机和最小变化法测量彩色明度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
2.3 程序(1)主试在“实验材料”中选择实验颜色为红色,屏幕上出现指导语,主试指导被试仔细阅读如下指导语:下面呈现的是两个红颜色的刺激,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要求你对呈现的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对比,然后判断比较刺激是比标准刺激的颜色深还是浅,并向主试报告你的判断是“深”、“浅”或“相等”。
如果被试报告“深”,主试按向上的箭头;如果被试报告“相等”,主试按空格键;如果被试报告“浅”,主试按向下的箭头。
测量相对误差精度的方法
测量相对误差精度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测量相对误差的精度:
1. 绝对误差法:通过计算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绝对差来评估精度。
计算公式为相对误差= (测量值-真实值)/真实值。
2. 百分比误差法:通过计算相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来评估精度。
计算公式为相对误差百分比= 相对误差×100%。
3. 标准误差法:通过计算多个测量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评估精度。
标准偏差反映了测量值之间的变异程度,标准误差则是标准偏差除以测量值的平方根。
4. 方差法:通过计算多个测量值的平均值和方差来评估精度。
方差反映了测量值之间的离散程度,越小表示测量值越稳定,精度越高。
5. 相对标准偏差法:通过计算标准偏差与测量值平均值的比值来评估精度。
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测量值平均值。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场景。
数据误差的最小化方法
数据误差的最小化方法
数据误差的最小化方法包括:
1. 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及异常值处理,有利于减少误差。
数据清洗可以通过抽样检查,视觉检查,格式检查,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方法来实现,以确保数据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减少数据误差。
2. 数据标准化: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有效保证数据误差的最小化。
标准化可以通过归一化,去中心化,分类化,正则化等方法来实现,从而使数据满足更接近正态分布,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要求。
3. 熵规约:利用熵规约可以快速地减少误差的程度。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将尽可能大的特征减少到最少,并只从有实际意义的特征中构建模型,从而有效地减少模型本身的误差空间。
4. 验证:完成模型训练后,可以利用不同的验证方法,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常见的验证方法包括:模型参数验证,超参数验证,交叉验证,持续验证,AUC验证等,以准确性对比验证模型误差的大小。
5. 模型优化:模型有时候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这是由模型的参数不理
想造成的。
此时可以将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目的是使模型拟合准确度提高,使偏差减少,最终实现数据误差的最小化。
目前各种模型优化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如正则优化,加权优化,偏导优化,AdaBoosting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所谓图像分割是指根据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这些特征在同一区域内,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37].简单的讲,就是在一幅图像中,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以便于进一步处理。
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低层次视觉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之一,它是对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和模式识别的基本前提.同时它也是一个经典难题,到目前为止既不存在一种通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也不存在一种判断是否分割成功的客观标准。
阈值法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因其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性能较稳定而成为图像分割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分割技术.已被应用于很多的领域,例如,在红外技术应用中,红外无损检测中红外热图像的分割,红外成像跟踪系统中目标的分割;在遥感应用中,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目标的分割等;在医学应用中,血液细胞图像的分割,磁共振图像的分割;在农业工程应用中,水果品质无损检测过程中水果图像与背景的分割。
在工业生产中,机器视觉运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等等。
在这些应用中,分割是对图像进一步分析、识别的前提,分割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任务的有效性,其中阈值的选取是图像阈值分割方法中的关键技术。
2.阈值分割的基本概念图像阈值化分割是一种最常用,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图像分割方法,它特别适用于目标和背景占据不同灰度级范围的图像[1]。
它不仅可以极大的压缩数据量,而且也大大简化了分析和处理步骤,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图像分析、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之前的必要的图像预处理过程。
图像阈值化的目的是要按照灰度级,对像素集合进行一个划分,得到的每个子集形成一个与现实景物相对应的区域,各个区域内部具有一致的属性,而相邻区域布局有这种一致属性。
这样的划分可以通过从灰度级出发选取一个或多个阈值来实现。
阈值分割法是一种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特征阈值,把图像像素点分为若干类.常用的特征包括:直接来自原始图像的灰度或彩色特征;由原始灰度或彩色值变换得到的特征.设原始图像为f(x,y),按照一定的准则在f(x,y)中找到特征值T,将图像分割为两个部分,分割后的图像为若取:b0=0(黑),b1=1(白),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二值化。
(原始图像)(阈值分割后的二值化图像)一般意义下,阈值运算可以看作是对图像中某点的灰度、该点的某种局部特性以及该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一种函数,这种阈值函数可记作T(x,y,N(x,y),f(x,y))式中,f(x,y)是点(x,y)的灰度值;N(x,y)是点(x,y)的局部邻域特性.根据对T的不同约束,可以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阈值[37],即点相关的全局阈值T=T(f(x,y))(只与点的灰度值有关)区域相关的全局阈值T=T(N(x,y),f(x,y))(与点的灰度值和该点的局部邻域特征有关)局部阈值或动态阈值T=T(x,y,N(x,y),f(x,y))(与点的位置、该点的灰度值和该点邻域特征有关)图像阈值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数以百计的阈值选取方法[2-9],但是遗憾的是,如同其他图像分割算法一样,没有一个现有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图像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也没有一个理论指导我们选择特定方法处理特定图像。
所有这些阈值化方法,根据使用的是图像的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可以分为上下文无关(non-contextual)方法(也叫做基于点(point-dependent)的方法)和上下文相关(contextual)方法(也叫做基于区域(region-dependent)的方法);根据对全图使用统一阈值还是对不同区域使用不同阈值,可以分为全局阈值方法(global thresholding)和局部阈值方法(local thresholding,也叫做自适应阈值方法adaptive thresholding);另外,还可以分为双阈值方法(bilever thresholding)和多阈值方法(multithresholding)本文分三大类对阈值选取技术进行综述:1)基于点的全局阈值方法;2)基于区域的全局阈值方法3)局部阈值方法和多阈值方法3.基于点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3.1 p-分位数法1962年Doyle[10]提出的p-分位数法(也称p-tile法)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阈值选取方法。
该方法使目标或背景的像素比例等于其先验概率来设定阈值,简单高效,但是对于先验概率难于估计的图像却无能为力。
例如,根据先验知识,知道图像目标与背景象素的比例为PO/PB,则可根据此条件直接在图像直方图上找到合适的阈值T,使得f(x,y)>=T的象素为目标,f(x,y)<T的象素为背景。
3.2 迭代方法选取阈值[11]初始阈值选取为图像的平均灰度T0,然后用T0将图像的象素点分作两部分,计算两部分各自的平均灰度,小于T0的部分为TA,大于T0的部分为TB计算 ,将T1 作为新的全局阈值代替T0,重复以上过程,如此迭代,直至TK 收敛,即TK+1 =TK经试验比较,对于直方图双峰明显,谷底较深的图像,迭代方法可以较快地获得满意结果。
但是对于直方图双峰不明显,或图像目标和背景比例差异悬殊,迭代法所选取的阈值不如最大类间方差法。
3.3 直方图凹面分析法从直观上说,图像直方图双峰之间的谷底,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图像分割阈值,但是实际的直方图是离散的,往往十分粗糙、参差不齐,特别是当有噪声干扰时,有可能形成多个谷底。
从而难以用既定的算法,实现对不同类型图像直方图谷底的搜索。
Rosenfeld和Torre[12]提出可以构造一个包含直方图的最小凸多边形,由集差确定的凹面。
若和分别表示与在灰度级之处的高度,则取局部极大值时所对应的灰度级可以作为阈值。
也有人使用低通滤波的方法平滑直方图,但是滤波尺度的选择并不容易[13]。
但此方法仍然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对不同类型的图像,表现出不同的分割效果。
往往容易得到假的谷底。
但此方法对某些只有单峰直方图的图像,也可以作出分割。
如:3.4最大类间方差法由Otsu[14]于1978年提出的最大类间方差法以其计算简单、稳定有效,一直广为使用。
从模式识别的角度看,最佳阈值应当产生最佳的目标类与北京类的分离性能,此性能我们用类别方差来表征,为此引入类内方差、类间方差和总体方差,并定义三个等效的准则测量:,, . (3)鉴于计算量的考量,人们一般通过优化第三个准则获取阈值。
此方法也有其缺陷,kittler 和Illingworth[15]的实验揭示:当图像中目标与背景的大小之比很小时方法失效。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使用以下简化计算公式:(T)= WA(μa-μ)2 + Wb(μb-μ)2其中,为两类间最大方差,WA 为A类概率,μa为A类平均灰度,Wb 为B类概率,μb为B类平均灰度,μ为图像总体平均灰度。
即阈值T将图像分成A,B两部分,使得两类总方差(T)取最大值的T,即为最佳分割阈值。
3.5熵方法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Shannon信息熵的概念应用于图像阈值化,其基本思想都是利用图像的灰度分布密度函数定义图像的信息熵,根据假设的不同或视角的不同提出不同的熵准则,最后通过优化该准则得到阈值。
Pun[16]通过使后验熵的上限最大来确定阈值。
Kapur等人[17]的方法假定目标和背景服从两个不同的概率分布和定义(4)使得熵(5)达到最大求得最佳阈值。
此方法又称为KSW熵方法。
3.6最小误差阈值此方法来源于Bayes最小误差分类方法。
Eb(T)是目标类错分到背景类的概率,Eo(T)是背景类错分到目标类的概率总的误差概率E(T) = Eb(T) + Eo(T)使E(T)取最小值,即为最优分类方法。
在Kittler和Illingworth[18]于1986年提出的最小误差法中,直方图被视为目标与背景混合集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9)其中,为先验概率,,求解下列方程可得到Bayes最小误差阈值(10)遗憾的是上式中,和通常是未知的,Nakagawa和Rosenfeld[19]提倡用拟合方法从直方图中估计这些参数,但是算法相当复杂,不易实现。
3.7矩量保持法矩量保持(moment-preserving)法[20] ,即矩守恒阈值法,是1985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最佳的阈值应该使分割前后图像的矩量保持不变,由此可以得到一组矩量保持方程,求解该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最佳阈值。
3.8模糊集方法模糊集理论较好的描述了人类视觉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因此在图像阈值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模糊集阈值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选择一种S状的隶属度函数定义模糊集,隶属度为0.5的灰度级对应了阈值,当然在上述隶属度函数的表达式中阈值是一个未知的参数;然后在此模糊集上定义某种准则函数(例如整个图像的总体模糊度),通过优化准则函数来确定最佳阈值。
Pal等[21]首先,他们把一幅具有个灰度级的图像看作一个模糊集,其中隶属函数定义如下:(11)参数称之为交叉点(即)。
由此从图像的空间平面得到模糊特性平面。
然后,基于此模糊集定义了图像的线性模糊度、二次模糊度和模糊熵,使这三个量取最小值时的交叉点即为最佳阈值。
文献[21]指出模糊隶属度函数在该算法中的作用仅在于将图像由灰度数据空间转换为模糊空间 ,其函数的形式对增强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这就使我们有理由使用一些形式简单的函数形式。
例如国内学者发表的一种模糊阈值方法[22]:隶属度μ(x)表示灰度x具有明亮特性的程度,c为隶属函数窗宽,q对应隶属度为0.5的灰度级。
设灰度级的模糊率为:= min{μ(l),1-μ(l)}则得到整幅图像的模糊率[44]其中,MN为图像尺寸,L为图像总灰度级,图像中灰度为的象素个数。
对应于不同的q值,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图像模糊率,选取使得最小的q值,作为图像分割的最佳阈值即可。
3.9小结对于基于点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除上述主要几种之外还许多,但大多都是以上述基本方法为基础,做出的改进方法或者对算法的优化,如使用递推方法以降低算法复杂性。
例如在文献[42]中,提出一种使目标和背景差距最大的阈值求取方法,类似于最大类间方差阈值法。
是它的一种简化算法。
又如1984年Dunn等人[23]提出了均匀化误差阈值选取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要使将背景点误分为目标点的概率等于将目标点误分为背景点的概率。
类似于最小误差阈值法。
近年来有一些新的研究手段被引入到阈值选取中。
比如人工智能,在文献[24] 中,描述了如何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寻找直方图的谷底点,作为全局阈值分割。
其它如神经网络,数学形态学[39][46],小波分析与变换[40]等等。
总的来说,基于点的全局阈值算法,与其它几大类方法相比,算法时间复杂度较低,易于实现,适合应用于在线实时图像处理系统。